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溶解氧变化对底泥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1
作者 刘晓伟 谢丹平 +3 位作者 李开明 周伟坚 王海军 贾燕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11,共6页
采用室内静态实验考察了溶解氧变化对底泥酶活性影响,同时采用BIOLOG ECO微平板构造了不同溶解氧水平下底泥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高溶解氧条件下,底泥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缺氧条件及厌氧条件(P<0.01),脱氢酶... 采用室内静态实验考察了溶解氧变化对底泥酶活性影响,同时采用BIOLOG ECO微平板构造了不同溶解氧水平下底泥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高溶解氧条件下,底泥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缺氧条件及厌氧条件(P<0.01),脱氢酶活性高于背景值;厌氧条件下脱氢酶、脲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高溶解氧组、缺氧组及背景值(P<0.05);缺氧条件下硝酸盐还原酶活性显著高于高溶解氧组及厌氧组(P<0.05);蛋白酶活性受溶解氧水平变化的影响较小。BIOLOG ECO微平板法分析表明,溶解氧变化对底泥微生物多样性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微生物多样性的降低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高溶解氧组>厌氧组>缺氧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缺氧条件及厌氧条件下,底泥微生物对大分子有机物的利用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相对地,高溶解氧条件下微生物对大分子有机物的利用程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高溶解氧组及缺氧组底泥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利用程度升高,厌氧组对碳水化合物利用程度降低。总之,高溶解氧条件更有利于形成底泥有机物完整的代谢循环,提高大分子有机物的利用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氧水平 群落多样性 BIOLOGECO 多样性指数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东江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风险评价 被引量:18
2
作者 黄志伟 李文静 +5 位作者 李伟杰 毛宇鹏 房怀阳 杜宏伟 曾凡棠 林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04-515,共12页
为从流域尺度上探讨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土地利用对流域土壤重金属的影响及重金属来源等,以东江流域为研究区,采集全流域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表层土壤(0~30 cm)测定Zn、Cr、Pb、Cu和As含量,运用数理统计、地统计学、污染指数和风险... 为从流域尺度上探讨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土地利用对流域土壤重金属的影响及重金属来源等,以东江流域为研究区,采集全流域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表层土壤(0~30 cm)测定Zn、Cr、Pb、Cu和As含量,运用数理统计、地统计学、污染指数和风险指数法,分析全流域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重金属含量特征,评价其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运用克里金插值法进行重金属含量及污染风险空间分布研究;同时探讨了重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与“七五”背景值相比,东江流域表层土壤重金属呈现不同程度累积上升趋势。不同用地类型土壤重金属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但均属于中等变异性,总体上中上游各类重金属含量相对较高,其中龙门及和平-龙川-寻乌一带尤为突出。东江流域各重金属均值均低于国家二级标准(GB 15618—2018),单因子指数评价显示污染水平均为安全,内梅罗综合指数评价显示污染水平为安全且接近轻污染,流域平均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55.6,属于低风险。东江流域土壤重金属主要有人为源和自然源两个来源,Pb、Zn及As可能同时受到工业污水排放、农药化肥、采矿、交通运输等人为源及自然源影响,而Cr、Cu可能主要受以土壤母质、大气沉降为主的自然源影响。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内土壤重金属呈不同程度累积上升趋势,但总体污染风险为低风险;不同用地类型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中上游较高;土壤重金属主要有人为源和自然源两个来源,部分重金属存在相似的来源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江流域 重金属 土地利用类型 风险评价 空间分布
