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7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围中心静脉导管在极低体重儿运用的临床对照观察 被引量:33
1
作者 罗先琼 王晓东 +1 位作者 黄水清 罗爱明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46-148,共3页
目的 探讨经皮插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在极低体重儿 (VLBW )运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经皮插入中心静脉导管治疗 40例极低体重儿 ,并与同期运用外周静脉穿刺术 (PIV)治疗的 3 7例极低体重儿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PICC组与PIV组比较 ... 目的 探讨经皮插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在极低体重儿 (VLBW )运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经皮插入中心静脉导管治疗 40例极低体重儿 ,并与同期运用外周静脉穿刺术 (PIV)治疗的 3 7例极低体重儿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PICC组与PIV组比较 :穿刺次数、住院时间减少 ,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 ;静脉运用时间、血培养阳性率及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入院 3 0d两组体重比较 ,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 ;两组肝功能、肾功能、血电解质、血脂异常及高血糖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而低血糖的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 ;PICC组 40例拔管的原因 ,其中不再需要 2 1例、感染 5例、机械并发症 6例、死亡 4例及其它 4例。结论 PICC可以方便的提供极低体重儿静脉营养 ,顺利过渡到胃肠道喂养 ;PICC减少了极低体重儿静脉穿刺的次数 ,从而减少人为的过度刺激 ,降低氧和能量的消耗 ;PICC可以使极低体重儿体重增长迅速 ,减少住院时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中心静脉导管 极低出生体重儿 临床对照观察
原文传递
中国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曲线研制 被引量:197
2
作者 朱丽 张蓉 +36 位作者 张淑莲 石文静 严卫丽 王晓莉 吕勤 刘玲 周勤 邱全芳 李晓莺 何海英 汪吉梅 黎瑞春 陆嘉荣 尹兆青 苏萍 林新祝 郭芳 张慧 李树军 新华 韩彦青 王红云 陈冬梅 李占魁 王慧琴 邱银萍 刘华艳 杨杰 杨晓丽 李明霞 李文静 韩树萍 曹蓓 易彬 张亦慧 陈超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7-103,共7页
目的 调查我国新生儿出生体重状况,制定新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标准,绘制不同出生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曲线.方法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生儿协作网,收集产科出生的新生儿数据.在全国七大区域23个省、市、自治区,共有63家医院设立监测点.研究对象... 目的 调查我国新生儿出生体重状况,制定新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标准,绘制不同出生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曲线.方法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生儿协作网,收集产科出生的新生儿数据.在全国七大区域23个省、市、自治区,共有63家医院设立监测点.研究对象为2011-2014年各监测点出生的单胎活产儿,采用连续收集的方法收集产科出生新生儿的胎龄和出生体重数据.新生儿生后2h内用电子秤进行裸身体重测量,胎龄判断为母亲末次月经、孕早期超声检查和出生后胎龄评分相结合的方法.出生体重曲线拟合方法采用LMSP方法,利用R2.11.1软件中的基于位置、尺度、形状的广义可加模型(GAMLSS) 1.9-4软件包进行曲线绘制和检验.结果 共收集单胎新生儿159 334名,其中男84 447名,女74 907名,平均出生体重(3 232±555)g,其中男性平均体重(3 271±576)g,女性平均出生体重(3 188±528)g.对新生儿出生体重数据的正态分布进行检验,结果提示胎龄和体重数据分布均不符合正态分布,BCT分布拟合度最优.用虫形图检测和拟合模型残差图检验,提示本曲线较好拟合了本研究的数据分布.采用同样的方法分别绘制男性新生儿和女性新生儿出生体重曲线.结论 对我国不同出生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参考值进行了更新,使用GAMLSS方法建立新生儿出生体重曲线,分性别制定不同参考曲线,制定的出生体重曲线经统计学检验提示较为准确拟合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 出生体重 生长曲线表 参考标准
原文传递
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母乳性黄疸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79
3
作者 周晓光 杨杰 +1 位作者 杨琳琳 吴婕翎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59-161,共3页
目的探讨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在母乳性黄疸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学比色法对47例母乳性黄疸患儿及60例正常新生儿粪便、血清及其母乳中βGD活性浓度进行测定,并分析母乳性黄疸患儿βGD活性浓度与血胆红素浓... 目的探讨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在母乳性黄疸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学比色法对47例母乳性黄疸患儿及60例正常新生儿粪便、血清及其母乳中βGD活性浓度进行测定,并分析母乳性黄疸患儿βGD活性浓度与血胆红素浓度的相关性。结果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乳及粪便βGD活性浓度分别为(136±030)U/L及(107±030)U/L,较正常新生儿[(075±033)U/L及(050±028)U/L]明显增高,二者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患儿母乳及粪便βGD活性浓度与血胆红素浓度呈明显正相关。黄疸消退期母乳及粪便βGD活性浓度[(111±032)U/L及(072±026)U/L]较高峰期[(136±030)U/L及(107±010)U/L]明显降低,二者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母乳及粪便βGD活性浓度增高不仅与母乳性黄疸的发生有关,而且与其严重程度及病程经过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疸 新生儿黄疸 葡萄糖醛酸苷酶 β-GD
原文传递
