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9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8
1
作者 范奎 代良敏 +2 位作者 伍振峰 杨桂燕 杨明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10-214,共5页
随着目前癌症患者的急剧增加,放疗、化疗是临床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其中,化疗杀伤患者体内残余肿瘤细胞,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但其不良反应——骨髓抑制,往往是造成患者不能按时足量完成化疗,或导致患者发生严重感染而病死的重要原因... 随着目前癌症患者的急剧增加,放疗、化疗是临床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其中,化疗杀伤患者体内残余肿瘤细胞,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但其不良反应——骨髓抑制,往往是造成患者不能按时足量完成化疗,或导致患者发生严重感染而病死的重要原因。检索近10年国内外有关骨髓抑制病理变化与治疗的研究文献,综述放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研究进展,明确放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人体各种病理变化与治疗,综合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研究的放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病理变化与治疗,为治疗骨髓抑制的药物研究开发提供依据,针对于放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病理变化可以研制出新型的保髓生血药物,也为其进一步治疗骨髓抑制提供参考,并促进开发物质基础清晰、作用机理明确、不良反应甚微的保髓生血天然药物及其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化疗 骨髓抑制 病理变化 疗法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桃红四物汤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被引量:139
2
作者 聂欣 成颜芬 +3 位作者 王琳 傅超美 何瑶 章津铭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26-234,共9页
桃红四物汤,活血祛瘀之经典名方。该文对近年来桃红四物汤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与分析。目前,桃红四物汤不同提取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较为系统,其药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活血化瘀、调经镇痛、促进骨折愈合... 桃红四物汤,活血祛瘀之经典名方。该文对近年来桃红四物汤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与分析。目前,桃红四物汤不同提取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较为系统,其药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活血化瘀、调经镇痛、促进骨折愈合等方面,临床可应用于多系统、多脏腑疾病的治疗,例如妇科疾病、内科疾病、骨伤科疾病、皮肤科疾病等。在此基础上,依照质量标志物(Q-marker)有效、特有、传递与溯源、可测和处方配伍的"五原则"对桃红四物汤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提示阿魏酸、芍药苷、苦杏仁苷、芍药内酯苷、梓醇、没食子酸、羟基红花黄色素A可作为该复方的Q-marker,后续可选择这些Q-marker为指标,根据药材、饮片、中间体、对应实物的量值传递进行桃红四物汤全程质量控制并创建其质量可溯源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红四物汤 质量标志物 经典名方 质量控制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桂枝挥发油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30
3
作者 徐锋 王德健 +3 位作者 王凤 温桃群 桑文涛 曾南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653-4657,共5页
近年来对临床常用中药桂枝的研究发现,挥发油为桂枝的主要活性部位群,故桂枝挥发油的药理研究获得广泛关注。文章就桂枝挥发油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分析,主要包括抗炎、抗病毒、抗肿瘤和抗菌等方面,研究结果为桂枝的功效与临床... 近年来对临床常用中药桂枝的研究发现,挥发油为桂枝的主要活性部位群,故桂枝挥发油的药理研究获得广泛关注。文章就桂枝挥发油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分析,主要包括抗炎、抗病毒、抗肿瘤和抗菌等方面,研究结果为桂枝的功效与临床应用提供了药理学依据,亦为桂枝挥发油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 挥发油 桂皮醛 抗炎 抗病毒 抗肿瘤 抗菌
原文传递
地榆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06
4
