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HIP)对分娩后妇女远期血压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1976年10月至2014年12月在开滦医疗集团住院分娩并且参加了2006-2014年健康体检年龄30~60岁女职工4331人为观察队列,排除妊娠前有高血压病史者...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HIP)对分娩后妇女远期血压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1976年10月至2014年12月在开滦医疗集团住院分娩并且参加了2006-2014年健康体检年龄30~60岁女职工4331人为观察队列,排除妊娠前有高血压病史者、健康体检之后分娩者以及健康体检时收缩压或舒张压缺失者,最终纳入统计分析者4072例。根据是否有HIP史将观察对象分为HIP组(n=602)与非妊娠期高血压(NHIP)组(n=3470),观察比较两组人群在2006-2014年健康体检时高血压的发生情况,并采用线性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HIP对整体及不同年龄段观察对象分娩后血压水平的影响。结果经过平均17.17年的随访,发现在4072例观察对象中共检出高血压患者789例(发病密度1.13/100人年),其中NHIP组589例(1.02/100人年),HIP组200例(1.64/100人年)。在整体观察对象中,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线性回归分析发现HIP对体检妇女收缩压、舒张压的影响分别为+4.37、+2.63 mm Hg;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NHIP组比较,HIP组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增加34%。对年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HIP对年龄30~<40岁、40~<50岁体检妇女收缩压的影响分别为+4.17、+3.81 mm Hg,舒张压分别为+3.08、+2.49 mm Hg;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NHIP组比较,30~<40岁、40~<50岁、50~60岁体检妇女HIP组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均增加,其RR值(95%CI)分别为2.06(1.35~3.16)、1.45(1.16~1.81)和1.23(1.01~1.50)。结论与NHIP妇女相比,HIP妇女分娩后高血压发病率增加。HIP是妇女分娩后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在30~60岁的观察对象中,HIP妇女高血压的患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而在年龄30~<50岁的观察对象中HIP妇女收缩压、舒张压升高幅度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超重合并腹型肥胖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入选189例正常高值血压伴超重及腹型肥胖[(体重指数(BMI)≥24.0 kg/m^2,同时腹围≥90 cm(男性)或≥85 cm(女性),收缩压(SBP)120~139 mm Hg或...目的:探讨超重合并腹型肥胖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入选189例正常高值血压伴超重及腹型肥胖[(体重指数(BMI)≥24.0 kg/m^2,同时腹围≥90 cm(男性)或≥85 cm(女性),收缩压(SBP)120~139 mm Hg或舒张压(DBP)80~89 mm Hg]者作为腹型肥胖高值血压组,并纳入87例年龄匹配,BMI<24.0 kg/m^2、血压<120/80 mm Hg且无疾病者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入选者进行血脂等生化学检查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MA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趋化因子配体(CXCL)-1、CXCL-2,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结果:腹型肥胖高值血压组的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及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腹型肥胖高值血压组的血清ICMA1和MCP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多因素相关分析显示,腹型肥胖高值血压组的ICMA1与BMI、SBP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呈显著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存在性别差异;MCP1与腹围、SBP、LDL-C和non-HDL-C呈显著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显著负相关,同样存在性别差异(P均<0.05);oxLDL与SBP、LDL-C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未发现CXCL-1、CXCL-2与肥胖、血压、代谢指标相关。但健康对照组相关分析未发现炎症指标与其他指标具有相关性。炎症因子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排除其他因素影响后,腹型肥胖高值血压组的ICAM1与BMI仍具有显著正相关(t值为2.901,P=0.005),男性中MCP1与SBP呈显著正相关(t值为5.076,P=0.000),与DBP呈显著负相关(t值为-3.369,P=0.001)。oxLDL与年龄、LDL-C正相关(t值分别为2.168、2.146,P值分别为0.032、0.034);CXCL-1与HDL-C呈负相关(t值为-2.013,P=0.047)。结论:超重合并腹型肥胖的正常高值血压者比正常人存在更多的糖脂代谢异常,且血清炎症指标升高,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升高随体重指数和SBP水平升�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诊室、随诊间、24h动态收缩压与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关系。方法在参加开滦研究队列第3次健康体检的人群中,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年龄≥60岁的开滦集团离退休员工3064名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baPWV等检查。分...目的探讨诊室、随诊间、24h动态收缩压与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关系。方法在参加开滦研究队列第3次健康体检的人群中,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年龄≥60岁的开滦集团离退休员工3064名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baPWV等检查。分别按照诊室、随诊间、24h、日间、夜间收缩压中位数将观察对象分为两组,比较年龄、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等基线资料和baPWV的情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种收缩压对baPWV的影响。结果共纳入资料完整的研究对象930(男性588、女性342)名进行分析。诊室、随诊间、24h、日间、夜间收缩压的中位数分别为142.0、139.0、128.5、130.8和121.1mm Hg,baPWV的中位数为1731cm/s。