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补体C3、C4水平对尼莫地平治疗脑梗死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10月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74例脑梗死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予以口服尼莫地平片,每日3次,...目的探讨补体C3、C4水平对尼莫地平治疗脑梗死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10月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74例脑梗死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予以口服尼莫地平片,每日3次,每次45mg,治疗持续12周,先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中文版蒙特利尔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检测患者的认知功能水平,随后运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补体C3和C4水平的改变。所有患者补体C3和C4测定值分别为1.69±0.18g/L和0.37±0.07g/L;依据补体C3和C4正常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补体C3组、低补体C3组、高补体C4组和低补体C4组。结果低补体C3组患者的时间定向力、空间定向力、延迟回忆力、计算力、MoCA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高补体C3组(P<0.05);而高补体C4组患者空间定向力、计算力和MoCA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低补体C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其余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补体C3和C4水平越低,其利用尼莫地平治疗的疗效越良好。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将缺血性卒中患者按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对比各组临床资料。Logistic二分类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将缺血性卒中患者按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对比各组临床资料。Logistic二分类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否稳定的影响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IL-33与相关因素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共入组缺血性卒中患者133例,其中易损斑块组52例,稳定斑块组45例,无斑块组36例。三组年龄、餐后2 h血糖(2 h plasma glucose,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血清IL-33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无斑块组年龄、2 h PG、HbA1c、IMT显著低于稳定斑块和易损斑块组,而血清IL-33显著高于后两组;易损斑块组IMT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血清IL-33显著低于稳定斑块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高的年龄、2 h PG、HbA1c、IMT以及较低的IL-33为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的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33水平与IMT呈负相关(r=-0.336,P<0.001),与年龄、2 h PG、Hb A1C无相关性。结论血清IL-33水平可反映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血清学指标。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补体C3、C4水平对尼莫地平治疗脑梗死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10月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74例脑梗死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予以口服尼莫地平片,每日3次,每次45mg,治疗持续12周,先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中文版蒙特利尔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检测患者的认知功能水平,随后运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补体C3和C4水平的改变。所有患者补体C3和C4测定值分别为1.69±0.18g/L和0.37±0.07g/L;依据补体C3和C4正常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补体C3组、低补体C3组、高补体C4组和低补体C4组。结果低补体C3组患者的时间定向力、空间定向力、延迟回忆力、计算力、MoCA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高补体C3组(P<0.05);而高补体C4组患者空间定向力、计算力和MoCA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低补体C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其余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补体C3和C4水平越低,其利用尼莫地平治疗的疗效越良好。
文摘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将缺血性卒中患者按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对比各组临床资料。Logistic二分类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否稳定的影响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IL-33与相关因素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共入组缺血性卒中患者133例,其中易损斑块组52例,稳定斑块组45例,无斑块组36例。三组年龄、餐后2 h血糖(2 h plasma glucose,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血清IL-33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无斑块组年龄、2 h PG、HbA1c、IMT显著低于稳定斑块和易损斑块组,而血清IL-33显著高于后两组;易损斑块组IMT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血清IL-33显著低于稳定斑块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高的年龄、2 h PG、HbA1c、IMT以及较低的IL-33为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的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33水平与IMT呈负相关(r=-0.336,P<0.001),与年龄、2 h PG、Hb A1C无相关性。结论血清IL-33水平可反映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血清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