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oll样受体4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华荣 荣新洲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0-153,共4页
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TLR)是近几年发现的一类天然免疫受体,其分布十分广泛,主要表达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多形核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等表面,属于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 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TLR)是近几年发现的一类天然免疫受体,其分布十分广泛,主要表达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多形核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等表面,属于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可对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eular patterns,PAMP)进行识别、结合,并引发一系列信号转导,进而导致炎性介质的释放,在天然免疫防御中起着重要作用,并最终激活获得性免疫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样受体4 receptor 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 模式识别受体 自然杀伤细胞 树突状细胞 多形核细胞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免疫受体
原文传递
大鼠严重烧伤后肠绒毛的改变 被引量:2
2
作者 荣新洲 张涛 +2 位作者 杨荣华 黄晓桦 李庆辉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59-461,共3页
目的观察大鼠烧伤后肠绒毛的改变,探讨其与发生肠源性感染的可能关系。方法选用Wistar大鼠50只,其中10只作为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余下40只作为烧伤组,造成30%TBSAⅢ度烫伤(以下称烧伤)后,经腹腔补充等渗盐水4ml/100g.观察对照组及烧伤... 目的观察大鼠烧伤后肠绒毛的改变,探讨其与发生肠源性感染的可能关系。方法选用Wistar大鼠50只,其中10只作为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余下40只作为烧伤组,造成30%TBSAⅢ度烫伤(以下称烧伤)后,经腹腔补充等渗盐水4ml/100g.观察对照组及烧伤组大鼠伤后8、12、24、48h回肠末端肠黏膜形态、中央乳糜管管径、小肠含水量百分比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大鼠肠绒毛形态正常;烧伤组伤后各时相点肠绒毛肿胀,肠黏膜细胞间出现宽大裂隙,局部有绒毛缺损。烧伤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中央乳糜管持续扩大,其管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同时管中存有大量的淋巴液。烧伤组大鼠伤后8、12h小肠含水量百分比分别为(70.5±2.2)%、(69.5±3.1)%,明显低于对照组(76.9±1.5)%(P<0.01),而伤后24、48h则与对照组相近(P>0.05).结论严重烧伤后大鼠肠绒毛的变化可能会促进肠道毒素和细菌的侵入,肠淋巴通道可能是肠源性感染的重要途径。烧伤后早期肠黏膜对肠道水分的回吸收过程是短暂加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肠黏膜 感染 中央乳糜管
原文传递
创面坏死组织分解物对机体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1
3
作者 樊桂成 荣新洲 +4 位作者 王学敏 李庆辉 刘思容 周岳平 张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052-1055,共4页
目的探讨创面坏死组织分解物对机体炎症因子的影响并分析其与内毒素的异同。方法 30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坏死组织匀浆液组和内毒素组,于注射前及注射后2、6、12、24、30、36、48、60 h于兔耳朵中央动脉抽取血液标本2 ml... 目的探讨创面坏死组织分解物对机体炎症因子的影响并分析其与内毒素的异同。方法 30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坏死组织匀浆液组和内毒素组,于注射前及注射后2、6、12、24、30、36、48、60 h于兔耳朵中央动脉抽取血液标本2 ml,酶联免疫法动态观察血清标本炎症因子TNF-α、IL-1、IL-6的浓度变化,对比分析3组的差异。结果(1)坏死组织匀浆液组腹腔注射后很快可见血清TNF-α、IL-1、IL-6含量升高,12 h后达到高峰期,36 h后开始出现回落。生理盐水组炎症因子浓度在观察期间无明显变化(P<0.01);(2)坏死组织匀浆液组中炎症因子的上升时间早于内毒素组(2~4 h vs 5~6 h),并且部分炎症因子在峰值期间(30 h)较内毒素组明显增高(P<0.05);(3)曲线拟合中匀浆液组中炎症因子浓度变化曲线明显有别于内毒素组。结论创面坏死组织分解物中含有不同于甚至强于单纯内毒素毒性的能引起机体炎症反应的有害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面 坏死组织分解物 内毒素 炎症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与碘伏油纱治疗小面积Ⅱ度烧伤的比较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震 荣新洲 +2 位作者 刘立柱 张涛 杨荣华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09年第4期41-43,共3页
