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此在形而上学与对作为存在神学的形而上学的批判之间---论海德格尔的莱布尼茨阐释
1
作者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1928年,海德格尔正在寻找一种新的形而上学,他称之为“此在形而上学”。此在形而上学包括两个部分,即基础存在论和元存在论。从此在形而上学出发,海德格尔用“渴求”(Drang)来解释莱布尼茨的单子思想。他提出了一种有关时间性的渴求的... 1928年,海德格尔正在寻找一种新的形而上学,他称之为“此在形而上学”。此在形而上学包括两个部分,即基础存在论和元存在论。从此在形而上学出发,海德格尔用“渴求”(Drang)来解释莱布尼茨的单子思想。他提出了一种有关时间性的渴求的元存在论。根据这种元存在论,对世界的哲学理解是由人类欲望及其在实际性中的锚定状态所刻画的,而实际性的特征是身体性、性和血统、历史性、空间性以及与他人的共在。而在1955—1956年的弗莱堡讲授课中,海德格尔将莱布尼茨看作关于作为存在神学的形而上学的思想家。海德格尔试图超越莱布尼茨和作为存在神学的形而上学。在比较了海德格尔的两次莱布尼茨阐释之后可以发现,海德格尔在1955—1956年的道路过于极端。1928年的此在形而上学并不能归入海德格尔在1955—1956年批判的“存在神逻辑学”形而上学,它具有特殊的哲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莱布尼茨 此在形而上学 元存在论
下载PDF
《存在与时间》——《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改写? 被引量:6
2
作者 弗朗柯·伏尔皮 王宏健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17年第2期155-172,共18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德格尔的亚里士多德的阐释开始受到学界的重视,其中不得不提的是伏尔皮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特别是他对《存在与时间》和《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平行关系的探讨,后者已经成为海德格尔研究界的一个广为人知的经典论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德格尔的亚里士多德的阐释开始受到学界的重视,其中不得不提的是伏尔皮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特别是他对《存在与时间》和《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平行关系的探讨,后者已经成为海德格尔研究界的一个广为人知的经典论题。作者指出,海德格尔在对胡塞尔的真理理论的批判中走向了亚里士多德,他在《存在与时间》中所提出的实存论分析乃是对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的转化,这种转化被称为'存在论化'。其中,最主要的一组对应是在手事物、上手事物和此在与理论、制作和实践的对应。海德格尔改变了亚里士多德对三者的排序,并且通过将实践理解为人生此在的存在方式,从而塑造出以实践为中心的统一结构和理解模式。通过详尽的分析,作者卓有成效地表明了海德格尔与亚里士多德之对话的基本方式及其当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实践 存在论化
原文传递
海德格尔与谢林的哲学对话 被引量:4
3
作者 劳赫.胡恩 庞昕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7-33,共7页
海德格尔将谢林的《自由论文》解读为"关于恶的形而上学"。这不仅涉及谢林对早期观念论的批判,同时也表现出他晚期思想探讨意志与泰然让之的虚无主义背景。这样的思考揭示了西方哲学追问第一开端的迷误以及其所保留的另一开... 海德格尔将谢林的《自由论文》解读为"关于恶的形而上学"。这不仅涉及谢林对早期观念论的批判,同时也表现出他晚期思想探讨意志与泰然让之的虚无主义背景。这样的思考揭示了西方哲学追问第一开端的迷误以及其所保留的另一开端的可能。就此而言,谢林的晚期思想划定了德国观念论的边界,并构成海德格尔探讨存在的先声或前史。在与谢林的哲学对话中,海德格尔获得根本的推动与启示而转向批判形而上学并沉思存在自身的"存在历史思想"。与此相应的"本源之思"成为两位思想家共同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无主义 意志 泰然让之 开端 本源
