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2
1
作者 蒙泰辉 刘战立 +2 位作者 刘云 徐小平 许泽川 《创伤外科杂志》 2017年第3期193-197,共5页
目的观察采用微创切口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使用长臂万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无脊髓/神经损伤的单个胸腰椎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5年5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分为微创实验组和传统对照... 目的观察采用微创切口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使用长臂万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无脊髓/神经损伤的单个胸腰椎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5年5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分为微创实验组和传统对照组,每组30例。微创实验组选用经椎旁肌间隙(最长肌和多裂肌间隙)入路,并使用长臂万向椎弓根螺钉撑开复位固定无脊髓/神经损伤的单个胸腰段骨折;传统对照组采用传统正中切口手术,比较两组伤椎椎体高度恢复百分比、伤椎Cobb's角恢复百分比、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及术中透视次数。结果两组病例通过术后复查X线片,微创实验组和传统对照组的伤椎椎体高度恢复百分比分别为(48.0±9.5)%、(50.2±9.4)%,微创实验组和传统对照组的伤椎椎体Cobb's角恢复百分比分别为(78.8±10.8)%、(80.2±8.9)%,上述两指标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微创实验组和传统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68.4±11.5)min、(131.2±45.1)min,住院时间分别为(12.7±2.4)d、(20.5±5.3)d,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1.2±12.5)m L、(227.6±56.4)m L,术后伤口的引流量分别为(31.9±10.4)m L、(247.4±48.4)m L,术中需要透视的次数分别为(4.0±0.5)次、(7.5±2.0)次,微创实验组均优于传统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切口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技术不但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及脊柱生理曲度,而且具有术中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对无脊髓/神经损伤的单个胸腰椎椎体骨折是一种实用的外科手术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椎旁肌间隙入路 微创切口 椎弓根 螺钉
下载PDF
快速康复护理对胃肠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系统评价及GRADE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彭凤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7年第4期133-137,共5页
目的评价快速康复护理对胃肠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Ovid)、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截止时间到2016年12月1日... 目的评价快速康复护理对胃肠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Ovid)、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截止时间到2016年12月1日。两名研究者独立地进行文献阅读删选,数据提取及文献质量评价。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采用Rev Man5.1进行统计分析,在结果解释及得出结论过程中利用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估(Grades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方法进行证据质量的评价。结果 7篇文献共包含792个胃肠手术患者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快速康复护理优于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具体体现为观察组术后恢复流质饮食时间(SMD=-1.51,95%CI:-1.70^-1.31),肛门排气时间(SMD=-0.69,95%CI:-0.96^-0.42),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SMD=-1.16,95%CI:-1.32^-1.00),且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OR=0.44,95%CI:0.32~0.61)。依据GRADE分析结果,该证据质量为中等证据。结论对胃肠手术患者进行快速康复护理优于常规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康复护理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GRADE分析
下载PDF
数字化X射线摄影与多层螺旋CT在退行性颈椎间孔狭窄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6
3
作者 黄昊 骆伟 +2 位作者 刘亚斌 白琛 李育刚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年第12期2066-2069,共4页
