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脾不升清是肥胖的基本病理机制
被引量:
18
1
作者
陈贵海
陈焕新
+3 位作者
杨仕权
曾晓艳
施学丽
臧知明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14-1016,共3页
探讨脾不升清在肥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认为多食少动可导致阳气不振、清阳不升;脾不升清、精气郁滞是肥胖的根本病理机制,气虚痰湿是由脾不升清所引起的、加剧肥胖的病理因素;肥人气虚、肥人多痰的观点,可能...
探讨脾不升清在肥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认为多食少动可导致阳气不振、清阳不升;脾不升清、精气郁滞是肥胖的根本病理机制,气虚痰湿是由脾不升清所引起的、加剧肥胖的病理因素;肥人气虚、肥人多痰的观点,可能根源于审症求因、因源于证的病因学特点;临床上应当配伍防风、升麻、葛根等疏达肝气,升发中气,醒脾助运,以助谷气上升和精微物质的利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脾不升清是肥胖的基本病理机制,佐风药以升清阳可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脾不升清
精气郁滞
原文传递
血府逐瘀合二陈汤对肥胖大鼠内脏脂肪素等脂肪因子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
14
2
作者
杨仕权
陈贵海
+4 位作者
邓巍
陈焕新
陈娟
蒋筱
臧知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4-110,共7页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合二陈汤对营养性肥胖大鼠皮下脂肪组织、内脏脂肪组织、血清中内脏脂肪素等脂肪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利用高脂饲养方法复制营养性肥胖大鼠模型,依体质量随机分为4组,即血府逐瘀汤组、补阳还五汤组、血府逐瘀合二陈汤...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合二陈汤对营养性肥胖大鼠皮下脂肪组织、内脏脂肪组织、血清中内脏脂肪素等脂肪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利用高脂饲养方法复制营养性肥胖大鼠模型,依体质量随机分为4组,即血府逐瘀汤组、补阳还五汤组、血府逐瘀合二陈汤组、模型组,另设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前3组分别给予血府逐瘀汤(13.00 g/kg)、补阳还五汤(23.75 g/kg)、血府逐瘀合二陈汤(19.67 g/kg)灌胃,后2组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干预4周。酶联免疫法检测皮下脂肪组织、内脏脂肪组织、血清中的内脏脂肪素(PBEF)、脂联素、瘦素(Leptin)、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内皮素-1(血浆ET-1)的含量。结果 1模型大鼠皮下脂肪、内脏脂肪、血清中PBEF含量均升高,血府逐瘀汤组、血府逐瘀合二陈汤组较模型组降低(P<0.05),血府逐瘀合二陈汤组较血府逐瘀汤组下降更显著(P<0.05)。2模型大鼠皮下脂肪、内脏脂肪、血清中脂联素含量均降低,各活血方组皮下脂肪组织、血清中脂联素含量较模型组升高(P<0.05),补阳还五汤组较血府逐瘀汤组、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组均显著升高(P<0.05),而且补阳还五汤组较模型组内脏脂肪组织脂联素含量也升高(P<0.05)。3模型大鼠皮下脂肪中Leptin含量降低,内脏脂肪、血清中含量升高(P<0.05)。三活血方均可降低血清中Leptin含量,血府逐瘀合二陈汤组内脏脂肪组织Leptin含量也有降低(P<0.05)。4模型大鼠内脏脂肪中TNFα含量降低(P<0.05),血清浓度和皮下脂肪中TNFα含量在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阳还五汤组、血府逐瘀合二陈汤组内脏脂肪中TNFα含量较模型组升高(P<0.05)。5各组大鼠皮下脂肪、内脏脂肪、血浆中ET-1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模型组内脏脂肪、皮下脂肪中PAI-1含量均升高(P<0.05)。血府逐瘀汤组、血府逐瘀合二陈汤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性肥胖
脂肪因子
活血化瘀
大鼠
原文传递
“肺恶燥”的理论内涵及其与“肺喜润”的区别
被引量:
10
3
作者
刘元培
陈贵海
+3 位作者
郑云阳
杨仕权
任小梅
李翠娟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77-1780,共4页
结合肺为娇脏生理特性和燥邪性质,论述“肺恶燥”的理论实质及其与“肺喜润”的区别。肺为娇脏的理论内涵与肺的解剖特点、生理功能、病机规律有关,“肺为娇脏”这一科学命题具有提示外感病早期病位在肺、肺病可见风寒暑湿痰火多种证候...