下载PDF
黑臭河流沉积物磷、铁、硫的DGT同步分析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荣楠 朱家亮 +3 位作者 周道坤 陈中颖 刘晓伟 卢文洲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599-2606,共8页
沉积物中磷(P)、铁(Fe)、硫(S)之间存在密切的耦合关系,但大部分研究并未提供直接的原位证据,需要借助高分辨的获取技术才能表征.为了探索三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本文利用Zr O-Ag I DGT和Chelex DGT对东莞市黑臭河流沉积物中有效态P、Fe、... 沉积物中磷(P)、铁(Fe)、硫(S)之间存在密切的耦合关系,但大部分研究并未提供直接的原位证据,需要借助高分辨的获取技术才能表征.为了探索三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本文利用Zr O-Ag I DGT和Chelex DGT对东莞市黑臭河流沉积物中有效态P、Fe、S进行了高分辨分析.结果表明:应用DGT技术能够获得黑臭河流沉积物中有效态P、Fe、S的高分辨率浓度分布,并且实验结果可靠,有效地避免了主动采样方法和沉积物空间异质性对P、Fe、S同步分析的影响.各采样点沉积物中有效态P、S在垂向上的空间分布趋势基本相似,部分采样点出现有效态P、Fe、S同步变化的现象,同步获得的微界面浓度分布较好地反映了三者的耦合关系.对P、Fe、S在水-沉积物界面附近的含量分布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p<0.05),进一步证实了黑臭河流沉积物中也存在P、Fe、S同步释放的现象.大部分样点沉积物-水界面有效态P、Fe、S的扩散通量为正值,表现为由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P、Fe、S.沉积物中P、Fe、S的耦合释放表明其对黑臭的形成和内源磷释放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臭河流 沉积物 磷铁硫 DGT 同步
原文传递
不同释放模式下网湖沉积物氮磷释放通量估算 被引量:8
4
作者 荣楠 周道坤 +5 位作者 郭灿斌 王文静 朱家亮 陈中颖 卢文洲 刘晓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45-354,共10页
网湖位于长江中游,富营养化问题突出,然而目前缺少对网湖内源氮、磷污染负荷的系统研究.通过采集原位柱状沉积物样品,分析了网湖沉积物氮、磷赋存量及空间分布特征.以野外再悬浮观测和室内静态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底泥氮磷静态释放... 网湖位于长江中游,富营养化问题突出,然而目前缺少对网湖内源氮、磷污染负荷的系统研究.通过采集原位柱状沉积物样品,分析了网湖沉积物氮、磷赋存量及空间分布特征.以野外再悬浮观测和室内静态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底泥氮磷静态释放通量和再悬浮释放通量.结果表明:底泥TN、TP含量分别为1580~4530 mg·kg^(-1)(平均值3122 mg·kg^(-1))和45~2106 mg·kg^(-1)(平均值913 mg·kg^(-1)),氮、磷累积污染量大.西北部湖湾I区表层沉积物TN含量最高,与该区接纳的来自于赛桥湖的污染物入湖通量最大有关.TP含量最高点位于湖心IV区,主要受历史投肥养殖造成的底泥磷累积污染影响.PO_(4)^(3-)的静态释放通量为7.4~50.9 mg·m^(-2)·d^(-1),平均值为18.7 mg·m^(-2)·d^(-1),沉积物能持续向上覆水释放PO_(4)^(3-).静态释放模式下,沉积物既表现为TN和TP的“源”,又表现为二者的“汇”.仅考虑底泥的静态释放模式,网湖TN、TP、PO_(4)^(3-)的总释放量分别为584、11.4和167.2 t·a^(-1).综合考虑静态释放和动力扰动,估算网湖内源年释放量分别为TN 1195.8 t、TP 253.5 t、PO_(4)^(3-)216.1 t.西北部湖区接纳的氮、磷污染通量最大,湖心区是主要的投肥养殖区域,这两个区域的沉积物氮、磷污染负荷尤为突出,应成为网湖内源污染整治的关键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湖 沉积物 内源释放 静态释放 再悬浮
原文传递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村级工业区环境整治第三方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8
5
作者 朱家亮 汪光 +5 位作者 黄敏华 周伟坚 韦思业 毕志刚 荣楠 陈中颖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9年第6期132-136,共5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包含7项一级指标和16项二级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采用评估对象自查自评、评估组现场核查和资料评价作为评估方法,对佛山市300个村居开展了村级工业区环境整治提升第三方评估,是该领域的首次实践。评估结果列出了每... 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包含7项一级指标和16项二级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采用评估对象自查自评、评估组现场核查和资料评价作为评估方法,对佛山市300个村居开展了村级工业区环境整治提升第三方评估,是该领域的首次实践。