目的分析数字化X射线摄影(DR)与多层螺旋CT(MSCT)在退行性颈椎间孔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退行性椎间孔狭窄患者206例为研究对象,均行颈椎正、侧、双斜位DR及MSCT检查,采用椎间孔内口、外口、轴位显... 目的分析数字化X射线摄影(DR)与多层螺旋CT(MSCT)在退行性颈椎间孔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退行性椎间孔狭窄患者206例为研究对象,均行颈椎正、侧、双斜位DR及MSCT检查,采用椎间孔内口、外口、轴位显示及斜位重建,对比两种检查方法下椎间孔狭窄位置、大小及相关参数[C2与C7下终板垂线的夹角(Cobb角)、C2与C7椎体后缘延长线的夹角(Gore角)、颈椎曲率指数(CCI)]。结果 206例患者,在DR颈椎正侧及双斜位片时发现200例可见椎体、小关节骨质增生硬化,MSCT多平面重建、三维重建图像能多方向多方位而又立体直观地显示各椎间孔形态特点;DR检查时,仅观察到340个椎间孔狭窄,其中286个(84.12%)位于C4-5、C5-6,而MSCT检查发现变形狭窄的椎间孔540个,其中501个(92.78%)位于C4-5、C5-6、C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R检查下前后径、左右径方向角度、中轴线角度及Cobb角、Gore角均大于MSCT检查(P<0.05),而两种检查方法下C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R与MSCT在退行性椎间孔狭窄中有较好诊断价值,尤其是颈椎MSCT可提供各小关节突改变、各椎间孔形态等方面信息,可作为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X射线摄影 多层螺旋CT 退行性颈椎间孔狭窄 诊断价值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大鼠脊髓损伤 被引量:5
4
作者 曾智谋 范忠诚 +4 位作者 张寿 刘亦恒 吴多庆 韩贵宾 王琮仁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54-857,共4页
目的 构建稳定的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探讨早期联合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其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Hatteras Instruments PCI3000精密打击器,将120只SD雄性大鼠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并完全随机分为4组,... 目的 构建稳定的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探讨早期联合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其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Hatteras Instruments PCI3000精密打击器,将120只SD雄性大鼠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并完全随机分为4组,A组为损伤对照组,B组为EPO治疗组,C组为BMSCs治疗组,D组为BMSCs联合EPO治疗组.术后1、3、7、14、28d每组分别取6只大鼠,观察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运动评分、细胞凋亡指数和核因子(NF)-200的表达,其中C组和D组加测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的BMSCs在损伤区的阳性率.结果 术后7、14、28 d,B、C、D组BBB运动功能评分高于A组,D组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损伤区细胞明显凋亡,3d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细胞凋亡指数在各时间段内组间比较均为:A>B>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F-200表达水平于术后迅速下降,3d以后逐渐升高,各时间段内组间比较均为:A<B<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rdU标记的BMSCs阳性率在术后各时间段D组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鼠BMSCs和EPO早期联合应用可通过减少细胞凋亡、促进神经蛋白表达对损伤组织起保护和修复作用,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促红细胞生成素 脊髓损伤
原文传递
局部应用唑来膦酸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杨红胜 常山 +1 位作者 曹宗锐 刘战立 《安徽医药》 CAS 2019年第6期1218-1222,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手术部位局部辅助使用唑来膦酸和术后单纯静脉使用唑来膦酸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2月至2015年10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且病理活检确诊为骨巨细胞瘤的膝关节周围巨细胞瘤38例病人。按抓阄... 目的对比分析手术部位局部辅助使用唑来膦酸和术后单纯静脉使用唑来膦酸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2月至2015年10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且病理活检确诊为骨巨细胞瘤的膝关节周围巨细胞瘤38例病人。按抓阄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两组病人手术治疗方案均为病灶扩大切除+同种异体骨植骨,术后给予正规静脉唑来膦酸使用6个疗程以上(每3~4周使用一次,每次4 mg)。观察组在植骨区局部使用唑来膦酸,对照组未局部使用。结果平均随访43.1个月(23~64个月)。全部病人术后肢体功能恢复好,观察组1例伤口愈合不佳,对照组伤口全部一期愈合,两组病人伤口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0,P=0.032)。两组病人术后疼痛减轻,与术前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t=74.58,P=0.002;对照组t=47.65,P=0.011),但术后3个月两组病人的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1,P=0.068)。两组病人术后6个月的骨愈合率均为100.0%。观察组病人复发率为5.2%,低于对照病人复发率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3,P=0.039)。结论手术局部使用唑来膦酸有利于降低复发率,可作为辅助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治疗方案,但增加了伤口不愈合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 破骨细胞 双膦酸盐 良性骨肿瘤
