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前C和基本核启动子联合突变的意义 被引量:23
1
作者 雷春亮 彭晓谋 +3 位作者 顾琳 陈雪娟 杨湛 唐小平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 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前C区G1896A突变和基本核启动子(BCP)区A1762T/G1764A 双突变,以及两者的联合突变对患者血清病毒含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240份HBeAg阴性、60份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及40份阴性对照血清... 目的 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前C区G1896A突变和基本核启动子(BCP)区A1762T/G1764A 双突变,以及两者的联合突变对患者血清病毒含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240份HBeAg阴性、60份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及40份阴性对照血清,采用竞争分化聚合酶链反应(CD PCR)检测G1896A突变及A1762T/G1764A 双突变,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中病毒含量。结果 G1896A突变在HBeAg阴性和HBeAg阳性患者中的检出率分别为57.6%和6.7%;A1762T/G1764A双突变的检出率分别为37.9%和31.7%;其中两者联合突变在HBeAg阴性患者中的检出率为13.5%。在HBeAg阴性患者中,G1896A突变主要出现在血清病毒含量低的患者,而A1762T/G1764A 双突变与血清病毒含量无关。联合变异株主要见于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血清病毒含量无关。结论 G1896A 变异株复制能力较低,而A1762T/G1764A变异株对病毒复制能力影响可能较为复杂,对HBeAg合成的影响较G1896A变异株小。联合变异株的致病力相对较强,其复制能力较单纯G1896A强,值得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EAG阴性 突变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联合 血清病毒 检出率 含量 意义 相对 目的
原文传递
MELD-Na与CTP评分评估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陈铿 曹欣 +2 位作者 郑茵 许敏 彭劼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01-805,共5页
目的 探讨MELD-Na评分和Child-Turcorto-Pugh(CTP)评分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的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339例,研究MELD-Na评分与CTP评分对疾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 目的 探讨MELD-Na评分和Child-Turcorto-Pugh(CTP)评分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的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339例,研究MELD-Na评分与CTP评分对疾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比较采用正态Z检验. 结果 肝衰竭晚期MELD-Na评分显著高于中期及早期(P值均<0.01),肝衰竭中期MELD-Na评分显著高于早期(P<0.01),肝衰竭早、中、晚期CTP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肝衰竭分期与MELD-Na评分的相关性(rs=0.485,P< 0.01)比CTP评分的相关性高(rs=0.306,P< 0.01);肝衰竭早、中、晚期患者短期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MELD-Na评分高于生存组(P<0.01),死亡组与生存组相比CTP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MELD-Na、CTP评分的增加,短期病死率逐渐升高(P<0.01);MELD-Na和CTP评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3、0.823,预测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相比CTP评分,MELD-Na评分在预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上略占优势;应用上可以MELD-Na为主,两评分模型互为补充,并密切结合临床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预后 慢加急性肝衰竭 MELD-Na评分 CTP评分
原文传递
华支睾吸虫病196例临床特点与误诊分析 被引量:20
3
作者 谢敏 冯倩嫦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6年第11期2002-2004,共3页
目的了解广州市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减少对该病的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华支睾吸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近年来广州地区该病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主要临床表现为疲乏(44·39%)、纳差(41·33%)、尿黄(37&... 目的了解广州市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减少对该病的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华支睾吸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近年来广州地区该病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主要临床表现为疲乏(44·39%)、纳差(41·33%)、尿黄(37·24%)及右上腹隐痛不适(31·12%),伴黄疸(29·59%)、肝肿大(15·82%)及脾肿大(12·76%);少数表现为消化不良(11·73%)及贫血(10·20%)等。