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13篇文章
< 1 2 1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人文背景下图书馆人文数据组织与重构 被引量:42
1
作者 欧阳剑 彭松林 李臻 《图书情报工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5-24,共10页
[目的/意义]数据是数字人文研究的基础和核心之一,图书馆人文数据组织与重构不但能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能拓展图书馆人文数据服务,可极大地促进数字人文科学的发展,也是图书馆知识型专业服务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提供更高层次领域的... [目的/意义]数据是数字人文研究的基础和核心之一,图书馆人文数据组织与重构不但能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能拓展图书馆人文数据服务,可极大地促进数字人文科学的发展,也是图书馆知识型专业服务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提供更高层次领域的服务。[方法/过程]分析数字人文研究中的人文数据特点及人文学者研究对人文数据的需求,认为图书馆需从人文数据的完整性、可计算性、可用性及重用性、可发现以及获得性等角度出发进行人文数据组织与重构。[结果/结论]要克服人文数据碎片化带来的零散、不系统的弊病,必须采用数据复原与重构的方式恢复或重建人文数据所蕴含的知识之间的联系,采用数据化、数据融合、数据关联及发布等手段,最终实现知识单元的精细粒度化、知识组织的语义化、知识呈现的可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 数字人文 人文数据 数据组织 知识重构
原文传递
“汉语国际教育线上教学模式与方法”大家谈 被引量:33
2
作者 巴丹 杨绪明 +16 位作者 郑东晓 杜敏 邵明明 白乐桑 杜修平 李芳芳 汤天勇 高小平 万众 陈宏 孟凡璧 唐师瑶 史艳岚 杨一飞 朱赛萍 张海威 刘玉屏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4,共14页
多元互动应是线上语言教学设计的重心教学生态环境的改变,使得线上教学表现出与线下教学迥然不同的互动样态。线上教学面对的是无生的屏幕,缺少肢体、表情等有"温度"的表达,加之网络信号不佳、学生回应不及时等,教师常有隔靴... 多元互动应是线上语言教学设计的重心教学生态环境的改变,使得线上教学表现出与线下教学迥然不同的互动样态。线上教学面对的是无生的屏幕,缺少肢体、表情等有"温度"的表达,加之网络信号不佳、学生回应不及时等,教师常有隔靴搔痒之感。因而需要将互动作为教学设计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以最大限度地还原线下课堂。建构"多元互动的线上教学模式"可从如下方面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上教学 多元互动 线下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 教学生态环境 教学模式与方法 网络信号 教学设计
原文传递
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述评 被引量:26
3
作者 何山燕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53-157,共5页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如何将自然话语同多种模态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解读是现代语言学,尤其是话语分析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我国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主要涉及理论探讨、视觉应用、口语语料库建设、教学应用等领域。文章分析了我国多...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如何将自然话语同多种模态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解读是现代语言学,尤其是话语分析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我国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主要涉及理论探讨、视觉应用、口语语料库建设、教学应用等领域。文章分析了我国多模态话语研究现状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话语分析 语法关系 互动与互补
下载PDF
缅甸汉语教学概况 被引量:22
4
作者 熊琦 张小克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3-137,共5页
关键词 缅甸政府 汉语教学 华侨社团 私立学校 19世纪末 《千字文》 《三字经》 外国语学院 华文教育 收归国有
原文传递
稻作文化与梯田景观生态探析--以广西龙脊梯田为例 被引量:23
5
作者 申扶民 李玉玲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8-133,共6页
稻作文化塑造了独特的梯田景观,本文以龙脊梯田为例,从生态的视角探析稻作文化与梯田景观之间的内在关联。一方面,稻作活动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再造了真善美相统一的梯田人文自然景观,形成具有高度鉴赏价值的景观生态艺术;稻作文化... 稻作文化塑造了独特的梯田景观,本文以龙脊梯田为例,从生态的视角探析稻作文化与梯田景观之间的内在关联。一方面,稻作活动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再造了真善美相统一的梯田人文自然景观,形成具有高度鉴赏价值的景观生态艺术;稻作文化衍生出与梯田生态环境相契合的人文景观,主要表现为别具一格的干栏建筑以及民俗节庆活动。另一方面,传统稻作文化的式微和梯田景观的观光产业化,引发梯田生态承载力的压力以及生态异变,由此埋下的生态隐忧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文化 梯田景观 龙脊梯田 生态
下载PDF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现状与传承保护 被引量:22
