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降雨季节分配改变对热带次生林不同功能型幼苗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何至杭 刘悦 +6 位作者 陶玉柱 吴妙兰 高畅 王艺颖 于耀泓 周庆 莫其锋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5,共10页
根据对全球降雨格局的预测,降雨的季节分配和强度已发生明显变化。为探讨降雨季节分配对热带次生林幼苗生长及根系形态的影响,于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的热带次生林开展短期人工模拟降雨实验,设置雨季推迟(DW)、雨季增雨(WW)和对照(CT,正... 根据对全球降雨格局的预测,降雨的季节分配和强度已发生明显变化。为探讨降雨季节分配对热带次生林幼苗生长及根系形态的影响,于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的热带次生林开展短期人工模拟降雨实验,设置雨季推迟(DW)、雨季增雨(WW)和对照(CT,正常自然降雨)3种处理,探究2种固氮树种幼苗铁刀木(Cassia siamea)、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和3种非固氮树种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红车(Syzygium hancei)、蒲桃(Syzygium jambos)不同功能型树种幼苗细根形态特征对降雨季节分配改变的响应。结果表明:雨季增雨显著增加了5种幼苗细根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生物量及比根长;显著降低香樟细根的根长和比根长,同时降低香樟粗根的比根长;显著增加红车粗根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生物量,显著增加大叶相思粗根体积和根平均直径;雨季增雨处理显著增加了两种固氮树种铁刀木和大叶相思细根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生物量,也显著增加了铁刀木细根的平均直径;雨季增雨处理显著增加红车细根根长、蒲桃粗根体积、香樟和红车的细根生物量;雨季推迟对幼苗根系的影响较小,仅显著降低香樟幼苗根长、大叶相思粗根表面积、蒲桃的粗根和香樟细根的比根长,仅显著增加红车的粗根体积和平均直径、铁刀木的粗根体积和蒲桃粗根平均直径;固氮树种在雨季推迟以及雨季增雨情况下,根系生物量、根体积等指标高于自然降雨;热带次生林5种幼苗根系对干旱(雨季延迟)具有一定的忍受性,细根对雨季增雨的响应更加敏感,雨季增雨对固氮树种细根形态特征的改变比非固氮树种更大,固氮树种对于异常降雨适应性更强;热带次生林林下幼苗根系形态能够较好地适应降雨季节分配的改变,进而维持群落的更新及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格局 根系形态 幼苗更新 热带次生林 全球变化
原文传递
热带次生林不同林层植物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季节变化及其对氮磷添加的响应 被引量:6
2
作者 陈轶群 王艺颖 +4 位作者 于耀泓 温珍杰 彭钟通 周庆 莫其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5-265,共11页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NSCs)是植物生长代谢过程中重要的能量来源。通过在华南热带次生林进行氮磷添加试验,探究不同林层植物叶片NSCs的季节变化及其对氮磷添加的响应,取样时间为2019年1月、4月、7月和10月...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NSCs)是植物生长代谢过程中重要的能量来源。通过在华南热带次生林进行氮磷添加试验,探究不同林层植物叶片NSCs的季节变化及其对氮磷添加的响应,取样时间为2019年1月、4月、7月和10月。结果表明:1)植物叶片NSCs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磷(P)添加对叶片淀粉和NSCs含量具有显著影响,且物种与磷添加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叶片淀粉含量。2)黑嘴蒲桃和紫玉盘叶片NSCs含量对氮(N)添加的响应较为敏感,而白车和竹节叶片NSCs含量对P添加的响应较为敏感,氮磷同时添加(+NP)对植物叶片NSCs的增效作用最好。3)植物叶片NSCs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变化,且季节与林层间的交互作用对叶片可溶性糖和NSCs含量具有显著影响。4)不同林层植物对氮磷添加的响应不同,氮磷添加使林下层植物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林冠层降低,在干季,N添加会使林下层植物叶片淀粉含量增高,林冠层降低。P添加的影响恰好与之相反。在湿季,氮磷添加使林下层和林冠层植物叶片的淀粉含量增加。5)林冠层植物叶片NSCs含量高于林下层,且林下层植物叶片NSCs含量和可溶性糖与淀粉的比值均表现为干季高于湿季。因此,叶片NSCs之间的变化差异反映了不同植物的碳利用策略,NSCs含量对氮磷添加的响应变化可以反映出热带森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碳供给和消耗的动态变化情况,为探索热带次生林植物碳利用策略及共存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氮磷添加 林层 季节动态 热带次生林
下载PDF
华南典型人工林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顾晓娟 于耀泓 +3 位作者 刘悦 吴梦佳 刘林云慧 莫其锋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5-151,共7页