下载PDF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与培养:第3代细胞增殖快纯度高 被引量:2
6
作者 曾智谋 范忠诚 +3 位作者 张寿 刘亦恒 吴多庆 王琮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50期8042-8047,共6页
背景:进行组织工程研究的首要环节是培养出大量生物活性好、增殖速度快、细胞纯度高的种子细胞。目的:分析全骨髓贴壁法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绘制第3代细胞生... 背景:进行组织工程研究的首要环节是培养出大量生物活性好、增殖速度快、细胞纯度高的种子细胞。目的:分析全骨髓贴壁法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绘制第3代细胞生长曲线,观察各代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分析法测定第2代、第3代细胞表面标志物(CD29、CD90、CD34、CD45)的表达。结果与结论:经全骨髓贴壁法培养3代以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具有典型成纤维样细胞形态而且贴壁生长;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型CD29、CD90、CD34、CD45表达分别为91.5%,96.2%,1.3%,8.0%,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为98.2%,98.1%,0.6%,2.0%;细胞生长曲线结果表明,以细胞浓度8×107L-1接种,细胞增殖速度快,获得的细胞总数多。综合形态学及细胞鉴定结果,第3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性好、增殖速度快、细胞纯度高,适合作为组织工程研究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间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技术 细胞 培养的 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骨髓贴壁法 细胞培养 形态学 生长曲线 鉴定
下载PDF
纳米羟基磷灰石/多元氨基酸共聚复合材料引导性骨再生膜管修复股骨大段骨缺损 被引量:2
7
作者 杨红胜 曹宗锐 +3 位作者 严小虎 李育刚 许泽川 常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95-1500,共6页
背景:大段骨缺损的修复问题仍然是骨科医师面对的重要难题,同种异体骨移植是经典的治疗方案,但存在诸多限制,引导性骨再生技术的骨重建再生效果成为研究该课题的重要思路和方法。目的:比较自制高强度可降解纳米羟基磷灰石/多元氨基酸共... 背景:大段骨缺损的修复问题仍然是骨科医师面对的重要难题,同种异体骨移植是经典的治疗方案,但存在诸多限制,引导性骨再生技术的骨重建再生效果成为研究该课题的重要思路和方法。目的:比较自制高强度可降解纳米羟基磷灰石/多元氨基酸共聚复合材料引导性骨再生膜管与同种异体皮质骨段修复山羊股骨大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建立32只成年山羊股骨中段30 mm大段骨缺损模型。实验组采用自制纳米羟基磷灰石/多氨基酸共聚复合材料膜管桥接骨缺损并采用接骨板固定,对照组采用同种异体皮质骨段桥接并结合接骨板固定。于术后4,8,12,16周处死动物,观察大体标本骨痂生长情况,并行X射线、组织学观察;术后12,16周对钢板固定皮质骨段行生物力学测定。结果与结论:(1)术后4-16周,2组大体标本及病理结果均提示膜管内外侧有纤维骨痂生长,并逐渐硬化成为骨性骨痂,但实验组骨痂生长更多;X射线片见纳米羟基磷灰石/多氨基酸共聚复合物膜管外侧骨痂密度增高较同种异体骨管更为明显;(2)16周时实验组最大抗弯曲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综上,纳米羟基磷灰石/多元氨基酸共聚复合材料膜管桥接山羊大段骨缺损可取得与同种异体皮质骨段移植相仿的修复效果,且愈合后新生骨段的力学强度优于同种异体移植骨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纳米羟基磷灰石/多元氨基酸共聚物 骨缺损 同种异体皮质骨段 骨移植
下载PDF
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帕金森病Ⅳ期合并股骨颈骨折 被引量:2
8
作者 杨红胜 常山 +1 位作者 曹宗锐 严小虎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第10期931-934,共4页
目的分析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帕金森病Ⅳ期患者合并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5年1月,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关节置换术治疗的9例帕金森病Ⅳ期合并股骨颈骨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例,女7例;年龄65~76岁,平均7... 目的分析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帕金森病Ⅳ期患者合并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5年1月,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关节置换术治疗的9例帕金森病Ⅳ期合并股骨颈骨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例,女7例;年龄65~76岁,平均71.1岁。记录手术前后患髋Harris功能评分,观察手术并发症及术后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9例患者随访时间14~72个月,平均38.9个月。术后9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术中及术后死亡病例,Harris评分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无术后脱位。术后1年内因并发症死亡2例,术后2年内因脑血管意外死亡1例。结论双极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帕金森病Ⅳ期合并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安全,术后患者可恢复至患者术前状态,有利于并发症的治疗,但患者2年内的死亡率高于早期帕金森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帕金森病 髋关节置换 关节成形术
