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近地面臭氧浓度特征及气象影响分析 被引量:135
1
作者 黄俊 廖碧婷 +5 位作者 吴兑 王春林 蓝静 沈子琦 汤静 梁桂雄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3-31,共9页
利用2015年广州市近地面逐时臭氧(O_3)观测资料及气象数据,分析了广州地区近地面的O_3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广州地区城郊的O_3浓度高于中心城区;广州地区近地面的O_3浓度超标时间主要出现在4—9月,8月O_3浓... 利用2015年广州市近地面逐时臭氧(O_3)观测资料及气象数据,分析了广州地区近地面的O_3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广州地区城郊的O_3浓度高于中心城区;广州地区近地面的O_3浓度超标时间主要出现在4—9月,8月O_3浓度最高,3月O_3浓度最低;O_3浓度日变化呈现"单峰型"分布,早上7:00—8:00出现最低值,15:00达到峰值;O_3浓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当气温高于30℃时,O_3浓度随温度升高增加明显;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当相对湿度大于60%时,O_3浓度显著降低;当气压小于1010 hpa时,与气压呈负相关,当气压大于1010 hpa时,与气压呈正相关;当风力为2~3级吹西北偏西至西南偏西风区间时,O_3浓度最高,说明广州偏西部可能存在O_3污染源区;O_3浓度在晴天最高,其次是少云和多云天气,最低是在雨天.总体而言,气温高、日照长、辐射强、气压低、湿度小及2~3级的风力是广州地区近地面产生高浓度O_3的主要气象因素.当广州O_3浓度出现超标时,气温变化范围为25.9~37.4℃,相对湿度变化范围为29%~83%,气压变化范围为989.4~1009.1 h Pa,风速变化范围为0.7~5.8 m·s^(-1),紫外辐射强度日最大1 h均值最小为32.6 W·m^(-2),10:00—14:00均值最小为27.3 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臭氧浓度 变化特征 气象因子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0
2
作者 赵海燕 张文千 +3 位作者 邹旭恺 张强 沈子琦 梅平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9-79,共11页
基于1951-2018年各省(自治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干旱受灾面积、干旱成灾面积等数据,构建了干旱影响强度和干旱成灾强度特征指标,并分析近70a各省(自治区)空间尺度的农业干旱灾害的分布、发生次数、变化趋势和气候变暖背景下的阶段性变化... 基于1951-2018年各省(自治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干旱受灾面积、干旱成灾面积等数据,构建了干旱影响强度和干旱成灾强度特征指标,并分析近70a各省(自治区)空间尺度的农业干旱灾害的分布、发生次数、变化趋势和气候变暖背景下的阶段性变化特点。研究表明:(1)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和河北省等省(自治区)的干旱受灾面积、干旱成灾面积、干旱影响强度和干旱成灾强度的多年平均值均位于前列;(2)中度及以上干旱等级发生次数最多的前10位均为北方省份(自治区),总次数均≥25次,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和陕西省位居农业干旱发生次数最多前三位;(3)16省(自治区)的干旱受灾面积和干旱影响强度存在减小趋势,但大部分地区即23个省(自治区)的干旱成灾面积和27个省(自治区)的干旱成灾强度存在增加趋势;(4)受气候变化影响,各省(自治区)在气候较冷的I阶段(1951-1984年)农业干旱较轻,在气候增暖明显的II阶段(1985-1997年)农业干旱大幅加重,在气候增暖趋缓的III阶段(1998-2018年)农业干旱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干旱影响强度普遍减小,但其成灾强度在加重。总之,农业干旱具有明显的南轻北重特征,且北方农业干旱更加频繁,因此北方地区仍需加强防御,减轻重大干旱对农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干旱 干旱影响强度 干旱成灾强度 气候变化
下载PDF
近49年华南“龙舟水”的降水分型 被引量:33
3
作者 胡娅敏 杜尧东 罗晓玲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31-1041,共11页