为了解华南地区固氮树种与非固氮树种造林对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易氧化有机碳(ROC)的影响,对广东省鹤山市造林13 a的固氮树种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人工纯林和非固氮树种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人工纯林的土壤碳(C)、... 为了解华南地区固氮树种与非固氮树种造林对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易氧化有机碳(ROC)的影响,对广东省鹤山市造林13 a的固氮树种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人工纯林和非固氮树种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人工纯林的土壤碳(C)、氮(N)、磷(P)与ROC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固氮与非固氮树种造林后土壤C、N、P和ROC的特征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固氮树种土壤ROC与总有机碳(TOC)含量均显著高于非固氮树种(P<0.05),且ROC/TOC值小于非固氮树种,土壤碳稳定性更强;固氮树种总氮(TN)含量和C∶N值均显著高于非固氮树种(P<0.05),C∶P、N∶P和C∶N∶P均高于非固氮树种,但无统计学上的差异;在两种林分下,TOC和TN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在固氮树种中,TOC、TN与ROC/TOC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土壤含水量(SWC)、C∶P、N∶P与TOC呈显著正相关(P<0.05)关系。在土壤含水量较高的华南地区,固氮树种造林提高了土壤TN、TOC含量和土壤化学计量比,有利于提高土壤碳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固氮树种 非固氮树种 土壤化学计量 易氧化有机碳 人工林
下载PDF
热带北缘鹅凰嶂季雨林四种群落特征及成熟度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悦 于耀泓 +5 位作者 吴妙兰 王艺颖 陶玉柱 林子湛 周庆 莫其锋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5-828,共14页
为分析我国热带北缘季雨林的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特征,该研究对广东阳春鹅凰嶂典型季雨林中4种(A、B、C、D)不同植物群落展开调查,对群落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空间结构等进行分析,判断成熟度差异,预测演替方向,并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 为分析我国热带北缘季雨林的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特征,该研究对广东阳春鹅凰嶂典型季雨林中4种(A、B、C、D)不同植物群落展开调查,对群落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空间结构等进行分析,判断成熟度差异,预测演替方向,并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4种群落林层单一,小径级木与下层木占主体地位,具有1~3种明显的优势树种。(2)Shannon-Wiener指数为2.72~3.74,Simpson指数为0.90~0.97,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74~0.89,各群落多样性特征差异显著。(3)4种群落乔木胸径大小比数为0.49~0.51,角尺度为0.56~0.61,混交度为0.54~0.83,林分空间结构指数为60.57~71.44,林分空间结构距离为53.15~68.53。(4)综合群落基本特征、多样性和空间结构特征的分析得出,各群落的成熟度排名为D>A>C>B。综上认为,4种群落都处于演替前期或中期,乔木个体胸径和树高发展空间较大;群落整体处于中庸生长状态,个体均呈轻微聚集分布,树种表现为中度、强度或极强度混交,空间结构与理想林分存在一定距离。随着成熟度的增加,4种群落都继续以阳性树种作为主要优势树种进行演替,并初步具备该区域地带性顶极群落的典型植被特征;季雨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提高,并向混交度增加、空间结构优化、稳定性增强的趋势演替。该研究结果为群落构建机制和森林结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未来应对该区域加强监管与保护,同时应对该地区的植被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展开广泛监测与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降雨量 演替 重要值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空间结构
下载PDF
2种人工林对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于耀泓 刘悦 +6 位作者 顾晓娟 王艺颖 吴梦佳 刘林云慧 周庆 何茜 莫其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8-177,共10页
【目的】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可以探明植物受土壤养分的限制情况,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直接反映了土壤保肥、供肥性能和缓冲能力。研究旨在揭示华南地区乡土马尾松和木荷人工林对土壤养分及保肥供肥能力的影响。【方法】以广东省鹤... 【目的】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可以探明植物受土壤养分的限制情况,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直接反映了土壤保肥、供肥性能和缓冲能力。研究旨在揭示华南地区乡土马尾松和木荷人工林对土壤养分及保肥供肥能力的影响。【方法】以广东省鹤山市的马尾松和木荷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2种人工林表层土壤(0~10 cm)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和交换性阳离子等指标进行分析测定,探讨不同人工林分对表层土壤碳氮磷和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结果】木荷人工林SOC显著大于马尾松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土壤TK含量则显著高于木荷人工林,但土壤TN和TP含量在2种林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2种林分土壤盐基饱和度(BS)为9.68%~18.00%,木荷林土壤CEC和交换性盐基总量(TEB)均显著高于马尾松林,且2种林分土壤盐基离子含量均呈现Ca^(2+)>Mg^(2+)>K^(+)>Na^(+)。