目的观察和比较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凝胶与碘伏油纱用于治疗小面积Ⅱ度烧伤的临床效果。方法95例小面积Ⅱ度烧伤患者,分成2组:其中使用rhEGF凝胶治疗的患者为rhEGF凝胶组,使用碘伏油纱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创面愈合时间、患者... 目的观察和比较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凝胶与碘伏油纱用于治疗小面积Ⅱ度烧伤的临床效果。方法95例小面积Ⅱ度烧伤患者,分成2组:其中使用rhEGF凝胶治疗的患者为rhEGF凝胶组,使用碘伏油纱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创面愈合时间、患者疼痛度、换药工作量及预后色素沉着情况并留取照片,1年后对部分患者进行随访。结果rhEGF凝胶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凝胶组的愈合时间【(9.82±1.52)d】明显短于对照组【(14.42±2.10)d】(P﹤0.01),平均愈合时间提前3~5d;患者疼痛度明显减轻(VRS-5评分分别是:1.56±0.07和3.23±0.14,P﹤0.01);换药工作量也明显缩小(治愈每1%TBSA所需要的时间分别是:(57.2±0.8)min和(84.9±4.3)min,P﹤0.01);1年后部分患者随访证实凝胶组远期色素沉着较轻,并较少引起疤痕增生。结论rhEGF凝胶用于治疗小面积Ⅱ度烧伤效果确切,患者愈合时间缩短、疼痛度减小、换药工作量减少、预后色素沉着减轻,并且1年后随访发现多数患者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 碘伏 Ⅱ度烧伤
原文传递
辐照猪皮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治疗小面积Ⅱ度烧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震 葛良鹏 +4 位作者 荣新洲 魏泓 刘立柱 杨荣华 张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1-73,共3页
目的观察辐照猪皮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凝胶用于治疗Ⅱ度烧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35例Ⅱ度烧伤患者,分成3组,分别是辐照猪皮组、rhEGF凝胶组和对照组(碘伏油纱组),观察创面愈合时... 目的观察辐照猪皮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凝胶用于治疗Ⅱ度烧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35例Ⅱ度烧伤患者,分成3组,分别是辐照猪皮组、rhEGF凝胶组和对照组(碘伏油纱组),观察创面愈合时间、患者疼痛度、换药工作量、色素沉着度、愈合后效果以及1年后随访效果。结果不同治疗方式的愈合时间:对照组>rhEGF凝胶组>辐照猪皮组。辐照猪皮组和rhEGF凝胶组对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提前3~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辐照猪皮组效果要略优于rhEGF凝胶组(P<0.05);rhEGF凝胶组和辐照猪皮组的患者疼痛度减轻及换药工作量相对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且患者创面愈合效果良好、较少引起色素沉着,1年后部分患者随访证实远期愈合效果好,较少引起瘢痕增生。结论辐照猪皮和rhEGF治疗Ⅱ度烧伤效果确切、预后良好,临床上值得广泛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照猪皮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 碘伏 Ⅱ度烧伤
下载PDF
外源性腐胺和尸胺对兔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樊桂成 荣新洲 +3 位作者 王学敏 刘思容 周岳平 李庆辉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51-454,共4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腐胺、尸胺对兔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取40只普通级成年新西兰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生理盐水组、坏死组织匀浆液(简称匀浆液)组、腐胺组、尸胺组,每组10只。生理盐水组兔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kg),匀浆液... 目的探讨外源性腐胺、尸胺对兔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取40只普通级成年新西兰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生理盐水组、坏死组织匀浆液(简称匀浆液)组、腐胺组、尸胺组,每组10只。生理盐水组兔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kg),匀浆液组兔腹腔注射匀浆液(1mL/kg),腐胺组兔腹腔注射浓度为10g/L的腐胺(1mL/kg),尸胺组兔腹腔注射浓度10g/L的尸胺(1mL/kg)。