评估结果列出了每个村居的任务完成情况和综合成效得分,在肯定整治成效和指出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六方面的整治建议,促进了基层村居积极推进整治工作。评估指标和方法可用于指导开展类似较大范围的基层政府环境绩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方评估 村级工业区 环境整治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基于污染物受纳量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指标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朱家亮 蔡美芳 +6 位作者 贾滨洋 吴孝情 王一舒 荣楠 王照丽 陈中颖 李开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130-3136,共7页
我国通过污水处理率来评价生活污水处理水平,但污水处理率仅考虑了污水处理设施进水处理的水量,忽略了雨污合流、地下水混入、抽取河水处理等原因导致的污染物收集水平不足.以成都市岷江外江流域为研究区域,开展了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和评... 我国通过污水处理率来评价生活污水处理水平,但污水处理率仅考虑了污水处理设施进水处理的水量,忽略了雨污合流、地下水混入、抽取河水处理等原因导致的污染物收集水平不足.以成都市岷江外江流域为研究区域,开展了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和评价指标优化研究,提出了基于污染物受纳量的城镇生活污水污染物处理率概念和核算方法体系,在划分控制单元基础上,核算生活污水污染物的产生量和处理量.研究发现,该流域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普遍偏低,进水水质存在季节性波动,说明可能存在丰水期雨水、河水或地下水混入稀释的情况,枯水期的进水数据更能反映区域生活污水排放情况;传统污水处理率计算显示该流域污水处理率高于100%,但全流域的COD Cr、氨氮和总磷污染物处理率分别为37.50%、36.25%和30.14%,与该流域的水环境质量特征和污水管网建设水平相符;在污水管网未完善的地区,采用污染物处理率更能有效评价和反映区域污水收集和处理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污水 污水处理率 污染物处理率 评价指标
下载PDF
海上风电项目施工期海洋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践
7
作者 周道坤 徐江浩 +3 位作者 陈丹丹 吴孝情 刘帅帅 赵肖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3年第11期59-66,共8页
文章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包括3项一级指标和15项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资料分析为主的评价方法,对珠海、阳江和汕头海域3个海上风电场开展了施工期的海洋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是该领域的首次实践。评价内容涵盖了对海上风电项目施... 文章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包括3项一级指标和15项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资料分析为主的评价方法,对珠海、阳江和汕头海域3个海上风电场开展了施工期的海洋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是该领域的首次实践。评价内容涵盖了对海上风电项目施工期环境管理状况和环保对策措施落实情况的定性分析以及生态环境影响定量评价,得出了综合评价结果,并阐明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措施。同时建议探索推行海洋环境影响全过程评价体系,进一步减小工程建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 影响评价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珠江广州段沉积物微生物对环境差异响应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赵文博 刘晓伟 汪光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31-36,共6页
2014年,文章采用ECO平板法及高通量测序对珠江广州河段29个断面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沉积物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流溪河>上游>下游>中游,珠江广州段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先后顺序为:中游>... 2014年,文章采用ECO平板法及高通量测序对珠江广州河段29个断面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沉积物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流溪河>上游>下游>中游,珠江广州段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先后顺序为:中游>下游>流溪河>上游;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从上游到下游大体呈现由第一象限转变为第四象限的规律,沉积物氮磷元素和TOC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珠江 微生物群落 广州
