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市社区老年人慢性病共病与营养状况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林伟权 孙敏英 +6 位作者 刘览 王畅 利耀辉 杨韵鸥 吴迪 刘慧 林国桢 《中华全科医学》 2022年第11期1870-1873,1929,共5页
目的探索广州市社区老年人慢性病共病与营养状况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择广州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加2019年度健康体检的2127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营养状况包括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采用Spearman相... 目的探索广州市社区老年人慢性病共病与营养状况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择广州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加2019年度健康体检的2127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营养状况包括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慢性病共病现状、营养状况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老年人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38.08%(810/2127),营养不良患病率为10.81%(230/2127),超重/肥胖率为46.26%(984/2127)。老年人慢性病共病与超重/肥胖存在正相关关系(r=0.14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每增加5岁,患营养不良的风险增加(OR=1.369,95%CI:1.205~1.555),超重/肥胖的风险降低(OR=0.885,95%CI:0.813~0.965)。未婚、离婚和丧偶是老年人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OR=1.791,95%CI:1.164~2.754)。吸烟是老年人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OR=0.558,95%CI:0.408~0.764)。在校正一般资料及健康相关因素后,缺齿的老年人营养不良发生风险是不缺齿的1.337倍,慢性病共病的老年人超重/肥胖发生风险是未患共病的1.849倍。结论广州市社区老年人慢性病共病、营养不良、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缺齿与营养不良之间,共病与超重/肥胖之间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慢性病共病 缺齿 营养不良 超重/肥胖
原文传递
广州市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素摄入状况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玉华 李迎月 +4 位作者 何洁仪 梁伯衡 余超 张维蔚 黄婕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69-972,共4页
目的描述广州市居民食物消费量及营养素摄入现状,为进行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6—9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7个行政区中2 976名≥3岁居民进行膳食调查。采用3 d、24 h膳食回顾法调查居民摄入的所有食物,采用... 目的描述广州市居民食物消费量及营养素摄入现状,为进行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6—9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7个行政区中2 976名≥3岁居民进行膳食调查。采用3 d、24 h膳食回顾法调查居民摄入的所有食物,采用称重法调查家庭调味品消费量。结果广州市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摄入谷薯类食物261.3 g、蔬菜289.2 g、水果56 g、畜禽肉193.5 g、水产品60.5 g、奶及其制品75.6 g、蛋及其制品38.5 g、豆类及坚果20.3 g、食用油25.5 g、食盐5.1 g。广州市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摄入能量7 119.5 k J,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比分别为19.9%、31.9%、48.2%。尼克酸平均每标准人日摄入量充足,维生素A、硫铵素、核黄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E平均摄入量均相对不足;磷、铁、锌、铜、锰平均每标准人日摄入量充足,钙、钾、钠、镁、硒摄入不足。结论广州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畜禽肉摄入量过高,蔬菜水果、豆类及奶类摄入不足,导致脂肪摄入过高,大部分维生素和部分矿物质摄入不足。应继续加强平衡膳食的宣传教育,改善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消费 营养素 摄入状况 广州
原文传递
2014—2015年广州市4大类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 被引量:8
3
作者 林晓华 余超 +1 位作者 罗健梅 李迎月 《职业与健康》 CAS 2018年第3期332-335,共4页