注射前及注射后2、6、12、24、30、36、48、60h经兔耳中央动脉抽血2mL,采用ELISA法动态观察血清标中TNF-α、IL-1、IL-6的含量变化。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用Cubic模型曲线对各组炎症因子含量变化进行曲线拟合,并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1)各组兔血清炎症因子含量变化:①生理盐水组3种炎症因子含量无明显变化。与注射前比较,匀浆液组、腐胺组及尸胺组注射后大部分时相点3种炎症因子含量呈不同程度升高,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3.49~13.58,P值均小于0.05)。②腐胺组血清TNF-α、IL-1、IL-6含量分别于注射后2、6、6h明显上升,此趋势与匀浆液组相似,但较尸胺组(均为注射后2h)延迟。③腐胺组血清TNF-α、IL-1、IL-6含量峰值分别为(339±36)、(518±44)、(265.9±33.5)pg/mL,显著低于尸胺组的(476±86)、(539±22)、(309.4±27.1)pg/mL,F值分别为5.11、1.90、5.56,P值均小于0.05。(2)各组兔血消炎症因子含量变化曲线拟合结果:①腐胺组3种炎症因子含量开始上升时间段(注射后3~4h)较尸胺组(注射后2h)延迟,各炎症因子含量达峰值时间段(注射后18~30h)显著晚于尸胺组(注射后12~30h),且峰值持续时间段(注射后18~30h)短于尸胺组(注射后12~30h)。②腐胺组3种炎症因子含量上升时间段和峰值持续时间段均与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胺 尸胺 炎症因子 坏死组织分解物
原文传递
累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皮肤感染及坏死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12
7
作者 华荣 孙建飞 +3 位作者 惠利民 顾军 徐宏亮 荣新洲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1年第6期52-53,共2页
目的探讨累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皮肤发生感染坏死的原因、预防和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1年9月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共82足)累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其中男性56例,女性24例,年龄21~65岁,平均35岁。伤... 目的探讨累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皮肤发生感染坏死的原因、预防和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1年9月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共82足)累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其中男性56例,女性24例,年龄21~65岁,平均35岁。伤后至手术时间1~9d。除1例开放性骨折行克氏针固定外,其余病例均行手术取跟骨外侧入路,复位后用塑形钛板固定,术中有63例行人工骨充填植骨。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结果按Mar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手术后足功能,优42例,良28例,可10例(12足)。本组发生早期并发症9例(10足),发生率为12.5%。其中切口边缘皮肤坏死7例,伤口感染2例(3足)。晚期出现跟距关节慢性疼痛、明显影响行走2例,发生率为2.5%。结论累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皮肤感染及坏死与手术时机、手术操作、术后引流有关,手术前后给予及时、妥善的处理能够降低皮肤感染及坏死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固定术 跟骨 伤口感染
原文传递
外源性腐胺对正常大鼠肾功能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周岳平 肖能坎 +2 位作者 荣新洲 樊桂成 刘思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651-1654,共4页
目的探讨一定浓度的外源性腐胺对肾功能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健康SD大鼠90只,完全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共10只,外源性腐胺注射组(P组)80只,其中P组设P1组和P2组两个腐胺剂量亚组,每亚组各40只。N组和P1、P2组分别于腹腔内一... 目的探讨一定浓度的外源性腐胺对肾功能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健康SD大鼠90只,完全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共10只,外源性腐胺注射组(P组)80只,其中P组设P1组和P2组两个腐胺剂量亚组,每亚组各40只。N组和P1、P2组分别于腹腔内一次性注射生理盐水和50、25μg·g^(-1)两种腐胺剂量稀释液各2 ml,注射后24、48、72、96 h四个时相点各组活杀10只,心脏采血测定血清中Cr、BUN的含量,摘取肾器官制作组织切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TUNEL法检测肾细胞凋亡,对比分析这两组的异同。结果 (1)P组大鼠各亚组光镜下见肾组织少部分有轻度的水肿,无明显的细胞坏死;(2)P1和P2两亚组的Cr、BUN含量与N组比较存在差异,呈不同程度升高(F=15.135-58.644,P<0.01;F=5.71-29.28,P<0.01);两亚组组内不同时相点Cr、BUN含量也分别存在差异并出现不同程度升高(F=18.59-18.93,P<0.01;F=3.19-5.84,P<0.05)。(3)P1和P2亚组肾组织中凋亡细胞逐渐增多,分别在96 h和48 h时相点达到峰值。与N组比较,P1组96 h肾细胞凋亡率[(24.78±2.19)%vs(4.47±0.33)%,P<0.01],P2组48 h肾细胞凋亡率[(26.27±2.13)%vs(4.47±0.33)%,P<0.01]。结论一定浓度的外源性腐胺能导致肾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可诱导肾细胞异常凋亡;细胞凋亡程度和肾功能损害可能与血中腐胺浓度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胺 肾功能 细胞凋亡 大鼠