结合肺为娇脏生理特性和燥邪性质,论述“肺恶燥”的理论实质及其与“肺喜润”的区别。肺为娇脏的理论内涵与肺的解剖特点、生理功能、病机规律有关,“肺为娇脏”这一科学命题具有提示外感病早期病位在肺、肺病可见风寒暑湿痰火多种证候等广泛的临床价值。燥邪具有阴阳属性不著、性质偏中、致病能力弱于其他五淫的性质特点,“燥易伤肺”只是一种临床现象而非燥邪的本质属性,其理论内涵不是燥邪嗜伤肺脏,而是难伤他脏。“燥易伤肺”是肺诸邪皆恶和燥邪难伤他脏共同作用的结果,与肺是否喜润无关,不能由“肺恶燥”推理出“肺喜润”的命题。从表面上看“肺喜润”与“肺恶燥”似乎存在严格的逻辑关系,但它不仅与“湿伤肺”等病机规律不符,而且掩盖了“燥易伤肺”“肺恶燥”的理论本质,弱化了“肺为娇脏”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燥邪
肺脏
娇脏
原文传递
基于“胃强脾弱”理论探讨肠易激综合征
被引量:
8
4
作者
刘元培
陈贵海
+2 位作者
姜梅
范增慧
胡少旭
《环球中医药》
CAS
2020年第3期405-408,共4页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腹痛”“泄泻”“便秘”等范畴,脾胃关系失调是其发病关键,“胃强脾弱”是其主要病理机制。根据《伤寒论》原文及相关方剂分析,认为胃强脾弱本质为胃热脾虚,即胃火亢盛而脾气虚弱。将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症状与中医...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腹痛”“泄泻”“便秘”等范畴,脾胃关系失调是其发病关键,“胃强脾弱”是其主要病理机制。根据《伤寒论》原文及相关方剂分析,认为胃强脾弱本质为胃热脾虚,即胃火亢盛而脾气虚弱。将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症状与中医证候一一对应,系统分析其发病病因、症状特点,认为肠易激综合征发病及疾病进展均与机体胃强脾弱紧切对应。从胃强脾弱理论论治该病,认为造成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繁多,“脾常不足”为其根本原因,同时伴随各种原因造成胃热偏盛,最终造成脾胃不和。故以“和法”调和脾胃当为其主要治疗目的,辛开苦降为主要治法,补益脾胃同时清泻胃热,进而调理全身脏腑气机,达到治愈目的,目前在临床及实验研究领域均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胃强脾弱
胃热脾虚
脾常不足
和法
调和脾胃
辛开苦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教学的利弊探讨
被引量:
2
5
作者
武丽
蒋筱
+4 位作者
臧知明
连利军
刘含
施学丽
张曼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第1期93-94,共2页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院校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必修课,对于专业兴趣的培养和专业思想的稳定至关重要。实验教学具有直观性、客观性和科研性等特点,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均具有一...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院校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必修课,对于专业兴趣的培养和专业思想的稳定至关重要。实验教学具有直观性、客观性和科研性等特点,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均具有一定的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是以该文就《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教学的利弊进行探讨,以期启迪中医教育界同仁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
实验教学
利弊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内经》五藏应五(四)时理论之我见
被引量:
1
6
作者
章增加
《中医药通报》
2012年第5期32-34,共3页
辨析当代诸家对《内经》五藏应五时理论的各种解释,指出其理论阐述自相矛盾,而且脱离临床实际。认为要从方法论的角度理解《内经》这一理论的真谛,即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借五(四)时气候特点阐释五藏生理功能、以及指导临床用药等方面,而...
