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固定术对上直肌转位治疗外展神经 全麻痹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司明宇 邵新香 李春建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1期849-854,共6页
目的:探讨后固定术在上直肌转位(SRT)治疗外展神经全麻痹中对外展受限的改善效果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3月至2019年1月行上直肌转位术治疗外展神经全麻痹患者21例,其中SRT联合后固定术者作为A-SR... 目的:探讨后固定术在上直肌转位(SRT)治疗外展神经全麻痹中对外展受限的改善效果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3月至2019年1月行上直肌转位术治疗外展神经全麻痹患者21例,其中SRT联合后固定术者作为A-SRT组(10例),为外展不能过中线的严重病例。单纯行SRT术者作为SRT组(11例)。比较2组间手术前后水平、垂直、旋转斜视变化,外展受限的改善和出现内转受限等情况。随访时间为10~12个月。数据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Mann-Whitney检验分析。结果:SRT组手术前后内斜视度差值为28.0°(25.0°~30.0°),A-SRT组为40.0°(36.0°~45.0°),组间手术前后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40,P<0.001)。SRT组手术前后眼球外展受限差值为1.0(1.0~1.0),A-SRT组为2.0(1.0~2.0),组间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72,P=0.001)。组间手术前后内转受限加重变化差值、垂直斜视度变化差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855,P=0.064;Z=-1.505,P=0.132)。SRT组双马氏杆主观旋转检查眼球发生内旋变化为0.0°(0.0°~2.0°),A-SRT组为3.0°(0.0°~4.25°),2组间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28,P=0.026),但2组患者均无旋转、垂直复视发生,也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后固定术在SRT治疗外展神经全麻痹时,有引起轻度的眼球内旋及内转受限可能,但可增强外展受限改善程度,原在位内斜矫正好,患者无明显的主观垂直、旋转复视,故此术式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固定术 上直肌转位 外展神经麻痹 旋转斜视 垂直斜视
原文传递
上直肌转位术对垂直及旋转斜视度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司明宇 邵新香 范可顺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8年第12期951-955,共5页
目的分析上直肌转位术治疗眼球外展障碍疾病中对垂直及旋转斜视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对眼球外展功能障碍而行上直肌转位到外直肌止端术16例进行分析,以同视机测量患者内斜视度,马氏杆加三棱镜法测量垂直斜视度,双马氏杆法检查主... 目的分析上直肌转位术治疗眼球外展障碍疾病中对垂直及旋转斜视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对眼球外展功能障碍而行上直肌转位到外直肌止端术16例进行分析,以同视机测量患者内斜视度,马氏杆加三棱镜法测量垂直斜视度,双马氏杆法检查主观旋转斜视度,以眼底照相法(黄斑-视盘夹角)客观评价眼球旋转。结果水平斜视度由术前35.00°±2.21°,矫正至术后2.19°±0.78°(t=12.776,P=0.000);眼球外展受限由术前-3.62±0.22矫正至-2.37±0.15(t=-7.319,P=0.000);内转受限由术前-0.06±0.06矫正至-2.12±0.15(t=10.688,P=0.000)。垂直斜视度由术前0.69△±0.50△矫正至0.63△±0.7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83,P=0.935)。双马氏杆主观旋转斜视度由术前1.25°±0.50°矫正至-0.69°±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2,P=0.004);眼底照相客观旋转度由术前8.93°±0.81°矫正至6.96°±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9,P=0.018)。结论上直肌转位术治疗眼球外展功能障碍疾病,可矫正内斜、改善外展受限,恢复正前方一定范围的双眼单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位术 上直肌 外展神经疾病 垂直斜视 旋转斜视
原文传递
徐州市和平社区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5
3
作者 李甦雁 刘海洋 +8 位作者 刘亚鲁 徐青 乔磊 宫朝举 李婕 管莉娜 范巍 沈洁 冯瑞芳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9年第4期242-248,共7页
目的研究徐州市和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及各分期的患病率以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以整群抽样的方式于2017年10月2018年4月期间招募在徐州市和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电子健康档案中登记... 目的研究徐州市和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及各分期的患病率以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以整群抽样的方式于2017年10月2018年4月期间招募在徐州市和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电子健康档案中登记并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测量体格,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拍摄眼底照相、Angio-OCT、裂隙灯等眼科检查,并以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基本信息、糖尿病史及治疗方式等信息。采用χ^2检验、t检验及方差分析方法分析组间的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D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有929例糖尿病患者纳入本次统计分析中,其中DR共125例,占13.5%。