B超以肝内回声增粗为多见(占50·51%),其他依次为肝内胆管扩张、胆管壁增厚(31·63%),肝大(18·88%),脾大(15·82%),胆囊炎(13·27%),胆囊壁增厚(12·24%),肝内胆管结石或胆囊结石(11·73%)等;极少数(3·06%)出现肝硬化或肝癌。常误诊为肝炎、胆囊炎或胆结石、慢性胃炎、梗阻性黄疸、神经衰弱、阿米巴痢疾。误诊率依次为52·04%、13·27%、8·67%、6·12%、2·55%、1·53%;总误诊率为84·18%。实验室检查除ALT、AST及TB升高外,还有90·82%的患者谷氨酰转肽酶(GGT)及70·41%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E)升高,有80·61%的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一直正常。多次大便集卵检查可提高华支睾吸虫卵的检出率;经驱虫及综合治疗后预后良好。结论华支睾吸虫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高。对于有食鱼生史的伴有肝功能异常患者要注意多次行大便集卵找肝吸虫卵及B超检查,必要时行十二指肠液找肝吸虫卵检查,有助于华支睾吸虫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支睾吸虫病 临床分析 误诊
下载PDF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正常与轻度升高慢性HBV感染者的肝脏病理学特征比较 被引量:19
4
作者 应若素 杨湛 +4 位作者 陈燕宇 杨可立 肖艳华 吴令杰 范慧敏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585-588,共4页
目的探讨ALT/AST正常和A1月/AST轻度升高慢性HBV感染者的肝脏病理学特征,并进行比较。方法收集ALT/AS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134例,ALIT/AST轻度升高慢性HBV感染者265例,采用肝脏穿刺术以进行肝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用荧光定量PCR法检... 目的探讨ALT/AST正常和A1月/AST轻度升高慢性HBV感染者的肝脏病理学特征,并进行比较。方法收集ALT/AS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134例,ALIT/AST轻度升高慢性HBV感染者265例,采用肝脏穿刺术以进行肝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DNA水平I用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血清HBV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分析,相关胜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ALIT/AST轻度升高组男性比例明显增加。ALT/AST正常组,50.0%(67/134)的患者肝脏有中度以上的病理学改变,3.O%(4/134)的患者炎症或纤维化程度在3级(期)以上;ALfT/AST轻度升高组,65.7%(174/265)的患者肝脏有中度以上的病理学改变,16.2%(43/265)的患者炎症或纤维化程度在3级(期)以上。ALT/AST轻度升高组肝脏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均较ALT/AST正常组严重(x2=26.386,P〈0.01;x2=15.299,P〈0.01)。在ALT/AST正常组,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均与年龄呈正相关(rs=0.620,P〈0.01;rs=0.347,P〈0.01);而在ALT/AST轻度升高组,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s=-0.807,P〈0.01;rs=-0.557,P〈0.01)。两组患者肝脏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均与HBVDNA载量呈负相关(rs=-0.215,P〈0.01,t=-0.527,P〈0.01;t=-0.951,P〈0.01;rs=-0.715,P〈0.01),而与HBeAg阳性与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ALT/AST正常或轻度升高的慢性HBV感染者大部分肝脏均有中度以上的病理学改变;即使HBVDNA处于低水平,无论HBeAg阳性与否,也都是需要密切观察的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丙氨酸转氨酶 病理学 临床
原文传递
磷酸依米他韦联合索磷布韦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13
5
作者 罗碧芬 金晶兰 +21 位作者 饶慧瑛 宁琴 侯金林 白浪 杨永峰 郑素军 毛小荣 全俊 杨东亮 张伦理 赵彩彦 贾战生 张复春 龚作炯 林锋 王贵强 罗琳 邓莉 谢洪明 李静 张英俊 魏来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7期420-429,共10页
目的评估100 mg或200 mg磷酸依米他韦与索磷布韦联合给药12周在基因1型、非肝硬化、初治或以干扰素为基础经治失败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的抗病毒活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平行、开放、连续给药的Ⅱ期临床试验。采用区... 目的评估100 mg或200 mg磷酸依米他韦与索磷布韦联合给药12周在基因1型、非肝硬化、初治或以干扰素为基础经治失败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的抗病毒活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平行、开放、连续给药的Ⅱ期临床试验。采用区组随机方法,以"初治"或"经治"为分层因素,按1∶1比例将患者随机分配到磷酸依米他韦100 mg+索磷布韦400 mg组(100 mg组)或磷酸依米他韦200 mg+索磷布韦400 mg组(200 mg组)中,连续给药12周,停药观察24周。测定受试者HCV RNA水平,对于接受研究药物治疗但未实现持续病毒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的受试者,监测并说明HCV耐药病毒株的比例及变化情况。研究期间通过监测不良事件、体格检查、安全性实验室检查、12-导联心电图,以及生命体征来评价安全性和耐受性。主要终点是停药后12周时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VR12)率。