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药在牙周疾病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2
1
作者 裴霞 华红 徐治鸿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51-152,共2页
关键词 牙周病 中医药疗法 病因 病机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婴儿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前正畸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邓利琴 姜杰 +2 位作者 黎凡 王慧菁 王洪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789-792,共4页
目的探讨上颌-鼻软骨整形矫治器在婴儿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前正畸中的应用与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4年3月,对100例出生后10 d^3个月内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婴儿进行上颌-鼻软骨整形矫治器矫治。其中男60例,女40例,健康状况良好。根据矫... 目的探讨上颌-鼻软骨整形矫治器在婴儿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前正畸中的应用与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4年3月,对100例出生后10 d^3个月内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婴儿进行上颌-鼻软骨整形矫治器矫治。其中男60例,女40例,健康状况良好。根据矫治起始时间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0 d^1个月内)及对照组(1~3个月)各50例,对比两组婴儿正畸治疗前后上唇裂隙、上前牙槽突裂隙关闭程度及唇腭裂联合整复术后3个月鼻翼外观满意度,评价疗效。结果婴儿正畸前后上唇裂隙、上前牙槽突裂隙宽度观察组为5.0±1.6 mm、4.1±2.7 mm,6.9±2.6 mm、6.4±2.9 mm;与对照组7.5±3.1 mm、8.3±3.0 mm,12.5±4.0 mm、10.8±2.6 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婴儿正畸前后上唇裂隙、上前牙槽突裂隙宽度自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术后鼻翼外观满意度观察组86.3%与对照组6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早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实施上颌-鼻软骨整形矫治器矫治,可明显改善上颌形态及鼻畸形程度,减小牙槽突裂隙,并有效减小上唇张力,为婴儿期唇腭裂联合手术创造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腭裂 术前正畸 婴儿
下载PDF
早期腭裂修复术后瘘的发生率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洪涛 黎凡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92-194,共3页
目的 探讨婴儿期腭裂手术后瘘发生的规律。方法 对 1995年 7月~ 2 0 0 1年 9月期间施行的 2~ 12个月龄的 5 31例腭裂修复术后瘘发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腭裂术后瘘发生率为 4 9%,双侧完全性腭裂术后瘘发生率 ( 7 8%) ,明... 目的 探讨婴儿期腭裂手术后瘘发生的规律。方法 对 1995年 7月~ 2 0 0 1年 9月期间施行的 2~ 12个月龄的 5 31例腭裂修复术后瘘发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腭裂术后瘘发生率为 4 9%,双侧完全性腭裂术后瘘发生率 ( 7 8%) ,明显高于不完全性腭裂 ( 4 4%)、单侧完全性腭裂 ( 4 3 %,P <0 0 1) ,后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别 (P >0 0 5 ) ;术后瘘发生率与年龄、及本组所采用的不同术式无关 (P >0 0 5 ) ;其中硬腭部瘘占完全性腭裂术后瘘率 70 %,较其它部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婴儿期腭裂手术并不会增加瘘发生率 ,对于双侧完全性腭裂 ,推荐做术前正畸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生率 术后 腭裂术 腭裂修复术 双侧 婴儿期 早期 显著性
原文传递
婴儿期腭裂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洪涛 黎凡 崔颖秋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26-428,共3页
