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79-2014年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100
1
作者 段安民 肖志祥 吴国雄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74-381,共8页
近几十年来全球变暖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然而全球变暖从1998年开始趋缓,但青藏高原却呈现加速增暖的趋势。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系统回顾了青藏高原气温、积雪、降水和大气热源等四方面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变化,指出高原的加速增温导致了... 近几十年来全球变暖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然而全球变暖从1998年开始趋缓,但青藏高原却呈现加速增暖的趋势。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系统回顾了青藏高原气温、积雪、降水和大气热源等四方面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变化,指出高原的加速增温导致了积雪迅速融化,降水明显增多的同时,高原热源却呈现减弱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加速
下载PDF
广西前汛期锋前暖区暴雨过程的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52
2
作者 罗建英 廖胜石 +2 位作者 黄归兰 何冬燕 赵金彪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0-57,共8页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2005年5月8—9日广西的暖区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暖区暴雨形成和发展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空急流稳定维持与低空急流持续加强是这次暖区暴雨发生发展的动力机制;在暖区暴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2005年5月8—9日广西的暖区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暖区暴雨形成和发展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空急流稳定维持与低空急流持续加强是这次暖区暴雨发生发展的动力机制;在暖区暴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低空各层自上而下均有急流核向东传播的现象;低空急流核以接力振荡的形式快速东传,而不是向北面的锋区运动,有利于暖区累积充沛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造成不稳定能量和水汽在锋区和暖区的不均匀分布,也有利于有组织的对流活动在暖区反复生成和发展,从而导致了暖区不仅降雨量大,而且雨强比锋区降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汛期 暖区 暴雨 数值模拟 低空急流
下载PDF
广西农业干旱动态评估模型 被引量:36
3
作者 李艳兰 罗莹 黄雪松 《广西气象》 2006年第2期11-14,共4页
以自然条件下大气-作物-土壤系统的水量平衡方程为基础,结合广西干旱灾害特点,建立广西农业干旱评估模型。与广西历史农业旱情实况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客观、定量地对农业干旱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逐日动态监测和灾中、灾后评估。
关键词 土壤有效含水量 广西 农业干旱 评估指标
下载PDF
交叉相关算法在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33
4
作者 曾小团 梁巧倩 +3 位作者 农孟松 冯业荣 许向春 陈业国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1-40,共10页
利用"雨燕"临近预报系统的雷达回波外推算法,对三次强对流个例的3 km CAPPI反射率因子、回波顶和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进行0~1小时外推预测,将预测结果和组合阈值比较进行强对流天气预警区域预报试验。资料来源于CINRAD-SB雷... 利用"雨燕"临近预报系统的雷达回波外推算法,对三次强对流个例的3 km CAPPI反射率因子、回波顶和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进行0~1小时外推预测,将预测结果和组合阈值比较进行强对流天气预警区域预报试验。资料来源于CINRAD-SB雷达基数据经RPG算法处理得到的雷达产品数据。所用的方法是在扩展后的交叉相关追踪算法基础上实现雷达回波移动预测。试验结果表明:3 km CAPPI反射率因子、回波顶和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雷达产品与实况有较好的吻合,能较好地预报出回波的形状、变化趋势和移动方向,回波的范围、位置和强度中心与实况相似,外推时间越短,预报效果越好。交叉相关追踪算法外推得到的雷达回波结果在0~1 h内是可用的;外推预测结果经过组合阈值的过滤后,得出的强对流天气预警区域预警结果也是可行的,对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有一定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相关 强对流 临近预报 雷达回波外推
下载PDF
影响广西酸雨的大气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33