分类变量使用描述性统计量,连续变量使用8个要素描述性统计量;采用描述统计法并按照HCV基因亚型及治疗组进行总结;安全性数据都采用描述统计法并按照治疗组进行总结。结果2017年7月31日至2018年9月26日共筛选174例受试者,成功入组129例受试者,127例完成研究。100 mg组64例,200 mg组65例。129例受试者中18.6%是经治患者,所有受试者HCV基因型均为1b型。127例(98.4%)受试者在治疗结束后12周时HCV RNA均低于定量下限[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94.51%~99.81%],其中100 mg组63例(98.40%,95%CI:91.60%~99.96%),200 mg组64例(98.50%,95%CI:91.72%~99.9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 2,P=0.989 2)。初治患者105例(98.10%)获得SVR12(95%CI:93.29%~99.77%),经治患者24例(100.00%)获得SVR12(95%CI:85.75%~100.00%)。试验过程中未发生治疗期间病毒学失败(包括突破、反弹和疗效不佳)、治疗结束后复发等情况。基线Sanger测序结果显示,HCV NS5A的Y93位点仅见Y93H/Y或Y93H突变,其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丙型 慢性 磷酸依米他韦 索磷布韦 基因1型 病毒治疗 持续病毒学应答 安全性
原文传递
脾脏硬度与接受抗病毒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关系 被引量:16
6
作者 施海燕 许敏 +4 位作者 邓浩辉 陈铿 高洪波 张舒眉 廖宝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57-1060,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瞬时弹性扫描仪(Fibro Scan,FS)检测脾脏硬度对接受抗病毒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sophageal varices,EV)的诊断价值。方法:2014年1-12月我院肝病科门诊或住院接受抗病毒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41例纳入本项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瞬时弹性扫描仪(Fibro Scan,FS)检测脾脏硬度对接受抗病毒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sophageal varices,EV)的诊断价值。方法:2014年1-12月我院肝病科门诊或住院接受抗病毒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41例纳入本项研究。使用FS测量脾脏及肝脏弹性值,同时进行胃镜检查。以胃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脾脏FS值与肝脏FS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ROC),评价其对EV及其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脾脏FS值为(40.64±25.45)k Pa,肝脏FS值为(20.76±13.21)k Pa,脾脏FS值与肝脏FS值呈正相关(r=0.402,P<0.001)。无EV患者的脾脏FS值较伴轻度以及中-重度EV患者的显著下降(均P<0.05),且轻度EV组较中-重度EV组的显著下降(P<0.05)。脾脏FS值预测EV的AUROC为0.863,灵敏度为79.4%,特异度为83.2%,预测中-重度EV的AUROC为0.924,灵敏度为87.9%,特异度为91.3%,均较肝脏FS值明显升高。结论:脾脏FS值可作为预测接受抗病毒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EV及其程度的无创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乙肝肝硬化 静脉曲张 肝脏硬度 脾脏硬度
下载PDF
不同临床分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心脏表现特征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美瑜 吕明芳 +3 位作者 李翠芝 童裕维 李景隆 雷春亮 《广东医学》 CAS 2020年第8期797-80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分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心脏表现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6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清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及炎症指标峰值阳性数占比,结合4种临床分型分析;再将重型、危重型患者归...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分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心脏表现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6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清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及炎症指标峰值阳性数占比,结合4种临床分型分析;再将重型、危重型患者归为危重症组,以轻型、普通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一步比较每种指标阳性率间的差异。结果 4种临床分型的患者年龄中位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占比及入院时首次静息状态下的异常心率占比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工酶(CK-MB)异常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I(cTnI)、肌红激酶(MYO)及C反应蛋白(CRP)异常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为危重症组和对照组后,危重症组年龄中位数大于对照组(P<0.05),危重症组的CK值异常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T、LDH、cTnI、MYO、CK-MB及CRP值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患者可能对新型冠状病毒更为易感,更易恶化。