下载PDF
海德格尔的时间性概念--对近来一种批评的反思 被引量:4
4
作者 D. O. 达尔斯特伦 王宏健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3-61,共9页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性分析一直遭到学界的忽视。这种疏忽部分是由于研究者受限于自身的学术传统,同时也是由海德格尔自己论述的模糊性所导致的。本文集中考察和批判了德国学者弗莱希尔对海德格尔的时间性分析的两个相关的反...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性分析一直遭到学界的忽视。这种疏忽部分是由于研究者受限于自身的学术传统,同时也是由海德格尔自己论述的模糊性所导致的。本文集中考察和批判了德国学者弗莱希尔对海德格尔的时间性分析的两个相关的反驳,并依次对其作出回应。作者试图证明,海德格尔的时间性分析不仅是有必要的,它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存在与时间》第一部分的此在分析,揭示了作为整体的此在之存在的意义,同时,海德格尔对源始的时间性的阐述是清楚的,并且他明确地将源始和本真的时间性联系在一起,而非如其他学者所认为的,源始的时间性是本真和非本真的时间性的可能性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性 此在整体 源始的时间性 本真的时间性
原文传递
伦理之隐匿——海德格尔的伦理学问题探析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宏健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8-145,共8页
海德格尔与伦理学的关系十分重要又颇为难解。在《存在与时间》时期,海德格尔将伦理学定位于与基础存在论不同、但又奠基于基础存在论的"后存在论"之中,在伦理学与此在分析之间划清了界限,从而贬低了伦理学的位置。二战后,海... 海德格尔与伦理学的关系十分重要又颇为难解。在《存在与时间》时期,海德格尔将伦理学定位于与基础存在论不同、但又奠基于基础存在论的"后存在论"之中,在伦理学与此在分析之间划清了界限,从而贬低了伦理学的位置。二战后,海德格尔通过提出"原初的伦理学",彻底否认了传统意义上的伦理学,而将伦理阐释为更具有原初意味的"居留之所"。无论是将伦理学安置于后存在论中,还是追溯和挖掘出"伦理"的原初含义,海德格尔走的是一条逐渐远离传统伦理学和伦理概念亦即"前伦理"的思想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后存在论 原初的伦理学 伦理
原文传递
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现代性——反思云格尔、海德格尔及其他理解现代性的可能 被引量:1
6
作者 石磊(译)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共5页
产生自启蒙时期的一种历史性思维方式将当前的时代和过往的一切时代区分为不同的“世代”,并通过当前世代与过往世代的区分和断裂来理解现时代。尼采、海德格尔和云格尔以各个不同的方式继承了这种所谓的“世代思想”,即这种对现代的理... 产生自启蒙时期的一种历史性思维方式将当前的时代和过往的一切时代区分为不同的“世代”,并通过当前世代与过往世代的区分和断裂来理解现时代。尼采、海德格尔和云格尔以各个不同的方式继承了这种所谓的“世代思想”,即这种对现代的理解。文章基于对艺术作品,尤其是对柏林“新博物馆”的哲学解读,提出了另外一种理解现代性的可能:无须截然排除传统,而是着眼于作品中传统与当下的共存,来发现其中“非时间地属于今日”的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云格尔 世代 现代性 技术
下载PDF
论居住:有关人类生活、建筑物和空间的思考 被引量:1
7
作者 君特.菲加尔 石磊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8,共8页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认为"依寓于世界"是人的非本真的存在方式,"本真地生存"具有惶然失所的体验,所以他把居住认作非本真的。在后期的诗思中,海德格尔以认可的态度来谈论居住,但这种居住却将一种特殊的诗...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认为"依寓于世界"是人的非本真的存在方式,"本真地生存"具有惶然失所的体验,所以他把居住认作非本真的。在后期的诗思中,海德格尔以认可的态度来谈论居住,但这种居住却将一种特殊的诗歌理解设为前提:居住依傍于诗歌和语言。菲加尔认为,如此理解的居住是成问题的,并建议从空间与建筑现象入手,以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及其后继者为例,试图从位置、自由空间和广袤三个面向出发,将空间描述为虽不显眼却使得一切空间中的事情得以显现的可能条件。与这个意义上的空间联系在一起的居住,就是日常的居住。一切人与事都由于居住而在场显现,所以这种居住绝不是非本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居住 本真性 赖特 空间