下载PDF
有限元建模在腰椎峡部裂中的应用前景及价值 被引量:2
9
作者 许泽川 魏兵 +4 位作者 杨红胜 曹宗锐 严小虎 李育刚 常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768-1773,共6页
背景:随着有限元在骨科生物力学的不断发展,运用有限元方法对脊柱相关疾病的研究成为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特别是脊柱内固定应力分析、不同内固定的力学效果、新型内固定的研发是目前的热点。峡部裂是脊柱常见疾病,尤其当解剖学出现骨性... 背景:随着有限元在骨科生物力学的不断发展,运用有限元方法对脊柱相关疾病的研究成为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特别是脊柱内固定应力分析、不同内固定的力学效果、新型内固定的研发是目前的热点。峡部裂是脊柱常见疾病,尤其当解剖学出现骨性缺损后,病理模型及手术后脊柱的生物力学都出现相应力学改变。目的:综述峡部裂模型的建立方法、模型验证以及峡部裂有限元模型在各领域的应用现状,探讨有限元建模在腰椎峡部裂中的应用前景及价值。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98年1月至2016年12月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相关文章,英文检索词"Finite element,lumbar spine,isthmus,model",中文检索词"有限元,腰椎,峡部裂,模型"。共检索到123篇相关文献,3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结果与结论:(1)目前峡部裂有限元分析能够很好的反映骨内部力学情况,峡部裂有限元模型可以对腰椎结构形状(如缺损的峡部)、不同解剖部位的材料属性(终板、松质骨、皮质骨等)以及脊柱不同运动状态下负荷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尤其针对椎体内部结构以及脊柱附属结构(如椎间盘、关节突等)的应力分析具有明显优势;(2)此外,峡部裂有限元模型重建数据来源于病患原始CT,仿真模拟度高,峡部裂有限元模拟与体外实验相比,数据来源可靠,且能够降低外力、辐射等对实验对象的损伤,同时能有效回避医学伦理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植入物 数字化骨科 有限元 腰椎 峡部裂 模型 有限元分析 腰椎 组织工程
下载PDF
16例长骨软骨母细胞瘤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红胜 段宏 +1 位作者 常山 严小虎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6年第5期461-462,共2页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软骨母细胞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长骨软骨母细胞瘤患者16例,7例骺板未闭;14例行囊内切除手术,2例行病灶边缘切除术。观察术后有无病灶复发、国际保肢学会评分、植骨愈合情况以及骨骺未闭合者的患肢长度。结果术后随访3...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软骨母细胞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长骨软骨母细胞瘤患者16例,7例骺板未闭;14例行囊内切除手术,2例行病灶边缘切除术。观察术后有无病灶复发、国际保肢学会评分、植骨愈合情况以及骨骺未闭合者的患肢长度。结果术后随访36-72个月,2例有轻度膝关节疼痛,14例术后关节功能良好;7例骺板未闭者术后患肢短缩7-13mm,对活动无明显影响;3例术后部分植骨吸收,但植骨区关节面无塌陷;术后国际保肢学会评分(28.5±1.1)分,无下肢跛行症状;随访时间未发生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病灶刮除及边缘切除术治疗软骨母细胞瘤临床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母细胞瘤 良性骨肿瘤 病灶清除 骺板损伤
原文传递
双膦酸盐对四肢长骨纤维结构不良骨吸收的抑制:配合外科手术效果更好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红胜 严小虎 +4 位作者 李育刚 曹宗锐 刘战立 徐小平 常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2325-2329,共5页
背景:双膦酸盐类药物具有较强的破骨细胞活性抑制作用,是强有力的骨吸收抑制剂,文献报告其在纤维结构不良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效果。目的:评估外科治疗联合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纤维结构不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四肢长骨纤维结构不良的患... 背景:双膦酸盐类药物具有较强的破骨细胞活性抑制作用,是强有力的骨吸收抑制剂,文献报告其在纤维结构不良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效果。目的:评估外科治疗联合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纤维结构不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四肢长骨纤维结构不良的患者15例,采用外科治疗及术后口服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治疗前、治疗后3,6,12,24个月随访观察治疗后患肢疼痛、肢体功能、局部部位X射线表现及血碱性磷酸酶指标的变化,采用改良的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15例患者均获得24个月以上随访。经外科治疗及双膦酸盐药物联合治疗后,患者疼痛症状明显改善:显效12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100%。患者病损区X射线片检查发现3个月后密度稍减退,但6个月后手术区骨皮质增厚、骨髓腔密度增加,无病灶区继续扩大。患者治疗后均未发生骨折及复发。治疗6个月,血清碱性磷酸酶明显降低(P<0.05)。结果提示外科手术配合双膦酸盐治疗骨纤维结构不良可有效抑制骨吸收,促进骨组织生成,增加病损区强度,降低外科治疗后骨折及病灶复发率,从而达到较好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膦酸盐类 疼痛 碱性磷酸酶 破骨细胞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 纤维结构不良 双膦酸盐 病灶清除 影像学