目的:总结婴儿期外科治疗腭裂的经验。方法:回顾近6年531例2~12月各型腭裂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与裂隙程度有关(均F<0.05);与传统大于周岁行腭裂手术的患儿相比,婴儿... 目的:总结婴儿期外科治疗腭裂的经验。方法:回顾近6年531例2~12月各型腭裂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与裂隙程度有关(均F<0.05);与传统大于周岁行腭裂手术的患儿相比,婴儿期手术失血少,而术后出血发生率、手术时间、死亡率两者无差别;婴儿期手术也不会增加术后瘘孔发生率,但术后呼吸道梗阻率略高。结论:掌握好适应证及电外科技术,婴儿期腭裂手术是一种安全、疗效好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裂 腭裂修复术 婴儿期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正常与单侧唇裂口轮匝肌和上唇血管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8
5
作者 邓细河 翟佳羽 +5 位作者 崔颖秋 裴霞 姜杰 黎凡 徐达传 廖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0-122,共3页
目的:为婴儿单侧唇裂功能性修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4例正常成人新鲜头颈标本,在下颌下缘面动脉远心端内注入红色乳胶。5例正常婴儿、6例单侧唇(腭)裂婴儿标本,经福尔马林固定,从皮肤面和粘膜面解剖上唇口轮匝肌,在手术显微镜下观... 目的:为婴儿单侧唇裂功能性修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4例正常成人新鲜头颈标本,在下颌下缘面动脉远心端内注入红色乳胶。5例正常婴儿、6例单侧唇(腭)裂婴儿标本,经福尔马林固定,从皮肤面和粘膜面解剖上唇口轮匝肌,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口轮匝肌的形态及血管的分布。结果:口轮匝肌分深浅二层。深层肌肉呈水平方向,起自一侧口角的皮肤和粘膜,走向另一侧口角。浅层由上下两束肌纤维组成。单侧完全性唇裂标本显示患侧深层肌肉在裂隙处中断,止于红唇由厚转薄处。而浅层肌肉不仅中断,其附丽点亦发生错位,造成鼻小柱、鼻翼畸形。健侧深层肌肉在裂隙处中断,浅层肌纤维均附于鼻小柱基部,造成鼻小柱向健侧偏斜。正常上唇动脉起始部和走行都较恒定,本组未见解剖异常。唇裂标本显示,一侧动脉不能与对侧同名动脉吻合成弓,还造成异常走行。结论:对单侧完全性唇裂功能性修复,患侧皮下剥离要达到鼻翼外侧,把扭曲错位的浅层肌组织从鼻翼基部及鼻翼外侧的骨膜上进行分离,并按解剖形态进行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裂 上唇 应用解剖 功能修复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局部用药治疗手足口病的效果 被引量:8
6
作者 裴霞 孙琪殷 翟佳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1期2551-2552,共2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局部用药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把90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对照组42例。治疗组用干扰素液涂口、雾化,中药外洗手足皮肤病损处。对照组口服病毒唑、维生素C片。所有受试者均在治疗期间用复方氯已啶液拭洗口...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局部用药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把90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对照组42例。治疗组用干扰素液涂口、雾化,中药外洗手足皮肤病损处。对照组口服病毒唑、维生素C片。所有受试者均在治疗期间用复方氯已啶液拭洗口腔,并在用药后3、5、7d复诊,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3d治愈率为31.25%,5d治愈率为91.67%。对照组3d治愈率为0%,5d治愈率为28.57%。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中西医结合局部用药治疗手足口病疗程短、显效快,儿童易于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中西医结合 局部治疗
下载PDF
上颌-鼻软骨整形矫治器在婴儿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前正畸中的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邓利琴 翟佳羽 +4 位作者 余乔立 姜杰 黎凡 王慧菁 王洪涛 《广东牙病防治》 2007年第5期204-207,共4页
目的探讨上颌-鼻软骨整形矫治器在婴儿期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前正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双侧唇腭裂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n=30)与对照组(n=20),试验组于出生10d^1个月内进行上颌-鼻软骨整形矫治器矫治,对照组均不做术前正畸。两组患... 目的探讨上颌-鼻软骨整形矫治器在婴儿期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前正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双侧唇腭裂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n=30)与对照组(n=20),试验组于出生10d^1个月内进行上颌-鼻软骨整形矫治器矫治,对照组均不做术前正畸。两组患儿正畸治疗前(T1)后(T2)对比上唇裂隙、上前牙槽突裂隙关闭程度,对比两组唇腭裂联合整复术后3个月鼻翼外观满意度,作出评价。结果两组患儿T1、T2两侧上唇裂隙及牙槽突裂隙宽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术后鼻翼外观满意度试验组87%,高于对照组60%(P<0.05)。结论该治疗有效减少上唇及上颌骨牙槽突的裂隙宽度,改善鼻外观,达到降低手术难度,增加手术效果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腭裂 术前正畸 婴儿