作者 代良敏 熊永爱 +2 位作者 范奎 林影影 杨明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189-195,共7页
地榆为传统中药,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国内外学者对地榆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地榆含有鞣质、皂苷类及黄酮类与甾体类等化学成分,在止血、抗肿瘤、抗过敏、抗炎消肿、改变血液系统及广泛的抗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 地榆为传统中药,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国内外学者对地榆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地榆含有鞣质、皂苷类及黄酮类与甾体类等化学成分,在止血、抗肿瘤、抗过敏、抗炎消肿、改变血液系统及广泛的抗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榆的化学成分研究较深入,近年来地榆作为一类新型的治疗放化疗后骨髓抑制的药物引起较大的关注,现代研究发现,地榆还具有抗氧化、抗过敏、抗炎、抗菌等作用,对肿瘤有抑制作用。虽然目前地榆的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研究深入,但地榆具有的物质基础与其药理活性的发挥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有待进一步的考证与深入的发掘。本文通过检索近10年国内外有关地榆的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文献,综述地榆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结果显示地榆具有止血、抗炎、抗肿瘤、改变血液成分等多种药理作用,提示具有开发价值,也为其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榆 鞣质 皂苷类 黄酮类 药理作用
原文传递
基于UPLC-Q-Orbitrap HRMS的川佛手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49
5
作者 胡瀚文 赵永艳 +3 位作者 杨天龙 郑振兴 彭腾 邓放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48-155,共8页
目的: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Orbitrap HRMS)技术,分析鉴定中药川佛手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Thermo Scientific AccucoreTMC18色谱柱(3 mm×100 mm,2.6μm),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0.1%甲酸乙... 目的: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Orbitrap HRMS)技术,分析鉴定中药川佛手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Thermo Scientific AccucoreTMC18色谱柱(3 mm×100 mm,2.6μm),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0.1%甲酸乙腈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3 m L·min-1,柱温30℃。高分辨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扫描,扫描方式为全扫描/数据依赖二级扫描(Full MS/dd-MS2)。数据运用Compound Discoverer 3.0软件分析,根据化合物的精确相对分子质量、色谱保留时间、特征离子碎片信息,结合mz Cloud网络数据库、中药成分高分辨质谱数据库(OTCML)、文献信息和相关对照品进行鉴定。结果:从川佛手中共鉴定了54个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16个,香豆素类17个,柠檬苦素类3个,核苷及其碱基类6个,有机酸类2个,芳香醛类3个,氨基酸类1个,其他类成分6个。结论:该法可全面、准确地分析鉴定川佛手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研究结果为阐明川佛手的药效物质基础、优选质量控制指标提供了方法学参考和理论依据,对进一步开发利用川佛手资源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佛手 化学成分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 黄酮 香豆素 柠檬苦素
原文传递
不同陈化时间广陈皮中黄酮类成分的UPLC-Q-Orbitrap HRMS分析 被引量:36
6
作者 杨放晴 何丽英 +3 位作者 杨丹 申梦园 陈鸿平 刘友平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5-132,共8页