6
作者 玉时阶 玉璐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1-8,共8页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是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世纪80年代后,在广西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现代经济、文化对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广西少数...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是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世纪80年代后,在广西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现代经济、文化对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濒临失传。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做好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已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民族服饰 消失 保护传承
下载PDF
流行语的特点及语言学、心理学解释 被引量:15
7
作者 赵丽娜 沈向荣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前对流行语的揭示还大多停留在罗列和描写的层面,本文论述了流行语在构词或语法上呈现出偏离性、随意性、简约性、模糊性的特点,运用零度偏离理论和语言离散性理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对流行语进行理论和心理学的解释与分析,希望... 目前对流行语的揭示还大多停留在罗列和描写的层面,本文论述了流行语在构词或语法上呈现出偏离性、随意性、简约性、模糊性的特点,运用零度偏离理论和语言离散性理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对流行语进行理论和心理学的解释与分析,希望对流行语的研究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语特点 零度偏离 离散性 从众心理 认同心理
下载PDF
“暴力美学”之辩证观 被引量:19
8
作者 李启军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8-103,共6页
在中国,“暴力美学”是1990年代末才出现的一个新词,在最近几年有了相当的“热度”,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谈论暴力美学问题。怎样认识、理解和对待暴力美学,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美学理论和美学实践问题。这就有必要对... 在中国,“暴力美学”是1990年代末才出现的一个新词,在最近几年有了相当的“热度”,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谈论暴力美学问题。怎样认识、理解和对待暴力美学,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美学理论和美学实践问题。这就有必要对暴力美学问题进行一番清理、反思、辨析,并追问暴力美学的所指,暴力美学有无人性根据,以及怎样看待暴力美学的正面和负面作用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力美学” 辩证观 美学问题 90年代 美学实践 美学理论 人性根据 负面作用
原文传递
论茶马古道的文化内涵 被引量:19
9
作者 杨宁宁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14,共7页
茶马古道的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厚,具有悠久的历史性和独特的地域性,它的多元宗教尚体现出交融与和谐共生的特点,茶马古道区域内的一些少数民族,其文化呈现出相互融合的现象,区域内商品贸易的交换性和互补性,使得各民族长期以来自然形成了... 茶马古道的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厚,具有悠久的历史性和独特的地域性,它的多元宗教尚体现出交融与和谐共生的特点,茶马古道区域内的一些少数民族,其文化呈现出相互融合的现象,区域内商品贸易的交换性和互补性,使得各民族长期以来自然形成了相依相存,和谐共生的亲密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马古道 文化内涵 和谐共生
原文传递
非遗保护与民俗学研究间的理想关系及实际状况 被引量:18
10
作者 陈金文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10,共4页
非遗保护与民俗学研究涉及的对象基本契合。民俗学研究属于形而上,非遗保护属于形而下,二者间的理想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然而,实际状况却并远非如此。就实际状况看,非遗保护不仅未能给民俗学发展提供机遇和动力,反而妨碍了民俗... 非遗保护与民俗学研究涉及的对象基本契合。民俗学研究属于形而上,非遗保护属于形而下,二者间的理想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然而,实际状况却并远非如此。就实际状况看,非遗保护不仅未能给民俗学发展提供机遇和动力,反而妨碍了民俗学学科的健康发展,这种妨碍或损害大致有三:各色人等流入了民俗学队伍,使这支队伍芜杂不菁;一些民俗学者降低学术品位,沦为地方争夺文化资源的工具;在非遗保护运动中,许多民俗学人无心踏踏实实做学问,也有人为"保护"一叶障目,失去了深入思考理论问题的能力,一些民俗学者的思想观点非常肤浅和幼稚,反映出民俗学研究的理论水平未升反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保护 民俗学 理想关系 实际状况
下载PDF
文化性、地方性与现代性:多模态旅游语言景观的功能与规划 被引量:16
11
作者 张景霓 王佳赫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6-63,共8页
