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典型城中村教育异托邦的空间特征与建构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袁振杰 叶维强 +1 位作者 谢宇琳 杨蓉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078-3094,共17页
高速城镇化带来了城市多元空间的深度互嵌与交融,也衍生出不同的人地矛盾问题。其中,学校与城市内部各主体、各功能空间发生的空间摩擦现象仍然未被充分地认识和研究。选取广州市KL城中村内的一所民办打工子弟小学为案例,通过半结构访... 高速城镇化带来了城市多元空间的深度互嵌与交融,也衍生出不同的人地矛盾问题。其中,学校与城市内部各主体、各功能空间发生的空间摩擦现象仍然未被充分地认识和研究。选取广州市KL城中村内的一所民办打工子弟小学为案例,通过半结构访谈、参与式观察等田野调查方法,以异托邦理论作为切入点,审视城中村打工子弟学校空间的异托邦属性,并解读学校作为异托邦式空间的生产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①学校之于城中村是异托邦式的存在,被理解为城中村的一片“绿洲”;②学校为在城中村中保持自身空间的独特性和独立性,采用多种方式维护和强化其异托邦属性和边界;③学校与外部城市空间存在着复杂的空间摩擦和协商,但其在地方权力结构中处于边缘地位。研究在理论上揭示学校作为异托邦空间的社会性,延伸了人文地理学视域下对于异托邦空间研究的类型学,丰富了教育空间研究的知识体系,同时有望加深学界对城中村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生存困境的空间发生机制的理解,唤起社会各界对城中村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的关怀,从而为城乡流动儿童创造一个更加良好、公平的教育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异托邦 城镇化 教育公平 打工子弟学校
原文传递
民俗文化赋能城市社区治理的过程与机制——以车陂龙舟民俗为例
2
作者 温士贤 苏志均 杨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9-107,共9页
在全球化和后工业城市语境下,民俗文化被视为支撑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手段。以广州车陂社区的龙舟民俗文化为案例,探讨其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过程与机制,从而发现地方民俗文化在现代城市社区治理中... 在全球化和后工业城市语境下,民俗文化被视为支撑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手段。以广州车陂社区的龙舟民俗文化为案例,探讨其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过程与机制,从而发现地方民俗文化在现代城市社区治理中的重要角色。研究表明:在龙舟民俗保护、传承、开发等关键过程中,地方文化精英和组织机构带领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从物质性、精神性、情感性和生态性等多维度对龙舟民俗文化进行重构。在车陂社区治理实践中,地方文化精英充分挖掘龙舟民俗文化内涵,使其与现代社区治理的多重目标相契合,进而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新动能。该研究为当前民俗文化的保育传承与城市社区治理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城中村 社区治理 民俗文化 扒龙舟
下载PDF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移民的人地互动与地方协商研究——以珠三角为例
3
作者 朱竑 陈晓亮 +1 位作者 袁振杰 欧阳漪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2023年第2期88-91,共4页
移民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众多研究产生了丰富的理论和模型。在深度参与全球合作以及全球产业转移升级的背景下,中国正从一个国内人口流动大国向国际人口流动大国逐步转型。巨量人口的跨界移动已经对中国人力资源结构、社会... 移民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众多研究产生了丰富的理论和模型。在深度参与全球合作以及全球产业转移升级的背景下,中国正从一个国内人口流动大国向国际人口流动大国逐步转型。巨量人口的跨界移动已经对中国人力资源结构、社会治理、环境生态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入认识“移民-城市”这一对核心的人地关系是理解转型期中国城镇化的重中之重。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华南师范大学作为承担单位(项目中后期转入广州大学),邀请新加坡管理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多位学者共同开展了“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移民的人地互动与地方协商研究——以珠三角为例”项目(项目编号:416306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师范大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深度参与 墨尔本大学 人力资源结构 城市移民 珠三角 人地关系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养老院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分异成因 被引量:39
