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瘤技术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贵年 黄顺荣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33-334,共2页
2002年5月至2006年9月,我院实施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28例。现将术中规范的无瘤操作体会报告如下。
关键词 无瘤技术 腹腔镜 胃癌
原文传递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吻合口漏的预防
2
作者 麦威 《广州医药》 1998年第6期29-30,共2页
大多数认为,对低位直肠癌采用保肛术式,其5年生存率与Miles术式相当,在生存质量上保肛术式远较后者为好,故保肛术式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低位直肠癌的治疗。由于保肛术式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加上直肠的一些解剖特点,所以有较高... 大多数认为,对低位直肠癌采用保肛术式,其5年生存率与Miles术式相当,在生存质量上保肛术式远较后者为好,故保肛术式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低位直肠癌的治疗。由于保肛术式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加上直肠的一些解剖特点,所以有较高的吻合口漏发生率,为4%~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外科手术 保肛术 吻合口漏 预防
下载PDF
中国腹部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被引量:29
3
作者 张旭飞 陈军 +22 位作者 王培戈 罗苏明 刘纳新 李学民 何显力 王毅 毕小刚 张平 汪泳 吕忠船 周波 麦威 武华 胡阳 王道荣 罗福文 夏利刚 赖家骏 张东明 王黔 韩刚 吴秀文 任建安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36-1042,共7页
目的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发生可显著延长术后住院时间,加重患者及社会经济负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本研究旨在调查全国范围内腹部手术后SSI的发生率,分析其风险因素,为腹部手术后SSI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研... 目的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发生可显著延长术后住院时间,加重患者及社会经济负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本研究旨在调查全国范围内腹部手术后SSI的发生率,分析其风险因素,为腹部手术后SSI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全国68家医院2020年6月1—30日期间所有接受腹部手术的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的相关临床数据以及感染切口微生物培养结果。主要结局指标为腹部手术后30 d内SSI发生率,次要结局变量为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术后30 d病死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S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5560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有163例(2.9%)发生SSI,其中器官(腔隙)感染98例(60.1%)、深部切口感染19例(11.7%)、浅部切口感染46例(28.2%)。切口微生物培养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为SSI的主要病原菌(22.7%,37/163)。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OR=1.792,95%CI:1.194~2.687,P=0.005)、手术部位为小肠(OR=6.911,95%CI:1.846~25.878,P=0.004)、手术时间延长(OR=1.002,95%CI:1.001~1.003,P<0.001)、手术切口等级(污染切口:OR=3.212,95%CI:1.495~6.903,P=0.003;感染切口:OR=11.562,95%CI:3.777~35.391,P<0.001)为SSI发生的危险因素,而行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OR=0.564,95%CI:0.376~0.846,P=0.006)以及术前白蛋白水平每升高1 g/L(OR=0.920,95%CI:0.888~0.952,P<0.001)为SSI发生的保护因素。与非SSI患者相比,SSI患者术后ICU入住率[26.4%(43/163)比9.5%(514/5397),χ2=54.999]和术后30 d病死率[1.84%(3/163)比0.01%(5/5397),χ2=33.642]更高,ICU住院时间(中位数:0比0,U=518414)、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17 d比7 d,U=656386)和总住院时间(中位数:25 d比12 d,U=648129)均显著延长,住院费用亦明显增加(中位数:7.1万元比3.9万元,U=5579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腹部手术后SSI发生率为2.9%。为降低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手术 手术部位感染 横断面研究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与开腹胃癌根治术对患者应激炎性因子影响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9
4
