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3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温干预对成人严重颅脑损伤患者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王琦 袁莉莉 +1 位作者 丁贤慧 周志明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80-1186,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低温干预对成人严重颅脑外伤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WanFang Data、VIP、CBM、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搜集低温干预成人严重颅脑外伤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 目的系统评价低温干预对成人严重颅脑外伤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WanFang Data、VIP、CBM、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搜集低温干预成人严重颅脑外伤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0年7月2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5个RCT,包括294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低温干预组病死率低于正常体温组[RR=0.72,95%CI(0.58,0.89),P=0.003];预后良好率高于正常体温组[RR=1.29,95%CI(1.15,1.46),P<0.0001]。结论当前有限证据表明,低温干预治疗成人严重颅脑损伤病死率更少,预后更好,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亚低温 严重颅脑损伤 META分析 系统评价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颅内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治疗 被引量:4
2
作者 彭想想 周志明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8期756-759,共4页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穿支动脉入口处或起始部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所致的一种脑深部梗死,临床上较为常见,且在急性期常有进展加重或波动的临床特征,其预后欠佳,给家庭和社会...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穿支动脉入口处或起始部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所致的一种脑深部梗死,临床上较为常见,且在急性期常有进展加重或波动的临床特征,其预后欠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对BAD患者的早期干预治疗十分重要。文章就BAD的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颅内动脉硬化 抗血小板聚集药 抗凝药 血栓溶解疗法 神经保护药 药物疗法 联合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PAR-1表达与炎症反应的关系
3
作者 周青珍 王华梅 吴家幂 《郧阳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208-210,共3页
目的:研究脑缺血再灌注(CIR)后脑组织中蛋白酶激活受体-1(PAR-1)的表达及其与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再灌注后于3、6、12h及1、2、3、7d取脑,免疫组化法和脑组织匀浆法检测PAR-1、超... 目的:研究脑缺血再灌注(CIR)后脑组织中蛋白酶激活受体-1(PAR-1)的表达及其与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再灌注后于3、6、12h及1、2、3、7d取脑,免疫组化法和脑组织匀浆法检测PAR-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PAR-1表达增加(P<0.01),MDA含量增多(P<0.01),SOD活性降低(P<0.01);PAR-1表达与MDA含量正相关(r1=0.844,P<0.05),与SOD含量负相关(r2=-0.901,P<0.01)。结论:CIR后PAR-1表达增多可加重脑组织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栓塞 蛋白酶激活受体-1
下载PDF
颈部动脉夹层分离的治疗 被引量:1
4
作者 颜艳 周志明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12期941-944,共4页
颈部动脉夹层分离(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CeAD)是青年缺血性卒中发病的重要原因,临床表现常为局部面部疼痛、Homer综合征和缺血性卒中。随着无创性影像学的发展,很多CeAD患者得到早期诊断。血栓栓塞是其发病的重要机制,及... 颈部动脉夹层分离(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CeAD)是青年缺血性卒中发病的重要原因,临床表现常为局部面部疼痛、Homer综合征和缺血性卒中。随着无创性影像学的发展,很多CeAD患者得到早期诊断。血栓栓塞是其发病的重要机制,及时予以抗凝治疗是合理的。然而,抗凝药有可能导致壁内血肿扩大,因此也有人支持抗血小板治疗。不过,这2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尚待随机试验证实。最近完成的卒中患者颈部动脉夹层分离研究(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 in Stroke Study,CADISS)是第1项针对该问题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的效果无显著差异。急性期CeAD患者予以溶栓不会增高出血风险,而且功能转归良好率与对照组相近,因此可作为急性期治疗方法。对于抗栓治疗无效或存在禁忌证以及反复再发卒中的患者,可行血管内介入或手术治疗。CeAD患者通常预后良好,卒中复发率较低,半数以上患者动脉管壁异常会在3~6个月时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破裂 椎动脉破裂 卒中 脑缺血 抗凝药 抗血小板聚集药 血栓溶解疗法 支架
原文传递
急诊危重患者小组护理的探讨
5
作者 孙青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7年第2期186-187,共2页
目的探讨急诊创伤危重患者的小组护理对提高急诊科患者合理救治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自2013年5月~2015年5月进行创伤指数(TI)评分≥21分的急诊危重患者3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给予小组护理,对照组给予流班制护理,每... 目的探讨急诊创伤危重患者的小组护理对提高急诊科患者合理救治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自2013年5月~2015年5月进行创伤指数(TI)评分≥21分的急诊危重患者3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给予小组护理,对照组给予流班制护理,每组患者各164例,对患者在急诊就诊进行抢救是否及时、入院是否及时、有无差错事故发生、与相关科室交接是否清楚、检查是否遗漏、病例是否遗漏6个方面进行不良事件统计分析。结果本组328例急诊创伤危重患者,实验组164例发生不良事件4例,占2.44%;对照组164例发生不良事件71例,占43.29%。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急诊危重患者实施小组护理,能够很好地完成护理任务,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连续的诊治,能提高急诊的急救效率,增加患者及家属对急诊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科 小组护理 流班制护理 危重患者 创伤指数