4
作者 姜磊 陈星宇 朱竑 《地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951-1964,共14页
中国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密切关注的焦点。养老院是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有效办法。因此,分析中国城市养老院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探索城市之间养老院数量差异的成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网络... 中国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密切关注的焦点。养老院是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有效办法。因此,分析中国城市养老院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探索城市之间养老院数量差异的成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了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的养老院数量,并进行了地图化展示,然后从空间分异性视角出发,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对城市养老院数量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养老院数量的空间分布与城市老年人口分布非常相似。(2)地理探测器方法的因子探测结果显示,老年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公共财政支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和公园绿地面积是影响城市养老院数量的主要因素。其中,城市财政支出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养老院的建设至关重要。(3)交互因子探测分析结果显示,5个影响因素的两两交互作用均大于单个因素的作用,说明城市养老院数量的空间分布是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老年人口与其他4个变量的交互作用最强,说明老年人口和其他因素结合对城市养老院数量空间分布来说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化 老年人 养老院 空间分异性 地理探测器 中国
原文传递
儿童视角下的广州市儿童公园游憩体验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谢泳涛 朱竑 陈淳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81-91,共11页
儿童游憩空间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儿童的游憩体验也备受学者的关注。该研究以广州市儿童公园为案例地,采用照片引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尝试探究儿童视角下的儿童游憩体验。研究发现,广州市儿童公园的儿童游憩体验类型... 儿童游憩空间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儿童的游憩体验也备受学者的关注。该研究以广州市儿童公园为案例地,采用照片引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尝试探究儿童视角下的儿童游憩体验。研究发现,广州市儿童公园的儿童游憩体验类型主要为3种:基于感官愉悦的感官式体验、基于认知的判断式体验和追求互动的社交式体验。影响儿童游憩体验的因素主要包括3方面:游憩设备与空间环境、儿童幻想与社会认知以及同伴关系。其中,在同伴关系中,区别于以往监督者的角色,家长的陪伴者角色更加突出,亲子间的亲密交流互动、强凝聚力的家庭氛围培养同样影响儿童的游憩体验。基于此,园区应选择高参与度、高安全性的游憩设备,提高游憩空间的功能可供性,提供符合儿童审美的游憩环境,并考虑游憩空间按年龄分区的管理模式促进儿童积极的游憩体验。园区应设置更多合作型游憩设备,提供亲子间交流合作的空间和机会。研究以期丰富儿童游憩体验以及儿童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并为城市儿童公园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游憩体验 广州市儿童公园 照片引谈法 儿童游憩体验类型
下载PDF
主体、知识和地方:一个研学旅行研究的探索性理论框架 被引量:14
6
作者 袁振杰 谢宇琳 何兆聪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26,共13页