不同临床类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心肌损伤程度与临床分型基本一致,其中重型及危重型患者损伤的发生率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临床分型 心肌损伤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合并心脏和肝脏损害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翠芝 李美瑜 +2 位作者 甘露 张影 雷春亮 《广东医学》 CAS 2020年第9期874-877,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发病过程中合并心脏和肝脏损害的情况。方法选取82例COVID-19患者,其中普通型组58例,重型和危重型组24例,对纳入病例病程中出现的与心脏、肝脏功能有关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结... 目的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发病过程中合并心脏和肝脏损害的情况。方法选取82例COVID-19患者,其中普通型组58例,重型和危重型组24例,对纳入病例病程中出现的与心脏、肝脏功能有关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82例COVID-19患者中心肌损害20例(24.3%),肝脏损害38例(46.3%),多数症状较轻。重型和危重型组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I(cTnI)、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直接胆红素(DBIL)数值均高于普通型组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5,P=0.012、0.019、0.026),而白蛋白(Alb)则明显低于普通型组患者,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COVID-19患者病程中合并心脏、肝脏损害,多数症状较轻,这种损伤可能主要是由全身炎症反应所致的继发性损伤,缺氧及药物可进一步加剧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心脏 肝脏 合并症
下载PDF
安络化纤丸对二甲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3
9
作者 谭行华 李常青 +6 位作者 邹尚荣 谢敏 张爱民 李文莉 李小月 黄惠芬 雷春亮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 观察安络化纤丸对二甲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二甲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安络化纤丸干预后大鼠肝功能、血清透明质酸(HA)和肝组织羟脯胺酸含量变化,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和基质金属... 目的 观察安络化纤丸对二甲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二甲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安络化纤丸干预后大鼠肝功能、血清透明质酸(HA)和肝组织羟脯胺酸含量变化,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情况。多组计量资料分析采用OnewayANOVA,多重比较采用LSD方法。结果安络化纤丸干预组血清ALT、AST水平分别为(129.08±53.45)U/L和(321.25±138.32)U/L,血清HA和肝组织羟脯胺酸含量分别为(1644.47±380.45)ng/ml和(0.23±0.08)μg/mg,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分别为(611.77±354.17)U/L,(1199.00±763.54)U/L,(3768.38±851.98)ng/ml,(0.51±0.13)ug/m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光镜下显示安络化纤丸干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较模型组明显减轻(P〈0.01),肝组织MMP2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安络化纤丸对二甲基亚硝胺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形成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可能的机制与保肝降酶、增强肝组织MMP2活性和促进细胞外基质降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中草药 基质金属蛋白酶2 二甲基亚硝胺
原文传递
肝硬化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糖代谢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玲 兰绍阳 +1 位作者 李凌君 郭凤霞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糖代谢异常的关系。方法将91例肝硬化患者按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分为糖代谢正常组和异常组;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胰岛素以及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Ⅳ型胶原(4C)、Ⅲ型胶原氨端肽...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糖代谢异常的关系。方法将91例肝硬化患者按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分为糖代谢正常组和异常组;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胰岛素以及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Ⅳ型胶原(4C)、Ⅲ型胶原氨端肽(PCⅢ);同步检测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结果糖代谢异常组空腹及糖负荷后0.5~2h血糖明显升高(P值均<0.05),空腹及糖负荷后2~3h胰岛素显著增高(P<0.05);肝硬化糖代谢异常组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升高均较糖代谢正常组更为明显,其中HA及PCⅢ水平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及ISI均有明显差异(P<0.05),肝硬化糖代谢异常组肝功能降低,组织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结论肝硬化患者反复肝炎活动,肝功能进行性损害,可促进肝纤维化的进展,并导致糖代谢异常和胰岛素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糖尿病 肝纤维化指标 胰岛素
