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7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近百年来气候变化的多时间尺度分析 被引量:111
1
作者 纪忠萍 谷德军 谢炯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8-55,共8页
用小波变换理论对广州历年(1908—1997年)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进行了分析,其中存在的各种周期振荡及变化趋势可以用二维小波系数图清楚地显现出来,其未来的演变趋势也可以用该图进行定性的估计。利用小波分析技术得到广州气... 用小波变换理论对广州历年(1908—1997年)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进行了分析,其中存在的各种周期振荡及变化趋势可以用二维小波系数图清楚地显现出来,其未来的演变趋势也可以用该图进行定性的估计。利用小波分析技术得到广州气温存在99年、45年、2.2年左右的主要周期,广州降水存在28年、7年、2年左右的主要周期,广州前汛期降水存在25年、2年左右的主要周期,后汛期降水存在23年、9年、2年左右的主要周期。利用小波逆变换可以反映气候变化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演变特征,使我们能够揭示气候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气候变化 小波分析 多时间尺度
下载PDF
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特征分析 被引量:95
2
作者 伍志方 张春良 张沛源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02-207,共6页
利用天气图、卫星云图和 5cm多普勒天气雷达的资料 ,详细分析了一次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回波发展演变过程和多普勒特征及其风场结构 ;初步分析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与下垫面地理特征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 风场 强对流天气 天气图 雷达回波 卫星云图
下载PDF
公路交通事故与气象条件关系及其气象预警模型 被引量:87
3
作者 罗慧 李良序 +3 位作者 胡胜 John Nairn 刘宇 郑磊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50-357,共8页
以西安地区为例,分析该地区2002年1月—2004年12月连续3年逐日公路交通事故资料1096个样本,以及该地区、对应的逐日13个气象要素资料,并将样本数据划分为春夏和秋冬两个半年,来考虑气象要素在不同时段的不同影响,建立合理有效的公路气... 以西安地区为例,分析该地区2002年1月—2004年12月连续3年逐日公路交通事故资料1096个样本,以及该地区、对应的逐日13个气象要素资料,并将样本数据划分为春夏和秋冬两个半年,来考虑气象要素在不同时段的不同影响,建立合理有效的公路气象预警模型。通过2005年3月—2006年4月交通事故发生起数共365个测试样本的检验,发现这个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运用该地区气象要素建立公路交通事故的预警模型是可行而有效的。研究表明:西安地区气象要素中包含着影响和可以预测当地公路交通的信息,按照在logistic方程中的显著性大小和因子负载的大小,在春夏半年(4—9月),影响西安地区公路交通事故相关因素依次为:能见度因子、相对湿度因子和降水因子;而在秋冬半年(10月—次年3月),依次为温度因子、能见度因子、降水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气象 因子分析 多重共线性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多普勒统计特征 被引量:85
4
作者 伍志方 叶爱芬 +2 位作者 胡胜 刘运策 肖伟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1-400,共10页
利用广州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将多普勒速度和反射率因子及其导出产品特征进行分型,详细描述了各种类型多普勒速度特征的特点和分类方法。按不同类型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对多普勒速度和反射率因子形状的各项特征以及反射率因子大小、回波... 利用广州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将多普勒速度和反射率因子及其导出产品特征进行分型,详细描述了各种类型多普勒速度特征的特点和分类方法。按不同类型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对多普勒速度和反射率因子形状的各项特征以及反射率因子大小、回波移速及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分别进行归纳统计,重点分析了多普勒速度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80%左右的雷雨大风包括下击暴流在多普勒速度图上表现为大风区型和近地层辐散型,产生强降水的速度场50%以上为辐合流场,24%为逆风区型。中气旋特征和弓形、钩状等特殊形状回波出现的几率虽然不高,但却是短时暴雨或大暴雨、冰雹、灾害性大风等强烈天气的重要标志。综合运用多普勒特征和环流背景,有可能改善强对流识别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一代天气雷达 多普勒特征 统计分析
下载PDF
登陆台风降水的大尺度环流诊断分析 被引量:74
5
作者 程正泉 陈联寿 李英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40-850,共11页