下载PDF
婴儿期腭裂手术治疗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7
8
作者 王洪涛 裴霞 +8 位作者 邓利琴 张国强 黄北星 谭永红 倪锦 陶建平 张丽 潘丽雯 伍劲松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1998年第2期143-144,共2页
婴儿期腭裂手术治疗的初步观察PrimativeObservationofinfantcleftpalatetreatedbyoperation王洪涛裴霞邓利琴张国强黄北星谭永红倪锦陶建平张丽潘丽雯伍劲松作者单位:广州... 婴儿期腭裂手术治疗的初步观察PrimativeObservationofinfantcleftpalatetreatedbyoperation王洪涛裴霞邓利琴张国强黄北星谭永红倪锦陶建平张丽潘丽雯伍劲松作者单位:广州市儿童医院口腔科(510120)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腭裂 外科手术 治疗
下载PDF
婴儿期一次性手术整复完全性唇腭裂及牙槽突裂 被引量:7
9
作者 王洪涛 翟佳羽 +2 位作者 崔颖秋 邓利琴 裴霞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41-243,共3页
目的 :探讨婴儿期一次性手术修复完全性唇腭裂及牙槽突裂的安全性与可能性。方法 :在气体 -静脉复合麻醉下 ,对 4 2例婴儿完全性唇腭裂及牙槽突裂施行一次性手术整复。在监护室复苏成功后返专科病房治疗 ,术后 4~7d出院。结果 :4 2例... 目的 :探讨婴儿期一次性手术修复完全性唇腭裂及牙槽突裂的安全性与可能性。方法 :在气体 -静脉复合麻醉下 ,对 4 2例婴儿完全性唇腭裂及牙槽突裂施行一次性手术整复。在监护室复苏成功后返专科病房治疗 ,术后 4~7d出院。结果 :4 2例患儿均麻醉平稳 ,无麻醉意外及并发症 ,且手术顺利 ,平均失血 4 2 .7± 6.5 m l,平均手术操作时间为 13 9.2± 18.6min。术后均复苏成功 ;伤口多为一期愈合 ,仅 2例腭部出现裂孔。结论 :在专业小儿麻醉及复苏技术保障下 ,婴儿期一次性手术整复完全性唇腭裂及牙槽突裂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裂 腭裂 牙槽突裂 婴儿期 一次性手术
全文增补中
儿童50颗恒牙再植后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管悦 秦满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63-566,共4页
目的:分析再植牙的预后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观察再植后牙根吸收出现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00~2006年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儿童口腔科注册的系统病历中,观察期≥6个月的全脱位牙再植病历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患者及再植牙信息。应... 目的:分析再植牙的预后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观察再植后牙根吸收出现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00~2006年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儿童口腔科注册的系统病历中,观察期≥6个月的全脱位牙再植病历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患者及再植牙信息。应用卡方检验和生存分析(coxregression)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外伤病历39份,涉及再植牙50颗。牙周膜愈合的发生率为18%,牙根吸收发生率为82%,替代性吸收是最常见的牙周组织预后形式(64%)。牙根发育情况和保存方式与牙周组织预后具有显著相关性;牙根发育情况、牙髓治疗时机可以影响牙根吸收出现的时间(P<0.05)。结论:替代性吸收是再植牙最常见的牙周组织预后形式。再植牙牙根发育情况和保存方式与牙周组织预后具有显著相关性。牙根发育情况、牙髓治疗时机可以影响牙根吸收出现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植牙 牙周膜愈合 牙根吸收
下载PDF
拔牙和非拔牙矫治对颊廊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孙琪殷 邓利琴 翟佳羽 《广东牙病防治》 2007年第10期442-444,共3页
