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Z值的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文一州 王献民 +4 位作者 郭永宏 金梅 杨胜 陈婷婷 卢亚亨 《重庆医学》 CAS 2019年第9期1579-1582,1586,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Z值评价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AL)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Z值对827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分组,回顾性分析各组临床资料。结果男性、年龄小于1岁、热程大于10d、使用皮质激素、复发川崎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950ng/... 目的探讨采用Z值评价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AL)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Z值对827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分组,回顾性分析各组临床资料。结果男性、年龄小于1岁、热程大于10d、使用皮质激素、复发川崎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950ng/L、红细胞分面宽度(RDW)>14.5%、血浆清蛋白(ALB)<35g/L、血小板计数(PLT)升高是急性期川崎病合并CAL的危险因素(χ2=4.102~231.653,P<0.05)。其中PLT(OR=1.520,95%CI:1.119~2.065,P=0.007)、热程大于10d(OR=9.728,95%CI:6.695,P<0.01)、男性(OR=1.511,95%CI:1.045~2.184,P=0.028)与CAL的发生独立相关,年龄小于1岁(OR=1.861,95%CI:1.223~2.830,P=0.004)、NT-proBNP>950ng/mL(OR=2.947,95%CI:1.283~6.771,P=0.011)与巨大型冠状动脉瘤(CAA)的发生独立相关。结论基于Z值评价,热程大于10d、男性、PLT是CAL的高危因素,而年龄小于1岁或NT-proBNP>950ng/mL的川崎病患儿更应警惕巨大型CAA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值 冠状动脉损伤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儿童室性期前收缩QT间期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石坤 陈婷婷 +5 位作者 牛文琪 方钰 柳颐龄 李焰 郭永宏 王献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3252-3255,共4页
目的:研究儿童室性期前收缩与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以及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至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进行体检的5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选取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小儿心内科于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 目的:研究儿童室性期前收缩与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以及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至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进行体检的5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选取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小儿心内科于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147例室性期前收缩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并根据Lown分级结果将这147例患儿分为良性组(LownⅠ、Ⅱ)90例和恶性组(LownⅢ、ⅣA、ⅣB、V级)57例,对比3组患儿的QT间期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各项指标。结果 :(1)良性组患儿与对照组儿童的QT间期离散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组患儿的QT间期离散度要明显高于功能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2)根据试验结果可知,恶性组患儿的NN间期标准差(SDNN)、NN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NN间期标准差指数(SDNN index)、相邻NN间期差值均方根(r MSSD)、相邻NN间期差值超过50ms心搏数百分率(PNN50)等数据均要明显低于良性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良性组患儿的SDNN、SDANN、SDNN index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室性期前收缩的患儿心率变异性显著降低,QT间期离散度显著增高,QT间期离散度以及心率变异性检测可以有效地预测儿童室性期前收缩的危险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期前收缩 QT间期离散度: 心率变异性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AT1受体拮抗剂联合应用对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献民 张奎 +6 位作者 乔莉娜 李焰 柳颐龄 石坤 刘斌 魏丽 周同甫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及AT1受体拮抗剂联合应用对肺动脉高压(PAH)大鼠肺血管重构是否有叠加效应。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350~400g),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卡托普利干预组、氯沙坦干预组及...