下载PDF
一项评估索磷布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2型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受试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单臂、开放、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高莹卉 李广明 +16 位作者 金清龙 赵英仁 贾战生 毛小荣 杨永峰 尚佳 王拱辰 谢雯 巫善明 张明香 侯金林 李东良 南月敏 关玉娟 朱春霞 袁洋洲 魏来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52-357,共6页
目的评估索磷布韦(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2型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受试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全国16家研究中心筛选初治或经治的基因2型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所有受试者接受每日一次的索磷布韦(400mg... 目的评估索磷布韦(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2型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受试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全国16家研究中心筛选初治或经治的基因2型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所有受试者接受每日一次的索磷布韦(400mg)联合利巴韦林(体质量<75kg,1000mg/d,早上400mg,晚上600mg;体质量≥75kg,1200mg/d,早晚各600mg)治疗12周,停药后随访12周。连续变量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不同随访时间点病毒学应答的受试者比例及95%置信区间采用极大似然比点估计及Clopper-Pearson区间估计。结果全国16家研究中心共入组132例基因2型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受试者,其中12例受试者伴有肝硬化,其余120例受试者不伴有肝硬化。131例受试者完成了本研究,1例受试者在完成停药后第4周访视后失访。停药12周获得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为96.2%(95%可信区间:92.37%~99.16%)。4例受试者发生病毒学复发。入组的132例受试者中,119例(90.2%)受试者共报告了617例次治疗期不良事件(TEAE),其中与索磷布韦和/或利巴韦林相关TEAE359例次(76.5%)。其中3级及3级以上TEAE9例次,共有6例(4.5%)受试者发生了6例次严重不良事件,仅1例严重不良事件与索磷布韦和利巴韦林相关(不稳定型心绞痛)。无导致停药的不良事件。无导致死亡的不良事件。结论索磷布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2型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具有较高的SVR率,发生的不良反应大多为轻度,安全性可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丙型 基因2型 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 索磷布韦 利巴韦林 持续病毒性应答
原文传递
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比值对血清转氨酶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的预测价值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黄春明 杨湛 +5 位作者 聂玉强 胡中伟 周永健 詹远京 郭家伟 余卫华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859-862,共4页
目的探讨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比值(GPR)预测转氨酶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分期的价值。方法 2010年~2016年我院诊治的血清转氨酶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202例,经肝活检诊断肝纤维化,计算GPR、AST与PLT比值指数(APRI)和基于4因素... 目的探讨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比值(GPR)预测转氨酶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分期的价值。方法 2010年~2016年我院诊治的血清转氨酶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202例,经肝活检诊断肝纤维化,计算GPR、AST与PLT比值指数(APRI)和基于4因素的肝纤维化指数(FIB-4)预测明显肝纤维化(≥F2)、进展期肝纤维化(≥F3)和早期肝硬化(F4)的效能。应用ROC曲线下面积(AUC)判断诊断效能。