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9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峰黄土高原2018年苹果气候品质认证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周忠文 刘英 +4 位作者 杜军 邱宁刚 张俊林 李巧霞 张可心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8期45-49,共5页
为了研究农产品产地气候条件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对1981-2018年西峰区光照、湿度、温度等要素与苹果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关键生育期影响苹果品质的主要气候要素。对关键因素气象指标进行量化,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致灾指标进行细化分... 为了研究农产品产地气候条件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对1981-2018年西峰区光照、湿度、温度等要素与苹果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关键生育期影响苹果品质的主要气候要素。对关键因素气象指标进行量化,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致灾指标进行细化分级,依据农产品品质与气候的密切关系,以加权评分方式建立认证模型,结合2018年天气气候实际监测,综合评定出农产品气候品质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峰黄土高原 苹果 气候品质 认证分析
下载PDF
耕作措施与麦田水分利用关系的研究
2
作者 仇化民 蒲金涌 马妮娜 《干旱气象》 1993年第2期26-27,51,共3页
麦收后利用不同的耕作处理,改变休闲期的土壤水分贮存和运动方式,从而在播种时获得不同的土壤水分贮备。这种处理影响着小麦一生的水分利用和产量形成。
关键词 耕作措施 麦田水分
下载PDF
甘肃陇东黄土高原冬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被引量:47
3
作者 王位泰 张天锋 +4 位作者 黄斌 李宗龙天 王润元 杨民 蒲金涌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74-778,共5页
使用地面试验田平行观测资料,就甘肃陇东黄土高原冬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981年以来,冬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主要表征为全生育期与越冬期的缩短,返青期与收获期提前,而越冬前和返青后的生长期总日数并无明显变... 使用地面试验田平行观测资料,就甘肃陇东黄土高原冬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981年以来,冬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主要表征为全生育期与越冬期的缩短,返青期与收获期提前,而越冬前和返青后的生长期总日数并无明显变化;各发育阶段对增温的响应差异明显,增温使营养生长阶段的返青至起身至拔节和生殖生长阶段的开花及成熟日期提前,乳熟日期和开花至成熟期间的总日数无明显变化,但增温使生殖生长阶段的开花至乳熟有延长趋势,而乳熟至成熟期有缩短趋势。籽粒重随≥10℃积温的增加而增加,随3月至收获期最高气温的升高而减少;产量随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和≥0℃、≥5℃、≥10℃和≥15℃积温的增加而增加,随≥20℃积温的增加而减少,表明高温天气增加对冬小麦产量有一定程度的逼熟减产负作用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冬小麦生态 气候变化 响应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伏期干旱指数及干旱分析 被引量:39
4
作者 吴爱敏 郭江勇 王劲松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7-233,共7页
利用西北4省(区)137个气象站1971-2000年伏期(7-8月)总降水、蒸发资料,定义了干旱指数。分析了西北地区降水和蒸发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定义的干旱指数确定的干旱分布状况,选取6个代表站典型湿润年份和特别干旱年份的干旱指数与Pa... 利用西北4省(区)137个气象站1971-2000年伏期(7-8月)总降水、蒸发资料,定义了干旱指数。分析了西北地区降水和蒸发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定义的干旱指数确定的干旱分布状况,选取6个代表站典型湿润年份和特别干旱年份的干旱指数与Palmer指数的干湿等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伏期总降水量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最多是最少的66倍,蒸发量最大仅是最小的2~3倍,整个西北地区降水的变率比蒸发的变率大,定义的干旱指数反映了新疆南部、青海大部、甘肃河西走廊中部和甘南伏期干旱严重,干旱频率超过了80%,中旱出现最多,30年中各地适宜和湿润的年份不足1/3。6个代表站典型湿润和干旱年份的干旱指数与降水距平对应较好,湿润年份降水明显偏多,干旱年份降水明显偏少,与Palmer指数的干湿等级对干旱的状况描述接近。其中,干旱指数在对以庆阳为代表的西北地区东部的干旱状况反映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期 降水 蒸发 干旱指数 西北地区 中国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中部冬小麦生长对气候变暖和春季晚霜冻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2
5
作者 王位泰 张天峰 +2 位作者 蒲金涌 姜惠峰 黄斌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11年第1期6-11,共6页