2种林分土壤CEC与SOC显著正相关,BS与pH值显著正相关;马尾松人工林CEC、TEB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研究区森林土壤肥力处于较低水平且保肥供肥能力较弱,但木荷林土壤供肥、保肥和酸碱缓冲能力强于马尾松林。然而,木荷林土壤交换性钙镁离子含量显著高于马尾松人工林,且2种人工林土壤Ca^(2+)∶Mg^(2+)>5,表明研究区人工林土壤未出现生理性缺钙的现象。研究区土壤有机质的矿化速率较高,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这种趋势在马尾松林中比木荷林更为明显。研究结果对华南地区木荷和马尾松人工林的养分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木荷人工林 土壤化学计量 阳离子交换量 华南地区
下载PDF
广东鹤山两种人工林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6
作者 刘林云慧 吴妙兰 +4 位作者 刘悦 于耀泓 顾晓娟 吴梦佳 莫其锋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1-668,共8页
【目的】弄清广东省鹤山市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与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造林后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方法】对鹤山市共和镇造林15年的尾叶桉和厚荚相思人工纯林的土壤CEC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 【目的】弄清广东省鹤山市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与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造林后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方法】对鹤山市共和镇造林15年的尾叶桉和厚荚相思人工纯林的土壤CEC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测定,分析两种树种造林后土壤CEC和其他指标特征及两者间相关关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两树种造林后对土壤CEC的影响。【结果】厚荚相思林土壤CEC、交换性盐基总量(TEB)和盐基饱和度(BS)均显著大于尾叶桉林。厚荚相思林土壤交换性Ca^(2+)含量显著高于尾叶桉林,而两种林分土壤交换性K+、Na^(+)和Mg^(2+)含量无显著差异。Ca^(2+)/Mg^(2+)、Ca^(2+)/K+和(Ca^(2+)+Mg^(2+))/K+表现为厚荚相思林显著大于尾叶桉林。相关性分析显示,尾叶桉林土壤CEC与土壤自然含水量(SWC)、总有机碳(TOC)、总氮(TN)呈极显著正相关;厚荚相思林土壤CEC与TN、C/N呈极显著正相关,与C/P、C/N/P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TEB、总磷(TP)、Na^(+)、BS、Ca^(2+)、Mg^(2+)和pH是影响该区域土壤CEC的重要因素。【结论】在鹤山共和样地,与尾叶桉造林相比,厚荚相思造林显著提高了土壤CEC、TEB和BS,说明其土壤保肥和供肥能力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叶桉 厚荚相思 土壤化学计量 阳离子交换量 人工林
原文传递
马占相思幼苗不同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对磷添加的响应
7
作者 吴妙兰 官滢滢 +5 位作者 王艺颖 刘悦 何至杭 张少纯 曾睿楷 莫其锋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7-253,共7页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在植物抵御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马占相思作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不加磷)、低磷(LP,+50 kg hm^(-2)a^(-1))、高磷(HP,+100 kg hm^(-2)a^(-1))3种处理,探究不同浓度磷添加对马占相思幼...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在植物抵御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马占相思作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不加磷)、低磷(LP,+50 kg hm^(-2)a^(-1))、高磷(HP,+100 kg hm^(-2)a^(-1))3种处理,探究不同浓度磷添加对马占相思幼苗各器官的NSC含量及分配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磷(LP)处理显著增加马占相思幼苗苗高和地径的相对生长速率(RGR);苗高、地径的RGR在不同处理下均表现为LP>HP>CK.低磷和高磷均显著增加植株的总生物量;但是低磷显著提高了叶、枝、茎和粗根的生物量占全株生物量的比例,高磷仅改变了粗根的生物量占比.(2)磷添加显著增加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浓度,具体表现为HP>LP>CK,(3)与CK相比,LP和HP处理下枝的NSC含量显著降低;粗根的NSC含量在LP处理下显著低于CK和HP处理.磷添加显著增加粗根可溶性糖占整株的百分比,同时磷添加显著增加枝、茎和粗根淀粉与NSC占整株含量的百分比.本研究表明低磷添加显著促进马占相思幼苗的生长,并通过调整NSC在不同器官的分配比例来应对土壤磷供应水平,以更好地适应土壤低磷环境.(图4表3参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构性碳 磷添加 分配格局 马占相思 人工林 华南
原文传递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N蛋白原核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
8