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REOF)对华南地区1961—2009年“龙舟水”进行了降水分型,并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经验模态分解(EMD)、Morlet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检测等分析方法对各降水型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华南“... 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REOF)对华南地区1961—2009年“龙舟水”进行了降水分型,并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经验模态分解(EMD)、Morlet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检测等分析方法对各降水型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华南“龙舟水”具有东南沿海型、北部型和西南沿海3种优势降水型,并存在着6--8a的周期振荡。近49年东南沿海型(北部型和西南沿海型)呈现一致的下降(上升)趋势,华南“龙舟水”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主要呈现北部型,但近几年东南沿海型和西南沿海型对应显著正距平。东南沿海型和北部型分别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各有一次突变,而西南沿海型没有发生明显的突变。最后,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阻塞高压、季风槽、低层切变线、垂直速度和整层水汽输送等方面对比了“龙舟水”期间3种不同降水型所对应的大气环流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龙舟水” 降水分型 REOF 经验模态分解
下载PDF
广东四大区域污染过程特征与影响天气型分析 被引量:32
4
作者 高晓荣 邓雪娇 +3 位作者 谭浩波 王春林 王楠 岳玎利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08-1716,共9页
根据广东统计年鉴将广东省划分为粤东、粤西、粤北、珠三角四大区域,利用广东省101个环保国控站点2014—2016年期间的AQI六要素与广东省8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逐日能见度、相对湿度等资料,在对"区域污染过程"进行定义的基础上... 根据广东统计年鉴将广东省划分为粤东、粤西、粤北、珠三角四大区域,利用广东省101个环保国控站点2014—2016年期间的AQI六要素与广东省8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逐日能见度、相对湿度等资料,在对"区域污染过程"进行定义的基础上,分区域诊断典型污染天气过程,并对影响天气型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四大区域污染过程具有显著协同性,区域污染可归类为6种影响天气型.量化分析表明区域污染过程与区域灰霾过程基本吻合,PM_(2.5)日均最大值均达到中度污染及以上(>115μg·m^(-3)).整体区域污染过程影响天气型分类统计表明:珠三角和非珠三角PM_(2.5)易污染天气型中冷高变性出海形势占比超5成;珠三角O_3易污染天气型中副高、台风外围及两者叠加型占比超6成;珠三角NO_2易污染天气型中冷高出海型占比近7成.重污染影响天气型统计表明:区域PM_(2.5)重污染过程主要影响天气型为冷高压变性出海型;区域中度至重度O_3污染过程(集中在珠三角)主要影响天气型为副高、台风外围及两者叠加型;就天气型特征而言,单纯副高控制形势下,副高异常强盛;单纯台风外围形势下,台风强度为强台风至超强台风;副高叠加台风时,华南上空为大陆副高控制.广东地区近年高PM_(2.5)(与低能见度)污染过程逐年减少,但全省臭氧污染呈增加态势,尤其珠三角区域中度至重度O3污染过程次数同比明显增加,极端过程出现概率加大,尤其在秋季副高异常强盛,同时叠加台风外围下沉气流时,可预先根据影响天气型预报,实施珠三角重点区域联防联控预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污染过程 天气型 协同性 区域联防联控
原文传递
台风“妮妲”过程对广州臭氧浓度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2
5
作者 岳海燕 顾桃峰 +4 位作者 王春林 吴兑 邓雪娇 黄俊 汪宇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565-4572,共8页
为研究台风天气系统对广州地区臭氧浓度的影响,选取2016年7月27日—8月2日台风"妮妲"过程,结合气象要素资料和空气质量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7月27日—8月2日台风过程期间,7月27—29日和8月1—2日空气质量未超标,7月30日... 为研究台风天气系统对广州地区臭氧浓度的影响,选取2016年7月27日—8月2日台风"妮妲"过程,结合气象要素资料和空气质量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7月27日—8月2日台风过程期间,7月27—29日和8月1—2日空气质量未超标,7月30日和31日分别达到轻度污染和中度污染,首要污染物均为O_3,其中,31日O_3小时浓度峰值达293μg·m^(-3),O_3_8 h (8 h滑动平均)浓度达249μg·m^(-3),期间PM_(2.5)及前体物NO_2和CO浓度也略有升高,但总体升幅不大,都在良范围内.