下载PDF
炎症指标对缺血性脑卒中卒中后抑郁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61
6
作者 胡佳 周伟 +4 位作者 周志明 杨倩 韩剑 颜燕 董万利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65-671,共7页
目的探讨患者入院时静脉血白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比值(PLR)值以及发病后2周外周血细胞因子IL-17、IL-6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卒中后抑郁(PSD)发生的相关性。方法贯序性纳入2015年3月~2017年9月就诊于皖南医学院... 目的探讨患者入院时静脉血白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比值(PLR)值以及发病后2周外周血细胞因子IL-17、IL-6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卒中后抑郁(PSD)发生的相关性。方法贯序性纳入2015年3月~2017年9月就诊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内科卒中病房首次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记录患者入院时的人口学资料、临床基线资料、影像学资料,并与入院14d后抽取静脉血,随访3个月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按照美国精神病治疗协会发布的美国心理疾病诊断标准第五版DSM-Ⅳ(SCID-I-R)诊断标准诊断抑郁,分为卒中后非抑郁障碍组和卒中后抑郁障碍组;并根据Hamilton抑郁量表(HAMD-17)行抑郁程度的评价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SD与入院时NLR和PLR值、以及病后2周外周血细胞因子IL-17、IL-6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受教育年限、BMI、独居、卒中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认知功能障碍(MMSE评分)、神经功能恢复程度(mRS评分)、实验室指标(NLR、PLR、IL-17、IL-6)与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相关因素进行调整后,NLR第三四分位数(即NLR≥4.02)(P<0.001)、PLR第三四分位数(即PLR≥203.74)(P=0.002)、IL-17(P=0.025)、IL-6(P=0.016)与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症状的发生具有独立相关性。对重度抑郁患者(HAMD≥24)的亚组分析中,调整相关因素后发现此4组实验室指标仍是其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入院时静脉血NLR、PLR水平、发病2周后外周静脉血IL-17、IL-6是缺血性脑卒中后3个月PSD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中性粒细胞 血小板 淋巴细胞 白介素
下载PDF
我国人群中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对比例 被引量:48
7
作者 张林峰 杨军 +6 位作者 武阳丰 周北凡 赵连成 洪震 袁光固 黄一宁 陈捷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4-97,共4页
目的 探讨我国人群中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对比例。方法  1 991~ 2 0 0 0年按照世界卫生组织MONICA方案对我国 1 5组人群脑卒中事件进行监测。结果  1 996~ 2 0 0 0年 1 5组人群的CT检查率从 1 4 .8%~ 97.5 %不等 ,缺血... 目的 探讨我国人群中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对比例。方法  1 991~ 2 0 0 0年按照世界卫生组织MONICA方案对我国 1 5组人群脑卒中事件进行监测。结果  1 996~ 2 0 0 0年 1 5组人群的CT检查率从 1 4 .8%~ 97.5 %不等 ,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的比例从 0 .37∶1~ 3 .82∶1不等 ,两者的相关系数为 0 .71 (P =0 .0 0 3)。在CT检查率达到 80 %以上的人群 ,缺血性与出血性脑卒中的比例无一例外 ,均 >1 .0。从 1 991~ 2 0 0 0年 ,1 0年间均有资料的 1 2组人群CT检查率从 41 .1 %增加到88 3 % ,缺血性与出血性脑卒中的比例则从 1 .2 5∶1增加到 1 .85∶1 ,两者的相关系数为 0 .77(P =0 0 1 )。经CT检查的病例中 ,无论任何一年缺血性与出血性脑卒中的比例均大于 1 .0。结论 我国人群中脑卒中发病是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CT检查率偏低是造成部分人群“出血性脑卒中发病为主”假象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流行病学 人口
原文传递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与收缩压变化值在颅内出血性转化中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7
8
作者 徐阳 金凡夫 +4 位作者 赵丽 黄四妹 赵守财 刘海荣 储照虎 《安徽医药》 CAS 2021年第2期250-254,共5页
目的探索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病人,出现颅内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23例急性脑梗死临床资料。溶栓24 h后采用头颅CT检查。将病人分为出血转化组(n=25)... 目的探索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病人,出现颅内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23例急性脑梗死临床资料。溶栓24 h后采用头颅CT检查。将病人分为出血转化组(n=25)和非出血转化组(n=98)。对比两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溶栓前后病人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发病到病人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等,明确脑梗死病人行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在性别、烟酒史、发病到接受溶栓治疗时间等基线数据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转化组与非出血组在发病年龄[(71.64±10.56)岁比(63.85±12.42)岁]、溶栓前NIHSS评分[11(6,14.5)分比7(4,12)分]、溶栓后2 h NIHSS评分[11(3,14.5)分比5(2,9)分],出血转化组均大于非出血组(P<0.05)。但是出血转化组溶栓前后NIHSS评分差值低于非出血组[0(0,2)分比1(0,4)分,P<0.001]、溶栓前收缩压出血转化组较高[(160.88±20.24)mmHg比(150.79±21)mmHg,P=0.033],出血转化组溶栓前后收缩压变化值大于非出血转化组[(34.88±22.51)mmHg比(24.58±16.56)mmHg,P=0.01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提示年龄较大、溶栓前后收缩压差值、溶栓前后NIHSS评分变化值是脑梗死病人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P>0.05)。溶栓前后收缩压变化值和NIHSS评分变化值均对病人愈后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静脉溶栓后NIHSS评分变化值小、溶栓后收缩压变化值大是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尤其是高龄病人,应充分考虑到病人血压情况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变化因素,并采用合适的干预手段、积极预防出血转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病人病情 溶栓治疗 出血转化 收缩压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治疗研究近况 被引量:36