在DR患者中,轻度非增生型DR、中度非增生型DR、重度非增生型DR、增生型DR的患者分别为79例(63.2%)、14例(11.2%)、6例(4.8%)、26例(20.8%)。DR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4.50±8.15)岁,糖尿病的确诊年龄为(49.10±9.66)岁,均小于无DR患者[(66.62±9.80)岁和(56.79± 10.52)岁];糖尿病平均病程为(16.06±8.95)年,高于无DR患者[(10.49±8.18)年];高中/中专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为95.2%,高于无DR患者(83.8%);使用降糖药比例为96.8%,高于无DR患者(88.4%),注射胰岛素的比例为51.0%,高于无DR患者(18.7%);糖化血红蛋白为9.03%±2.10%,尿微量白蛋白/肌酐为(191.47±322.83)mg/g,均高于无DR患者[7.44%±1.34%和(87.24±151.70)mg/g];认为血糖控制一般及好的比例为52.8%,低于无DR患者(71.7%),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二元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文化程度、糖尿病确诊年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值、使用胰岛素是患DR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DR在糖尿病居民中的患病率为13.5%,高中/中专及以下文化程度、糖尿病确诊年龄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值高、注射胰岛素是患DR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患病率 影响因素
下载PDF
3D平视技术在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樊芳芳 杨潇 +6 位作者 许腾予 李婕 李美丽 王新婷 侯文文 杨柳 李甦雁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7期541-546,共6页
目的:比较3D平视技术与显微镜目镜下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9月至2021年6月于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手术的患者48例(48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时观察... 目的:比较3D平视技术与显微镜目镜下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9月至2021年6月于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手术的患者48例(48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时观察系统不同分为3D平视技术组和显微镜目镜组,每组24例(24眼)。比较2组患者术眼手术持续时间及术中并发症等情况。术后随访3个月,评估术眼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解剖复位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数据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结果:显微镜目镜组、3D平视技术组的手术时间依次为(64.4±19.8)min和(63.1±18.5)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P=0.089)。术后1、3个月,显微镜目镜组和3D平视技术组术眼BC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且术后3个月BCVA均优于术后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复查时,同一时间点2组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中出血率、后囊膜破裂率、气体注入率和硅油注入率及术后出现角膜水肿、前房反应、高眼压及低眼压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个月时显微镜目镜组和3D平视技术组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3D平视技术下的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手术可以达到与显微镜目镜下同样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好,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平视技术 玻璃体切割手术 白内障手术
原文传递
伴有面转代偿头位的先天性下直肌麻痹临床特征与手术治疗(英文)
5
作者 司明宇 邵新香 范可顺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38-546,共9页
目的:描述伴有面转代偿头位的先天性单纯下直肌麻痹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分析其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5/2018-07伴有明显面转代偿头位的先天性下直肌麻痹患者,手术前后患者面转程度的变化借助骨科量角器来检查,垂直、水平斜... 目的:描述伴有面转代偿头位的先天性单纯下直肌麻痹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分析其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5/2018-07伴有明显面转代偿头位的先天性下直肌麻痹患者,手术前后患者面转程度的变化借助骨科量角器来检查,垂直、水平斜视度变化通过三棱镜交替遮盖试验来测量,旋转斜视度变化通过眼底对眼球客观旋转状态评估。下直肌缩短术是主要治疗方案。结果:在15例研究对象中,有13例行下直肌缩短术或者联合上直肌后徙术术后疗效好,下直肌运动不足明显改善,眼球运动协调,以面转为主的代偿头位消失,垂直、水平、旋转斜视得到矫正;并得出:每缩短1 mm下直肌可矫正1.54±0.93°内旋斜视。而行下斜肌断腱术治疗的垂直斜视度小的患者,面转改善不理想,仍遗留眼球运动不协调。结论:先天性单纯的下直肌麻痹以面转代偿头位为主,下直肌缩短术治疗效果好,轻度的过矫及欠矫不影响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下直肌麻痹 面转 代偿头位 下直肌缩短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