强度相似的登陆台风造成的强降水可能差异很大。为研究大尺度环流对登陆台风降水的影响,利用热带气旋年鉴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动态合成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登陆后48小时内降水特征迥异而强度、路径相似的两组登陆台风的大尺度环... 强度相似的登陆台风造成的强降水可能差异很大。为研究大尺度环流对登陆台风降水的影响,利用热带气旋年鉴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动态合成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登陆后48小时内降水特征迥异而强度、路径相似的两组登陆台风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合成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对台风降水至关重要,造成大范围强降水的台风往往在登陆后仍与深厚西南急流相连并持续很长时间。高空强辐散场是登陆台风造成大范围强降水的一个基本动力特征。造成强降水的登陆台风其环境场的上升气流不仅强,其气旋性环流的伸展高度高且能长时间维持。登陆台风造成降水的范围和强度与登陆前台风下游大陆环境大气的稳定度有关。下游高温高湿的大气有利于能量尤其是潜热能的大量补充,对强降水增强和维持都十分有利。因此,大尺度环流对登陆台风降水有明显影响。其中,与台风相连的西南急流强度和深厚程度是最重要的因子,高低空辐散辐合强度、台风及环境风场结构以及台风下游大陆上空大气湿热状态等都是需要加以考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降水 动态合成 环流特征 对比分析
下载PDF
2008年初广东罕见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成因初探 被引量:73
6
作者 吴乃庚 林良勋 +1 位作者 李天然 陈炳洪 《广东气象》 2008年第1期4-7,共4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的海温监测资料等,初步分析2008年初我国南方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的成因的结果表明,此次罕见天气过程是在近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拉尼娜"事件背景下发生的,与...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的海温监测资料等,初步分析2008年初我国南方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的成因的结果表明,此次罕见天气过程是在近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拉尼娜"事件背景下发生的,与欧亚地区持续大气环流异常密切相关。在"北脊南槽"和西太平洋副高偏北偏强的形势下,北方冷空气不断从青藏高原东北侧南下,同时孟加拉湾和南海地区源源不断的水汽往北到东北方向输送,冷暖气流在我国南方地区频繁交汇,使对流层中低层形成逆温层和局地经向环流产生异常,造成了持续低温雨雪冰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大气环流异常 冷暖气流 局地经向环流 “拉尼娜”事件 罕见低温雨雪冰冻 广东
下载PDF
CINRAD/SA雷达日常维护及故障诊断方法 被引量:72
7
作者 胡东明 伍志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26-28,共3页
CINRAD雷达系统 ,具有完善的自动定标系统和可靠的故障自诊断系统 ,利用其“故障报警信息”和“RDA性能参数” ,能够完成该雷达系统的日常维护任务 ;参照“RDA适配数据” ,再配合简单的测量工具 ,可以实现故障的隔离和定位。
关键词 ClNRAD雷达 报警信息 性能参数 适配数据
下载PDF
离岸型背景风和海陆风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灰霾天气的影响 被引量:65
8
作者 陈训来 冯业荣 +4 位作者 范绍佳 李江南 林文实 王安宇 冯瑞权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30-542,共13页
不同类型的背景场和海陆风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灰霾有不同的影响。作者主要利用空气质量模式系统Models-3(MM5/SMOKE/CMAQ)研究离岸型背景风和海陆风对珠江三角洲一次灰霾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尺度气象模式MM5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这次... 不同类型的背景场和海陆风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灰霾有不同的影响。作者主要利用空气质量模式系统Models-3(MM5/SMOKE/CMAQ)研究离岸型背景风和海陆风对珠江三角洲一次灰霾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尺度气象模式MM5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这次灰霾天气的气象模拟,较好地模拟了风速和风向的变化。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式CMAQ模拟出了PM10浓度的变化,与观测值比较一致。在这次灰霾天气过程中,由于离岸型背景风与陆风风向一致,在陆风维持的情况下,内陆源区的PM10被输送到沿海地区,导致沿海城市和海面上PM10浓度比较高;而在海风维持的情况下,海风与离岸型背景风方向相反,造成海风较小,致使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灰霾天气都比较严重。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离岸背景风和海陆风的相互作用对灰霾天气的生成与分布有重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风 海陆风 灰霾天气 PM10
下载PDF
广东省前汛期连续暴雨的气候背景及中期环流特征 被引量:66
9
作者 谢炯光 纪忠萍 +4 位作者 谷德军 梁健 曾琮 熊亚丽 林镇国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4-362,共9页