5
作者 董蕙青 黄海洪 +3 位作者 高安宁 陈见 罗桂湘 郑凤琴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51-55,共5页
通过对广西主要城市近13年酸雨观测的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广西的酸雨频率较高,酸雨的酸度较大(即pH值小),pH<4.5强酸性降雨的频率也较高。季节变化特征为夏半年酸雨频率较低,冬半年酸雨频率较高。广西酸雨形成与大气环流密切相关,经分... 通过对广西主要城市近13年酸雨观测的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广西的酸雨频率较高,酸雨的酸度较大(即pH值小),pH<4.5强酸性降雨的频率也较高。季节变化特征为夏半年酸雨频率较低,冬半年酸雨频率较高。广西酸雨形成与大气环流密切相关,经分析造成广西酸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是高空槽、切变线和锋面,约占广西酸雨的76%,而其它天气系统造成的酸雨所占的比例为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频率 大气环流
下载PDF
数据挖掘技术在气象预报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4
6
作者 彭昱忠 王谦 +1 位作者 元昌安 林开平 《干旱气象》 2015年第1期19-27,共9页
气象预测是现代世界最重要和最有挑战的问题,准确的气象预测常需要使用比较先进的方法和计算机模型。本文分析了数据挖掘方法在气象预报中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目前在大气科学领域应用的一些数据挖掘方法的相关概念、原理和... 气象预测是现代世界最重要和最有挑战的问题,准确的气象预测常需要使用比较先进的方法和计算机模型。本文分析了数据挖掘方法在气象预报中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目前在大气科学领域应用的一些数据挖掘方法的相关概念、原理和特点,综述了数据挖掘方法在气象预报中的最新应用研究进展,讨论了这些数据挖掘方法在气象预报中的优缺点。最后指出了当前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气象预报技术存在的一些困难,并对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挖掘 气象预报 气象数据挖掘 气象建模 计算智能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和地表热源影响亚洲夏季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7
作者 段安民 肖志祥 王子谦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55-766,共12页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和地表热源的气候效应是青藏高原气候动力学的两个重要内容。大量资料分析和数值试验研究均表明这两个因子对亚洲季风有一定的预测意义,本文对此做了比较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并进一步比较了青藏高原积雪和地表热源影响东...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和地表热源的气候效应是青藏高原气候动力学的两个重要内容。大量资料分析和数值试验研究均表明这两个因子对亚洲季风有一定的预测意义,本文对此做了比较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并进一步比较了青藏高原积雪和地表热源影响东亚和南亚夏季降水的异同。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降水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均存在"三极型"和"南北反相"型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原春季地表热源在年代际和年际尺度上主要影响东亚夏季降水"三极型"模态;在年代际尺度上它是中国东部出现"南涝北旱"格局的重要原因,而高原冬季积雪的作用相反。另一方面,高原冬季积雪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对印度夏季风降水的预测效果均要优于高原地表热源。无论是空间分布还是时间演变特征,高原冬季积雪与春季地表热源整体上均无统计意义上的显著联系。不断完善高原地面观测网和改进模式在高原地区的模拟性能,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高原积雪和地表热源影响亚洲季风物理过程和机制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深度 地表热源 亚洲夏季风
下载PDF
2008年华南西部罕见低温冷害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31
8
作者 高安宁 陈见 +3 位作者 李生艳 何冬燕 黄明策 罗建英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0-116,共7页
利用ECMWF和Micaps提供的常规观测资料,对2008年1月华南西部遭遇50年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事件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蒙古横槽南压分裂小槽东移,使地面冷高压强度突然增强并爆发南下,是造成华南西部寒潮天气的起因;北半球中高... 利用ECMWF和Micaps提供的常规观测资料,对2008年1月华南西部遭遇50年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事件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蒙古横槽南压分裂小槽东移,使地面冷高压强度突然增强并爆发南下,是造成华南西部寒潮天气的起因;北半球中高纬度出现双阻型高压(乌拉尔山阻高和阿留申群岛阻高),使大气环流形势异常稳定,是导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性的直接原因;低纬度南支低压槽活跃,西南暖湿空气不断向我国南方输送,华南西部低空相对湿度大,水汽辐合条件及上升运动都对阴雨天气的维持有利;在850hPa华南上空形成一支稳定的强锋区,大气层出现近地面冷、中层暖、高层冷的结构,加剧了雨雪冻雨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西部 统计 罕见低温冷害 双阻型高压 低空强锋区