②台风过程期间,O_3浓度与温度、风速呈正相关(p<0.01),与气压、相对湿度呈负相关(p<0.01).高温低湿、风速1.0~2.0 m·s^(-1)、气压低有利于大气光化学反应,容易导致O_3浓度超标.③受台风外围下沉气流影响,大气存在垂直输送;同时混合层顶低,30日和31日混合层高度白天最高在1300 m以下,夜间在200 m左右,最低不足60 m;同时,2 km高度内均有持续逆温存在,逆温高度主要在700 m以下.地面处于均压场,同时存在逆温,大气层结稳定,使得污染物在近地层堆积不易扩散,导致O_3浓度超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3 污染特征 气象要素 台风 下沉气流
原文传递
广州PM2.5污染特征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23
6
作者 黄俊 王超群 +2 位作者 周宝琴 潘蔚娟 王春林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6-181,186,共7页
基于2014-2016年广州PM2.5浓度逐时观测数据,研究了广州PM2.5污染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确定了影响广州大气能见度的PM2.5浓度阈值。结果表明:(1)2014-2016年广州PM2.5质量浓度平均为32.7μg/m3,广州1月PM2.5污染最重,轻度、中... 基于2014-2016年广州PM2.5浓度逐时观测数据,研究了广州PM2.5污染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确定了影响广州大气能见度的PM2.5浓度阈值。结果表明:(1)2014-2016年广州PM2.5质量浓度平均为32.7μg/m3,广州1月PM2.5污染最重,轻度、中度、重度污染频率合计达20.16%;(2)PM2.5浓度与风速、降水、气温、能见度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气压呈正相关;(3)广州地区在南风的条件下PM2.5浓度最低,风速小于2m/s的偏北风下易出现污染;(4)PM2.5浓度与相对湿度共同影响广州能见度的变化,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PM2.5浓度的敏感阈值不断减小,通常当PM2.5高于37.3μg/m3时,控制PM2.5对改善城市能见度成效相对缓慢,而当PM2.5浓度低于此阈值时,降低PM2.5将显著提高大气能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PM2.5 大气污染 气象因子
下载PDF
广州市PM_(2.5)污染特征及潜在贡献源区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黄俊 廖碧婷 +4 位作者 王春林 邓雪娇 沈子琦 汤静 蓝静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9-118,共10页
基于NCEP/NCAR全球再分析气象资料和2015-2017年PM_(2.5)浓度,利用HYSPLIT模型研究不同气流轨迹对广州PM_(2.5)浓度的影响,以及污染输送路径和潜在源区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广州2015-2017年PM_(2.5)平均浓度为36.5μg/m^3,逐月平... 基于NCEP/NCAR全球再分析气象资料和2015-2017年PM_(2.5)浓度,利用HYSPLIT模型研究不同气流轨迹对广州PM_(2.5)浓度的影响,以及污染输送路径和潜在源区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广州2015-2017年PM_(2.5)平均浓度为36.5μg/m^3,逐月平均PM_(2.5)浓度1月份最高,为49.3μg/m^3,轻度污染及以上时次比例达15.66%,6月份最低,为20.8μg/m^3,无轻度及以上污染时次。(2)PM_(2.5)平均浓度在不同情景类型下的浓度高低顺序依次为:污染日>干季>清洁日>湿季,其中污染日的PM_(2.5)平均浓度是清洁日的近3倍,干季的PM_(2.5)平均浓度是湿季的1.4倍;不同情景类型下的PM_(2.5)浓度日变化特征基本都在白天时段低(16时最低),晚上时段高(21-22时最高),日变化幅度为污染日>干季>清洁日>湿季。(3)在干季,影响广州的气流轨迹路径主要有5类:东北路径、东南路径、西北路径、西南路径及偏西路径,其中第2类东南路径对广州PM_(2.5)平均浓度的贡献最高;而在湿季,影响广州的气流轨迹路径主要有4类:偏南路径、东南路径、偏北路径及西南路径,其中第3类偏北路径对广州PM_(2.5)浓度的贡献最高。(4)基于潜在源贡献因子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分析表明,广州PM_(2.5)浓度潜在源贡献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广州东部的东莞、惠州、深圳、肇庆、中山等周边地区,该研究可为确定广州污染潜在源贡献区以及区域联防联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聚类分析 传输路径 潜在贡献源区 广州