作者 赵梓桥 张昆丽 +4 位作者 张春红 翟少伦 康欣桐 黄淑坚 张建峰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98-1806,共9页
【目的】构建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核衣壳(N)蛋白原核表达系统并制备多克隆抗体,为新型疫苗、诊断试剂研发及PDCoV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方法】提取PDCoV HeN17株RNA,经RT-PCR扩增,将N基因克隆至p... 【目的】构建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核衣壳(N)蛋白原核表达系统并制备多克隆抗体,为新型疫苗、诊断试剂研发及PDCoV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方法】提取PDCoV HeN17株RNA,经RT-PCR扩增,将N基因克隆至pGEX-6P-1载体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并进行IPTG诱导表达。利用Glutathione Sepharose 4B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采用3C蛋白酶去除标签。以纯化后的N蛋白为免疫原免疫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抗体效价,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免疫沉淀(IP)试验对其进行鉴定。【结果】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PDCoV-N,获得的PDCoV-N-GST重组蛋白主要以可溶性形式表达,大小约69 kD,经去除GST标签可获得单一目的蛋白条带,经测定蛋白浓度为12.6 mg/mL,获得的PDCoV-N蛋白能与PDCoV阳性血清反应产生单一特异性条带。制备的兔源抗PDCoV-N多克隆抗体效价达1∶4096000,可特异性识别pCAGGS-Flag-N转染HEK-293T细胞中表达的Flag-N蛋白和PDCoV感染LLC-PK1细胞中表达的PDCoV-N蛋白,且能检测到PDCoV-N真核表达载体pCAGGS-Flag-N转染HEK-293T细胞中表达的PDCoV-N蛋白。【结论】成功构建高效PDCoV-N原核表达系统,获得纯度好、浓度高且免疫原性佳的PDCoV-N蛋白,制备的兔源抗PDCoV-N多克隆抗体效价高,具有较强亲和力和特异性,可用于Western blotting、IFA和IP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 N蛋白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下载PDF
广东及周边省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2型谱系8毒株变异规律和传播研究
9
作者 康溥 任照文 +3 位作者 蔡汝健 吕宗吉 黄育浩 王晓虎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01-2011,共11页
【目的】使用贝叶斯系统动力学方法重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2型(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2,PRRSV-2)谱系8毒株在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5个省份间的传播及遗传演化规律,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 【目的】使用贝叶斯系统动力学方法重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2型(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2,PRRSV-2)谱系8毒株在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5个省份间的传播及遗传演化规律,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的针对性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对来自上述5省所有可用的PRRSV-2的ORF5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选取其中的谱系8毒株,剔除重组序列及可疑序列。将空间数据结合病原体的进化与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利用BEAST及相关软件计算病毒的共同祖先、核苷酸替代速率及不同地理位置间可能的传播方向和迁移速率等。【结果】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南方5省猪群中流行的PRRSV-2被分为4个谱系,其中154株被鉴定为谱系8毒株。在剔除1株重组毒株和3株可疑毒株后,来自上述5省的谱系8毒株ORF5序列具有强烈的时间信号,且最佳拟合模型为GTR+I+G。贝叶斯系统动力学分析表明,5省间谱系8毒株具有2.748×10^(-3)核苷酸替换/位点/年(95%HPD:2.053×10^(-3)~3.428×10^(-3))的核苷酸替代速率,它们的最近共同祖先可能出现在2002年(95%HPD:1998-2005年)。据SPREAD3计算,广西的毒株向广东(Rate=0.876)、湖南(Rate=0.892)、江西(Rate=0.883)、福建(Rate=0.889)传播,以及部分福建毒株向广西(Rate=0.897)传播。【结论】自2005年以来,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5省猪群中流行的PRRSV-2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谱系8毒株具有较高的核苷酸替代速率,且有效种群大小在2006-2007年和2009-2013年明显上升。同时,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5省谱系8毒株的最近共同祖先可追溯至2002年,且以广西作为潜在发源地在该地区持续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 分子流行病学 贝叶斯系统动力学 系统地理学
下载PDF
鹅凰嶂山地雨林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盐基离子分布特征 被引量:8
10
