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对成都市境外输入病例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岳勇 梁娴 +9 位作者 毛毅 胡敏 韩德琳 速丽媛 陈恒 范双凤 张晓春 杨非 袁齐武 刘竹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65-1370,共6页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对成都市境外输入病例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的影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截至2021年4月15日,经成都市入境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根据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史被分为疫苗接种组和...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对成都市境外输入病例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的影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截至2021年4月15日,经成都市入境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根据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史被分为疫苗接种组和疫苗未接种组。回顾性收集和分析病例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资料。实验室检测项目包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临床指标、血清抗体和淋巴细胞检测。采用WPS 2019软件整理数据,采用R 4.0.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5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包括疫苗接种组20例(出现临床症状4例)和疫苗未接种组55例(出现临床症状16例)。疫苗接种组的首针接种时间分布为2020年7-11月,其中接种2剂次疫苗采用一次性接种方式有10例,采取2次间隔接种方式有10例,2次接种间隔14-57 d,完成疫苗接种与发病时间间隔87-224 d。两组病例的分类和临床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疫苗接种组病例分类为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较高(40.00%,8/20),而疫苗未接种组的临床分型以普通型的比例较高(76.36%,42/55)。两组病例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2个靶标(ORF1ab和N基因)Ct值、淋巴细胞亚型、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疫苗接种组的血清淀粉样蛋白A水平低于疫苗未接种组(P<0.05),但新冠病毒血清抗体IgM、IgG及总抗体水平均明显高于疫苗未接种组(P<0.05)。结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后,仍存在感染的风险,但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体内可迅速产生特异性IgM和IgG抗体,对感染者产生一定保护作用,已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病例分类以无症状感染者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疫苗接种 接种后感染
原文传递
2012至2021年成都市农药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旷聃 彭琦 +2 位作者 王琳 杨晓松 高绪芳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51-456,共6页
目的分析2012至2021年成都市农药中毒的现状及分布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2年1月,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成都市2012至2021年农药中毒报告卡,对报告卡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并分析农药中毒的时间、地区、性别... 目的分析2012至2021年成都市农药中毒的现状及分布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2年1月,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成都市2012至2021年农药中毒报告卡,对报告卡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并分析农药中毒的时间、地区、性别、年龄、农药种类等分布特征。结果 2012至2021年成都市共报告农药中毒14 326例,死亡651例,病死率4.54%。生产性农药中毒和非生产性农药中毒分别为504例和13 822例,病死率分别为1.39%和4.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9,P=0.001)。2013年报告农药中毒人数最多(1 779例),2021年最少(1 047例),报告病例数呈逐年下降趋势(t=-12.30,P<0.001),病死率也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25.48,P<0.001)。非生产性农药中毒全年各月波动幅度较小,生产性农药中毒集中发生在5至8月。中毒报告例数最多的地区为彭州市(1 620例)、简阳市(1 393例)、金堂县(1 266例)和邛崃市(1 158例)。中毒高发年龄为25~54岁(50.21%,7 193/14 326);75~96岁年龄组病死率最高(8.98%,95/1 058),病死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χ2趋势=186.03,P<0.001)。导致中毒的农药以杀虫剂(43.86%,6 284/14 326)和除草剂(35.75%,5 121/14 326)为主;除草剂类的百草枯病死率最高(9.54%,286/2 998)。结论成都市农药中毒主要为非生产性中毒,应针对重点地区和人群开展健康宣教,同时加强杀虫剂、除草剂等高毒、剧毒农药的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中毒 流行病学 特征 防控策略
原文传递
降钙素受体基因与氟性骨损伤相关因素的交互作用
3
作者 涂俊 刘克俭 +2 位作者 冉龙举 潘兴平 王琳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07-812,共6页
[目的]分析与评价职业性氟接触人群降钙素受体基因(CTR)多态性及其与氟性骨损伤相关因素的交互作用,为氟性骨损伤干预政策及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湖北省某铝厂氟暴露工人245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以右前臂和骨... [目的]分析与评价职业性氟接触人群降钙素受体基因(CTR)多态性及其与氟性骨损伤相关因素的交互作用,为氟性骨损伤干预政策及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湖北省某铝厂氟暴露工人245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以右前臂和骨盆X射线正位片确定的氟性骨损伤119例作为病例组,其余126例作为对照组。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工人的CTR基因多态性、血氟(BF)、尿氟(UF)、血清骨钙素(BGP)、降钙素(CT)、碱性磷酸酶(ALP)和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等指标。[结果]氟暴露工人CTR基因型为CC型169例(69.0%),TC型70例(28.6%),TT型6例(2.4%);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83.3%和16.7%。影响氟性骨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饮酒,UF高、BGP高、CT高、BALP高及CTR基因型(非CC型),其OR值分别为1.729,1.217,1.579,1.049,1.024和14.620。CTR T等位基因与UF存在正相加模型交互作用[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RERI)=14.34(95%CI:1.47~32.16),交互作用归因比(API)=0.75(95%CI:0.50~1.00),交互作用指数(S)=4.7(95%CI:1.65~14.89)]。[结论]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饮酒,UF、BGP、CT、BALP高和CTR基因型(非CC型)是氟性骨损伤的危险因素,CTR T等位基因与UF在氟性骨损伤的发生中存在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性骨损伤 基因多态性 尿氟 危险因素 交互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