经鼻无创高频振荡通气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初始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61
4
作者 刘颖 聂川 +2 位作者 颜慧恒 黄晓睿 高薇薇 《广东医学》 CAS 2020年第3期229-233,共5页
目的比较早期应用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asal 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nHFOV)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作为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初... 目的比较早期应用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asal 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nHFOV)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作为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初始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住院治疗的86例RDS早产患儿,随机分为nHFOV组(n=44)及nCPAP组(n=42)。分析比较两组患儿初始治疗失败率、呼吸支持治疗相关数据、病死率及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nHFOV组初始治疗失败率、BPD发生率、总通气时间、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均明显低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治疗后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病死率、无创通气时间以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颅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消化道穿孔、气胸/气漏及鼻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为RDS早产儿的初始治疗方式,nHFOV临床治疗效果优于nCPAP,而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较nCPAP低或相当,可作为一种新的无创通气方式在临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高频振荡通气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54
5
作者 周晓光 罗先琼 +3 位作者 杨琳琳 陈运彬 张小庄 赵庆国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490-493,共4页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 (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的有效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气管内滴注单剂PS治疗NRDS患儿 2 5例 ,并与同期未用PS治疗的 2 5例NRDS患儿进行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结果 治疗组在应用PS后 2~ 3h皮...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 (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的有效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气管内滴注单剂PS治疗NRDS患儿 2 5例 ,并与同期未用PS治疗的 2 5例NRDS患儿进行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结果 治疗组在应用PS后 2~ 3h皮肤颜色转红 ,经皮血氧饱和度逐渐升高。 6h后动脉血氧分压 (PaO2 )、动脉 /肺泡血氧分压比值 (a/APO2 )及呼吸机有效指数 (VEI)分别由 ( 48± 14)mmHg( 1mmHg =0 .133kPa)、0 .14± 0 .0 6及 ( 0 .16± 0 .0 9)ml/ (mmHg·kg)上升到 ( 6 5±2 9)mmHg、0 .2 4± 0 .15及 ( 0 .2 9± 0 .16 )ml/ (mmHg·kg) ;而氧合指数 (OI)、吸入氧浓度 (FiO2 )及平均气道压 (MAP)由 11.6± 5 .7、0 .5 9± 0 .13及 ( 15 .6± 3.1)cmH2 O( 1cmH2 O =0 .0 98kPa)逐渐降低至 6 .3±3 .4、0 .47± 0 .10及 ( 13 .5± 2 .4)cmH2 O。经广义线性模型方差分析 ,主效应、分组因素及时间因素对两组PaO2 、a/APO2 、OI、FiO2 、MAP及VEI的值具有明显影响。而分组与时间因素的交互作用无显著影响。治疗组机械通气及氧疗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二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PS能有效地改善NRDS患儿肺顺应性及氧合功能 ,缩短需要机械通气及氧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表面活性剂 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
原文传递
不同机械通气方式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近远期效果观察 被引量:46
6
作者 龚兆荣 王艳丽 +1 位作者 陈运彬 吴满红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277-281,共5页
目的比较高频震荡通气(HFOV)与常频通气(CMV)在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治疗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NICU收治的Ⅲ、Ⅳ级RDS早产儿,根据入院时机械通气方式不同分为HFOV组和间歇指令机械... 目的比较高频震荡通气(HFOV)与常频通气(CMV)在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治疗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NICU收治的Ⅲ、Ⅳ级RDS早产儿,根据入院时机械通气方式不同分为HFOV组和间歇指令机械通气(IMV)组,记录两组治疗前后各时点(0、2、12、24 h)氧合指数(OI)、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同时记录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及氧暴露时间;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校正月龄18个月脑性瘫痪发生率及智力-运动发育商(DQ)。结果共纳入106例重症RDS早产儿,其中HFOV组52例,IMV组54例,93例完成了校正月龄18个月时神经康复科随访,其中HFOV组47例,IMV组46例。机械通气2、12、24 h,HFOV组OI低于IMV组[2 h:(14.8±4.2)比(26.6±3.6),12 h:(11.6±3.1)比(15.9±3.5),24 h:(10.6±3.3)比(14.8±3.3)];机械通气2、12 h,HFOV组Pa CO2(mm Hg)低于IMV组[2 h:(36.9±8.9)比(42.8±9.1),12 h:(35.8±8.3)比(41.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机械通气2 h与同组0 h相比,OI及Pa CO2均降低(P<0.05)。HFOV组有创和无创机械通气时间(h)、氧暴露时间(h)、肺气漏及BPD发生率明显低于IMV组[有创:(74.3±41.3)比(98.6±32.4),无创:(38.3±22.5)比(56.9±37.5),氧暴露:(152.5±33.4)比(190.4±28.4),肺气漏:1.9%比5.6%,BPD:1.9%比7.4%,P<0.05];两组病死率、脑出血发生率、校正月龄18个月脑性瘫痪发生率、DQ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IMV方式相比,HOFV治疗重症新生儿RDS安全、有效,能迅速改善患儿肺部氧合,减少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且不会影响患儿远期运动-智力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高频通气 婴儿 早产