目的: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Orbitrap HRMS)技术分析不同陈化时间广陈皮中的黄酮类成分。方法:采用Agilent Extend-C18色谱柱(3.0 mm×100 mm,1.8μm),流动相0.1%乙酸水溶液(A)-0.1%乙酸甲醇... 目的: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Orbitrap HRMS)技术分析不同陈化时间广陈皮中的黄酮类成分。方法:采用Agilent Extend-C18色谱柱(3.0 mm×100 mm,1.8μm),流动相0.1%乙酸水溶液(A)-0.1%乙酸甲醇溶液(B)梯度洗脱(0~25 min,5%~95%B;25~30 min,95%B;30~30.1 min,95%~5%B;30.1~35 min,5%B),流速0.4 m L·min^(-1),柱温30℃。高分辨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切换模式扫描,扫描方式为全扫描/数据依赖二级扫描(Full MS/dd-MS2)。通过多级离子碎片信息结合mz Cloud网络数据库,中药成分高分辨质谱数据库(OTCML),对照品比对及文献数据进行准确定性。结果:共鉴定43种黄酮类成分,其中黄酮类24种,黄酮醇类5种,二氢黄酮类13种,查尔酮类1种。不同陈化时间广陈皮的黄酮类成分在物质种类上较为一致,但峰面积存在差异。依据峰面积比较相对含量,发现30种黄酮类成分的相对含量随陈化时间增加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橙皮苷,diosmin,6-去甲氧基橘皮素,川陈皮素,橘皮素等24种黄酮类成分相对含量增加明显;柚皮素、新橙皮苷等其他13种黄酮类成分相对含量随陈化时间增加总体无明显变化。结论:该方法可全面、准确、高效地测定不同陈化时间广陈皮的黄酮类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变化,可为广陈皮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控制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并为阐释陈皮"陈久者良"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陈皮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Orbitrap HRMS) 陈化时间 黄酮类 电喷雾离子源(ESI)
原文传递
瓦楞子及不同炮制品对大鼠急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比较研究 被引量:32
7
作者 方皓 鄢玉芬 +3 位作者 陶明宝 陈林 刘友平 陈鸿平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6-121,共6页
目的:探讨瓦楞子及不同炮制品对无水乙醇诱导大鼠急性胃溃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0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硫糖铝组、生品组、750℃煅品组、850℃煅品组、1000℃煅品组、煅醋淬品组、煅盐水淬品组、煅水淬品组、... 目的:探讨瓦楞子及不同炮制品对无水乙醇诱导大鼠急性胃溃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0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硫糖铝组、生品组、750℃煅品组、850℃煅品组、1000℃煅品组、煅醋淬品组、煅盐水淬品组、煅水淬品组、碳酸钙组、氧化钙组、碳酸钙:氧化钙(1∶1)组,采用无水乙醇烧灼法致大鼠急性胃溃疡模型,计算各组溃疡指数,测定大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钙离子(Ca2+)含量,测定胃液p H、胃组织一氧化氮(NO)和前列腺素E2(PGE2)含量,并对胃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瓦楞子及不同炮制品组均能明显降低胃黏膜溃疡指数和胃液p H值;显著升高大鼠血清中SOD含量及VEGF含量,降低大鼠血清中MDA含量,碳酸钙组和碳酸钙:氧化钙(1∶1)组大鼠血清中Ca2+含量显著升高;给药各组均显著升高大鼠胃组织中NO及PGE2含量。结论:瓦楞子及不同炮制品制酸止痛的疗效依次为:硫糖铝组>瓦楞子750℃煅品组>煅淬品组>生品组> 850℃煅品组、1000℃煅品组>碳酸钙:氧化钙(1∶1)组、碳酸钙组、氧化钙组;瓦楞子及不同炮制品制酸止痛的疗效均优于碳酸钙、氧化钙和碳酸钙:氧化钙(1∶1),表明瓦楞子制酸止痛的疗效除了与主成分碳酸钙有关外,还与瓦楞子的一些小分子物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楞子 不同炮制品 急性胃溃疡 溃疡指数 保护作用
原文传递
色度分析花椒黄酮类成分含量与颜色值的相关性 被引量:30
8
作者 郭换 刘飞 +3 位作者 梅国荣 陈林 刘友平 陈鸿平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1-97,共7页
目的:研究花椒黄酮类成分与外观颜色相关性,为花椒品质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引入色度空间系统CIE L*,a*,b*对花椒药材粉末颜色进行客观量化,以总黄酮及黄酮类成分芦丁、金丝桃苷、槲皮素、橙皮苷为指标,研究其与颜色值的相关性。结果:花... 目的:研究花椒黄酮类成分与外观颜色相关性,为花椒品质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引入色度空间系统CIE L*,a*,b*对花椒药材粉末颜色进行客观量化,以总黄酮及黄酮类成分芦丁、金丝桃苷、槲皮素、橙皮苷为指标,研究其与颜色值的相关性。结果:花椒的总黄酮、芦丁、槲皮素含量与L*,a*显著正相关(P<0.05),而总黄酮、芦丁与b*无显著相关性,金丝桃苷、槲皮素的含量与颜色值b*显著正相关(P<0.05);青椒橙皮苷的含量与L*,a*,b*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花椒颜色值与总黄酮、芦丁、金丝桃苷、槲皮素、橙皮苷含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 颜色 相关性 黄酮类成分
原文传递
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8
9
