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張自超《春秋宗朱辨義》與《春秋》書法——以敘事見本末、發微闡幽爲詮釋視角
1
作者 張高評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2024年第1期173-193,共21页
張自超著《春秋宗朱辨義》,有兩大宗旨:其一,標榜宗朱,宣示私淑所在;其二,凸顯辨義,强調補充與發明。十二卷書中,二者往往脈注綺交,轉相發明。《春秋宗朱辨義》揭示:“是非以筆削而見,褒貶以是非而見。”如何因筆削而考求是非褒貶之義,... 張自超著《春秋宗朱辨義》,有兩大宗旨:其一,標榜宗朱,宣示私淑所在;其二,凸顯辨義,强調補充與發明。十二卷書中,二者往往脈注綺交,轉相發明。《春秋宗朱辨義》揭示:“是非以筆削而見,褒貶以是非而見。”如何因筆削而考求是非褒貶之義,遂成爲本研究之焦點課題。“爰始要終,本末悉昭”,爲古春秋紀事之成法。《左傳》以史傳經,敘事見本末,薪傳春秋古法。《辨義》一書,本朱子據事直書之旨,參酌《左傳》原始要終,尋究所窮之長,運以比事屬辭之書法,以之考求《春秋》之微辭隱義。是非疑似之處,則闡幽發微,匡謬補缺,蔚爲自成一家之創見。此一經典詮釋之法,宏觀而系統如是,影響方苞《春秋》學之論述,《春秋通論》所謂“按全經之辭,而比其事”。以經求經,可以無傳而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書法 直書示義 比事屬辭 《春秋宗朱辨義》 朱子《春秋》學
原文传递
杜甫詩史、敍事傳統與《春秋》書法 被引量:2
2
作者 張高評 《人文中国学报》 2019年第1期91-130,共40页
杜甫三十歲時,曾作《祭遠祖當陽君文》,稱遠祖杜預:"《春秋》主解,稿隸躬親。嗚呼筆跡,流宕何人?"當下許諾"不敢忘本,不敢違仁"。晚唐孟棨(啟)《本事詩》稱杜甫逢安禄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 杜甫三十歲時,曾作《祭遠祖當陽君文》,稱遠祖杜預:"《春秋》主解,稿隸躬親。嗚呼筆跡,流宕何人?"當下許諾"不敢忘本,不敢違仁"。晚唐孟棨(啟)《本事詩》稱杜甫逢安禄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爲詩史。"《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稱,"《春秋》推見至隱",可見杜甫詩號爲詩史者,除了"詩是吾家事"之外,其中自有《春秋》書法之薪傳在焉。清章學誠《上大司馬論文》稱:"敍事實出史學,其源本於《春秋》比事屬辭。"今選擇杜甫詩敍事歌行,關注其善陳時事之特質,持屬辭比事之《春秋》教,考察其中推見至隱之書法,就杜甫詩史與屬辭比事之敍事傳統,分三項考察之:一,屬辭比事,筆削顯義;二,據事直書,美惡自見;三,微婉顯晦,推見至隱。援舉杜詩相關作品,參考清人杜詩說解,藉以探索杜甫詩之敍事傳統。夫然後知抒情傳統之外,敍事傳統也者,尤爲中國文學源遠流長之重要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詩史 比事屬辭 敍事傳統 《春秋》書法 抒情傳統
下载PDF
錢大昕潛研堂遺文續補 被引量:1
3
作者 陳鴻森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11年第1期167-187,共21页