原文传递
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呼吸暂停临床研究 被引量:47
7
作者 杜岚岚 高薇薇 +3 位作者 李恺 陈佳 林兴 梁树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241-244,共4页
目的探讨经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HFNC)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本院产科出生并诊断为呼吸暂停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60例,随机分为HHFNC组(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在常规氨茶碱治疗基础上采用HHFNC,... 目的探讨经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HFNC)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本院产科出生并诊断为呼吸暂停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60例,随机分为HHFNC组(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在常规氨茶碱治疗基础上采用HHFNC,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氨茶碱治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用氧时间(天)和无创通气时间(天)缩短[(12.8±4.9)比(19.2±7.0),(8.2±2.9)比(14.6±3.1)],频繁呼吸暂停发生率和因频繁呼吸暂停需重新辅助机械通气的比例降低[7/30(23.3%)比13/30(43.4%),10/30(33.3%)比17/30(56.7%)],鼻损伤发生率减少[1/30(3.3%)比9/3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有创通气时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HFNC联合氨茶碱比单纯氨茶碱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呼吸暂停更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 婴儿 早产 婴儿 极低出生体重 呼吸暂停
原文传递
脐动脉血血气分析与Apgar评分评估新生儿窒息的临床意义研究 被引量:43
8
作者 赵丽娟 张丽范 +3 位作者 陈小平 郭小芳 肖广金 陈运彬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265-267,共3页
目的了解脐动脉血血气分析与Apgar评分在新生儿窒息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妇幼保健院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出生的足月单胎新生儿采集脐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结合羊水性状、脏器损害及Apgar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目的了解脐动脉血血气分析与Apgar评分在新生儿窒息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妇幼保健院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出生的足月单胎新生儿采集脐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结合羊水性状、脏器损害及Apgar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共分娩足月单胎新生儿3958例,成功采集脐动脉血3900例。生后1 min Apgar评分和脐动脉血pH值、PO2均呈正相关,与PCO2呈负相关(r分别为0.334,0.219,-0.227,P均<0.05)。重度窒息新生儿脐动脉血气pH、PO2、BE、HCO-3均低于轻度窒息组和对照组,PCO2高于轻度窒息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轻度窒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7.2组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羊水浑浊发生率及脏器损害发生率均高于pH≥7.25组(7.7%比0.3%,68.0%比9.6%,8.3%比1.0%,P<0.01)。结论临床联合Apgar评分和脐动脉血血气分析可早期发现新生儿器官功能损害,是提供支持治疗可靠而简便易行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 血气分析 脐动脉 阿普加评分
原文传递
新生儿转运中的救护措施及其效果评价 被引量:45
9
作者 王晓东 周晓光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672-674,共3页
危重新生儿转运是将患儿从基层医院转至三级医院的NICU的一个连续的监护与治疗过程。通过对897 例转运危重新生儿进行分析讨论,认为恰当的救护是保证成功转运、减少死亡的关键。提出于转运前及转运途中尽可能好地稳定和控制病... 危重新生儿转运是将患儿从基层医院转至三级医院的NICU的一个连续的监护与治疗过程。通过对897 例转运危重新生儿进行分析讨论,认为恰当的救护是保证成功转运、减少死亡的关键。提出于转运前及转运途中尽可能好地稳定和控制病情是危重新生儿转运成功的基本原则,同时总结了保暖、清理呼吸道、供氧方式选择、建立静脉通路、对症处理、转运环境控制及生命监护等主要救护措施实施情况,转运死亡率仅为1.2% ,较国外(0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转运 救护
原文传递
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在早产儿机械通气撤机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2
10
作者 李恺 王艳丽 +2 位作者 叶秀桢 张永 陈运彬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306-309,共4页