为了解中期连续暴雨的成因,进一步做好4—6月广东省致洪连续暴雨的中期预报,用统计和合成分析方法,对1961--2001年广东省前汛期连续暴雨过程的气候背景及中期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6月出现连续暴雨的几率最大;... 为了解中期连续暴雨的成因,进一步做好4—6月广东省致洪连续暴雨的中期预报,用统计和合成分析方法,对1961--2001年广东省前汛期连续暴雨过程的气候背景及中期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6月出现连续暴雨的几率最大;小波分析和最大熵谱分析表明,广东省的连续暴雨存在准2~5年和10年左右的周期振荡,未来几年发生连续暴雨的次数将增多;用500hPa候平均高度场资料,对出现在广东省的前汛期连续暴雨过程的中期环流特征及高、低纬地区的环流演变特点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出两类造成连续暴雨过程的中期环流特征的2条指标,它们的共同特点为:中高纬度具有十分稳定的“西阻”和“东阻”,中高纬的“东阻”和低纬120。E以东的正距平区相叠加,使得低纬维持稳定的东高西低形势,有利于出现连续暴雨过程。在此基础上利用欧洲中心500hPa高度场未来1~5d的格点逐日预报资料得到候平均图,用动力一相似诊断方法作出2003--2005年广东省有无连续暴雨过程的中期趋势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前汛期 连续暴雨 环流特征
下载PDF
强热带风暴“碧利斯”致洪暴雨的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61
10
作者 张东 蔡安安 林良勋 《广东气象》 2007年第1期22-24,共3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中央气象台台风定位资料、NCEP/NCAR分析资料等,对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登陆后引发的致洪暴雨特点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发现大陆副高的加强,使“碧利斯”从福建进入江西后路径南折。正是由于处在大陆副高和西...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中央气象台台风定位资料、NCEP/NCAR分析资料等,对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登陆后引发的致洪暴雨特点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发现大陆副高的加强,使“碧利斯”从福建进入江西后路径南折。正是由于处在大陆副高和西太平洋副高之间的有利环境场中,再加上强盛的西南季风的输入,使减弱后的“碧利斯”气旋性环流长时间在江西、湖南以及广西上空维持,从而导致强降水的持续。强的东南至偏南气流遇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形后的爬升作用是东南沿海强降水的重要原因。前期华南北部的大气不稳定热力结构也是强降水出现的有利因素之一。偏北、偏西、偏西南3支气流强力辐合以及南岭山脉的地形抬升作用,是湖南南部及广东西北部一带强降水出现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西南季风 层结不稳定 副热带高压 台风致洪暴雨 碧利斯
下载PDF
1960—2003年我国热带气旋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61
11
作者 程正泉 陈联寿 +1 位作者 刘燕 彭涛涌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27-434,共8页
利用1960—2003年登陆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及其造成的降水资料,对44年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热带气旋降水与热带气旋登陆活动相一致,主要发生在5—11月,其中7—9月为盛期;热带气旋降水量以及热带气... 利用1960—2003年登陆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及其造成的降水资料,对44年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热带气旋降水与热带气旋登陆活动相一致,主要发生在5—11月,其中7—9月为盛期;热带气旋降水量以及热带气旋暴雨日数的分布是自南向北、从沿海到内陆迅速减小,最大出现在海南和华南、东南沿海地区;热带气旋强度越强其最大过程降水一般也就越大,但是两者并非严格的线性关系;1960年以来,我国受热带气旋影响的绝大部分地区热带气旋降水呈波动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降水 时空分布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灰霾天气主要污染物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59
12
作者 陈训来 冯业荣 +4 位作者 王安宇 李江南 范绍佳 林建恒 冯瑞权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3-107,共5页
主要利用美国第三代空气质量模式系统Models-3(MM5/SMOKE/CMAQ),设计三重嵌套网格对2004年9月26-30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一次灰霾天气过程进行数值研究,通过对主要大气污染物如PM10、CO、SO2和NOx的模式结果与观测对比分析表明,模式较好... 主要利用美国第三代空气质量模式系统Models-3(MM5/SMOKE/CMAQ),设计三重嵌套网格对2004年9月26-30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一次灰霾天气过程进行数值研究,通过对主要大气污染物如PM10、CO、SO2和NOx的模式结果与观测对比分析表明,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大气污染物的变化趋势,与观测结果比较一致,再现了污染物浓度呈周期性日变化的重要特征。结果还表明,在这次灰霾天气过程中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大气污染物的水平分布具有区域性,存在3个高值中心,污染物的高值中心对应着大城市。污染物主要积聚在大气边界层内,形成近地面高浓度,这是造成此次灰霾天气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灰霾 大气污染物 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广东2008年罕见“龙舟水”特点及成因诊断分析 被引量:61
13
作者 林良勋 吴乃庚 +1 位作者 黄忠 蔡安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50,共8页
