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粘土矿物的环境意义 被引量:180
1
作者 汤艳杰 贾建业 谢先德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337-344,共8页
粘土矿物在沉积和埋藏作用过程中可发生转变。它的形成和转化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因此深入研究粘土矿物的组合与含量的变化、结构特点与转化规律以及粒度分布等特征 ,可以推测其形成区和来源区的风化作用类型和气候演变规律 ,有... 粘土矿物在沉积和埋藏作用过程中可发生转变。它的形成和转化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因此深入研究粘土矿物的组合与含量的变化、结构特点与转化规律以及粒度分布等特征 ,可以推测其形成区和来源区的风化作用类型和气候演变规律 ,有助于揭示全球性的环境演变规律。对粘土矿物的大量研究所揭示的古气候环境演变的信息 ,已被用于重建古气候和恢复大陆古环境。此外 ,由于粘土矿物具有较强的吸附性、离子交换性和膨胀性 ,对水体中各种类型的污染物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并使土壤有一定的自净作用 ,所以在环境污染的防治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土矿物 环境演变 信息载体 吸附能力 污染防治 表生风化作用 古气候
下载PDF
窿缘桉和尾叶桉的化感作用研究 被引量:71
2
作者 曾任森 李蓬为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10,共5页
窿缘桉和尾叶桉是华南地区重要的人工林树种。研究表明,两种桉树叶片在密闭容器中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萝卜、莴苣、新银合欢和马占相思的幼苗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而对种子萌发无显著影响。水蒸汽蒸馏法所得3个组分中,水溶性非挥发性... 窿缘桉和尾叶桉是华南地区重要的人工林树种。研究表明,两种桉树叶片在密闭容器中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萝卜、莴苣、新银合欢和马占相思的幼苗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而对种子萌发无显著影响。水蒸汽蒸馏法所得3个组分中,水溶性非挥发性物质的化感作用最强。当挥发油浓度达到02mL/皿时,可完全抑制马占相思的幼苗生长。挥发油在土壤中前15d分解较快,以后分解较慢。窿缘桉和尾叶桉水抽提物对萝卜、莴苣幼苗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窿缘桉水提物对马占相思苗高有显著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窿缘桉 尾叶桉 化感作用
下载PDF
基于交通可达性的港珠澳大桥时空压缩效应 被引量:74
3
作者 吴旗韬 张虹鸥 +1 位作者 叶玉瑶 苏泳娴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23-732,共10页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经济和城市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跨江通道建设可极大提升海湾两岸城市群之间的交通和经济联系,因此研究跨江通道对海湾地区空间格局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针对先前可达性模型中对非交通网络栅格均质...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经济和城市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跨江通道建设可极大提升海湾两岸城市群之间的交通和经济联系,因此研究跨江通道对海湾地区空间格局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针对先前可达性模型中对非交通网络栅格均质化处理的局限,在模型中对非交通网络栅格增加自然(水面、海拔、坡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等影响因素处理,对既有分析模型进行改进,使得交通可达性更符合实际情况。应用该改进模型计算了港珠澳大桥两种情景下珠三角区域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变化,探讨港珠澳大桥对中心城市时间和费用可达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①时间可达性分析中,在珠三角中心城市中,香港和珠海的时间可达性提高最多,而其他城市则影响较弱;②费用可达性分析中,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可极大减少香港和珠海往珠三角西岸和东岸的运输费用,同时,不同的大桥通行费用情况下,费用差异产生影响的空间范围差别相同,而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则有所差别。基于时间和费用可达性的变化,进一步讨论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产生的影响。港珠澳大桥的建成能提升珠江口西岸地区的区位优势,促进区域融合和经济发展;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跨界交通需求,将成为珠江口南部的重要通道,改变珠三角地区的交通空间格局。研究对产业影响表现有所差异,香港在商贸和服务业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而西岸地区的旅游业和房地产将不断受益。最后分析了政策和其他交通通道建设对港珠澳大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珠澳大桥 交通格局 珠三角 交通可达性 时空压缩
原文传递
铁锰氧化物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40
4
作者 汤艳杰 贾建业 谢先德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4期557-564,共8页
矿物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将是 2 1世纪矿物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土壤污染作为一个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正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 ,污染土壤的修复已成为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 矿物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将是 2 1世纪矿物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土壤污染作为一个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正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 ,污染土壤的修复已成为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 ,但是 ,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陷。众所周知 ,铁和锰是自然界中少数但常见的变价元素。含有变价元素和带有表面电荷的铁锰氧化物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 ,不仅对有毒有害的无机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净化功能 ,而且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具有氧化降解作用。利用这些矿物来修复污染土壤 ,具有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体现出天然净化作用的特色 ,展现出广阔的环境矿物学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铁锰氧化物 污染土壤修复 环境矿物学