下载PDF
“尤特”超强台风残留低涡引发的广西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30
9
作者 陈见 赖珍权 +2 位作者 罗小莉 翟丽萍 黄荣成 《暴雨灾害》 2014年第1期19-25,共7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1.0°×1.0°再分析资料、欧洲高分辨率(0.75°×0.75°)再分析资料以及区域自动站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3年第11号超强台风"尤特"(13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1.0°×1.0°再分析资料、欧洲高分辨率(0.75°×0.75°)再分析资料以及区域自动站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3年第11号超强台风"尤特"(1311号)残留低涡在广西和湖南一带的复杂移动路径及其长时间维持与复苏造成广西特大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大陆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赤道高压形成合围态势,热带辐合带北抬加强,是造成"尤特"残留低涡在华南西部缓慢移动、运动路径先北移后南落的环流背景;(2)弱的垂直风切变环境,季风急流与"尤特"残留低涡长时间联结,有利于水汽和不稳定能量补充到"尤特"残留低涡中,是造成其长时间维持的原因;(3)"尤特"残留低涡后期向南移动过程中,与季风急流(季风涌)相遇获得潜热能,是造成残留低涡复苏并促使降水增幅的原因;(4)分析雷达回波可知,在"尤特"残留低涡东南侧,风暴单体呈螺旋带状并形成列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特”残涡 特大暴雨 成因分析 广西
下载PDF
“15.7”广西超长持续性暴雨过程多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30
10
作者 刘国忠 赖珍权 +2 位作者 钟祥平 黄荣 翟丽萍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57-367,共11页
利用多源气象资料,通过综合诊断分析方法,对2015年一次广西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多尺度特征分析。(1)南亚高压经历了双体型构建,副热带长波槽有利于冷空气南下和高空急流的建立。El Nio状态下,副高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偏南,有利于暖湿... 利用多源气象资料,通过综合诊断分析方法,对2015年一次广西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多尺度特征分析。(1)南亚高压经历了双体型构建,副热带长波槽有利于冷空气南下和高空急流的建立。El Nio状态下,副高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偏南,有利于暖湿气流向广西输送。南亚高压过渡层与副高对峙,有利于冷暖空气在广西交汇。(2)影响天气系统有高空槽、切变线、冷锋、低空急流、季风槽及低涡等多天气系统。降雨分为锋前暖区、锋面、高空槽加强、季风槽与低涡等四个阶段。(3)中尺度特征为锋前暴雨发生在MCC云团形成到减弱期,雷达强回波呈弓型,对流性强;锋面暴雨发生在MCC减弱后云带,雷达强回波为弓型向直线型转换,对流性减弱;高空槽加强暴雨为直线型云系和雷达回波增强;季风槽与低涡暴雨为增强的涡旋型云系和雷达强回波。(4)暴雨发生在总体地势为云贵高原下坡和地面喇叭口地形辐合的桂西北、海陆分布差异的沿海及山脉迎风坡的桂东南。可见,长时间持续性暴雨过程是一个多尺度和多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暴雨发生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天气系统配置下的中小尺度系统频繁发生处,地形助推暴雨作用明显。深刻理解持续性暴雨发生的尺度特征可提高该类天气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多源气象资料应用 持续性暴雨 尺度特征分析 诊断分析
下载PDF
超强台风“威马逊”与“达维”进入北部湾强度变化对比分析 被引量:26
11
作者 陈见 孙红梅 +2 位作者 高安宁 林宗桂 黄明策 《暴雨灾害》 2014年第4期392-400,共9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超强台风"威马逊"(1409)和"达维"(0518)登陆进入北部湾前后强度变化特征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500 h Pa副高快速加强,8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超强台风"威马逊"(1409)和"达维"(0518)登陆进入北部湾前后强度变化特征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500 h Pa副高快速加强,850 h Pa季风急流和越赤道气流汇合卷入到台风环流中,台风移向的下游区域高低空(200—850 h Pa)垂直风切变小,南海北部海温偏高等是"威马逊"和"达维"登陆海南岛前在近海突然加强的有利条件。(2)从琼州海峡进入北部湾,摩擦消耗小,是"威马逊"进入北部湾后,强度下降小,仍维持超强台风级别的主要原因;而从海南岛中部西移进入北部湾,摩擦消耗大,是"达维"进入北部湾后,强度下降大,从超强台风降为台风级别的主要原因。(3)动能收支诊断分析显示,地形摩擦对动能的耗散主要集中在边界层内(800 h Pa以下),"威马逊"在超强台风阶段耗散作用最大,进入北部湾之后摩擦耗散减小,而"达维"则因横穿海南岛进入北部湾动能的摩擦耗散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马逊”超强台风 “达维”超强台风 季风急流 越赤道气流 海温 地形作用 动能收支