2008年5月下旬末至6月中旬,广东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时间长、范围大、强度强、灾害重的暴雨到大暴雨降水过程,并有4个明显降水期。诊断分析发现:过程是在亚洲中纬度两槽一弱脊,东槽明显的平均背景场产生的,副高较弱位置较东,南支槽活跃... 2008年5月下旬末至6月中旬,广东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时间长、范围大、强度强、灾害重的暴雨到大暴雨降水过程,并有4个明显降水期。诊断分析发现:过程是在亚洲中纬度两槽一弱脊,东槽明显的平均背景场产生的,副高较弱位置较东,南支槽活跃,每一强降水期与一次西风槽的影响相联系,高空急流和低层切变线的南压过程配合一次强降水的发生;低空急流的最大风速变化与暴雨的发生同步,降水的减弱期伴随低空急流的向上抬升;过程的水汽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而以前者为主,水汽的辐合主要发生在华南沿海;龙舟水期间存在两个明显的局地经向环流,低层的两股气流在20~25°N区辐合抬升为持续性强龙舟水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上升运动背景;4个主降水期有3个是在层结不稳定的条件下出现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舟水 低空急流 经向环流 不稳定层结
下载PDF
广东前汛期西风槽暴雨个例的强度及落区 被引量:60
14
作者 梁巧倩 林良勋 +1 位作者 谢健标 黄忠 《广东气象》 2007年第2期32-35,共4页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和NCEP的1°×1°格点资料,分析了2005年5月7-10日广东暴雨过程。结果显示:这次暴雨过程主要是由500 hPa西风波动中先后两个小槽东移逼近,配合850 hPa西南风加强造成的。降水中心主要落在槽前正涡度区右...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和NCEP的1°×1°格点资料,分析了2005年5月7-10日广东暴雨过程。结果显示:这次暴雨过程主要是由500 hPa西风波动中先后两个小槽东移逼近,配合850 hPa西南风加强造成的。降水中心主要落在槽前正涡度区右侧、涡度梯度最大的区域;暴雨落区与西南风急流位置的对应关系和造成西南风加强的系统有关;在影响系统起作用的背景下,降水落区与垂直风速切变的最大中心重合,与垂直风向的顺时针切变密切相关;天气系统相联系的低层负螺旋度越深厚,降水量越大,雨势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西风槽 暴雨个例 广东
下载PDF
2007年6月粤东持续性暴雨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58
15
作者 黄忠 吴乃庚 +1 位作者 冯业荣 蔡安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3-60,共8页
为了探讨2007年6月7—10日广东东部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持续性暴雨的成因,使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以及NCEP的1°×1°的分析资料对这次过程环流特征和影响系统进行分析,同时使用局地经向环流线性诊断模式对这次过程... 为了探讨2007年6月7—10日广东东部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持续性暴雨的成因,使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以及NCEP的1°×1°的分析资料对这次过程环流特征和影响系统进行分析,同时使用局地经向环流线性诊断模式对这次过程进行模拟诊断。结果表明:这次粤东暴雨过程是在我国中高纬度稳定的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下,先后受东槽引导从华东沿海南下冷空气和受从西南地区不断东南移短波槽和低涡引导南下的冷空气影响,在华南北部形成稳定的锋面低槽和低空切变线,有利于水汽的辐合和雨带维持;孟加拉湾的西南急流和副高西侧南海西南气流是两支主要水汽输送带;此次暴雨与暴雨区上空中低层正(负)、高层负(正)的垂直螺旋度(散度)变化密切相关。中高纬度和低纬度系统共同影响以及暴雨区高层和低层动力热力条件配合,使得局地经向环流异常,造成了此次持续性强降水。定量诊断结果表明,在各个动力和热力因子中,潜热加热作用对这次暴雨过程贡献最大,此外反映西风急流和斜压槽活动的西风动量平流以及反映北方弱冷空气作用的水平温度平流也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暴雨 西南急流 垂直螺旋度 局地经向环流
下载PDF
对流有效位能在强对流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4
16
作者 叶爱芬 伍志方 +2 位作者 肖伟军 胡胜 刘运策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84-490,共7页
利用2003年3-10月清远探空站逐日资料,得到不同气块抬升高度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利用相关统计方法,对CAPE与强降水、雷雨大风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气块起始高度得到的对流有效位能相差很大,其中最佳对流有效位能始终是... 利用2003年3-10月清远探空站逐日资料,得到不同气块抬升高度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利用相关统计方法,对CAPE与强降水、雷雨大风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气块起始高度得到的对流有效位能相差很大,其中最佳对流有效位能始终是最大的;CAPE850与强降水呈显著正相关;CAPE850、MUCAPE、CAPEINV与雷雨大风呈显著正相关;CAPE850、MUCAPE、CAPEINV三者中,CAPE850与强对流的相关系数最高,但计算MUCAPE,了解大气的极端不稳定状况可以减少漏报的几率;CAPE变化趋势与强对流日的对应关系在前后汛期有不同的表现,前汛期对应关系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有效位能 强降水 雷雨大风
下载PDF
我国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区域特征 被引量:53
17
