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学三层次三类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被引量:15
1
作者 彭成 傅超美 +7 位作者 邓赟 裴瑾 王世宇 吕光华 任波 陈鸿平 何瑶 赵萱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4-226,共3页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学科创建于1956年,1959年率先在全国开办中药学专业。在办学实践和不断探索过程中,针对现代中医药行业发展的多元化人才需求,形成了"系统中药、医药结合、实践创新、明理致用"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学科创建于1956年,1959年率先在全国开办中药学专业。在办学实践和不断探索过程中,针对现代中医药行业发展的多元化人才需求,形成了"系统中药、医药结合、实践创新、明理致用"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三层次三类型多元化中药学人才培养体系"。文章围绕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实践,就理念、模式、培养方案、教育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推广应用情况等内容进行探讨,以期对中药学多元化人才培养起到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学 人才培养 多元化 三层次 三类型
下载PDF
环境因素对川芎饮片易挥发成分藁本内酯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晓芬 卢先明 +1 位作者 蒋桂华 兰志琼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66-969,共4页
目的:考察环境因素对川芎饮片易挥发性成分藁本内酯的影响。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选取光照、氧气、温度、贮藏时间4个因素,每个因素选择3个水平,优选川芎饮片贮藏的最佳贮存条件。以藁本内酯为检测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川芎饮... 目的:考察环境因素对川芎饮片易挥发性成分藁本内酯的影响。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选取光照、氧气、温度、贮藏时间4个因素,每个因素选择3个水平,优选川芎饮片贮藏的最佳贮存条件。以藁本内酯为检测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川芎饮片中藁本内酯的含量。结果:温度是影响川芎饮片藁本内酯的首要因素,其次是时间,然后是光照,氧气的影响最小。结论:川芎饮片贮藏的最佳条件为密封包装,弱光低温下贮藏,贮藏时间越短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饮片 藁本内酯 正交试验 环境因素
下载PDF
川产鸡矢藤和毛鸡矢藤的UPLC指纹图谱对比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胡明勋 马俊 +3 位作者 吴兵 马逾英 蒋运斌 杨洁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413-2415,共3页
目的建立鸡矢藤药材来源中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和毛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 var. tomentosa的UPLC指纹图谱,比较两个品种的UPLC指纹图谱的异同,为其品种鉴别与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Aglient ZORBAX SB-C18(2.1 mm×50... 目的建立鸡矢藤药材来源中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和毛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 var. tomentosa的UPLC指纹图谱,比较两个品种的UPLC指纹图谱的异同,为其品种鉴别与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Aglient ZORBAX SB-C18(2.1 mm×50 mm 1.8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25 mL/min;检测波长250 nm;柱温30°C;进样量1μL。测定鸡矢藤和毛鸡矢藤的UPLC指纹图谱,对比二者指纹图谱的差异,同时进行相似度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鸡矢藤UPLC指纹图谱共确立了13个共有峰,毛鸡矢藤UPLC指纹图谱确定了16个共有峰,二者的UPLC指纹图谱有9个共有峰;鸡矢藤和毛鸡矢藤分别特有的共有峰为4个和7个,可根据此区分二者。通过相似度分析,不同产地毛鸡矢藤的的质量较鸡矢藤稳定;通过聚类分析,基本将鸡矢藤与毛鸡矢藤分开。结论建立的鸡矢藤UPLC指纹图谱能够区分鸡矢藤与毛鸡矢藤,为其品种鉴别与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矢藤 毛鸡矢藤 指纹图谱 鸡矢藤苷
原文传递
鸡矢藤和毛鸡矢藤的形态组织学研究
4
