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对区域动力过程的控制 被引量:45
1
作者 郑文俊 张培震 +5 位作者 袁道阳 吴传勇 李志刚 葛伟鹏 王伟涛 王洋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5期699-721,共23页
中国大陆活动构造的研究经历了近百年历程,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和显著进展,大量的针对性、专业性、目标性极强的调查和综合性研究工作,奠定了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基础成果。文章通过回顾活动构造研究历... 中国大陆活动构造的研究经历了近百年历程,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和显著进展,大量的针对性、专业性、目标性极强的调查和综合性研究工作,奠定了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基础成果。文章通过回顾活动构造研究历史,综合大量已有研究成果,总结了中国大陆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区域动力过程的控制作用。综合认为,中国大陆特殊的构造位置,造就了复杂的构造格局,受不同方向板块运动的影响,致使现今活动构造的运动性质差异明显。从总体上看,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几何图像主要体现为由受控于区域性大断裂的不同性质和规模的活动构造共同构成。文章分区对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几何图像、运动特征及对地震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总结,并结合中国大陆动力学总体特征,以及活动构造对中国大陆构造变形和强震活动的控制作用,对重点区域动力过程及模式进行了总结。结合目前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对活动构造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构造 几何图像 运动特征 地震活动 活动地块 地球动力过程
下载PDF
初论高温花岗岩-伟晶岩锂铍成矿系统:以阿尔金中段地区为例 被引量:34
2
作者 徐兴旺 洪涛 +5 位作者 李杭 牛磊 柯强 陈建中 刘善科 翟明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572-3592,共21页
花岗岩-伟晶岩型锂铍矿床是锂铍矿床的重要类型。关于锂铍金属在源区花岗质岩浆形成过程的富集机制,岩石学家和矿床学家多强调锂铍花岗岩-伟晶岩的母花岗岩(淡色花岗岩)源于变沉积岩的白云母熔融,但实验岩石学显示白云母熔融其熔体量小(... 花岗岩-伟晶岩型锂铍矿床是锂铍矿床的重要类型。关于锂铍金属在源区花岗质岩浆形成过程的富集机制,岩石学家和矿床学家多强调锂铍花岗岩-伟晶岩的母花岗岩(淡色花岗岩)源于变沉积岩的白云母熔融,但实验岩石学显示白云母熔融其熔体量小(<10vol%)、熔体从岩石中提取锂铍的效率低。这意味着白云母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过程锂铍金属富集机制可能不是花岗质岩浆获取锂铍的主要机制。基于黑云母熔融可以获得大体积熔体(可达50vol%)的实验结果,指出变杂砂岩(黑云母片麻岩)与含黑云母的英云闪长质片麻岩部分熔融形成的黑云母花岗质高温岩浆(>800℃)其结晶形成黑云母花岗岩并可分异演化为淡色花岗岩与锂铍花岗岩-伟晶岩、并构成高温花岗岩-伟晶岩锂铍成矿系统,是花岗岩-伟晶岩型锂铍矿床形成的重要成矿系统,其特征与形成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黑云母脱水熔融过程残留相没有富含锂铍矿物的形成,新形成的花岗质岩浆可以高效地从源岩中获取锂铍金属,是一种新的锂铍富集机制。研究团队于2018年率先进入阿尔金中段无人区开展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的地质调查与考察。经过两年的野外地质调查,新发现2个中-大型花岗伟晶岩型锂铍矿(吐格曼铍锂矿与吐格曼北锂铍矿)和塔什萨依金绿宝石矿,发现大量的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与伟晶岩,指出这些淡色花岗岩与伟晶岩成因于黑云母花岗岩的分异演化并构成高温花岗岩-伟晶岩锂铍成矿系统,初步构建花岗岩-伟晶岩锂铍成矿系统的3种组构类型,初步揭示吐格曼铍锂矿与吐格曼北锂铍矿形成于468~460Ma,为加里东期锂铍伟晶岩区。阿尔金中段高温花岗岩-伟晶岩系统成矿特征显示:1)高温黑云母花岗质岩浆可以通过连续的分异结晶形成从下往上依次分带、垂向叠置的系统(组构A),即从黑云母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花岗岩-伟晶岩 锂铍矿床 成矿系统 阿尔金中段
下载PDF
SfM摄影测量方法在活动构造定量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3
作者 毕海芸 郑文俊 +2 位作者 曾江源 俞晶星 任治坤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56-674,共19页