下载PDF
我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 被引量:167
9
作者 蔡美芳 李开明 +1 位作者 谢丹平 吴仁人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223-230,共8页
我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人体健康,文章在调查分析我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和主要污染原因的基础上,对我国现有土壤环境保护政策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借鉴... 我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人体健康,文章在调查分析我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和主要污染原因的基础上,对我国现有土壤环境保护政策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借鉴国际上先进国家在土壤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我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的政策建议,包括建立健全耕地土壤污染预防制度和强化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与管理两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土壤 重金属污染 来源分析 防治对策
下载PDF
2006~2009年我国超大城市霾天气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82
10
作者 戴永立 陶俊 +3 位作者 林泽健 谢绍东 曹军骥 张仁健 《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925-2932,共8页
收集了2006~2009年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能见度等气象因子以及SO2、NO2和PM10等环境空气质量资料,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上述4个超大城市霾天气频率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霾天气频率季... 收集了2006~2009年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能见度等气象因子以及SO2、NO2和PM10等环境空气质量资料,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上述4个超大城市霾天气频率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霾天气频率季节最高值分别为夏季、冬季、春季和秋季.北京和广州霾天气频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而上海和成都呈现逐渐上升趋势.PM10和相对湿度是影响能见度或霾天气频率关键因子.北京能见度变化对相对湿度比较敏感,而上海和广州对PM10浓度变化比较敏感,成都对相对湿度和PM10浓度敏感程度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城市 大气污染 能见度 可吸入颗粒物 相对湿度
原文传递
连续极端降雨对东江流域水质影响分析 被引量:28
11
作者 车蕊 林澍 +5 位作者 范中亚 李文静 曾凡棠 毛本健 石雷 黄志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4440-4449,共10页
为研究连续极端降雨对饮用水源型河流东江水质的影响,分析流域近38年极端降雨事件发生特征,并结合水文水质数据初步分析其对水质的影响.基于SWAT2012建立东江流域高精度模型,研究极端降雨过程中主要污染物通量变化过程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为研究连续极端降雨对饮用水源型河流东江水质的影响,分析流域近38年极端降雨事件发生特征,并结合水文水质数据初步分析其对水质的影响.基于SWAT2012建立东江流域高精度模型,研究极端降雨过程中主要污染物通量变化过程及其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东江流域近38年极端降雨事件共发生173次,丰水年频次要高于其他年份,年内受气候影响主要集中在3~9月(80%),峰值主要出现在降雨量最高的6月;在空间上增城-博罗-惠州-龙门一带极端事件发生频率最高.降雨量与浊度、TP、氰化物、Pb、Fe和Mn的浓度值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与浊度、TP的相关系数相对较高,与p H、电导率和Zn的浓度值等呈极显著负相关,水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降雨的影响.浊度、TN、NH4+-N及TP浓度值均在暴雨径流期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其中浊度和TP浓度值变化趋势与流量呈显著一致,其峰值出现要早于流量峰值(约1 d),存在显著初期冲刷效应;p H变化过程则与流量相反,成'V'字形,可能是受上游山区降雨、土壤酸碱度及产汇流条件影响;NH4+-N受初期冲刷及洁净雨水稀释则呈现前期高,中后期低的特征.污染物负荷与径流量变化趋势较为一致,TN、NH4+-N及TP污染通量峰值要晚于(约1d)流量峰值的出现,这与污染物浓度峰值出现规律不同;污染物负荷主要在暴雨径流期呈现明显增加趋势,以59. 48%的径流量输送污染物占比达到了:COD 68. 42%、NH4+-N 54. 68%和TP 70. 20%,呈现时间短、污染物负荷冲击强等特点,对东江饮用水源水质造成较大的影响,建议通过强化初期雨水治理减少暴雨径流期对水质风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极端事件 时空分布特征 水质 污染物通量