随着近年研学旅行的兴起,相关研究有长足的发展,但研究的系统化和理论化不足。文章运用关键词共现分析方法,对1996—2021年中国知网中以“研学旅行”为主题词的1590篇中文文献,以及来源于Web of Science文献数据库的592篇相关主题的英... 随着近年研学旅行的兴起,相关研究有长足的发展,但研究的系统化和理论化不足。文章运用关键词共现分析方法,对1996—2021年中国知网中以“研学旅行”为主题词的1590篇中文文献,以及来源于Web of Science文献数据库的592篇相关主题的英文文献进行梳理。结合国外研学旅行相关主流研究成果,阐释研学旅行在不同社会和时期的概念内涵,并提取研学主体、研学知识和研学地方3个维度,结构化分析国内外研学旅行发展现状及研究重点议题。研究发现,国内研学旅行研究呈现现象导向和经世致用的特征,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经验和案例分析,但研学主体、知识和地方3个维度均存在科学问题判定以及理论层面建构的不足。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旅游地理学近年来的理论反思,尝试引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作为研学旅行研究的整合性研究视角,推动学科讨论和争鸣。该研究有助于研学旅行研究的理论化和本土化,并有助于深化研学旅行的内涵,服务高质量研学旅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学旅行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知识 地方 理论框架
下载PDF
体育赛事体验对旅游目的地品牌影响研究——以广州马拉松赛为例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敏 陈晓欣 +1 位作者 林银斌 朱竑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9-51,共13页
基于体育赛事打造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已被证明有效,并成为多地营销策略的共同选择,但有关体育赛事对旅游目的地品牌体验的促进机制缺乏关注。文章以广州马拉松赛为例,采用凯利方格法探究受众群体对旅游目的地元素的感知体验情况的异同,讨... 基于体育赛事打造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已被证明有效,并成为多地营销策略的共同选择,但有关体育赛事对旅游目的地品牌体验的促进机制缺乏关注。文章以广州马拉松赛为例,采用凯利方格法探究受众群体对旅游目的地元素的感知体验情况的异同,讨论不同受众群体基于赛事产生的旅游地品牌体验,探索通过体育赛事体验推动旅游目的地品牌化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赛事中所展示的特色景观及其背后体现的文化精神、贴近日常生活经验的场景以及不同身份群体的参与和互动是受众群体所关注的旅游目的地要素;(2)群体的品牌体验是多重维度交互的结果,由于赛事参与程度和体验视角的不同,体验结果也有所差异:非跑者将赛事情景与日常生活进行联系,生成了对赛事的正负面兼具的情绪,而跑者通过“具身-认知”过程,生成了更积极正面和影响持久的多维度体验;(3)赛事体验结果将对参与者的后续行为结果产生影响,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复杂互动中,地方品牌获得持续更新。最后鉴于不同身份群体的感知差异,该研究对赛事推广时针对不同群体施行差异化战略提供简要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品牌 品牌体验 体育赛事 凯利方格法 广州马拉松赛
下载PDF
区域协同发展背景下边缘城市的空间治理与融入策略--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 被引量:7
8
作者 梁邦兴 陈浩然 朱竑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1-389,共9页
中国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点在于统筹各区域当中边缘城市的发展,以实现全区域共同富裕。与此同时,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成为各城市参与区域分工的重要场域空间。因此,随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化,边缘... 中国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点在于统筹各区域当中边缘城市的发展,以实现全区域共同富裕。与此同时,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成为各城市参与区域分工的重要场域空间。因此,随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化,边缘城市如何依托高新区带动全市融入区域一体化进程,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使用定性研究方法探究边缘城市通过一定的空间治理和融入策略来服务构建区域新发展格局的具体过程。研究发现:①中山市积极构建高新区的“超地方性”,强调空间治理的目标是服务区域协同发展;②推动多个城市职能尺度上移是边缘城市整体融入区域的重要策略,是中山市避免被继续边缘化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治理 融入策略 区域协调发展 边缘城市 粤港澳大湾区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下载PDF