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形地貌数据是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基础。摄影测量方法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为获取高精度地形地貌数据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的技术手段。相比于传统的测量方法,摄影测量方法可在大范围内同时进行,不受地面通视条件的限制,... 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形地貌数据是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基础。摄影测量方法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为获取高精度地形地貌数据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的技术手段。相比于传统的测量方法,摄影测量方法可在大范围内同时进行,不受地面通视条件的限制,且测量成本相对较低。尤其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视觉理论及高效的自动特征匹配算法的发展,一种名为"Structure from Motion"(SfM)的三维重建技术被引入摄影测量方法中,极大地提高了摄影测量的自动化程度。文中介绍了摄影测量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发展历程,并综述了摄影测量方法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最后通过SfM摄影测量方法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1个具体应用实例,展示了摄影测量方法在活动构造定量研究中的巨大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影测量 STRUCTURE from Motion(SfM) 高精度地形地貌数据 活动构造
下载PDF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6.4级地震序列重定位及震源机制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王月 胡少乾 +4 位作者 何骁慧 郭凯 解孟雨 邓世广 马亚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510-4525,共16页
2021年5月21日21时,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先后发生M_(S)5.6和M_(S)6.4地震,两次地震震中位置相距约7 km,均位于滇西地区,该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南北地震带南段,地质构造复杂.地震序列跟踪结果显示漾濞M_(S)6.4地震类型为前震-主震-... 2021年5月21日21时,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先后发生M_(S)5.6和M_(S)6.4地震,两次地震震中位置相距约7 km,均位于滇西地区,该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南北地震带南段,地质构造复杂.地震序列跟踪结果显示漾濞M_(S)6.4地震类型为前震-主震-余震型,M_(S)5.6地震为M_(S)6.4地震的前震.本文基于云南地震台网的震相报告,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漾濞M_(S)6.4地震早期序列(2021年5月18日至25日,M L0.0以上)进行重定位,同时,利用Cut-And-Paste(CAP)震源机制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序列中截止至5月25日31次M_(S)≥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矩心深度,对该序列的发震构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1)重定位后获得的2159个地震事件呈NW-SE向展布,长约25 km,宽约5~10 km.M_(S)6.4主震的震源深度为8.9 km,序列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4~10 km,深度均值约7.5 km.(2)前震序列具有从中间开始破裂,然后向北西向破裂,继而向东南向破裂的特征,漾濞M_(S)6.4主震位于余震区的北西端,最大余震M_(S)5.2地震位于余震区的东南端.(3)CAP波形反演获得的31次M_(S)≥3.0地震的震源矩心深度在4~11 km范围,深度均值约6.5 km,与重定位结果接近,仅相差1.0 km,说明重定位的震源深度分布是合理可靠的.(4)震源机制多为右旋走滑型,部分地震具有较为明显的正断分量,反演的区域应力场与目前已知的构造应力场水平主压应力方向一致,反映区域内构造活动主要受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根据重定位后的序列空间分布、震源机制解及震源区构造特征,综合分析认为,此次漾濞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可能是维西—乔后—巍山断裂中段附近的次级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M_(S)6.4地震 重定位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下载PDF
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提取活动构造定量参数 被引量:19
5
作者 艾明 毕海芸 +5 位作者 郑文俊 尹金辉 袁道阳 任治坤 陈干 刘金瑞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76-1293,共18页