下载PDF
华南暖区暴雨预报失误及可预报性探讨 被引量:24
12
作者 覃武 刘国忠 +2 位作者 赖珍权 覃月凤 梁依玲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39-1052,共14页
由于暖区暴雨产生的环境条件复杂和触发机制难以捕捉,数值模式对其预报能力弱,给预报带来困难,经常导致预报失误,是短期预报中的难点。2016年4月19—20日广西出现了一场暖区暴雨天气过程,预报员及数值模式预报出现较大失误。利用业务预... 由于暖区暴雨产生的环境条件复杂和触发机制难以捕捉,数值模式对其预报能力弱,给预报带来困难,经常导致预报失误,是短期预报中的难点。2016年4月19—20日广西出现了一场暖区暴雨天气过程,预报员及数值模式预报出现较大失误。利用业务预报中的数值预报产品、地面中尺度自动气象站观测、常规地面及高空观测、新一代天气雷达及FY-2G卫星探测等资料对此次暖区暴雨预报失误进行剖析。结果表明:中低空急流增强及西南暖低压发展,为越南北部至广西中南部提供了高温、高湿、高能的环境条件,地形性辐合及涡旋触发了对流的发生,中尺度辐合线有效组织了对流的发展,雷达回波具有质心低、降雨效率高等暖云降雨的特征。预报员和数值模式短期时效内对暖区暴雨缺乏预报能力,未能准确把握可触发对流的机制,是预报失败的原因。预报员通过分析上游地区对流云团、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演变及地形作用等触发条件,可以在短时临近时效内对暖区暴雨部分做出定性预报,发布预警信息,弥补短期预报的不足。因此,加强对暖区暴雨形成机理的认识,在预报中做好精细分析,是提高暖区暴雨预报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暖区暴雨 预报失误 可预报性
下载PDF
2019年“5.27”广西靖西市极端暴雨成因及可预报性分析 被引量:25
13
作者 周云霞 翟丽萍 何珊珊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0年第2期68-74,共7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及多普勒天气雷达、卫星、中尺度自动气象站等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9年5月27日广西靖西市极端暴雨成因及可预报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极端暴雨是在有利的大气环流形势下,高空槽与地面冷空气共同作用下...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及多普勒天气雷达、卫星、中尺度自动气象站等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9年5月27日广西靖西市极端暴雨成因及可预报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极端暴雨是在有利的大气环流形势下,高空槽与地面冷空气共同作用下产生,极端暴雨出现在850hPa切变线南侧低层西南急流与东南风辐合区中;(2)对流主要在850hPa切变线、地面辐合线及迎风坡与偏南风的辐合上升区中触发,冷池出流与山前爬升的偏南暖湿气流产生的剧烈上升运动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维持,低质心暖云降水回波形成的列车效应是极端强降水产生的直接原因;(3)EC-HR模式与SHANGHAI_HR区域模式均没有预报出低层东南风影响,可能是模式雨量预报偏弱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列车效应 可预报性
下载PDF
一个高空槽前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过程和机制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林宗桂 林开平 +3 位作者 李耀先 林墨 陈翠敏 林健玲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70-781,共12页
2008年7月6日20时—7日14时,高空低槽前云系产生了一条从广西南宁市到环江县东西宽约80km、南北长达350km的暴雨带,槽前云系南段一个中尺度对流系统在上林县产生了降雨量达265.0mm的特大暴雨。使用常规资料和FY-2C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 2008年7月6日20时—7日14时,高空低槽前云系产生了一条从广西南宁市到环江县东西宽约80km、南北长达350km的暴雨带,槽前云系南段一个中尺度对流系统在上林县产生了降雨量达265.0mm的特大暴雨。使用常规资料和FY-2C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等非常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当高空槽移过青藏高原后,从卫星云图和等熵面分析图上可以检测到槽后有干空气东南下,干空气经云贵高原下沉到桂西和越南北部后,在槽底附近转折向东侵入到桂中,在上林县附近形成一个中尺度涡旋和中尺度负变压中心,中尺度对流系统在中尺度涡旋及中尺度负变压中心上空发生、发展并产生了强降雨,而中尺度涡旋和中尺度负变压中心的出现超前于强降雨约2h。研究表明,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有利条件是:(1)槽前偏南暖湿气流向桂中暴雨区输送充足的水汽并形成了位势不稳定,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提供了环境条件;(2)在上林县附近形成的中尺度涡旋辐合上升运动抬升暖湿气流触发对流而形成了中尺度对流系统;(3)对流单体沿低空切变线传播发展并入中尺度对流系统,使中尺度对流系统得以发展和维持。给出了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机制的二维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中尺度涡旋 中尺度变压场 暴雨
