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4年-2021年珠海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及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赵燕 李大伟 +1 位作者 翟宇虹 方晓丹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2年第12期144-149,共6页
研究分析了珠海市2014年-2021年环境空气质量及六项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并总结归纳其大气污染特征。结果表明:珠海市环境空气质量整体明显改善,但由于O_(3)超标情况未得到有效控制,进而导致其整体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幅度与AQI达标率的... 研究分析了珠海市2014年-2021年环境空气质量及六项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并总结归纳其大气污染特征。结果表明:珠海市环境空气质量整体明显改善,但由于O_(3)超标情况未得到有效控制,进而导致其整体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幅度与AQI达标率的提升不匹配。珠海市大气污染主要分为以PM_(2.5)和O_(3)为特征的复合污染阶段和以O_(3)污染为主导的阶段。自2016年起,O_(3)成为制约其空气质量改善的主导因素。珠海市O_(3)污染时段主要集中在8-11月,NO_(2)、PM_(2.5)、PM_(10)污染时段集中在1月和11-12月。防控O_(3)轻微超标被证实对提高珠海市AQI达标率成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海市 空气质量 变化趋势 污染特征
下载PDF
2017—2019年佛山市臭氧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被引量:6
2
作者 司徒淑娉 陈辰 +6 位作者 莫海华 何焯燃 安丽娜 邓思欣 周炎 邝敏儿 陈伟华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8-35,共8页
利用2017—2019年佛山市环境空气监测站点监测的臭氧(O_(3))数据,结合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O_(3)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开展污染天气分型研究。结果显示,2017—2019年佛山市O_(3)污染呈恶化趋势,污染主要集中在9~1... 利用2017—2019年佛山市环境空气监测站点监测的臭氧(O_(3))数据,结合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O_(3)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开展污染天气分型研究。结果显示,2017—2019年佛山市O_(3)污染呈恶化趋势,污染主要集中在9~10月,其次是5~6月;日变化显示出“单峰”型分布特征,一般在15时达到峰值;从空间上看,O_(3)污染主要集中在南部。O_(3)与日总辐射量、日最高气温、日均气温均呈正相关关系,与日均相对湿度、日总降雨量、降雨时长和风速均呈负相关关系;当日总辐射量高于10.1 MJ/m^(2)、日最高气温高于24.3℃,偏西风和风速不高于5 m/s时,有利于当地出现O_(3)污染;降雨发生和持续时间影响降雨对O_(3)污染缓解的效果,短时降雨和夜间降雨不能缓解O_(3)污染。诱发O_(3)污染的大气环流类型能分成8种,副高控制型、台风外围型、均压场型和弱高压脊型诱发的O_(3)污染次数最多、污染浓度最高;不同季节诱发O_(3)污染的大气环流类型不同,夏季和冬季的污染大气环流类型相对单一,春季和秋季的污染大气环流类型相对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污染特征 气象 天气分型
下载PDF
珠三角典型区域臭氧成因分析与VOCs来源解析——以中山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温丽容 江明 +6 位作者 黄渤 袁鸾 周炎 陆炜梅 张莹 刘明 张力昀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0-513,共14页
近年来,珠三角地区臭氧污染不断加剧,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臭氧与其前体物浓度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不平衡的前体物削减会导致臭氧浓度不降反升,深入分析臭氧前体物与臭氧浓度之间的关系及解析VOCs的来源对于臭氧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中... 近年来,珠三角地区臭氧污染不断加剧,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臭氧与其前体物浓度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不平衡的前体物削减会导致臭氧浓度不降反升,深入分析臭氧前体物与臭氧浓度之间的关系及解析VOCs的来源对于臭氧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中山市作为珠三角城市群的一个代表性城市,目前臭氧污染极其严重。选取当地5个站点,采取在线和离线两种监测方式,于2020年和2021年臭氧污染较严重的9月,开展臭氧前体物VOCs监测,并进行臭氧污染成因分析和VOCs来源解析。结果表明,2021年紫马岭站点的TVOC平均质量浓度达到127.5μg·m^(-3),高于其他站点,且同比上升5.2μg·m^(-3),主要原因是烷烃质量浓度从27.3μg·m^(-3)大幅上升到44.6μg·m^(-3);2020年和2021年9月TVOC的质量浓度波动幅度均较大且不规律,中旬和下旬的整体质量浓度水平较高。臭氧敏感性分析表明,2020年9月中山市臭氧污染为明显的VOCs控制区,而2021年9月则为协同控制区。削减分析得出,结合中山市实际污染情况,灵活选择1?3或1?2的ρ(NOx)/ρ(VOCs)比例进行削减更有利于臭氧治理。观测期间在线和离线监测站点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分析显示异戊二烯、间/对-二甲苯、甲苯、邻-二甲苯、1, 2, 4-三甲苯、乙烯为中山市的臭氧污染优控物种。VOCs来源解析表明中山市2020年和2021年VOCs浓度贡献最大的来源均为机动车尾气及油品挥发源,分别占比37.4%和32.4%;OFP贡献最大的来源均为溶剂使用源,分别占比23.6%和22.2%。综上所述,为有效缓解中山市臭氧污染,建议重点对机动车尾气及油品挥发源和溶剂使用源进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前体物 臭氧生成潜势 EMKA曲线 光化学箱模型OBM PMF模型