结果经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本组发现F1、F2、F3和F4分别为82例、60例、39例和21例;F4组GPR、APRI和FIB-4分别为0.4(0.2,1.0)、(0.6±0.2)和1.6 (0.9,1.8),而F3组分别为0.2 (0.2,0.4)、(0.6±0.2)和0.9 (0.9,1.2),F2组则分别为0.2 (0.1,0.3)、0.4±0.2和0.9(0.7,1.3),差异显著(P<0.05);GPR预测明显肝纤维化(≥F2)、进展期肝纤维化(≥F3)和早期肝硬化(F4)的AUC分别是0.739、0.790和0.824,显著高于APRI(分别为0.547、0.731和0.736,P<0.05);GPR预测肝纤维化≥F3的AUC为0.790,显著高于FIB-4(0.748,P<0.05),而FIB-4预测肝纤维化≥F2的AUC为0.777,显著高于GPR(0.739,P<0.05),FIB-4和GPR预测肝硬化(F4)的效能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0.824和0.792,P>0.05)。结论 GPR可以预测转氨酶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分期,其效能优于APRI,而与FIB-4相比,各有优缺点。GPR可以作为对转氨酶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一个无创生化预测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比值 肝纤维化 无创诊断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血清MMP-1和TIMP-1与肝脏炎症及肝纤维化的相关性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健珍 龙英姿 +4 位作者 李穗芬 易俊卿 陈厚志 张春兰 杨湛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9期1520-1522,共3页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06年10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4例,均行肝穿刺活检...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06年10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4例,均行肝穿刺活检病理组织检查并进行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G)及纤维化程度分期(S)。用双抗体夹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MMP-1及TIMP-1,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N端肽(PⅢNP)、Ⅳ型胶原(C-Ⅳ)。结果随着肝脏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加重,血清MMP-1逐渐降低,而TIMP-1逐渐升高,除G1期与G2期患者比较,S1期与S2期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其余各级别患者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血清TIMP-1与肝脏纤维化程度分期呈正相关(P=0.003),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呈正相关(P=0.005);血清MMP-1与肝脏纤维化程度分期呈负相关(P=0.004),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呈负相关(P=0.007),且血清MMP-1和TIMP-1与HA、PⅢNP具有良好相关性。结论血清TIMP-1和MMP-1对评估肝纤维化程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肝纤维化 基质金属蛋白酶-1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原文传递
比阿培南治疗慢性肝病合并急性细菌性感染820例有效性和安全性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吴亮 唐世刚 +6 位作者 阚晓 朱传武 邱源旺 李粤平 徐天敏 黄建荣 田德英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906-910,共5页
目的评价比阿培南治疗慢性肝病合并急性细菌性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研究,820例慢性肝病合并急性细菌性感染患者,给予阿培南300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滴注时间30~180min,q8h或q6h,治疗时间≥3d,比阿... 目的评价比阿培南治疗慢性肝病合并急性细菌性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研究,820例慢性肝病合并急性细菌性感染患者,给予阿培南300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滴注时间30~180min,q8h或q6h,治疗时间≥3d,比阿培南一般疗程7~14d。结果比阿培南有效率75.73%。痊愈率、显效率、进步率、无效率及死亡率分别为22.45%,41.95%,23.22%,10.37%和2.01%。细菌清除率和假定清除率分别为42.86%和47.96%。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1.10%。结论比阿培南治疗慢性肝病合并急性细菌性感染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阿培南 肝病 慢性 感染 细菌性 安全性 有效性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健珍 冯婉婷 +3 位作者 李笑群 张春兰 赵令斋 袁小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2874-2877,共4页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期间外周血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其与治疗转归的关系。方法:收集接受替比夫定治疗的80例HBeAg阳性CHB患者在基线与治疗8、12、24、36、52周时的外周血,用流式细...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期间外周血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其与治疗转归的关系。