目的探讨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HFNC)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收治的胎龄〈34周且出生体重〈1500 g的Ⅲ-Ⅳ级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患儿,患儿撤机后随机分为HHFNC组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目的探讨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HFNC)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收治的胎龄〈34周且出生体重〈1500 g的Ⅲ-Ⅳ级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患儿,患儿撤机后随机分为HHFNC组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组,比较两组患儿的鼻部损伤发生率、重新气管插管率、气漏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病死率以及撤机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治疗费用等。结果和NCPAP组相比,HHFNC组鼻损伤较少[1/28(3.6%)比8/31(25.8%),P〈0.05],呼吸机治疗费用也较低[(5.8±1.9)千元比(8.6±1.8)千元,P〈0.01]。两组患儿的病死率、重新插管率、应用NCPAP/HHFNC后1 h的PaO2和PCO2值、撤机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气漏、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严重脑室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HFNC是一种容易被接受且效果良好的早产儿呼吸支持方式,其潜在优势包括简便、容易耐受、较少鼻部损伤、成本更低,更便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 婴儿 早产
原文传递
238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生长速率和影响因素 被引量:38
11
作者 孙秀静 王丹华 +9 位作者 宫丽敏 王颖 米延 陈超 季钗 余加林 张巍 夏世文 杨杰 杨式薇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8-251,共4页
目的观察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住院期间的生长速度及营养支持情况,研究影响其生长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收集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我国不同地区10所三甲医院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对影响早产儿生长的因素进行... 目的观察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住院期间的生长速度及营养支持情况,研究影响其生长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收集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我国不同地区10所三甲医院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对影响早产儿生长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有238例符合条件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出生胎龄为(30.9±1.9)周,出生体重(1313±129)g。生后第1周~第6周平均体重生长速率分别为-7.2、14.2、13.6、13.7、14.2、14.8g/(kg·d)。肠内、外营养开始平均时间分别为(3.4±2.3)d和(3.1±1.7)d,总热卡达120kcal/(kg·d)平均时间为(21.3±11.6)d,喂养奶量达150ml/(kg·d)平均时间为(23.4±10.8)d。恢复出生体重后平均生长速率为(13.8±3.5)g/(kg·d),平均住院时间(39.8±13.9)d。出生时小于胎龄者较适于胎龄者恢复出生体重后的平均生长速率快[14.4vs13.2g/(kg·d),t=2.703,P<0.05]。结论平均生长速率较快组[≥15g/(kg·d)]与较慢组[<15g/(kg·d)]相比,出生胎龄差异无显著性,但出生体重低、接受肠内肠外营养早。大多数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在住院期间不能达到正常胎儿在宫内的生长速率。更积极的肠内肠外营养,可能有利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的早期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极低出生体重 营养 生长速率
下载PDF
两种无创呼吸支持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分析 被引量:40
12
作者 王柱 向建文 +5 位作者 高薇薇 沈永珍 周文姬 陈佳 许芳 杨杰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03-607,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加温湿化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HHHFNC)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89例极低出生体重RDS早产儿依据初始呼吸支持治疗方式随机分为NIPPV组(46例)和HHHFNC组(43...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加温湿化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HHHFNC)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89例极低出生体重RDS早产儿依据初始呼吸支持治疗方式随机分为NIPPV组(46例)和HHHFNC组(43例)。分析两组患儿初始治疗失败率、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率、呼吸支持治疗相关数据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NIPPV组治疗72h内气管插管率、PS使用率、有创辅助通气时间、无创辅助通气时间及总用氧时间、严重呼吸暂停发生率、肺炎发生率与HHHFN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脉导管未闭、气漏的发生率与HHHFNC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鼻损伤的发生率高于HHHFNC组(P<0.05)。结论对于极低出生体重RDS早产儿的初始呼吸支持治疗,HHHFNC与NIPPV疗效相当,是可供临床选择的另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 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 极低出生体重儿
原文传递
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38
13
作者 高薇薇 谭三智 +2 位作者 陈运彬 张永 王越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24-526,共3页