近年来,随着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以及无人机技术的普及,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快速获取断裂带上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地形地貌数据已成为1种重要的技术手段。文中首先介绍了1种简单高效且成本较低的新型数字摄影测量技术——SfM(Structure... 近年来,随着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以及无人机技术的普及,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快速获取断裂带上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地形地貌数据已成为1种重要的技术手段。文中首先介绍了1种简单高效且成本较低的新型数字摄影测量技术——SfM(Structure from Motion)方法的基本原理与作业流程,并选取青海茶卡盆地北缘断裂上1个典型的断错地貌点进行了无人机航空影像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最终生成了空间分辨率为6.1cm的高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EM),点云密度高达273点/m^2,覆盖面积达0.463km^2。其次,利用地形剖面分析方法提取了平行于断层方向的地形剖面和坡度剖面等数据,结合基于DEM生成的等高线图和坡度图,对复杂的多级地貌面进行了精细的解译和定量研究。最后,基于地貌精细解译的结果,通过DEM提取的地形剖面数据确定了T_1—T_3阶地的垂直位移分别为(1.01±0.06)m、(1.37±0.13)m和(3.10±0.11)m,T_4和T_5阶地垂直位移的下限分别为(3.77±0.14)m和(5.46±0.26)m,获取了通过传统遥感影像难以直接获得的垂直位移信息,展示了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活动构造定量研究中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摄影测量技术 DEM 断错地貌 活动构造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w 6.6地震的发震断层及孕震构造模式 被引量:14
6
作者 冯万鹏 何骁慧 +3 位作者 张逸鹏 房立华 Sergey Samsonov 张培震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4-270,共17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盆地北缘发生Mw 6.6地震,震源机制反演表明此次地震属于左旋走滑事件.震后10 d内,近600个余震被检测到,最大余震为M 5.1级.此次地震发生在祁连-海原左旋走滑断裂系统的冷龙岭段,该断裂段全长127 km,由古地震研究确...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盆地北缘发生Mw 6.6地震,震源机制反演表明此次地震属于左旋走滑事件.震后10 d内,近600个余震被检测到,最大余震为M 5.1级.此次地震发生在祁连-海原左旋走滑断裂系统的冷龙岭段,该断裂段全长127 km,由古地震研究确定的特征地震大小在Mw 7.3~7.5.为了更为全面理解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以及当地孕震模式,我们分析了地震波形,获取了主震和17个Ms≥3.0余震的震源机制与矩心深度.利用升、降轨道SAR数据获取的像元偏移数据和同震干涉相位(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确定了两条地表破裂带的位置,并利用InSAR数据反演了主震的滑动模型.研究发现,此次地震破裂带对应于冷龙岭断裂西段和托莱山断裂的阶区,发震断层存在3个形变中心,最大滑动量约为4 m,出现在冷龙岭断裂上,形变中心深度为4 km.滑动模型显示释放了累计能量~1.58×1019 Nm,约合矩震级Mw 6.68,与本文利用地震学方法得到的Mw 6.58接近.结合区域活动构造特征、1986和2016年两次门源地震的位置及震源机制,推断祁连-海原断裂非对称花状构造结构可能是祁连山地区一种重要的应变卸载模式.同震滑动驱动下的库仑应力变化分析显示72.2%的余震分布符合同震触发效应.考虑到当前余震主要向东南扩展,库仑应力升高的破裂区西南部仍存在相对较高的地震风险,需要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地震 冷龙岭断裂 震源机制 花状构造 同震形变
原文传递
海原断裂带老虎山段晚第四纪滑动速率精确厘定与讨论 被引量:18
7
作者 刘金瑞 任治坤 +5 位作者 张会平 李传友 张竹琪 郑文俊 李雪梅 刘彩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81-1297,共17页
如何准确测定断裂滑动速率是近年来活动构造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随着高精度地形数据获取手段与第四纪测年方法的不断进步,位错量和地貌面年龄的精度均得到大大提高.在进行滑动速率计算时还要考虑地质过程是否合理,蒙特卡洛方法为获取更加... 如何准确测定断裂滑动速率是近年来活动构造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随着高精度地形数据获取手段与第四纪测年方法的不断进步,位错量和地貌面年龄的精度均得到大大提高.在进行滑动速率计算时还要考虑地质过程是否合理,蒙特卡洛方法为获取更加符合地质过程的滑动速率提供了重要工具.本文以滑动速率研究程度较低的海原断裂带老虎山段为例,基于LiDAR高精度地形数据,测得T1—T4阶地面年龄分别为1~3ka,9~11ka,15~17ka,40~45ka,陡坎前缘的位错分别为7~14m,28~36m,59~66m,180~190m.综合多地点的左旋走滑位错量及不同时代的地貌面年龄数据,并考虑滑动历史,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将位错-时间两个参数的不确定性定量化,限定老虎山断裂45ka以来平均滑动速率为4.3±0.16mm·a-1,17ka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为4.0±0.15mm·a-1,与前人研究得到的狭义海原断裂滑动速率4.5±1.0mm·a-1基本一致.综合整个海原断裂带滑动速率,本文结果更支持低滑动速率变化趋势,即海原断裂带整体滑动速率趋于稳定,向东至六盘山断裂,滑动速率开始降低,推测海原断裂带的左旋走滑在尾端主要为马东山—六盘山隆起所吸收.结合老虎山断裂历史地震资料和深部锁闭浅部蠕滑的动力学特征,推测老虎山断裂具备与相邻断裂一起触发强震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海原断裂带 LIDAR 蒙特卡洛模拟 滑动速率