方法:收集接受替比夫定治疗的80例HBeAg阳性CHB患者在基线与治疗8、12、24、36、52周时的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对其血清白细胞介素(IL)-2、-4、-6、-10,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干扰素(IFN)-γ的表达水平进行动态检测,比较完全应答组、部分应答组、无应答组及各组在不同治疗时间点的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结果:完全应答组、部分应答组的Th1型细胞因子水平高于无应答组;而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则低于无应答组(P<0.05)。在完全应答组内IL-2、TNF-α及IFN-γ水平自服用替比夫定24周起及其后各时间点较基线时明显升高,IL-4、IL-6及IL-10水平自服用替比夫定24周起及其后各时间点较基线时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应答组内从服药36周起IL-2、TNF-α、IFN-γ水平较基线时升高,IL-4、IL-6及IL-10从服药36周起较基线时降低(P<0.05);无应答组在服药52周时IL-4、IL-6及IL-10水平较基线时明显升高(P<0.05)。结论:Th1/Th2型细胞因子的活性平衡与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的转归有一定相关性,替比夫定通过抑制HBV复制,能够上调Th1型细胞因子,下调Th2型细胞因子,可以改善CHB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E抗原阳性 细胞因子 替比夫定
下载PDF
中医五音疗法对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爱军 林路平 +1 位作者 陈燕玲 谭行华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8年第9期1170-1174,共5页
目的观察五音疗法对于扰素治疗慢性乙肝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0月-2016年4月在肝病科住院患者90例,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三组,即:五音组和音乐组、常规组,每组30例。分别对三组患者进行为期治疗1周、3周、12周、24周... 目的观察五音疗法对于扰素治疗慢性乙肝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0月-2016年4月在肝病科住院患者90例,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三组,即:五音组和音乐组、常规组,每组30例。分别对三组患者进行为期治疗1周、3周、12周、24周的干预,采用慢性肝病生存质量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为测评工具进行评价。结果三组量表总评分治疗1周、3周、12周、24周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五音疗法可明显改善干扰素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患者 护理效果 五音疗法
原文传递
62例慢性HBV携带者肝脏组织学改变与临床的关系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春兰 杨湛 +3 位作者 范慧敏 李文莉 张健珍 易俊卿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148-150,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HBV携带者的临床转归。方法对62例慢性HBV携带者进行单人操作肝活检,了解肝脏组织学改变,同时分析临床资料。结果62例慢性HBV携带者中肝组织学有明显病理改变者占91.94%(57/62),其中G1占77.42%(42/62),G2占14.52%(9/62),S0... 目的探讨慢性HBV携带者的临床转归。方法对62例慢性HBV携带者进行单人操作肝活检,了解肝脏组织学改变,同时分析临床资料。结果62例慢性HBV携带者中肝组织学有明显病理改变者占91.94%(57/62),其中G1占77.42%(42/62),G2占14.52%(9/62),S0占19.35%(12/62),S1占51.61%(32/62),S2占20.97%(13/62)。肝组织炎症程度的高低与大、小三阳及HBVDNA定量水平无关(P>0.05);肝组织纤维化进展程度与HBVDNA定量水平无关(P>0.05);进展到S2期中以小三阳患者所占比例为多(P<0.01),且外周血肝纤维指标中HA、PⅢ有明显升高(P<0.05);随着纤维化程度的进展,B超脾厚径亦有增大趋势,S2期>S1期>S0期(P>0.05,P<0.01)。结论慢性HBV携带者绝大部分有一定的肝组织学改变,应引起足够重视;肝组织学炎症、纤维化程度改变与乙肝病毒复制水平无关;纤维化程度高者(S2)以小三阳为多,似与病程长短有关;B超脾厚径的检测可早期发现纤维化的存在;定期监测血清HA、PⅢ水平可预测肝组织纤维化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HBV携带者 肝组织学 超声波检查 肝纤维化
下载PDF
炎症预后评分与肝癌射频消融术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可立 陈锦滨 +2 位作者 朱应钦 周仲国 陈敏山 《广东医学》 CAS 2018年第15期2294-2299,共6页
目的比较炎症预后评分,包括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修正格拉斯哥预后评分(m GPS)、中性粒淋巴比(NLR)、血小板淋巴比(PLR)、预后指数(PI)和预后营养指数(PNI),与接受肝癌射频消融(RFA)的肝癌初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50例接受RF... 目的比较炎症预后评分,包括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修正格拉斯哥预后评分(m GPS)、中性粒淋巴比(NLR)、血小板淋巴比(PLR)、预后指数(PI)和预后营养指数(PNI),与接受肝癌射频消融(RFA)的肝癌初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50例接受RFA治疗的肝癌初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C反应蛋白(CRP)、Child-Pugh分级、BCLC分级、CLIP评分等,通过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炎症预后评分与患者无病生存时间(DFS)和总生存时间(OS)的关系。结果男性131例,女性19例,中位年龄57.5岁,Child-puhg A^B级,BCLB分级0~B期,CLIP评分0~2分,随访时间中位数46.4个月,DFS的中位值是23.5个月,OS中位值是44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4.6%、79.3%和64.0%。