下载PDF
老年髋部骨折后对侧髋部的再骨折效果观察
12
作者 陈文明 《中外医疗》 2014年第32期71-72,共2页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髋部骨折后对侧髋部的再骨折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2月—2014年5月间该院接诊的15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22例出现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128例单侧髋部骨折患者...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髋部骨折后对侧髋部的再骨折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2月—2014年5月间该院接诊的15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22例出现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128例单侧髋部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几率;对比观察组内不同骨折类型之间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发生几率;根据研究结果分析老年髋部骨折后对侧髋部的再骨折的临床特征,并对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式分析,分析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转子间骨折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几率明显高于股骨颈骨折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骨折后再发对侧骨折的平均时间间隔为2.2年,其中在1年内发生再次骨折的比例较大(45.5%);观察组所有患者再次进行手术治疗后均痊愈。结论对于患有骨质疏松且属于老年髋部骨折转子间骨折的患者而言,术后1年内要加强预后以及骨质疏松治疗,手术治疗仍然是老年髋部骨折后对侧髋部的再骨折的最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髋部骨折 再发对侧髋部骨折 股骨颈骨折 转子间骨折 骨质疏松
下载PDF
L_4神经根结核瘤1例临床报告
13
作者 杨红胜 常山 严小虎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第2期187-188,共2页
发生于神经系统的结核瘤报道较多,但发病于腰椎神经根上者未见报道。腰椎神经根结核瘤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鞘膜瘤或神经纤维瘤有很多相似之处,极易误诊。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例L4左侧神经根结核瘤,报... 发生于神经系统的结核瘤报道较多,但发病于腰椎神经根上者未见报道。腰椎神经根结核瘤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鞘膜瘤或神经纤维瘤有很多相似之处,极易误诊。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例L4左侧神经根结核瘤,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患者,女,50岁,农民。因"腰背痛伴左下肢放射痛5个月,加重2个月"于2015年3月24日入院。入院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伴左小腿放射痛,偶有麻木感,院外予以口服抗生素及消炎镇痛药治疗,症状可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瘤 L_4 神经根 神经鞘膜瘤 神经纤维瘤 腰部疼痛 消炎镇痛药 影像学检查 临床症状 等信号
下载PDF
评价新型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
14
作者 李育刚 常山 +3 位作者 曾智谋 杨红胜 曹宗锐 徐小平 《中国医疗设备》 2017年第B04期214-215,共2页
目的对新型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8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使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新型微创经皮椎日根螺钉内固定的... 目的对新型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8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使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新型微创经皮椎日根螺钉内固定的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开放椎g根螺钉内固定的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相关手术指标值以及术后6个月的Cobb角、VAS评分以及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以上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微创经皮椎日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效采突出,安全可靠,是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其早日康复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经皮椎目根螺钉内固定 胸腰椎 骨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