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愿呈报法与病历调查法联用对住院病人药品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钟义 张丽茹 +1 位作者 曾仁杰 马建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1999年第2期79-81,共3页
目的:探讨住院病人药物不良反应(ADRs)的发生率。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结合自愿呈报ADRs报表方法,对1997年4月至1998年3月期间住院的11354例病人进行了分析。结果:病历调查法所得到的ADRs数量明显多于自愿呈报系统,与ADRs“真实”... 目的:探讨住院病人药物不良反应(ADRs)的发生率。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结合自愿呈报ADRs报表方法,对1997年4月至1998年3月期间住院的11354例病人进行了分析。结果:病历调查法所得到的ADRs数量明显多于自愿呈报系统,与ADRs“真实”发生率较为接近;ADRs的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最多见;引起ADRs的药物分布以抗生素的品种数最多,而较为严重的ADRs以解热止痛药及器官移植药发生率为高。结论:必须加强临床医生、护理人员在ADRs监护中的主动性,使ADRs能及时呈报,使数据收集更加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不良反应 发生率 回顾性调查 自然呈报率
下载PDF
肿瘤引流淋巴结细胞对瘤细胞杀伤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马布仁 田伏洲 +3 位作者 汪盛贤 马建 钟萍 史晓东 《西南国防医药》 CAS 1998年第5期259-262,322,共5页
为认识肿瘤引流淋巴结(TDLN)细胞对恶性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机制,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重组白细胞介素2(rIL—2)诱导下TDLN细胞体外杀伤K562细胞1~48h的形态变化。效靶细胞共育后,光镜和扫描电镜下见TDLN细胞包围瘤细... 为认识肿瘤引流淋巴结(TDLN)细胞对恶性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机制,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重组白细胞介素2(rIL—2)诱导下TDLN细胞体外杀伤K562细胞1~48h的形态变化。效靶细胞共育后,光镜和扫描电镜下见TDLN细胞包围瘤细胞,以伪足与瘤细胞紧密接触、粘附,二者形成花环状;有的TDLN细胞嵌入瘤细胞胞体,而后瘤细胞退变、崩解。透射电镜下,见瘤细胞胞质肿胀,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空化或结构消失;核染色质凝集、边移、核膜破裂致细胞溶解。结果表明,rIL—2诱导下TDLN细胞有较强的杀伤瘤细胞作用,杀瘤过程主要为对癌细胞的直接攻击和促使瘤细胞发生退变、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引流淋巴结细胞 肿瘤细胞 白细胞介素2 超微结构 细胞凋亡 过继免疫治疗
全文增补中
离体冻伤模型创面愈合过程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促表皮干细胞迁移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甘露 曹川 +4 位作者 李世荣 柴琳琳 郭锐 向光金 赵树文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2-215,共4页
目的 了解离体皮肤冻伤模型创面愈合过程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对创缘表皮干细胞(ESC)的运动趋化作用.方法 体外构建三维皮肤等价物全层冻伤模型(创面呈孔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冻伤后3、7 d创缘间质内SDF-1的表达情况.... 目的 了解离体皮肤冻伤模型创面愈合过程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对创缘表皮干细胞(ESC)的运动趋化作用.方法 体外构建三维皮肤等价物全层冻伤模型(创面呈孔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冻伤后3、7 d创缘间质内SDF-1的表达情况.另将冻伤模型分为对照组(创面区添加PBS 50 μL/孔)、SDF-1组(创面区添加100 ng/mL SDF-1,50μL/孔)和AMD3100组[创面区用100 ng/mL AMD3100(50μL/孔)处理30 min后,添加SDF-1 50μL/孔],观察各组创缘中ESC的分布变化.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冻伤后3、7 d创缘间质内SDF-1的表达逐渐增加.与对照组及AMD3100组相比,SDF-1组创缘基底层整合素β1阳性细胞数量增多,且部分阳性细胞向上层表皮迁移聚集,创缘ESC数量更多,表皮细胞层数增加.结论 SDF-1促进ESC向创缘迁移聚集参与创面修复,这可能是ESC参与创面修复过程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伤 趋化因子CXCL12 表皮干细胞 三维皮肤等价物