作者 于耀泓 刘悦 +5 位作者 王艺颖 周庆 龙凤玲 赵倩 何茜 莫其锋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41-1349,共9页
【目的】探究广东阳春鹅凰嶂山地雨林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盐基离子的空间分布特征,了解该区域森林土壤的保肥能力及其影响因子。【方法】以鹅凰嶂山地雨林内不同位置、不同土层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盐基... 【目的】探究广东阳春鹅凰嶂山地雨林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盐基离子的空间分布特征,了解该区域森林土壤的保肥能力及其影响因子。【方法】以鹅凰嶂山地雨林内不同位置、不同土层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盐基离子空间分布格局、剖面垂直分布规律。【结果】鹅凰嶂山地雨林土壤阳离子交换量5.46±0.97cmol(+)kg^(-1),交换性阳离子呈现明显表聚现象;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在表层土(0~10 cm)中呈现阴坡>阳坡、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的规律,土壤盐基离子含量基本呈现K+>Mg^(2+)>Ca^(2+)>Na^(+)的趋势,且Ca^(2+)/Mg^(2+)<1.6;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盐基总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鹅凰嶂山地雨林土壤的保肥能力较差,且存在生理性缺钙的风险,阳坡尤为明显;同时存在土壤有机质稳定性不高导致阳离子交换量下降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凰嶂 山地雨林 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肥力
原文传递
鹅凰嶂季雨林土壤有机碳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 被引量:1
11
作者 于耀泓 刘悦 +5 位作者 王艺颖 何茜 周庆 林子湛 赵倩 莫其锋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39-147,共9页
为了解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剖面垂直分布规律,量化了广东鹅凰嶂季雨林不同空间位置的0~10、10~30、30~60和60~100 cm土层的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他理化因子。结果表明:鹅凰嶂季雨林土壤4个土... 为了解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剖面垂直分布规律,量化了广东鹅凰嶂季雨林不同空间位置的0~10、10~30、30~60和60~100 cm土层的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他理化因子。结果表明:鹅凰嶂季雨林土壤4个土层平均总有机碳含量为22.73 g·kg^(-1),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为2.96 g·kg^(-1)。0~10与10~30 cm土层土壤的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有显著差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在土壤剖面表现的大小关系为:0~10 cm(30.60 g·kg^(-1))>10~30 cm(19.44 g·kg^(-1))>30~60 cm(16.31 g·kg^(-1))>60~100 cm(15.63 g·kg^(-1))。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的大小关系为:0~10 cm(3.16 g·kg^(-1))>10~30 cm(2.34 g·kg^(-1))>30~60 cm(0.81 g·kg^(-1))>60~100 cm(0.40 g·kg^(-1)),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呈现随土层加深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优于0~30 cm土层的土壤。坡向和坡度对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影响均不显著。土壤含水量、土壤全磷含量对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影响极显著(P<0.01),土壤全氮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易氧化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揭示了土壤有机碳与易氧化有机碳存在不一样的空间横向分布规律,可为该区域准确估算森林土壤碳储量和资源合理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凰嶂 土壤总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下载PDF
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1
12
作者 全秋梅 肖雅元 +3 位作者 徐姗楠 符芳菲 李纯厚 刘永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110-4120,共11页