下载PDF
中国三大城市群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网络空间结构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37
5
作者 李苑君 吴旗韬 +3 位作者 张玉玲 吴康敏 张虹鸥 金双泉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98-1408,共11页
以中国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案例,基于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China Smart Logistic Network,CSN)关系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随机森林分类算法、QAP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县区尺度上探索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及其... 以中国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案例,基于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China Smart Logistic Network,CSN)关系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随机森林分类算法、QAP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县区尺度上探索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三大城市群电商快递物流网络密度较高,已形成典型的网络式空间结构。其中长三角城市群网络呈圈层蛛网式结构,县区间联系强度以环杭州湾为中心向外围梯度衰减;京津冀城市群网络受制于行政藩篱,形成"北京-天津"双核心网络结构;珠三角城市群网络联系强度自区域外围由弱到强逐渐向珠江口东岸方向变化,形成"穗(广州)-莞(东莞)-深(深圳)"快递物流廊道。(2)三大城市群中物流输出型县区多集中在区域中部,依托中心城市向外物流辐散,而物流输入型县区多分散于外围。(3)城市群电商快递物流网络形成主要受人均可支配收入、常住人口和距离等因素影响。研究结果对于丰富城市网络理论,促进城市群快递物流协调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和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网络 电子商务快递物流 网络空间结构 三大城市群
下载PDF
“流空间”视角下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以广东省为例 被引量:33
6
作者 李苑君 吴旗韬 +3 位作者 张玉玲 张虹鸥 方顺 金双泉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204-2219,共16页
交通流是城市经济联系最显性的表现,为更清晰地识别城市网络结构提供了新视角。本研究采用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数据作为交通流“关系数据”,综合图论、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和GIS空间分析,以广东省为研究区域探索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空间结... 交通流是城市经济联系最显性的表现,为更清晰地识别城市网络结构提供了新视角。本研究采用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数据作为交通流“关系数据”,综合图论、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和GIS空间分析,以广东省为研究区域探索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并利用QAP回归法探究影响网络形成的因素。结果表明:①广东省高速公路已形成典型的网络式空间结构,具有“小世界”网络效应。其节点度值服从幂律无标度分布,交通出入量基本平衡,节点重要性自区域中心向外围递减;网络有向边权值等级差异显著,优势交通流具有“向心指向”特征和距离依赖性。②GDP、常住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县区间行驶距离等已成为影响广东省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形成的重要因素。其中人口因素是影响城市间交通流动的主要因素,网络形成受制于距离因素,消费因素逐渐成为刺激城市间交通流动的强大动力。③广东省高速公路交通流动模式分为邻近指向型、中心指向型和等级指向型三种,以邻近指向型为典型模式。研究结果对于揭示交通流动规律,丰富城市网络理论,推动道路合理规划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空间 高速公路交通流 社会网络分析 流动模式 广东省
原文传递
基于供需视角的中国煤炭消费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29
7
作者 王长建 汪菲 +5 位作者 叶玉瑶 张新林 苏泳娴 姜璐 李增 张虹鸥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708-2723,共16页
作为全球煤炭消费和碳排放最大的国家,中国煤炭消费的演变趋势及其驱动机制,一直是科研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比较关注的议题。以2013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28亿tce为关键时间节点,对比分析煤炭消费动力机制的差异性。通过分别构建侧重供给侧... 作为全球煤炭消费和碳排放最大的国家,中国煤炭消费的演变趋势及其驱动机制,一直是科研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比较关注的议题。以2013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28亿tce为关键时间节点,对比分析煤炭消费动力机制的差异性。通过分别构建侧重供给侧分析的LMDI模型和侧重需求侧分析的IO-SDA模型,以期揭示中国煤炭消费的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供给端的因素分解分析,中国的煤炭消费主要由经济增长效应、能源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共同驱动。