9
作者 秦震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6期367-369,共3页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cuteischemiccerebraldisease,AICD)治疗的目的是预防和控制并发症以避免脑缺血损害加重,抢救受缺血损害而尚未死亡的脑细胞,以改善缺血脑组织的功能,防止损害的扩展和复发...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cuteischemiccerebraldisease,AICD)治疗的目的是预防和控制并发症以避免脑缺血损害加重,抢救受缺血损害而尚未死亡的脑细胞,以改善缺血脑组织的功能,防止损害的扩展和复发。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缺血性 脑血管病 治疗 溶栓
原文传递
卒中后抑郁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10
作者 吴义高 储照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9-122,共4页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以情感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及睡眠障碍等为主要表现的情感障碍。它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通过对...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以情感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及睡眠障碍等为主要表现的情感障碍。它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通过对PSD的神经生物学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大脑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神经生物学
下载PDF
中药抗肿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11
作者 黄自丽 黄修燕 郑起 《医学综述》 2010年第3期386-389,共4页
中药因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扶正固本等功效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可作用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多个环节,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效应的特点。主要从中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转移... 中药因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扶正固本等功效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可作用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多个环节,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效应的特点。主要从中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等方面对中药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抗肿瘤作用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中药“松友饮”对高转移人肝癌侵袭性及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6
12
作者 黄修燕 黄自丽 +4 位作者 晁愚 王鲁 周俭 叶胜龙 汤钊猷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89-493,共5页
目的:研究"松友饮"对高转移人肝癌MHCC97H细胞侵袭性和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不同质量浓度的"松友饮"(2、4、8 mg/mL)分别干预MHCC97H细胞48 h,用明胶酶谱实验及侵袭实验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目的:研究"松友饮"对高转移人肝癌MHCC97H细胞侵袭性和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不同质量浓度的"松友饮"(2、4、8 mg/mL)分别干预MHCC97H细胞48 h,用明胶酶谱实验及侵袭实验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metalloproteinase-2,MMP-2)活性和侵袭性变化。用高转移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进行体内实验,以检测对"松友饮"对肿瘤的抑制作用。C57BL/6小鼠和昆明种小鼠均随机分为"松友饮"剂量递增的C1、C2和C3组及阴性、阳性对照组,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7 d,处死小鼠后检测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的活性,观察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松友饮"4、8 mg/mL组细胞侵袭性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应的MMP-2活性下降。此外,"松友饮"抑制了肝癌细胞生长,C1、C2和C3组的NK细胞特异性抑制百分率分别为24.6%、27.1%和27.7%,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复方"松友饮"可能通过抑制MMP-2活性来抑制肝癌侵袭性,连续7 d"松友饮"灌胃给药能增强小鼠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抗肿瘤药(中药) 肿瘤浸润 免疫活性
下载PDF
尼莫地平与抗眩啶治疗SAH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0
13
作者 姚景莉 谢瑞满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94年第1期48-49,共2页
关键词 尼莫地平 抗眩啶 脑血管痉挛 SAH
下载PDF
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MMP-2、MMP-9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刘胜达 周志明 吴家幂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0-122,共3页