作者 王学 叶晓琳 +3 位作者 刘小波 罗杰 曾南 刘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212-220,共9页
抑郁症作为发病率逐年上升的一种常见精神系统疾病,除常见的化学药物治疗外,传统中医药的临床治疗应用一直受到关注。逍遥散作为经典的疏肝解郁名方,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证实其具有良好抗抑郁作用。本文查阅近10年文献,发现逍遥散对不同抑... 抑郁症作为发病率逐年上升的一种常见精神系统疾病,除常见的化学药物治疗外,传统中医药的临床治疗应用一直受到关注。逍遥散作为经典的疏肝解郁名方,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证实其具有良好抗抑郁作用。本文查阅近10年文献,发现逍遥散对不同抑郁样动物模型表现出良好抗抑郁作用,作用机制与干预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影响神经营养因子及相关通路、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及抗氧化等有关。查阅近5年文献,发现逍遥散及其衍生方单用、逍遥散与西药联用或与其他疗法联用,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各种抑郁症患者的治疗,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首次从拆方研究和组分研究2个角度对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发现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薄荷是其发挥抗抑郁作用的主要药物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逍遥散 抗抑郁 抑郁样动物模型 临床应用 拆方 石油醚部位
原文传递
僵蚕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26
10
作者 莫雪林 胡美变 +2 位作者 肖禾 吴纯洁 张俊侠 《中药与临床》 2016年第5期47-50,共4页
通过对僵蚕进行本草考证,并结合现代文献资料进行分析,详细溯源僵蚕的名称、炮制方法、功效主治及僵蚕在方剂中的应用,考证出僵蚕之名从古沿用至今,僵蚕炮制方法主要有清炒、麸炒或姜汁制,其古代文献记载的功效一直沿用至今,方剂中对僵... 通过对僵蚕进行本草考证,并结合现代文献资料进行分析,详细溯源僵蚕的名称、炮制方法、功效主治及僵蚕在方剂中的应用,考证出僵蚕之名从古沿用至今,僵蚕炮制方法主要有清炒、麸炒或姜汁制,其古代文献记载的功效一直沿用至今,方剂中对僵蚕用量没有明确规定,一般是根据疾病需要随症加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僵蚕 本草考证 历史沿革 配伍
下载PDF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对三果汤抗氧化作用谱-效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25
11
作者 姜红 史亚军 +5 位作者 赵生玉 林俊芝 韩丽 张定堃 杨明 李红彦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12,共5页
目的:通过建立三果汤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其抗氧化活性,探讨其抗氧化活性的物质基础,为建立三果汤的质控评价指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正交试验,通过回流提取得到9个三果汤样品,采用HPLC进行分析得到指纹图谱,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 目的:通过建立三果汤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其抗氧化活性,探讨其抗氧化活性的物质基础,为建立三果汤的质控评价指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正交试验,通过回流提取得到9个三果汤样品,采用HPLC进行分析得到指纹图谱,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应用偏最小二乘法研究三果汤中特征色谱峰和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筛选活性色谱峰。结果:建立了三果汤HPLC指纹图谱方法,相似度均〉0.9,确定了其中27个色谱峰为共有峰,其中12个峰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均〉1.0,说明三果汤指纹图谱中12个色谱峰对三果汤抗氧化活性发挥重要活性。通过与对照品比对,确定了峰5为没食子酸、峰10为没食子儿茶素、峰20为柯里拉京、峰23为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峰27为鞣花酸。结论:三果汤抗氧化作用是多个成分协同起效的结果,通过谱-效关系分析得到三果汤的抗氧化物质基础,可为三果汤的质量控制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果汤 指纹图谱 抗氧化活性 谱效关系 偏最小二乘法 没食子酸 变量投影重要性
原文传递
白术麸炒过程中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变化规律及其与饮片温度、颜色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3
12
作者 张乐 潘欢欢 +5 位作者 刘飞 刘肖 李雪莲 陈林 刘友平 陈鸿平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11-14,共4页
