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倍型造血干细胞联合第三方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127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9
1
作者 刘立民 张彦明 +9 位作者 周惠芬 汪清源 仇惠英 唐晓文 韩悦 傅琤琤 金正明 孙爱宁 苗瞄 吴德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24-628,共5页
目的评价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联合第三方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对2011年9月至2017年4月间接受haplo-HSCT联合第三方脐血干细胞移植的127例SAA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结果全... 目的评价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联合第三方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对2011年9月至2017年4月间接受haplo-HSCT联合第三方脐血干细胞移植的127例SAA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结果全部127例SAA患者中,男74例,女53例,中位年龄23.5(3~54)岁,其中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65例。诊断至移植中位时间2(0.5~180)个月。单倍型造血干细胞来源为骨髓+外周血。脐血均选用单份,HLA配型≥4/6相合。127例患者均接受改良Bu/Cy+ATG/ALG预处理方案(白消安+环磷酰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抗淋巴细胞球蛋白)。以环孢素A、霉酚酸酯联合短程甲氨蝶呤预防GVHD。回输单倍型供者单个核细胞10.87(3.61~24.00)×108/kg,CD34+细胞3.49(1.02~8.89)×106/kg;回输脐血单个核细胞2.22(1.10~7.30)×107/kg,CD34+细胞0.56(0.16~2.27)×105/kg。127例患者中5例发生早期死亡。在可评估的122例患者中,1例发生原发植入失败,其余121例患者成功植入(均为单倍型造血干细胞植入)。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植入时间分别为11(9~28)d、15(9~330)d,5例患者发生血小板植入不良。移植过程中74例(58.27%)发生感染。存活患者中位随访20.5(4.0~60.0)个月,Ⅱ~Ⅳ度急性GVHD发生率为24.79%(30/121),中/重度慢性GVHD发生率为14.15%(15/106),预期4年总生存率为(78.5±4.3)%,无失败生存率为(77.4±4.3)%。 结论haplo-HSCT联合第三方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SAA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好,在无全相合供者情况下可作为有价值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倍型 造血干细胞移植 贫血 再生障碍性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思维导图联合CBL教学法在血液科住培中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张彦明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22期86-89,共4页
目的探究思维导图联合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在血液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3年6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血液科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80名住培学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 目的探究思维导图联合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在血液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3年6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血液科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80名住培学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40名)和对照组(40名)。试验组采用思维导图联合CBL教学法进行培训,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培训,对2组住培学员的理论成绩、临床思维考核及教学质量评价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试验组理论考试成绩为(91.75±3.71)分,优于对照组的(82.85±5.87)分,试验组临床思维考核成绩为(85.03±4.37)分,优于对照组的(78.40±6.2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查阅学习文献能力的教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思维导图联合CBL教学法在血液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带教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既能稳固住院医师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能提高其临床思维能力,并促进整体教学满意度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导图 案例教学法 血液科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临床实践教学 满意度
下载PDF
钝性分离法在血液病患者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娟 王惠 于友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22-1825,共4页
目的:探讨钝性分离法在血液病患者改良赛丁格技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血液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钝性组和常规组,每组60例,给予常规组常... 目的:探讨钝性分离法在血液病患者改良赛丁格技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血液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钝性组和常规组,每组60例,给予常规组常规纵向法扩皮,给予钝性组钝性分离法扩皮。结果:钝性组置管后24 h穿刺点出血量、渗液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 <0.05);钝性组置管后1、3、5 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 <0.05);钝性组和常规组扩皮、送鞘一次性成功率基本相同(P> 0.05)。结论:与纵向法比较,钝性分离法在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血液病患者中具有相当的扩皮、送鞘效果,但其可有效减少患者的置管创伤及渗液,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性分离法 血液病 改良赛丁格技术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下载PDF
赋能健康教育对血液肿瘤PICC使用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敏 于友欢 +1 位作者 张彦明 林国强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第24期159-162,共4页
目的探讨赋能健康教育对血液肿瘤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使用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收治的血液肿瘤PICC使用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 目的探讨赋能健康教育对血液肿瘤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使用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收治的血液肿瘤PICC使用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实验组联合应用赋能健康教育。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PICC自我管理能力、PICC相关并发症及生命质量。结果随访6个月,实验组实际纳入42例、对照组实际纳入38例。两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高于本组干预前,实验组导管维护依从性、异常情况处理、带管运动、信息获取、带管日常生活评分及PICC自我管理能力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ICC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命质量量表(FACT-G)评分明显高于本组干预前,实验组生理状况、情感状况、活动能力及FACT-G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赋能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血液肿瘤PICC使用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养成,减少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赋能健康教育 自我管理能力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光子治疗仪联合口腔护理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患者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6
5
作者 张小花 张彦明 +1 位作者 林国强 于友欢 《海军医学杂志》 2021年第2期230-232,共3页
