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激素性和酒精性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患者骨标本坏死区域的病理和显微结构特点。方法收集2015年8月—2016年4月因ONFH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头标本30个,其中男22例,女8例;酒精性15例,激素...目的观察激素性和酒精性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患者骨标本坏死区域的病理和显微结构特点。方法收集2015年8月—2016年4月因ONFH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头标本30个,其中男22例,女8例;酒精性15例,激素性15例;两组国际骨循环协会(ARCO)分期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143,P=0.143)。取激素性与酒精性ONFH患者骨标本不同区域(坏死区、硬化区、正常区)骨组织,行大体观察、HE染色并计算空骨陷窝率。将完整股骨头标本行Micro-CT扫描,并进行骨微结构定量分析以下参数:骨小梁相对体积(bone volume to total volume,BV/TV)、骨表面积与骨骼体积比(bone surface area to bone volume ratio,BS/BV)、骨矿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矿容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结构模型指数(structure model index,SMI)、骨小梁数目(trabecular plate number,Tb.N)、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plate thickness,Tb.Th)、骨小梁间隙(trabecular spacing,Tb.Sp)。结果大体观察示激素性和酒精性ONFH均有骨小梁连续性中断,骨小梁吸收区域有囊变被肉芽组织取代,激素性ONFH肉芽组织内有血管新生的痕迹,酒精性ONFH肉芽组织内血管新生痕迹不明显。HE染色示激素性和酒精性ONFH坏死区均有骨质结构紊乱、骨髓坏死、骨陷窝空虚,其中激素性ONFH骨小梁结构和连续性破坏更严重,酒精性ONFH骨小梁更粗,连续性较激素性ONFH好。激素性ONFH坏死区的空骨陷窝率明显高于酒精性ONFH(P<0.05),但两种ONFH硬化区和正常区空骨陷窝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性与酒精性ONFH坏死区与硬化区之间区域在Micro-CT图像中均是低密度区,但前者形态不规则,对应部位大体标本可见富含血运的肉芽组织形成,后者对应部位大体标本见无血运的纤维肉芽组织形成。骨微结构定量分析显示,激素性ONFH坏死区和硬化区BV/TV、BMD、BMC、Tb.N、Tb.Th明显低于酒�展开更多
目的基于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围塌陷期理论,总结各保髋术式。方法阐述围塌陷期理论的基本要点;广泛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围塌陷期理论为基础,分析各保髋术式的原理、疗效及发展趋势。结果 ONFH的保...目的基于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围塌陷期理论,总结各保髋术式。方法阐述围塌陷期理论的基本要点;广泛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围塌陷期理论为基础,分析各保髋术式的原理、疗效及发展趋势。结果 ONFH的保髋术式趋于注重力学修复,同时兼顾生物学修复,这与围塌陷期理论强调生物力学稳定对股骨头坏死修复的重要性一致。结论 ONFH围塌陷期理论对保髋手术时机选择具有指导意义,是保髋治疗的理论依据之一。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与身高、体重及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以来符合骨质疏松诊断的患者1936例,诊断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472例,分析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与非骨折组之间身高、体重及...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与身高、体重及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以来符合骨质疏松诊断的患者1936例,诊断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472例,分析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与非骨折组之间身高、体重及BMI的差异,并根据不同部位骨折分组以及不同年龄层分析身高、体重、BMI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关系。结果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体重、BMI均低于非骨折组(P<0.01),而两组间身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部位骨折分组中脊柱压缩性骨折组的BMI最高,而髋部骨折组的BMI最低(P<0.05)。依不同BMI分组发现低体重组中髋部骨折占56.5%,而在超体重组中脊柱压缩性骨折占43.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T值随BMI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体重、BMI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存在相关关系,BMI虽与骨密度T值呈正相关关系,但由于不同部位骨折的受力机制不同,其体重、BMI的增加与减少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如低BMI易造成髋部骨折,高BMI易造成脊柱压缩性骨折。展开更多