下载PDF
小波分析和EEMD方法在广州气温及降水的多尺度分析中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王兵 胡娅敏 +2 位作者 杜尧东 翟志宏 吴晓绚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69-776,共8页
利用小波变换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的方法对广州市1908-2010年103 a的温度、降水资料进行多尺度分析,并对比EEMD和小波分析的差异.结果表明:(1)小波分解基于先验的小波基函数和分解层次有较大的人为选择性,易产生虚假波动;(2... 利用小波变换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的方法对广州市1908-2010年103 a的温度、降水资料进行多尺度分析,并对比EEMD和小波分析的差异.结果表明:(1)小波分解基于先验的小波基函数和分解层次有较大的人为选择性,易产生虚假波动;(2) EEMD具有自适性,分解结果更稳定和一致,处理非线性、非平稳数据更准确;(3) EEMD分解显示,广州的温度、降水均存在2~6.8 a的年际尺度波动,年代际尺度上,温度表现为13.6a、34 a、68 a的波动周期,降水存在22.6 a的波动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 小波分析 广州
下载PDF
新型垂直探测资料在污染天气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9
作者 黄俊 廖碧婷 +5 位作者 王春林 谭浩波 沈子琦 蓝静 汤静 岳海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2-105,共14页
针对2017年1月上旬广州地区出现的一次持续时间长的重污染天气过程,基于地面观测资料、激光雷达、风廓线雷达和微波辐射计数据,从水平和垂直扩散条件2个方面分析了此次污染过程的形成和维持的原因.结果表明:(1)本次污染过程期间,广州地... 针对2017年1月上旬广州地区出现的一次持续时间长的重污染天气过程,基于地面观测资料、激光雷达、风廓线雷达和微波辐射计数据,从水平和垂直扩散条件2个方面分析了此次污染过程的形成和维持的原因.结果表明:(1)本次污染过程期间,广州地区地面风速基本为小于2m/s的偏北风,在300m高度以下普遍存在平均水平风速低于2.6m/s的小风层;污染前期640m高度内的各层回流指数廓线小于0.6,100m高度小于0.4,污染缓解后回流指数高于0.7.(2)地面PM_(2.5)浓度与逆温强度的相关系数为0.42,过程平均逆温厚度167m,平均逆温强度为1.08℃/100m;(3)PM_(2.5)浓度与边界层高度的相关系数为-0.56,清洁时段的平均边界层高度(876m)约为污染时段(620m)的1.4倍,过程最低边界层高度为267m;PM_(2.5)浓度与边界层通风量的相关系数为-0.61,清洁时段的平均边界层通风量(2538m^2/s)约为污染时段(1136m^2/s)的2.2倍,使用边界层通风量能更好表征大气污染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风廓线 微波辐射计 大气污染 广州
下载PDF
1961—2012年华南地区气温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5
10
作者 吴晓绚 杜尧东 杨永生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5年第2期27-30,共4页
根据华南地区110个站1961—2012年逐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华南地区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2年华南地区年平均气温以0.14℃/(10 a)的速率显著上升。20世纪70—80年代呈波动变化,9... 根据华南地区110个站1961—2012年逐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华南地区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2年华南地区年平均气温以0.14℃/(10 a)的速率显著上升。20世纪70—80年代呈波动变化,90年代中后期气温有明显的上升,并在1997年左右发生突变性增温。从季节分布看,升温速率冬季最大,为0.22℃/(10 a),秋季次之,为0.18℃/(10 a),夏季和春季升温幅度较小,分别为0.11℃/(10 a)和0.09℃/(10 a)。从地域分布看,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华南东部沿海是主要升温区域,升温速率为0.3℃/(10 a),海南平均为0.23℃/(10 a),而广西和广东西部、北部地区增温速率较小,为0.15℃/(10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时空分布 线性趋势 突变 华南
下载PDF
广州市近55年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14
11
作者 艾卉 吴晓绚 《广东气象》 2018年第4期20-23,共4页
