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灌注图像减薄处理前后灌注参数的稳定性。方法连续选取28例接受颅脑CT灌注成像的患者,均采用Cine full 1.0s扫描模式,在50s内连续曝光扫描。按照所得图像是否经过剪薄处理分为两组,一组为未经剪薄处理的原始图像,为A组;另一组...目的探讨灌注图像减薄处理前后灌注参数的稳定性。方法连续选取28例接受颅脑CT灌注成像的患者,均采用Cine full 1.0s扫描模式,在50s内连续曝光扫描。按照所得图像是否经过剪薄处理分为两组,一组为未经剪薄处理的原始图像,为A组;另一组将原始图像进行1/2减薄处理,为B组。由2名影像诊断医师在基底节层面同时测量A、B两组灰质区、豆状核区及白质区的灌注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脑灰质区、豆状核区及脑白质区MTT均低于B组,CBF均高于B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两组脑灰质区、豆状核区、白质区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不同的颅脑灌注扫描方式得到的灌注参数不同,以MTT及CBF更为显著。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灌注图像减薄处理前后灌注参数的稳定性。方法连续选取28例接受颅脑CT灌注成像的患者,均采用Cine full 1.0s扫描模式,在50s内连续曝光扫描。按照所得图像是否经过剪薄处理分为两组,一组为未经剪薄处理的原始图像,为A组;另一组将原始图像进行1/2减薄处理,为B组。由2名影像诊断医师在基底节层面同时测量A、B两组灰质区、豆状核区及白质区的灌注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脑灰质区、豆状核区及脑白质区MTT均低于B组,CBF均高于B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两组脑灰质区、豆状核区、白质区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不同的颅脑灌注扫描方式得到的灌注参数不同,以MTT及CBF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