-
题名风湿免疫病并发血小板减少7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 1
-
-
作者
王健
-
机构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血液风湿科
-
出处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年第19期71-72,共2页
-
文摘
目的了解各类风湿免疫病并发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76例风湿免疫病并发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血小板减少及出血程度和不同种类风湿免疫病并发血小板减少对各种治疗的反应。结果 76例风湿免疫病并发血小板减少患者中以系统性红斑狼疮(38.1%)、干燥综合征(32.9%)较常见。一般表现为皮肤瘀斑。骨髓象绝大多数无异常,巨核细胞成熟无障碍,血小板无减少。严重时血小板可降至15×109甚至10×109以下。出现眼、口腔甚至消化道出血,且激素加量、一般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效果差。加用来氟米特后获得较好疗效,血小板升至50×109水平,自发出血停止。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并发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高。值得注意的是,干燥综合征中部分可并发显著血小板减少及出血严重,激素加量及一般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可能不佳,而来氟米特疗效较好。
-
关键词
风湿免疫病
干燥综合征
血小板减少
-
Keywords
Rheumatological disease
Sjogren syndrome
Thrombocytopenia
-
分类号
R593.2
[医药卫生—内科学]
-
-
题名幽门螺旋菌根治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 2
-
-
作者
曾春雪
王健
赵越华
吕征宇
钟薇
-
机构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血液风湿科
-
出处
《四川医学》
CAS
2015年第2期221-222,223,共3页
-
文摘
目的研究根除幽门螺旋菌后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恢复情况。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血液科住院的幽门螺旋菌阳性的成人ITP患者5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以强的松1mg/(kg·d),并进行4周根除幽门螺旋菌治疗(阿莫西林1.0 g,2次/d,7d,呋喃唑酮0.1,2次/d,7d,雷贝拉唑20mg q,2次/d,4周);对照组仅服用强的松1mg/(kg·d),血小板恢复后将激素逐渐减量持续治疗3月,并观察治疗后6月和12月时复发情况。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68.5%,对照组有效率为35.7%;试验组内根除幽门螺旋菌成功患者治疗3月时的血小板平均值为85×109/L,根除失败患者3月时的血小板平均值为60×109/L;试验组随访12月总复发率为14.2%,对照组复发率为39.2%;56例患者中有2例合并胃溃疡,其中病理检验提示活动期的患者较非活动期患者血小板恢复好。结论根除幽门螺旋菌是合并HP感染ITP患者行之有效的办法,病理检验可以预测对根除细菌后血小板的恢复情况。
-
关键词
幽门螺旋菌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Keywords
Helicobacter pylorus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purpura
-
分类号
R554.6
[医药卫生—血液循环系统疾病]
-
-
题名类风湿关节炎的联合用药治疗分析
- 3
-
-
作者
王健
-
机构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血液风湿科
-
出处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27期422-423,共2页
-
文摘
目的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联合用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6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患者进行MTX+LEF用药,对照组患者使用MTX药物,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实验组出现18例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28例不良反应,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结论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联合用药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确保患者早日康复。
-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联合用药
临床分析
-
分类号
R593.22
[医药卫生—内科学]
-
-
题名淋巴瘤合并干燥综合征或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3
- 4
-
-
作者
谢欢
刘毅
王健
周雅璐
喻琴梅
-
机构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血液风湿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风湿免疫科
-
出处
《西部医学》
2022年第3期438-442,共5页
-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专项(2016YFC0906201)。
-
文摘
目的探讨淋巴瘤合并干燥综合征(SS)或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CTD)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淋巴瘤住院病例31187例,其中在出现淋巴瘤前曾诊断SS或UCTD的213例患者纳入A组,未出现免疫异常的淋巴瘤患者30974例纳入B组。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年龄、性别、病理亚型、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补体(C3、C4)、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流式细胞学检测CD3、CD19、CD20以及生存率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A组发病年龄、女性比例均显著高于B组(P<0.05)。A、B组均以非霍奇金淋巴瘤为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多,A组中依次为黏膜相关阻滞细胞型淋巴瘤(34.4%)、滤泡型淋巴瘤(7.7%),B组中依次为滤泡淋巴瘤(14.4%)、黏膜相关阻滞细胞型淋巴瘤(9.1%)。A组PT、APTT、FIB值显著高于B组(P<0.05)。A、B组治疗前补体C3较B组降低明显,IgM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IgG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A组以CD5阳性表达率最高,其次为CD20、CD3,CD19的阳性表达率最低,B组以CD20阳性表达率最高,其次为CD3和CD19,CD5的阳性表达率最低。A组患者生存率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对于年龄偏大、出现补体C3水平下降、IgG水平上升和IgM水平下降显著的女性淋巴瘤患者,应当注重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筛查,重视其高凝状态,同时治疗上应加强免疫调节治疗改善免疫紊乱状态,延缓疾病进展。
-
关键词
淋巴瘤
干燥综合征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
临床特征
-
Keywords
Lymphoma
Sjogren's syndrome
Undifferentiat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Clinical features
-
分类号
R733.4
[医药卫生—肿瘤]
R593.2
[医药卫生—临床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