高收缩压组的baPWV值,左、右侧baPWV值及baPWV≥1731cm/s的检出率均高于低收缩压组(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诊室、随诊间、24h、日间、夜间收缩压均与baPWV呈正相关,其每增加1 mm Hg,baPWV分别增加9.13、10.79、9.68、9.14、8.26cm/s(均P<0.01);去除24h收缩压后,比较诊室、随诊间、日间、夜间收缩压对baPWV的影响,并校正其他相同的混杂因素,结果显示诊室收缩压与baPWV的相关性较大(β=0.36)。结论诊室、随诊间、24h、日间、夜间收缩压均与baPWV呈正相关,其中诊室收缩压与baPWV相关性最大。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HIP)对分娩后妇女远期血压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1976年10月至2014年12月在开滦医疗集团住院分娩并且参加了2006-2014年健康体检年龄30~60岁女职工4331人为观察队列,排除妊娠前有高血压病史者、健康体检之后分娩者以及健康体检时收缩压或舒张压缺失者,最终纳入统计分析者4072例。根据是否有HIP史将观察对象分为HIP组(n=602)与非妊娠期高血压(NHIP)组(n=3470),观察比较两组人群在2006-2014年健康体检时高血压的发生情况,并采用线性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HIP对整体及不同年龄段观察对象分娩后血压水平的影响。结果经过平均17.17年的随访,发现在4072例观察对象中共检出高血压患者789例(发病密度1.13/100人年),其中NHIP组589例(1.02/100人年),HIP组200例(1.64/100人年)。在整体观察对象中,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线性回归分析发现HIP对体检妇女收缩压、舒张压的影响分别为+4.37、+2.63 mm Hg;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NHIP组比较,HIP组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增加34%。对年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HIP对年龄30~<40岁、40~<50岁体检妇女收缩压的影响分别为+4.17、+3.81 mm Hg,舒张压分别为+3.08、+2.49 mm Hg;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NHIP组比较,30~<40岁、40~<50岁、50~60岁体检妇女HIP组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均增加,其RR值(95%CI)分别为2.06(1.35~3.16)、1.45(1.16~1.81)和1.23(1.01~1.50)。结论与NHIP妇女相比,HIP妇女分娩后高血压发病率增加。HIP是妇女分娩后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在30~60岁的观察对象中,HIP妇女高血压的患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而在年龄30~<50岁的观察对象中HIP妇女收缩压、舒张压升高幅度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
文摘目的:探讨超重合并腹型肥胖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入选189例正常高值血压伴超重及腹型肥胖[(体重指数(BMI)≥24.0 kg/m^2,同时腹围≥90 cm(男性)或≥85 cm(女性),收缩压(SBP)120~139 mm Hg或舒张压(DBP)80~89 mm Hg]者作为腹型肥胖高值血压组,并纳入87例年龄匹配,BMI<24.0 kg/m^2、血压<120/80 mm Hg且无疾病者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入选者进行血脂等生化学检查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MA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趋化因子配体(CXCL)-1、CXCL-2,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结果:腹型肥胖高值血压组的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及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腹型肥胖高值血压组的血清ICMA1和MCP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多因素相关分析显示,腹型肥胖高值血压组的ICMA1与BMI、SBP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呈显著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存在性别差异;MCP1与腹围、SBP、LDL-C和non-HDL-C呈显著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显著负相关,同样存在性别差异(P均<0.05);oxLDL与SBP、LDL-C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未发现CXCL-1、CXCL-2与肥胖、血压、代谢指标相关。但健康对照组相关分析未发现炎症指标与其他指标具有相关性。炎症因子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排除其他因素影响后,腹型肥胖高值血压组的ICAM1与BMI仍具有显著正相关(t值为2.901,P=0.005),男性中MCP1与SBP呈显著正相关(t值为5.076,P=0.000),与DBP呈显著负相关(t值为-3.369,P=0.001)。oxLDL与年龄、LDL-C正相关(t值分别为2.168、2.146,P值分别为0.032、0.034);CXCL-1与HDL-C呈负相关(t值为-2.013,P=0.047)。结论:超重合并腹型肥胖的正常高值血压者比正常人存在更多的糖脂代谢异常,且血清炎症指标升高,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升高随体重指数和SBP水平升�
文摘目的探讨诊室、随诊间、24h动态收缩压与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关系。方法在参加开滦研究队列第3次健康体检的人群中,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年龄≥60岁的开滦集团离退休员工3064名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baPWV等检查。分别按照诊室、随诊间、24h、日间、夜间收缩压中位数将观察对象分为两组,比较年龄、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等基线资料和baPWV的情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种收缩压对baPWV的影响。结果共纳入资料完整的研究对象930(男性588、女性342)名进行分析。诊室、随诊间、24h、日间、夜间收缩压的中位数分别为142.0、139.0、128.5、130.8和121.1mm Hg,baPWV的中位数为1731cm/s。高收缩压组的baPWV值,左、右侧baPWV值及baPWV≥1731cm/s的检出率均高于低收缩压组(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诊室、随诊间、24h、日间、夜间收缩压均与baPWV呈正相关,其每增加1 mm Hg,baPWV分别增加9.13、10.79、9.68、9.14、8.26cm/s(均P<0.01);去除24h收缩压后,比较诊室、随诊间、日间、夜间收缩压对baPWV的影响,并校正其他相同的混杂因素,结果显示诊室收缩压与baPWV的相关性较大(β=0.36)。结论诊室、随诊间、24h、日间、夜间收缩压均与baPWV呈正相关,其中诊室收缩压与baPWV相关性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