目的比较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nSIMV)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50例RDS早产儿,常规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替代治疗后,随机分入nSIMV组或nCPAP组,观察治疗后临床症状和血... 目的比较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nSIMV)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50例RDS早产儿,常规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替代治疗后,随机分入nSIMV组或nCPAP组,观察治疗后临床症状和血气指标的变化。结果 nSIMV组需气管插管行呼吸机通气比率明显低于nCPAP组(24%vs60%,P<0.05);nSIMV组CO2潴留和低氧血症的比率分别为12%和24%,明显低于nCPAP组的40%和36%(P<0.05)。结论 nSIMV能更有效地对RDS早产儿进行呼吸支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早产儿
原文传递
两种辅助通气方式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4
14
作者 陈佳 高薇薇 +4 位作者 许芳 杜岚岚 张涛 林兴 李伟涛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47-851,共5页
目的比较加温湿化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HHHFNC)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应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极低出生体重患儿66例,接受猪肺表面活性物质及相关常规治疗后随机分为HHH... 目的比较加温湿化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HHHFNC)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应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极低出生体重患儿66例,接受猪肺表面活性物质及相关常规治疗后随机分为HHHFNC组和NCPAP组,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其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NCPAP组相比,HHHFN组患儿开奶时间及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明显提前,氧暴露时间和有创通气时间降低,7 d内重新插管、鼻部损伤、气漏、腹胀的发生率降低。结论与NCPAP组相比,HHHFNC有相关损伤更小、耐受性更好的特点,是可以首选的一种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RDS的无创通气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加温湿化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 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极低出生体重儿
原文传递
口服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29
15
作者 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杨伊琳 +15 位作者 庄思齐 刘晓红 王斌 朱小瑜 崔其亮 杨杰 何少茹 张雪华 周伟 林霓阳 柳国胜 麦智广 吴本清 黄为民 张又祥 苏浩彬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302-307,共6页
目的探讨口服不同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效果及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在广东省16家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并诊断为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3组:大剂量组(第8~10日龄起口服红霉素12.5mg... 目的探讨口服不同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效果及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在广东省16家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并诊断为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3组:大剂量组(第8~10日龄起口服红霉素12.5mg/kg,每8h给药,疗程7~10天),小剂量组(口服红霉素5mg/kg,给药方法同上),对照组(完全不用胃肠动力调节药物)。记录临床资料,比较各组患儿的喂养相关指标及宫外生长迟缓(EUGR)发生率等,并评估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纳入研究的患儿共122例,其中大剂量组37例,小剂量组47例,对照组38例。入组后两治疗组患儿体重增长速度、体重开始增长日龄、肠内热卡达到基础热卡日龄、达到全肠道喂养日龄及体重EUGR发生率等方面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但按胎龄32周再分亚组后比较,以体重为指标EUGR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治疗组患儿随访6个月均未见明显红霉素不良反应。结论本研究中选取的两种剂量红霉素口服对早产儿(包括胎龄<32周者)喂养不耐受均有治疗作用,所采用的红霉素治疗方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霉素 婴儿 早产 喂养不耐受
原文传递
新生儿期并发症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校正胎龄12月龄时不良预后的预测性 被引量:28
16
作者 饶韵蓓 杨杰 +8 位作者 曹蓓 陈冬梅 高平明 钟巧 李敏许 高建慧 陈亚军 钟秀明 任竹潇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08-612,共5页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新生儿期并发症对其校正胎龄12月龄不良预后的预测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研究,以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广东、湖南、福建8家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出生体重低于1500g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新生儿期并发症对其校正胎龄12月龄不良预后的预测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研究,以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广东、湖南、福建8家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出生体重低于1500g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其基本资料(出生体重、胎龄、并发症情况等)及校正胎龄12月龄时的随访结果.