根据2016—2017年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胶州湾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等群落结构特征,并研究了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117种,环节动物(56种)、节肢动物(31... 根据2016—2017年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胶州湾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等群落结构特征,并研究了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117种,环节动物(56种)、节肢动物(31种)、软体动物(14种)、棘皮动物(6种)和脊索动物(6种)为主要类群,其他类群共4种;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最多,为66种,春季(47种)与秋季(44种)种类数相当,夏季仅有30种;总栖息密度呈现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变化趋势,生物量则呈现春季>冬季>秋季>夏季的变化趋势;群落优势种以丝异须虫(Heteromastus filiformis)的贡献率较高,且为春、秋和冬季共同优势种;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Shannon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与温度和无机氮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基于栖息密度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的结果显示,温度、有机质和中值粒径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子,根据大型底栖动物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可知大部分物种分布在低温、低营养物质和粒径较小的浅水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原文传递
永兴岛附近海域珊瑚礁鱼类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腾 刘永 +5 位作者 李纯厚 肖雅元 林琳 李纯然 谢雨芳 吴鹏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74-683,共10页
为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西沙永兴岛附近海域珊瑚礁鱼类,于2020—2021年对永兴岛上岸渔获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鱼类群落结构组成及其变化和演替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发现永兴岛附近海域珊瑚礁鱼类101种,隶属于5目21科,以鲈形目鱼类最多,... 为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西沙永兴岛附近海域珊瑚礁鱼类,于2020—2021年对永兴岛上岸渔获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鱼类群落结构组成及其变化和演替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发现永兴岛附近海域珊瑚礁鱼类101种,隶属于5目21科,以鲈形目鱼类最多,占总种类的84.16%,生物量超总渔获物的90%;科级水平鹦嘴鱼科鱼类最多,达21种,生物量超总渔获物的45%。28种珊瑚礁鱼类是永兴岛附近海域主要捕捞对象,占总渔获物的80%以上。永兴岛附近海域珊瑚礁鱼类呈现过度捕捞,一是主要渔获物中的中大型鱼类均重偏小;二是本海域个体体型最大的鱼类出现较多消亡;三是肉食性鱼类大量消亡;四是植食性鱼类生物量占比超过了肉食性鱼类。永兴岛附近海域珊瑚礁鱼类已经演替到以植食性鱼类为主导的生态系统;大量海胆的出现,表明了这一珊瑚礁生态系统在进一步衰退,向以海胆为主导的生态系统演变。保护西沙永兴岛附近海域珊瑚礁鱼类已经刻不容缓,需要严格地控制本海域的捕捞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鱼类 种类组成 食性类型 个体大小 过度捕捞 演替 永兴岛
下载PDF
南岭典型植被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挺 周平 +2 位作者 李泰辉 旺姆 邓旺秋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56-467,共12页
南岭是世界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土壤真菌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与系统健康稳定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采集南岭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样本,基于Illumina Novaseq测序平台分析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和环境因子探讨不同植被... 南岭是世界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土壤真菌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与系统健康稳定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采集南岭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样本,基于Illumina Novaseq测序平台分析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和环境因子探讨不同植被类型下真菌群落组成的差异性和影响因子。结果显示,相对丰度最高的真菌门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从高海拔到低海拔变化介于28.54%–59.93%,在沟谷常绿阔叶林中比例较高,呈现出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降低的变化格局;子囊菌门Ascomycota次之,相对丰度为19.52%–56.98%,随着海拔的上升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相对丰度为1.03%–25.72%,随着海拔的上升,表现出先升后降又升的N型变化模式。不同真菌目在各植被类型土壤中的丰度不同,红菇目Russulales在沟谷常绿阔叶林和山地常绿阔叶林土壤中较为丰富;蘑菇目Agaricales在针阔混交林和高山草地土壤中较为丰富;被孢霉目Mortierellales在低海拔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高海拔的山顶矮林土壤中较为丰富。土壤pH、全钾、有效钾、有机物、全氮、铵态氮和全磷为影响南岭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 土壤真菌 多样性 植被类型 海拔 相对丰度