作者 胡明勋 陈玲 +4 位作者 刘晓芬 唐艺 马俊 张彩虹 马逾英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551-2554,共4页
目的:对鸡矢藤和毛鸡矢藤进行形态组织学研究。方法:采用原植物鉴定、药材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法。结果:确定了鸡矢藤和毛鸡矢藤的原植物形态、药材性状、组织构造及粉末的主要鉴别特征;二者主要区别点在于茎叶被毛情况不同,且茎叶横切... 目的:对鸡矢藤和毛鸡矢藤进行形态组织学研究。方法:采用原植物鉴定、药材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法。结果:确定了鸡矢藤和毛鸡矢藤的原植物形态、药材性状、组织构造及粉末的主要鉴别特征;二者主要区别点在于茎叶被毛情况不同,且茎叶横切面各部分比例有所差异。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鸡矢藤药材鉴别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矢藤 毛鸡矢藤 性状鉴定 显微鉴定
下载PDF
不同地理种源丹参组培快繁及再生苗性状差异比较 被引量:8
5
作者 兰英 柳敏 +4 位作者 严铸云 谢惠庆 沈晓凤 张礼 林婵春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3-103,104,105,106,107,共5页
建立不同地理种源丹参(四川、山东、河南)组织培养条件,比较其组培苗及大田栽种后植株间的生物学性状差异。以不同地理种源盆栽丹参茎尖嫩叶为外植体,经70%的乙醇处理10 s后,再用2%的Na Cl O溶液灭菌20 min效果较好,污染率仅为5%。叶片... 建立不同地理种源丹参(四川、山东、河南)组织培养条件,比较其组培苗及大田栽种后植株间的生物学性状差异。以不同地理种源盆栽丹参茎尖嫩叶为外植体,经70%的乙醇处理10 s后,再用2%的Na Cl O溶液灭菌20 min效果较好,污染率仅为5%。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继代增殖最适培养基为MS+2.0 mg/L 6-BA+1.0 mg/L NAA,出愈率达到96.7%;芽分化的最佳激素条件为1.0 mg/L 6-BA+0.1 mg/L NAA;幼苗生根的适宜培养基为1/2MS+0.2 mg/L NAA+0.5 mg/L IBA,生根率为94%。结果显示不同地理种源丹参组培苗及大田栽培后植株间根部特征、株高、叶形及开花与否均有较大差异。这为进一步探索3个种源丹参根系分泌物的差异及其与品质形成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组培快繁 植株再生 生物学性状
下载PDF
川芎内生放线菌的分离及根腐病拮抗菌株的筛选 被引量:7
6
作者 何冬梅 林婵春 +4 位作者 严铸云 李佳穗 王海 刘薇 马云桐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5-269,共5页
目的:了解川芎内生放线菌群结构,筛选拮抗川芎根腐病原菌的放线菌资源。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匀浆法、划线平板法等对川芎根茎中的放线菌进行分离和纯化,平板对峙法及抑菌圈法评价各菌株抑菌活性,显微观察法结合DNA测序进行菌种物种鉴别... 目的:了解川芎内生放线菌群结构,筛选拮抗川芎根腐病原菌的放线菌资源。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匀浆法、划线平板法等对川芎根茎中的放线菌进行分离和纯化,平板对峙法及抑菌圈法评价各菌株抑菌活性,显微观察法结合DNA测序进行菌种物种鉴别。结果:共获得83株川芎内生放线菌,分属13个类群;其中链霉菌属灰红紫类群中的深海链霉菌Streptomyces scopuliridis(KF600747.1)、灰锈赤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rubiginosus(AB706352.1)、团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agglomeratus(LC055413.1)能同时抑制4种川芎根腐病原菌。结论:内生放线菌群中的链霉菌属灰红紫类群是抑制川芎根腐病原菌的重要生防菌,在川芎药材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内生放线菌 根腐病 抑菌活性
下载PDF
大黄不同部位的质量对比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黄凤 马龙 +2 位作者 连艳 刘晓芬 蒋桂华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866-1871,共6页
目的:探索大黄不同部位的质量差异,为大黄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栽培第4年的唐古特大黄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根茎与主根直径R≥7 cm归为1组(B1)、其余的主根尾部和支根划分为5.5 cm≤R<7 cm(B2)、4 cm≤R<5.5 cm(B3)、2.5 cm... 目的:探索大黄不同部位的质量差异,为大黄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栽培第4年的唐古特大黄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根茎与主根直径R≥7 cm归为1组(B1)、其余的主根尾部和支根划分为5.5 cm≤R<7 cm(B2)、4 cm≤R<5.5 cm(B3)、2.5 cm≤R<4 cm(B4)、1.2 cm≤R<2.5 cm(B5)、细根R<1.2 cm(B6),粗皮(B7)及糠心(B8)8个组别。