作者 韦斌 黄顺荣 +1 位作者 钟晓刚 麦威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4年第10期25-27,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与开腹胃癌根治术对患者应激炎性因子影响。方法胃癌并择期行根治性胃癌切除术治疗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各64例,腹腔镜组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开腹组采取开腹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情...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与开腹胃癌根治术对患者应激炎性因子影响。方法胃癌并择期行根治性胃癌切除术治疗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各64例,腹腔镜组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开腹组采取开腹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情况以及不同时间点应激炎性因子的变化。结果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10.31±43.96)分钟,明显长于开腹组的(151.57±42.88)分钟;但腹腔镜组患者的切口长度为(5.85±1.08)cm,开腹组为(15.91±1.24)cm,腹腔镜组明显短于开腹组;术后各时点腹腔组患者的血清内皮素、一氧化氮、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等含量均明显低于开腹组,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相比于开腹胃癌根治术,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具有创伤小、应激反应小,利于保持术后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以及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的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 开腹胃癌根治术 应激炎性因子
下载PDF
急诊腹部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全国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李泽 高俊茹 +34 位作者 宋莉 王培戈 任建安 吴秀文 罗苏明 曾庆军 翁延宏 徐新建 袁庆忠 赵杰 廖南生 麦威 王峰 曹辉 王仕琛 韩刚 王道荣 王浩 张军 张浩 张东明 廖卫顺 赵万文 李为 崔鹏 陈鑫 张海洋 杨涛 王烈 郜永顺 李江 吴建军 周伟 吕泽坚 方健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43-1050,共8页
目的手术部位感染(SSI)是急诊腹部手术(EAS)患者术后最易发生的感染性并发症。在很大程度上大多SSI可以提前预防,但我国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主要了解中国EAS后SSI发生的现状,并进一步探讨其发生的风险因素。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目的手术部位感染(SSI)是急诊腹部手术(EAS)患者术后最易发生的感染性并发症。在很大程度上大多SSI可以提前预防,但我国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主要了解中国EAS后SSI发生的现状,并进一步探讨其发生的风险因素。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研究的方法。收集2019年5月1日至6月7日期间全国33家医院进行EAS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围手术期有关资料和感染切口微生物培养结果。主要结局指标为EAS术后SSI发生率,次要结局变量为术后住院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入住率、ICU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及30 d病死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AS后SSI发生的风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60例EAS患者,年龄(47.9±18.3)岁,男性占56.5%(373/660),术后发生SSI者占7.4%(49/660)。SSI的主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培养阳性率为32.7%(16/49)]。发生SSI的患者较未发生SSI患者的中位年龄更大(56岁比46岁,U=19973.5,P<0.001),男性[71.4%(35/49)比56.1%(343/611),χ2=4.334,P=0.037]和糖尿病[14.3%(7/49)比5.1%(31/611),χ2=5.498,P=0.015]患者占比较高,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中位数:122.0 g/L比143.5 g/L,U=11471.5,P=0.006)和白蛋白水平(中位数:35.5 g/L比40.8 g/L,U=9452.0,P<0.001)偏低,血糖偏高(中位数:6.9 mmol/L比6.0 mmol/L,U=17754.5,P<0.001),合并梗阻者[32.7%(16/49)比9.2%(56/611),χ2=25.749,P<0.001]和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为3~4级者[42.9%(21/49)比13.9%(85/611),χ2=25.563,P<0.001]以及手术风险高者[49.0%(24/49)比7.0%(43/611),χ2=105.301,P<0.001]居多,手术方式以开腹者为主[81.6%(40/49)比35.7%(218/611),χ2=40.232,P<0.001],手术时间较长(中位数:150 min比75 min,U=25183.5,P<0.001);从临床结局来看,SSI组患者ICU入住率[51.0%(25/49)比19.5%(119/611),χ2=26.461,P<0.001]和住院费用(中位数:4.4万元比1.5万元,U=24660.0,P<0.001)增加,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10 d比5 d,U=23100.0,P<0.001)和ICU入住时间(中位数:0 d比0 d,U=19541.5,P<0.001)延长;差异均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腹部手术 手术部位感染 危险因素 横断面研究