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及AT1受体拮抗剂联合应用对肺动脉高压(PAH)大鼠肺血管重构是否有叠加效应。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350~400g),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卡托普利干预组、氯沙坦干预组及卡托普利+氯沙坦联合干预组。5周后观察各组平均肺动脉压(mPAP)、心室质量即右心室/(左心室+室问隔)[RV/(LV+S)]、肺小动脉中膜厚度(WT)和新生内膜形成以及无肌型小动脉肌化程度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M—α—actin在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韧黏素-C(TN—C)mRNA在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模型组有新生内膜形成,该组mPAP(39.42±3.15)mmHg(1mmHg=0.133kPa)、心室质量(64.26±3.85)%、肺小动脉WT百分比(61.59±5.23)%、肺小动脉肌化程度(75.21±6.77)%、肺小动脉新生内膜增殖度(80.80±6.54)%及TN—C mRNA(△△Ct)(1.10±0.56)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17.61±1.68)mmHg、(26.35±3.04)%、(11.22±2.10)%、(16.57±2.31)%、0、4.60±0.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模型组上述各项指标较其他干预组亦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卡托普利+氯沙坦联合干预组与卡托普利、氯沙坦单独干预组进行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卡托普利及氯沙坦可干预PAH肺血管重构,从而缓解PAH和肺血管重构的形成;二者联合应用未证实产生叠加或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血管重构 韧黏素-C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T1受体拮抗剂
原文传递
口服卡托普利预防室间隔缺损并发肺动脉高压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献民 卢亚亨 +3 位作者 金梅 杨胜 郭永宏 吴新丹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01-605,共5页
目的探讨常规剂量卡托普利口服预防室间隔缺损(VSD)继发肺动脉高压的效果和作用机制。方法将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VSD患儿随机均分成空白对照组和卡托普利干预组,于0、1、4、8、12周心... 目的探讨常规剂量卡托普利口服预防室间隔缺损(VSD)继发肺动脉高压的效果和作用机制。方法将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VSD患儿随机均分成空白对照组和卡托普利干预组,于0、1、4、8、12周心脏超声测量肺动脉收缩压(PASP)、肺循环血流量/体循环血流量(Qp/Qs)、右室Tei指数,ELISA方法检测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水平,并观察药物副反应。结果 PASP、Qp/Qs、右室Tei指数、血浆MMP-9、TIMP-1水平在空白组随时间逐渐升高,而干预组随时间逐渐降低,变化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指标在0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4、8、12周4个时间点干预组PASP、右室Tei指数低于空白组(均P<0.05);4、8、12周3个时间点干预组Qp/Qs、血浆MMP-9、TIMP-1水平低于空白组(均P<0.05)。干预组患儿无一例发生药物副反应。结论对择期手术VSD患儿口服常规剂量卡托普利可改善PASP、右室Tei指数、Qp/Qs指标,可能机制之一是通过降低血浆MMP-9、TIMP-1水平,减轻肺血管重构,预防肺动脉高压,以达到最佳手术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托普利 室间隔缺损 肺动脉高压 预防
原文传递
小剂量多西环素对野百合碱诱导左肺切除大鼠肺动脉血管重构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石坤 王献民 +5 位作者 乔莉娜 赵珊珊 陈婷婷 柳颐龄 李焰 周同甫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5年第9期1287-1291,共5页
目的 研究小剂量多西环素对大鼠左肺切除后注射野百合碱所造成肺动脉重构及肺动脉高压的作用影响.方法 将4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15只、模型组(PM组)15只、小剂量多西环素干预组(PMD组)15只.5周后观察各组的血流... 目的 研究小剂量多西环素对大鼠左肺切除后注射野百合碱所造成肺动脉重构及肺动脉高压的作用影响.方法 将4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15只、模型组(PM组)15只、小剂量多西环素干预组(PMD组)15只.5周后观察各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肺动脉管壁厚度及肌性化程度比、肺动脉新生内膜形成情况、肺动脉管壁细胞增殖度及凋亡蛋白Caspase-3表达变化情况;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明胶酶(包括MMP-2、9)及TIMP-1在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变化;明胶酶谱法检测肺组织匀浆中明胶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 (1)PM组肺动脉平均压为(38.89±1.68) mmHg,高于N组的(18.28±1.52) mmHg和PMD组的(29.89±1.75) mmHg(F=79.246,P<0.05).(2)PM组肺动脉管壁厚度比为(51.98±8.49)%,均高于N组的(10.97±3.22)%和PMD组的(26.19±3.10)% (F =58.439,P<0.05).(3)PM组凋亡蛋白Caspase-3的表达[(14.38±2.60) ×103]低于N组[(5.29±1.39) ×103]和PMD组[(25.81±6.14) ×103](F=58.421,P<0.05).(4)PM组新生内膜增殖比为(75.69±3.98)%,高于PMD组的(30.38±5.22)%(t=10.236,P<0.05),N组未见新生内膜形成.