辨析当代诸家对《内经》五藏应五时理论的各种解释,指出其理论阐述自相矛盾,而且脱离临床实际。认为要从方法论的角度理解《内经》这一理论的真谛,即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借五(四)时气候特点阐释五藏生理功能、以及指导临床用药等方面,而不能机械套用五行生克的公式推演五藏病理、臆测疾病轻重、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藏象学说
天人相应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批判性思维与中医论文写作
7
作者
章增加
《中医药通报》
2013年第1期41-44,共4页
在简要论述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指出在中医文献研究中应用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通过具体实例,说明理解、熟悉所研究的中医文献,做到能动地批判性阅读,善于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批判性写作是中医论文写作的关键。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
能动阅读
论文写作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文化对医学模式及其发展的影响——兼论文化融合是中西医有机结合的基础
8
作者
章增加
《中医药通报》
2012年第3期4-7,共4页
在探讨不同文化对中医、西医模式选择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中西医冲突、融合的文化根源。提出中西医有机结合的基础是文化的融合,以及研究对象的同一。
关键词
文化
医学模式
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脾不升清是肥胖的基本病理机制
被引量:
18
1
作者
陈贵海
陈焕新
杨仕权
曾晓艳
施学丽
臧知明
机构
广西
中医药大学
中医
基础理论
教研室
湖南
中医药大学
临床中
药
学
教研室
广西
中医药大学
科技处
出处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14-1016,共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060279)
广西中医药科技专项资助项目(GZKZ10-035)
文摘
探讨脾不升清在肥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认为多食少动可导致阳气不振、清阳不升;脾不升清、精气郁滞是肥胖的根本病理机制,气虚痰湿是由脾不升清所引起的、加剧肥胖的病理因素;肥人气虚、肥人多痰的观点,可能根源于审症求因、因源于证的病因学特点;临床上应当配伍防风、升麻、葛根等疏达肝气,升发中气,醒脾助运,以助谷气上升和精微物质的利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脾不升清是肥胖的基本病理机制,佐风药以升清阳可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
肥胖
脾不升清
精气郁滞
分类号
R259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原文传递
题名
血府逐瘀合二陈汤对肥胖大鼠内脏脂肪素等脂肪因子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
14
2
作者
杨仕权
陈贵海
邓巍
陈焕新
陈娟
蒋筱
臧知明
机构
广西
中医药大学
中医
基础理论
教研室
陕西
中医
学院
中医
基础理论
教研室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
中医
院神经内科
北京科园信海
医药
经营有限公司对外事务部
出处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4-110,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160422)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0728170)
广西教育厅科学研究立项项目(No.2006-26-147)
文摘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合二陈汤对营养性肥胖大鼠皮下脂肪组织、内脏脂肪组织、血清中内脏脂肪素等脂肪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利用高脂饲养方法复制营养性肥胖大鼠模型,依体质量随机分为4组,即血府逐瘀汤组、补阳还五汤组、血府逐瘀合二陈汤组、模型组,另设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前3组分别给予血府逐瘀汤(13.00 g/kg)、补阳还五汤(23.75 g/kg)、血府逐瘀合二陈汤(19.67 g/kg)灌胃,后2组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干预4周。酶联免疫法检测皮下脂肪组织、内脏脂肪组织、血清中的内脏脂肪素(PBEF)、脂联素、瘦素(Leptin)、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内皮素-1(血浆ET-1)的含量。