目的分析光子治疗仪联合口腔护理在急性白血病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20年2月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38)和... 目的分析光子治疗仪联合口腔护理在急性白血病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20年2月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38)和对照组(n=34)。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口腔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应用光子治疗仪。治疗2周,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生活质量。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89.74%)高于对照组(6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疼痛消失时间、溃疡缩小面积大于50%所需时间及溃疡面愈合时间少于对照组(P<0.01);生理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附加关注、白血病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FACT-Leu)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光子治疗仪联合口腔护理有助于改善急性白血病所致口腔黏膜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进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口腔黏膜炎 光子治疗仪 口腔护理 生活质量
下载PDF
TP53基因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
6
作者 徐蕾 林国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81-286,共6页
目的:分析TP53基因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3年5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256例初发AML患者临床资料,均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 目的:分析TP53基因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3年5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256例初发AML患者临床资料,均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结合一代测序技术检测,统计TP53基因突变频率,分析TP53基因突变患者临床、实验室特征、分子学特征、核型特征及总生存期。结果:TP53基因突变频率为7.8%;TP53基因突变组年龄、世界卫生组织(WHO)分型,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和骨髓原始细胞与TP53基因无突变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TP53基因突变组中检测出BCR-ABL、NPM1突变、CEBPA突变、RUNX1-RUNX1T1、MLL相关融合基因、FLT3-ITD突变及CBFβ-MYH11突变分子学异常发生率与TP53基因无突变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TP53基因突变组中单体核型、复杂核型、异常核型、-17/17p-、-7/7q-和-3/3q-检出率与TP53基因无突变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TP53基因无突变组总生存期显著优于TP53基因突变组患者(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BC和TP53基因突变均为AML患者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TP53基因突变AML患者具有一定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伴有TP53基因突变患者生存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53 基因突变 急性髓系白血病 核型 预后
下载PDF
基于卫气津液学说论治恶性淋巴瘤的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 被引量:2
7
作者 司叶俊 季建敏 +2 位作者 沈群 朱红青 林琳 《河北中医》 2023年第5期843-846,共4页
通过总结恶性淋巴瘤(ML)不同时期的症结及变化规律,探讨ML最根本的中医病机,也就是中医治疗可能的“靶标”。ML初始成因乃寒、痰搏结而后生瘀,其发生发展规律乃太阳中风,寒客于卫,邪盛卫虚,开阖失度,肺失宣肃,不司水道,津停液凝,结于经... 通过总结恶性淋巴瘤(ML)不同时期的症结及变化规律,探讨ML最根本的中医病机,也就是中医治疗可能的“靶标”。ML初始成因乃寒、痰搏结而后生瘀,其发生发展规律乃太阳中风,寒客于卫,邪盛卫虚,开阖失度,肺失宣肃,不司水道,津停液凝,结于经隧,与毒相合。病机要素涉及寒、痰、毒、瘀,且互有兼夹。临证紧扣卫气亏虚,不能御邪,气化失司,液凝生痰为主,治宜行卫气,通津液以求阴阳平衡,治愈顽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卫气 津液 辨证论治
下载PDF
综合干预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药物治疗患者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于友欢 张小花 +1 位作者 林国强 张彦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7期185-188,共4页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药物治疗患者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0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收治的ITP患者11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57例)。所有患者均...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药物治疗患者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0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收治的ITP患者11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57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泼尼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以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3个月,干预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两组活动、精力、疼痛、睡眠、社会生活、情感反应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干预组躯体活动、精力、睡眠、情感反应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ITP药物治疗患者临床效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糖皮质激素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护理干预
下载PDF
双靶点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在血液肿瘤中的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翔宇 张彦明 吴德沛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93-98,共6页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改造患者或异体来源的T细胞,使其表达嵌合抗原受体(CAR),并输注入患者体内后,可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抗原,从而杀伤肿瘤细胞。然而由于部分肿瘤细胞存在抗原逃逸,或是肿瘤相关抗原(TAA...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改造患者或异体来源的T细胞,使其表达嵌合抗原受体(CAR),并输注入患者体内后,可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抗原,从而杀伤肿瘤细胞。然而由于部分肿瘤细胞存在抗原逃逸,或是肿瘤相关抗原(TAA)表达水平和分布均存在异质性,使CAR-T细胞功效降低,进而导致疾病复发。目前研究结果表明,双靶点CAR-T免疫疗法可以提高CAR-T免疫疗法的有效性。近年,CAR-T免疫疗法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疗效。笔者拟就双靶点CAR-T免疫疗法在血液肿瘤中的研究最新进展进行阐述,旨在为CAR-T免疫疗法的改进及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探索更优的CAR-T免疫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疗法 过继 血液肿瘤 抗原 肿瘤 淋巴瘤 B细胞 多发性骨髓瘤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双靶点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
原文传递
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意义
10
作者 司叶俊 林国强 +6 位作者 张兴霞 卞梅茹 王力 王秒 赵广圣 张彦明 沈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10-1616,共7页
目的:评价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术后一年内代谢综合征(MS)的发生率及临床特征,为筛选HSCT-MS危险因素,早期干预、改善患者远期生存质量奠定基础。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8年8月在本中心接受HSCT并完成相关随访的64例HSCT受者(生存期>... 目的:评价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术后一年内代谢综合征(MS)的发生率及临床特征,为筛选HSCT-MS危险因素,早期干预、改善患者远期生存质量奠定基础。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8年8月在本中心接受HSCT并完成相关随访的64例HSCT受者(生存期> 1年)的临床随访资料,其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 50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 14例。回顾性分析两组HSCT术前及术后1、3、6和12个月MS相关指标变化及临床特点。结果:Allo-HSCT组术前诊断MS 14例,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hypo-HDL-C)>高甘油三酯血症(hyper-TG)>高空腹血糖(hyper-FBG)>腹型肥胖(abdominal obesity,AO)>高血压(hypertension);autoHSCT组术前诊断MS 5例,依次为hyper-FBG> hyper-TG> AO> hypo-HDL-C> hypertension。移植术后1、3、6、12个月MS发生率:allo-HSCT组分别为19例、26例、24例和20例;auto-HSCT组分别为7例、7例、6例和6例,两组均以hyper-TG及hypo-HDL-C为突出表现。结论:HSCT术后1年内HSCT-MS发病率明显增高,无论采用auto-HSCT还是allo-HSCT。强调HSCT-MS的防控是提高HSCT患者远期生存质量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代谢综合征 生存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