利用1961—2015年广州5个地面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多项式拟合、线性趋势、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近55年广州市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89.9%的暴雨发生在汛期,暴雨日数的月际分布呈单峰结构;年和前、后汛期暴... 利用1961—2015年广州5个地面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多项式拟合、线性趋势、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近55年广州市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89.9%的暴雨发生在汛期,暴雨日数的月际分布呈单峰结构;年和前、后汛期暴雨日数均呈略增加趋势,且在1977—2000年期间都具有4~8年的显著周期;年和前汛期暴雨强度呈略增加趋势,后汛期呈略减少趋势;对广州降水贡献率最大的是暴雨,占总降水的1/3左右;年暴雨贡献率呈略增加趋势,而前、后汛期呈略减少趋势,说明非汛期暴雨贡献率增加造成年暴雨贡献率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暴雨 月际变化 年际变化 广州市
下载PDF
利用PCA-kNN方法改进广州市空气质量模式PM_(2.5)预报 被引量:12
12
作者 汤静 王春林 +2 位作者 谭浩波 邓雪娇 邓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5-134,共10页
为了提高广州市PM_(2.5)客观预报能力,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机器学习算法k近邻(PCA-kNN)方法,基于空气质量模式(CMAQ)预报产品、中尺度天气模式(GRAPES-MESO)预报产品和2017年上半年广州PM_(2.5)观测实况,试验确定PCA-kNN方法的最佳参数方... 为了提高广州市PM_(2.5)客观预报能力,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机器学习算法k近邻(PCA-kNN)方法,基于空气质量模式(CMAQ)预报产品、中尺度天气模式(GRAPES-MESO)预报产品和2017年上半年广州PM_(2.5)观测实况,试验确定PCA-kNN方法的最佳参数方案,建立广州市空气质量模式PM_(2.5)预报客观订正方法。结果表明:与CMAQ模式的PM_(2.5)预报相比,在第1~3天预报时效上,PCA-kNN订正结果与实况的相关系数分别提高20%、15%、29%,均方根误差分别降低17%、16%、20%,平均偏差更接近0,PM_(2.5)浓度等级TS评分接近或优于CMAQ预报,PCA-kNN订正结果优于CMAQ预报。机器学习算法PCA-kNN方法可有效改进广州市空气质量模式PM_(2.5)预报,本研究对其他地区、其他污染物客观预报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空气质量模式 PCA-kNN
下载PDF
华南地区温度变化及其对登革热传播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杜尧东 吴晓绚 王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174-3181,共8页
根据华南地区110个气象站1961—2012年的逐日气温资料,以及Reg CM4区域气候模式RCP情景下未来逐日气温预估数据,采用Ross-Macdonald疾病传播动力学模型、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五日滑动平均等方法和Arc GIS技术,研究了华南地区温度... 根据华南地区110个气象站1961—2012年的逐日气温资料,以及Reg CM4区域气候模式RCP情景下未来逐日气温预估数据,采用Ross-Macdonald疾病传播动力学模型、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五日滑动平均等方法和Arc GIS技术,研究了华南地区温度变化及其对登革热传播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21℃可作为适宜登革热传播的下限温度指标,1961—2012年华南地区年平均气温以0.14℃·10 a-1的速率显著上升,1997年发生了突变;与1981—2010年平均值相比,2020s、2050s和2080s华南地区温度增幅在RCP4.5情景下分别为0.8、1.3和1.7℃,RCP8.5情景下分别为0.9、1.7和2.9℃;气温突变后(1997—2012年)全年适于登革热传播的日数、终年流行区面积分别较突变前(1961—1996年)增加了10 d和408 km2;与1997—2012年平均值相比,2020s、2050s和2080s全年适于登革热传播的日数在RCP4.5情景下分别增加了10、15和20 d,RCP8.5情景下分别增加了15、25和40 d,终年流行区面积在RCP4.5情景下分别增加了3962、5436和8260 km2,RCP8.5情景下分别增加了4536、8780和20680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变化 登革热 RCP情景 传播时间 华南