原文传递
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判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2
6
作者 林家威 徐胜 +6 位作者 黄顺荣 钟晓刚 周小燕 麦威 秦千子 冯泽荣 吴东波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1584-1587,共4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判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指标参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确诊为胃癌的患者,术前利用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检出胃周围淋巴结,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从淋巴结短径、淋巴结CT值、淋巴结短长径比值、门静脉期...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判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指标参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确诊为胃癌的患者,术前利用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检出胃周围淋巴结,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从淋巴结短径、淋巴结CT值、淋巴结短长径比值、门静脉期与平扫期CT值之差等参数分析确定对判断淋巴结转移有价值的指标。结果:淋巴结门脉期CT值≥65 Hu、淋巴结短径≥6mm、淋巴结短长径比≥0.6、淋巴结门静脉期与平扫期CT值差≥35 Hu,以上4项中有两项符合要求判断淋巴结转移,敏感性为93.1%,特异性为50%,有三项符合要求判断淋巴结转移,敏感性为73.5%,特异性为75%。结论: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综合应用淋巴结的各项指标参数,可以对胃癌胃周围淋巴结是否转移作出比较可靠的判断,为术前制定合理的个性化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排螺旋CT 胃癌 淋巴结
下载PDF
中国老年人皮肤损伤患病率及其流行特征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蒋琪霞 解怡洁 +27 位作者 白育瑄 封海霞 陈倩竹 陈德凤 高艳红 王学红 张燕双 潘晓红 潘迎春 赵静 于金美 索惠娟 洪艳燕 展颖颖 李冬梅 刘海燕 李霞 匡丹 彭青 王静 俞萍 陈锐 蔡蕴敏 黄玲 王祖晶 王光扬 郝景平 朱冬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2569-2576,共8页
背景人口老龄化是全球医疗保健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由于病理和生理性皮肤衰老使老年人成为皮肤损伤的高发人群,因此,近年来老年人皮肤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成为研究热点。目的多中心横断面调研住院老年患者压力性损伤(PI)、失禁相关性皮炎... 背景人口老龄化是全球医疗保健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由于病理和生理性皮肤衰老使老年人成为皮肤损伤的高发人群,因此,近年来老年人皮肤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成为研究热点。目的多中心横断面调研住院老年患者压力性损伤(PI)、失禁相关性皮炎(IAD)、皮肤撕裂伤(ST)3种皮肤损伤的患病率和流行特征,为制订老年人皮肤损伤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16个省、2个自治区和2个直辖市52所不同等级医院作为多中心调研单位,1067名护士经过课题组线上同质化培训并考试合格后作为资料调研员,2~3人一组采用相同工具和方法对参研医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老年人进行全身皮肤检查,发现皮肤损伤者,分别按照国际指南或专家共识推荐的PI定义和分期、IAD定义和分级、ST定义和分级进行识别,同时获取人口学资料、住院时间、既往慢性病史、近1个月用药情况、生活自理情况及有无PI发生风险(采用Braden量表评估)等资料,每组双人签名确定结果,原始数据通过“问卷星”网站上传。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调研14675例老年患者,问卷有效率100.0%。男、女分别占56.3%(8262/14675)和43.7%(6413/14675);平均年龄(73.5±9.0)岁;中位住院时间7(4,13)d;汉族和19个少数民族老年患者分别占95.5%(14020/14675)和4.5%(655/14675)。PI、IAD、ST及其多种皮肤损伤的总患病率为6.0%(881/14675),其中PI、IAD和ST患病率分别为3.3%(484/14675)、1.4%(199/14675)和0.8%(110/14675),多种皮肤损伤(≥2种共存)患病率为0.6%(88/14675)。流行特征:汉族老年患者皮肤损伤患病率高于少数民族(6.2%vs 2.9%,P<0.05),>80岁老年患者患病率高于71~80岁和60~70岁者(10.2%vs 6.1%vs 3.8%,P<0.0167),患2种及以上慢性病老年患者皮肤损伤患病率高于无慢性病者和患1种慢性病者(5.7%~12.0%vs 2.9%vs 4.4%,P<0.005),使用2种及以上药物的老年患者皮肤损伤患病率高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老年人 患病率 流行病学研究特征 老年压力性损伤 失禁相关性皮炎 皮肤撕裂伤 多中心研究 横断面研究