下载PDF
不同创面细菌菌种分布和药敏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王震 荣新洲 +1 位作者 张涛 刘立柱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2-83,89,共3页
目的观察分析各种创面细菌菌种分布特点及药敏结果,为亚热带地区临床控制创面感染、提高治愈率提供参考。方法对2007年7月到2008年7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等4个外科科室265例感染创面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烧伤科创面... 目的观察分析各种创面细菌菌种分布特点及药敏结果,为亚热带地区临床控制创面感染、提高治愈率提供参考。方法对2007年7月到2008年7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等4个外科科室265例感染创面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烧伤科创面感染以鲍曼氏不动杆菌为主(39%);其次奇异变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杆菌(均为20%)。普外科和泌尿外科都以大肠埃希菌感染为主(分别占37%和64%);创伤科创面感染各种菌都可见到,且其比例大致相当(10%左右)。结论(1)烧伤科常见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的感染在早期足量抗生素的应用下得到有效控制,但条件致病菌(尤其是不动杆菌和变形杆菌)却在这种环境中得以生存。(2)烧伤科常见条件致病菌一般对多种抗生素敏感,但部分细菌产生了耐药菌株,有些甚至产生了全耐药菌株。(3)普外科和泌尿外科创面感染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杆菌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创伤科则是各种细菌均有感染,且比例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感染 细菌菌种分布 耐药菌株
下载PDF
多胺代谢在临床研究中的意义及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樊桂成 荣新洲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1年第6期66-68,共3页
多胺广泛分布于生物组织和体液中,参与体内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具有促进细胞分化、增生、生长,对维持细胞膜和线粒体的完整性、DNA和RNA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在基因表达、信号转导、调节蛋白合成过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多胺的代... 多胺广泛分布于生物组织和体液中,参与体内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具有促进细胞分化、增生、生长,对维持细胞膜和线粒体的完整性、DNA和RNA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在基因表达、信号转导、调节蛋白合成过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多胺的代谢在临床工作研究中的意义及进展加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源多胺类 细胞分化 基因表达 临床试验
原文传递
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烧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震 荣新洲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08年第4期52-53,共2页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创面修复 多向分化潜能 烧伤 cells 生物学特性 多能干细胞 增殖能力
原文传递
严重烧伤患者应用万古霉素后痂下水肿液的药代动力学变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荣华 荣新洲 +1 位作者 张涛 华荣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4-96,共3页