剔除校正胎龄36周前死亡及未完成随访者.根据有无不良预后进行分组,比较并发症的发病率,根据比值比(OR)值筛选风险前3高的并发症;以合并并发症的数量再次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共入组834例,男473例、女361例,平均出生胎龄(30.6±1.8)周,平均出生体重(1 189±159)g.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脑损伤、败血症分别为207例(24.8%)、119例(14.3%)、58例(7.0%)、281例(33.7%)、124例(14.9%),以上并发症发病率在有无不良预后两组(分别为253、581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42.10、47.20、4.81、44.28、18.63,P均<0.01),其中风险系数前3高的并发症依次为:严重ROP、BPD、脑损伤(OR=3.82、2.90、2.80).合并严重ROP、BPD、脑损伤会进一步增加极低出生体重儿在校正胎龄12月龄不良预后的风险,且与合并症的数量正相关(1种并发症OR=3.14,β=1.15;合并2种并发症OR=7.31,β=1.99;合并3种并发症OR=22.41,β =3.11;P均<0.01).结论 BPD、严重ROP、NEC、脑损伤、败血症是极低出生体重儿校正胎龄12月龄不良预后的高危因素;合并BPD、严重ROP、脑损伤会进一步增加患儿校正胎龄12月龄不良预后的风险,合并数量越多,预测价值越大.临床试验注册美国临床试验数据库,NCT031049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极低出生体重 婴儿 早产 疾病 随访研究 预后
原文传递
超未成熟儿与超低出生体重儿住院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26
17
作者 吴繁 +19 位作者 杨传忠 陈宏香 叶旭强 叶秀桢 刁诗光 吴本清 吴惠晴 杨冰岩 王萍 沈薇 刘郴州 林霓阳 庄静文 黄宇戈 覃晓菲 丁月琴 陈艳玲 张丽娟 饶红萍 崔其亮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34-340,共7页
目的 探讨广东省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超未成熟儿(EP)与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的并发症发生及救治情况.方法 回顾性调查广东省20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或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2008-2012年出院的EP与ELBWI的住院资料.分别计算住院期间新... 目的 探讨广东省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超未成熟儿(EP)与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的并发症发生及救治情况.方法 回顾性调查广东省20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或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2008-2012年出院的EP与ELBWI的住院资料.分别计算住院期间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生后28 d仍用氧治疗)、医院内获得性感染(HAI)、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H-IVH)、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等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广州及深圳地区与其他地区、小于胎龄儿(SGA)与适于胎龄儿(AGA)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 共888例EP与ELBWI入选该研究,其中EP 498例(56.1%),ELBWI 683例(76.9%),同时为EP和ELBWI 293例(33.0%).EP住院期间各并发症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NRDS 80.3% (400/498)、BPD 54.6%(113/207)、PVH-IVH 40.8% (111/272)、ROP 40.7%(92/226)、HAI 28.1%(99/352)、5 min Apgar≤7分19.6%(87/445)、PVL 14.7% (40/272)、NEC9.4% (37/393);而ELBWI为:NRDS 75.5%(516/683)、BPD 50.2%(153/305)、ROP 31.6%(103/326)、HAI 30.3%(149/491)、PVH-IVH 29.6%(111/375)、PVL 21.9%(82/375)、5 min Apgar≤7分20.3% (125/617)、NEC 12.2% (66/542).69.2% (614/888)的EP和ELBWI在生后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79.7% (708/888)使用无创或有创通气治疗.广州及深圳地区的医院与其他地区比较,NRDS[80.6% (382/474)比72.9%(302/414)]、BPD[57.7%(146/253)比28.2% (48/170)]、ROP[40.9%(114/272)比14.1% (29/205)]、PVH-IVH [34.8% (110/316)比19.5% (48/246)]、PVL[10.1% (32/316)比25.2% (62/246)]的整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97、35.571、42.931、16.017、22.537,P均<0.01);SGA与AGA比较,NRDS[62.9% (149/237)比82.7% (512/6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 婴儿 出生时低体重 婴儿 早产 并发症
原文传递
新生儿脐血pH和BE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30
18
作者 黎小兰 王艳丽 +5 位作者 邹文霞 何秀玲 李丽婷 陈运彬 郭小芳 陈招雨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通过大样本收集新生儿脐血血气,研究脐血血气统计学参考值范围与不同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5~11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和新会妇幼保健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进行前瞻性研究,选取其中1rainApgar评分〉7分者的脐血血气结果... 目的通过大样本收集新生儿脐血血气,研究脐血血气统计学参考值范围与不同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5~11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和新会妇幼保健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进行前瞻性研究,选取其中1rainApgar评分〉7分者的脐血血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正常新生儿脐血血气的统计学参考值范围;重点分析影响新生儿脐血pH和BE的因素。