目的 探讨大鼠脑出血后不同时程脑组织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 - 2 ( MMP- 2 )、基质金属蛋白酶 - 9( MMP- 9)的表达及其规律。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 ,在脑出血后不同时间分别断头取脑 ,免疫组化法测定脑组织 MMP- 2、... 目的 探讨大鼠脑出血后不同时程脑组织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 - 2 ( MMP- 2 )、基质金属蛋白酶 - 9( MMP- 9)的表达及其规律。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 ,在脑出血后不同时间分别断头取脑 ,免疫组化法测定脑组织 MMP- 2、MMP- 9的表达量。结果  ( 1)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 ,脑出血后 6 h血肿周围可见到微血管内皮表达 MMP- 9( P<0 .0 1) ,48h达高峰 ,至 5~ 7d后下降 ,但仍高于假手术对照组 ( P<0 .0 1) ,2周时降至零表达 ;12~ 2 4h中性粒细胞亦表达 MMP- 9;( 2 ) MMP- 2的表达要迟于 MMP- 9,2 4h可见到少量的 MMP- 2表达 ( P>0 .0 5 ) ,5~ 7d时逐渐达高峰 ( P<0 .0 1) ,主要在巨噬细胞上表达 ,2周时仍保持较高水平 ( P<0 .0 1)。结论 脑出血后出血侧血肿边缘有 MMP- 9、MMP- 2表达 ,推测 MMP- 9在急性期参与了脑水肿的形成 ,而 MMP- 2在脑出血后期可能参与了脑组织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脑出血 脑组织 MMP-2 MMP-9 表达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8
15
作者 王磊 章莹 +3 位作者 费世早 庞洪波 陈观保 储照虎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1年第3期158-161,168,共5页
目的分析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ACI)患者常见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Lp-PLA2水平,同时检测血脂、纤维蛋白原等生化指标;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计算脑梗死... 目的分析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ACI)患者常见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Lp-PLA2水平,同时检测血脂、纤维蛋白原等生化指标;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计算脑梗死面积大小;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结果 ACI组血浆Lp-PLA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Lp-PLA2水平随脑梗死面积增加而呈递增趋势(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血浆Lp-PLA2水平越高(P<0.05);血浆Lp-PLA2水平与性别、CRP呈正相关,与吸烟、饮酒呈负相关,与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TC、TG、HDLC、LDLC、Fib、Lp(a)均无关。结论血浆Lp-PLA2升高可能是ACI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NIHSS
原文传递
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28
16
作者 陈国栋 刘兵荣 +1 位作者 肖瑾 储照虎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 探讨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马鞍山中心医院治疗的108例存在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62例)组和稳定性... 目的 探讨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马鞍山中心医院治疗的108例存在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62例)组和稳定性斑块(46例)组,比较两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危险因素,并分析上述因素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1)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间同型半胱氨酸[(13.60±2.20) μmol/L比(6.29±1.42) μmol/L]、血清胱抑素C[(1.24±0.22)mg/L比(0.87±0.22)mg/L]、C反应蛋白[(12.6±2.29)mg/L比(6.18±2.31)mg/L]、低密度脂蛋白水平[(2.8±1.10) mmol/L比(1.94±0.58) 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4.49、51.98、32.73、13.19,均P<0.01);(2)不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血浆同型半氨酸之间存在弱相关性(r=0.26,P=0.00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胱抑素C与同型半氨酸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6,95%CI:1.01~6.55,P=0.05;OR=1.43,95%CI:1.07~1.92,P=0.017;OR=3.89,95%CI:1.27~11.9,P=0.016;OR =2.18,95%CI:1.63~2.93,P=0.000).结论 除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外,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也是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胱抑素C 半胱氨酸 颈动脉疾病 脑梗死
下载PDF
静脉溶栓联合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22
17
作者 白永杰 张帅 +4 位作者 李顺 尚贤金 资文杰 段佩养 戚纪胜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49-455,共7页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急诊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术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机械取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来自5家高级卒中中心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124例,包括...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急诊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术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机械取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来自5家高级卒中中心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124例,包括东部战区总医院49例,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8例,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例,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4例,扬州大学附属医院13例。