原文传递
西江下游流域水质与不同空间尺度土地利用的响应关系 被引量:18
12
作者 王一舒 吴仁人 +2 位作者 荣楠 王欣 张杨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7-104,共8页
基于西江下游流域2005—2017年11个监测断面水质数据和2005年、2010年、2018年遥感影像数据,通过不同空间尺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利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冗余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不同空间尺度下土地利用结构对西江下游流域水质的影... 基于西江下游流域2005—2017年11个监测断面水质数据和2005年、2010年、2018年遥感影像数据,通过不同空间尺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利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冗余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不同空间尺度下土地利用结构对西江下游流域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17年西江干流、贺江及罗定江水质较为优良,新兴江、南山河水质恶化明显,西江干流汛期总磷浓度明显高于非汛期;流域尺度下,河流水质指标与城镇用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水体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河岸缓冲区尺度下,河流水质指标与林地、水体呈负相关关系,城镇用地对河流中COD解释度较高,800 m缓冲区城镇用地对氨氮和总磷解释度最高,河流水质指标与旱地相关性在缓冲区达到1 500 m后显著上升,800 m缓冲区内水田坑塘对河流水质指标影响较大。建议对西江下游流域河岸800 m宽度范围内城镇用地、水田坑塘以及1 500 m缓冲区外旱地加强污染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土地利用 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 冗余分析 西江下游流域
下载PDF
投加生物促生剂对底泥微生物群落及氮磷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刘晓伟 谢丹平 +2 位作者 李开明 周伟坚 王海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87-92,共6页
采用室内静态试验,考察投加生物促生剂(BE)时,底泥微生物群落特征变化规律,进而分析其对底泥氮磷元素迁移转化的影响,以期为河道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底泥微生物对河道修复效果有重要影响.相对于未处理组,投加BE情况下,底泥... 采用室内静态试验,考察投加生物促生剂(BE)时,底泥微生物群落特征变化规律,进而分析其对底泥氮磷元素迁移转化的影响,以期为河道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底泥微生物对河道修复效果有重要影响.相对于未处理组,投加BE情况下,底泥微生物FDA活性和Shannon指数分别提高了36.4%和5.1%.底泥微生物活性及多样性的升高有助于TOC的降解及氮磷元素的同化.投加BE情况下,底泥TOC降解率达到13.7%,显著高于未处理组(P<0.01);底泥全氮、全磷的含量从大到小分别为投加生物促生剂组>背景值>未处理组.投加生物促生剂时氨氮、磷酸盐释放量低于未处理组,但COD释放量为25.5g高于未处理组的17.0g.底泥微生物群落是推动氮磷循环转化的主要因素.微生物群落活性及多样性的升高有助于氮磷元素的固定以及河道自净能力的提高,增强其对外来氮磷污染的耐冲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促生剂 底泥微生物 FDA活性 微生物多样性 氮磷元素
下载PDF