錢大昕(1728—1804)爲清代學術巨擘,其文付梓者,有《潛研堂文集》五十卷。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嘗論之:“其文非好爲古文以自雄壇坫者比也。中有所見,隨意抒寫,而皆經史之精液,淳古澹泊,非必求工,非必不求工,而知言者必以爲工。其傳而能... 錢大昕(1728—1804)爲清代學術巨擘,其文付梓者,有《潛研堂文集》五十卷。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嘗論之:“其文非好爲古文以自雄壇坫者比也。中有所見,隨意抒寫,而皆經史之精液,淳古澹泊,非必求工,非必不求工,而知言者必以爲工。其傳而能久,久而愈著者,固可必也。”其集外遺文散見群籍,往往或見,余嘗裒輯爲《潛研堂遺文輯存》一編,其後續有所得,別爲《續輯》、《拾補》二稿,前後共輯得竹汀遺文百五十篇。此雖潛研殘膏賸馥,然有關學術、足資考證者不少。近復從墨迹、群籍采獲,並京、滬友人録示者共四十六首。今寫録成篇,以補前輯之缺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錢大昕 潛研堂文集 輯佚 乾嘉學術
原文传递
“經學”與“非經學”的交會:從《四庫全書》看陳澔《禮記集説》對清前期“非經部類”著作的滲透
4
作者 楊晋龍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20年第2期142-160,共19页
本文旨在探究陳澔《禮記集説》經過明朝官方教育系統二百七十年的傳播引導之後,進入清朝前期受到關注而影響學界的實情。以具有代表性的《四庫全書·經部》外其他三部著録的清人著作爲對象,透過電腦搜尋技術的協助,了解著録的三部... 本文旨在探究陳澔《禮記集説》經過明朝官方教育系統二百七十年的傳播引導之後,進入清朝前期受到關注而影響學界的實情。以具有代表性的《四庫全書·經部》外其他三部著録的清人著作爲對象,透過電腦搜尋技術的協助,了解著録的三部清人書籍共361部,官書117部、私著244部,關注陳澔《集説》者75部,官書38部、私著37部;"正引"陳澔《集説》者59部,官書35部,私著24部;批評者5部,均爲私著;正引與批評均有者11部,官書3部,私著8部,整體而言,正面徵引或討論者超過批評者,其中又以官書的肯定最多。研究所得成果,有助於了解陳澔《集説》在清朝前期滲透影響"非經部"類專著的實情,提供了研究陳澔、《禮記》學、經學史及學術史等部分可信的實證性答案,對於這些學術範圍的研究者,當有部分的助益功能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陳澔 禮記集説 四庫全書 經學 學術交會 關注
原文传递
東漢《詩經》的傳播與擴散探論
5
作者 楊晋龍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21年第2期36-48,共13页
此文旨在分析説明《詩經》神聖性形成之後的東漢,《詩經》落實流布的實況。經由蒐集東漢存世的文獻,再藉助實證性的閲讀整理,透過傳播應用的分析方式.確認整個東漢詩經學,就其地域發展而論,主要以河南、陝西、山東、河北等四省區最盛;... 此文旨在分析説明《詩經》神聖性形成之後的東漢,《詩經》落實流布的實況。經由蒐集東漢存世的文獻,再藉助實證性的閲讀整理,透過傳播應用的分析方式.確認整個東漢詩經學,就其地域發展而論,主要以河南、陝西、山東、河北等四省區最盛;就兩漢詩經學表現而言,河南、陝西、山東、河北、安徽、甘肅、四川、湖北、江蘇、山西、江西等省區,長期發展;廣東、浙江、湖南、寧夏、青海、雲南、新疆、遼寧、韓國北部等地,則是東漢新開發地區。研究結果對東漢時期詩經學流衍的相關資訊,不同地區的發展表現,兩漢相同地區不同發展狀況的了解,均提供確實可信的有效答案。研究成果有效彌補既有研究的不足,同時還提供新的思考模式,對學術史與經學史的研究者,無論内容上或方法上,大致具有提供實質參考運用的功能或價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詩經 東漢時期 詩經學史 傳播擴散 傳承研究
原文传递
北宋《春秋》學之創造性詮釋——從章句訓詁到義理闡發 被引量:1
6
作者 張高評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17年第1期89-129,共41页