下载PDF
华南水稻秸秆焚烧期碳质气溶胶组分特征及源贡献评估 被引量:2
4
作者 蒋斌 陈多宏 +5 位作者 张涛 袁鸾 周炎 沈劲 张春林 王伯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358-2366,共9页
近年来中国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但PM_(2.5)污染事件依旧频发,农作物秸秆焚烧是重要的诱发因素之一。为探讨华南地区水稻秸秆集中焚烧情形下的碳质气溶胶组分特征,于2014年夏秋水稻收割期在“中国广东大气超级站”开展了两期在线观... 近年来中国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但PM_(2.5)污染事件依旧频发,农作物秸秆焚烧是重要的诱发因素之一。为探讨华南地区水稻秸秆集中焚烧情形下的碳质气溶胶组分特征,于2014年夏秋水稻收割期在“中国广东大气超级站”开展了两期在线观测。结果显示,夏收期元素碳(EC)和有机碳(OC)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5±1.3)μg·m^(-3)和(6.6±2.5)μg·m^(-3);秋收期则是夏收期的两倍,分别为(5.8±3.9)μg·m^(-3)和(13.6±8.5)μg·m^(-3)。总碳(TC)平均占ρ(PM_(2.5))的30.9%±3.7%和26.8%±7.1%,是PM_(2.5)的重要组成部分。夏收期ρ(EC)/ρ(PM_(2.5))和ρ(OC)/ρ(PM_(2.5))均随ρ(PM_(2.5))的增加而下降,占比之和从74.0%下降至18.3%,而ρ(OC)/ρ(EC)比值则随ρ(PM_(2.5))的增加从1.7逐渐增长至4.4。而秋收期在相对稳定的源排放和静稳的气象条件加持下,ρ(EC)/ρ(PM_(2.5))、ρ(OC)/ρ(PM_(2.5))和ρ(OC)/ρ(EC)比值随ρ(PM_(2.5))的变化均维持相对稳定,ρ(EC)和ρ(OC)显著相关(r=0.91),且ρ(OC)无明显日变化特征。基于EC示踪法和K+质量平衡估算,夏收期OC受光化学反应影响显著,二次有机碳(SOC)的平均质量浓度为(3.7±2.4)μg·m^(-3),占ρ(OC)的52.1%±22.2%;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有机碳(OC_(bb))为(0.8±0.4)μg·m^(-3),占ρ(OC)的12.4%±5.9%。受强生物质燃烧排放的影响,秋收期ρ(OC_(bb))平均为(8.5±5.0)μg·m^(-3),对OC的贡献高达66.6%±18.7%;而ρ(SOC)仅为(1.9±2.5)μg·m^(-3),ρ(SOC)/ρ(OC)比值降至14.5%±16.5%。与OC不同的是,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始终是华南地区EC的最大贡献源。秋收期生物质燃烧排放可显著提升PM_(2.5)质量浓度,在不利气象条件下易引发污染事件,因此需重点加强对华南秋收期农作物秸秆集中焚烧的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PM_(2.5) 碳质组分 二次有机碳 生物质燃烧
下载PDF
2016—2020年广东省臭氧污染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陈瑶瑶 廖彤 +5 位作者 汪宇 沈劲 翟宇虹 叶斯琪 陈多宏 陈靖扬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374-2381,共8页
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实施,广东省PM_(2.5)等大气污染物浓度逐步降低,O_(3)取代PM_(2.5)成为广东省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深入了解广东省O_(3)污染特征对O_(3)污染科学治理与防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2016—2020年广东省102... 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实施,广东省PM_(2.5)等大气污染物浓度逐步降低,O_(3)取代PM_(2.5)成为广东省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深入了解广东省O_(3)污染特征对O_(3)污染科学治理与防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2016—2020年广东省102个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监测数据以及臭氧污染天气型数据,分析O_(3)污染特征,解析O_(3)污染重点防控时间与重点城市。结果表明,(1)2016—2020年期间,广东省O_(3)-8h年评价质量浓度上升8.7%,是空气质量评价的6项污染物中唯一升高的污染物。O_(3)-8h质量浓度超标使广东省各年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分别减少了2.8、4.8、5.2、8.9、4.2个百分点。(2)广东省O_(3)-8h质量浓度日均值高值主要分布在4—5月、8—11月,在这两个时段,广东省O_(3)-8h质量浓度日均值超过二级标准限值的天数占全年超标天数的97.6%以上,说明应加强对这两个时段O_(3)污染管控。(3)弱冷空气、台风外围、副高、反气旋环流等4种天气型,与O_(3)污染关系最为密切,应加强气象与空气质量联合预报预警,在污染天气型到来前部署污染防控工作。(4)珠三角区域臭氧达标敏感期为8—11月,需重点管控广州市、东莞市、佛山市、肇庆市、深圳市、珠海市、中山市、江门市;粤东、粤西区域臭氧达标敏感期为9—11月,需重点管控汕尾市、汕头市、潮州市、茂名市、阳江市、湛江市;粤北区域臭氧达标敏感期为9—10月,需重点管控韶关市、清远市。在上述时间段加强对应城市的O_(3)污染管控,减少O_(3)污染天数,有助于提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达标敏感期 污染管控 天气型 优良天数比例 广东省