目的:研究白术麸炒过程中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变化规律及其与饮片温度、颜色变化的相关性,为阐明白术炮制原理及其炮制工艺的优选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炒药机炒制白术,于不同时间点取样,得麸炒白术样品;采用HPLC测定5-羟甲基糠醛的含... 目的:研究白术麸炒过程中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变化规律及其与饮片温度、颜色变化的相关性,为阐明白术炮制原理及其炮制工艺的优选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炒药机炒制白术,于不同时间点取样,得麸炒白术样品;采用HPLC测定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流动相甲醇-水(5∶95),检测波长284 nm。采用二维红外成像仪测量麸炒不同时间点的饮片温度;采用色彩色差计测量麸炒不同时间点的饮片颜色。结果:白术生品未检出5-羟甲基糠醛;随着麸炒时间延长,5-羟甲基糠醛含量缓慢增加,至饮片炒至15 min左右,饮片温度达到150℃左右时,5-羟甲基糠醛含量突然急剧升高,此时饮片颜色b*(颜色的黄蓝程度)进入显著下降阶段。结论:白术麸炒过程中5-羟甲基糠醛含量呈规律性变化,且与饮片温度、颜色变化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 麸炒炮制 5-羟甲基糠醛 饮片 温度 颜色
原文传递
康复新液治疗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23
13
作者 胡婷婷 彭成 +3 位作者 彭尧 邓青秀 谢晓芳 饶朝龙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504-2508,I0009-I0011,共8页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对实验性胃溃疡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分别建立束水应激法致急性胃溃疡大鼠模型和乙酸灼烧法致慢性胃溃疡大鼠模型;将健康SD大鼠按体质量分层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康复新液高、中、低剂量组,空...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对实验性胃溃疡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分别建立束水应激法致急性胃溃疡大鼠模型和乙酸灼烧法致慢性胃溃疡大鼠模型;将健康SD大鼠按体质量分层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康复新液高、中、低剂量组,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纯水,康复新液各剂量组分别按20、10、5mg·kg^(-1)·d^(-1)灌胃康复新液原药;束水应激法试验中阳性对照组灌胃硫糖铝0.5 g·kg^(-1)·d^(-1),乙酸烧灼法试验中阳性对照组灌胃奥美拉唑2.09 mg·kg^(-1)·d^(-1);分别给药7 d和14 d。给药结束后,对束水应激法建模大鼠测定各组大鼠胃溃疡指数和胃黏膜形态学变化,Elisa法测定血清中5-羟色胺(5-HT)、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对乙酸烧灼法建模大鼠检测胃组织形态学,试剂盒测定血清中总超氧化物岐化酶(T-SOD)、一氧化氮(NO)和丙二醛(MDA)水平,胃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前列腺素E_2(PGE_2)的表达。结果:两种胃溃疡模型大鼠的胃黏膜均可见大面积溃疡点,病理检测显示胃黏膜缺损的溃疡样变化,提示模型成功。在急性胃溃疡试验中,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康复新液各剂量组大鼠血清中5-HT、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GAS、MTL含量具有一定的升高趋势。在慢性胃溃疡试验中,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康复新液各剂量组大鼠血清中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NO、T-SOD含量呈升高趋势,胃组织中VEGF、PGE_2含量均升高。结论:康复新液对急性和慢性胃溃疡大鼠均可改善胃黏膜损伤,作用机制与调节胃肠激素、改善胃黏膜血流量和抗氧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新液 胃溃疡 胃黏膜 抗氧化
下载PDF
甘草次酸对乌头碱致大鼠心律失常的拮抗作用 被引量:21
14
作者 蒋淼 刘德明 +3 位作者 陈薇 常靓 李文 傅超美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2-137,共6页
目的:探究甘草次酸拮抗乌头碱致大鼠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大鼠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胺碘酮56 mg/kg组、甘草次酸50、150 mg/kg组,每组8只,以大鼠Ⅱ导联心电图变化为指标,动态观察用药后大鼠心电图和心率的变化,采用H... 