下载PDF
青藏地块区大地震迁移规律与未来主体活动区探讨 被引量:15
8
作者 袁道阳 冯建刚 +3 位作者 郑文俊 刘兴旺 葛伟鹏 王维桐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7-315,共19页
文中在总结中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迁移循环特征和机理的基础上,重点对青藏地块区7级以上地震的时空迁移特征、机理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区域性强震、大地震活动存在时间上的丛集性和空间上的分区、分带性,并... 文中在总结中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迁移循环特征和机理的基础上,重点对青藏地块区7级以上地震的时空迁移特征、机理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区域性强震、大地震活动存在时间上的丛集性和空间上的分区、分带性,并在时、空上表现出迁移和循环的特征。在过去的100多年,存在由西向东、由南向北迁移循环的4个大地震丛集区域,每个区域的丛集时间约20a,1个完整轮回时间约80a,其机理与中国大陆最新构造活动主要受印度板块向N对亚欧板块的持续挤压、青藏高原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顺时针旋转作用以及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所造成的附加应力场的影响有关。自1900AD以来,青藏地块区经历了3个地震活动的丛集高潮期(也称为地震系列),即1920—1937年的海原-古浪地震系列、1947—1976年的察隅-当雄地震系列和1995年至今的昆仑-汶川地震系列(主体活动区为巴颜喀拉地块)。这3个地震系列主体活动区的迁移图像反映了青藏地块区构造活动从块体周缘边界构造带逐渐向内会聚、高原内部发生挤压隆升和向SE挤出等现今构造变形过程。分析表明,已经持续20余年的昆仑-汶川地震系列可能趋于结束,未来20a中国大陆7级大地震的主体活动区可能迁移到青藏地块区周缘的边界构造带上,重点是东部边界构造带(即广义的南北地震带),同时应关注北部柴达木地块边界带等区域的主干活动断裂中大地震空区、空段等孕震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青藏地块区 大地震主体活动区 地震迁移循环 动力学机制
下载PDF
阿尔金中段吐格曼北花岗伟晶岩型锂铍矿床多阶段岩浆-成矿作用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杭 洪涛 +5 位作者 杨智全 刘善科 王学海 马垠策 牛磊 徐兴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085-3103,共19页
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多阶段成岩成矿是近年来伟晶岩型矿床成因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吐格曼北花岗伟晶岩型锂铍矿床是阿尔金中段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稀有金属矿床,一些伟晶岩脉发育并保存复杂的分带及多期多阶段的成岩成矿现象。... 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多阶段成岩成矿是近年来伟晶岩型矿床成因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吐格曼北花岗伟晶岩型锂铍矿床是阿尔金中段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稀有金属矿床,一些伟晶岩脉发育并保存复杂的分带及多期多阶段的成岩成矿现象。本文在介绍吐格曼北锂铍伟晶岩中多期多阶段成岩成矿现象的基础上,选择ρ31伟晶岩脉中包含锡石与锂辉石角砾的白云母钠长花岗岩(20AE43-3)、ρ87伟晶岩脉深部的细晶花岗岩(ZK8702-79.3)与TC87探槽中发育含铌钽铁矿细晶花岗岩(20TC8701-1-1)及其中的含铌钽铁矿-白云母伟晶岩(20TC8701-1-2)开展锆石与铌钽铁矿的LA-ICP-MS测年研究。结果显示:1)ρ31伟晶岩脉中含锡石与锂辉石角砾的白云母钠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436.0±1.1Ma;2)ρ87伟晶岩脉深部的细晶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415.4±1.5Ma;3)ρ87伟晶岩脉TC87探槽中含铌钽铁矿细晶花岗岩及其中铌钽铁矿-白云母伟晶岩的铌钽铁矿U-Pb年龄分别为434.6±2.8Ma与414.7±3.0Ma。综合前人发表的测试分析结果,本文指出吐格曼北锂铍矿区存在三期成岩成矿作用:468~454Ma、436~434.6Ma与415.4~414.7Ma。结合区域构造演化与花岗岩发育特征,我们认为吐格曼北锂铍矿区发育的三期锂铍花岗岩-伟晶岩成岩成矿作用分别形成于阿中地块与阿南地块的后碰撞伸展阶段、阿中地块与阿北地块的碰撞阶段以及阿尔金地块与东昆仑地块的后碰撞伸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铌钽铁矿U-Pb定年 稀有金属伟晶岩 吐格曼北锂铍矿
下载PDF