下载PDF
2020年广西暴雨灾害天气综述与分析 被引量:23
15
作者 刘国忠 周云霞 +3 位作者 覃月凤 翟舒楠 梁嘉颖 黄明策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1年第1期101-106,共6页
利用气象及其灾情等资料,对2020年广西区域性暴雨灾害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并与历史同期的气候作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综述。结果表明:(1)年初至春季出现冬春暴雨,比常年偏早、偏强。(2)前汛期5月底到6月上旬出现了破历史记录的暴... 利用气象及其灾情等资料,对2020年广西区域性暴雨灾害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并与历史同期的气候作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综述。结果表明:(1)年初至春季出现冬春暴雨,比常年偏早、偏强。(2)前汛期5月底到6月上旬出现了破历史记录的暴雨灾害,具有时间长、雨量大、强降雨叠加及灾害重等特点。(3)6月底出现站点破历史记录的全区性暴雨。(4)后汛期影响台风个数偏少,受“海高斯”影响出现全区性暴雨。(5)全年区域性以上暴雨场数比常年少。通过对2020年广西暴雨灾害的综述分析,加深对广西暴雨灾害整体性认识,对今后做好预报业务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暴雨灾害 统计分析
下载PDF
广西和贵州MCC暴雨过程综合分析 被引量:23
16
作者 井喜 陈见 +4 位作者 胡春娟 井宇 屠妮妮 王东海 张人禾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35-351,共17页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和高空风等各种天气学资料,对2007年6月8~9日广西、贵州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引发的致洪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MCC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低空急流的不连续后退...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和高空风等各种天气学资料,对2007年6月8~9日广西、贵州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引发的致洪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MCC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低空急流的不连续后退向西发展,为MCC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输送;MCC发生区对流层中低层随高度向西倾斜高能管的形成,维持了MCC发生区大气的对流不稳定性;华北高压底部东北气流带来的冷空气沿青藏高原东侧南下产生的锋生,有利于MCC的形成;对于MCC的生成发展、维持和消亡,在CAPPI(1.5 km)径向速度图上看到:首先有西南低空急流生成,接着在西南低空急流左侧出现气旋性辐合或经向辐合;和类似飑线的强对流云带的东移转向南压配合,生成范围很大的径向强辐散区;低空急流的减弱消失,预示着MCC的减弱或消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和贵州 MCC 暴雨 综合分析
下载PDF
2011年秋季强台风“纳沙”导致广西灾害成因分析 被引量:23
17
作者 高安宁 张瑞波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4-58,共5页
2011年第17号强台风"纳沙"于9月30日20时在越南北部减弱为热带低压后,其中心并没有深入到广西内陆却给广西带来持续3d的暴雨天气,导致全区受灾人口323.15万,因灾死亡7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8.265万hm2,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6.88亿... 2011年第17号强台风"纳沙"于9月30日20时在越南北部减弱为热带低压后,其中心并没有深入到广西内陆却给广西带来持续3d的暴雨天气,导致全区受灾人口323.15万,因灾死亡7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8.265万hm2,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6.88亿元。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以及ECMWF等资料,对1117号强台风"纳沙"减弱后导致广西严重灾害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纳沙"进入北部湾并在越南北部沿海登陆减弱为热带低压后,青藏高原东移的冷空气从低层渗透进入华南西部,并与"纳沙"东部的偏南气流在桂南汇合,形成中尺度辐合线,使得广西南部的动力辐合和上升运动得以加强和维持;②"纳沙"东部强盛的东南风急流将南海大量的水汽输送到广西上空,为持续性暴雨提供充足的水汽;③"纳沙"减弱消亡后,其外围环流位于广西南部上空的垂直风切变小,在这种环境条件下,有利于热量、水汽的积聚和辐合上升运动,有利于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并释放大量的凝结潜热,对暴雨的增幅也有重要的正反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暴雨 冷平流 垂直风切变 致灾成因 1117号台风“纳沙” 广西