下载PDF
还原的观念——胡塞尔的诸种还原及其普遍的方法论意涵 被引量:2
8
作者 迪特·洛玛 宋文良(译)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2022年第1期234-261,共28页
在这篇文章中,我尝试展示胡塞尔的还原思想,意在表明,他的所有还原方法都遵循着同一种方法论模式。在此需要说明,胡塞尔不仅提出了以下两种为人熟知的还原,即《观念I》中的超越论还原以及《笛卡尔式的沉思》中的原初还原;除此之外,在引... 在这篇文章中,我尝试展示胡塞尔的还原思想,意在表明,他的所有还原方法都遵循着同一种方法论模式。在此需要说明,胡塞尔不仅提出了以下两种为人熟知的还原,即《观念I》中的超越论还原以及《笛卡尔式的沉思》中的原初还原;除此之外,在引介超越论还原之前,就存在着另一种还原方法。此外,在胡塞尔的后期著作中,至少可以发现其他三种、与还原具有同等地位的方法论措施。在还原的方法上,首先要问,它的目的是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越论 还原方法 胡塞尔 方法论 同等地位 笛卡尔 沉思 观念
原文传递
生活、表达与理解之关联-晚期狄尔泰对精神科学的诠释学奠基 被引量:2
9
作者 汉斯·乌李希·莱辛 王宏健(译) 《哲学分析》 CSSCI 2018年第4期84-98,197,共15页
晚期狄尔泰的哲学主题乃是对精神科学的诠释学奠基,这一规划尤其体现在狄尔泰1900年的《诠释学的诞生》和1910年的《历史世界在精神科学中的建构》之中。在《诠释学的诞生》的导论和补充部分,业已出现了将诠释学从某种技术手段转换为某... 晚期狄尔泰的哲学主题乃是对精神科学的诠释学奠基,这一规划尤其体现在狄尔泰1900年的《诠释学的诞生》和1910年的《历史世界在精神科学中的建构》之中。在《诠释学的诞生》的导论和补充部分,业已出现了将诠释学从某种技术手段转换为某种哲学规划的尝试,亦即探讨对生活表达之理解的结构与特征,但诠释学在此仍然是对持久固定的文本的解释和阐释。这一诠释学奠基方案在1910年达到了高峰。在《历史世界在精神科学中的建构》中,狄尔泰详尽阐释了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的区别,阐发了精神科学的独特结构,亦即生活、表达与理解之关联,最终落脚于客观精神和效果关联。客观精神是人类生存于其中的超个体的文化世界,使人们对他人的理解得以可能,保证了理解的客观性;效果关联则刻画出精神世界的根本特征,它塑造了客观精神,使其成为精神科学的对象。只有在此基础上,对精神科学的诠释学奠基才是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学 精神科学 体验 客观精神 效果关联 狄尔泰
下载PDF
弗莱堡哲学简介
10
作者 纳蒂亚—米拉·约尔朱 卡塔琳娜·T.克劳斯 周南君(译)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15年第2期507-514,共8页
弗莱堡大学(Universitat Freiburg)是德国最古老、最负盛名的大学之一。大学位于巴登一符腾堡州布莱斯高的弗莱堡,她如画般地坐落在黑森林和上莱茵谷之间,在德、法、瑞三国的边境上。弗莱堡哲学系历史悠久,传统深厚,尤其因哲学家胡塞尔(... 弗莱堡大学(Universitat Freiburg)是德国最古老、最负盛名的大学之一。大学位于巴登一符腾堡州布莱斯高的弗莱堡,她如画般地坐落在黑森林和上莱茵谷之间,在德、法、瑞三国的边境上。弗莱堡哲学系历史悠久,传统深厚,尤其因哲学家胡塞尔(Edmund Husserl)与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所留下的现象学印迹而闻名于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莱堡大学 哲学 社会科学 海德格尔 德国观念论 胡塞尔 哲学家 教席 现象学
原文传递
在重演与解构之间——论“类比的统一性”问题 被引量:1
11
作者 库提纳 王宏健 《德国哲学》 2018年第1期216-237,244-245,共23页