人工降雨条件下华南红壤氮素流失规律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卜洪龙 任秀文 +4 位作者 陆俊卿 陈中颖 刘晓伟 汪光 李来胜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7-34,共8页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装置,以华南地区典型雨强65、120 mm/h及坡度5°为实验条件,对华南红壤横向径流和纵向淋失的氮素流失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横向地表径流和其它形式均为2种雨强下雨水的主要分配途径,雨水在横向地表径流中的...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装置,以华南地区典型雨强65、120 mm/h及坡度5°为实验条件,对华南红壤横向径流和纵向淋失的氮素流失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横向地表径流和其它形式均为2种雨强下雨水的主要分配途径,雨水在横向地表径流中的分配比例均超过39%,大于纵向淋失和横向壤中流的分配比例之和。2种雨强下横向地表径流总氮、硝态氮和氨氮流失比例均超过90%,远大于相应雨强下的壤中流与入渗流失比例,横向地表径流是各形态氮素流失的主要途径;雨强由65 mm/h增大至120 mm/h时,地表径流造成的氨氮、硝态氮和总氮流失量增加到2.42~2.67倍,淋溶损失造成的氨氮、硝态氮和总氮流失量则增加到1.42~2.33倍,雨强对地表径流各形态氮素流失的影响比淋失的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降雨 红壤 氮素 流失规律
下载PDF
热带气旋对珠三角秋季臭氧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赵伟 吕梦瑶 +6 位作者 卢清 高博 梁小明 刘明 孙家仁 陈来国 范绍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957-2965,共9页
基于2015~202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资料、珠三角气象观测资料和臭氧监测数据,分析了西行热带气旋(A型)、东海转向热带气旋(B型)、近海影响热带气旋(C型)和远海热带气旋(D型)这4类热带气旋对珠三角臭氧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A型热... 基于2015~202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资料、珠三角气象观测资料和臭氧监测数据,分析了西行热带气旋(A型)、东海转向热带气旋(B型)、近海影响热带气旋(C型)和远海热带气旋(D型)这4类热带气旋对珠三角臭氧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A型热带气旋影响下,区域臭氧浓度超标频率变化不大;在B型热带气旋影响下,珠三角臭氧超标频率明显升高;在C型热带气旋影响下,区域臭氧超标频率有较明显的升高,但是升高幅度弱于B型热带气旋;D型热带气旋远离中国大陆,对珠三角臭氧浓度影响很小.当A型或C型热带气旋发生时,珠三角区域臭氧日最大8 h平均浓度(MDA8)平均值的平均增幅在5μg·m^(-3)左右,部分城市臭氧MDA8可能下降;B型热带气旋发生时,区域臭氧MDA8平均增幅为19μg·m^(-3),各城市臭氧浓度均明显增加,其中珠海、江门两市臭氧MDA8平均增幅较大,增幅超过了20μg·m^(-3).相对来说,珠三角西部城市臭氧浓度受热带气旋的影响更大.当发生B型热带气旋时,珠三角地区太阳辐射增强、日照变长、云量减少、气温升高和相对湿度降低,同时高空下沉气流增多,这些因素共同促进地面臭氧浓度升高.当发生A型或C型热带气旋时,气象要素变化并不完全有利于臭氧浓度升高,甚至可能出现降雨等不利条件,导致区域臭氧超标的频率小于B型热带气旋.此外,受热带气旋影响,珠三角西部城市的日照时数和气温的增加幅度均比东部城市大,从而更有利于西部区域臭氧浓度的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臭氧污染 珠三角(PRD) 气象因素 秋季
原文传递
基于AnnAGNPS模型泗合水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开明 任秀文 +1 位作者 黄国如 钟满妮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54-59,共6页
应用连续性、分布式非点源污染机理模型AnnAGNPS对珠江三角洲潭江泗合水小流域的非点源污染进行了模拟,分析了泥沙、总氮和总磷流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模型在研究流域具有适用性,参数率定期和结果验证期月地表径流的决定系数R2... 应用连续性、分布式非点源污染机理模型AnnAGNPS对珠江三角洲潭江泗合水小流域的非点源污染进行了模拟,分析了泥沙、总氮和总磷流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模型在研究流域具有适用性,参数率定期和结果验证期月地表径流的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效率系数Ens均大于0.8;泥沙、总氮和总磷的年内变化与降雨量的年内变化一致,4~9月汛期的非点源污染负荷量基本占年内的80%以上;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较强的区域性,流域内东北和西北区域单位面积负荷产生量较小,而流域中下游区域的单位面积负荷产生量较大,总氮和总磷的空间输出特征有很大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NAGNPS 泗合水流域 非点源污染
下载PDF
模拟降雨条件下红壤坡面硝态氮流失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任秀文 李开明 +1 位作者 刘爱萍 姜国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19-124,共6页