单因素分析发现CRP(P=0.011)、Alb(P=0.028)、GPS(P=0.018)、mGPS(P=0.017)、PI(P=0.004)、PNI(P=0.013)等与DFS有显著相关性,年龄(P<0.001)、AST(P=0.001)、CRP(P<0.001)、Alb(P=0.001)、GPS(P<0.001)、mGPS(P<0.001)、PI(P=0.001)、PNI(P<0.001)等与OS显著相关,而多因素分析发现PI(HR=3.988,95%CI 1.575~10.09,P=0.004)和PNI(HR=1.978,95%CI 1.188~3.293,P=0.009)是DFS的独立预测因素;mGPS(HR=5.288,95%CI 2.263~12.357,P=0.001)和PNI(HR=3.319,95%CI 1.754~6.280,P<0.001)为OS独立预测因素。结论炎症预后评分与肝癌初治患者行RFA治疗预后相关,其中mGPS和PNI能预测患者RFA术后的生存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射频消融术 炎症预后评分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探讨 被引量:8
19
作者 应若素 陈燕宇 +2 位作者 卓丽 范慧敏 杨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603-606,共4页
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肝细胞脂肪变是否影响CHB患者抗病毒的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进行抗病毒治疗的110例CHB患者,CHB合并NAFLD患者99例,... 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肝细胞脂肪变是否影响CHB患者抗病毒的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进行抗病毒治疗的110例CHB患者,CHB合并NAFLD患者99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两对半定量,采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肝功能。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 (1)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时,24周单纯CHB患者较合并脂肪肝患者生化学应答率更高(χ2=4.069,P=0.044);48周HBV DNA阴转率明显优于后者(χ2=17.327,P=0.000)。对于HBeAg阳性患者,单纯CHB患者在24周的生化学应答率、24和48周时的HBV 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均显著优于合并脂肪肝患者,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8周时两组的生化学应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时,48周单纯CHB患者的生化学应答率较高(χ2=7.620,P=0.006),24和48周的HBV DNA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HBeAg阳性患者,24周时合并脂肪肝组患者的HBeAg转阴率高于单纯CHB患者,48周时ALT/AST复常率低于单纯CHB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周ALT/AS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48周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细胞脂肪变对CHB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脂肪肝 抗病毒药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病理特点与血清HBeAg和HBVDNA的关系 被引量:8
20
作者 范慧敏 张春兰 +2 位作者 应若素 陈志敏 冯倩嫦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0-132,共3页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理特点与血清HBeAg和HBVDNA的关系。方法对105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脏病理检查,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DNA,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BeAg。结果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炎症及纤维化程度(G...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理特点与血清HBeAg和HBVDNA的关系。方法对105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脏病理检查,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DNA,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BeAg。结果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炎症及纤维化程度(G4和S4分别为7.83%和12.17%)较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高(G4和S4分别为3.39%和5.44%);HBeAg阳性的患者中HBVDNA滴度低的患者炎症及纤维化程度较高(HBV DNA10^4-10^5 G3G4和S3S4分别为45.64%和30.20%),而HBeAg阴性的患者则是HBV DNA滴度高的炎症及纤维化程度较高(HBV DNA10^6-10^7 G3G4为54.55%和HBV DNA10^8-10^9 S3S4为42.8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病理与血清HBeAg及HBV DNA水平有不同相关性,对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要及早进行肝脏病理检查和抗病毒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病理学 肝炎E抗原 乙型 DNA病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