利用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的甘肃西峰试验田资料和当地平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春季气温、终霜冻和冬小麦生长发育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981年以来,春季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分别以1.2℃/10a和1.1℃/10a的速率升高,5月的极端... 利用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的甘肃西峰试验田资料和当地平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春季气温、终霜冻和冬小麦生长发育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981年以来,春季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分别以1.2℃/10a和1.1℃/10a的速率升高,5月的极端最低气温以1.2℃/10a的速率升高;1997年以来4月极端最低气温波动幅度增大,在气候变暖大背景下2001年和2006年出现了最小值,属于反常年份,冻害严重;终霜日期提前的气候趋势比较明显,速率为3.2d/10a,终霜日地面最低温度表现为波动变化,个别年份出现反常的重霜冻灾害;终霜冻过程的持续日数表现出阶段性增加规律,地面最低温度负积温在反常年份2005-2006年有增强变化;1981年以来冬小麦拔节期以4.5d/10a的速率极显著提前(P<0.01),1997年以来提前趋势更加明显,1997-2008年平均拔节期比1981-1996年提前9d。气候持续变暖,冬小麦拔节期提前的速率大于终霜日提前的速率,表明冬小麦春季拔节-孕穗期遭受终霜冻危害的气候风险在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终霜冻 冬小麦发育期 气候变化 响应
下载PDF
甘肃省夏季极端最高气温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29
6
作者 张新荣 林纾 杨民 《干旱气象》 2004年第3期44-48,共5页
通过对甘肃省1951~2000年极端最高气温的统计分析,找出甘肃省极端最高气温的时空分布和地域分布的气候特征;对区域性极端最高气温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特征进行分析,归纳出不同类型的高温环流形势。
关键词 极端最高气温 甘肃 环流和气候特征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冬小麦生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23
7
作者 王位泰 黄斌 +4 位作者 张天锋 王润元 薛景轩 王灵梅 王琴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3-157,171,共6页
使用地面平行观测资料,就甘肃陇东黄土高原作物冬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进行初步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981年以来,冬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主要表征为全生育期与越冬期缩短,返青期与成熟期提前;各发育阶段对增温的响应差异明显,增温... 使用地面平行观测资料,就甘肃陇东黄土高原作物冬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进行初步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981年以来,冬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主要表征为全生育期与越冬期缩短,返青期与成熟期提前;各发育阶段对增温的响应差异明显,增温使营养生长阶段的返青~起身~拔节和生殖生长阶段的开花及成热日期提前,乳熟日期和开花~成熟期间的总日数无明显变化,但增温使开花~乳熟有延长趋势,使乳熟~成熟有缩短趋势。产量随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和≥0℃、≥5℃、≥10℃及≥15℃积温的增加而增加,随≥20℃积温的增加而减少。表明乳熟期的高温天气对冬小麦产量有逼热减产的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冬小麦 生长 气候变暖 响应
下载PDF
甘肃省油菜生态气候适应性分析与适生种植区划 被引量:23
8
作者 张惠玲 邓振镛 +3 位作者 尹宪志 郭海英 魏育国 杨晓玲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4年第4期51-55,共5页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甘肃省甘蓝型春油菜及白菜型冬、春油菜的生理特性和要求的生态气候条件,确定了生态气候适生种植区划综合指标体系,将甘肃省油菜种植区划分为五级,并针对各地资源特点和油菜生育特性提出了提高生态气候资源利用...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甘肃省甘蓝型春油菜及白菜型冬、春油菜的生理特性和要求的生态气候条件,确定了生态气候适生种植区划综合指标体系,将甘肃省油菜种植区划分为五级,并针对各地资源特点和油菜生育特性提出了提高生态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油菜 生态气候 适应性 种植区划
下载PDF
甘肃省糜子生态气候研究及适生种植区划 被引量:19
9
作者 姚小英 邓振镛 +4 位作者 蒲金涌 姚晓红 马兴祥 朱国庆 郭江勇 《干旱气象》 2004年第2期52-56,共5页
通过对甘肃省各地糜子生物特征与关键生长期生态气候适应性的探讨,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气象因子对糜子产量的影响,确定生态气候适生种植区划综合指标体系,作出种植适生生态气候区划,并提出提高生态气候资源利用途径。
关键词 糜子 生态气候 适生种植区划
下载PDF
甘肃黄土高原地表湿润状况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8
10
作者 蒲金涌 姚小英 +1 位作者 马鹏里 王位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88-592,共5页