比较各部位药材质量占比、水分、总灰分、浸出物及蒽醌、二蒽酮及鞣质3类有效成分含量,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各组水分、总灰分、浸出物均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要求;不同组中蒽醌、二蒽酮及鞣质含量差异明显,整体以直径大于2.5 cm的4个组较优,且干药材重量占比最大,为84.06%;聚类结果聚为4类,分别为直径大于2.5 cm部位(B1~B4)、直径小于2.5 cm部位(B5、B6)、粗皮(B7)和糠心(B8)。结论:白玉栽培大黄以直径大于2.5 cm部位的质量较好,直径小于2.5 cm的细根质量次之,其他部位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作为蒽醌类成分提取的原料药或做兽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不同部位质量 蒽醌 二蒽酮 鞣质
下载PDF
不同杂柑皮与多种陈皮挥发油对比分析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盛永成 唐飞 +4 位作者 王晶 张世洋 冯五文 敖慧 饶朝龙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99-1206,共8页
目的对比分析杂柑皮与陈皮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其相对含量,比较其差异性,为杂柑皮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GC-MS法,得到10个品种杂柑皮与12个品种陈皮的挥发油主成分面积归一值,并对比分析杂柑皮与陈皮各自挥发油的共有成分... 目的对比分析杂柑皮与陈皮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其相对含量,比较其差异性,为杂柑皮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GC-MS法,得到10个品种杂柑皮与12个品种陈皮的挥发油主成分面积归一值,并对比分析杂柑皮与陈皮各自挥发油的共有成分及其平均相对含量。结果杂柑皮与陈皮均以柠檬烯为各自挥发油的主成分,并且杂柑皮中柠檬烯的平均相对含量(92.87%)远大于陈皮(84.40%),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除此之外,α-蒎烯(P<0.01)、桧烯(P<0.05)和癸醛(P<0.05)在平均相对含量上也有显著性差异。12种陈皮挥发油中还共同含有3-崖柏烯、β-蒎烯、萜品烯、异松油烯、4-萜烯醇等成分,而这些成分在10种杂柑皮中并不是共有成分。结论3-崖柏烯、β-蒎烯、萜品烯、异松油烯、4-萜烯醇等5种共有成分的有无以及柠檬烯等4种成分相对百分含量的差异,可联合作为杂柑皮与陈皮挥发油的区分,但杂柑皮是否可以直接替代传统陈皮使用,亟待更多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柑皮 陈皮 挥发油 差异性
下载PDF
川芎内生放线菌活性菌的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2
9
作者 林婵春 何冬梅 +2 位作者 李佳穗 柳敏 严铸云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6-79,共4页
为了了解川芎内生放线菌抑制常见致病菌的能力,从中筛选活性较强的放线菌资源,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发酵提取液对5种指示菌的抑菌活性,结合经典分类法和分子生物学法鉴定活性菌种。结果表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 为了了解川芎内生放线菌抑制常见致病菌的能力,从中筛选活性较强的放线菌资源,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发酵提取液对5种指示菌的抑菌活性,结合经典分类法和分子生物学法鉴定活性菌种。结果表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白色念球菌(Canidia albicans)表现抑制活性的菌株占川芎内生放线菌的百分比分别为83.33%、76.67%、23.33%、30.00%、13.33%;从中选出4株活性较强的放线菌,Blast比对结果表明,菌株F3、F19、F-L-5、F-L-7的16S r DNA序列与Gen Bank已知序列链霉菌属金色类群[Streptomyces sp.(KF126314.1)]、暗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canus(AB7184118.1)]、肿痂链霉菌[Streptomyces turgidiscabies(FJ883749.1)]、暗色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phaeochromogenes(KP718589.1)]高度相似,同源性分别为99%、100%、99%、99%。综合鉴定,F3为链霉菌属金色类群,F19为暗灰链霉菌,F-L-5为肿痂链霉菌,F-L-7为暗色产色链霉菌。表明川芎内生放线菌中具有应用潜力的高活性菌株,并鉴定出4株活性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内生放线菌 抑菌活性 菌种鉴定 链霉菌
下载PDF
荆芥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抗流感病毒作用与机制研究 被引量:73