2013年以来的GDP增速放缓、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深度调整,以及能源消费强度的持续降低是煤炭消费总量下降的关键所在。(2)基于需求侧的结构分解分析,中国的煤炭消费主要由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出口和城镇居民消费所影响。出口紧随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煤炭消费增长的两大需求端驱动因素,但是,由出口诱发的煤炭消费量在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达到阶段性峰值。城镇居民消费在2017年超越出口,成为当前煤炭消费增长的第二大需求端驱动因素。(3)基于最终需求视角,分行业煤炭消费呈现出由"出口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再到城镇居民消费"拉动的变化特征,同时,行业发展的煤炭资源依赖性逐步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消费 LMDI IO-SDA 中国
原文传递
珠三角绿道经营管理模式与区域协调机制探究——美国绿道之借鉴 被引量:29
8
作者 金利霞 江璐明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5-80,共6页
珠三角区域绿道建设在国内率先起步,当前珠三角各市对绿道的开发运营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绿道网开发运营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采用案例归纳研究方法,总结出珠三角区域绿道经营管理的三种主要模式:公共机... 珠三角区域绿道建设在国内率先起步,当前珠三角各市对绿道的开发运营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绿道网开发运营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采用案例归纳研究方法,总结出珠三角区域绿道经营管理的三种主要模式:公共机构经营管理模式、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和群众参与经营管理模式。研究表明,建立珠三角区域绿道管理的长效机制,必须坚持"政府为主,市场为辅,各种力量相互配合"的策略,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区域调控与协作的管理机制以及"分阶段、分主体、相互融合"的职能分工体系,逐步完成从政府主导到市场参与,再到全民参与的绿道建设和管理机制,以实现绿道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 区域绿道 经营管理模式 管理机制
下载PDF
“流空间”视角的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网络结构研究——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25
9
作者 李苑君 吴旗韬 +3 位作者 吴康敏 王洋 张虹鸥 邹志鹏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26,共7页
基于“流空间”视角研究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网络,以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络大数据作为物流“流”数据,综合社会网络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以珠三角城市群为案例探究电商快递物流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并利用QAP回归方法探究影响网络形成的因素。... 基于“流空间”视角研究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网络,以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络大数据作为物流“流”数据,综合社会网络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以珠三角城市群为案例探究电商快递物流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并利用QAP回归方法探究影响网络形成的因素。结果表明:珠三角电商快递物流网络结构存在空间非均衡特征,联系方向偏中心指向,中东部县区间联系更为密切,形成“穗莞深”物流轴线。东莞市,广州市增城区、荔湾区、白云区,深圳市南山区、龙岗区等为主要的快递物流对外辐射节点;江门市新会区、台山市,惠州市惠城区、惠东县等为主要的快递物流接收节点。珠三角城市群电商快递物流网络形成主要受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影响,人口因素已不构成其发展优势;网络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距离因素的负作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空间 电商快递物流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QAP回归方法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下载PDF
土壤中微量元素锰及其化合物的环境意义 被引量:20
10
作者 高凡 贾建业 +1 位作者 梅雪清 杨木壮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CAS 2004年第4期10-13,共4页
土壤中锰元素对植物光合作用、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增强抗病性及其增加产量均有明显的作用。锰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 ,不仅对有毒有害的无机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净化功能 ,而且对环境中有机污染物也具有氧化降解作用 ,其... 土壤中锰元素对植物光合作用、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增强抗病性及其增加产量均有明显的作用。锰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 ,不仅对有毒有害的无机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净化功能 ,而且对环境中有机污染物也具有氧化降解作用 ,其良好的环境意义正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元素 植物 环境意义
下载PDF
新时代无人机电力巡检技术展望 被引量:22
11
作者 刘智勇 赵晓丹 +1 位作者 祁宏昌 李艳飞 《南方能源建设》 2019年第4期1-5,共5页