下载PDF
广州不同环境空气PM_(2.5)中金属元素污染特征与风险评价 被引量:8
6
作者 袁鸾 徐伟嘉 +4 位作者 岳玎利 钟流举 江明 黄建彰 傅绍杰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1-100,共10页
根据2015年广州城区磨碟沙、内陆郊区天湖和近海郊区万顷沙不同环境空气PM_(2.5)中金属元素(Pb、Cd、Cr、Ni、As等23种)监测数据,分析其污染特征与富集程度,并评估潜在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为大气污染风险防控提供支持。结果显示:广州大... 根据2015年广州城区磨碟沙、内陆郊区天湖和近海郊区万顷沙不同环境空气PM_(2.5)中金属元素(Pb、Cd、Cr、Ni、As等23种)监测数据,分析其污染特征与富集程度,并评估潜在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为大气污染风险防控提供支持。结果显示:广州大气PM_(2.5)中金属K、Na、Fe、Ca、Al和Zn含量相对较高。总元素浓度总体呈冬季最高、夏季最低的特征,且随PM_(2.5)污染加重而升高,但总元素在PM_(2.5)中的占比下降。Cd、Se、Zn、Cu、Mo、Pb和Na富集严重(富集因子>100),体现了人类活动的重要影响,磨碟沙城区站富集因子通常高于另2个站点。广州大气总金属元素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为“很强”,Cd贡献为主,Pb、Cu和As元素贡献分别在天湖、磨碟沙和万顷沙位列第二。As、Cr和Mn是大气金属元素健康风险的主要贡献者;磨碟沙的总致癌效应风险高于万顷沙和天湖,但万顷沙的总非致癌效应风险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空气 PM_(2.5) 重金属 潜在生态风险 健康风险
下载PDF
广东省高分辨率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及特征
7
作者 卢清 唐明双 +8 位作者 廖彤 黄志炯 钟庄敏 宋佩珊 沈劲 张智胜 梁小明 孙家仁 陈来国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09-919,共11页
根据典型城市调查与统计数据收集得到的广东省活动水平数据,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排放因子法和GIS技术,建立了广东省2018年3 km×3 km高分辨率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估算范围包括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活动、土地利用... 根据典型城市调查与统计数据收集得到的广东省活动水平数据,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排放因子法和GIS技术,建立了广东省2018年3 km×3 km高分辨率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估算范围包括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活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废弃物处理以及电力调入(出)间接排放等6大类CO_(2)、CH4和N_(2)O这3种温室气体.结果表明,广东省2018年CO_(2)、CH4和N_(2)O的排放量分别为8.5×108、1.9×10^(6)和1.1×10^(5)t,以CO_(2)当量计分别为8.5×10^(8)、4.0×10^(7)和3.4×10^(7)t,合计9.2×10^(8)t.CO_(2)是广东省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种类,占全省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92.0%,能源活动和电力调入(出)间接排放是广东省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部门,排放占比分别为77.9%和7.6%,合计占比为85.5%.从温室气体排放的空间分布情况来看,全省大部分地区温室气体表现为排放源,部分区域表现为汇;温室气体排放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并呈现一定的沿路网和航道分布的特征;温室气体高排放网格主要为大型电厂、钢铁厂和水泥厂等高耗能企业所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 温室气体 排放清单 广东省 排放特征
原文传递
珠江三角洲光化学活跃期甲醛及其前体物的源解析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廖彤 林玉君 +2 位作者 季文浩 刘雨 王伯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533-5541,共9页