旅游语言景观是旅游区内公开性展示的语言符号,作为承载着地区历史文化、人们思想观念、社会经济信息的物化表征,是建构公共空间的重要元素。相比于单一的文字符号,多模态旅游语言景观形式更丰富、主体更多元、结构更流动,更能彰显旅游... 旅游语言景观是旅游区内公开性展示的语言符号,作为承载着地区历史文化、人们思想观念、社会经济信息的物化表征,是建构公共空间的重要元素。相比于单一的文字符号,多模态旅游语言景观形式更丰富、主体更多元、结构更流动,更能彰显旅游区意蕴丰富、特色鲜明的文化性,多元主体、互动建构的地方性以及和谐共生、相融共在的现代性。文章运用语言景观理论,分析多模态旅游语言景观的个性特征和功能价值,针对现状提出完善多模态旅游语言景观规划和构建的可行性措施。运用语言景观载体助推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旅游区立体化、多元化、现代化建设的活力、动力和创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语言景观 多模态 文化性 地方性 现代性
下载PDF
天琴艺术的传承及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被引量:14
12
作者 黄尚茂 黄新宇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88-192,共5页
天琴是壮族布傣族群的民间弹拨乐器,是该族群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形态。天琴艺术是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在乡土社会中传承,近年来又在都市社会中传播并进入学校课堂。对天琴艺术的传承方式和传播... 天琴是壮族布傣族群的民间弹拨乐器,是该族群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形态。天琴艺术是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在乡土社会中传承,近年来又在都市社会中传播并进入学校课堂。对天琴艺术的传承方式和传播现状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琴艺术 传承与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下载PDF
生态美的系统生成 被引量:15
13
作者 袁鼎生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5-32,共8页
事物潜能的整生,构成了生态美的基础。主客体潜能的依生性、竞生性、耦合性自由对生,分别形成古代、近代、当代的生态美,标识了生态美系统生成的历程。自由的最高境界是自然,主客体潜能自主、自足、自律形态的自由对生,走向统合,形成自... 事物潜能的整生,构成了生态美的基础。主客体潜能的依生性、竞生性、耦合性自由对生,分别形成古代、近代、当代的生态美,标识了生态美系统生成的历程。自由的最高境界是自然,主客体潜能自主、自足、自律形态的自由对生,走向统合,形成自然形态的自由对生,构成真善美益宜相生互发、耦合并进的生态审美价值系统,进而形成超越审美时空、审美距离、审美疲劳三大局限的审美自由,使生态美走向完备,具备了独特的本质规定与审美优势,代表了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系统 生态美 审美自由 自然形态 生态审美 审美时空 审美距离 审美疲劳 审美优势
原文传递
民族志书写与民族志诗学——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的文学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15
14
作者 董迎春 覃才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5-142,共8页
在西方20世纪初的民族志理论、20世纪70年代的民族志诗学理论及20世纪末的文学人类学转向研究的综合影响下,民族志书写和民族志诗学话语理论越来越普遍地被用于概观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的创作和文本特征。从“文化书写”层面看,民族志关于... 在西方20世纪初的民族志理论、20世纪70年代的民族志诗学理论及20世纪末的文学人类学转向研究的综合影响下,民族志书写和民族志诗学话语理论越来越普遍地被用于概观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的创作和文本特征。从“文化书写”层面看,民族志关于远方异地某个民族、地方的田野调查及文化“深描”,民族志诗学对部落的、口头的诗歌进行翻译实验及诗性构建,与少数民族诗人“浸润”于本土、本民族、本文化的民族诗歌创作与转译有着本质的重叠和共通性。考察民族志书写和民族志诗学理论与少数民族诗歌创作及文本的“嵌合”关联,对消减当前学术界对少数民族诗歌创作和文本经验性、感性的民族志和民族志诗学观念,构筑现代汉语诗歌中少数民族诗歌作为一种“文化书写”的诗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 民族志诗学 “文化书写” 文化诗性
下载PDF
如何在研究性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被引量:15
15
作者 欧宗启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15,共4页
认为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以研讨问题为主的教学活动,很适合于用来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指出要想正确地开展研究性教学,必须先要改变教学观念,信任研究生的能力;还要设计好问题和恰当的教学环节,并克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 研究生 创新能力
下载PDF
壮族民间歌谣与歌圩的起源和发展现状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芳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12期1-3,共3页
壮族民间歌谣与歌圩源远流长,在壮族人民生活中有着多方面的功能,在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和新时代的冲击后,壮族民间歌谣与歌圩又在壮乡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壮族 民间歌谣 歌圩 起源 发展现状
下载PDF