作者 刘 燕 王谦谦 程正泉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5-110,共6页
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展开(REOF)方法,对我国西南地区 49a夏季降水标准化距平场进行客观分区,并分析了各区夏季降水异常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夏季降水量场可以分为 5个区域,该5区均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且近50a来它们的... 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展开(REOF)方法,对我国西南地区 49a夏季降水标准化距平场进行客观分区,并分析了各区夏季降水异常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夏季降水量场可以分为 5个区域,该5区均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且近50a来它们的旱涝变化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川西、川东和贵州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而四川盆地和云南显著变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经验正交展开 夏季 降水 长期变化趋势 中国 西南地区
下载PDF
“05.6”广东致洪暴雨过程的预报着眼点 被引量:52
18
作者 叶萌 张东 何夏江 《广东气象》 2006年第1期35-38,共4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5年6月18-25日广东省出现的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发现,从孟加拉湾、中南半岛至南海一带西南季风强盛,为广东上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水汽,850 hPa切变线在江南南部和...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5年6月18-25日广东省出现的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发现,从孟加拉湾、中南半岛至南海一带西南季风强盛,为广东上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水汽,850 hPa切变线在江南南部和华南北部之间维持、500 hPa南支槽在广东西部和广西上空长时间存在是这次暴雨过程得以持续的重要原因。同时还发现地面中尺度切变线位置与强降水落区相当吻合。此外,中高层相对湿度在降水减弱时率先表现出下降趋势,对暴雨结束时间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水汽通量中心的分布与降水落区和强度较为对应;假相当位温的差值可以表示两等压面之间气层的不稳定度,负值越大,气层越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洪暴雨 西南季风 切变线 南支槽 广东
下载PDF
强台风“珍珠”异常路径的特点、成因及预报 被引量:51
19
作者 李天然 吴婉萍 林良勋 《广东气象》 2006年第3期18-22,共5页
通过对强台风“珍珠”路径4个阶段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特别是影响台风移动的诸多因子及其对“珍珠”西行北折异常路径所起的作用分析,发现:大尺度环境场的调整(副高脊线东退南落、越赤道气流的变化、弱冷空气的变化等),使环境场对... 通过对强台风“珍珠”路径4个阶段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特别是影响台风移动的诸多因子及其对“珍珠”西行北折异常路径所起的作用分析,发现:大尺度环境场的调整(副高脊线东退南落、越赤道气流的变化、弱冷空气的变化等),使环境场对“珍珠”的引导作用减弱。弱环境流场与“珍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珍珠”西行北折的主要原因。SST的分布也有利于“珍珠”的加强和热力结构的变化,并影响“珍珠”的路径。“珍珠”的水平结构变化,特别是其热力非对称结构的变化,对路径的影响更为明显。各种主、客观预报对“珍珠”的移动路径作出了几乎完美的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科学 弱环境流场 热力非对称结构 西行北折路径 强台风“珍珠”
下载PDF
“05.6”广东致洪暴雨过程的500hPa环流场及低频特征 被引量:50
20
作者 纪忠萍 方一川 +1 位作者 梁健 梁玉琼 《广东气象》 2006年第2期15-18,共4页
分析2005年6月15~25日广东出现的连续暴雨过程及结束期的500 hPa候平均环流场,并对4~9月暴雨中心区域的降水低频振荡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连续暴雨期欧亚中高纬度维持稳定的两槽一脊形势;中低纬度非洲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大,... 分析2005年6月15~25日广东出现的连续暴雨过程及结束期的500 hPa候平均环流场,并对4~9月暴雨中心区域的降水低频振荡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连续暴雨期欧亚中高纬度维持稳定的两槽一脊形势;中低纬度非洲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大,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到广东沿海,青藏高原为稳定的高压脊,高原下游为西风槽活动区,使冷空气沿着高原频繁扩散南下,并与西太平洋副高边缘的暖湿气流相遇,产生连续的暴雨过程.当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的高压脊东移而转为宽槽区,青藏高原高压脊减弱消失,高原以东为平直的西风环流,我国东北到日本为高压脊控制时,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北抬,华南降水减弱,连续暴雨过程结束.小波分析表明,连续暴雨期存在准20 d的周期振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致洪暴雨 环流场 低频振荡 广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