自漢唐章句發展爲義理闡發,北宋經學從拘守故訓、不越注疏,到自出議論,稍尚新奇,正標識新平衡、新模式之尋覓與建構。講學諸儒借鏡注疏,進而沿溯以窥其奥,不即不離、若即若離之間,經學之義理學、性理學遂從此衍化。自漢學蜕變爲宋學,大... 自漢唐章句發展爲義理闡發,北宋經學從拘守故訓、不越注疏,到自出議論,稍尚新奇,正標識新平衡、新模式之尋覓與建構。講學諸儒借鏡注疏,進而沿溯以窥其奥,不即不離、若即若離之間,經學之義理學、性理學遂從此衍化。自漢學蜕變爲宋學,大抵因應義理探究,而蔚爲别開生面之經學詮釋方式。劉敞、程頤、孫覺、蕭楚、葉夢得、崔子方於春秋之創造性詮釋;孫復春秋尊王發微、程颐春秋傳之經學性理學闡發,要皆因舊以爲新,自出己意以說經,即所謂創造性詮釋。經學儒學之創造性詮釋,追求獨到生新之義理闡發,遂與名物訓詁渐行渐遠,開拓出宋學之另類天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宋學 經學義理學 經學性理學 創造性詮釋
原文传递
梁沈旋《爾雅集注》考證
7
作者 陳鴻森 《中国经学》 2010年第1期93-118,共26页
梁代沈旋《爾雅集注》十卷,纂集漢魏《爾雅》舊義,並爲之音,其書經唐末、五代戰亂蕩佚。道光間,馬國翰、黄奭各有輯本,二家所集略同,大抵皆就《釋文》所載沈旋音讀採録之,其《爾雅》義則僅《玄應音義》、邢昺《爾雅疏》所引各一條耳。... 梁代沈旋《爾雅集注》十卷,纂集漢魏《爾雅》舊義,並爲之音,其書經唐末、五代戰亂蕩佚。道光間,馬國翰、黄奭各有輯本,二家所集略同,大抵皆就《釋文》所載沈旋音讀採録之,其《爾雅》義則僅《玄應音義》、邢昺《爾雅疏》所引各一條耳。沈書唐代曾東傳日本,今别自東瀛舊籍所引佚文校録之,以補馬、黄二家之未備,凡得一百二十餘事。末附考證,推考其書體例及隋唐間流播情況,此則前此學者治六朝經學、《爾雅》學史所不及詳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旋 《爾雅》 《爾雅集注》 六朝經學 輯佚
下载PDF
孫星衍遺文再續補
8
作者 陳鴻森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13年第1期251-273,共23页
孫星衍爲乾嘉樸學名家。其所爲文,先後刊有《問字堂集》、《岱南閣集》、《五松園文稿》、《嘉榖堂集》、《平津館文稿》等五集十二卷。顧其遺文佚篇未入本集者不少,王重民曾輯《孫淵如外集》五卷;王欣夫復捃拾遺佚,爲《孫淵如先生文補... 孫星衍爲乾嘉樸學名家。其所爲文,先後刊有《問字堂集》、《岱南閣集》、《五松園文稿》、《嘉榖堂集》、《平津館文稿》等五集十二卷。顧其遺文佚篇未入本集者不少,王重民曾輯《孫淵如外集》五卷;王欣夫復捃拾遺佚,爲《孫淵如先生文補遺》一卷。曩余披覽書海,二家遺漏失采者往往或見,嘗就譾陋所及,錄爲《孫星衍遺文拾補》、《續補》兩稿,聊附二家之後。兹復從群籍、墨迹采獲,並四方友人惠錄者,凡六十七文,今寫録成篇,以補前輯所未及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孫星衍 遺文 輯佚 乾嘉學術
原文传递
從莊子“形就心和”到阮籍“應變順和”
9
作者 (臺灣)江建俊 《诸子学刊》 CSSCI 2018年第2期217-236,共20页
本文在辨'原莊'與魏晉'達莊'的差别,透過莊子'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就不欲入,和不欲出'的應世智慧之真義貞定,及以莊周爲模則,作《達莊論》與《大人先生傳》以闡釋莊子'齊物'與'逍遥'思想的阮籍... 本文在辨'原莊'與魏晉'達莊'的差别,透過莊子'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就不欲入,和不欲出'的應世智慧之真義貞定,及以莊周爲模則,作《達莊論》與《大人先生傳》以闡釋莊子'齊物'與'逍遥'思想的阮籍,其所提出的'應變順和'一命題,加以推檢比較,以見其中差異。莊子之'和'以'天和''道和'爲言,即所言守一處和;而阮籍之'和'以人際關係之和諧爲主。同是應變,一者以天道爲循;一者以隨時之宜的權變以謀避禍遠害爲訴求。莊子重視修道的工夫,故面對横逆亦能和易處之;阮籍則恒懷怵惕,内心挣扎難平,其間高下判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莊子 阮籍 形就心和 應變順和 達莊
