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分期论治天疱疮经验 被引量:6
1
作者 谢婷 荆方轶 +3 位作者 贾淑琳 朱培成 刘婵柯 李红毅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3-324,共2页
整理了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治疗分期论治天疱疮的经验,认为急性期以热毒炽盛多见,治疗以解毒祛邪为主;病程日久,湿热化燥,灼津耗气,故阴虚夹湿热多见,治宜祛湿健脾,清热养阴并重。该病病程反复,易转为阴伤气衰证。治疗时主张中西医并重,... 整理了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治疗分期论治天疱疮的经验,认为急性期以热毒炽盛多见,治疗以解毒祛邪为主;病程日久,湿热化燥,灼津耗气,故阴虚夹湿热多见,治宜祛湿健脾,清热养阴并重。该病病程反复,易转为阴伤气衰证。治疗时主张中西医并重,在西药激素等治疗基础上,可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配合使用中医外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禤国维 六味地黄汤 天疱疮 分期论治
下载PDF
以脏腑辨证为核心的黄褐斑面部望诊的皮损特征分析
2
作者 周莹洁 胡炜圣 +2 位作者 贾淑琳 江晓灵 黄宁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89-93,共5页
黄褐斑是以颜面部黄褐色斑片为典型表现的色素性皮肤病,传统医学认为脏腑、气血、经络功能失调是其发病的重要病机。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导思想,贯穿黄褐斑的诊疗全程,形成了脏腑辨证指导下的黄褐斑望诊体系。通... 黄褐斑是以颜面部黄褐色斑片为典型表现的色素性皮肤病,传统医学认为脏腑、气血、经络功能失调是其发病的重要病机。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导思想,贯穿黄褐斑的诊疗全程,形成了脏腑辨证指导下的黄褐斑望诊体系。通过观察黄褐斑斑片颜色、形态、边界等相关皮损特点,结合面部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辅助现代化设备采集补充客观信息,使用脏腑辨证方法进行皮损分析并指导治疗,探讨中医治疗黄褐斑进行面部望诊的客观量化方法,为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斑 脏腑辨证 望诊体系 皮损辨证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清脾除湿饮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作用机制
3
作者 张洁琳 安晓霞 +1 位作者 曹晓辉 曹云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7期30-35,共6页
该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对清脾除湿饮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复杂网络关系进行分析,以探讨其有效成分、靶点、通路等多层次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检索TCMSP、TCMID数据库获得清脾除湿饮的成分和靶点,并使用OMIM、Disg... 该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对清脾除湿饮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复杂网络关系进行分析,以探讨其有效成分、靶点、通路等多层次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检索TCMSP、TCMID数据库获得清脾除湿饮的成分和靶点,并使用OMIM、Disgenet、Genecards等疾病数据库获得特异性皮炎相关靶点。取交集得到清脾除湿饮治疗特异性皮炎的潜在靶点,导入Cytoscape3.7.2软件构建“方药-成分-靶点”网络,利用此软件与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互作分析,并筛选关键靶点和子模块,最后使用DAVID数据库进行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 收集清脾除湿饮中活性成分326个,可作用于904个靶点,特应性皮炎的交集核心靶点159个。159个靶点主要作用于IL-6、TNF、IL-1β、TLR4、STAT3等,调控Th17细胞分化、TLR通路、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结论 清脾除湿饮在治疗AD时,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 初步明确了组方的活性成分,为深入研究治疗AD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脾除湿饮 特应性皮炎 网络药理学 分子机制
下载PDF
腋窝部乳头状汗管囊腺瘤1例
4
作者 雷娜 于腾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2年第2期157-160,共4页
报告1例乳头状汗管囊腺瘤。患者男,54岁,右侧腋窝赘生物54年,破溃10余年。皮肤科检查:右侧腋窝多簇黄豆至蚕豆大小暗红色结节,部分融合成肿块,表面破溃。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向下内折为囊腔,内有多数绒毛样突起,绒毛由两层细胞组成... 报告1例乳头状汗管囊腺瘤。患者男,54岁,右侧腋窝赘生物54年,破溃10余年。皮肤科检查:右侧腋窝多簇黄豆至蚕豆大小暗红色结节,部分融合成肿块,表面破溃。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向下内折为囊腔,内有多数绒毛样突起,绒毛由两层细胞组成,内层见顶浆分泌,间质内致密浆细胞浸润。诊断:乳头状汗管囊腺瘤。治疗:手术切除。随访1年,患者无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附属器肿瘤 乳头状汗管囊腺瘤
下载PDF
健脾止痒颗粒对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IgE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杨瑛 王益平 +2 位作者 杨玉峰 郭志武 张尚斌 《中医药学刊》 2006年第3期472-473,共2页
目的:探讨中药健脾止痒颗粒治疗特应性皮炎(AD)的有效机制是否通过降低患者血清IgE水平及EOS计数得以实现。方法将入选A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健脾止痒颗粒治疗)和对照组32例(氯雷他定治疗),连续服药4周。采用欧洲AD评分标准(SCORAD)... 目的:探讨中药健脾止痒颗粒治疗特应性皮炎(AD)的有效机制是否通过降低患者血清IgE水平及EOS计数得以实现。方法将入选A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健脾止痒颗粒治疗)和对照组32例(氯雷他定治疗),连续服药4周。采用欧洲AD评分标准(SCORAD)对AD的临床严重度进行评估,用视觉模拟尺度(VAS)评分法对瘙痒程度进行评价;同时记录SCORAD积分和VAS积分。疗程结束计算评分下降指数,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IgE水平以及伊红酚法对EOS计数进行检测。结果:治疗组,SCORAD积分和VAS积分以及总IgE和EOS计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SCORAD积分下降(P<0.05)、VAS积分明显下降(P<0.01);血清IgE水平下降(P<0.05)、EOS计数无明显变化(P>0.05)。2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SCORAD积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VAS积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血清IgE水平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EOS计数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健脾止痒颗粒治疗AD安全有效,其有效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患者IgE的生物利用度和EOS计数得以发挥作用。相关机理有待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颗粒 皮炎 特应性 IGE 健脾止痒颗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