(5)PM组TIMP-1在肺组织中的表达定量均高于N组和PMD组(P<0.05),PM组MMP-2免疫组化表达[(59.61±13.01)×103]均高于N组[(3.78±2.18) ×103]和PMD组[(25.95.±6.89) ×103](F=76.484,P<0.05),PM组MMP-2 RT-PCR表达[(9.80±0.78)]均高于N组[(1.90±1.02)]和PMD组[(7.90±0.62)] (F =45.891,P<0.05).(6)PM组肺组织明胶酶活性测定[(4.89±0.29) ×103]均高于N组[(1.52±0.31) ×103]和PMD组[(2.87.±0.17) ×103](F=47.659,P<0.05).结论 小剂量多西环素能有效降低胶原酶在肺组织中的表达及活性,从而减轻实验性大鼠肺动脉重构,并降低其肺动脉压力.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肺动脉管壁细胞增殖并诱导增生细胞凋亡、限制肺动脉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重构 肺动脉 多西环素 明胶酶
原文传递
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儿童急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17
6
作者 卢亚亨 王献民 +4 位作者 郭永宏 陈婷婷 杨艳峰 石坤 吴新丹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研究急性心力衰竭患儿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心功能的关系,探讨RDW在评估急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2013年7月至2015年10月急性心力衰竭患儿75例,按改良Ross评分法进行心功能分级,Ⅱ... 目的研究急性心力衰竭患儿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心功能的关系,探讨RDW在评估急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2013年7月至2015年10月急性心力衰竭患儿75例,按改良Ross评分法进行心功能分级,Ⅱ级、Ⅲ级、Ⅳ级组各25例,记录患儿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RDW、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利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比较组间各指标差异,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Ross评分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02、1.372,均P〉0.05),RDW、NT-proBNP水平、LVEF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388、29.300,χ^2=56.952,均P〈0.01),RDW和NT-proBNP水平随心功能级数增高而升高,即Ⅳ级组〉 Ⅲ级组〉Ⅱ级组[RDW:(16.6±1.3)%〉(15.4±1.1)%〉(13.9±1.3)%,NT-proBNP:(506.6±190.2) ng/L〉(1 028.1±356.8) ng/L〉(1 884.1±358.6) ng/L,均P〈0.01];根据LVEF=50%为切点将急性心力衰竭患儿分为LVEF降低组和LVEF正常组,前者RDW及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后者[RDW:(16.7±1.3)%比(13.9±1.1)%,NT-proBNP:(1 787.4±368.6) ng/L比(657.4±291.1) ng/L;均P〈0.01];根据NT-proBNP水平将心力衰竭患儿分成低、中、高3组,高NT-proBNP组RDW[(17.3±0.9)%]显著高于中NT-proBNP组[(15.4±0.7)%]和低NT-proBNP组[(13.7±1.2)%](均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RDW与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r=0.869,P〈0.01),与LVEF呈负相关(r=- 0.962,P〈0.01)。结论RDW与儿童急性心力衰竭程度密切相关,随急性心力衰竭程度加重而升高,可间接反映NT-proBNP水平、LVEF变化,有助于儿童急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评估,是临床监测急性心力衰竭患儿心功能水平方便且有用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分布宽度 急性心力衰竭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儿童
原文传递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临床观察
7
作者 石坤 方钰 +1 位作者 张静逸 李焰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19期142-143,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临床观察,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川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1,2 g/(kg·d)的丙种球蛋白与400 mg/(kg...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临床观察,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川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1,2 g/(kg·d)的丙种球蛋白与400 mg/(kg·d)的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①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相当,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川崎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2g/(kg·d)的丙种球蛋白与400 mg/(kg·d)的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具有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种球蛋白 阿司匹林 川崎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