下载PDF
《史記》忌諱叙事與《春秋》書法——以征伐匈奴之相關人事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張高評 《岭南学报》 2019年第2期-,共41页
忌諱叙事,緣於"切當世之文而罔褒","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故推見至隱,筆削見義,寓微辭以譏諷之。忌諱叙事之焦點,在關注如何為尊者諱恥、為長者諱過。司馬遷《史記》叙武帝征討匈奴事,本文選取相關... 忌諱叙事,緣於"切當世之文而罔褒","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故推見至隱,筆削見義,寓微辭以譏諷之。忌諱叙事之焦點,在關注如何為尊者諱恥、為長者諱過。司馬遷《史記》叙武帝征討匈奴事,本文選取相關史傳四篇:《李將軍列傳》,叙討伐匈奴之功過,太史公詭辭謬稱,刺譏褒諱有功不賞。《衛將軍驃騎列傳》,叙衛青、霍去病征討匈奴,所獲不如所亡;衛、霍將略,太史公所不取。言外褒貶,實與而文不與。《匈奴列傳》,不敢斥言武帝窮兵黷武,乃托辭擇任將相。《平準書》,直書為邊費耗財而興利平準,因平準而滋長鬻爵酷吏。聚斂攘奪不可以書見,故或筆或削以見義。司馬遷擅長"於叙事中寓論斷",以屬辭比事為脈絡,體現或書或不書之筆削去取。主體論文分為三部分:一,《史記》叙征伐興利與《春秋》筆削:(一)《春秋》書法與《史記》之筆削見義。(二)征戰興利,或書或不書,筆削以見義。二,征戰匈奴與《史記》之《春秋》書法、忌諱叙事:(一)《平準書》據事直書,寓論斷於叙事之中。(二)《李將軍列傳》於叙事中即見其指。(三)比事屬辭與《匈奴列傳》之忌諱叙事。三,征伐匈奴與《史記》之曲筆諱書、詭辭謬稱:(一)曲筆諱書,微婉顯晦,推見以至隱。(二)詭辭謬稱,實與而文不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記》 征伐匈奴 《春秋》書法 忌諱叙事 筆削昭義
下载PDF
筆削顯義與胡安國《春秋》詮釋學——《春秋》宋學詮釋方法之一 被引量:2
11
作者 張高評 《新宋学》 2016年第1期275-308,共34页
一、前言傳世之《春秋》,曾經孔子筆削,説見《史記·孔子世家》,所謂“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至於孔子作《春秋》,所據以參考之底本,究竟止限魯史策書?或者擴及百二國寶書?諸家皆各有其説辭。主張“孔子因魯史爲《... 一、前言傳世之《春秋》,曾經孔子筆削,説見《史記·孔子世家》,所謂“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至於孔子作《春秋》,所據以參考之底本,究竟止限魯史策書?或者擴及百二國寶書?諸家皆各有其説辭。主張“孔子因魯史爲《春秋》”者,如杜預、王皙、蘇軾、劉敞諸家;1深信“廣采百二十國寶書,然後筆削一經”者,如孫瑴、徐彦、章太炎等人。2無論本據魯史,或廣采百國,皆經孔子抉擇、簡約、去取、修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本 主張 史記 策書 世家 傳世 所據 前言 筆削
原文传递
杜甫詩史與六義之比興——兼論叙事歌行與《春秋》筆削 被引量:1
12
作者 張高評 《人文中国学报》 2022年第1期113-160,共48页