结果 1模型大鼠皮下脂肪、内脏脂肪、血清中PBEF含量均升高,血府逐瘀汤组、血府逐瘀合二陈汤组较模型组降低(P<0.05),血府逐瘀合二陈汤组较血府逐瘀汤组下降更显著(P<0.05)。2模型大鼠皮下脂肪、内脏脂肪、血清中脂联素含量均降低,各活血方组皮下脂肪组织、血清中脂联素含量较模型组升高(P<0.05),补阳还五汤组较血府逐瘀汤组、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组均显著升高(P<0.05),而且补阳还五汤组较模型组内脏脂肪组织脂联素含量也升高(P<0.05)。3模型大鼠皮下脂肪中Leptin含量降低,内脏脂肪、血清中含量升高(P<0.05)。三活血方均可降低血清中Leptin含量,血府逐瘀合二陈汤组内脏脂肪组织Leptin含量也有降低(P<0.05)。4模型大鼠内脏脂肪中TNFα含量降低(P<0.05),血清浓度和皮下脂肪中TNFα含量在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阳还五汤组、血府逐瘀合二陈汤组内脏脂肪中TNFα含量较模型组升高(P<0.05)。5各组大鼠皮下脂肪、内脏脂肪、血浆中ET-1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模型组内脏脂肪、皮下脂肪中PAI-1含量均升高(P<0.05)。血府逐瘀汤组、血府逐瘀合二陈汤组
关键词
营养性肥胖
脂肪因子
活血化瘀
大鼠
Keywords
nutritional obesity
adipocytokines
activating blood and removing stasis
分类号
R285.5 [医药卫生—中药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肺恶燥”的理论内涵及其与“肺喜润”的区别
被引量:
10
3
作者
刘元培
陈贵海
郑云阳
杨仕权
任小梅
李翠娟
机构
陕西
中医药大学
广西
中医药大学
广西
中医药大学
中医
基础理论
教研室
出处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77-1780,共4页
基金
陕西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No.2017JG12)。
文摘
结合肺为娇脏生理特性和燥邪性质,论述“肺恶燥”的理论实质及其与“肺喜润”的区别。肺为娇脏的理论内涵与肺的解剖特点、生理功能、病机规律有关,“肺为娇脏”这一科学命题具有提示外感病早期病位在肺、肺病可见风寒暑湿痰火多种证候等广泛的临床价值。燥邪具有阴阳属性不著、性质偏中、致病能力弱于其他五淫的性质特点,“燥易伤肺”只是一种临床现象而非燥邪的本质属性,其理论内涵不是燥邪嗜伤肺脏,而是难伤他脏。“燥易伤肺”是肺诸邪皆恶和燥邪难伤他脏共同作用的结果,与肺是否喜润无关,不能由“肺恶燥”推理出“肺喜润”的命题。从表面上看“肺喜润”与“肺恶燥”似乎存在严格的逻辑关系,但它不仅与“湿伤肺”等病机规律不符,而且掩盖了“燥易伤肺”“肺恶燥”的理论本质,弱化了“肺为娇脏”的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
燥邪
肺脏
娇脏
Keywords
Dryness pathogen
Lung
Delicate zang
分类号
R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基于“胃强脾弱”理论探讨肠易激综合征
被引量:
8
4
作者
刘元培
陈贵海
姜梅
范增慧
胡少旭
机构
陕西
中医药大学
基础
医学院
广西
中医药大学
中医
基础理论
教研室
山东
中医药大学
出处
《环球中医药》
CAS
2020年第3期405-408,共4页
基金
广西重点实验室-广西中医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K201255809)。
文摘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腹痛”“泄泻”“便秘”等范畴,脾胃关系失调是其发病关键,“胃强脾弱”是其主要病理机制。根据《伤寒论》原文及相关方剂分析,认为胃强脾弱本质为胃热脾虚,即胃火亢盛而脾气虚弱。将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症状与中医证候一一对应,系统分析其发病病因、症状特点,认为肠易激综合征发病及疾病进展均与机体胃强脾弱紧切对应。从胃强脾弱理论论治该病,认为造成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繁多,“脾常不足”为其根本原因,同时伴随各种原因造成胃热偏盛,最终造成脾胃不和。故以“和法”调和脾胃当为其主要治疗目的,辛开苦降为主要治法,补益脾胃同时清泻胃热,进而调理全身脏腑气机,达到治愈目的,目前在临床及实验研究领域均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胃强脾弱
胃热脾虚
脾常不足
和法
调和脾胃
辛开苦降
Keyword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Strong stomach and weak spleen
Stomach heat and spleen deficiency
Spleen is often insufficient
Harmonizing method
Harmonizing spleen and stomach
Pungent-dispersing and bitter-descending
分类号
R259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教学的利弊探讨
被引量:
2
5
作者
武丽
蒋筱
臧知明