结果2000例新生儿中,1min Apgar评分≤7分11例,〉7分1989例,低Apgar评分组pH〈7.2的比例为45.5%,正常Apgar评分组pH〈7.2的比例为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800例足月单胎、体重适于或大于胎龄新生儿中,1794例1min Apgar评分〉7分者脐血pH和BE的统计学参考值范围分别是7.34±0.14(X±1.96S)和-3.53±6.57(X±1.96s)。单因素分析显示,宫内窘迫组、妊娠期并发症组pH值均低于对照组,剖宫产组pH和BE值均高于阴道分娩组,脐带绕颈组pH值降低,双胎组BE值高于单胎组;羊水性状对pH、BE值均无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宫内窘迫、分娩方式均对脐血血气有影响。结论足月单胎、体重适于或大于胎龄新生儿中,1min Apgar评分〉7分者脐血pH值和BE值的统计学参考值范围分别是7.34±0.14和-3.53±6.57;Apgar评分与脐血血气分析具有一致性,但单独使用Apgar评分诊断早产儿窒息可能会增加窒息的误诊率;宫内窘迫可能会增加新生儿酸中毒的发生率,不同分娩方式对脐血血气pH、BE值均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血气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婴儿 新生
原文传递
经鼻间歇与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被引量:29
19
作者 陈佳 高薇薇 +4 位作者 聂川 许芳 杜岚岚 梁树 杨杰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11-116,共6页
目的 比较早期应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与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治疗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 目的 比较早期应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与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治疗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至201 3年4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住院的早产低出生体重RDS患儿383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IPPV组197例和NCPAP组186例.2组最终纳入分析的患儿分别为188和176例.2组患儿均在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后开始无创辅助通气.治疗失败者立即行气管插管,改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并经气管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比较2组患儿气管插管率(治疗3d和7d内)和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率、辅助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死亡情况.采用t检验、Mann Whitney U检验和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NIPPV组有创辅助通气时间明显短于NCPAP组[分别为2.0(1.0~4.0)d和7.0(3.0~8.5)d,U=-3.457,P=0.001].NIPPV组气管插管率(包括治疗3d和7d内)和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率均低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d内插管率:4.8% (9/188)与10.8%(19/176),x2=4.621,P=0.032;7 d内累计插管率:9.0%(17/188)与16.5%(29/176),x2=4.55l,P=0.033;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率:3.2%(6/188)与8.5%(15/176),x2=4.752,P=0.029].NIPPV组气漏、颅内出血、脑白质软化、早产儿视网膜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脉导管未闭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与NCPAP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NIPPV组病死率为12.8%(24/188),NCPAP组为10.8%(19/176),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PPV可明显减少早产RDS患儿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比例,缩短有创通气时间,降低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率,减少并发症,临床疗效优于NCP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间歇正压通气 连续气道正压通气 婴儿 出生时低体重 婴儿 早产
原文传递
早期喂养降低窒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8
20
作者 敖余森 胡香梅 +2 位作者 陈运彬 朱家锜 曾妍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喂养对减少窒息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窒息早产儿,2008年12月前为常规喂养组(对照组),2009年1月后为早期综合喂养组(干预组)。对照组于生后24~72h出...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喂养对减少窒息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窒息早产儿,2008年12月前为常规喂养组(对照组),2009年1月后为早期综合喂养组(干预组)。对照组于生后24~72h出现肠鸣音后常规喂母乳,干预组于生后6~24h予早期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及腹部抚触,病情稳定后逐步加奶。观察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拔胃管时间、光疗情况以及住院天数。结果干预组90例,对照组72例。干预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2.2%比55.6%,P<0.01),恢复出生体重和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9.5±1.8)天比(12.2±2.1)天,(7.7±3.1)天比(11.8±4.1)天,P<0.01],拔胃管时间、光疗时间和住院时间亦短于对照组[(7.4±4.8)天比(10.6±7.9)天,(6.7±3.8)天比(9.6±3.8)天,(21.3±9.7)天比(26.6±10.4)天,P<0.05]。结论早期综合喂养能促进胃肠动力成熟,缩短恢复出生体重和达全量肠内营养的时间,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对窒息早产儿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窒息 婴儿 早产儿 微量喂养 非营养性吸吮 抚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