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是一种好发于30~50岁中青年人群的难治性、致残性骨科疾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但人工髋关节假体寿命有限,远期将面临翻修的现实。因此,对于早期坏死...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是一种好发于30~50岁中青年人群的难治性、致残性骨科疾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但人工髋关节假体寿命有限,远期将面临翻修的现实。因此,对于早期坏死及年轻患者,应尽可能保留其自身髋关节,物理治疗作为选择之一越发受到重视。目前常用于股骨头坏死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非负重(non-weight-bearing,NWB)、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脉冲电磁场(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s,PEMFs)、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本文就股骨头坏死物理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激素性和酒精性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患者骨标本坏死区域的病理和显微结构特点。方法收集2015年8月—2016年4月因ONFH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头标本30个,其中男22例,女8例;酒精性15例,激素性15例;两组国际骨循环协会(ARCO)分期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143,P=0.143)。取激素性与酒精性ONFH患者骨标本不同区域(坏死区、硬化区、正常区)骨组织,行大体观察、HE染色并计算空骨陷窝率。将完整股骨头标本行Micro-CT扫描,并进行骨微结构定量分析以下参数:骨小梁相对体积(bone volume to total volume,BV/TV)、骨表面积与骨骼体积比(bone surface area to bone volume ratio,BS/BV)、骨矿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矿容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结构模型指数(structure model index,SMI)、骨小梁数目(trabecular plate number,Tb.N)、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plate thickness,Tb.Th)、骨小梁间隙(trabecular spacing,Tb.Sp)。结果大体观察示激素性和酒精性ONFH均有骨小梁连续性中断,骨小梁吸收区域有囊变被肉芽组织取代,激素性ONFH肉芽组织内有血管新生的痕迹,酒精性ONFH肉芽组织内血管新生痕迹不明显。HE染色示激素性和酒精性ONFH坏死区均有骨质结构紊乱、骨髓坏死、骨陷窝空虚,其中激素性ONFH骨小梁结构和连续性破坏更严重,酒精性ONFH骨小梁更粗,连续性较激素性ONFH好。激素性ONFH坏死区的空骨陷窝率明显高于酒精性ONFH(P<0.05),但两种ONFH硬化区和正常区空骨陷窝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性与酒精性ONFH坏死区与硬化区之间区域在Micro-CT图像中均是低密度区,但前者形态不规则,对应部位大体标本可见富含血运的肉芽组织形成,后者对应部位大体标本见无血运的纤维肉芽组织形成。骨微结构定量分析显示,激素性ONFH坏死区和硬化区BV/TV、BMD、BMC、Tb.N、Tb.Th明显低于酒�
文摘目的基于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围塌陷期理论,总结各保髋术式。方法阐述围塌陷期理论的基本要点;广泛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围塌陷期理论为基础,分析各保髋术式的原理、疗效及发展趋势。结果 ONFH的保髋术式趋于注重力学修复,同时兼顾生物学修复,这与围塌陷期理论强调生物力学稳定对股骨头坏死修复的重要性一致。结论 ONFH围塌陷期理论对保髋手术时机选择具有指导意义,是保髋治疗的理论依据之一。
文摘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与身高、体重及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以来符合骨质疏松诊断的患者1936例,诊断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472例,分析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与非骨折组之间身高、体重及BMI的差异,并根据不同部位骨折分组以及不同年龄层分析身高、体重、BMI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关系。结果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体重、BMI均低于非骨折组(P<0.01),而两组间身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部位骨折分组中脊柱压缩性骨折组的BMI最高,而髋部骨折组的BMI最低(P<0.05)。依不同BMI分组发现低体重组中髋部骨折占56.5%,而在超体重组中脊柱压缩性骨折占43.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T值随BMI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体重、BMI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存在相关关系,BMI虽与骨密度T值呈正相关关系,但由于不同部位骨折的受力机制不同,其体重、BMI的增加与减少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如低BMI易造成髋部骨折,高BMI易造成脊柱压缩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