目的 了解严重烧伤患者伤后早期应用万古霉素后痂下水肿液的药代动力学变化。方法 选择10例严重烧伤患者,入院后1~2h开始静脉滴注万古霉素500mg,60min匀速滴完。于给药后1、2、4、8、24、48、96、144、192、240h各取痂下水肿液0.5m... 目的 了解严重烧伤患者伤后早期应用万古霉素后痂下水肿液的药代动力学变化。方法 选择10例严重烧伤患者,入院后1~2h开始静脉滴注万古霉素500mg,60min匀速滴完。于给药后1、2、4、8、24、48、96、144、192、240h各取痂下水肿液0.5ml,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万古霉素浓度,采用3P97实用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处理药物浓度数据,拟合药代动力学模型并计算参数。结果 患者痂下水肿液万古霉素浓度一时间数据以二房室模型拟合为最佳,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布相半衰期(3.7±2.6)h、消除相半衰期(92±12)h、表观分布容积(26±6)L、曲线下面积(1279±256)μg·h·ml^-1,总体清除率(0.40±0.08)L/h。结论 严重烧伤患者伤后早期使用万古霉素后,该药能较长时间潴留在第三间隙,其抗菌浓度可维持24h以上,有利于防止创面侵袭性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万古霉素 药代动力学 痂下水肿液
原文传递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兔深Ⅱ度烫伤创面组织bFGF、CK表达及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岳平 张春新 +4 位作者 陈静 荣新洲 沈其猷 王震 梁祎诺 《广州医药》 2013年第3期9-12,共4页
目的对比观察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及削痂术对兔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及CK、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新西兰兔15只制备深Ⅱ度烫伤模型共60个创面,于建模1天后分3,7,10,14,21天共5个时相点实施VSD治疗(VSD组,n=6)和削痂术(削痂组,n=6),采集创... 目的对比观察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及削痂术对兔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及CK、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新西兰兔15只制备深Ⅱ度烫伤模型共60个创面,于建模1天后分3,7,10,14,21天共5个时相点实施VSD治疗(VSD组,n=6)和削痂术(削痂组,n=6),采集创面皮肤组织样本,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对比观察两组创面组织bFGF和CK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连续观察测量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结果 VSD组第7、10、14天的bFGF表达高于削痂组(P<0.05);第7,10,14,21天的CK阳性表达强于削痂组;VSD组创面坏死组织清除和炎症消退早于削痂组,从第7天开始,创面愈合率高于削痂组(P<0.01),创面愈合时间缩短[(19.35±1.49)天vs(23.07±1.31)天,P<0.01];结论 VSD技术较削痂术能明显提高创面组织bFGF和CK的表达,加速兔深Ⅱ度创面愈合,缩短治疗时间,改善创面愈合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SD 削痂术 BFGF CK 烫伤 创面愈合
下载PDF
大鼠严重烧伤后结肠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矫立仁 荣新洲 +2 位作者 张涛 杨荣华 华荣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08年第3期25-27,共3页
目的观察大鼠严重烧伤后胃肠运动功能改变及肠道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方法正常对照组大鼠麻醉后脱毛不烫伤,烧伤组制备30%TBSAⅢ度烧伤大鼠模型,依照伤后时相点的不同分为伤后2h、6h、12h、24h、48、72h组,按时相点检测炭末推进率,观察... 目的观察大鼠严重烧伤后胃肠运动功能改变及肠道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方法正常对照组大鼠麻醉后脱毛不烫伤,烧伤组制备30%TBSAⅢ度烧伤大鼠模型,依照伤后时相点的不同分为伤后2h、6h、12h、24h、48、72h组,按时相点检测炭末推进率,观察严重烧伤后胃肠运动功能的改变;按时相点取材结肠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分析,观察严重烧伤后肠道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改变。结果伤后不同时相点,炭末推进率较正常对照组(74.20±4.28)%均显著降低,伤后6h最低为(38.52±3.93)%,黏膜下肌层平滑肌细胞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在伤后6h表达的阳性单位值较正常对照组(25.11±5.65)明显下降,伤后24h表达的阳性单位值最低(10.56±2.68),并持续到伤后72h且黏膜下肌层平滑肌组织明显增生,而肠壁组织平滑肌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大鼠严重烧伤后胃肠运动功能明显抑制;严重烧伤可引起肠道黏膜下层平滑肌细胞表型的改变,伤后胃肠运动功能抑制可能是由于肠道黏膜下层平滑肌细胞发生表型转化,α-平滑肌肌动蛋白可能在大鼠严重烧伤后起下调炎症反应及保护细胞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肠道平滑肌细胞 胃肠运动 表型转化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原文传递
家兔烫伤后早期痂下水肿液中白蛋白吸收现象及药代动力学观察
15