原文传递
广东菜心周年种植温度适宜性及其变化趋势 被引量:11
14
作者 翟志宏 林镇国 +1 位作者 陈慧华 陈卓煌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3期66-71,共6页
利用广东省86个气象站1961-2014年的逐日平均温度资料和2004-2014年逐日的广州本地菜心价格资料,建立菜心(Brassica parachinensis,BP)温度适宜度模型,采用气候倾向率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空间插值等方法,对广东各地不同季... 利用广东省86个气象站1961-2014年的逐日平均温度资料和2004-2014年逐日的广州本地菜心价格资料,建立菜心(Brassica parachinensis,BP)温度适宜度模型,采用气候倾向率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空间插值等方法,对广东各地不同季节菜心生长的温度适宜度进行分析和模拟。结果表明:(1)广东省菜心在冬季、春季生长温度适宜度都比较高,而夏季、秋季较低,影响菜心周年种植的关键问题是夏季、秋季“热害”;(2)根据菜心生长温度适宜度与菜心相对气象价格的回归分析结果,将广东各地按不同季节划为3个类型:生长最适宜区,温度适宜度在0.90以上;适宜区,适宜度在0.60~0.90之间;不适宜区,适宜度在0.60以下;(3)年际变化上看夏季、秋季菜心生长的温度适宜度下降趋势显著,春季下降趋势不显著,冬季上升趋势显著;(4)根据各站点菜心生长温度适宜度变化,将广东地区划为3种类型:强下降型,倾向率小于-0.010;下降型,倾向率在-0.010~0之间;上升型,倾向率在0~0.010之间。研究结果可以为广东菜心生产应对气候变化、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科学调整菜心种植时空布局模式、实现菜心的周年均衡供应提供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适宜度 变化趋势 菜心 价格 广东
下载PDF
21世纪以来广州强降水的若干变化特征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婷 谌志刚 何溪澄 《广东气象》 2020年第5期15-18,共4页
基于广州国家和区域自动观测站的分钟、小时降水观测数据,分析了21世纪以来广州强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广州年降水量、大雨日数、暴雨日数均呈明显增加趋势,即强降水发生概率增加。同时短历时强降水极值和频次比长... 基于广州国家和区域自动观测站的分钟、小时降水观测数据,分析了21世纪以来广州强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广州年降水量、大雨日数、暴雨日数均呈明显增加趋势,即强降水发生概率增加。同时短历时强降水极值和频次比长历时降水增强、增多趋势更加显著。空间上,全市有5个短时强降水中心,其中4个与地形强迫作用有关,1个则与城市"雨岛"效应有关。时间上,短时强降水事件集中出现在汛期,且在汛期的降水集中期增多,降水间歇期减少,午后至傍晚是短时强降水的高发期。局地性、突发性和增长性是广州短时强降水事件的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短时强降水 时空分布 广州
下载PDF
广州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8
16
作者 欧善国 彭晓丹 凌洋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0-278,共9页
基于国家对农业信息化数字农业发展要求,以及广州都市农业发展需求分析,探讨了广州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构建策略、建设规划,重点探讨通过可视化建模方式,以及通用算法和集合算法,方便业务人员自行构建农业气象业务应用模型;采用CiteSp... 基于国家对农业信息化数字农业发展要求,以及广州都市农业发展需求分析,探讨了广州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构建策略、建设规划,重点探讨通过可视化建模方式,以及通用算法和集合算法,方便业务人员自行构建农业气象业务应用模型;采用CiteSpace技术构建农业气象知识图谱,实现“惠农”AI互动;通过Scrapy网络爬虫技术、Spark ML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实现病虫害图像识别与趋势分析;应用基于GIS二三位一体化技术实现精细化的气候资源区划、气象灾害风险区划;采用Web系统与微信混合式服务方式,提供多个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旨在以平台为载体,通过农业气象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建设,推动农村产业规模和科技创新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生产风险有效转移,有效保障广州都市农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智慧农业 气象服务 平台设计
下载PDF
