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脾不升清是肥胖的基本病理机制 被引量:18
1
作者 陈贵海 陈焕新 +3 位作者 杨仕权 曾晓艳 施学丽 臧知明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14-1016,共3页
探讨脾不升清在肥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认为多食少动可导致阳气不振、清阳不升;脾不升清、精气郁滞是肥胖的根本病理机制,气虚痰湿是由脾不升清所引起的、加剧肥胖的病理因素;肥人气虚、肥人多痰的观点,可能... 探讨脾不升清在肥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认为多食少动可导致阳气不振、清阳不升;脾不升清、精气郁滞是肥胖的根本病理机制,气虚痰湿是由脾不升清所引起的、加剧肥胖的病理因素;肥人气虚、肥人多痰的观点,可能根源于审症求因、因源于证的病因学特点;临床上应当配伍防风、升麻、葛根等疏达肝气,升发中气,醒脾助运,以助谷气上升和精微物质的利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脾不升清是肥胖的基本病理机制,佐风药以升清阳可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脾不升清 精气郁滞
原文传递
血府逐瘀合二陈汤对肥胖大鼠内脏脂肪素等脂肪因子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杨仕权 陈贵海 +4 位作者 邓巍 陈焕新 陈娟 蒋筱 臧知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4-110,共7页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合二陈汤对营养性肥胖大鼠皮下脂肪组织、内脏脂肪组织、血清中内脏脂肪素等脂肪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利用高脂饲养方法复制营养性肥胖大鼠模型,依体质量随机分为4组,即血府逐瘀汤组、补阳还五汤组、血府逐瘀合二陈汤...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合二陈汤对营养性肥胖大鼠皮下脂肪组织、内脏脂肪组织、血清中内脏脂肪素等脂肪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利用高脂饲养方法复制营养性肥胖大鼠模型,依体质量随机分为4组,即血府逐瘀汤组、补阳还五汤组、血府逐瘀合二陈汤组、模型组,另设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前3组分别给予血府逐瘀汤(13.00 g/kg)、补阳还五汤(23.75 g/kg)、血府逐瘀合二陈汤(19.67 g/kg)灌胃,后2组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干预4周。酶联免疫法检测皮下脂肪组织、内脏脂肪组织、血清中的内脏脂肪素(PBEF)、脂联素、瘦素(Leptin)、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内皮素-1(血浆ET-1)的含量。结果 1模型大鼠皮下脂肪、内脏脂肪、血清中PBEF含量均升高,血府逐瘀汤组、血府逐瘀合二陈汤组较模型组降低(P<0.05),血府逐瘀合二陈汤组较血府逐瘀汤组下降更显著(P<0.05)。2模型大鼠皮下脂肪、内脏脂肪、血清中脂联素含量均降低,各活血方组皮下脂肪组织、血清中脂联素含量较模型组升高(P<0.05),补阳还五汤组较血府逐瘀汤组、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组均显著升高(P<0.05),而且补阳还五汤组较模型组内脏脂肪组织脂联素含量也升高(P<0.05)。3模型大鼠皮下脂肪中Leptin含量降低,内脏脂肪、血清中含量升高(P<0.05)。三活血方均可降低血清中Leptin含量,血府逐瘀合二陈汤组内脏脂肪组织Leptin含量也有降低(P<0.05)。4模型大鼠内脏脂肪中TNFα含量降低(P<0.05),血清浓度和皮下脂肪中TNFα含量在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阳还五汤组、血府逐瘀合二陈汤组内脏脂肪中TNFα含量较模型组升高(P<0.05)。5各组大鼠皮下脂肪、内脏脂肪、血浆中ET-1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模型组内脏脂肪、皮下脂肪中PAI-1含量均升高(P<0.05)。血府逐瘀汤组、血府逐瘀合二陈汤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性肥胖 脂肪因子 活血化瘀 大鼠
原文传递
“肺恶燥”的理论内涵及其与“肺喜润”的区别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元培 陈贵海 +3 位作者 郑云阳 杨仕权 任小梅 李翠娟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77-1780,共4页
结合肺为娇脏生理特性和燥邪性质,论述“肺恶燥”的理论实质及其与“肺喜润”的区别。肺为娇脏的理论内涵与肺的解剖特点、生理功能、病机规律有关,“肺为娇脏”这一科学命题具有提示外感病早期病位在肺、肺病可见风寒暑湿痰火多种证候... 结合肺为娇脏生理特性和燥邪性质,论述“肺恶燥”的理论实质及其与“肺喜润”的区别。肺为娇脏的理论内涵与肺的解剖特点、生理功能、病机规律有关,“肺为娇脏”这一科学命题具有提示外感病早期病位在肺、肺病可见风寒暑湿痰火多种证候等广泛的临床价值。燥邪具有阴阳属性不著、性质偏中、致病能力弱于其他五淫的性质特点,“燥易伤肺”只是一种临床现象而非燥邪的本质属性,其理论内涵不是燥邪嗜伤肺脏,而是难伤他脏。“燥易伤肺”是肺诸邪皆恶和燥邪难伤他脏共同作用的结果,与肺是否喜润无关,不能由“肺恶燥”推理出“肺喜润”的命题。从表面上看“肺喜润”与“肺恶燥”似乎存在严格的逻辑关系,但它不仅与“湿伤肺”等病机规律不符,而且掩盖了“燥易伤肺”“肺恶燥”的理论本质,弱化了“肺为娇脏”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燥邪 肺脏 娇脏