下载PDF
加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朱州 钟晓刚 秦俭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8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目的观察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机体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06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n=54)和加速康复组(n=52)。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 目的观察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机体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06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n=54)和加速康复组(n=52)。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进食时间和拔除导尿管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吻合口瘘、肺部感染、腹腔感染、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进食时间、拔除尿管时间、疼痛评分,常规组较对照组长(P<0.05)。而术后吻合口瘘、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和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应用EARS理念行腹腔镜手术,可更有效地缓解术后的炎性反应,减轻分解代谢,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对患者术后的加速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 结直肠肿瘤
下载PDF
腹腔镜手术的并发症 被引量:21
9
作者 周红 王卫星 黄顺荣 《医学综述》 2009年第5期742-745,共4页
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具有与开腹手术不同的特点,常见有穿刺并发症、气腹相关并发症以及能量器械相关并发症等。一些腹腔镜手术的并发症常常不易发现,且处理有一定的难度,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使微创手术变为严重的损伤,甚至需要开腹手术处... 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具有与开腹手术不同的特点,常见有穿刺并发症、气腹相关并发症以及能量器械相关并发症等。一些腹腔镜手术的并发症常常不易发现,且处理有一定的难度,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使微创手术变为严重的损伤,甚至需要开腹手术处理。手术方式和手术范围、医师的手术经验是影响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的治疗以预防为主,应加强手术医师的培训,严格手术操作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 并发症 预防
下载PDF
无瘤操作技术在胃肠恶性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9
10
作者 张贵年 黄顺荣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2-233,共2页
胃肠恶性肿瘤根治术除了遵循一般外科手术的基本原则外,另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无瘤技术”。这一概念最早于1954年由Cole等提出,是指在恶性肿瘤的手术操作中为减少或防止癌细胞的脱落、种植和播散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其目的一是防... 胃肠恶性肿瘤根治术除了遵循一般外科手术的基本原则外,另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无瘤技术”。这一概念最早于1954年由Cole等提出,是指在恶性肿瘤的手术操作中为减少或防止癌细胞的脱落、种植和播散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其目的一是防止癌细胞沿血道、淋巴道扩散,二是防止癌细胞种植。大量的研究证实严格的无瘤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或防止癌细胞的医源性播散,对于保证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瘤技术 胃肠恶性肿瘤 腹腔镜手术
原文传递
VETC(+)肝癌内皮细胞中波形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超声造影表现的关系 被引量:16
11
作者 蓝春勇 凌冰 +4 位作者 郭文文 殷舞 钟晓刚 韩亚民 董小锋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5-109,共5页
