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处理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对医疗专业人员的声明 被引量:44
1
作者 高登科(译) +3 位作者 姚一(译) 张小斌(译) 王逢鹏(译) 江建东(译)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41-664,共24页
背景和目的本指南旨在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subarachnoidhemorrhage,aSAH)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最新的全面推荐意见。方法对MEDLINE数据库进行正式的文献检索(2006年11月1日至2010年5月1日)。使用证据表对资料进行综合... 背景和目的本指南旨在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subarachnoidhemorrhage,aSAH)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最新的全面推荐意见。方法对MEDLINE数据库进行正式的文献检索(2006年11月1日至2010年5月1日)。使用证据表对资料进行综合。写作组成员通过电话会议讨论根据文献资料得出的推荐意见。采用美国心脏协会卒中委员会制定的证据级别分类标准对每一条推荐意见进行分级。7名同行评议专家以及卒中委员会领导层和手稿监督委员会成员对本指南草稿进行了审议。计划每3年对本指南全面更新一次。结果制定出aSAH患者医疗诊治的循证指南。本指南被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发病率、危险因素、预防、自然病史和转归、诊断、再出血预防、破裂动脉瘤的手术和血管内修补、医疗体系、术中麻醉管理、对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的处理、脑积水的处理、痫性发作的处理以及并发症的处理。结论aSAH是一种严重的临床急症,早期、积极和专业的医疗诊治可显著改善转归。本指南为aSAH患者的目标指导性治疗提供了一个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HA科学声明 动脉瘤 迟发性脑缺血 诊断 蛛网膜下腔出血 治疗 血管痉挛
原文传递
血管性因素对认知损害和痴呆的促成作用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对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的声明 被引量:22
2
作者 +8 位作者 曹雯炜(译) 糜建华(译) 宋叶平(译) 余寿芬(译) 王飞(译) 李焰生(译)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5-124,共40页
背景与目的本科学声明提供了血管性因素对认知损害(co,airiveimpairment)和痴呆促成作用证据的纵览。血管性因素在老年认知损害和痴呆中的作用十分普遍。本文对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cognitiveimpairment,VCI)的定义、神经病理... 背景与目的本科学声明提供了血管性因素对认知损害(co,airiveimpairment)和痴呆促成作用证据的纵览。血管性因素在老年认知损害和痴呆中的作用十分普遍。本文对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cognitiveimpairment,VCI)的定义、神经病理学、基础科学和病理生理学研究、神经影像学的作用、血管性和其他相关危险因素的作用以及潜在的防治方法进行了回顾,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份总体指导,以进一步加深对VCI和痴呆及其防治的理解。方法写作组成员由写作组联合主席基于先前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提名,并经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HA)卒中委员会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流行病学和预防委员会以及文稿监督委员会批准。写作组采用系统文献回顾(主要涵盖1990年至2010年5月期间的文献)、以往公布的指南、个人资料以及专家观点总结现有证据,提出当前知识的不足,并对适当的问题根据AHA标准制定推荐意见。所有写作组成员均有机会对推荐意见进行评论并认可了最终版本。经AHA的同行评议以及卒中委员会领导阶层、流行病学和预防委员会以及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审阅后,最终获得AHA科学咨询和协调委员会批准。结果VCI概念的提出涵盖了与所有类型脑血管性脑损害(而不仅仅是卒中)相关的整个认知障碍(cognitivedisorder)谱,其范围从轻度认知损害到完全痴呆。神经血管单元和脑血流调节机制障碍可能是VCI的潜在病理生理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脑淀粉样血管病已成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微梗死、微出血、脑出血以及VCI风险的一个重要标志。老年认知损害的神经病理学改变常常是AD与微血管性脑损害的混合状态,二者可叠加和协同增高认知损害风险。就此而言,MRI和其他神经影像学技术在VCI的确定和识别中起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HA科学声明 血管性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 危险因素 预防 治疗
原文传递
将卒中纳入心血管风险预测工具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对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的声明 被引量:14
3
作者 Daniel T. Lackland Mitchell S.V. Elkind +17 位作者 Ralph D'Agostino Sr Mandip S. Dhamoon David C. Goff Jr Randall T. Higashida Leslie A. McClure Pamela H. Mitchell Ralph L. Sacco Cathy A. Sila Sidney C. Smith Jr David Tanne David L. Tirschwell Emmanuel Touze Lawrence R. Wechsler 4:~ 尤寿江(译) 于海龙(译) 刘慧慧(译) 张霞(译) 刘春风(译)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01-828,共28页
背景和目的目前美国针对心血管事件风险预测以及一级和二级预防的指南声明均使用绝对风险估计值来识别血管事件高危患者以及可从特定干预措施中获益的患者。然而,这些指南并未明确地包括卒中患者。本指南对现有证据和争论进行概述以支... 背景和目的目前美国针对心血管事件风险预测以及一级和二级预防的指南声明均使用绝对风险估计值来识别血管事件高危患者以及可从特定干预措施中获益的患者。然而,这些指南并未明确地包括卒中患者。本指南对现有证据和争论进行概述以支持:(1)将卒中(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纳入心血管病绝对风险增高的患者群体;(2)将卒中纳入血管性疾病风险预测工具的转归预测因素。方法和结果写作组成员由委员会联合主席基于先前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来提名,并得到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卒中委员会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以及文稿监督委员会的批准。作者采用系统文献回顾(覆盖1980年1月至2010年3月期间的文献)并参考以往公布的指南、个人资料以及专家观点,以归纳现有证据,提出当前知识的不足,并根据AHA标准对适当的问题制定推荐意见。所有写作组成员均有机会对推荐意见进行评论并批准了最终版本。经广泛的AHA内部同行评议以及卒中委员会领导阶层和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的审阅后,最终获得AHA科学咨询和协调委员会的批准。将卒中患者(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纳入冠状动脉和心血管病绝对高危人群的原因如下。首先,有证据显示,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的绝对风险增高,10年绝对风险≥20%,这一风险阈值已被一些指南用于定义冠状动脉疾病风险等危症。其次,纳入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原因与纳入糖尿病、周围血管病、慢性肾脏病以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原因相同,尽管尚缺乏在所有人群或患者中风险增高的统一证据。再次,缺血性卒中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亚型与其他这些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相同。将卒中纳入高危因素将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HA科学声明 心血管疾病 危险性评估 风险预测 卒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