选取珠江三角洲大气超级站的三个代表性超级站点(东莞东城城市超级站、深圳莲花山城市超级站和鹤山花果山区域超级站),同步在线监测和分析了2021年5~10月大气光化学活跃期甲醛(HCHO)及其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利... 选取珠江三角洲大气超级站的三个代表性超级站点(东莞东城城市超级站、深圳莲花山城市超级站和鹤山花果山区域超级站),同步在线监测和分析了2021年5~10月大气光化学活跃期甲醛(HCHO)及其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HCHO来源进行解析,识别出了关键VOCs前体物及其贡献,并对比了三个点位来源及前体物的差异.结果表明:三个站点的HCHO体积浓度存在明显差异,鹤山区域站浓度最高达5.82×10^(-9),与历史研究数据相比浓度升高,而城市超级站东城与莲花山浓度水平降低.臭氧浓度与甲醛浓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各站点臭氧浓度最高的9月,HCHO的平均浓度水平也高;臭氧超标日的HCHO浓度显著高于臭氧非超标日.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选择甲苯、异戊二烯和O_(3)作为源示踪剂,结果表明二次源对HCHO来源贡献占比最多,范围为43.5%~54.9%,其中区域站点二次源占比高于其它两个城市站点.基于生成产率法得到各站点二次转化生成HCHO的前体物主要为烯烃,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异戊二烯,其次为乙烯和丙烯.综合对比,HCHO的一次人为源的下降导致城市站点HCHO浓度降低,较高的二次转化导致了区域站点HCHO浓度升高,需重点关注甲醛的人为源直接排放和异戊二烯、苯乙烯、乙烯等前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大气超级站 甲醛 来源解析 多元线性回归
下载PDF
珠三角城市群甲醛的时空分布、来源及其对臭氧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周炎 张涛 +2 位作者 林玉君 陈多宏 李成柳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356-2363,共8页
本文基于2021年4月和7月珠江三角洲(珠三角)5个点位的甲醛(HCHO)、其他痕量气体和光解速率系数等在线观测数据结合光化学模型,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群HCHO的时空分布、来源贡献以及HCHO对臭氧(O_(3))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HCHO的变化具有明... 本文基于2021年4月和7月珠江三角洲(珠三角)5个点位的甲醛(HCHO)、其他痕量气体和光解速率系数等在线观测数据结合光化学模型,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群HCHO的时空分布、来源贡献以及HCHO对臭氧(O_(3))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HCHO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与空间差异性。珠三角城市群HCHO春季平均浓度范围为1.2×10^(−9)—5.1×10^(−9)(V/V),平均值为3.4×10^(−9)(V/V);夏季平均浓度范围为1.0×10^(−9)—5.0×10^(−9)(V/V),平均值为2.5×10^(−9)(V/V);最高浓度出现在鹤山,最低浓度出现在深圳,浓度高低相差近5倍。用基于观测的盒子模型(OBM)计算了HCHO的二次生成浓度,发现HCHO日间观测值中春季以环境残留贡献最大,占比为35.9%—64.5%;夏季则以二次生成为主,占比为31.2%—62.1%。进一步比较了模型在有、无输入HCHO观测浓度两种情景下O_(3)生成速率的差异,发现在不考虑HCHO原位光化学生成影响情况下,HCHO对污染日日间O_(3)净生成平均贡献了33.9%(春季)和11.1%(夏季)。综合而言,HCHO对O_(3)生成具有重要贡献,建议对HCHO的管控在春季应注重一次排放源,加强区域间的联合管控,降低区域残留水平;在夏季则应该对HCHO一次排放源和前体物两手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甲醛 时空分布 来源 原位生成 臭氧
下载PDF
广东省应急响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特征
10
作者 徐伟嘉 廖彤 +4 位作者 江明 袁鸾 沈劲 温丽容 卢志想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22年第2期127-132,138,共7页
通过收集广东省21个地级市2016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的空气质量日数据,选择PM_(2.5)、PM_(10)、NO_(2)和O_(3)为空气质量代表指标,采用固定效应计量模型,分析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特征。结果发现,与无应... 通过收集广东省21个地级市2016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的空气质量日数据,选择PM_(2.5)、PM_(10)、NO_(2)和O_(3)为空气质量代表指标,采用固定效应计量模型,分析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特征。结果发现,与无应急响应等级时期相比,各应急响应等级下PM_(2.5)、PM_(10)和NO_(2)浓度下降幅度范围分别为12.37%~26.01%、13.55%~37.29%和10.60%~44.11%,但二级应急响应等级下O_(3)浓度不降反升5.54%;各应急响应等级下PM_(2.5)与NO_(2)下降幅度均表现为珠三角>非珠三角地区,一级与二级应急响应等级下O_(3)浓度上升幅度表现为珠三角>非珠三角地区;疫情防控对空气质量的改善幅度占全年总改善幅度比值为:PM_(10)(90.42%)>PM_(2.5)(73.42%)>NO_(2)(71.69%)>O_(3)(29.76%)。以上结论可为PM_(2.5)与O_(3)协同治理情景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情防控 应急响应 空气质量 协同治理 COVID-19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