人地互动关键带的内涵与理论框架探索 被引量:4
9
作者 杨蓉 袁振杰 +1 位作者 尹铎 朱竑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659-2675,共17页
“地球关键带”是为响应全球可持续发展及其重大挑战所提出的前沿概念。当前地理学者主要从地理要素循环与物质交换的视角,为揭示地球关键带的功能结构和动态演化提供了分析工具和手段。但人类活动与社会系统和地球关键带之间的复杂作... “地球关键带”是为响应全球可持续发展及其重大挑战所提出的前沿概念。当前地理学者主要从地理要素循环与物质交换的视角,为揭示地球关键带的功能结构和动态演化提供了分析工具和手段。但人类活动与社会系统和地球关键带之间的复杂作用关系尚不明确。本文对话关键带研究,对地球关键带这一概念进行溯源式回顾,结合人文地理学者对人地关系理论的长期研究积累及其在服务区域发展中的经验模式,着眼于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背景下的人类社会发展与地球表层系统演化的相互作用方式、模式、过程与机制,提出“人地互动关键带”的概念,并探索形成“源—流—汇”为核心的人地互动关键带的理论框架。本文认为,人地互动关键带理论可在研究视角上有效整合地球表层自然和人文的时空过程,将人类社会的复杂运作逻辑与实践和地球关键带现有理论框架进行深度融合;在实践上,人地互动关键带理论将有助于地理学家更好地诠释关键地带发展格局与过程,共同助力国家科学制定空间、环境与社会发展战略,促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并有效促进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深度、高效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关键带 人地互动关键带 人地互动 理论框架 人类世
原文传递
全球-地方动态下的旅游在地化:模式与启示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蓉 朱竑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共4页
旅游的本质是基于差异性追求的地方性,因此,旅游发展时常被认为是一系列强调目的地地方性的实践。当前,旅游在地化及其对地方的重构成为理解旅游要素与地方互动关系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复杂过程的重要研究领域。1991年,Britton呼吁建... 旅游的本质是基于差异性追求的地方性,因此,旅游发展时常被认为是一系列强调目的地地方性的实践。当前,旅游在地化及其对地方的重构成为理解旅游要素与地方互动关系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复杂过程的重要研究领域。1991年,Britton呼吁建立一种“批判性旅游地理”,将全球资本主义扩张驱动下的社会空间转变引入旅游研究,这为处于理论孤立中的旅游与地方的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框架。自此,旅游与地方的互动关系,即强调旅游在地化过程和策略的研究,和强调旅游对地方重构的表征与实践的研究就成为其主要的关注领域。具体来看,旅游在地化关注旅游开发者、旅游企业和游客等多主体从制度、文化、实践和意义等多个维度适应地方,甚至创造出新的地方文化形式的过程。而旅游对地方的重构则主要从物质景观、社会空间与文化符号等维度出发,探索旅游影响下的地方文化的表现形式,包括社会互动的场所和方式、本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和身份认同、社会组织与关系模式等。本期6篇笔谈围绕全球-地方动态下的旅游在地化模式、文和友及丽江旅游商品的在地化实践、新型民族文化空间重构、自然保护地人与野生动物关系的重构,以及拉萨河的改造与旅游地营建等话题,从多区域、多尺度和多维度展示出旅游与地方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的理论范式统一性与话题丰富度,为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语境下的旅游发展提出基于实证研究的解释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江旅游 经济与文化 旅游要素 在地化 自然保护地 旅游地理 空间重构 拉萨河
下载PDF
后城市景观中的乡愁与地方批判:基于“珠江夜游”艺术展的图像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马凌 陈浩然 朱竑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37-1651,共15页