青藏高原南部地热型锂资源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晨光 郑绵平 +6 位作者 张雪飞 叶传永 伍倩 陈双双 黎明明 丁涛 杜少荣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24-36,共13页
高温地热水中含有丰富的锂资源,世界各国对其中锂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越来越多。对青藏高原丰富的地热资源中富锂地热资源进行了综述,得出其具有以下特点:(1)构造控制强烈,地热型锂资源主要分布在雅江缝合带两侧及其南部地区强烈活动... 高温地热水中含有丰富的锂资源,世界各国对其中锂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越来越多。对青藏高原丰富的地热资源中富锂地热资源进行了综述,得出其具有以下特点:(1)构造控制强烈,地热型锂资源主要分布在雅江缝合带两侧及其南部地区强烈活动的高温地热田中,受到沿近NS向正断层发育的裂谷或地堑盆地的强烈控制;(2)品质好,锂含量可高达239 mg/L;Mg/Li非常低,多数富锂地热系统Mg/Li介于0.03~1.48;Li/TDS相对较高且介于0.25%~1.14%(扎布耶富锂盐湖为0.19%;玻利维亚乌尤尼盐湖为0.08%~0.31%);持续稳定排放数十年,部分达到工业品位(32.74 mg/L);伴生可以综合利用的B、Cs和Rb元素等;(3)规模大:据不完全统计,当前锂含量达到或超过19 mg/L的富锂温泉至少有19处,年排出金属锂约4281 t,折合碳酸锂25686 t,并且最新钻孔数据表明地热田深部潜力巨大;(4)属于非火山型,火山岩缺失;(5)深部来源成因,富锂地热系统的形成与印度和欧亚大陆碰撞引起的地壳深部部分熔融密切相关,深部熔融岩浆为富锂地热系统提供了稳定的热源,富锂的母地热流体沿着青藏高原南部广泛发育的断裂带上涌至地表形成高温富锂热泉。由此,认为青藏高原南部广泛发育的高温富锂地热资源是一种非常有价值、值得开发利用的地热型锂资源,随着地热水中锂提取技术的不断提升,青藏高原南部地热型锂资源有望成为一种可有效开发利用的锂矿床新类型——地热型锂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南部 地热 锂资源
原文传递
强震孕育发生的大陆活动地块理论未来发展与强震预测探索 被引量:11
11
作者 郑文俊 张竹琪 +2 位作者 郝明 陈九辉 王庆良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1352-1361,共10页
1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学术高地——强震孕育发生的大陆活动地块理论框架建立地震作为一种重大自然灾害,直接影响着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20世纪中叶板块构造学说的建立,对发生在板块边缘约占全球80%地震的分布特征、形成机制、活动规律、... 1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学术高地——强震孕育发生的大陆活动地块理论框架建立地震作为一种重大自然灾害,直接影响着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20世纪中叶板块构造学说的建立,对发生在板块边缘约占全球80%地震的分布特征、形成机制、活动规律、动力过程等给出了合理解释,但是却很难解释发生在远离板块边缘,特别是大陆板块内部成灾性最大的大型、特大型地震[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板块 板块边缘 活动地块 强震预测 强震孕育 地震预测预报研究 重大自然灾害
原文传递
边坡稳定分析刚体有限元上限法的锥规划模型 被引量:13
12
作者 刘锋涛 张绍发 +2 位作者 戴北冰 张澄博 林凯荣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4084-4091,4100,共9页
极限分析方法是土边坡稳定性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刚体有限元上限法是其中的一类,此类方法仍旧存在一些关键问题需要完善。由于单元的刚性假设,系统的塑性变形内能耗散仅发生在单元间的界面上,故此类方法的性能主要取决于界面的布局,即... 极限分析方法是土边坡稳定性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刚体有限元上限法是其中的一类,此类方法仍旧存在一些关键问题需要完善。由于单元的刚性假设,系统的塑性变形内能耗散仅发生在单元间的界面上,故此类方法的性能主要取决于界面的布局,即采用非结构化三角形单元计算往往精度较差。为此,提出了基于滑动面摄动的刚体有限元上限法及临界滑动面的搜索方法。首先,在考虑刚体转动的基础上构造刚体有限元上限法的二阶锥规划模型,用于确定在给定试滑动面条件下的运动许可速度场。其次,将试滑动面的控制参数视为决策变量,建立搜索临界滑动面的非线性非凸优化问题模型,并采用非线性单纯形方法和粒子群方法求解此优化问题找出临界滑动面。通过经典边坡稳定问题的分析求解,验证了所提出的新方法,进一步证实了网格类型(即界面的布局)是影响刚体有限元上限法计算精度的主要因素。经过计算结果的对比发现,在刚体有限元上限法中考虑刚体转动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可以提高刚体有限元上限法的计算精度,还可以克服此方法对界面布局的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稳定 刚体有限元上限法 二阶锥规划 临界滑动面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与发震机制 被引量:8
13
作者 袁道阳 谢虹 +10 位作者 苏瑞欢 李智敏 文亚猛 司国军 薛善余 陈干 刘炳旭 梁淑敏 彭慧 段磊 魏拾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9-244,共16页