目的了解广州市市售4大类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早期发现食品安全隐患、进一步改进食品安全监管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2015年采集广州市焙烤食品、熟肉制品、生食动物性水产品、中式快餐盒饭共4大类1 201份样品,进行副溶... 目的了解广州市市售4大类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早期发现食品安全隐患、进一步改进食品安全监管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2015年采集广州市焙烤食品、熟肉制品、生食动物性水产品、中式快餐盒饭共4大类1 201份样品,进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创伤弧菌、沙门菌、蜡样芽孢杆菌、单增李斯特菌等项目检测。结果 1 201份样品中共计85份样品检出致病菌,检出率为7.07%。致病菌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创伤弧菌(7.56%)、副溶血性弧菌(7.56%)、蜡样芽胞杆菌(5.05%)、金黄色葡萄球菌(2.03%)、致泻大肠埃希菌(1.54%)、单增李斯特菌(0.08%),沙门菌未检出。不同食品类别中致病菌检出率依次为生食动物性水产品(15.12%)、烘焙食品(8.80%)、盒饭(5.89%)、熟肉制品(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22,P<0.05)。不同采样场所中致病菌检出率依次为餐饮店(13.29%)、零售店(7.08%)、超市(4.89%)、农贸市场(4.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01,P<0.05)。不同包装类型食品致病菌检出率依次为散装食品(8.20%)、预包装食品(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51,P<0.05)。结论广州市市售4大类食品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尤其生食动物性水产品致病菌检出率较高更应加重视,要进一步加强各类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并制定和完善针对性的监管措施,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食品 食源性致病菌 风险监测 食品安全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应用于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实践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玉华 汪慧 +7 位作者 吴雪霁 毛及 杨振宇 景钦隆 罗雷 马钰 马蒙蒙 张周斌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65-1468,共4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自发生以来,在全国乃至全球迅速蔓延。广州作为一线城市,人口流动性大,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腾讯、阿里云两大科技公司,充分利用其人工智能技术,在病例传播链条分析、密切接触者等重点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自发生以来,在全国乃至全球迅速蔓延。广州作为一线城市,人口流动性大,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腾讯、阿里云两大科技公司,充分利用其人工智能技术,在病例传播链条分析、密切接触者等重点人员管理、一线工作人员防控技能培训和便民服务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实践。通过人工智能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解决了防控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为疫情防控提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人工智能 信息系统 疫情防控
原文传递
基于多源数据的肉制品食品安全风险评价研究
5
作者 刘绮琪 陈坤才 +3 位作者 许静琳 黄德演 余威 张维蔚 《职业与健康》 CAS 2024年第9期1158-1166,共9页
目的基于2020年广州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市场监督管理局定期与不定期食品抽检数据以及挖掘到的网络舆情数据等多个数据来源,构建食品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对广州市肉制品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评价。方法利用相关分析法与鉴别力分析法进... 目的基于2020年广州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市场监督管理局定期与不定期食品抽检数据以及挖掘到的网络舆情数据等多个数据来源,构建食品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对广州市肉制品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评价。方法利用相关分析法与鉴别力分析法进行指标的筛选,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指标体系权重,在此基础上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2020年广州市肉制品食品安全风险进行最终评估。结果2020年广州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55份肉制品样品中,五氯酚钠的检出率为43.64%,但农兽药残留食品安全指数和重金属平均目标风险系数值均<1;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肉制品的抽检不合格率为1.85%。综合监测、监督和舆情数据评价得出,2020年广州市肉制品食品安全风险指数为0.247,处于高风险等级。结论本研究基于多源数据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价方法不仅可以解决当前食品安全部门间数据不流通的问题,而且能够从多个维度评价食品安全,提高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效率,为食品安全潜在风险的识别与靶向定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鉴别力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熵权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 风险评价
原文传递
广州市老城区中老年人群膳食模式与常见慢性病的关系 被引量:3
6
作者 刘览 孙敏英 +3 位作者 林伟权 吴雪霁 利耀辉 潘冰莹 《职业与健康》 CAS 2022年第5期626-630,共5页
