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白叶枯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关系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谢春生 陈红春 +2 位作者 袁传 林汉龙 陈观浩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0-33,共4页
明确水稻白叶枯病发病率与病情指数间的关系,为田间水稻白叶枯病病情指数的调查提供简便、快捷的估值方法,对2015—2017年广东化州水稻白叶枯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开展田间调查,应用线性函数、指数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二次函数和三... 明确水稻白叶枯病发病率与病情指数间的关系,为田间水稻白叶枯病病情指数的调查提供简便、快捷的估值方法,对2015—2017年广东化州水稻白叶枯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开展田间调查,应用线性函数、指数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二次函数和三次函数6种不同模型进行曲线拟合。结果表明,水稻白叶枯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关系可用幂函数y=0.160 6x^(1264.8)(R^(2)=0.966 7,p<0.01)描述,应用2019—2020年实测数据验证发现该模型估测精度达91.7%。生产中可以应用该模型对田间水稻白叶枯病病情指数进行快速、简化运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病 发病率 病情指数 I-S关系 数学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经验法则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气候年型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冰 林汉龙 +3 位作者 宋祖钦 陈观浩 何泽华 王春霞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0年第1期26-30,共5页
利用广东省化州市1989-2016年晚稻细菌性条斑病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合成分析和秩相关分析,筛选出影响细菌性条斑病发生的关键气象因子;基于经验法则,利用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阶段的温度、降水距平,判别细菌性条斑病发病程度,并确... 利用广东省化州市1989-2016年晚稻细菌性条斑病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合成分析和秩相关分析,筛选出影响细菌性条斑病发生的关键气象因子;基于经验法则,利用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阶段的温度、降水距平,判别细菌性条斑病发病程度,并确定了细菌性条斑病发生流行的气候年型与预测指标。经历史回代,判别细菌性条斑病发病程度符合率为82.1%,并进行了2017-2019年的外延指标判别,符合率达100%,综合判别符合率在83%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条斑病 经验法则 气象因子 气候年型
下载PDF
早稻纹枯病发生的气象条件分析及预报
3
作者 林汉龙 谢春生 +2 位作者 袁传 陈红春 陈观浩 《生物灾害科学》 2021年第3期294-299,共6页
【目的】为探索并掌握化州市水稻纹枯病流行规律,提高病害预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方法】利用化州市1986-2014年早稻纹枯病病情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早稻纹枯病发生... 【目的】为探索并掌握化州市水稻纹枯病流行规律,提高病害预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方法】利用化州市1986-2014年早稻纹枯病病情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早稻纹枯病发生程度与4-6月水稻生长季降水日数、相对湿度、降水量、降雨系数、温湿系数、温雨系数等呈正相关,而与日照时数、气温呈负相关。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发生程度预测模型,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为0.932 7,通过α=0.01的显著性检验。模型拟合预报符合率为95.9%。利用预测模型对2015-2018年化州市早稻纹枯病进行预测,平均试报符合率达95.0%,预测和试报效果均较理想。【结论】所建立的气象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应用于生产中水稻纹枯病的监测和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 气象条件 相关性分析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广东西南部近40年水稻病毒病发生演变及防控对策
4
作者 林汉龙 叶理清 +1 位作者 李尚兴 陈观浩 《生物灾害科学》 2020年第2期144-148,共5页
水稻病毒病是系统侵染性病害,是水稻上危害损失重而难以防治的严重病害。概述了广东省化州市水稻上发生的水稻瘤矮病、水稻橙叶病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3种病毒病的发生概况、发病症状、传播方式,同时针对水稻病毒病发生流行特点,结合病... 水稻病毒病是系统侵染性病害,是水稻上危害损失重而难以防治的严重病害。概述了广东省化州市水稻上发生的水稻瘤矮病、水稻橙叶病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3种病毒病的发生概况、发病症状、传播方式,同时针对水稻病毒病发生流行特点,结合病害调查情况对该病毒病在化州地区间歇性暴发流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预测了未来几年的水稻病毒病发生流行的可能性,提出了加强监测预警预报,选用抗耐病品种,适当推延水稻播栽期,清除田间杂草,防虫网覆盖育秧,药剂拌种与适时对介体昆虫进行化学防治等的"抗、避、断、治"综合防控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病毒病 演变 原因分析 防控对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