目的:探究甘草次酸拮抗乌头碱致大鼠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大鼠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胺碘酮56 mg/kg组、甘草次酸50、150 mg/kg组,每组8只,以大鼠Ⅱ导联心电图变化为指标,动态观察用药后大鼠心电图和心率的变化,采用HE染色法评价心肌组织结构的改变,检测大鼠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脑钠肽(BNP)和心肌组织中Na^(+)-K^(+)-ATP酶,钙调蛋白(CaM)、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出现明显心率降低,BNP、LDH、CK水平明显升高,甘草次酸50、150 mg/kg组能有效恢复大鼠心率;BNP、 CK的释放显著降低(P<0.01),甘草次酸150 mg/kg组LDH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中Na^(+)-K^(+)-ATP酶水平明显降低、CaM和CaMKⅡ水平显著升高,甘草次酸150 mg/kg明显升高Na^(+)-K^(+)-ATP酶水平,降低CaM和CaMKⅡ水平(P<0.05)。HE染色结果表明,模型对照组心肌组织疏松,心肌细胞萎缩,排列紊乱,甘草次酸50 mg/kg组可见局部肌纤维坏死、变性,较模型对照组有好转。甘草次酸150 mg/kg组基本无炎症细胞浸润,心肌组织无坏死,变性明显好转,其他无明显病变。结论:甘草主要有效成分甘草次酸对乌头碱所致的大鼠心律失常具有较为明显的减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头碱 甘草次酸 心律失常 减毒
原文传递
口腔给药系统中口感的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5
作者 王鑫 张定堃 +4 位作者 林俊芝 韩丽 杨明 韩雪 王玲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2167-2172,共6页
口感是口腔给药系统(oral drug delivery system,ODDS)制剂处方研究设计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感官评价结果严重受制于受试者的个体差异,重现性较差,难以客观量化。鉴于此,介绍了其他学科领域口感评价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重点对药物在口... 口感是口腔给药系统(oral drug delivery system,ODDS)制剂处方研究设计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感官评价结果严重受制于受试者的个体差异,重现性较差,难以客观量化。鉴于此,介绍了其他学科领域口感评价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重点对药物在口腔中的味觉、黏附性、黏膜刺激性、沙砾感等新型评价方法进行了评述,以期为中药ODDS的质量评价及开发利用提供方法学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给药系统 口感 评价方法 新技术 感官评价
原文传递
HPLC法测定不同贮藏条件下川芎中10种化学成分的含量 被引量:21
16
作者 鄢玉芬 徐双美 +3 位作者 梁乙川 陈鸿平 陈林 刘友平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07-812,共6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不同贮藏条件下川芎中绿原酸、川芎嗪、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阿魏酸松柏酯、洋川芎内酯A、正丁基苯酞、Z-藁本内酯、丁烯基苯酞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Boston C_(18),流动相为乙...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不同贮藏条件下川芎中绿原酸、川芎嗪、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阿魏酸松柏酯、洋川芎内酯A、正丁基苯酞、Z-藁本内酯、丁烯基苯酞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Boston C_(18),流动相为乙腈-0.5%醋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 L/min,检测波长为285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5μL。结果:绿原酸、川芎嗪、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阿魏酸松柏酯、洋川芎内酯A、正丁基苯酞、Z-藁本内酯、丁烯基苯酞检测进样量线性范围分别为0.030 53~0.519 01μg(r=0.999 5)、0.001 02~0.017 34μg(r=0.999 9)、0.012 83~0.218 11μg(r=0.999 5)、0.007 63~0.129 71μg(r=0.999 7)、0.001 76~0.029 92μg(r=0.999 5)、0.054 74~0.930 58μg(r=0.999 9)、0.215 80~3.668 60μg(r=0.999 9)、0.018 02~0.306 34μg(r=0.999 7)、0.232 50~3.952 50μg(r=0.999 9)、0.002 40~0.040 80μg(r=0.999 5);定量限分别为2.073 7、0.556 6、0.753 8、0.231 5、0.306 9、0.925 2、2.295 3、4.624 0、3.215 3、0.910 5 ng,检测限分别为0.622 1、0.167 0、0.226 1、0.069 4、0.092 1、0.277 6、0.688 6、1.387 2、0.964 6、0.273 1 ng;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5%(n=6);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5.90%~103.28%(RSD=2.99%,n=6)、88.24%~107.84%(RSD=4.89%,n=6)、95.06%~102.08%(RSD=3.97%,n=6)、93.67%~101.05%(RSD=1.02%,n=6)、94.81%~104.33%(RSD=2.34%,n=6)、94.41%~105.59%(RSD=4.32%,n=6)、92.76%~104.83%(RSD=1.95%,n=6)、87.22%~102.56%(RSD=2.89%,n=6)、94.04%~99.52%(RSD=0.92%,n=6)、88.51%~103.83%(RSD=4.89%,n=6)。