目的探讨VETC(vessels that encapsulated tumor clusters)的形成机制,明确VETC(+)肝癌内皮细胞中蛋白表达的特点及其与超声造影表现的关系。方法收集术前超声肿瘤直径在2~5 cm之间的肝癌石蜡标本64例,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判断... 目的探讨VETC(vessels that encapsulated tumor clusters)的形成机制,明确VETC(+)肝癌内皮细胞中蛋白表达的特点及其与超声造影表现的关系。方法收集术前超声肿瘤直径在2~5 cm之间的肝癌石蜡标本64例,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判断肝癌组织中VETC(+)的形成,观察血管生成素2(Ang-2)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以150 ng/ml重组人Ang-2(rhAng-2)处理HUVECs细胞不同时间,体外观察Ang-2对内皮细胞vimentin蛋白表达的调控。分析肝癌患者的超声造影资料,比较VETC(+)和VETC(-)肝癌的超声造影表现特点。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64例肝癌标本中,VETC(+)27例(42.18%),典型表现为球状血管内皮细胞包绕的肿瘤细胞团;Ang-2在VETC(+)肝癌的癌细胞、癌组织内皮细胞中高表达;vimentin在VETC(+)肝癌的癌组织内皮细胞中高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150 ng/ml rhAng-2蛋白处理12、36 h的HUVECs细胞中,vimentin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78±0.102、0.918±0.092,显著高于处理6 h的HUVECs细胞(0.322 ±0.061,均P〈0.01)。超声造影显示,与VETC(-)肝癌的大片状、弥漫性充盈比较,VETC(+)肝癌在动脉充盈期多表现为裂隙状、条索状的向心性充盈。VETC(+)肝癌和VETC(-)肝癌单位直径(cm)所需充盈时间分别为(3.95±0.22)s和(2.28±0.27)s,VETC(+)肝癌的单位直径充盈时间长于VETC(-)肝癌(P〈0.01)。结论Ang-2和vimentin的高表达与肝癌的VETC形成有关,是VETC(+)肝癌的潜在治疗靶点。超声造影中裂隙状、条索状充盈的动脉相提示肿瘤为VETC(+)肝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超声造影 VETC 血管生成素2 波形蛋白
原文传递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24例报告 被引量:16
12
作者 张贵年 黄顺荣 +8 位作者 冯泽荣 秦千子 麦威 钟晓刚 牙韩清 毕连臣 朱州 余俊英 韦斌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7期597-599,共3页
目的探讨无瘤技术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价值。方法 2002年5月~2008年9月,实施腹腔镜胃癌根治术24例,在遵循肿瘤根治术原则下实施无瘤技术以减少或防止肿瘤细胞的脱落、种植和播散等。结果 24例均完成腹腔镜下肿瘤根治术。D1淋巴清除... 目的探讨无瘤技术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价值。方法 2002年5月~2008年9月,实施腹腔镜胃癌根治术24例,在遵循肿瘤根治术原则下实施无瘤技术以减少或防止肿瘤细胞的脱落、种植和播散等。结果 24例均完成腹腔镜下肿瘤根治术。D1淋巴清除术3例,D2淋巴清除术21例。手术时间(149.1±35.4)min;术中出血量(152.5±87.7)ml。术后发生吻合口出血1例,非手术治疗止血。未发生吻合口瘘、吻合口梗阻、十二指肠残端瘘等并发症。24例随访3~24个月,3例(12.5%)术后复发或转移:1例Ⅱ期肝转移,2例Ⅲ期病人分别出现食管空肠吻合旁种植转移和骨转移,均为D2淋巴清除术。结论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中严格掌握手术入选标准,术中标准的根治范围和严格遵循癌症手术的无瘤原则,可取得与开放手术相同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瘤技术 腹腔镜 胃癌根治术
下载PDF
46例困难的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余俊英 冯泽荣 黄顺荣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5期474-475,共2页
关键词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手术技术 手术时间 处理经验 APP 学习期
下载PDF
腹腔镜与开腹下输卵管妊娠保守性手术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周红 王卫星 黄顺荣 《微创医学》 2007年第2期101-103,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对输卵管妊娠保留输卵管性手术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以腹腔镜下行输卵管妊娠病灶清除术110例为腹腔镜组,以同期开腹手术下输卵管妊娠病灶清除术122例为开腹手术组,比较其手术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镇...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对输卵管妊娠保留输卵管性手术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以腹腔镜下行输卵管妊娠病灶清除术110例为腹腔镜组,以同期开腹手术下输卵管妊娠病灶清除术122例为开腹手术组,比较其手术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镇痛、术后发热等情况。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5.2±12.22)mL和(62.1±14.33)mL,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20.1±5.2)h及(33.2±12.8)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术后镇痛率(6.36%)、术后发热率(9.09%)明显低于开腹手术组(32.0%和21.31%),P<0.05;腹腔镜组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生率(3.64%)和开腹组(2.46%)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的保守性手术安全有效,对有生育要求的妇女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开腹手术 输卵管妊娠 保守性手术
下载PDF