原文传递
某部血吸虫病感染率下降原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肖同亮 向光金 +2 位作者 郝玉琴 钟小琴 朱新胜 《人民军医》 2007年第10期598-598,600,共2页
关键词 血吸虫 感染 调查
下载PDF
Rac1蛋白调控表皮干细胞迁移促进创面愈合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柴琳琳 曹川 +3 位作者 赵树文 李世荣 毕胜 甘露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5-209,共5页
目的观察Rac1蛋白对表皮干细胞(ESC)迁移运动的调控作用,为完善创面愈合的基础理论以及指导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将慢病毒空载体FUGW单独和分别与Rac1蛋白抑制型突变体Rac1T17N、Rac1蛋白活化型突变体Rac1Q61L融合后转染入ESC,按... 目的观察Rac1蛋白对表皮干细胞(ESC)迁移运动的调控作用,为完善创面愈合的基础理论以及指导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将慢病毒空载体FUGW单独和分别与Rac1蛋白抑制型突变体Rac1T17N、Rac1蛋白活化型突变体Rac1Q61L融合后转染入ESC,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部分进行如下实验。(1)将ESC分别接种于Ⅰ型胶原溶液(20μg/mL)、Ⅳ胶原溶液(20μg/mL)或纤连蛋白溶液(10μg/mL)包被的24孔细胞培养板,采用CytoTox 96比色试剂盒检测ESC对不同基质的黏附率。(2)选取上述黏附于Ⅳ型胶原的1000个ESC,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染色,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黏附细胞的形态延展并比较面积大小。(3)选用Transwell小室,上室加入ESC、下室中加入含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的限定性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液(以不加SDF—1的培养液为对照),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ESC的趋化能力,结果以细胞迁移变化率表示。(4)将ESC接种于6孔细胞培养板孵育12h,加入含4μg/mL丝裂霉素c的培养液继续孵育2h,于单层贴壁细胞划痕,6、12h后统计剩余划痕宽度百分率。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与转染FUGW的ESC比较,转染Rac1Q61L的ESC对Ⅰ型胶原的黏附率明显增加(t=5.302,P〈0.05),转染Rac1T17N的ESC对Ⅰ型胶原(t=13.741,P〈0.05)、Ⅳ型胶原(t=15.676,P〈0.05)及纤连蛋白(t=8.256,P〈0.05)的黏附率均明显下降。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与转染FUGW的ESC比较,转染Rac1Q61L的ESC面积明显增大,细胞边缘有层板状伪足伸出;转染Rac1T17N的ESC面积显著缩小。在趋化因子SDF-1作用下,与转染FUGW的ESC比较,转染Rac1Q61L的ESC迁移变化率升高43.4%,转染Rac1T17N的ESC迁移变化率下降78.0%;无SDF—1作用时,与转染FUGW的ESC比较,转染Rac1T17N的ESC迁移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慢病毒属 Rac1蛋白 突变体 创面愈合
原文传递
复方中药煎剂直流电导入治疗骨质增生104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振香 邪德全 +1 位作者 孙汉东 胡新建 《康复与疗养杂志》 1994年第1期21-22,共2页
采用复方中药煎剂直流电导入法治疗骨质增生1040例,并与单用直流电理疗加服抗骨质增生丸治疗184例的治疗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前者总有效率为93.55%,后者总有效率为69.03%,二者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采用复方中药煎剂直流电导入法治疗骨质增生1040例,并与单用直流电理疗加服抗骨质增生丸治疗184例的治疗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前者总有效率为93.55%,后者总有效率为69.03%,二者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前者对肩周炎、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等疗效明显;对腰椎骨质增生伴椎间盘脱出疗效较差。提示复方中药煎剂直流电导入法治疗骨质增生有确切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增生 中医药疗法 复方中药煎剂 导入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