晉杜預,爲杜甫十三世祖,著《春秋經傳集解》,其《序》文特提微、婉、顯、晦之法,懲惡勸善之義。揭示叙事傳統無數法門,爲《春秋》學之一大功臣。杜甫三十歲時,曾作《祭遠祖當陽君文》,宣稱不敢忘本,不敢違仁。於是《春秋》與詩,同爲杜... 晉杜預,爲杜甫十三世祖,著《春秋經傳集解》,其《序》文特提微、婉、顯、晦之法,懲惡勸善之義。揭示叙事傳統無數法門,爲《春秋》學之一大功臣。杜甫三十歲時,曾作《祭遠祖當陽君文》,宣稱不敢忘本,不敢違仁。於是《春秋》與詩,同爲杜氏家學。杜甫流離隴蜀,所作敍事歌行,世號“詩史”,《本事詩》所謂“推見至隱,殆無遺事”者。叙事傳人之際,遂多《春秋》書法之體現。諸如屬辭比事,筆削顯義;據事直書,美惡自見;微婉顯晦,推見至隱;以小該大,因彼見此;偏載略取,舉輕明重;直斥不宜,曲筆諱飾;彼此相形、前後相絜,行屬辭比事之法;詳略、異同、重輕、忽謹,指義見乎筆削,其大者焉。杜甫於安史之亂前後所作敍事歌行,如《麗人行》、《哀江頭》、《贈花卿》、《戲作花卿歌》、《丹青引贈曹將軍霸》、《韋諷録事宅觀曹將畫馬圖歌》、《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諸什,除轉化《春秋》書法爲詩史之外,且多寓抒情於叙事之中。正杜甫稱元結《舂陵行》,所謂“比興體制”;章學誠所稱:“必通六義比興之旨,而後可以講春王正月之書。”叙事傳統,可以兼涵抒情傳統,由杜甫詩史,“比興發於真機,美刺該夫衆體”,可見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詩史 六義比興 筆削見義 叙事歌行 《春秋》書法 中國叙事傳統
下载PDF
《左傳》“荆尸”芻議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聖松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2020年第2期69-81,共13页
杜預《集解》釋《左傳》"荆尸"爲"楚陳兵之法",現代學者多主張荆尸乃楚國月份之名。然《左傳》二處荆尸詞性皆爲動詞,釋爲月份之名頗爲扞格。本文認爲荆尸之荆可讀爲刑,作動詞有使對象符合規範、令其端正、要求其... 杜預《集解》釋《左傳》"荆尸"爲"楚陳兵之法",現代學者多主張荆尸乃楚國月份之名。然《左傳》二處荆尸詞性皆爲動詞,釋爲月份之名頗爲扞格。本文認爲荆尸之荆可讀爲刑,作動詞有使對象符合規範、令其端正、要求其遵守相關法令規則之意。《説文》解尸爲陳,段玉裁《注》謂陳應作敶,爲陣列之意。荆尸當釋爲使陳列之兵陣符合規範、遵守法度,意同《春秋》經傳與《國語》之治兵。二書所見治兵要旨爲後世所謂演習,春秋諸國往往於治兵後發動戰争,故治兵又可借代爲討伐、征戰。荆尸或即楚國用詞而見載於《傳》,其意實同治兵。至於荆尸何以爲楚國月份之名,推測應與宣十二年《傳》所載晉、楚邲之戰相關。該役使楚國與楚莊王聲威推向巔峰,後人或因此將荆尸定爲楚國月份之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傳》 《國語》 荆尸 治兵 楚莊王
原文传递
朱文藻年譜 被引量:2
14
作者 陳鴻森 《古典文献研究》 CSSCI 2016年第2期157-244,共88页
向讀乾嘉諸老著述,時見朱文藻身影,顧於其人學行事迹,所知無多,所見僅《清史列傳》一傳耳。~①史傳記載王杰曾延之至京,佐校《四庫全書》,後奉敕在南書房考校;復佐阮元成《山左金石志》;爲王昶纂輯《金石萃編》、《大藏聖教解題》。諸... 向讀乾嘉諸老著述,時見朱文藻身影,顧於其人學行事迹,所知無多,所見僅《清史列傳》一傳耳。~①史傳記載王杰曾延之至京,佐校《四庫全書》,後奉敕在南書房考校;復佐阮元成《山左金石志》;爲王昶纂輯《金石萃編》、《大藏聖教解題》。諸延朗齋佐校編訂者皆鉅公耆德,即此一端,可知渠績學博聞,固見重於當世矣。乃今聲聞(?)然,罕有知者。余前纂《武億年譜》~②,朱、武二人嘗同纂《山左金石志》,共事四五月,《志》中多存朗齋之説及所訪諸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塘庵主 山左金石志
原文传递
《容齋隨筆》論《左傳》《史記》——以《春秋》書法之詮釋爲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張高評 《新宋学》 2019年第1期115-140,共26页