目的研究拔牙和非拔牙矫治对颊廊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安氏Ⅰ类错拔牙矫治患者和不拔牙矫治患者各25例,在其矫治前后的牙模型上,分别对上下尖牙区和磨牙区唇颊面最突出的位置进行牙弓宽度的测量,同时在其矫治前后面部正位像上,测量... 目的研究拔牙和非拔牙矫治对颊廊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安氏Ⅰ类错拔牙矫治患者和不拔牙矫治患者各25例,在其矫治前后的牙模型上,分别对上下尖牙区和磨牙区唇颊面最突出的位置进行牙弓宽度的测量,同时在其矫治前后面部正位像上,测量笑容宽度和上颌可见牙列宽度,计算颊廊系数。所有数据均经统计学分析。结果非拔牙组矫治前后牙弓宽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拔牙组矫治后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分别增加了2.87 mm和1.30 mm(P<0.05),但上下颌磨牙间宽度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颊廊系数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安氏Ⅰ类错患者,拔牙和不拔牙矫治对颊廊均无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颊廊 拔牙 非拔牙 牙弓宽度 错验 安氏Ⅰ类
下载PDF
软腭部反向双Z瓣腭裂修复术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邓细河 翟佳羽 +4 位作者 姜杰 裴霞 崔颖秋 黎凡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0-232,共3页
目的:报道软腭部反向双Z瓣腭裂修复术的解剖学基础及其临床应用。方法:正常婴儿新鲜头颈标本5例、婴儿单侧完全性腭裂新鲜标本2例、婴儿双侧完全性腭裂标本1例。采用大体解剖和显微解剖,主要观察腭帆提肌和腭升动脉的走向。在2例新鲜腭... 目的:报道软腭部反向双Z瓣腭裂修复术的解剖学基础及其临床应用。方法:正常婴儿新鲜头颈标本5例、婴儿单侧完全性腭裂新鲜标本2例、婴儿双侧完全性腭裂标本1例。采用大体解剖和显微解剖,主要观察腭帆提肌和腭升动脉的走向。在2例新鲜腭裂标本的软腭区摹拟该术式进行解剖。结果:腭帆提肌至翼钩的距离为(4.5±1.6)mm,此处肌宽为(8.0±1.8)mm。软腭部Z瓣的角度取60°~70°,臂切口长度根据裂隙大小取中轴长的1/2或2/3。临床手术35例,有11例术后来院复查。经语音耳测评定,优良率达90.8%。结论:软腭部反向双Z瓣腭裂修复术式设计合理,操作得当,不会损伤腭帆提肌、血管主干和神经。能有效地重建腭部肌肉的解剖结构,延长和后退软腭,又可避免直线疤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裂 软腭部反向双Z瓣 解剖学
下载PDF
前牵引矫治乳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的侧貌变化 被引量:3
13
作者 叶金梅 邓利琴 +3 位作者 翟佳羽 姜杰 王洪涛 邓细河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263-266,共4页
目的探讨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乳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和矫治前后颌骨软组织侧貌头影测量值的变化。方法选择乳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患儿8名,患儿呈凹面型,前牙或合并后牙反,上颌相对下颌后缩,乳磨牙末端呈近中阶梯,不... 目的探讨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乳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和矫治前后颌骨软组织侧貌头影测量值的变化。方法选择乳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患儿8名,患儿呈凹面型,前牙或合并后牙反,上颌相对下颌后缩,乳磨牙末端呈近中阶梯,不存在功能性下颌移位。上下牙列无牙周疾病,牙体疾病须治疗,之前未做过正畸治疗。应用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正畸前后头影测量,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结果乳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患儿经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6个月左右,患儿的上颌N-A增长,上颌前移,N-B缩短,下颌后旋,颌骨面角减小、软组织面角相应减小;骨组织和软组织前下面高增加,乳上切牙唇倾,乳下切牙舌倾;上唇突度增大、倾斜度减小,下唇突度减小、倾斜度减小。结论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乳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凹面型显著改善且呈直面型。颌骨和软组织侧貌发生相应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牙[牙合] 骨性反[牙合] 前方牵引
下载PDF
siRNA抑制TGFβ3诱导小鼠腭裂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沐 陈亦阳 +2 位作者 汪淼 侯劲松 黄洪章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107-113,共7页