三种激光雷达监测污染物分布和输送对比 被引量:8
17
作者 高晓荣 谭浩波 +3 位作者 邓涛 李菲 王春林 麦博儒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44-454,共11页
利用3种不同型号激光雷达在广州番禺大气成分观测站开展外场同步对比观测实验.通过全球地基气溶胶监测网(AERONET)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产品验证了3种激光雷达原始信号反演消光系数的可靠性.同时对比探讨了激光雷达低层反演能见度产品与... 利用3种不同型号激光雷达在广州番禺大气成分观测站开展外场同步对比观测实验.通过全球地基气溶胶监测网(AERONET)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产品验证了3种激光雷达原始信号反演消光系数的可靠性.同时对比探讨了激光雷达低层反演能见度产品与能见度仪的相关性;对比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全球同化系统模式(NCEP-GDAS)模拟结果讨论了激光雷达对混合层高度反演的有效性.最后利用个例分析揭示不同天气型下污染物可能的外源输送和本地积累.量化分析结果表明:3部激光雷达反演的能见度与能见度仪的相关系数均达到0.7以上,混合层高度均与NCEP-GDAS模式计算的混合层高度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与模拟结果相比,白天混合层高度在霾天气时相对较低,更能有效的揭示霾天气,亦可反映夜间间歇性湍流特性.应用分析表明:3部激光雷达均能较为一致的监测污染物的输送和本地的累积.外来输送主要以弱冷空气输送型为例,分析个例(2014年11月21~22日、24~25日)表明:后一过程(24~25日)由于夜间混合层高度(MLH)低,导致上层的粒子无法下传,污染物聚集在0.8km,且快速过境了,而前一过程(21~22日)整层输送,导致了近地层相对高的PM_(2.5)浓度;本地累积主要以冷高出海型为例(2014年11月25日20:00~27日20:00),逆温与低的地表通风系数共同造成了前一时段(25日20:00~26日20:00)的消光明显高于后一时段(26日20:00~27日2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消光系数 混合层高度 气溶胶光学厚度 全球地基气溶胶监测网 天气型
下载PDF
珠三角一次严重雾霾混合污染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彭端 杜尧东 +4 位作者 樊琦 刘畅 张羽 陈晓阳 申冲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1年第5期1-9,共9页
为了解2017年1月1日到12日珠江三角洲地区一次严重的雾霾混合污染演变过程的气象条件及微物理特征,运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WRF-CMAQ)对这次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式系统对此次过程中温度、湿度模拟效果较好,风速模拟值总体偏高,... 为了解2017年1月1日到12日珠江三角洲地区一次严重的雾霾混合污染演变过程的气象条件及微物理特征,运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WRF-CMAQ)对这次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式系统对此次过程中温度、湿度模拟效果较好,风速模拟值总体偏高,模拟的PM_(2.5)浓度总体偏低。该模式较好地模拟了该次雾霾污染的时空分布。通过分析污染严重的肇庆市的边界层高度、温度、风的垂直分布和气溶胶粒子的精细模拟值,探讨了霾转化为浓雾污染的发生发展过程。结果发现:持续稳定的高空环流形势是雾霾混合污染的前提条件,925 hPa西南风转为偏东南风是霾转化为雾的湿度因素,925 hPa弱小风辐合是浓雾产生的有利的大气环流形势。肇庆市近地面平均风速低于3 m·s^(-1)和接地逆温的存在,使污染物浓度增加,易形成较轻的雾霾污染;当925850 hPa转吹偏东南风,地面平均风速出现低于2 m·s^(-1)甚至是持续5~16 h的静风,空间上周边出现小风辐合,边界层高度低至100 m,小风层增厚至925 hPa以上,同时接地逆温与近地面湿度的增长叠加,相对湿度增长到接近100%时,是霾转化为浓雾污染的气象因素。此外,还发现这次污染气溶胶粒子爱根核(d≤0.05μm)质量浓度很低,在10μg·m^(-3)以下;较轻的霾污染时细颗粒污染物积聚核模态(0.05μm<d<2.00μm)浓度明显高于粗粒核模态(d≥2.00μm)浓度;出现浓雾严重污染时粗粒核模态与积聚核模态浓度相当。而广州的表现则与肇庆不同,霾污染过程粗粒核模态比积聚核模态质量浓度略高,浓雾时则约高出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混合污染 数值模拟 气象条件 微物理特征 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海陆风环流中海盐气溶胶对大气影响的模拟 被引量:8
19
作者 沈傲 田春艳 +6 位作者 刘一鸣 申冲 陈晓阳 陈训来 王明洁 蓝静 樊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27-1435,共9页