一、前言洪邁(1123—1202),字景盧,號容齋。以文章博洽,受知於孝宗,美其文備衆體。曾手書《資治通鑑》凡三過。著有《容齋隨筆》16卷,《容齋續筆》16卷,《容齋三筆》16卷,《容齋四筆》16卷,《容齋五筆》10卷。《初筆》完成時,已歷十八... 一、前言洪邁(1123—1202),字景盧,號容齋。以文章博洽,受知於孝宗,美其文備衆體。曾手書《資治通鑑》凡三過。著有《容齋隨筆》16卷,《容齋續筆》16卷,《容齋三筆》16卷,《容齋四筆》16卷,《容齋五筆》10卷。《初筆》完成時,已歷十八年。《續筆》十三年,《三筆》五年,《四筆》一年,《五筆》未終而卒。自初至終,著述《容齋隨筆》歷程近四十載,共76卷,1220則條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史公曰 君子曰 《容齋隨筆》 太子申生 田千秋
原文传递
黑水城出土文獻慈覺禪師著作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16
作者 王三慶 《中古中国研究》 2023年第1期23-49,共27页
一、緒論有關宗赜慈覺禪師的研究篇章,嚮來以日本學者居多數,中國臺灣地區也有部分學者涉及,然而皆以《禪苑清規》一書作爲探討課題,主要原因還是日本存有長久研究佛學的優良傳統,尤其該書被收入《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63册,①研究上... 一、緒論有關宗赜慈覺禪師的研究篇章,嚮來以日本學者居多數,中國臺灣地區也有部分學者涉及,然而皆以《禪苑清規》一書作爲探討課題,主要原因還是日本存有長久研究佛學的優良傳統,尤其該書被收入《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63册,①研究上自然得到不少的便利。從研究成果來看,大家都肯定該書是繼百丈懷海著述的古清規亡佚後,現存最早的清規之作,其在中國佛教清規史上的貢獻,毋庸置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城 宗赜 佛學 出土文獻 研究成果 清規 相關問題 佛教
原文传递
從華得素:《詩鏡》選評隋煬帝之形象特色及詩學意義
17
作者 張俐盈 《人文中国学报》 CSSCI 2023年第2期165-201,共37页
陸時雍《詩鏡》對隋煬帝詩歌的選評,在明代選本與詩話中,不僅選收比例高,評賞角度也有别。陸氏之審美標準爲何?本文指出,陸氏刻意避開唐宋筆記中有關忌才妒殺、讖詩應驗之事,而凸顯其才情風流的形象,反映陸氏重情韻、輕君德的詩學觀。... 陸時雍《詩鏡》對隋煬帝詩歌的選評,在明代選本與詩話中,不僅選收比例高,評賞角度也有别。陸氏之審美標準爲何?本文指出,陸氏刻意避開唐宋筆記中有關忌才妒殺、讖詩應驗之事,而凸顯其才情風流的形象,反映陸氏重情韻、輕君德的詩學觀。至若標舉煬帝詩“風骨凝然”“從華得素”,一則緣於陸氏論詩重感通素樸之作,煬帝扭轉了梁、陳以來因律句興起而雕飾盛、本實衰的問題,無論在理論與創作上,都使古道復存。此外,陸氏感慨唐詩興而六代亡,然正因唐人别轉風調,益發襯托煬帝詩得六朝滋養,風味天成。要言之,陸時雍從文學史發展的角度,重新定位隋煬帝詩歌之價值,爲我們揭示了晚明詩壇及文論,在既有的復古、竟陵等諸流派框架下,不一樣的觀看視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陸時雍 《詩鏡》 隋煬帝 情韻 六朝
下载PDF
北京師範大學藏《新鎸張閣老進呈經筵詩經直解》輯著者與其書性質辨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侯美珍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18年第1期108-125,共18页
