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都川北会馆的搬迁保护
1
作者 王正明 方全民 《四川文物》 2000年第4期67-69,共3页
关键词 成都市 川北会馆 中国 文物保护 社会意义 设计方案
全文增补中
成都青羊宫二像碑示意说
2
作者 古元忠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50-53,共4页
笔者近来涉足成都地区的碑刻,发现青羊宫道观仅存像碑两通,引发了我的特别注意。一通为《纯阳祖师真相》碑(图一),纵172厘米,横83厘米,正中阴刻吕洞宾全身立像。边款署“唐吴道子敬绘”、“蜀都二仙庵刻石”,押白文“道师”印章一枚,并... 笔者近来涉足成都地区的碑刻,发现青羊宫道观仅存像碑两通,引发了我的特别注意。一通为《纯阳祖师真相》碑(图一),纵172厘米,横83厘米,正中阴刻吕洞宾全身立像。边款署“唐吴道子敬绘”、“蜀都二仙庵刻石”,押白文“道师”印章一枚,并一段行书跋文(略)。落款刻行书《敬祝祖师诞辰》七言古诗一首,云:“浩瀚洞庭千万顷,水天一色碧无痕。烟头月更清于水,黄鹤衔来益寿樽。吕仙妙笔自高翔,分得乾坤日月天。飞上层峦诗句好,君山高处秋如春。冬日之阳夏日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洞宾 张三丰 道教 祖师 道家 碑刻 宗教化 立像 道观 白文
下载PDF
从三星堆到金沙村──成都平原青铜文化研究札记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明斌 《四川文物》 2002年第2期25-27,共3页
金沙村所出礼器同时也是用以进行宗教活动的法器,商周 时期成都平原“政教不分”的宗法制统治秩序业已形成,金沙村遗址具有典型的政教不分文 化特质。在今成都市西郊形成了以金沙村──黄忠村为轴心的颇具特色的聚落体系,以两者 ... 金沙村所出礼器同时也是用以进行宗教活动的法器,商周 时期成都平原“政教不分”的宗法制统治秩序业已形成,金沙村遗址具有典型的政教不分文 化特质。在今成都市西郊形成了以金沙村──黄忠村为轴心的颇具特色的聚落体系,以两者 为核心各自具有独特的功能。从三星堆到金沙村是同一文化内的两个中心间的转移,内在动 力是文明中心所在地环境的变迁与选择和对更为广阔的资源和财富的向往,这种中心的转移 并没有使古蜀文明的传统中断或发生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青铜文化 研究 三星堆 金沙遗址
下载PDF
古代西南民族的火葬墓 被引量:6
4
作者 罗开玉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5-12,共8页
我国的火葬具有悠久的历史,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在西南民族中,火葬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现西南的许多民族仍以火葬为主、如藏族、彝族、羌族、布朗族、拉祜族、纳西族、门巴族、普米族等。怒族、哈尼族、瑶族等,不久之前还流行火葬。... 我国的火葬具有悠久的历史,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在西南民族中,火葬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现西南的许多民族仍以火葬为主、如藏族、彝族、羌族、布朗族、拉祜族、纳西族、门巴族、普米族等。怒族、哈尼族、瑶族等,不久之前还流行火葬。壮族虽以土葬为主,但对某些死者仍实行火葬;傣族僧侣实行火葬。故研究古代西南民族的火葬,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古代西南民族的火葬,相当复杂。大体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三大系统。两个阶段:一,部分土著民族的固有葬俗,始出现于先秦时期;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葬墓 西南民族 川西高原 随葬品 先秦时期 普米族 彝族 土著民族 喇嘛教 布朗族
下载PDF
对金沙遗址出土部分玉器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1
5
作者 谢辉 《四川文物》 2003年第3期60-63,共4页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玉器 ,数量众多 ,说明玉料来源丰富 ,其种类与三星堆玉器相似 ,但也显示出一些差别 ,与其他地区出土玉器相比也各有特点。文中对此作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成都金沙遗址 古蜀文化 考古发现 出土玉器 器物类型 风格特点
下载PDF
羊子山土台再考
6
作者 李明斌 《古代文明辑刊》 2003年第1期241-251,共11页
四川盆地西部地区的成都平原,由岷江和沱江冲积而成。这里地势平坦,气候湿润,土壤肥沃,物产丰富,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聚居之地。这里不但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在此活动的遗物,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成都平原远古文化的发展... 四川盆地西部地区的成都平原,由岷江和沱江冲积而成。这里地势平坦,气候湿润,土壤肥沃,物产丰富,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聚居之地。这里不但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在此活动的遗物,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成都平原远古文化的发展更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中国西南地区密集程度最高的史前古城址群,形成长江流域发生文明的三个中心之一,构成了四川盆地包括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以及商业街蜀王墓葬遗存在内的长达两千余年灿烂、辉煌的历史画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成都平原 土台 文化 中国 人类 新石器 商业街
原文传递
成都迎曦下街古城墙的保护 被引量:3
7
作者 尹建华 王正明 《四川文物》 2002年第3期80-82,共3页
成都城的城址和城市的基本格局 2 0 0 0多年来基本没有迁徙。成都的古城墙正是成都城市建设发展的宝贵实物见证。迎曦下街古城墙为成都城东城墙的一部分。现存长约 2 0 0余米 ,残高约 4米 ,通过对此段古城墙的考古发掘 ,证实了成都宋代... 成都城的城址和城市的基本格局 2 0 0 0多年来基本没有迁徙。成都的古城墙正是成都城市建设发展的宝贵实物见证。迎曦下街古城墙为成都城东城墙的一部分。现存长约 2 0 0余米 ,残高约 4米 ,通过对此段古城墙的考古发掘 ,证实了成都宋代、明代、清代城墙都是在原唐代城墙的旧址上增加夯筑而成 ,它们有非常清楚地叠压关系 ,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 ,城墙越筑越宽 ,规模越来越大。对迎曦下街古城墙的重点保护 ,既是保留了城市发展的宝贵遗址 ,又为成都市增添了一个新的文物旅游景点 ,对丰富成都的历史文化内涵 ,加强精神文明建筑 ,发展旅游事业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市 古城墙 保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