本文首先要探讨的是,布伦塔诺如何尝试根据存在之类比的学说这一线索,来对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展开系统化。对存在者及其多重含义的追问集中于范畴分析。海德格尔对布伦塔诺解释中的这一决定性要点的解读,是极具批判性的。他的批判经... 本文首先要探讨的是,布伦塔诺如何尝试根据存在之类比的学说这一线索,来对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展开系统化。对存在者及其多重含义的追问集中于范畴分析。海德格尔对布伦塔诺解释中的这一决定性要点的解读,是极具批判性的。他的批判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首先是对传统判断理论(作为真理的位置)的解构,然后是对存在(ousia)的时间性解释,最后是存在的真理含义的明确提出。与布伦塔诺不同,海德格尔尝试以一种源初的发生方式揭示范畴的发生行为,这取代了布伦塔伦提供一种“范畴系谱学”或者一种“范畴演绎”的尝试。自此,重要的是,将构成希腊之现成范畴的背景的原初经验加以突出:希腊存在论的源始规定是从制作(poiesis)范畴中派生出来的。同时,要批判性地探讨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存在论阐释的可能性和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之统一性 类比的统一性 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布伦塔诺
下载PDF
口头辩证法与书写游戏:论《斐德若》 被引量:1
12
作者 托马斯·A.斯勒扎克 程炜(译)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16年第1期548-565,共18页
《斐德若》中'书写性批判'的段落历来富有争议。正如农作技艺不会在阿多尼斯花圃的游戏种植中被利用,辩证技艺则不会在书写文字处被使用,后者全然并且清晰无误地被归于口传。本文把《斐德若》分为三部分进行解读。哲学是在口传... 《斐德若》中'书写性批判'的段落历来富有争议。正如农作技艺不会在阿多尼斯花圃的游戏种植中被利用,辩证技艺则不会在书写文字处被使用,后者全然并且清晰无误地被归于口传。本文把《斐德若》分为三部分进行解读。哲学是在口传中根本完成的任务,谁能够保有口传中从内容的层次上超越书写的确定能力,谁才配享哲学家之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斐德若》 书写 口传 哲学家
原文传递
康德的“我思”和心灵状态的自我指属(英文)
13
作者 卡塔琳娜·T.克劳斯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15年第2期548-580,共33页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阐明对经验对象之认知的先验条件,而经验对象被主要视为不同于认知主体的占有空间的对象。在康德研究中,康德的经验认知理论被怀疑不能适用于一个主体对其心灵状态(比如其信念、欲求、意向等)的认知。在本论文...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阐明对经验对象之认知的先验条件,而经验对象被主要视为不同于认知主体的占有空间的对象。在康德研究中,康德的经验认知理论被怀疑不能适用于一个主体对其心灵状态(比如其信念、欲求、意向等)的认知。在本论文中,我论证康德的理论确实提供了相关的理论资源去解释这种经验性的自我知识——一个人对自己心灵状态的知识——的可能性。我之论证依靠区分两种将心灵状态归属于自我的方式:一种是将心灵状态归属于作为逻辑主体的自我;一种是将心灵状态归属于作为经验—时间性主体的自我。前者产生于对外在对象和自我认知的一般先验条件,即被康德的'我思'所表达出的统觉之先验统一。与之不同,后者反映了仅对自我的认知有效的特殊条件。因此,我将论证,后者要求一个比统觉之先验统一更苛刻的意识统一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我思 意识统一 逻辑主体 对作为对象之自我的认知
原文传递
在“实际生活”与“存在意义”之间——论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讲课中的两条内在线索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宏健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2-38,共7页