《新鎸張閣老進呈經筵詩經直解》僅存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所藏孤本,學者將其點校附以注釋、今譯,更名爲《張居正講評詩經皇家讀本》出版,收入張居正講評系列中,以爲此乃張居正輯著,供君王經筵講習所用之'皇家讀本'。本論文梳理... 《新鎸張閣老進呈經筵詩經直解》僅存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所藏孤本,學者將其點校附以注釋、今譯,更名爲《張居正講評詩經皇家讀本》出版,收入張居正講評系列中,以爲此乃張居正輯著,供君王經筵講習所用之'皇家讀本'。本論文梳理張居正萬曆九年、十年之生存狀況,據奏疏釐清萬曆十年經筵講習内容,考察王枚所作序及《新鎸張閣老進呈經筵詩經直解》一書透露之訊息,判定此書非張居正所輯著,應爲一部明末以後所刊印之科舉用書。故上欄頻見擬題、破題及過往鄉、會試曾出題之標注,解説詩篇繁簡亦扣緊出題應試之需。並附詩柄,串講採代言之口吻,多以長股對行文,皆可見此書確爲輔助士子備考之科舉用書而非經筵講義。接續探討此書之源頭,經核校,應抄襲自萬曆二十五年之際纂刻之《明朝張柱國發刻駱會魁家傳葩經講意金石節奏》,且據序末署名王枚,考其生平,推測《新鎸張閣老進呈經筵詩經直解》應非明刊本,而是清初所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鎸張閣老進呈經筵詩經直解 張居正講評詩經皇家讀本 明朝張柱國發刻駱會魁家傳葩經講意金石節奏 科舉用書 經筵
原文传递
《左傳》“蒐”及其相關詞彙考論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聖松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2019年第1期86-120,共35页
《春秋》經傳與《國語》常見'蒐'字,有'索求''田獵名''演習''校閲車馬''治兵''巡守''聚'等七義,本義爲'索求';諸義又可歸納爲'田獵演習'與'校閲... 《春秋》經傳與《國語》常見'蒐'字,有'索求''田獵名''演習''校閲車馬''治兵''巡守''聚'等七義,本義爲'索求';諸義又可歸納爲'田獵演習'與'校閲車馬'二種。此外,《春秋》經傳與《國語》又見'治兵''大閲'與'脩賦''庀賦''繕賦''悉索敝賦'等詞,其義又與'蒐'近似。本文分析'蒐'與諸詞之關聯及差異,認爲'蒐'可概括'田獵演習''校閲車馬','治兵''大閲'雖可釋爲'演習',唯二者不舉行'田獵',與'蒐'藉'田獵'以'演習'不同。'治兵''大閲'又稍有區别,前者偏重'演習'過程,後者主要指'檢閲'與'計算'人員、兵器與武備。'脩賦''庀賦''繕賦''悉索敝賦'雖與'大閲'意近,唯'治理''賦'諸詞係由'鄉''遂'系統各級官員,依登録簿籍内容於原籍清查,與'大閲'藉'演習'以'檢閲'與'計算'人員、兵器與武備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傳》 治兵 大閱
原文传递
清代學者疑年考——姜亮夫《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訂訛 被引量:1
20
作者 陳鴻森 《中华文史论丛》 2007年第4期155-199,共45页
清代学者钱大昕曾纂次古今文人生卒年寿之可考者,为《疑年绿》四卷。其后赓续之作纷出,姜亮夫先生尝撰《六续疑年录》,后经扩充,增补修订,易名曰《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其书后出,蒐罗最富,查检甚便,为学者治史必不可少之书... 清代学者钱大昕曾纂次古今文人生卒年寿之可考者,为《疑年绿》四卷。其后赓续之作纷出,姜亮夫先生尝撰《六续疑年录》,后经扩充,增补修订,易名曰《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其书后出,蒐罗最富,查检甚便,为学者治史必不可少之书。惟历代人物,来如繁星,其偶有违失,固不害为名山盛业;订讹补阙,正后学者之责也。本文专就其书清人生卒年岁有疑误者,辨正是非,凡举正五十五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疑年录》 姜亮夫 《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 清代学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