按照静脉溶栓和(或)急诊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治疗方法分为4组:A组为无静脉溶栓且未行支架置入术,B组为无静脉溶栓行支架置入术,C组为静脉溶栓未行支架置入术,D组为静脉溶栓且行支架置入术。记录患者基线资料、临床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卒中危险因素、良好侧支循环比例、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等;临床资料包括颅内段闭塞血管、颅外段狭窄程度、颅外段狭窄病因、手术处理方式、股动脉穿刺至再通时间、住院期间用药等。评价4组患者安全性和临床预后,包括血管再通情况、症状性颅内出血和预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和mRS评分0~1分为预后极好。结果(1) 4组间年龄、入院血糖水平、症状开始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史、吸烟史、良好侧支循环、NIHSS评分和ASPECT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 4组间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的颅内段闭塞部位、颅外段狭窄程度、颅外段狭窄病因、术中优先处理远端或近端以及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3) 124例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中,闭塞血管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动脉闭塞性疾病 溶栓 机械取栓 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小檗碱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Bcl-2、Bax表达及凋亡活性影响 被引量:23
18
作者 张艳波 王军 +3 位作者 王勇 李爽 王凌宇 周国庆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年第2期126-129,共4页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保护作用及Bcl-2、Bax表达的影响,探讨小檗碱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抗凋亡作用及机制。方法: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小檗碱低剂量组、...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保护作用及Bcl-2、Bax表达的影响,探讨小檗碱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抗凋亡作用及机制。方法: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小檗碱低剂量组、小檗碱高剂量组、假手术组,脑缺血2h再灌注24h;分别在再灌注后3h和24h进行神经行为评分,并在再灌注24h后断头取脑。采用连续切片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脑组织中Bcl-2、Bax表达的部位及数量。结果:小檗碱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且大鼠脑梗死体积较模型组明显缩小,小檗碱高剂量组及低剂量组调高Bcl-2阳性细胞数增多、Bax阳性细胞数减少,Bcl-2/bax的表达比例增加(P<0.05);大鼠额顶部皮质神经元凋亡数目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檗碱高剂量组大鼠额顶部皮质Bcl-2、Bax阳性细胞数,皮质神经元凋亡数目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檗碱能明显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行为障碍,缩小梗死体积,可能通过上调抑凋亡Bcl-2表达、抑制Bax表达,减少细胞凋亡发挥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小檗碱 Bcl-2 BAX 凋亡
原文传递
VEGF和MMP-9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9
作者 万梅 周志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5年第3期344-348,共5页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极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在危害身体健康的同时,给家庭甚至社会经济及国民生存质量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近些年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极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在危害身体健康的同时,给家庭甚至社会经济及国民生存质量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近些年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成为国内外新的热点。一系列研究显示,缺血性脑卒中事件一旦发生,受累的颅内动脉所支配区域的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在低氧刺激及炎性介质的作用下VEGF和MMP-9表达上调,两者的表达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梗死面积密切相关,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展过程及血管新生,可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VEGF MMP-9 缺血 血管新生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20
作者 李珺 吴家幂 +1 位作者 储照虎 沈衡升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06年第9期696-699,共4页
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卒中发生率和减轻缺血性脑损伤,通过多种不同的机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包括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内皮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和再灌注损伤。另外,他汀类药物还能通过阻止β-淀粉样蛋白形成和减少载脂蛋白E... 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卒中发生率和减轻缺血性脑损伤,通过多种不同的机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包括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内皮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和再灌注损伤。另外,他汀类药物还能通过阻止β-淀粉样蛋白形成和减少载脂蛋白E分泌而减少痴呆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神经保护 脑缺血 痴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