景观研究是地理分析的关键单元。以往景观研究往往囿于物质景观的一面,忽视了观念景观的存在。本文以"珠江夜游——后珠三角景观"艺术展为案例,采用德国符号学家弗里克的"拟态理论"和焦点小组访谈法对其展开图像和... 景观研究是地理分析的关键单元。以往景观研究往往囿于物质景观的一面,忽视了观念景观的存在。本文以"珠江夜游——后珠三角景观"艺术展为案例,采用德国符号学家弗里克的"拟态理论"和焦点小组访谈法对其展开图像和内容分析,重新审视后城市化时代中观念景观所折射出来的乡愁与地方批判。研究发现,景观是研究人地关系议题的文化图像工具;观念景观是对物质景观的拟态,是基于真实世界之上的景观;"珠江夜游"艺术展通过大量的符号和观念景观的呈现,展现了后城市化时代珠三角地区民众独特的地方感知和地方记忆,也从直观和批判的视角展现了快速变化的社会现实下城市居民和城市之间的人地关系——城市本土居民表现出一种"不离地的乡愁",并对人地关系失调的环境进行反思。研究对城市观念景观的图像和叙事分析是对传统文化地理学物质景观分析的有效补充,有利于从人的主体视角更深入地理解城市发展及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念景观 拟态理论 乡愁 地方批判 广州
原文传递
以家为校:新冠疫情背景下大学生替代性学习空间的建构及策略 被引量:6
12
作者 袁振杰 周健好 +1 位作者 谢宇琳 朱竑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84-1699,共16页
新冠疫情背景下,全国乃至全球各地学校纷纷开展“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造就了“以家为校”的特殊教育现象。但疫情背景下居家学习引起的人地矛盾和协商问题尚未被充分认识。从替代性学习空间建构的视角切入,采用半结构深度访谈和问... 新冠疫情背景下,全国乃至全球各地学校纷纷开展“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造就了“以家为校”的特殊教育现象。但疫情背景下居家学习引起的人地矛盾和协商问题尚未被充分认识。从替代性学习空间建构的视角切入,采用半结构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法,对疫情期间大学生居家建构学习空间的行为、过程和“矛盾-协商”影响因素等展开研究,发现:①居家学习不仅是学习场所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移,更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和时代意义,其空间机制是教育空间与家空间的互嵌,从而赋予了教育行为新的空间过程和意义。②居家替代性学习空间建构的过程是学习空间与家庭物理-生计空间和社区-家庭生活空间相互嵌套的复杂动态过程。其中,学习空间的大小和质量与家庭和社区的经济社会情况紧密相关;学习行为嵌入家庭日常生活后,学习空间与家庭生活空间的边界被模糊化,为居家学习带来干扰;③学生拥有居家建构学习空间的能动性和自主权,并灵活运用空间、时间、身份策略诠释家空间与学习空间的时空关系,也协调“家人”与“学生”的身份表达。研究在理论上探索教育和学习行为与空间的互嵌关系,在实践上反映和反思新冠背景下居家学习引起的教育人地矛盾和协商问题,服务于构建有序高效的居家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空间 家空间 空间建构 教育地理学 新冠疫情
原文传递
广州法系群体的日常生活与地方认同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昊曦 袁振杰 蔡晓梅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027-2036,共10页
"流动中国"的社会新常态使中国成为观察和总结非西方背景下的国际流动人口研究的重要试验地。近年来,广州承担世界城市的角色和功能不断深化,吸引大批外籍人士迁入。其中,法系群体虽然是广州的传统国际流动人口,但当前研究尚... "流动中国"的社会新常态使中国成为观察和总结非西方背景下的国际流动人口研究的重要试验地。近年来,广州承担世界城市的角色和功能不断深化,吸引大批外籍人士迁入。其中,法系群体虽然是广州的传统国际流动人口,但当前研究尚未给予充分关注。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等方法,对居住在广州市的法系群体的日常生活和地方认同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法系群体在经济层面的效能感和获得感较积极,但由于语言的差异和生活配套服务的不便,该群体在社会文化层面对广州的地方认同产生了消极影响。相对在穗日韩流动人口,法系群体的融入意愿普遍较高,被动融入本土社会的驱动力较强。在从"英语世界主导的全球化"向"面向多元文化服务的全球化"的转型过程中,为来自非英语国家的国际流动人口提供更贴切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增强国际流动人口对于迁入地的地方认同,是学界和社会未来需要共同探索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系群体 国际流动人口 地方认同 世界城市 全球化 广州
下载PDF
广州跨国精英移民:流动性、日常生活与世界主义的家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美新 蔡晓梅 朱竑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419-2432,共14页
研究以广州为案例地,通过半结构化访谈、观察法和追踪法,借助日常生活的微观视角探究从全球北方流动到全球南方的跨国精英移民世界主义的家的营造过程和日常策略。研究发现:①世界主义者挑战了家的根植性和稳定性认同,以异质性作为家的... 研究以广州为案例地,通过半结构化访谈、观察法和追踪法,借助日常生活的微观视角探究从全球北方流动到全球南方的跨国精英移民世界主义的家的营造过程和日常策略。研究发现:①世界主义者挑战了家的根植性和稳定性认同,以异质性作为家的空间选择依据,在流动中追寻异质空间。②世界主义者随着流动性的改变超越和协调空间、文化的差异性,能动地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实践,包括住房、食物、社交和休闲活动,呈现混杂性、能动性和流动性的日常实践特征。③世界主义者打破了传统以来认为家是一个地方、归属感或者房子的概念,强调家是身体的概念,把流动性的经验融入到主体的身体之中,并延续到对未来的家的追寻。研究补充了“世界主义的家”的实证和理论案例,并将日常生活嵌入到家的地理学研究中,具有创新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世界主义 流动性 跨国移民
