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桂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山地土壤理化性质和潺槁木姜子叶片性状的微地形分异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吕仕洪 李象钦 +4 位作者 白坤栋 潘玉梅 唐赛春 邓丽丽 曾丹娟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17,共7页
以广西平果市龙何喀斯特生态重建示范区为背景,比较其自然封育区不同类型微地形的形态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及潺槁木姜子〔Litsea glutinosa(Lour.)C.B.Rob.〕叶片性状。结果表明:桂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山地微地形主要有石面、土面、石沟、... 以广西平果市龙何喀斯特生态重建示范区为背景,比较其自然封育区不同类型微地形的形态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及潺槁木姜子〔Litsea glutinosa(Lour.)C.B.Rob.〕叶片性状。结果表明:桂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山地微地形主要有石面、土面、石沟、石窝和石缝5种类型,面积占比的平均值分别为59.3%、24.1%、9.6%、6.3%和0.7%;同一类型不同单元的长度、宽度和面积变异较大。石沟、石窝和石缝的土壤含水量显著(P<0.05)高于土面和石面;土面土壤容重显著大于石窝和石沟,最大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显著小于石窝和石沟,pH值及有机质、全N、全P、全K、全Ca和全Mg含量均最低;石缝土壤pH值及有机质、全P、全Ca和全Mg含量最高,石面土壤全N和全K含量最高。石沟中潺槁木姜子单叶面积和单叶干质量显著大于土面、石窝和石缝,石缝中潺槁木姜子比叶质量显著大于石窝和石沟,土面中潺槁木姜子叶片全C和全Mg含量最高,石沟中潺槁木姜子叶片全N、全P、全K和全Ca含量最高。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受不同类型微地形的形态结构和土壤组成的影响,桂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山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和潺槁木姜子叶片性状具有较为明显的微地形分异特征,在该区植被修复中,应根据不同类型微地形的土壤环境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自然封育和人工促进修复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形 土壤理化性质 潺槁木姜子 叶片性状 喀斯特石漠化山地 桂西南
下载PDF
桃金娘果酒酵母菌的筛选鉴定及生长特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赵广河 胡梦琪 +1 位作者 陆玺文 赵丰丽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3-108,共6页
为开发优质桃金娘果酒,该研究以桃金娘叶片、根部土壤、果皮、果实为实验材料,采用WL鉴定培养基分离纯化菌株,结合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培养基初筛、发酵性能测试复筛酿酒酵母,基于26S rDNA基因序列对筛选菌株进行鉴定,并对其耐... 为开发优质桃金娘果酒,该研究以桃金娘叶片、根部土壤、果皮、果实为实验材料,采用WL鉴定培养基分离纯化菌株,结合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培养基初筛、发酵性能测试复筛酿酒酵母,基于26S rDNA基因序列对筛选菌株进行鉴定,并对其耐受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从样品中分离得到30株酵母菌,并从中筛选2株优良酵母,编号分别为T2和T19,其产气快,发酵液的酒精度最高(均为2.5%vol),分别被鉴定为仙人掌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opuntiae)和长孢洛德酵母(Lodderomyces elongisporus)。菌株T2的耐受性能优于T19,菌株T2可耐受pH、葡萄糖含量和SO2含量分别为3.0、30%和200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金娘 果酒 酵母菌 筛选 鉴定 生长特性
下载PDF
施用生物炭5年对桂北桉树人工林土壤磷的影响
3
作者 王紫卉 沈育伊 +7 位作者 毛馨月 褚俊智 徐广平 陈运霜 曹杨 张德楠 黄科朝 孙英杰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59-1170,共12页