目的:探讨siRNA抑制TGFβ3诱发腭裂的机制。方法:使用不同剂量(200、400、800pmol)经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包裹的TGFβ3 StealthTMRNAi于交配后(days post coitum,dpc)12天做孕鼠宫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注射作为空白对照。14dpc... 目的:探讨siRNA抑制TGFβ3诱发腭裂的机制。方法:使用不同剂量(200、400、800pmol)经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包裹的TGFβ3 StealthTMRNAi于交配后(days post coitum,dpc)12天做孕鼠宫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注射作为空白对照。14dpc时取部分胎鼠腭突,RT-PCR及Western印迹检测腭突中TGFβ3、Smad2、BMP2的表达情况。16dpc时再取部分胎鼠腭突,观察腭突融合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观察胚鼠腭突的TGFβ3、Smad2、BMP2的表达情况。实验数据均以SPSS13.0软件包进行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宫腔注射800pmol的StealthTMRNAi,可引起TGFβ3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400pmol组能显著降低Smad2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但BMP2的表达情况未受明显影响。20%~60%的实验组小鼠胚胎腭突不能融合,形成腭隐裂,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TGFβ3、Smad2的表达量较低,而BMP2的表达未见显著变化。结论:在12dpc给予小鼠宫腔注射TGFβ3 StealthTMRNAi,能有效沉默TGFβ3基因,20%~60%小鼠胚胎形成腭隐裂,同时Smad2基因表达下调,但对BMP2基因表达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裂 TGFβ3基因 SMAD2基因 腭裂动物模型 RNA干扰
下载PDF
摆形矫治器治疗安氏Ⅱ~1类错的PAR指数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翟佳羽 任琼 +3 位作者 邓利琴 姜杰 王洪涛 邓细河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7年第9期556-558,共3页
目的:运用PAR指数评价摆式矫治器非拔牙矫治安氏Ⅱ1类错的效果。方法:选取摆式矫治器治疗安氏Ⅱ1类错病例32例,运用PAR指数对每一病例矫治前后的石膏模型进行评分,并作配对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治疗结束时都达到个别正常标准,PAR... 目的:运用PAR指数评价摆式矫治器非拔牙矫治安氏Ⅱ1类错的效果。方法:选取摆式矫治器治疗安氏Ⅱ1类错病例32例,运用PAR指数对每一病例矫治前后的石膏模型进行评分,并作配对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治疗结束时都达到个别正常标准,PAR指数得分平均减少31分。结论:摆式矫治器可以有效治疗部分安氏Ⅱ1类错,同时避免了拔牙,对轻、中度患者是一种可取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摆式矫治器 安氏Ⅱ^1类错耠 PAR指数
原文传递
胚鼠腭突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3基因的RNA干扰及对TGFβ-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亦阳 陈沐 +2 位作者 汪淼 侯劲松 黄洪章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CAS 2011年第1期16-21,共6页
目的探讨在胚鼠腭突培养细胞中应用StealthTM RNAi转染有效沉默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基因的可行性。方法采用Bal b/c近交系小鼠在交配后第14天取胚鼠腭突,离散后进行细胞培养,应用相差显微、MTT法观察传代细胞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 目的探讨在胚鼠腭突培养细胞中应用StealthTM RNAi转染有效沉默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基因的可行性。方法采用Bal b/c近交系小鼠在交配后第14天取胚鼠腭突,离散后进行细胞培养,应用相差显微、MTT法观察传代细胞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采用化学合成的StealthTM RNAi抑制原代胚鼠腭突上皮细胞和间充质细胞内源性TGFβ3mRNA表达,检测作用24、48、72h后,TGFβ3、Smad2、BMP2三种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经过本实验设计的StealthTM RNAi干扰的胚鼠腭突培养细胞中,TGFβ3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但沉默效果随时间有减弱趋势。Smad2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随着TGFβ3基因的沉默而减低;但BMP2基因的表达无显著性的改变。结论 StealthTM RNAi能有效地沉默TGFβ3基因,并下调Smad2基因的表达,但对BMP2基因表达无明确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裂 TGFβ3基因 SMAD2基因 信号通路 RNA干扰
原文传递
腭弓-Nance弓联合支抗预防摆式矫治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                        
17
作者 刘冰 翟佳羽 +1 位作者 詹春华 谭泽明 《广东牙病防治》 2009年第5期202-205,共4页