10
作者 何婷 汤奇 +6 位作者 曾南 苟玲 刘金伟 杨靖 于柳 王哲 龚锡平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772-1777,共6页
目的:体内、体外实验观察荆芥挥发油及主要成分薄荷酮、胡薄荷酮的抗甲型流感病毒A/PR/8/34(H1N1)作用及其Toll样受体/干扰素(toll-like receptor/interferon,TLR/IFN)信号通路机制。方法:制备流感病毒性肺炎模型小鼠,以预防和治疗方式... 目的:体内、体外实验观察荆芥挥发油及主要成分薄荷酮、胡薄荷酮的抗甲型流感病毒A/PR/8/34(H1N1)作用及其Toll样受体/干扰素(toll-like receptor/interferon,TLR/IFN)信号通路机制。方法:制备流感病毒性肺炎模型小鼠,以预防和治疗方式给药,测定模型动物肺组织病毒滴度以评价药物体内抗H1N1效应。ELISA法观察药物对模型小鼠血清干扰素-α(interferon-alpha,IFN-α),干扰素-β(interferon-beta,IFN-β),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水平的影响及病毒感染狗肾传代细胞(Madin-Darby canine kidney cell,MDCK)上清液中IFN-β分泌水平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观察药物对病毒感染MDCK细胞白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IL-1R-associated kinase-4,IRAK4)与Toll样受体3(toll-like receptor-3,TLR3)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体内实验表明,荆芥挥发油0.226 mg.kg-1、薄荷酮0.5 mg.kg-1及胡薄荷酮0.19 mg.kg-1治疗方式给药明显降低感染小鼠肺组织病毒滴度;荆芥挥发油0.226 mg.kg-1明显升高感染小鼠血清IFN-α,IL-2含量;薄荷酮0.5 mg.kg-1显著提高血清IFN-β含量。薄荷酮0.5 mg.kg-1、胡薄荷酮0.19 mg.kg-1明显降低病毒感染小鼠血清IL-6含量。荆芥挥发油0.452,0.226 mg.kg-1及胡薄荷酮0.19 mg.kg-1明显降低模型小鼠血清TNF-α含量。体外实验显示,荆芥挥发油0.1 g.L-1、胡薄荷酮0.1 g.L-1显著升高感染细胞上清液中IFN-β含量,并使细胞IRAK4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薄荷酮0.25 g.L-1使感染细胞IRAK4 mRNA表达显著增强,但明显降低TLR3 mRNA表达。结论:荆芥挥发油、薄荷酮及胡薄荷酮治疗方式给药能显著降低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病毒滴度,显示出体内抗病毒作用,但预防给药效果不明显。体内抗病毒感染机制与提高感染小鼠干扰素(IFN-α,IFN-β),IL-2水平,抑制IL-6,TNF-α分泌有关;细胞模型结果提示药物通过TLR3和TLR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挥发油 薄荷酮 胡薄荷酮 甲型流感病毒(H1N1) 病毒滴度 细胞因子 TLR IFN信号
原文传递
益母草活血化瘀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3
11
作者 张雪 宋玉琴 +3 位作者 杨雨婷 熊亮 彭成 谢晓芳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5年第2期214-217,共4页
益母草是一种活血化瘀的常用药,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产后瘀痛、心血管疾病、血液病等。益母草中含有生物碱、二萜、阿魏酸、挥发油、黄酮类、多糖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发现生物碱类、二萜类、环形多肽类等与益母草活血化瘀作用相... 益母草是一种活血化瘀的常用药,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产后瘀痛、心血管疾病、血液病等。益母草中含有生物碱、二萜、阿魏酸、挥发油、黄酮类、多糖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发现生物碱类、二萜类、环形多肽类等与益母草活血化瘀作用相关;其药理作用与改变血液流变学,改善微循环,改善心肌缺血,抗血栓等有关。综述益母草活血化瘀作用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旨在促进对该中药的进一步研究,为新药研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母草 活血化瘀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原文传递
白术内酯类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9
12
作者 彭腾 李鸿翔 +3 位作者 邓赟 邱建平 贺钢民 范静骞 《中国药房》 CAS CSCD 2012年第39期3732-3734,共3页