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在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N37.77°,E101.26°)发生了M_(S)6.9地震,震源深度约10 km.震后现场考察确认,本次地震震中位于祁连—海原断裂带中段的冷龙岭断裂与托勒山断裂之间的构造转换部位,上述断裂均为全新... 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在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N37.77°,E101.26°)发生了M_(S)6.9地震,震源深度约10 km.震后现场考察确认,本次地震震中位于祁连—海原断裂带中段的冷龙岭断裂与托勒山断裂之间的构造转换部位,上述断裂均为全新世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地震形成了两条地表破裂带,总长度约31 km.其中,北侧主破裂带主要沿冷龙岭断裂西段分布,东起硫磺沟脑,向西穿过道沟,至下大圈沟止,长度约22 km,野外测量并经无人机高分辨率影像校核后,最大水平位错量约2.6±0.3 m,并向两端逐渐衰减,宏观震中位于硫磺沟大拐弯至道沟以东一带.南西侧的次级破裂带分布在托勒山断裂东段上,东自大圈窝,断续向西过羊肠子沟,至大西沟止,长度约9 km,最大水平位错量约1.0±0.1 m,二者之间呈左阶斜列,最小阶距约1.0 km.本次地震地表破裂习性以左旋走滑为主略具逆冲分量,各次级破裂呈左旋左阶拉张或左旋右阶挤压的雁列式组合,形成了典型的走滑断错地貌,如左旋断错纹沟、河床、牧区铁丝网围栏、道路路基、车辙、便道和动物脚印等,同时还形成了典型的挤压脊或鼓包、张性裂隙和断层陡坎等,其走滑破裂样式典型而丰富.综合本次地震地表破裂展布和余震活动所反映的深部构造特征表明,其发震构造应以冷龙岭断裂西段为主,托勒山断裂东段参与,在其构造转换部位形成不连续的Y字型分叉的地震地表破裂图像.这次地震是继1986年门源M_(S)6.4和2016年门源M_(S)6.4地震沿冷龙岭北侧次级断裂活动之后,发生在冷龙岭主干活动断裂带上的一次强烈地震,未来应重点关注祁连—海原断裂带尤其是西段的大震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冷龙岭断裂 托勒山断裂 地震地表破裂带 左旋走滑 发震构造
下载PDF
南海海啸灾害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琳琳 邱强 +1 位作者 李志刚 张培震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03-831,共29页
南海区域存在马尼拉俯冲带和滨海断裂带的断层活动(地震)、海底滑坡、火山等多种类型潜在海啸源,这些海啸源对中国人口和基础设施密集的沿海地区、海洋渔业、深海油气和矿产资源开采及岛礁建设造成严重的潜在威胁.文章对近年来南海海啸... 南海区域存在马尼拉俯冲带和滨海断裂带的断层活动(地震)、海底滑坡、火山等多种类型潜在海啸源,这些海啸源对中国人口和基础设施密集的沿海地区、海洋渔业、深海油气和矿产资源开采及岛礁建设造成严重的潜在威胁.文章对近年来南海海啸灾害研究取得的进展进行综述,针对南海内部地震和海底滑坡两类海啸源,介绍当前地震海啸和滑坡海啸基于典型情景的确定性评估和基于大量地震样本的概率性海啸灾害评估方法,并通过对代表性地震和滑坡海啸模拟分别对马尼拉俯冲带地震、滨海断裂带地震和陆坡巨型滑坡触发海啸的致灾机制和灾害特征进行分析,最后指出目前南海海啸研究的难点及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啸 俯冲带地震 海底滑坡 滨海断裂带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南缘断裂体系新生代构造演化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洋 王岳军 +7 位作者 张培震 张进江 张波 刘静 周人杰 王伟涛 张会平 李长军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77-802,共26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位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的斜向汇聚区,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剥蚀改造.区内发育哀牢山-红河剪切带、高黎贡-抹谷剪切带、崇山-临沧-因他暖剪切带等重要构造边界,控制地体的挤出与旋转;块体内部发育呈共... 青藏高原东南缘位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的斜向汇聚区,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剥蚀改造.区内发育哀牢山-红河剪切带、高黎贡-抹谷剪切带、崇山-临沧-因他暖剪切带等重要构造边界,控制地体的挤出与旋转;块体内部发育呈共轭几何关系的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系,调节陆内变形.综合已有的地质观测、地貌分析以及年代学数据,我们厘定了该区新生代构造热事件时序格架与构造变形样式,揭示了边界构造在早渐新世-早中新世对青藏高原物质向东南逃逸起着控制作用,梳理了北东向大盈江断裂、龙陵-瑞丽断裂、南汀河断裂以及北西向红河断裂、维西-乔后断裂、澜沧-耿马断裂等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其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重点厘定断裂运动学性质转变的启动时间,探究区域断裂体系构造反转时序迁移规律及受控的动力机制.结合地球物理和大地测量等资料,系统分析该区主要走滑断裂体系现今活动性及动力学背景,揭示了在中-晚中新世以后边界构造对陆内主要地体的应变承载效应逐渐减弱,青藏高原东南缘在高原扩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应变集中(块体侧向挤出)到弥散变形的转变.通过梳理该区新生代浅表构造响应及其与深部动力过程的耦合关联,探讨青藏高原的生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青藏高原东南缘 边界构造 共轭断裂体系 构造演化