海德格尔存在问题的源头可以追溯至其思想的开端处,亦即他的早期弗莱堡讲课中。通过对世界观哲学和科学哲学的双重批判,海德格尔提出了从"理论之物"回归"前理论之物"的哲学道路。然而,前理论之物究竟意指"实... 海德格尔存在问题的源头可以追溯至其思想的开端处,亦即他的早期弗莱堡讲课中。通过对世界观哲学和科学哲学的双重批判,海德格尔提出了从"理论之物"回归"前理论之物"的哲学道路。然而,前理论之物究竟意指"实际生活"还是"存在意义"却并不明朗。通过解构和形式显示方法,海德格尔将二者统一于"先行把握",这就是早期海德格尔"实际性存在论"这一哲学规划的主要特征。同时,这也导致了早期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转向"。然而,与其说"存在论转向"是海德格尔对实际生活与存在意义的两难处境的最终解决,不如说,它恰恰彰显了这一两难处境,而生活与存在这两条内在线索之间的矛盾也构成了海德格尔哲学思考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生活 存在意义 存在论转向 形式显示
下载PDF
实践与方法--剖析海德格尔实践哲学问题的一种尝试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宏健 《哲学评论》 CSSCI 2017年第2期125-141,共17页
在海德格尔那里,实践哲学不是作为某种哲学学科而出场,而是描述出哲学之实践本性。进一步而言,海德格尔将哲学规定为一种实践存在论,这体现在他对实践概念的存在论转化之上。“存在论化”不是对实践哲学问题的解决,而是凸显出其内部矛... 在海德格尔那里,实践哲学不是作为某种哲学学科而出场,而是描述出哲学之实践本性。进一步而言,海德格尔将哲学规定为一种实践存在论,这体现在他对实践概念的存在论转化之上。“存在论化”不是对实践哲学问题的解决,而是凸显出其内部矛盾。其动因源于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传统的虚无主义本性的发现,后者决定了对形而上学的克服不能简单地提倡感性之物、体验抑或实践,而放弃对它们的思考和理解。海德格尔认为,存在论化之所以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理论化,在于他提出了极具洞见的形式显示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发动了从“普遍化”到“具体化”的方法论革命。在海德格尔的整套方案中,“实践”是出发点,而“方法”是落脚点,两者共同呈现出海德格尔对哲学的重新规定。然而,这套方案是否成功,却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哲学 实践存在论 存在论化 方法 形式显示
下载PDF
论具体哲学 被引量:1
16
作者 H.马尔库塞 王宏健 《哲学分析》 CSSCI 2017年第1期25-38,共14页
作为对真理的揭示,哲学思考乃是人类实存的一种突出方式。它不只是关心中立的、理论化的抽象真理,更关注与人类此在相关的历史性的具体真理。具体哲学以现实的人类实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凸显其历史性和共时性。具体哲学的使命是哲学的... 作为对真理的揭示,哲学思考乃是人类实存的一种突出方式。它不只是关心中立的、理论化的抽象真理,更关注与人类此在相关的历史性的具体真理。具体哲学以现实的人类实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凸显其历史性和共时性。具体哲学的使命是哲学的具体化、历史化和公开化,它在行动和实践领域发挥作用。必须认识到,人类实存的个体性和社会性并不矛盾。社会是个体此在的具体的、历史性的方式,个体实存只能生活在某种社会性处境中。只有通过具体哲学,积极介入现实生活的处境和困境,将生活带入真理、将哲学概念生动化,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可能成为现实,哲学也将恢复其"第一科学"的名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体哲学 实存 历史性 共时性 社会性
下载PDF
胡塞尔先验现象学中的质料与原初联想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嘉新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15年第2期581-596,共16页