目的探讨摆式矫治器治疗后腭弓联合Nance弓预防牙及骨骼复发的效果。方法选取10.1~13.6岁的牙性安氏Ⅱ类错患者20例,摆式矫治术推磨牙到远中位,观察3个月后拆除摆式矫治器,两治疗组均行MBT直丝弓托槽固定矫治术,对牙列作进一步矫治... 目的探讨摆式矫治器治疗后腭弓联合Nance弓预防牙及骨骼复发的效果。方法选取10.1~13.6岁的牙性安氏Ⅱ类错患者20例,摆式矫治术推磨牙到远中位,观察3个月后拆除摆式矫治器,两治疗组均行MBT直丝弓托槽固定矫治术,对牙列作进一步矫治,对照组不作支抗保护,试验组采用Nance弓联合腭弓加强磨牙支抗,直至固定正畸治疗结束前,以X线片头影测量分析为测定手段。结果两治疗组的磨牙和下颌骨位置都有复发,但对照组的复发更明显,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摆式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磨牙后,腭弓联合Nance弓联合支抗可有效预防术后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弓 NANCE弓 支抗 摆式矫治术 磨牙
下载PDF
摆式矫治器在大龄青少年错矫治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翟佳羽 曾慧韵 +4 位作者 孙琪殷 邓利琴 姜杰 王洪涛 邓细河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9年第2期109-111,共3页
目的:探讨摆式矫治器在大龄青少年错矫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安氏II类错12例,平均年龄14.5岁,男4例,女8例。所有病例上颌第二磨牙已完全萌出。使用摆式矫治器推上颌第一磨牙向远中移动,当上下磨牙达到轻度III类关系时停止加力,维持... 目的:探讨摆式矫治器在大龄青少年错矫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安氏II类错12例,平均年龄14.5岁,男4例,女8例。所有病例上颌第二磨牙已完全萌出。使用摆式矫治器推上颌第一磨牙向远中移动,当上下磨牙达到轻度III类关系时停止加力,维持3个月。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侧位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牙与骨骼变化。结果:第一磨牙平均远中移动5.60mm,远中旋转3.49°,整体移动约80%。第二磨牙平均远中移动5.19mm,远中旋转6.40°,整体移动约50%,无明显骨骼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摆式矫治器 错(牙合)畸形 大龄青少年
原文传递
两种方法治疗乳牙骨性Ⅲ类错的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翟佳羽 邓利琴 +2 位作者 姜杰 王洪涛 邓细河 《广东牙病防治》 2007年第9期406-408,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前方牵引和FRⅢ功能矫治器矫治乳牙骨性反[牙合]的疗效。方法广州市儿童医院口腔科治疗的骨性乳牙反[牙合]患者57例,年龄3~7岁,平均5.3岁,随机分为2组,前方牵引组29例,FRⅢ组28例。对照组为正常乳牙[牙合]儿童,30... 目的对比研究前方牵引和FRⅢ功能矫治器矫治乳牙骨性反[牙合]的疗效。方法广州市儿童医院口腔科治疗的骨性乳牙反[牙合]患者57例,年龄3~7岁,平均5.3岁,随机分为2组,前方牵引组29例,FRⅢ组28例。对照组为正常乳牙[牙合]儿童,30人。患者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以X线头影测量方法评价疗效。结果前方牵引组和FRⅢ组均可矫正乳牙骨性反[牙合]。FRⅢ组上前牙唇倾,下前牙舌倾,上下颌骨无明显变化。前牵引组上前牙唇倾,上颌骨A点前移2.98mm,上颌骨长度增加2.78mm。结论在乳牙骨性反[牙合]的治疗中,FRⅢ功能矫治器主要通过移动牙齿消除反[牙合],无骨性作用,而前牵引除有牙齿移动外,还可以促进上颌骨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方牵引 FRⅢ矫治器 骨性反[牙合] 乳牙[牙合]
下载PDF
HD-DDP+5-FU方案用于口腔鳞癌诱导化疗临床初步观察
20
作者 王慧菁 陈伟良 《广东牙病防治》 2004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 对HD DDP +5 FU方案用于口腔鳞癌术前诱导化疗进行临床观察 ,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16例患者入院后行切取活组织检查确诊为口腔鳞癌后 ,予以 1个疗程HD DDP +5 FU方案化疗再行手术切除 ,对化疗中及化疗后患者肿物... 目的 对HD DDP +5 FU方案用于口腔鳞癌术前诱导化疗进行临床观察 ,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16例患者入院后行切取活组织检查确诊为口腔鳞癌后 ,予以 1个疗程HD DDP +5 FU方案化疗再行手术切除 ,对化疗中及化疗后患者肿物局部及全身的变化 ,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临床评价。结果 完全缓解 1例 ,13例患者的病灶在不同程度上有缩小并且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病变进展 2例。结论 HD DDP +5 FU方案用于口腔鳞癌诱导化疗可以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可以使用药物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D-DDP 5-FU 口腔鳞癌 化疗 手术 OSCC 肿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