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衰竭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李继科 罗槑 +7 位作者 陈竹 李守娟 毛创杰 高峰 段萌 叶庆 王玥莲 庞文箫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3年第2期13-17,共5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将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住院治疗且符合条件的77例肝衰竭患者简单随机抽样分入试验组(39例...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将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住院治疗且符合条件的77例肝衰竭患者简单随机抽样分入试验组(39例)和对照组(38例),同时设健康对照组20例。试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疗程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变化情况,以及与健康对照组肠道菌群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肝衰竭患者菌群丰度有显著差异(P<0.05),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减少,变形菌门增加,在属水平上克雷伯氏菌属、链球菌属、埃希菌属等条件致病菌属增多。经β多样性分析,试验组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存在差异(P<0.05);经LEfSe分析,试验组治疗后患者肠道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的相对丰度升高,克雷伯氏菌属、埃希菌属等条件致病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结论肝衰竭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紊乱,表现为条件致病菌增多、有益菌减少,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肠道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相对丰度、降低条件致病菌属相对丰度,改善肠道微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中医药 肠道菌群 肠道微生态
下载PDF
含贝达喹啉的联合方案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陈艳 陈竹 +8 位作者 黄涛 鲁小莉 李鹏 林瑞 陈雄 刘宇红 高孟秋 吴桂辉 李亮 《华西医学》 CAS 2021年第10期1392-1398,共7页
目的研究含贝达喹啉的联合抗结核方案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年3月-2019年8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采用含贝达喹啉的联合抗结核方案治疗的69例耐多药结核病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时将2016年6月-2017年12... 目的研究含贝达喹啉的联合抗结核方案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年3月-2019年8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采用含贝达喹啉的联合抗结核方案治疗的69例耐多药结核病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时将2016年6月-2017年12月接受不含贝达喹啉治疗的60例耐多药结核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试验组69例,其中男44例,女25例;年龄21~63岁,平均(34.6±11.0)岁;58例(84.1%)完成24周贝达喹啉治疗,11例未完成治疗,包括死亡3例(4.3%)、失访1例(1.4%)、退出研究1例(1.4%)以及因不良事件停药6例(8.7%);54例基线痰培养抗酸杆菌阳性的患者中,49例在治疗24周内痰培养结核杆菌转为阴性(阴转率为90.7%),中位阴转时间为13.0周。对照组60例,其中男45例,女15例;年龄16~66岁,平均(35.5±13.2)岁;53例基线痰培养抗酸杆菌阳性的患者中,30例在治疗24周内痰培养结核杆菌转为阴性(阴转率为56.6%),中位阴转时间为12.0周。试验组的24周痰菌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6.133,P<0.001)。试验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肝功能异常(42例,60.9%)、QTc间期延长(37例,53.6%)、电解质紊乱(20例,29.0%)及血液系统损害(20例,29.0%)。37例QTc间期延长的患者中,包括8例QTc间期≥500 ms及29例QTc间期≥450 ms且<500 ms,中位发生时间为16.0周,其中25例患者在贝达喹啉停药后4~48周发生QTc间期延长。结论含贝达喹啉的联合抗结核方案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痰培养阴转率高,但在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需严密监测心电图,警惕贝达喹啉的潜在心脏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耐药 贝达喹啉 疗效 安全性
原文传递
中国首例拉沙热病例报道
3
作者 冉启惠 陈红 +7 位作者 黄亮 孟令彬 陈竹 任利红 杜清 张钉山 李晨曦 郑永利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4年第4期1-5,共5页
拉沙热(Lassa fever)是一种由拉沙病毒(Lassa virus,LASV)引起的发热性传染病。该疾病于1969年在尼日利亚首次被报告,后在西非地区流行。LASV主要通过大鼠的尿液或粪便传播给人类,也可能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粪便或其他身体分泌物在... 拉沙热(Lassa fever)是一种由拉沙病毒(Lassa virus,LASV)引起的发热性传染病。该疾病于1969年在尼日利亚首次被报告,后在西非地区流行。LASV主要通过大鼠的尿液或粪便传播给人类,也可能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粪便或其他身体分泌物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拉沙热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呕吐、腹痛和咳嗽。本文报道了中国首例确诊拉沙热病例,该病例发病前曾在西非几内亚工作,发病后LASV血清荧光定量PCR检测和IgG抗体检测均为阳性,确诊拉沙热。确诊后,患者接受了利巴韦林联合对症支持治疗,病情逐渐好转。本研究全面回顾了该病例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诊断过程、治疗措施及转归,以提高医务人员对拉沙热的认识和防治水平。通过对本病例的深入分析,为未来类似病例的快速识别与有效应对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公共卫生体系对输入性传染病防控能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沙热 临床症状 流行病学 诊断 治疗 预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