目的:为白术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对白术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白术内酯类化学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白术内酯Ⅰ、Ⅱ、Ⅲ上,而药理作用主要涉及对胃肠运动、离体子宫、炎症、肿瘤的影响等。结... 目的:为白术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对白术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白术内酯类化学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白术内酯Ⅰ、Ⅱ、Ⅲ上,而药理作用主要涉及对胃肠运动、离体子宫、炎症、肿瘤的影响等。结论:应进一步加强白术水溶性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内酯 化学成分 药理学
原文传递
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BDNF/CREB信号机制 被引量:46
13
作者 彭希 曾南 +3 位作者 龚锡萍 苟玲 汤奇 刘金伟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BDNF/CREB信号机制。方法:采用小鼠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结合孤养抑郁模型,逍遥散水煎液30g/kg灌胃给药4周,测定小鼠体重、自主活动及糖水消耗量的变化以评价药物的抗抑郁效应。ELISA法测定血清BDNF水... 目的:探讨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BDNF/CREB信号机制。方法:采用小鼠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结合孤养抑郁模型,逍遥散水煎液30g/kg灌胃给药4周,测定小鼠体重、自主活动及糖水消耗量的变化以评价药物的抗抑郁效应。ELISA法测定血清BDNF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测定小鼠海马及皮质部位CREB、BDNF mRNA表达,Western-blot方法测定小鼠脑内ERK1/2及磷酸化ERK1/2(pERK1/2)的蛋白表达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30g/kg能提高模型小鼠体重、自主活动及糖水消耗量,并有提高模型动物血清BDNF含量的趋势;逍遥散30g/kg显著增加模型小鼠海马BDNF、CREB mR-NA及皮质BDNF mRNA的表达量,对模型动物海马部位pERK1/2的表达量有提高趋势。结论:逍遥散对CUMS结合孤养的小鼠抑郁模型具有抗抑郁效应,作用机制与干预BDNF/CREB信号途径的关键分子的表达与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逍遥散 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 BDNF CREB ERK1/2
原文传递
附子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被引量:41
14
作者 黄勤挽 周子渝 +1 位作者 王瑾 刘荣华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269-271,共3页
为了理清历代中药附子炮制加工方法,以《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一书为线索,回溯核查西汉至清朝时间本草原著59部,并查阅建国后各版《中国药典》8部、《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年版和地方炮制规范14部,对古今文献中所收载的与附子炮制... 为了理清历代中药附子炮制加工方法,以《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一书为线索,回溯核查西汉至清朝时间本草原著59部,并查阅建国后各版《中国药典》8部、《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年版和地方炮制规范14部,对古今文献中所收载的与附子炮制有关的内容加以归纳、整理和文献循证。附子传统的炮制方法较多、历史悠久,始见于汉代,其方法多为炮、煨、炒、烧等;唐代以后,增加了黑豆制、蜜制、姜制、醋制、甘草制、童便制及多种辅料浸制、煮制、蒸制的炮制方法,其主要目的均在于解毒。古人认为附子不宜用黄连、童便炮制,现早已废除。自明代起,附子用胆巴腌制防腐,再采用水火共制的加工方法来实现减毒增效,经历了"火制-单一辅料炮制-多种辅料水火共制"的变迁。通过系统概况中药附子炮制历史沿革,可为附子炮制、商品规格的研究提供文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炮制 历史沿革
原文传递
电喷雾检测器在药物HPLC分析中的优势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41
15
作者 李心怡 蒋运斌 马逾英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2152-2156,共5页