干湿状况的时空分布是干旱半干旱区的气候研究热点之一,现代气候变暖加速了黄土高原暖干化的进程。根据甘肃省黄土高原13个气象站1961-2006年气象资料,利用Thornthwait公式计算该地区潜在蒸散及湿润指数,并分析了潜在蒸散值与蒸发量的... 干湿状况的时空分布是干旱半干旱区的气候研究热点之一,现代气候变暖加速了黄土高原暖干化的进程。根据甘肃省黄土高原13个气象站1961-2006年气象资料,利用Thornthwait公式计算该地区潜在蒸散及湿润指数,并分析了潜在蒸散值与蒸发量的相关关系、潜在蒸散及湿润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潜在蒸散计算值与该地蒸发量的实测值相关性显著。在蒸发较盛的3~9月,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可以通过0.01的信度检验。1961-2006年潜在蒸散随时间呈二阶函数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潜在蒸散呈明显的线性上升趋势。1984年是变换的转折点,1984-2006年陇西黄土高原潜在蒸散以19.8 mm/10 a的速度上升,陇东黄土高原以31.1 mm/10 a的速度上升。一年之中,湿润指数的变化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湿润指数最低的季节为夏季,最高的季节为秋季。20世纪60年代以来,甘肃黄土高原的湿润状况逐渐变差,秋季变化最显著,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陇西黄土高原湿润指数下降了0.45,陇东黄土高原湿润指数下降了0.35。湿润状况最差的地区为环县;沿陇海铁路线"兰州-定西-天水"一线是湿润状况较差的地区;湿润状况较好的地区分布在陇东黄土高原的南部及陇西黄土高原的西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甘肃 地表 湿润指数 变化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热量资源分布演变分析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19
11
作者 车向军 周忠文 +2 位作者 张谋草 杜军 韩世昌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32期221-226,共6页
为了研究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热量资源的变化,提高为农气象服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笔者对庆阳市具有代表性的环县、庆城和西峰的1960—2013年的气温资料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庆阳在近54年以来,年平均气温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但各... 为了研究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热量资源的变化,提高为农气象服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笔者对庆阳市具有代表性的环县、庆城和西峰的1960—2013年的气温资料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庆阳在近54年以来,年平均气温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但各具特点;农耕期增加,作物种植界限北移且多样化;热量资源均有增加,中部川道地区最为丰富;终霜日结束趋势偏早,作物遭受冻害的次数减少。各地应根据气候变化,适当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及秋作物的种植比例和技术投入,同时,科学有效的预防由于热量资源增加而引发的自然灾害,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热量资源 积温 终霜日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被引量:18
12
作者 赵红岩 张旭东 +7 位作者 王有恒 张强 马鹏里 姚辉 孙兰东 瞿汶 毛玉琴 杨小利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62-268,共7页
选取甘肃陇东8个气象观测站的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和月蒸发量及水文资料,分析陇东气候变化历史演变趋势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指出:1971~2009年陇东年降水量总的变化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a减少9.3mm,尤以近20a减少最为明显;... 选取甘肃陇东8个气象观测站的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和月蒸发量及水文资料,分析陇东气候变化历史演变趋势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指出:1971~2009年陇东年降水量总的变化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a减少9.3mm,尤以近20a减少最为明显;年平均气温总的变化呈上升趋势,气温每10a升高0.41℃。年蒸发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a增加9.3mm。分析的结果还指出:年降水量500mm等值线和年蒸发量1550mm等值线南移。半干旱区面积增大。陇东整体暖干化导致董志塬地下水水位下降了30m;使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地表水利用率低;每年水蚀表土0.2—1.0m3,严重的达2cm以上。所以应正确评估陇东水资源的脆弱性和干旱灾害程度,提出科学的抗旱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水资源 对策建议 陇东
下载PDF
甘肃陇东地区季节冻土变化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被引量:17
13
作者 蒲金涌 王位泰 +1 位作者 姚小英 王彦凌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62-1566,共5页