为了探讨硝态氮在地表径流中的流失规律,采用室内模拟降雨实验,分析了无植被5°红壤坡面在65mm/h和120mm/h雨强条件下的产流过程和硝态氮流失特征.结果表明:两种降雨强度下流量随降雨历时的变化曲线均符合Boltzmann(玻耳兹曼)方程,... 为了探讨硝态氮在地表径流中的流失规律,采用室内模拟降雨实验,分析了无植被5°红壤坡面在65mm/h和120mm/h雨强条件下的产流过程和硝态氮流失特征.结果表明:两种降雨强度下流量随降雨历时的变化曲线均符合Boltzmann(玻耳兹曼)方程,累积径流量与降雨时间呈极显著线性相关;两种降雨强度下坡面产流引起的硝态氮浓度变化规律也相似,可用三次多项式较好地拟合其变化过程,累积硝态氮产生量与降雨时间也呈现极显著线性相关;累积产流量与累积硝态氮流失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不同降雨条件下径流总量是导致地表径流中硝态氮流失量差异性极显著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雨 红壤 硝态氮 流失特征
下载PDF
平板玻璃工业窑炉烟气中低温SCR脱硝中试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唐志雄 岑超平 +2 位作者 陈雄波 陈定盛 曾文豪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17-822,共6页
我国平板玻璃工业正面临严峻的NOx控制形势,研究并推广玻璃窑炉高效脱硝技术对玻璃工业发展及大气环境保护均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技术是国内外公认效率最高的脱硝技术,然而该技术在玻璃窑炉中推广应用还面临诸多技术... 我国平板玻璃工业正面临严峻的NOx控制形势,研究并推广玻璃窑炉高效脱硝技术对玻璃工业发展及大气环境保护均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技术是国内外公认效率最高的脱硝技术,然而该技术在玻璃窑炉中推广应用还面临诸多技术问题。本研究设计并建设了10 000 Nm3/h的平板玻璃工业窑炉中低温SCR脱硝中试装置,分析了玻璃窑炉烟气组分波动规律及其对SCR脱硝系统的潜在影响,考察了烟气温度、喷氨量控制和烟气处理量等工艺参数,开展了为期6 d的连续运行实验。这些在实际烟气中开展的研究为玻璃窑炉SCR脱硝技术研究分享了大量一手数据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窑炉 脱硝 SCR脱硝 中低温SCR
原文传递
复合铝铁絮凝剂对印染废水的预处理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永 杜建伟 +2 位作者 陈思莉 江栋 李开明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5-28,共4页
针对某印染工业园废水集中处理厂的印染废水,选择聚合氯化铝铁(PAFC)、聚合硫酸氯化铝铁(PAFCS)进行絮凝预处理,研究了投药量、初始pH及温度对有机物去除效率的影响,结合过程ζ电位变化探讨了絮凝机理,对絮凝剂的污泥产量进行了系统研究... 针对某印染工业园废水集中处理厂的印染废水,选择聚合氯化铝铁(PAFC)、聚合硫酸氯化铝铁(PAFCS)进行絮凝预处理,研究了投药量、初始pH及温度对有机物去除效率的影响,结合过程ζ电位变化探讨了絮凝机理,对絮凝剂的污泥产量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与聚合硫酸铁(PFS)、聚合氯化铝(PAC)的处理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当温度为25℃,pH=10.0,投药量为620 mg/L时,PAFC、PAFCS的COD去除率分别达到52.6%、43.6%,污泥产率系数分别为1.33、0.80 g/g。与PAC、PFS等常规絮凝剂相比,复合铝铁絮凝剂的处理效率高、投药量低、污泥产量少,可在印染废水处理工程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染废水 絮凝 预处理
下载PDF
潭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艳静 汪光 +3 位作者 李开明 陈中颖 陆俊卿 刘晓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7-173,共7页
为分析潭江沉积物的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来源,评估其生态风险,对潭江15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16种多环芳烃单体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沉积物多环芳烃总含量范围为57.1—1563.6ngg,平均值为550.5ngg。整体来看,潭江沉积物多环芳烃污染... 为分析潭江沉积物的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来源,评估其生态风险,对潭江15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16种多环芳烃单体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沉积物多环芳烃总含量范围为57.1—1563.6ngg,平均值为550.5ngg。整体来看,潭江沉积物多环芳烃污染处于中等偏污染水平。多环芳烃组成以4-6环为主。潭江沉积物同时受到相邻区域远距离迁移和本地燃烧源很大程度的影响,此外石油排放也是中下游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重要来源。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除最下游的采样点15外,潭江各采样点风险均较低,但是在部分采样点某些多环芳烃含量超过了效应区间低值(ERL),可能存在着对生物的潜在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潭江 表层沉积物 生态风险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