原文传递
活动地块假说理论框架的提出、发展及未来需关注的科学问题 被引量:9
16
作者 郑文俊 王庆良 +3 位作者 袁道阳 张冬丽 张竹琪 张逸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5-270,共26页
由中国科学家提出的“中国大陆强震受控于活动地块运动与变形”的假说,不仅可用于解释中国大陆强震的空间分布,同时基于其理论和定义可将中国大陆划分为6个Ⅰ级活动地块和22个Ⅱ级活动地块。活动地块之间的边界带往往由活动构造带组成,... 由中国科学家提出的“中国大陆强震受控于活动地块运动与变形”的假说,不仅可用于解释中国大陆强震的空间分布,同时基于其理论和定义可将中国大陆划分为6个Ⅰ级活动地块和22个Ⅱ级活动地块。活动地块之间的边界带往往由活动构造带组成,一般宽约几km至百余km,是强烈地震的多发区。活动地块假说指出,已发生的近100%的8级以上强震、约80%的7级以上强震震中均位于地块边界带上。近年来,中国大陆几次7级以上强震也都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带,这不仅验证了活动地块假说的理论模型,同时还预测了未来强震就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带内某些有利于应力集中的部位。活动地块假说经过近20a的发展,已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其理论框架,奠定了中国活动构造与强震预测的理论基础,正推动着强震预测由概率预测向物理预测过渡。但就活动地块的概念和理论框架而言,还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进一步回答和解释。众所周知,强震是活动地块边界带特殊构造部位应变逐渐积累、介质突发失稳和能量释放的结果,地震预测的突破性进展需要建立在充分理解其整个物理过程的基础之上。因此,以边界带断裂的活动性、现今的变形状态、深浅构造的耦合关系、强震孕育环境及震源物理模型为主要研究内容,开展针对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活动机理与预测的研究,是活动地块理论完善和研究未来关注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活动地块 边界带 构造特征 强震活动
下载PDF
青藏高原的现今构造变形与地球动力过程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培震 王伟涛 +8 位作者 甘卫军 张竹琪 张会平 郑德文 郑文俊 王洋 王岳军 许斌斌 张逸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297-3313,共17页
作为地球陆地上最高、最大、最平坦的地貌单元,青藏高原晚第四纪—现今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状态是研究其深部地球动力作用的重要基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能够观测几十年时间尺度的地壳运动定量资料,历史记载和仪器观测获得的历史地震资料提... 作为地球陆地上最高、最大、最平坦的地貌单元,青藏高原晚第四纪—现今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状态是研究其深部地球动力作用的重要基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能够观测几十年时间尺度的地壳运动定量资料,历史记载和仪器观测获得的历史地震资料提供着数百年时间尺度的构造运动和深部变形数据,而上万年时间尺度的活动断裂定量研究数据则揭示着长期、平均构造变形状态。综合这三类不同时间尺度的地表构造变形定量数据,就能够定性推测或定量模拟驱动地表构造变形的深部地球动力作用。本文综合利用上述三类资料,发现青藏高原晚第四纪—现今的运动状态受控于统一的应变场,地表与深部一致,现今与长期一致。最大剪切应变主要分布在高原周边的主要逆冲断裂带和内部的巨型活动走滑断裂带,产生众多的强震;收缩应变和地壳缩短主要发生在周边山系及其伴随的前陆盆地,形成逆冲断裂和逆冲型强震;面膨胀应变和地壳拉张发生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内部,形成近南北向正断层和北东/北西向共轭剪切断裂系,并控制着正断层型地震的发生;青藏高原的所谓“向东挤出”,不是刚性岩石圈地块在走滑断裂夹持下的向东滑移,而是高原内部岩石圈物质的向东流动和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顺时针旋转。这种运动状态只能被青藏高原之下岩石圈地幔对流剥离动力学模型很好解释。被对流剥离的岩石圈沉入中下地幔时伴随着负浮力的产生,不仅使得青藏高原发生垂向隆升,还对周边施加水平挤压应力,从而造成高原周边准同期地向外逆冲扩展,导致了起始于晚新生代并延续至今的构造变形,形成所观测到的不同时段的构造变形运动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现今构造变形 地球动力过程
下载PDF
新疆西昆仑大红柳滩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叠加改造成矿特征:来自矿石构造、3D成像技术与年代学的约束 被引量:2
18
作者 洪涛 胡明曦 +4 位作者 唐俊林 蒋泽立 张璋 高俊 徐兴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3-570,共18页