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季节冻土的冻结、融化及持续时间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运用陇东地区8个气象站1971—2005年温度、冻土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气候变化对季节冻土的影响。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地冬季气温升高了2.7℃,30cm的冻土... 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季节冻土的冻结、融化及持续时间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运用陇东地区8个气象站1971—2005年温度、冻土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气候变化对季节冻土的影响。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地冬季气温升高了2.7℃,30cm的冻土冻结时间大约推后了10d,冻土融化时间提前了10d,冻土持续时间缩短了20d左右;35年来平均最大冻结深度减少了约20cm;随着气候的持续变暖,最大冻土深度将进一步减少,预计2050年至少比现在减少15cm左右,对未来建设工程的设计及施工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冻土 气候变化 陇东地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夏半年降水气候变化特征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王位泰 张天锋 +3 位作者 姚玉璧 王润元 郭江勇 黄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4-159,共6页
利用黄土高原56站夏半年(4~10月)降水总量资料,分析了其空间基本分布特征,用EOF、REOF方法对平均降水总量进行了气候分区,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其时间变化特征,对比分析了多雨年和少雨年降水对冬小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利用黄土高原56站夏半年(4~10月)降水总量资料,分析了其空间基本分布特征,用EOF、REOF方法对平均降水总量进行了气候分区,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其时间变化特征,对比分析了多雨年和少雨年降水对冬小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夏半年降水具有明显的南北和东西差异,可分为6个气候分区,不同区域降水的年代际变化明显;在时间分布上少雨年份和多雨年份交替出现,自1986年以来降水总量趋于减少趋势;对比分析表明,上年7~10月和当年4~6月多雨使冬小麦产量增加420~720kg/hm^2,少雨使冬小麦产量减少180~660kg/hm^2,当年4~9月多雨使玉米产量增加435kg/hm^2,少雨使玉米产量减少435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夏半年 降水 时空分布 粮食产量
下载PDF
陇东玉米拔节至抽雄期降水与产量及生物量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9
15
作者 黄斌 郭江勇 +2 位作者 张洪芬 张谋草 王位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2-175,184,共5页
利用陇东黄土高原旱作玉米拔节至抽雄期降水量与产量及生物量资料,分析降水量与产量及生物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拔节至抽雄期降水量与产量相关系数达0.8304,通过0.001信度检验,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主要对果穗长... 利用陇东黄土高原旱作玉米拔节至抽雄期降水量与产量及生物量资料,分析降水量与产量及生物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拔节至抽雄期降水量与产量相关系数达0.8304,通过0.001信度检验,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主要对果穗长、百粒重和果穗粗影响明显;对抽雄至成熟期鲜重和干物质重的影响基本为正效应,但相关性不显著,对穗的影响具有逐步增强趋势。降水量年型与产量年型完全对应年占总年份的50%,完全对应年和基本对应年占总年份的75%。降水最少的年份为1997年,为19.1 mm,玉米产量为137.2kg/667m2,最多年份为2005年,为185.3 mm,玉米产量为662.1 kg/667m2,并建立了利用降水预报产量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 玉米 降水 产量 相关性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春播紫花苜蓿生长规律及气候生产潜力评估 被引量:15
16
作者 王位泰 张天锋 +3 位作者 黄斌 杨民 蒲金涌 车向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14-219,共6页
利用春播两年生紫花苜蓿生长状况和平行气候条件观测资料,分析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紫花苜蓿的生长高度和速率的时间变化规律,干物重和鲜草重与活动积温的相关关系;根据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光合产量和温度及降水订正模型,计算紫花苜蓿的气... 利用春播两年生紫花苜蓿生长状况和平行气候条件观测资料,分析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紫花苜蓿的生长高度和速率的时间变化规律,干物重和鲜草重与活动积温的相关关系;根据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光合产量和温度及降水订正模型,计算紫花苜蓿的气候生产潜力。结果表明:春播当年的开花~枯黄,第二年的显蕾~开花期的生长高度增长量达最大,生长速率在萌芽~分枝、显蕾~开花期达最大;干物重和鲜草重与活动积温在分枝~显蕾期同时达到最大值;水分是陇东紫花苜蓿气候生产潜力的主要限制因子,目前在中北部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尚有较大的气候生产潜力有待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地区 紫花苜蓿 生长规律 气候生产力
下载PDF