目的探讨广州市老城区中老年居民膳食模式与常见慢性病的关系,为慢性病防控之膳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国家心血管病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2018—2019年广州市项目点数据,909例研究对象数据经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及实验室检... 目的探讨广州市老城区中老年居民膳食模式与常见慢性病的关系,为慢性病防控之膳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国家心血管病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2018—2019年广州市项目点数据,909例研究对象数据经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及实验室检测获取。采用因子分析构建膳食模式,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膳食模式与慢性病的关联。结果中心性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检出率分别为32.23%、57.10%、45.43%和20.13%。经因子分析提取3种膳食模式,“现代健康模式”“动物蛋白模式”和“主食模式”,趋势χ^(2)检验显示,随着主食模式因子得分水平的升高糖尿病检出率呈升高趋势(χ_(趋势)^(2)=5.97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现代健康模式与年龄<60岁(OR=1.982,95%CI:1.363~2.882)、高中及以上(OR=1.457,95%CI:1.031~2.060)及经常运动(OR=1.885,95%CI:1.340~2.652)呈正相关,与男性(OR=0.650,95%CI:0.424~0.997)及血脂异常(OR=0.709,95%CI:0.503~0.999)呈负相关。主食模式与年龄<60岁(OR=1.724,95%CI:1.204~2.470)及糖尿病(OR=1.521,95%CI:1.012~2.288)呈正相关。结论现代健康模式可降低广州市老城区中老年居民血脂异常的患病风险,而主食模式可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应针对不同膳食模式人群加强合理膳食健康教育,降低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模式 慢性病 中老年人群 因子分析
原文传递
2017年广州市越秀区成年居民健康干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燕燕 黄婕 +5 位作者 张维蔚 张玉华 刘于飞 钟贤武 翁帆 梁伯衡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06-312,共7页
目的了解广州市越秀区居民对健康干预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7年11-12月,选取曾参与2015年广东省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调查的广州市越秀区300户家庭18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调查以面对面询问的方式进行,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目的了解广州市越秀区居民对健康干预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7年11-12月,选取曾参与2015年广东省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调查的广州市越秀区300户家庭18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调查以面对面询问的方式进行,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饮食和生活方式及健康状况改变情况、接受干预的意愿3部分。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对居民健康干预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462名调查对象中,男性192人,占41.56%,女性270人,占58.44%,年龄为(52±15)岁。针对膳食行为和其他生活方式的健康干预,152名20~44岁和310名≥45岁年龄段调查对象中,表示愿意接受的分别有79人(51.97%)和146人(47.10%),最愿意接受的干预方式均为微信推送,分别占33.71%和28.57%。对居民健康干预意愿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每周外出吃饭次数增加的居民接受健康干预的意愿是不愿意的2.35倍(95%CI 1.12~4.92),次数减少者接受干预的意愿为不愿意的2.19倍(95%CI 1.33~3.63);每日身体活动减少者接受干预的意愿为不愿意的1.99倍(95%CI 0.99~4.01);每日静坐时间增加者对健康干预持无所谓态度的为不愿意的0.35倍(95%CI 0.13~0.97)。结论 2017年广州越秀区成年居民接受健康干预的意愿较高,在进行干预时,应优先选择时间不受限制,较为灵活的微信干预方式。内容选择上,侧重营养膳食搭配和简单易行、对时间空间低要求的健身方式的推送,以更好的满足居民的需求,取得满意的干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居民 健康干预 意愿
原文传递
不同生产年份普洱茶稀土残留状况分析
8
作者 余超 何洁仪 +2 位作者 李迎月 张维蔚 朱惠莲 《职业与健康》 CAS 2016年第6期758-759,763,共3页
目的掌握不同生产年份普洱茶稀土残留状况,了解普洱茶稀土残留变化趋势。方法2013-2015年在超市、批发市场、零售店、餐饮单位、茶博会、网购6类环节采集生产年份明确的264份普洱茶样品,使用Agilent 7700 Seri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目的掌握不同生产年份普洱茶稀土残留状况,了解普洱茶稀土残留变化趋势。方法2013-2015年在超市、批发市场、零售店、餐饮单位、茶博会、网购6类环节采集生产年份明确的264份普洱茶样品,使用Agilent 7700 Seri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依据GB 5009.94—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植物性食品中稀土元素的测定》方法测定总稀土氧化物含量。结果2010年以前生产的普洱茶稀土超标率均显著高于2010-2015年生产的普洱茶(χ^2=-13.504,P〈0.05);2010年以前生产的普洱茶中位数、平均值、P50高于2010-2015年生产的普洱茶;2010年以前生产的普洱茶稀土残留量高于2010-2015年生产的普洱茶(Mann—Whitney U=5758.000,Wilcoxon W=18638.000,Z=4.226,P〈0.05)。从分布范围看,普洱茶稀土残留量主要分布在1.0-3.0mg/kg之间,2010年以前生产的普洱茶稀土残留分布区间较2010-2015年生产的普洱茶数值高。结论不同年份普洱茶稀土残留状况存在差异,2010—2015年份生产的普洱茶稀土残留问题较2010年之前有所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生产年份 稀土残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