目的:为电喷雾检测器(CAD)在药物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中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收集国内外近十余年来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 目的:为电喷雾检测器(CAD)在药物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中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收集国内外近十余年来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对比和综述。结果与结论:HPLC法常用的检测器有多种,而药物的化学结构多种多样,不同化学结构的化合物应选择适当的检测器来进行检测和分析。CAD检测器以其较高的灵敏度、低检测限及较强的通用性等突出的优势,广泛应用于检测不挥发性或半挥发性物质,尤其适用于皂苷类、糖类、生物碱类、脂类化合物等无紫外吸收或弱紫外吸收成分的分析与检测。CAD检测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他检测器的不足,其应用范围有望得到进一步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喷雾检测器 高效液相色谱法 药物分析 优势 进展
下载PDF
不同硫磺熏蒸程度白芷二氧化硫残留量与有效成分含量的相关性 被引量:37
16
作者 卢晓琳 马逾英 +2 位作者 张福卓 宗露 蒋运斌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9-142,共4页
目的:探讨经硫磺熏蒸后白芷的二氧化硫残留量与有效成分欧前胡素和氧化前胡素含量的相关性,为制订其科学合理、客观可控的二氧化硫限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方法进行二氧化硫残留量的动态检测;采用课题... 目的:探讨经硫磺熏蒸后白芷的二氧化硫残留量与有效成分欧前胡素和氧化前胡素含量的相关性,为制订其科学合理、客观可控的二氧化硫限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方法进行二氧化硫残留量的动态检测;采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HPLC对不同硫磺熏蒸程度的白芷进行欧前胡素和氧化前胡素的含量测定;采用曲线回归的方法进行二氧化硫残留量与有效成分含量的关联分析。结果:自然晒干的白芷样品其二氧化硫残留量低于其他经过硫磺熏蒸的样品,氧化前胡素和欧前胡素均高于其他经过硫磺熏蒸的样品。随着硫磺用量和熏蒸时间的增加,二氧化硫残留量升高,氧化前胡素和欧前胡素的含量下降,且二者随着二氧化硫残留量增加而降低。结论:初步探讨了随着硫磺熏蒸程度的增加,二氧化硫残留量、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为下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芷 硫磺熏蒸 二氧化硫残留量 欧前胡素 氧化前胡素
原文传递
桂枝挥发油及桂皮醛抗流感病毒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35
17
作者 刘蓉 何婷 +3 位作者 曾南 陈恬 苟玲 刘金伟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460-1464,共5页
目的考察桂枝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桂皮醛体外对甲型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A/PR/8/34(H1N1)的直接杀灭作用,探讨其抗流感病毒作用机制中Toll样受体7(TLR7)信号通路的作用。方法以流感病毒感染的狗肾传代细胞(MDCK)为载体,测定桂枝挥发油及桂... 目的考察桂枝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桂皮醛体外对甲型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A/PR/8/34(H1N1)的直接杀灭作用,探讨其抗流感病毒作用机制中Toll样受体7(TLR7)信号通路的作用。方法以流感病毒感染的狗肾传代细胞(MDCK)为载体,测定桂枝挥发油及桂皮醛体外抑制流感病毒增殖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和治疗指数(TI);ELISA法检测MDCK细胞干扰素-β(IFN-β)的分泌;RT-PCR法考察MDCK细胞中Toll样受体3(TLR3)、TLR7、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3(TRAF-3)、白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IRAK-4)、IFN-β基因的表达。结果桂枝挥发油及桂皮醛对流感病毒有明显的直接杀灭作用,IC50分别为1.85×10 7、5.77×10 7g/mL,TI分别为27.04、9.51。与病毒组比较,桂枝挥发油和桂皮醛0.25×10 5g/mL显著升高感染甲型流感病毒的MDCK细胞上清液中IFN-β的量(P<0.05),显著上调细胞中TLR7、IRAK-4、IFN-βmRNA表达水平(P<0.05)。结论桂枝挥发油及桂皮醛对流感病毒H1N1的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激活TLR7信号通路、活化IRAK-4、诱导IFN-β高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挥发油 桂皮醛 流感病毒H1N1 TLR7信号通路 干扰素-Β 白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
原文传递
广藿香醇体外抗呼吸道病毒作用研究 被引量:34
18