原文传递
跨学科视角下“地缘政治”概念及其研究范式 被引量:6
15
作者 安宁 蔡晓梅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412-1420,共9页
分析1982—2019年中国核心学术刊物和著作,梳理地理学和政治学对于"地缘政治"概念和研究范式的不同理解。研究发现:①地理学和政治学有很多相似之处,包括对"地缘战略"等概念的关注,对"大国安全与崛起"等... 分析1982—2019年中国核心学术刊物和著作,梳理地理学和政治学对于"地缘政治"概念和研究范式的不同理解。研究发现:①地理学和政治学有很多相似之处,包括对"地缘战略"等概念的关注,对"大国安全与崛起"等议题的探讨,以及在分析框架中对案例和质性分析方法的强调等;②地理学和政治学有各具特色,地理学衍生"地缘环境"等概念,政治学也衍生"地缘安全"等概念;地理学在议题上更具空间和系统思维,对海洋地缘政治等话题更偏好,而政治学更强调时事性,侧重于分析时事政治及其地缘政治逻辑等;在分析框架上,地理学受计量革命的影响深远,对质性和定量分析都有所关注,而政治学对案例分析和质性分析的依赖度更高。这些发现说明了当前学科分工并没有改变地理学中的"地缘政治"概念和政治学中的"地缘政治"概念源出一脉的事实,同时也发现,其中的差异正是学科壁垒形成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政治 跨学科 地理学 政治学 研究范式
下载PDF
国外移动性研究的理论焦点与启示 被引量:2
16
作者 袁振杰 叶维强 +1 位作者 朱竑 黄剑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30-1145,共16页
全球化和现代化共同驱动所形成的丰富的移动实践构成了当今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尽管英语世界对于移动性理论的关注较早,但普遍可接受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尚未形成。国内有关移动性的研究还大致处于理论引介阶段,基于中国国情和经验,... 全球化和现代化共同驱动所形成的丰富的移动实践构成了当今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尽管英语世界对于移动性理论的关注较早,但普遍可接受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尚未形成。国内有关移动性的研究还大致处于理论引介阶段,基于中国国情和经验,推动本土实证验证和理论建构的需求显著。本文从Urry提出的移动性关键问题出发,沿着移动性的“本质本体-媒介机制-过程影响”的分析框架,总结和聚焦移动性理论的5个主要焦点:(1)迁移/运动和停留/静止的辨证关系;(2)新移动技术/基础设施的介入与移动性的强弱;(3)移动性与地方意义塑造;(4)移动性与社会公平;(5)移动性与移动自由,进行文献梳理,追溯复杂问题背后的矛盾统一的理论观点,尝试总结移动性研究的框架,并提出相关研究展望,以期为国内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的移动性研究提供参证。同时也助力中国特色人文地理研究理论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性 移动范式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后殖民思潮下巴西的想象地理——基于弗雷雷《热带中国》的分析
17
作者 鲍雨 陈浩然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4-732,共9页
20世纪上半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达到高潮,巴西也受到后殖民思潮的影响,尝试重构其与西方之间的我者-他者关系。文章以该时期巴西人文地理学宗师吉尔贝托·弗雷雷(Gilberto Freyre)的著作《热带中国》(China Tropical)及其相关思想... 20世纪上半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达到高潮,巴西也受到后殖民思潮的影响,尝试重构其与西方之间的我者-他者关系。文章以该时期巴西人文地理学宗师吉尔贝托·弗雷雷(Gilberto Freyre)的著作《热带中国》(China Tropical)及其相关思想为分析对象,探究弗雷雷认为巴西是“热带中国”的空间他者化过程。研究发现:弗雷雷通过想象巴西的“热带性”和“中国性”,从地缘文化和地缘政治2个方面构建其关于巴西的民族国家发展的后殖民主义思想体系;弗雷雷从“历史科学”的文化决定论视角开展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分析,反对当时西方学界最为盛行的“自然科学”环境决定论,重塑了人-地关系框架中的视阈平衡;弗雷雷的“热带中国”概念是巴西后殖民思潮萌芽阶段的突出成果,也是当代中巴交往合作的重要思想基础。文章聚焦前殖民地国家巴西的想象地理学研究,有利于促进中国进一步理解巴西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地理学 后殖民主义 巴西的“热带性”与“中国性” 中国-巴西关系