本文讨论的主题是胡塞尔现象学中的质料概念。本文将首先展示胡塞尔在第一次表述其先验现象学的代表著作《观念I》中支持的一种无形式的质料概念。然而,这一概念的使用给他先验现象学的整体框架带来了诸多困难,由此也引来了许多批评。其... 本文讨论的主题是胡塞尔现象学中的质料概念。本文将首先展示胡塞尔在第一次表述其先验现象学的代表著作《观念I》中支持的一种无形式的质料概念。然而,这一概念的使用给他先验现象学的整体框架带来了诸多困难,由此也引来了许多批评。其次,作为对上述困难的回应,胡塞尔在《被动综合分析》这部讲课稿中,创造性地发展了一种新的质料概念。这一新的质料概念根植于胡塞尔对于原初联想这一基于时间意识的构成性活动的发现和分析。这一新的质料概念,不仅使得胡塞尔可以回应基于《观念I》而来的批评,而且揭示了感知活动中包含的意识被动综合的层次,及其本质结构和认识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 质料 被动综合 原初联想 胡塞尔 现象学
原文传递
以弗莱堡大学为例浅谈德国大学的哲学教育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宏健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17年第1期553-562,共10页
本文依据笔者在弗莱堡大学的求学经验、见闻和体会所写,谈论德国大学的哲学教育问题。按照不同的学生群体,本文先后探究了本科生的哲学基础教育和博士生的哲学研究教育。笔者认为,在对德国大学哲学教育经验的'中国化'上,除了要... 本文依据笔者在弗莱堡大学的求学经验、见闻和体会所写,谈论德国大学的哲学教育问题。按照不同的学生群体,本文先后探究了本科生的哲学基础教育和博士生的哲学研究教育。笔者认为,在对德国大学哲学教育经验的'中国化'上,除了要借鉴德国教育的自由风格和研讨气氛以外,还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注重基础教育;注重因材施教;注重梯队建设;注重对产品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培养;注重大方向和小技巧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大学 哲学教育 中国化
原文传递
关于《人道主义书信》的提示
19
作者 王宏健(译) 朱锦良(译) 《伦理学术》 2018年第2期35-44,共10页
这则材料汇集了海德格尔对《人道主义书信》的反复评注,共有27条评语。这些评语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海德格尔对相关指责的回应;第二种是对形而上学传统及其影响下的人的本质的总结;第三种是对一些基本词语(如存有、庇护者、同一... 这则材料汇集了海德格尔对《人道主义书信》的反复评注,共有27条评语。这些评语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海德格尔对相关指责的回应;第二种是对形而上学传统及其影响下的人的本质的总结;第三种是对一些基本词语(如存有、庇护者、同一者、自适应事件、绽—出等)的进一步注释,以及在此视域下对人的本质的重新思考。借助于这些回应、总结和注释,读者得以对转向后的海德格尔的思想格局有更加确切的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道主义书信 存有 自适应事件 庇护 形而上学
原文传递
渴望安全:人类学角度的发现
20
作者 汉斯—赫尔穆特·甘德 王嘉新(译)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15年第2期515-529,共15页
诸如'9·11'恐怖袭击以及当前仍然发生着的金融危机等事件,都可以称作是当下政治和经济中不安全的案例。这类事件并不鲜见,它们深深地困扰着民众。与之相应的是一种生存意义上对'安全'(Sicherheit)的渴望。这一渴... 诸如'9·11'恐怖袭击以及当前仍然发生着的金融危机等事件,都可以称作是当下政治和经济中不安全的案例。这类事件并不鲜见,它们深深地困扰着民众。与之相应的是一种生存意义上对'安全'(Sicherheit)的渴望。这一渴望指向了一个人类学意义上的基本需求,这一需求对人类前理论的自身理解及其在世界中的态度和行为至关重要。首先,本文将在'生活世界'(Lebenswelt)的经验语境中考察'安全需求'(Sicherheitsbedrfnis)和'安全感'(Sicherheitsg-efhl)的意义。接下来,我们将系统深入地探讨霍布斯在'害怕'(Furcht)的角度下对安全概念的理解,以及作为追求'无忧虑'(Sorglosigkeit)和'政治稳定性'(politischer Stabilitqt)的安全。通过考察这一追求中'畏'(Angst)和'怕'(Furcht)扮演的角色,我们将对安全需要和不安全感之间的悖论关系,以及安全概念的哲学蕴涵作出更为丰富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为基础人类学层面的安全需求和(不)安全感 畏和怕作为可用于社会政治语境中的影响 安全两难 安全伦理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