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获“骏马奖”的女作家作品为例 被引量:14
17
作者 黄晓娟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8-58,共11页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意识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是中华文化意识的重要载体与媒介。历届获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女作家作品,既具有本民族的文化特质...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意识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是中华文化意识的重要载体与媒介。历届获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女作家作品,既具有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又呈现着中华文化相同的文化符号、共同的文化理念、共有的行为规范,展示了当代多民族文学中不同族群经验和多元文学传统所构成的气象万千的中华文化,为促进民族文化向心力的形成、建设共享现代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意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女性文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
原文传递
论少数民族诗歌的族性本体、文化书写及共同体价值 被引量:13
18
作者 董迎春 覃才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5-164,共10页
少数民族诗歌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身份、语言、题材则是界定少数民族诗歌本体属性的三项基本要素。20世纪5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诗歌本体属性的确立经历了学界复杂的论争与阐释过程。在民族身份、语言、题材的限定之... 少数民族诗歌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身份、语言、题材则是界定少数民族诗歌本体属性的三项基本要素。20世纪5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诗歌本体属性的确立经历了学界复杂的论争与阐释过程。在民族身份、语言、题材的限定之下,无论是少数民族人民集体或个人创作的口头诗歌,还是书面诗歌,它们都具有明显的民族和地方文化共同体的书写和阐释特征。近代以来"民族"被赋予了政治共同体的内涵与意义,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也在原来传统的血缘、地缘及精神共同体价值的基础上,产生了具有近代政治共同体特征的中华文化共同体、"民族-国家"共同体及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等价值,并生成了少数民族诗歌凝聚、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诗歌 民族本体 文化书写 民族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花山岩画及其传说研究综述 被引量:13
19
作者 吕文杰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2期21-24,共4页
壮语PYALAIZ,音为岜莱,意即绘有画纹的山,意译为花山。花山岩画传说是对花山岩画这一著名壮族历史文化遗迹的艺术诠释。本文在对花山岩画传说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归纳的基础上,从花山岩画和花山岩画传说两个层面展开对其研究史进行了总结... 壮语PYALAIZ,音为岜莱,意即绘有画纹的山,意译为花山。花山岩画传说是对花山岩画这一著名壮族历史文化遗迹的艺术诠释。本文在对花山岩画传说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归纳的基础上,从花山岩画和花山岩画传说两个层面展开对其研究史进行了总结,初步廓清了其研究的脉络。这对于进一步从多学科视角挖掘花山岩画传说的文化意蕴及从民间文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本体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山岩画 传说 研究综述
下载PDF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传播机制——以广西为例 被引量:12
20
作者 卞之峣 杨荔斌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9-64,共6页
旅游与文化传播紧密的内在联系推动着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而传播机制起着重要作用。全媒体时代,旅游文化传播跨区域性更明显、旅游文化创新性更直接、旅游文化传播持续性更强。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广西存在着旅游文化传播方式创新不... 旅游与文化传播紧密的内在联系推动着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而传播机制起着重要作用。全媒体时代,旅游文化传播跨区域性更明显、旅游文化创新性更直接、旅游文化传播持续性更强。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广西存在着旅游文化传播方式创新不足、旅游文化品牌较弱、旅游文化市场拓展错位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塑造旅游文化品牌,不断开拓旅游文化市场,为民族文化积极融入主流文化,为完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传播机制提供现实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媒体时代 旅游文化 传播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