[目的]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逐渐成为智能电网的强大引擎,同时极大推动无人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结合电力巡检现状,从技术发展趋势和行业应用需求出发,展望未来无人机电力巡检的发展,以期为... [目的]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逐渐成为智能电网的强大引擎,同时极大推动无人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结合电力巡检现状,从技术发展趋势和行业应用需求出发,展望未来无人机电力巡检的发展,以期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的无人机技术与电力巡检的深入融合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方法]在行业应用调研的基础上,面向无人机电力巡检的全业务流程,阐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无人机电力巡检中的应用,展望了电力巡检的智能化趋势。[结果]研究表明:(1)飞行平台智能化,无人机与5G通讯紧密结合,逐步实现5G网联无人机由网联化、实时化向智能化发展;(2)巡检智能化,攻克无人机智能控制等系列技术瓶颈,研发部署网络化“固定/移动”无人机智慧机场,实现全天候、无人自主智能化巡检;(3)数据分析智能化,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不断优化模型,实现巡检数据快速、准确的智能化分析;(4)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深度融合,实现多维数据全融合,状态监测全覆盖,数据流和业务流的集成耦合,实现设备状态评价及趋势预测智能化。(5)综合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无人机电力巡检智能化运维体系和智能化管控平台,有效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开创电力巡检新局面。[结论]未来“云”、“大”、“物”、“智”、“移”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推动无人机遥感技术跨越式发展,同时也驱动电力行业迈入一个全新的智能化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人工智能 5G通讯 物联网 电力巡检
下载PDF
中国梯田撂荒程度及空间格局分异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董世杰 辛良杰 +6 位作者 李升发 谢花林 赵宇鸾 王学 李秀彬 宋恒飞 卢亚晗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5,共13页
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驱动下,中国丘陵山区耕地逐渐被边际化,耕地撂荒范围也迅速从劣质的坡耕地延展至优质的梯田,大规模梯田撂荒将会引发一系列社会和生态效应,科学评估中国山区梯田的撂荒程度及空间分布将有助于有效地应对耕地撂荒问题... 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驱动下,中国丘陵山区耕地逐渐被边际化,耕地撂荒范围也迅速从劣质的坡耕地延展至优质的梯田,大规模梯田撂荒将会引发一系列社会和生态效应,科学评估中国山区梯田的撂荒程度及空间分布将有助于有效地应对耕地撂荒问题。本文通过全国抽样调查的方式对中国梯田的撂荒程度进行了调查,利用获取的中国329个县的560份村问卷测算了中国梯田撂荒规模,并进一步分析了梯田撂荒空间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显示:①全国梯田撂荒现象分布广泛,发生梯田撂荒的村庄占总调查村庄的比例为54%,撂荒面积占梯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9.79%;②梯田撂荒程度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南方丘陵山区较为严重,尤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最;③梯田撂荒的主要因素可归结为农业劳动力外出务工、梯田耕作机械化程度、灌溉条件、耕作交通条件等。减缓梯田撂荒,应因区精准施策,提高梯田区机械化水平等措施具有普适性,针对质量较差的梯田,可有序“退耕”,对于质量较好的梯田,可采用调整种植结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流转与规模经营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田 耕地撂荒 全国抽样调查 空间分异 中国
原文传递
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的思路与方法——以广东省为例 被引量:20
13
作者 叶玉瑶 张虹鸥 +4 位作者 任庆昌 宫清华 吕丹娜 刘郑倩 李升发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57-667,共11页
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是新时期各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和纲领性文件,迫切需要多学科交叉的理论与方法支撑。文章从探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科学内涵与理论基础出发,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框架为指导,融合景观生态学以... 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是新时期各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和纲领性文件,迫切需要多学科交叉的理论与方法支撑。文章从探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科学内涵与理论基础出发,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框架为指导,融合景观生态学以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结合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地方实践,聚焦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目标指标、重大格局、分区布局、工程体系等规划重点、难点,提出了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思路与方法,具体概括为:按照"六步走"的整体思路,围绕"四个维度"目标体系,聚焦生态、城镇、农业"三大空间",推进"重大格局—分区布局—重大工程"3个层次空间布局,形成"格局尺度重大工程、单元尺度重点项目、场地尺度工程措施"3个尺度工程体系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生态修复 规划体系 人地关系 景观生态学 广东省
下载PDF
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内涵与机制变化 被引量:19
14
作者 叶玉瑶 王翔宇 +4 位作者 许吉黎 张虹鸥 刘郑倩 孙嘉仪 卢秦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1-170,共10页