原文传递
珠江河口凤鲚的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4
15
作者 谢雨芳 吴鹏 +5 位作者 刘永 肖雅元 唐广隆 王腾 林琳 李纯厚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29,共8页
探究珠江河口洄游性鱼类凤鲚(Coilia mystus)的生境适宜度,可为其渔业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根据2019年冬季和2020年夏季在珠江河口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选取水深、底层盐度、底层水温、底层溶解氧等作为指示因子,利用层次分析... 探究珠江河口洄游性鱼类凤鲚(Coilia mystus)的生境适宜度,可为其渔业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根据2019年冬季和2020年夏季在珠江河口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选取水深、底层盐度、底层水温、底层溶解氧等作为指示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计算各指示因子的权重,采用算数平均法(Arithmetic Mean Model, AMM)和几何平均法(Geometric Mean Model, GMM)计算栖息地适宜度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验证发现基于GMM且赋予权重的HSI模型精确度较高,能较好地反映珠江河口凤鲚的栖息地分布。最优模型结果显示,珠江河口冬季和夏季凤鲚适宜的底层盐度分别为21.03‰~30.55‰和20.25‰~25.82‰,溶解氧质量浓度分别为6.79~7.28和3.85~4.01 mg·L^(-1),水深分别为11.69~20.10和7.80~9.23 m,底层水温分别为19.84~19.95和28.36~29.44℃。珠江河口凤鲚HSI大于0.5的站点仅占总调查站点的17.39%,表明其栖息地适宜性较低,目前珠江河口适宜凤鲚的栖息地主要位于内伶仃海域的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鲚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 环境因子 珠江河口
下载PDF
深圳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思 陈海刚 +5 位作者 田斐 李艺彤 张林宝 张喆 王学锋 蔡文贵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1期9-16,共8页
为研究深圳湾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的关系,分别于春夏秋冬(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四个季度对深圳湾进行采样分析,并对调查区域内的浮游植物及其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深圳湾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11种... 为研究深圳湾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的关系,分别于春夏秋冬(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四个季度对深圳湾进行采样分析,并对调查区域内的浮游植物及其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深圳湾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11种(包括变种和变型):硅藻35属86种,甲藻4属15种,绿藻6属6种,蓝藻3属4种,其中硅藻门是主要的优势类群,占总种数的77.5%,其次是甲藻门,占总种数的13.5%,绿藻门和蓝藻门分别占总种数的5%和4%。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以广温广盐种和暖水种为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是该海域常年优势种。深圳湾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年波动范围为28.64—462.46×10^(4)cells·m^(-3),平均值为156.43×10^(4)cells·m^(-3),其季节变化趋势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11—4.06和0.04—0.90,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偏低,群落结构趋于单一化,稳定性差。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关系在不同季节有显著差别,其中无机氮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湾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下载PDF
红树林人工湿地的脱氮除磷效果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永 张诗涵 +3 位作者 肖雅元 吴鹏 王腾 李纯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788-1799,共12页
为探究红树林人工湿地对海水池塘尾水中氮(N)、磷(P)元素的净化作用,选择秋茄(Kandeliacandel)、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红海榄(Rhizophorastylosa)3种红树植物构建人工湿地系统。在试验进行的一个月内,以海水池塘养殖尾水中... 为探究红树林人工湿地对海水池塘尾水中氮(N)、磷(P)元素的净化作用,选择秋茄(Kandeliacandel)、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红海榄(Rhizophorastylosa)3种红树植物构建人工湿地系统。在试验进行的一个月内,以海水池塘养殖尾水中的N、P为参考,浇灌5、10、15倍和25倍N、P浓度的人工海水,序时收集出水口水样,分别测定不同形态的N、P营养盐含量。研究显示,在N、P浓度升高时,人工湿地系统对氨态氮(NH^(+)_(4)-N)的去除率下降,15倍浓度处理下秋茄对NH^(+)_(4)-N的去除效果显著高于红海榄和桐花树(P<0.05),红树植物处理组能使系统中硝态氮(NO^(-)_(3)-N)浓度保持稳定,同时对水体中的亚硝态氮(NO^(-)_(2)-N)始终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试验开始后的0~3 d,系统中磷酸盐(PO^(3-)_(4)-P)浓度显著下降,表现出对PO^(3-)_(4)-P良好的去除效果。综合来看,红树林人工湿地对海水池塘养殖尾水中N、P的去除效果较好,可作为海水池塘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的修复技术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人工湿地 尾水净化