5、15℃贮藏条件下,药材药品未见明显变质;室温条件下,部分样品出现虫蛀、霉变;6批药材样品各成分含量分别为0.047 7%~0.160 8%、0.006 1%~0.022 7%、0.048 2%~0.172 2%、0.023 3%~0.145 2%、0.004 6%~0.030 7%、0.085 2%~0.835 4%、0.182 6%~2.112 7%、0.009 9%~0.098 3%、0.614 9%~3.176 2%、0.005 7~0.036 9%,均呈下降趋势,且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不同贮藏条件 高效液相色谱法 绿原酸 川芎嗪 阿魏酸 洋川芎内酯I 洋川芎内酯H 阿魏酸松柏酯 洋川芎内酯A 正丁基苯酞 Z-藁本内酯 丁烯基苯酞 含量测定
下载PDF
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对小鼠烫伤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20
17
作者 杨胜群 熊茜 +3 位作者 邹俊波 张彤 桑文涛 曾南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145-149,共5页
目的:观察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对小鼠实验性烫伤模型创面愈合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取健康ICR雌性小鼠,按体重分层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康复新液组、美洲大蠊水提取物低、中、高(0.327,0.490,0.653 g·kg-1)剂量组,采... 目的:观察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对小鼠实验性烫伤模型创面愈合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取健康ICR雌性小鼠,按体重分层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康复新液组、美洲大蠊水提取物低、中、高(0.327,0.490,0.653 g·kg-1)剂量组,采用(82±2)℃砝码烫伤小鼠背部脱毛区皮肤制备模型,观察药物外用5,10 d对烫伤创面愈合的影响,并测定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进行烫伤创面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各剂量用药5,10 d均显著提高烫伤小鼠创面愈合率(P<0.05,P<0.01);中剂量组用药5 d明显提高小鼠血清TGF-β1水平,用药10 d则降低TGF-β1,IL-6含量,低剂量用药10 d亦降低TGF-β1含量(P<0.05)。美洲大蠊水提取物能促进烫伤小鼠皮肤纤维母细胞、成纤维细胞及毛细血管等增生,并能促进表皮、真皮及肌层损伤和真皮胶原纤维束排列紊乱的修复,尤以中剂量的修复作用明显。结论: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外用能明显促进烫伤模型小鼠创面的愈合,促进损伤表皮、真皮等的修复,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TGF-β1释放(早期促进,后期抑制)、抑制炎性因子释放有关,发挥既可促进修复但又避免瘢痕形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水提取物 小鼠烧烫伤 创面愈合率 转化生长因子-β1 白细胞介素-6
原文传递
一测多评法测定决明子中橙黄决明素、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 被引量:20
18
作者 梅国荣 刘飞 +5 位作者 王福 卢俊宇 闫珂巍 谢亚菲 刘友平 陈鸿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392-1396,共5页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QMSA)同时测定决明子中橙黄决明素、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4种蒽醌类成分的方法,并验证该法在决明子质量控制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以大黄素为内参物,采用2种校正方法分别建立橙黄决明素、大黄酚与大黄素甲醚的...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QMSA)同时测定决明子中橙黄决明素、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4种蒽醌类成分的方法,并验证该法在决明子质量控制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以大黄素为内参物,采用2种校正方法分别建立橙黄决明素、大黄酚与大黄素甲醚的相对校正因子(fk/s),计算各成分的量,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另3种成分的量,并比较QMSA法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异,以验证QMSA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结果建立了决明子中橙黄决明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fk/s;6批决明子中4种成分QMSA法的计算值与实测值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QMSA法能准确地测定决明子中4种蒽醌类成分,可运用于决明子蒽醌类成分的多指标质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测多评 相对校正因子 决明子 橙黄决明素 大黄素 大黄酚 大黄素甲醚