采用WRF-CMAQ模式对2013年9月9~13日珠江口一次典型海陆风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进一步探讨了在此类型环流系统下,海盐气溶胶及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珠江口附近海风环流一般在14:00左右开始形成,17:00左右发展最旺盛,且在珠江口... 采用WRF-CMAQ模式对2013年9月9~13日珠江口一次典型海陆风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进一步探讨了在此类型环流系统下,海盐气溶胶及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珠江口附近海风环流一般在14:00左右开始形成,17:00左右发展最旺盛,且在珠江口沿岸形成扇形风系.在海陆风环流影响下,珠江三角洲地区陆地上Na^+浓度从17:00开始增加,次日02:00左右达到最大,10:00以后开始下降.海盐气溶胶存在明显的氯亏损现象,其中白天的氯亏损情况远比晚上严重,细粒径的氯亏损情况比粗粒径严重.设置有无海盐气溶胶排放的敏感性试验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考虑海盐排放后,珠江口地区HCl,SO_4^(2-),NO_3^-的浓度均有增加,其中,HCl和NO_3^-的增加较多,SO_4^(2-)较少.HCl浓度增加的高值在Cl-高值之前;SO_4^(2-)浓度变化主要受海盐气溶胶排放中的硫酸盐组分影响;NO_3^-浓度变化则主要受氯亏损机制和NO_3^-干沉降过程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海陆风环流 海盐气溶胶 氯亏损 数值模拟
下载PDF
2021年广州市臭氧污染特征及气象因子影响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漾 张金谱 +2 位作者 邱晓暖 琚鸿 黄俊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028-2038,共11页
为深入认识臭氧(O_(3))污染特征及气象学成因,也为O_(3)污染预警预报和防控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利用2021年广州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资料,综合探讨了广州市O_(3)污染特征及气象因子和地面天气形势的影响,并对1次O_(3)持... 为深入认识臭氧(O_(3))污染特征及气象学成因,也为O_(3)污染预警预报和防控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利用2021年广州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资料,综合探讨了广州市O_(3)污染特征及气象因子和地面天气形势的影响,并对1次O_(3)持续中度污染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O_(3)为2021年广州市最主要的大气污染物,O_(3)污染时间提前。O_(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值(O_(3)-8 h)与日照时数和气温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43^(**)和0.332^(**),与风速、降水量、气压和相对湿度均表现为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55^(**)、−0.239^(**)、−0.208^(**)和−0.139^(**)。O_(3)-8 h与日照时数/风速比值的相关系数为0.745^(**),高于O_(3)-8 h与任一单项气象因子的相关系数,其线性拟合方程(O_(3)-8 h为因变量,日照时数/风速比值为自变量)的斜率随着上午07:00 NO_(2)浓度区间的升高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O_(3)-8 h与风速在干、湿季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14^(**)和−0.172^(*),与相对湿度在干、湿季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41和−0.469^(**),季节差异较大。O_(3)-8 h随相对湿度的增大呈先升后降的变化,当相对湿度大于80%,O_(3)-8 h明显下降。造成2021年O_(3)污染主要有均压场、弱低压槽和弱高压脊这3种地面天气形势,其中受均压场控制时O_(3)超标天数最多且O_(3)-8 h最高。广州市O_(3)污染具有持续性和区域性特征。4月30日—5月1日广州市出现的连续两天O_(3)中度污染为地面低风速、日照时间长、风场持续转变等因素造成O_(3)聚集,再加上夜间逆温造成前体物累积与白天辐射增强加速O_(3)生成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_(3)) 污染 气象因子 地面天气形势 相关性 广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