【目的】研究不同桉树枝条废弃物生物炭施用量对桉树人工林土壤磷形态转化及磷素有效性的影响,评估生物炭对土壤磷素的活化潜力,为生物炭在农林业土壤改良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依托2017年开展的桉树人工林生物炭长期定位试验... 【目的】研究不同桉树枝条废弃物生物炭施用量对桉树人工林土壤磷形态转化及磷素有效性的影响,评估生物炭对土壤磷素的活化潜力,为生物炭在农林业土壤改良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依托2017年开展的桉树人工林生物炭长期定位试验,按生物炭与土壤的质量百分比,设置0(CK)、0.5%(T1)、1.0%(T2)、2%(T3)、4%(T4)和6%(T5)共6个处理,一次性施用生物炭5年后测定不同处理下0~10、10~20和20~30 cm土层中土壤全磷、有效磷、无机磷和有机磷形态的含量。【结果】与CK相比,在0~30 cm土层中,施用生物炭能显著增加土壤全磷、有效磷、二钙磷、铝磷、铁磷、八钙磷、活性有机磷和中等活性有机磷含量并提高磷素活化系数(P<0.05),降低十钙磷、闭蓄态磷、中稳定性有机磷和高稳定性有机磷含量。在0~30 cm土层中,不同生物炭处理下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组分含量平均值的大小分别为铁磷>铝磷>闭蓄态磷>八钙磷>二钙磷>十钙磷,中等活性有机磷>活性有机磷>中稳定性有机磷>高稳定性有机磷。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在同一生物炭处理中,土壤全磷、有效磷、无机磷和有机磷组分含量均趋于减少。土壤有效磷分别与pH、有机质、全磷、二钙磷、八钙磷、铝磷、铁磷、活性有机磷和中等活性有机磷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表明,施用生物炭对土壤无机磷组分、有机磷组分和有效磷具有正向作用;与有机磷组分相比,施用生物炭对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更大。【结论】桉树枝条废弃物生物炭通过自身中磷素的释放和对土壤理化性质的积极作用,显著增加土壤有效磷和磷组分含量,促进土壤中难溶态磷向有效态磷的转化和有机磷向无机磷的转化,提高桉树林土壤磷素有效性和土壤供磷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磷形态 土壤磷素有效性 桉树人工林
下载PDF
喀斯特湿地转变为农用地对土壤有机硫形态及芳基硫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4
作者 陈运霜 沈育伊 +6 位作者 曹杨 王紫卉 徐广平 孙英杰 黄科朝 滕秋梅 毛馨月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32-2246,共15页
【目的】土壤有机硫形态及芳基硫酸酯酶活性能敏感地反映土壤硫库的变化,厘清喀斯特湿地转变为农用地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硫形态和芳基硫酸酯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喀斯特湿地土地合理利用和土壤质量管理具有重要意... 【目的】土壤有机硫形态及芳基硫酸酯酶活性能敏感地反映土壤硫库的变化,厘清喀斯特湿地转变为农用地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硫形态和芳基硫酸酯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喀斯特湿地土地合理利用和土壤质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典型桂林会仙喀斯特天然沼泽湿地为对照(沼泽湿地),以由其转变而来的5种土地利用方式,即水稻田、旱地、果园、养殖地和弃耕地为研究对象,采集0—10、10—20、20—30和30—40 cm共4个土层的样品,分析各形态有机硫含量及芳基硫酸酯酶活性。【结果】1)与沼泽湿地相比,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全硫储量、酯键硫、碳键硫以及残渣态硫含量均呈降低趋势。5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键硫、酯键硫和残渣态硫占有机硫的比例分别为39.08%~63.54%、22.91%~34.28%、13.55%~28.46%,与沼泽湿地相比,酯键硫和残渣态硫占比降低,碳键硫占比升高(P<0.05)。2)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硫含量范围在158.41~442.18 mg/kg,全硫含量范围在180.22~510.83 mg/kg,全硫平均值为345.53 mg/kg,低于世界土壤全硫含量均值(700 mg/kg)。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40 cm土层土壤全硫和有机硫含量均值大小整体表现为:湿地>水稻田>旱地>养殖地>果园>弃耕地,湿地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3)在0—40 cm土层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芳基硫酸酯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相较于沼泽湿地,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芳基硫酸酯酶活性均降低,水稻田、旱地、果园、养殖地和弃耕地降幅分别为18.19%、27.48%、39.72%、33.81%和51.77%(P<0.05)。【结论】会仙喀斯特天然湿地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后,土壤全硫和有机硫含量显著下降(P<0.05),全硫含量(98.06~222.87 mg/kg)小于我国南方10省耕作层土壤全硫平均值(299 mg/kg)。土壤有机碳、全氮、含水量和芳基硫酸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硫 有机硫形态 芳基硫酸酯酶 土地利用方式 喀斯特湿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