下载PDF
西沙群岛鹦嘴鱼科耳石形态学物种鉴定的可行性研究
18
作者 康志鹏 李纯厚 +4 位作者 李纯然 王腾 赵金发 石娟 刘永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9-478,共10页
研究于2018—2021年在西沙群岛海域采集鹦嘴鱼样本,通过传统形态测量法选取的19个耳石形态指标和椭圆傅里叶分析法选取的77个椭圆傅里叶系数对其进行鉴别分析,探究耳石形态在鹦嘴鱼科物种鉴别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仅使用耳石形态指标... 研究于2018—2021年在西沙群岛海域采集鹦嘴鱼样本,通过传统形态测量法选取的19个耳石形态指标和椭圆傅里叶分析法选取的77个椭圆傅里叶系数对其进行鉴别分析,探究耳石形态在鹦嘴鱼科物种鉴别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仅使用耳石形态指标鉴别鹦嘴鱼时综合判别率为56.8%,低于仅使用椭圆傅里叶系数的63.1%和两种参数结合的75.7%;而结合两种参数对其4个属的综合判别率为88.6%,其中绚鹦嘴鱼属的判别率达到100%;15种鹦嘴鱼的耳石形态聚类结果与已有研究的进化树结果基本一致,特别是属层面的聚类,呈现高度一致,证实了耳石形态具有遗传的属性,也说明了耳石形态学用于鱼类物种鉴定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将为西沙群岛鹦嘴鱼的基础研究提供科学资料,为鹦嘴鱼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形态 传统形态测量法 椭圆傅里叶分析法 鹦嘴鱼
下载PDF
西沙东岛珊瑚礁鱼类种类组成特征与演变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腾 李纯厚 +4 位作者 赵金发 石娟 于洋飞 肖雅元 刘永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56-1463,共8页
为更好保护和管理东岛珊瑚礁鱼类资源,2021和2022年通过水下摄影和水下潜水捕捞对东岛珊瑚礁鱼类进行现场调查,并结合历史研究探讨了东岛珊瑚礁鱼类种类组成及历史演变特征,结果如下:东岛共发现珊瑚礁鱼类235种,隶属于辐鳍鱼纲(Actinopt... 为更好保护和管理东岛珊瑚礁鱼类资源,2021和2022年通过水下摄影和水下潜水捕捞对东岛珊瑚礁鱼类进行现场调查,并结合历史研究探讨了东岛珊瑚礁鱼类种类组成及历史演变特征,结果如下:东岛共发现珊瑚礁鱼类235种,隶属于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222种)和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13种),由16目、55科组成,其中鲈形目(Perciformes)鱼类最多,为181种,科层面,蝴蝶鱼科(Chaetodontidae)和鹦嘴鱼科(Scaridae)最多,均22种。东岛珊瑚礁鱼类物种数与其对应的最大全长成指数相关,随其增加而显著减少。东岛以小型鱼类最多,占总种类数的38.72%;其次是中型鱼类,为34.47%;大型鱼类为26.81%。从食性类型来看,东岛肉食性鱼类最多,占物种数的56.60%。各时间段之间鱼类的相似性指数均较低,证实了鱼类发生了显著的演替变化。研究较历史共有103种鱼类未发现,其中,肉食性鱼类占未发现鱼类的74.76%,同时未发现大型鱼类几乎全部分布在肉食性鱼类中;14种位列于IUCN红色名录的鱼类,除一种外,其他均在此研究中未发现并均为大型鱼类,以上表明东岛鱼类出现了过度捕捞。未发现的小型鱼类中有70.97%物种为念礁性鱼类,并发现长棘海星,表明东岛珊瑚礁海域正遭受生境退化影响。研究结果为珊瑚礁鱼类的演替趋势提供了基础参考,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修复、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度捕捞 生境衰退 演替 食性 濒危状态
下载PDF
西沙群岛10种鹦嘴鱼鱼体形态学研究
20
作者 康志鹏 刘永 +3 位作者 李纯厚 赵金发 石娟 王腾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7,共11页
为探究鹦嘴鱼鱼体形态的主要种间差异及其在物种鉴别中的重要作用,于2019—2022年在西沙群岛海域采集到10种鹦嘴鱼,选取24个形态学性状对其进行测量,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对鹦嘴鱼物种进行形态差异判别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鹦嘴鱼... 为探究鹦嘴鱼鱼体形态的主要种间差异及其在物种鉴别中的重要作用,于2019—2022年在西沙群岛海域采集到10种鹦嘴鱼,选取24个形态学性状对其进行测量,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对鹦嘴鱼物种进行形态差异判别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鹦嘴鱼种间所有形态学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提取了7个特征值大于1的形态学指标,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6.86%,各物种间的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反映食性和游泳能力的特征上;采用判别分析方法对所有鹦嘴鱼样本进行判别,综合判别率为81.1%;10种鹦嘴鱼的形态学聚类结果与鱼类分类结果一致,与已有研究的进化树结果差异显著,说明鹦嘴鱼的表型特征除了受遗传因素控制外,也会受环境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嘴鱼 珊瑚礁鱼类 鱼体形态学 西沙群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