多模式镇痛对老年人腹腔镜快通道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龚拯 马利 +2 位作者 钟玉玲 李雷 栗俊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多模式镇痛对老年人腹腔镜快通道手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比较不同镇痛模式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8月60岁以上的择期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A、B两组(n=40):A、B组患者均于术前给予凯纷(氟比洛芬酯注射液)2.00 ... 目的探讨多模式镇痛对老年人腹腔镜快通道手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比较不同镇痛模式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8月60岁以上的择期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A、B两组(n=40):A、B组患者均于术前给予凯纷(氟比洛芬酯注射液)2.00 mg/kg行超前镇痛;A组患者术后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B组患者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A组与B组术后镇痛均于术毕拔除气管导管后5 min开始使用。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糖值和皮质醇浓度等指标,以及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在术后6及24 h,A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与B组比较,A组的血糖、皮质醇、MAP以及HR水平在术后6 h明显较低(P<0.05),且在术后24 h,A组的血皮质醇水平仍明显低于B组(P<0.05);此外,A组老年病患在术后呕吐、头晕和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凯纷超前镇痛复合硬膜外术后镇痛模式比复合静脉术后镇痛模式更适用于老年腹腔镜快通道患者术后镇痛,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式镇痛 老年人 腹腔镜手术
下载PDF
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大肠腺瘤恶性转化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3
16
作者 殷舞 钟晓刚 +2 位作者 黄顺荣 麦威 李雷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8-240,共3页
目的探讨大肠腺瘤恶性转化中PI3K/Akt/mTOR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主要分子在46例大肠低级别、高级别腺瘤及腺癌中的表达。结果PI3K表达强度在各组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目的探讨大肠腺瘤恶性转化中PI3K/Akt/mTOR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主要分子在46例大肠低级别、高级别腺瘤及腺癌中的表达。结果PI3K表达强度在各组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在腺癌中表达最强;磷酸化的(p-)Akt、mTOR表达强度在各组织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PI3K/Akt/mTOR信号通路负性调控蛋白PTEN表达率各组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大肠腺瘤的恶性转化其表达降低,并与p-mTOR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PI3K/Akt/mTOR信号通路分子在大肠腺瘤恶性转化中表达异常,与腺瘤癌变进展相关,可望成为临床干预的分子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腺癌 上皮内瘤变 PI3K Akt MTOR PTEN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CT影像学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7
作者 林家威 黄顺荣 +2 位作者 徐胜 麦威 秦千子 《医学综述》 2011年第14期2188-2191,共4页
胃癌术前准确的分期对选择治疗策略及评估预后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多排螺旋CT(MSCT)的出现,特别是64排螺旋CT的出现,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判断胃癌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得到明显的提高。根据胃壁厚度、强化及胃周脂肪间隙情况判断... 胃癌术前准确的分期对选择治疗策略及评估预后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多排螺旋CT(MSCT)的出现,特别是64排螺旋CT的出现,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判断胃癌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得到明显的提高。根据胃壁厚度、强化及胃周脂肪间隙情况判断肿瘤浸润深度,结合各种后处理技术有助于判断周围器官是否被浸润;根据淋巴结的形态、大小、强化程度判断淋巴结有无转移,但在选择判断淋巴结转移标准上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排螺旋CT 胃癌 TNM分期
下载PDF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被引量:13
18