区域协同发展是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提升国际竞争力、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也是一项复杂、系统、与时俱进的科学议题。特别是当前伴随全球化格局、区域治理体系以及技术革新的快速演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将面临机... 区域协同发展是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提升国际竞争力、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也是一项复杂、系统、与时俱进的科学议题。特别是当前伴随全球化格局、区域治理体系以及技术革新的快速演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将面临机制性的变化。文章通过对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内涵与机制的系统性分析,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经历了生产要素一体化、制度整合一体化和全方位融合一体化3个阶段的演变,新时期协同发展涵盖产业协同创新、环境协同治理、资源协同配置、服务协同共享和制度协同安排5个维度,并且在全球化、市场要素、政府治理和技术变革影响下产生了诸多机制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协同发展 全球化 区域治理 科技创新
下载PDF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生态网络评价及其生态修复建议 被引量:20
15
作者 袁少雄 宫清华 +3 位作者 陈军 王均 黄光庆 刘峰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31-440,共10页
以广东省自然保护区作为生态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潜在生态廊道,通过增加河流与高速公路廊道形成综合生态网络(CEN),并利用α指数、β指数、γ指数和成本比对CEN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由潜在生态廊道构成的基础生态网络(BEN),α... 以广东省自然保护区作为生态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潜在生态廊道,通过增加河流与高速公路廊道形成综合生态网络(CEN),并利用α指数、β指数、γ指数和成本比对CEN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由潜在生态廊道构成的基础生态网络(BEN),α、β、γ指数分别为0.54、2.02和0.70,说明其能使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结构复杂化并形成有效链路;将河流廊道加入BEN形成河流生态网络,其结构更加完善,但因河流本身是两岸基质连通阻力较大的因素,其α、β、γ指数均比基础生态网络有所降低,分别只有0.33、1.64和0.55;由自然保护区、潜在生态廊道、河流廊道、道路廊道、生态节点组成的综合生态网络,α、β、γ指数分别达到0.68、2.34和0.79,说明道路生态廊道的加入,可以弥补河流生态网络的弱点,使网络形成良好回路,对生态网络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在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背景下,建议建设、修复生态廊道47条、生态节点52个,以改善自然保护区孤岛化,促进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物种交流,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为广东省的生态修复、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核心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自然保护区 生态网络评价 生态修复 生态廊道 生态节点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水平的测度及评估 被引量:18
16
作者 王长建 叶玉瑶 +7 位作者 汪菲 黄正东 李启军 陈宇 林浩曦 吴康敏 林晓洁 张虹鸥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6-219,共14页
在充分理解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科学内涵的基础上,从产业协同创新、环境协同治理、服务协同共享和制度协同安排4个维度构建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流”空间、大数据、网络分析和联锁网络模型等理论与方法,对城市之间的... 在充分理解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科学内涵的基础上,从产业协同创新、环境协同治理、服务协同共享和制度协同安排4个维度构建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流”空间、大数据、网络分析和联锁网络模型等理论与方法,对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流动性、连通性和边界效应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之间的资本流动集中在广深之间,城市之间的知识流动集中在香港、广州和深圳之间;澳门、珠海、中山和江门等城市之间的环境协同治理水平更高,深莞惠和广佛等城市之间的环境协同治理水平稍差;广佛、广深、深莞等城市之间交通、通信、物流和银行等基础设施的服务协同共享水平更高;香港和澳门在跨境区域协同方面具有制度优势。2)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水平表现最优的是广州与深圳、广州与佛山、深圳与东莞、香港与深圳;同时,广州与东莞、深圳与佛山呈现联动趋势。虽然去边界化趋势明显,城市间流动性增强,但是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水平总体不高。3)广州和深圳两座中心城市的协同能力最强,香港和澳门两座国际化城市的协同能力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协同发展 流空间 城市连通性 城市网络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长时间序列遥感监测 被引量:17
17
作者 贾凯 陈水森 蒋卫国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96-1111,共16页
随着遥感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对变化过程分析的精细化要求与本地算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GEE(Google Earth Engine)地理云平台的出现,解决了用户算力紧张的行业痛点。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区,在GEE的支持下,构建1987年—2020... 随着遥感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对变化过程分析的精细化要求与本地算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GEE(Google Earth Engine)地理云平台的出现,解决了用户算力紧张的行业痛点。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区,在GEE的支持下,构建1987年—2020年年度湿地分类数据集,分析大湾区红树林的时间阶段性特征和空间扩张过程,结合连续长历时分析对变化时间点的准确识别,揭示了保护区设立与滩涂造林等工程在红树林保护与修复中的积极成效。