原文传递
基于AMPK信号通路的大黄素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9
作者 余琳媛 龚莉虹 +5 位作者 汤韵秋 郑立 胡乃华 王成 代旭阳 李芸霞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3-209,共7页
大黄素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化合物单体,具有抗炎、抑菌、抗氧化和降脂等功效。现代研究发现,大黄素可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分子,调节相关通路转录因子和生物功能。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在我国作为一种发病率极高的慢性肝脏疾病,随... 大黄素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化合物单体,具有抗炎、抑菌、抗氧化和降脂等功效。现代研究发现,大黄素可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分子,调节相关通路转录因子和生物功能。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在我国作为一种发病率极高的慢性肝脏疾病,随着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在全球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发生发展与代谢相关信号分子AMPK的表达息息相关。AMPK是一种糖脂代谢的关键酶,可通过调节体内的能量代谢参与到NAFLD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治疗。近年来诸多研究认为AMPK信号分子的激活与大黄素的功能实现有关,AMPK下游信号分子影响的脂质合成、脂肪酸氧化、胰岛素敏感性和线粒体功能修复相关转录因子等生物效应间可相互作用,这些与AMPK激活有关的详细作用机制可为大黄素对NAFLD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本文主要通过采用文献检索、综合分析的方法总结大量相关研究成果综述大黄素通过AMPK相关信号传导通路参与NAFLD各个阶段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为大黄素对NAFLD治疗作用及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探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 脂联素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原文传递
瓦楞子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20
作者 陶明宝 张乐 +3 位作者 王智磊 陈林 刘友平 陈鸿平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16-221,共6页
通过对古代及现代医药文献进行查阅、整理、分析,总结了瓦楞子的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概况。以《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一书为线索,查阅三国至清朝时期本草原著30部,并查阅《中国药典》9部,《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年版和地方中药... 通过对古代及现代医药文献进行查阅、整理、分析,总结了瓦楞子的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概况。以《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一书为线索,查阅三国至清朝时期本草原著30部,并查阅《中国药典》9部,《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年版和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2部,对古今文献中所收载的瓦楞子炮制方法加以归纳、总结。瓦楞子炮制历史悠久,历代的炮制方法有生品研碎、火煅、煅醋淬、煅醋煮、煅盐水煮等,目前全国各地主要沿用了煅法。现行的炮制规范中对煅制工艺和火候的表述过于广泛,缺乏定性定量指标和统一的炮制质量标准,而且现行的质控标准主要以碳酸钙的含量作为评价指标,需进一步对炮制工艺进行研究,包括煅制火候、温度、时间、煅淬次数、粉碎粒度等具体工艺参数,并比较不同炮制工艺和炮制方法对其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以发挥瓦楞子的最佳药物疗效。另外应进一步对瓦楞子中有机质类成分及某些微量元素进行研究,以增加其质控指标或方法,从根本上全面控制瓦楞子的内在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楞子 炮制方法 历史沿革 碳酸钙 煅法 工艺参数 微量元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