下载PDF
2009年7月2—4日广西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 被引量:21
18
作者 祁丽燕 农孟松 王冀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8-447,共10页
本文运用NCEP 1°×1°格点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自动站以及SWAN系统等资料,用综合诊断分析方法对2009年7月2—4日广西大范围强降水过程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冷空气很弱,以渗透的方式影响广西,使地面西南暖低压得以长... 本文运用NCEP 1°×1°格点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自动站以及SWAN系统等资料,用综合诊断分析方法对2009年7月2—4日广西大范围强降水过程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冷空气很弱,以渗透的方式影响广西,使地面西南暖低压得以长时间维持,是这次过程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地面辐合线稳定少动,是桂北强对流发展的触发机制,也是产生"列车效应"的主要因子;柳州多普勒雷达基本反射率显示在7月2日20时到3日08时的"列车效应"使得河池东部和柳州北部出现了特大暴雨,暴雨中心在径向速度上反映为强烈的辐合。此外对SWAN产品进行检验和分析,Cotrec风场对回波的移动有较好的指示作用;TITAN在预报强回波的移动和强度上有着一定的预报能力;1小时雨量预报与实况雨量大致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辐合线 列车效应 SWAN系统 暴雨
下载PDF
台风“山竹”登陆结构变化及造成广西强降水异常分布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20
19
作者 覃武 赵金彪 +1 位作者 黄荣成 翟舒楠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87-595,共9页
利用地面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及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第22号台风“山竹”登陆前后环境场、动力热力场结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探讨台风造成广西强降水分布异常的成因。(1)200 hPa南亚高压稳定维持、西南季... 利用地面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及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第22号台风“山竹”登陆前后环境场、动力热力场结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探讨台风造成广西强降水分布异常的成因。(1)200 hPa南亚高压稳定维持、西南季风与越赤道气流、西太平洋气流卷入提供水汽和能量是台风登陆后强度减弱缓慢的重要因素。(2)台风登陆移入广西过程中,其中高层θse漏斗状结构、正涡度柱状结构维持,东侧和北侧低层有深厚入流辐合上升,高层有明显出流。(3)水平风场的不对称分布导致台风东侧到北侧存在明显的风向切变和风速辐合,出现垂直螺旋度正值中心和强水汽辐合区,对应有螺旋对流回波带发展、维持,这可能是“山竹”强降水出现在台风偏北侧的重要原因。(4)云贵高原冷空气的侵入加剧了热力不稳定,加上地形抬升增幅作用,导致桂北和桂西持续强降水。(5)“山竹”降水分布与低层湿位涡负值区有较好对应,强降水主要出现在湿正压项(MPV1)负值中心附近和MPV1负值区与湿斜压项(MPV2)正值区相叠加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台风 结构变化 降水异常 成因分析 冷空气侵入 湿位涡
下载PDF
0906号台风“莫拉菲”大范围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20
20
作者 尤红 周泓 +2 位作者 李艳平 夏冠聪 覃丽 《暴雨灾害》 2011年第1期44-50,共7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NCEP 1°×1°6 h再分析资料,对0906号"莫拉菲"造成广东、广西、云南台风暴雨进行诊断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区与台风西北象限强风速辐合区位置相对应,强风速中心...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NCEP 1°×1°6 h再分析资料,对0906号"莫拉菲"造成广东、广西、云南台风暴雨进行诊断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区与台风西北象限强风速辐合区位置相对应,强风速中心值与其前部风速辐合越大,地面降水越强;台风云系边界越清晰、结构越密实,相应地面降水量越大,且闭合200 K TBB强中心位置对应暴雨落区;随"莫拉菲"登陆后西北移,强上升及旋转运动中心随之向上移,垂直螺旋度经历由整层强正值中心柱状结构减弱为对流层中低层强正值区、高层负值区配置的变化,其强正中心量值剧增,对应地面雨强激增,正螺旋度强中心量值及增幅越大、中心所在位置越低,对应地面降水越强;台风暴雨水汽来源于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孟加拉湾、南海低空强西南急流水汽输送的贡献明显大于西太平洋,尤其是云南暴雨水汽主要源自孟加拉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暴雨 风速辐合 垂直螺旋度 西南急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