下载PDF
民俗文化旅游动机与文化认同关系研究——以闽南芗剧为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郑春霞 丁霜青 +1 位作者 陈晓亮 郑雅文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0-98,共9页
为探索民俗文化旅游动机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以闽南芗剧为例对旅游者展开问卷调查分析。为了把旅游动机和文化认同联系起来,将旅游者满意度选择为二者之间的中介。结果表明:(1)民俗文化旅游动机正向影响旅游满意度和文化认同;(2)旅游... 为探索民俗文化旅游动机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以闽南芗剧为例对旅游者展开问卷调查分析。为了把旅游动机和文化认同联系起来,将旅游者满意度选择为二者之间的中介。结果表明:(1)民俗文化旅游动机正向影响旅游满意度和文化认同;(2)旅游者满意度正向影响文化认同;(3)旅游者满意度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理解民俗文化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与文化认同的关系,丰富旅游动机和文化认同理论研究,推动和传承旅游目的地的民俗文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旅游 旅游动机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地缘政治视角下的跨境移民和族裔社区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安宁 张博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19-1129,共11页
在全球-地方频繁互动的今天,跨国/跨地方逐渐成为超高速流动的社会现实,移民与流入流出地的多元互动模糊了国与国、地方与地方之间的边界,在目的地不断重塑社会结构和空间,在物质和符号维度赋予了地方不同的意义。族裔社区不仅仅反映了... 在全球-地方频繁互动的今天,跨国/跨地方逐渐成为超高速流动的社会现实,移民与流入流出地的多元互动模糊了国与国、地方与地方之间的边界,在目的地不断重塑社会结构和空间,在物质和符号维度赋予了地方不同的意义。族裔社区不仅仅反映了不同的移民群体复杂的日常生活实践及其在空间上的互动,也将对多元化族裔空间的关注转移到社区、空间、领土政治甚至流动地缘想象,同时也将族裔社区空间纳入一个关系性的视角下。而传统上地缘政治视角对移民和族裔空间的关注相对有限。因此,本专栏主要讨论地缘政治视角下的跨境移民和族裔社区。具体而言,专栏首先回顾了地缘政治研究及其对流动性的关注和移民研究中的地缘政治面向,其次通过8篇文章讨论了不同尺度下多元的跨境移民及族裔社区营造与建构的相关研究,希冀从理论、方法以及实证研究方面对现有知识进行补充,也尝试通过探索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为社会和国家治理的需求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政治 流动性 跨境移民 族裔社区
原文传递
智慧地理教室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地球的面貌”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深芝 陈浩然 杨静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3年第2期56-59,共4页
推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已成为当前中学课程改革的关键要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成长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差异性,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充分融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推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已成为当前中学课程改革的关键要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成长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差异性,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充分融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包括遥感影像、视频素材、数据可视化图以及软件平台等,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系的组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宇宙环境 视频素材 数据可视化 成长规律 地理教学 软件平台 教学中的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