主要结论有:(1)截止到2020年,大湾区共有红树林2174 ha,81%的红树林集中在深圳湾、淇澳岛和镇海湾;(2)大湾区的红树林经历了由平稳发展(1987年—2003年)到快速增长(2003年—2020年)的变化过程,其主要增量来源于镇海湾(40%)和淇澳岛(28%);(3)淇澳岛和镇海湾的红树林仍处于快速增长期,但淇澳岛增速最快,从2002年至今面积翻了30倍,深圳湾则在早期的快速增长(1987年—2009年)后进入平稳期(2009年—2020年);(4)由于保护区设立时间较早,深圳湾成为大湾区唯一一个形成稳定核心区的红树林分布区,镇海湾虽然拥有最大的红树林面积,但林道狭窄,景观破碎,生态系统反而更加脆弱;(5)设立自然保护区和滩涂造林都对红树林面积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本研究为大湾区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的证据支持,对沿海生态屏障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红树林 连续长历时 Google Earth Engine 粤港澳大湾区 时空信息挖掘 空间扩张过程
原文传递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的科学问题与重点研究方向 被引量:17
18
作者 张虹鸥 吴康敏 +2 位作者 王洋 叶玉瑶 黄耿志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5-142,共8页
创新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的前沿和重要研究分支。新形势下,创新驱动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战略路径,对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地理的研究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系统梳理西方经济地理学中关于创新地理研究的理论流派与研究框架,结合粤港... 创新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的前沿和重要研究分支。新形势下,创新驱动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战略路径,对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地理的研究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系统梳理西方经济地理学中关于创新地理研究的理论流派与研究框架,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现实特征,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地理研究应重点考虑制度与边界的特殊因素,纳入区域一体化、"全球—地方"尺度和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等理论视角。其科学问题是"一国两制"形成的独特空间尺度和独特政治制度下,制度与边界对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地理问题的解释路径与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地理研究需关注的4个重点研究方向:(1)跨制度区域创新要素集聚和流动的空间过程与影响机制。(2)跨境区域创新系统的建构。(3)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位置、演变及其对创新网络的能动性重构。(4)创新特别合作区的空间治理及其对协同创新的推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地理 创新驱动“ 一国两制” 制度与边界 协同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
原文传递
环境演变的矿物标识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2
19
作者 贾建业 汤艳杰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19-427,共9页
天然矿物是自然演变的产物 ,在其形成和变化的整个过程中 ,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环境变化都会在矿物中留下烙印 ,使得矿物成为环境演变信息的载体。本文对黄土、河流、湖泊、海洋、大气等自然环境体中的天然矿物所标识的环境演变规律... 天然矿物是自然演变的产物 ,在其形成和变化的整个过程中 ,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环境变化都会在矿物中留下烙印 ,使得矿物成为环境演变信息的载体。本文对黄土、河流、湖泊、海洋、大气等自然环境体中的天然矿物所标识的环境演变规律进行了系统的概括 ,揭示了矿物的外部微形貌、内部微结构、化学组成、化学性质、物理性质、谱学特征、成因及其共生组合等方面特征与环境演变的关系 ,显示出矿物标识环境演变的信息载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标识 环境演变 信息载体 黄土 河流 湖泊 成因 化学组成
下载PDF
中国科技人才评价转向:基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视角 被引量:17
20
作者 刘飒 吴康敏 张虹鸥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55-62,共8页
基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视角分析表明,中国创新范式的发展和转变直接并从根本上影响着科技人才评价理念。中国的创新范式经历了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将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的科技人才评价划分为探索期(1949年至1976年)、起步期(1977年至1994... 基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视角分析表明,中国创新范式的发展和转变直接并从根本上影响着科技人才评价理念。中国的创新范式经历了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将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的科技人才评价划分为探索期(1949年至1976年)、起步期(1977年至1994年)、发展推进期(1995年至2005年)、创新突破期(2006年至今)4个阶段,分析总结不同阶段的评价政策及其侧重点。在创新范式转型中,国家(政府)、科技人才和产业界等不同主体分别从制度创新层面、知识创新层面和技术创新层面推动科技人才评价的转向,同时公众参与和监督也积极推动科技人才评价的社会转向。最后,从优化评价政策制定模式、加强国际对话及与国内实践应用相结合、实行动态管理、在国家层面建立同行评价专家数据库和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等五方面,提出促进中国科技人才评价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人才评价 国家创新系统 创新范式 人才评价政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