作者 王震 荣新洲 +1 位作者 张涛 杨荣华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41-443,共3页
目的了解家兔烫伤后早期痂下水肿液中白蛋白的浓度变化,分析其规律。方法采用成年雄性新西兰家兔3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7只。实验组家兔背部制成8%TBSA的Ⅲ度烫伤,同时痂下注射人血白蛋白作为示踪白蛋白,... 目的了解家兔烫伤后早期痂下水肿液中白蛋白的浓度变化,分析其规律。方法采用成年雄性新西兰家兔3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7只。实验组家兔背部制成8%TBSA的Ⅲ度烫伤,同时痂下注射人血白蛋白作为示踪白蛋白,于伤后2、4、8、16、24、48、72h取血液标本1.5mL;对照组家兔除不予烫伤外,其余处理同实验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检测示踪白蛋白的浓度,以生化分析仪检测家兔血清白蛋白的浓度。采用3P97实用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拟合模型并计算示踪白蛋白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1)实验组家兔伤后各时相点示踪白蛋白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于伤后8h达峰值[(421±10)μg/L]。(2)实验组家兔血清白蛋白浓度呈先下降后回升趋势,对照组浓度变化不大。(3)实验组家兔示踪白蛋白的分布相半衰期(4.0271h)约为对照组(12.0907h)的1/3,曲线下面积(22336.38μg·h·mL^-1)则约为对照组(5827.77μg·h·mL^-1)的4倍。结论正常情况下,皮下组织中的白蛋白可以回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出现明显炎性反应(如深度烧伤)后其白蛋白回吸收更早、更快、量更大;烧伤后早期白蛋白经血管外渗的同时也存在回吸收入血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药代动力学 白蛋白 痂下水肿液
原文传递
烧伤创面水疱液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及表型转化的影响
16
作者 刘立柱 荣新洲 +2 位作者 张涛 杨荣华 王震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7-210,共4页
目的了解烧伤水疱液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培养及表型转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鉴定人骨髓MSC,收集烧伤患者伤后12、24、48h水疱液,分别加入MSC培养液中,分为水疱液1组:MSC培养液中加入伤后12h水疱液;水疱... 目的了解烧伤水疱液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培养及表型转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鉴定人骨髓MSC,收集烧伤患者伤后12、24、48h水疱液,分别加入MSC培养液中,分为水疱液1组:MSC培养液中加入伤后12h水疱液;水疱液2组:MSC培养液中加入伤后24h水疱液;水疱液3组:MSC培养液中加入伤后48h水疱液;对照组:常规培养。各组所加水疱液体积分数均为20%。观察水疱液微生物生长情况及各组MSC生长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8d时各组MSC中CD44、细胞角蛋白7(CK7)阳性表达率。结果15个水疱液标本细菌、真菌培养均为阴性;各组MSC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但各水疱液组细胞数量均少于对照组,水疱液3组细胞数量下降最明显。水疱液1、2、3组CD4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0±3.1)%、(77.2±2.9)%、(65.1±2.3)%,均低于对照组[(89.5±3.2)%,P〈0.01];水疱液1、2、3组CK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4.06±0.11)%、(16.41±0.09)%、(4.48±0.07)%,明显高于对照组[(3.87±0.04)%,P〈0.01]。结论烧伤创面水疱液对MSC体外培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具有一定的促进MSC表型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水疱 间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技术 表型转化
原文传递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并坏疽性脓皮病外科治疗一例
17
作者 樊桂成 荣新洲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1年第6期59-59,共1页
患者女,28岁,2011年4月左下肢皮肤无明显诱因出现两个约0.5cm×1cm大小破溃面,自行涂药处理,未见好转,破溃面进一步扩大,并由左下肢发展到双下肢多处皮肤溃烂,疼痛明显,并伴有脓性分泌物渗出(图1~3),曾在当地医院抗感染、换药等... 患者女,28岁,2011年4月左下肢皮肤无明显诱因出现两个约0.5cm×1cm大小破溃面,自行涂药处理,未见好转,破溃面进一步扩大,并由左下肢发展到双下肢多处皮肤溃烂,疼痛明显,并伴有脓性分泌物渗出(图1~3),曾在当地医院抗感染、换药等对症治疗,效果不理想,于7月入本院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外科治疗 坏疽性脓皮病 脓性分泌物 下肢皮肤 皮肤溃烂 对症治疗 双下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