连利军
刘含
施学丽
张曼
机构
广西
中医药大学
中医
基础理论
教研室
出处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第1期93-94,共2页
基金
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中医基础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2006C33)
文摘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院校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必修课,对于专业兴趣的培养和专业思想的稳定至关重要。实验教学具有直观性、客观性和科研性等特点,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均具有一定的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是以该文就《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教学的利弊进行探讨,以期启迪中医教育界同仁思考。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
实验教学
利弊
分类号
R4 [医药卫生—临床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内经》五藏应五(四)时理论之我见
被引量:
1
6
作者
章增加
机构
广西
中医药大学
中医
基础理论
教研室
出处
《中医药通报》
2012年第5期32-34,共3页
文摘
辨析当代诸家对《内经》五藏应五时理论的各种解释,指出其理论阐述自相矛盾,而且脱离临床实际。认为要从方法论的角度理解《内经》这一理论的真谛,即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借五(四)时气候特点阐释五藏生理功能、以及指导临床用药等方面,而不能机械套用五行生克的公式推演五藏病理、臆测疾病轻重、转归。
关键词
《内经》
藏象学说
天人相应
分类号
R22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批判性思维与中医论文写作
7
作者
章增加
机构
广西
中医药大学
中医
基础理论
教研室
出处
《中医药通报》
2013年第1期41-44,共4页
文摘
在简要论述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指出在中医文献研究中应用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通过具体实例,说明理解、熟悉所研究的中医文献,做到能动地批判性阅读,善于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批判性写作是中医论文写作的关键。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
能动阅读
论文写作
分类号
R-4 [医药卫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文化对医学模式及其发展的影响——兼论文化融合是中西医有机结合的基础
8
作者
章增加
机构
广西
中医药大学
中医
基础理论
教研室
出处
《中医药通报》
2012年第3期4-7,共4页
文摘
在探讨不同文化对中医、西医模式选择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中西医冲突、融合的文化根源。提出中西医有机结合的基础是文化的融合,以及研究对象的同一。
关键词
文化
医学模式
中西医结合
分类号
R2-031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脾不升清是肥胖的基本病理机制
陈贵海
陈焕新
杨仕权
曾晓艳
施学丽
臧知明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
18
原文传递
2
血府逐瘀合二陈汤对肥胖大鼠内脏脂肪素等脂肪因子含量的影响
杨仕权
陈贵海
邓巍
陈焕新
陈娟
蒋筱
臧知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14
原文传递
3
“肺恶燥”的理论内涵及其与“肺喜润”的区别
刘元培
陈贵海
郑云阳
杨仕权
任小梅
李翠娟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10
原文传递
4
基于“胃强脾弱”理论探讨肠易激综合征
刘元培
陈贵海
姜梅
范增慧
胡少旭
《环球中医药》
CAS
2020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教学的利弊探讨
武丽
蒋筱
臧知明
连利军
刘含
施学丽
张曼
《中国卫生产业》
2018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内经》五藏应五(四)时理论之我见
章增加
《中医药通报》
201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论批判性思维与中医论文写作
章增加
《中医药通报》
201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论文化对医学模式及其发展的影响——兼论文化融合是中西医有机结合的基础
章增加
《中医药通报》
201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