作者 余俊英 冯泽荣 +1 位作者 黄顺荣 秦千子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4-236,241,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1年4月~2008年11月收治的235例次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及术后30d内并发症发生率19.4%,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最高7.6%,其次为血管脏器...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1年4月~2008年11月收治的235例次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及术后30d内并发症发生率19.4%,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最高7.6%,其次为血管脏器损伤6.4%和感染4.3%,与辅助切口小有关的并发症6例(包括吻合口扭转、吻合口闭合、吻合口裂开),死亡1例;中转开腹率3.8%。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并发症以吻合口并发症最多,注意预防辅助切口小有关的并发症,适当的措施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结直肠癌 并发症
下载PDF
残胃癌外科治疗临床分析及再认识 被引量:12
19
作者 钟晓刚 殷舞 +2 位作者 麦威 秦千子 黄顺荣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分析残胃癌的外科治疗及其临床病理特征,对当前残胃癌外科治疗进行再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04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经内镜和病理学检查诊断为残胃癌并行外科治疗的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首次疾病为良性的残胃癌(RGCB)者14... 目的分析残胃癌的外科治疗及其临床病理特征,对当前残胃癌外科治疗进行再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04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经内镜和病理学检查诊断为残胃癌并行外科治疗的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首次疾病为良性的残胃癌(RGCB)者14例,胃癌根治术后残胃癌(RGCC)者12例,对其临床发病、HP感染、手术方式、组织病理学特点及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RGCB距第1次胃切除术后的发病时间为15~44年(中位时间为26.3年),RGCC距第1次胃切除术后的发病时间为1~10.5年(中位时间为4.0年),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测残胃癌的HP感染率为73.1%(19/26),其中RGCB的HP感染率为71.4%(10/14),RGCC的HP感染率为75.0%(9/12),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6例患者均再次进行了手术治疗,其残胃癌手术根治率为46.2%(12/26),其中RGCB根治切除率为57.1%(8/14),RGCC根治切除率为33.3%(4/12),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行根治性切除的12例患者中胃周淋巴结转移以小弯淋巴结转移率最高(83.3%,10/12),其次为空肠系膜淋巴结(33.3%,4/12)和脾门淋巴结(33.3%,4/12)。26例残胃癌术后病理分期:Ⅰ期3例,Ⅱ期2例,Ⅲ期14例,Ⅳ期7例。18例手术切除者术后病理报告提示有13例(72.2%)发生淋巴结转移;明确肿瘤侵犯胰腺或横结肠或脾脏者13例(50.0%);8例有腹膜转移(30.8%),其中RGCB的腹膜转移率为14.3%(2/14),明显低于RGCC的腹膜转移率(50.0%,6/12),P〈0.05。全组病例累积1年总体生存率为54.5%,3年生存率为38.5%,生存时间为2~6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生存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的病理分期与是否接受根治性手术为残胃癌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P〈0.01),而患者年龄、性别、第1次疾病、病理分化程度以及HP感染均不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胃癌 外科治疗 病理特征 预后 HP感染
原文传递
胃肠癌住院手术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朱州 黄顺荣 +1 位作者 秦千子 麦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2736-2737,共2页
目的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分系统对胃肠癌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进行筛查,评价围术期可能发生的营养风险。方法选取在我科住院的胃肠癌患者共582例,测定血红蛋白、清蛋白、前清蛋白水平及体质量,依据NRS2002系统评分。结果血红... 目的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分系统对胃肠癌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进行筛查,评价围术期可能发生的营养风险。方法选取在我科住院的胃肠癌患者共582例,测定血红蛋白、清蛋白、前清蛋白水平及体质量,依据NRS2002系统评分。结果血红蛋白、清蛋白、前清蛋白、体质量异常率分别为25.9%、7.5%、14.2%和37.5%;根据NRS2002评分,术前评分<3分411例、≥3分171例,术后评分<3分289例、≥3分293例。患者入院时均测定体质量,其中218例出现不同程度体质量下降,占37.5%。近3个月来体质量下降>5%者76例,2个月内体质量下降>5%者82例,1个月内体质量下降>5%者60例。结论胃肠癌患者围手期应有选择地进行营养治疗,保证各检测指标在参考范围内,防止体质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调查 NRS2002 胃肠肿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