原文传递
基于“胃强脾弱”理论探讨肠易激综合征 被引量:8
4
作者 刘元培 陈贵海 +2 位作者 姜梅 范增慧 胡少旭 《环球中医药》 CAS 2020年第3期405-408,共4页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腹痛”“泄泻”“便秘”等范畴,脾胃关系失调是其发病关键,“胃强脾弱”是其主要病理机制。根据《伤寒论》原文及相关方剂分析,认为胃强脾弱本质为胃热脾虚,即胃火亢盛而脾气虚弱。将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症状与中医...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腹痛”“泄泻”“便秘”等范畴,脾胃关系失调是其发病关键,“胃强脾弱”是其主要病理机制。根据《伤寒论》原文及相关方剂分析,认为胃强脾弱本质为胃热脾虚,即胃火亢盛而脾气虚弱。将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症状与中医证候一一对应,系统分析其发病病因、症状特点,认为肠易激综合征发病及疾病进展均与机体胃强脾弱紧切对应。从胃强脾弱理论论治该病,认为造成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繁多,“脾常不足”为其根本原因,同时伴随各种原因造成胃热偏盛,最终造成脾胃不和。故以“和法”调和脾胃当为其主要治疗目的,辛开苦降为主要治法,补益脾胃同时清泻胃热,进而调理全身脏腑气机,达到治愈目的,目前在临床及实验研究领域均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胃强脾弱 胃热脾虚 脾常不足 和法 调和脾胃 辛开苦降
下载PDF
《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教学的利弊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武丽 蒋筱 +4 位作者 臧知明 连利军 刘含 施学丽 张曼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第1期93-94,共2页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院校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必修课,对于专业兴趣的培养和专业思想的稳定至关重要。实验教学具有直观性、客观性和科研性等特点,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均具有一...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院校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必修课,对于专业兴趣的培养和专业思想的稳定至关重要。实验教学具有直观性、客观性和科研性等特点,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均具有一定的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是以该文就《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教学的利弊进行探讨,以期启迪中医教育界同仁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 实验教学 利弊
下载PDF
《内经》五藏应五(四)时理论之我见 被引量:1
6
作者 章增加 《中医药通报》 2012年第5期32-34,共3页
辨析当代诸家对《内经》五藏应五时理论的各种解释,指出其理论阐述自相矛盾,而且脱离临床实际。认为要从方法论的角度理解《内经》这一理论的真谛,即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借五(四)时气候特点阐释五藏生理功能、以及指导临床用药等方面,而... 辨析当代诸家对《内经》五藏应五时理论的各种解释,指出其理论阐述自相矛盾,而且脱离临床实际。认为要从方法论的角度理解《内经》这一理论的真谛,即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借五(四)时气候特点阐释五藏生理功能、以及指导临床用药等方面,而不能机械套用五行生克的公式推演五藏病理、臆测疾病轻重、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藏象学说 天人相应
下载PDF
论批判性思维与中医论文写作
7
作者 章增加 《中医药通报》 2013年第1期41-44,共4页
在简要论述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指出在中医文献研究中应用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通过具体实例,说明理解、熟悉所研究的中医文献,做到能动地批判性阅读,善于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批判性写作是中医论文写作的关键。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 能动阅读 论文写作
下载PDF
论文化对医学模式及其发展的影响——兼论文化融合是中西医有机结合的基础
8
作者 章增加 《中医药通报》 2012年第3期4-7,共4页
在探讨不同文化对中医、西医模式选择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中西医冲突、融合的文化根源。提出中西医有机结合的基础是文化的融合,以及研究对象的同一。
关键词 文化 医学模式 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