作者 魏晓露 彭成 万峰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观察广藿香醇体外抗流感病毒、腺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的效果,为抗病毒性感冒新药研发提供依据。方法:建立流感病毒感染MDCK细胞、腺病毒感染Hep-2细胞和柯萨奇病毒感染Hela细胞模型,以细胞病变效应(CPE)、噻唑蓝(MTT)法作为观察和检... 目的:观察广藿香醇体外抗流感病毒、腺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的效果,为抗病毒性感冒新药研发提供依据。方法:建立流感病毒感染MDCK细胞、腺病毒感染Hep-2细胞和柯萨奇病毒感染Hela细胞模型,以细胞病变效应(CPE)、噻唑蓝(MTT)法作为观察和检测指标,了解药物对细胞的毒性、药物体外抗病毒效果及作用机理。根据不同病毒的易感性,实验中分别以利巴韦林和阿昔洛韦作为对照药。结果:广藿香醇对MDCK、Hep-2和Hela细胞的TC50浓度均为125μg/ml,TC0浓度为31.25μg/ml。广藿香醇能抑制H1N1、CVB3和Ad-3所致的细胞病变,对H1N1的IC50为31.25μg/ml,治疗指数(TI)为4.00;对CVB3的IC50为62μg/ml,TI为2.00;对Ad-3的IC50为31.25μg/ml,TI为4.00。广藿香醇对3种病毒的直接作用效果都优于抗病毒吸附和抗病毒生物合成,同一浓度下广藿香醇对Ad-3的抑制率明显高于对H1N1和CVB3的抑制。结论:在体外抗病毒实验中,广藿香醇显示出抗柯萨奇病毒、抗腺病毒和抗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藿香醇 抗呼吸道病毒 流感病毒 腺病毒 柯萨奇病毒
原文传递
QuEChERS法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贝母类中药中53种农药残留 被引量:34
19
作者 耿昭 李小红 +4 位作者 苟琰 高必兴 齐景梁 钟恋 郭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5337-5347,共11页
目的建立基于QuEChERS法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对贝母类中药中53种农药残留量的快速检测方法,并应用于193批样品筛查。方法根据调研选择禁限用及常用农药作为检测指标。采用QuEChERS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在气相色谱-串联质... 目的建立基于QuEChERS法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对贝母类中药中53种农药残留量的快速检测方法,并应用于193批样品筛查。方法根据调研选择禁限用及常用农药作为检测指标。采用QuEChERS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进行测定,以3个添加水平测定样品的回收率和RSD。结果53种农药在一定含量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均大于0.9978;在1倍LOD(Limit of Detection)、2倍LOD、10倍LOD 3个添加浓度水平进行回收率试验中,86.8%的农药在60%~140%,RSD均小于15%;各农药检出限均小于0.01 mg/kg。193批贝母类中药种共检出14种农药,91批样品有检出,检出率为47.2%,仅有1批超出即将执行的《中国药典》2020年版限度规定。结论该方法检测指标具有一定针对性,且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可靠,适用于贝母类中药中农药残留的筛查测定。对于贝母类中药的生产种植和流通监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母类中药 农药残留 QuEChERS法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多反应监测
原文传递
中药多糖定量测定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32
20
作者 郭志烨 韩丽 +2 位作者 杨明 刘李梅 邹文铨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172-2176,共5页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陆续有研究表明中药多糖具有显著的药效且无细胞毒性,应用前景广阔。多糖的定量测定在多糖类药物质量控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多糖研究起步较晚,所以其测定方法尚存在很大不足。本文综述拟从《中国药典》2...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陆续有研究表明中药多糖具有显著的药效且无细胞毒性,应用前景广阔。多糖的定量测定在多糖类药物质量控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多糖研究起步较晚,所以其测定方法尚存在很大不足。本文综述拟从《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收录了多糖定量测定方法的药材入手,结合历年来不同学者从不同方面对多糖定量测定方法的研究,探讨多糖测定时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不同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以期为更多种中药多糖的定量测定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糖 定量测定方法 解决方法 比色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