不同播种期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周忠文 焦美龄 段金省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24期105-110,共6页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避免春旱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采用分期播种试验方法,研究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早播能使玉米生育期延长,生长发育好,叶绿素含量高,干物质积累多,产量高;而晚播玉米易受春旱影响,生长发育差,产量偏...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避免春旱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采用分期播种试验方法,研究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早播能使玉米生育期延长,生长发育好,叶绿素含量高,干物质积累多,产量高;而晚播玉米易受春旱影响,生长发育差,产量偏低,因此,在西峰塬区将传统的玉米播种期4月下旬提前到4月上、中旬,可以避免春旱的危害,有利于玉米生长发育,达到增产增收的目地。但春播日期的提前要根据年景变化,因地制宜,在春旱严重年份或较轻年份,春播日期提前对玉米生长发育和增产效果明显,而在雨水充沛、无春旱年份按照常规时间开展春播,对玉米生长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期播种 玉米 早播 晚播 常规
下载PDF
甘肃陇东黄土高原秋季冬小麦异常旺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位泰 张天峰 +3 位作者 马鹏里 蒲金涌 吕峰平 黄斌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492-1497,共6页
使用甘肃西峰试验田的地面平行观测资料,分析了2006年陇东黄土高原冬小麦异常旺长的气候特征、多年秋季冬小麦生长高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2006年秋季冬小麦异常旺长是发生概率相对较小事件;10月平均气温≥10.0℃时,多年秋季冬... 使用甘肃西峰试验田的地面平行观测资料,分析了2006年陇东黄土高原冬小麦异常旺长的气候特征、多年秋季冬小麦生长高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2006年秋季冬小麦异常旺长是发生概率相对较小事件;10月平均气温≥10.0℃时,多年秋季冬小麦高生长高度随气温的上升而显著增高,在≥10℃积温达到580℃以上时,随着积温的增加高生长高度明显增加;10月平均气温每升高1℃,叶面积指数增加0.4,在≥10℃积温达到550℃以上时,随着积温的增加叶面积指数明显增加;大蘖数随着10月平均气温和≥10℃积温的增加呈反抛物线型增加;为达到主动控制冬小麦冬前异常旺长和减少水分及养分不合理消耗的目的,秋播应推迟5d左右,积极有效地应对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秋季生长 气候变暖 响应
下载PDF
陇东地区土壤水分变化与玉米产量关系探讨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宁珍 张谋草 +1 位作者 黄斌 马长青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320-323,共4页
陇东地区属旱作雨养农业区,作物产量受降水因素的严重影响和制约,尤其是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分布不均,干旱频发,使作物产量变化波动大。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减少产量波动,利用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玉米观测地段土壤水... 陇东地区属旱作雨养农业区,作物产量受降水因素的严重影响和制约,尤其是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分布不均,干旱频发,使作物产量变化波动大。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减少产量波动,利用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玉米观测地段土壤水分资料(1990—2007年)和玉米产量资料,以及与之毗邻的西峰基准站气象资料,分析了观测地段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及土壤水分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壤贮水量的变化呈二次曲线,贮水量最低值出现在8月中旬;耗水量的变化呈直线;贮水量与玉米产量相关最显著的时段在拔节到抽雄阶段,拔节至抽雄0-50cm土壤贮水量每增加10mm,产量增加180-21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玉米 产量 陇东黄土高原
下载PDF
甘肃省河东地区主秋期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20
作者 马鹏里 王若升 +1 位作者 李小娟 王王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56-159,共4页
利用甘肃省河东地区55个站30a的主秋期降水量资料进行经验正交展开(EOF)和旋转经验正交展开(REOF),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异常类型;以平凉站为例分析了主秋期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和周期性;将河东地区主秋期降水量分为8个气候片。分析表明... 利用甘肃省河东地区55个站30a的主秋期降水量资料进行经验正交展开(EOF)和旋转经验正交展开(REOF),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异常类型;以平凉站为例分析了主秋期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和周期性;将河东地区主秋期降水量分为8个气候片。分析表明,河东地区主秋期雨量变化规律较为一致,空间分布不均,具有南多北少和东西多中间少的特点;多雨中心和少雨中心的多年平均值相差近200mm;主秋期降水年际变化较大,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或涝,并有9a左右的周期;20世纪40、60年代为相对多雨期,50、90年代为相对少雨期,70、80年代与平均值持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河东地区 主秋期 降水量 时间分布 空间分布 变化规律 粮食生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