花岗伟晶岩型矿床是大陆演化的直接产物,这类矿床易受后期岩浆、构造、变质等地质作用影响,使得矿床自身发生改造变形导致叠加改造成矿。叠加改造成矿不仅可以活化原有矿体,还有可能带来新的成矿物质。聚焦花岗伟晶岩型矿床的叠加改造... 花岗伟晶岩型矿床是大陆演化的直接产物,这类矿床易受后期岩浆、构造、变质等地质作用影响,使得矿床自身发生改造变形导致叠加改造成矿。叠加改造成矿不仅可以活化原有矿体,还有可能带来新的成矿物质。聚焦花岗伟晶岩型矿床的叠加改造成矿过程解析有助于建立潜力矿集区勘查指标和部署找矿靶区。新疆西昆仑大红柳滩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带是我国近年新发现的重要的稀有金属伟晶岩成矿带之一。我们通过细致的野外调查,发现了西昆仑大红柳滩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带较好地保存了晚期韧性变形细粒锂辉石伟晶岩-细晶岩和岩脉截切早期粗粒锂辉石伟晶岩岩脉的现象。通过岩芯CT三维扫描技术,本文揭示了强变形带相对于粗粒锂辉石伟晶岩中锂辉石整体体积含量较大的现象,并且发现韧性变形的锂辉石伟晶岩主体由“书斜”结构的锂辉石、“云母鱼”结构的锂云母和重结晶的石英流动带组成。韧性变形的锂辉石伟晶岩中铌钽铁矿的U-Pb定年结果为~193±0.89Ma,具“云母鱼”结构的锂云母的原位Rb-Sr定年结果为~187Ma,指示区域上除了广泛存在的212~206Ma(铌钽铁矿U-Pb定年结果)的成矿事件,还存在193~187Ma左右的叠加改造成矿作用。结合区域上的大地构造背景,我们推测晚期岩浆穹窿造成的拆离断层是早期岩浆活动形成的伟晶岩和围岩发生二次韧性变形活化的可能成因,这对区域上的找矿勘查部署提供了一定的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 伟晶岩型锂矿 叠加改造成矿 矿石结构
下载PDF
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边界带15000年以来强震活动与现今大地震空区 被引量:1
19
作者 郑文俊 彭慧 +4 位作者 刘兴旺 张竹琪 张冬丽 魏拾其 王旭龙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632-2647,共16页
在青藏高原和太平洋构造域的共同作用下,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及周缘边界带的断裂构造存在明显的运动性质差异,形成了明确的分区分段特征.本文基于探槽古地震记录和历史地震资料,通过多探槽中揭露的多类证据综合限定各断裂带上的强震事件,... 在青藏高原和太平洋构造域的共同作用下,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及周缘边界带的断裂构造存在明显的运动性质差异,形成了明确的分区分段特征.本文基于探槽古地震记录和历史地震资料,通过多探槽中揭露的多类证据综合限定各断裂带上的强震事件,获得了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边界带主要断裂带上15000年以来180次强震事件,重建了地块边界带不同构造区强震活动的时间序列,将千年尺度的地震记录延长到万年尺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各不同构造区近15000年以来强震活动时空分布图像.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各边界带长时间尺度的强震活动特征显示:地块边界带各分区内存在差异性的活动期和平静期,北、东北、东、西边界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地震丛集和迁移规律;围绕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的边界带内15000年以来强震分布具有较为明显的丛集发生特征,平静期持续时间(约200~500年)不等;近5000年以来,各边界带上强震活动频次有明显增强的趋势,部分区段存在未来发生强震的风险;综合近3000年以来历史地震、最新强震破裂图像等判定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边界带仍存在7个明显的大地震空区,即强震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活动地块 边界带 强震活动 大地震空区
原文传递
榆木山北缘断裂现今构造活动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北东扩展的构造地貌响应 被引量:8
20
作者 陈干 郑文俊 +7 位作者 王旭龙 张培震 熊建国 俞晶星 刘兴旺 毕海芸 刘金瑞 艾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71-888,共18页
榆木山北缘断裂位于祁连山逆冲断裂带中部,是榆木山隆起与河西走廊之间的分界断裂。探究榆木山北缘断裂的构造活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祁连山向N的扩展过程以及青藏高原向NE方向推挤的机制。文中主要从断层滑动速率、古地震活动习性和构... 榆木山北缘断裂位于祁连山逆冲断裂带中部,是榆木山隆起与河西走廊之间的分界断裂。探究榆木山北缘断裂的构造活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祁连山向N的扩展过程以及青藏高原向NE方向推挤的机制。文中主要从断层滑动速率、古地震活动习性和构造变形3个方面总结了榆木山地区近20多年以来的研究成果。通过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调查、断错位移测量及地貌面年龄测定等方法和手段,估算了榆木山北缘断裂典型位错点的逆冲滑动速率为(0.55±0.15)mm/a;左旋滑动速率为(0.95±0.11)mm/a。认为前人提出的"骆驼城陡坎"并非断层活动的产物,而是古代引水工程或水利灌溉工程的遗迹,也就是说它不是公元180年表氏地震的地表破裂。通过DEM剖面所反映的山体形态,结合断裂各项特征,认为榆木山隆起是祁连山向N推挤的结果,断裂活动目前仍集中在榆木山北侧,山体的形态受断层扩展控制,山脉的扩展是1个垂向和侧向的过程,晚新生代以来榆木山持续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滑动速率 公元180年表氏地震 榆木山北缘断裂 高原扩展 青藏高原东北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