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对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健 郭新友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5年第1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CT对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64例(75处)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入院后由三组医师分别进行CT检查、腹部超声检查及X线平片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检验的金标准,比较三种检查方式的准确率。结果:CT、腹部超声及X线... 目的:探讨CT对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64例(75处)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入院后由三组医师分别进行CT检查、腹部超声检查及X线平片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检验的金标准,比较三种检查方式的准确率。结果:CT、腹部超声及X线平片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为90.6%、81.3%及39.1%,腹部超声及CT检查诊断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X线平片,p<0.05;CT检查、腹部超声及X线平片检查的准确率分别为88.0%、72.0%及36.0%,腹部超声及CT检查诊断准确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X线平片,p<0.05;CT检查、腹部超声及X线平片对实质性脏器官诊断准确率为92.0%,84.0%及38.0%,而对空脏器官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0.0%、68.0%及32.0%,三种检查方式对实质性脏器官诊断的准确率均高于空脏器官,且CT检查及腹部超声检查的准确率均显著高于X线平片。结论:CT及腹部超声均可作为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的有效手段,但相对腹部超声,CT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可有效降低假阴性率及假阳性率,值得作为有明显临床特征的腹部闭合性损伤首选诊断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腹部超声 X线平片 腹部闭合性损伤 诊断
下载PDF
急性阑尾炎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健 郭新友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7年第2期238-241,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6年8月19例疑似急性阑尾炎并采用10层螺旋CT进行扫描检查患者为研究对象,获取患者平扫、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组技术(MRP)图像,总结分析CT表现...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6年8月19例疑似急性阑尾炎并采用10层螺旋CT进行扫描检查患者为研究对象,获取患者平扫、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组技术(MRP)图像,总结分析CT表现,由2名高年资的放射科医师进行阅片、诊断,将平扫联合增强扫描与MRP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及保守治疗随访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9例患者中9例经手术确诊为急性阑尾炎,术前CT扫描确诊6例,1例漏诊;8例急性阑尾炎保守治疗病例中,6例效果显著;1例误诊为急性阑尾炎,1例未诊断;MRP诊断确诊13例,1例漏诊;2例非急性阑尾炎患者中,2例均未诊断为急性阑尾炎。MRP诊断的敏感度(91.6%vs 66.7%)、阴性预测值(85.7%vs 36.4%)及准确度(96.4%vs 67.9%)均显著高于扫描联合增强CT扫描,p<0.05。MRP诊断阑尾局部或全部管径增粗10例,阑尾结石2例,回盲部增厚6例、阑尾周围肿胀6例、阑尾穿孔2例。阑尾直径对急性阑尾炎诊断ROC的AUC(曲线下面积)为0.848,p=0.010,95%ci:0.698-0.999,以阑尾直径≥7.70mm作为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临界值,诊断的敏感度为63.6%,诊断的特异度为100%。结论:多层螺旋CT的MRP技术诊断急性阑尾炎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均优于CT平扫联合增强扫描,符合阑尾炎临床症状的患者阑尾直径≥7.70mm应高度怀疑为急性阑尾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阑尾炎 螺旋CT 多平面重组技术 影像 诊断
下载PDF
腰椎退变性与峡部裂性滑脱的CT诊断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汉卿 张健 郭新友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9年第8期1775-1777,共3页
目的:研究腰椎退变性与峡部裂性滑脱的CT诊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腰椎滑脱症患者100例,临床确诊腰椎退变性患者50例和峡部裂性滑脱患者50例,均接受CT诊断。对比两组的CT诊断... 目的:研究腰椎退变性与峡部裂性滑脱的CT诊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腰椎滑脱症患者100例,临床确诊腰椎退变性患者50例和峡部裂性滑脱患者50例,均接受CT诊断。对比两组的CT诊断结果。结果:峡部裂性组患者的腰椎滑脱程度比退变性组患者更严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退变性组患者的椎间关节病变、椎间盘病变比例均大于峡部裂性组患者(P<0.05);退变性组患者无峡部缺损情况,峡部裂性组患者存在单侧峡部裂、双侧峡部裂、不完全峡部裂3种情况。结论:CT能够显示腰椎退变性与峡部裂性滑脱患者的腰椎滑脱程度、椎间关节及椎间盘病变情况,可对腰椎滑脱患者的具体类型进行准确诊断,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并采取对症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退变性 峡部裂性滑脱 CT
下载PDF
63例成人非外伤性寰枢关节半脱位影像学表现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健 《中国伤残医学》 2014年第13期201-202,共2页
目的:探讨寰枢关节影像表现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对300例头颈部有不同临床症状患者采用X线片及CT进行诊断,分析影像表现、结合临床,总结比较可靠的寰枢关节半脱位[1]影像特征。结果:165例单纯寰枢左右间隙不对称,42例寰枢外... 目的:探讨寰枢关节影像表现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对300例头颈部有不同临床症状患者采用X线片及CT进行诊断,分析影像表现、结合临床,总结比较可靠的寰枢关节半脱位[1]影像特征。结果:165例单纯寰枢左右间隙不对称,42例寰枢外侧关节间隙及左右不对称伴枢椎棘突偏斜,26例寰齿间隙增宽,后两者影像提示寰枢关节半脱位[2],治疗后复查68例患者原有异常影像表现消失,5例患者表现无变化。结论:结合临床、寰枢关节部分影像表现对于寰枢关节半脱位诊断具有特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非外伤性 寰枢关节半脱位 影像学表现
原文传递
非创伤性颅底失稳的MSCT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以及颈椎规范检查模式探讨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健 郭新友 +2 位作者 刘汉卿 刘开基 方小劝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8年第1期20-25,共6页
目的:了解非创伤性颅底失稳的MSCT影像学表现,探讨诊断要点及颈椎规范检查模式。方法:将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符合颅底失稳的相关临床表现8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非颅底失稳成人80例进行对照研究;2组人群均采取仰卧中立位薄... 目的:了解非创伤性颅底失稳的MSCT影像学表现,探讨诊断要点及颈椎规范检查模式。方法:将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符合颅底失稳的相关临床表现8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非颅底失稳成人80例进行对照研究;2组人群均采取仰卧中立位薄层容积扫描,评估寰枕关节排列情况、关节面骨质硬化、骨端形态、寰齿关节,应用多平面重组(MPR)软件测量齿状突偏移(dens offest,DO)、寰枕线与齿轴线的交角、寰齿前间隙(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枕骨髁与前弓间隙距离(Occipital condyle and anterior arch interval,OAI)。结果:研究组80例患者中共25例诊断为颅底失稳,其中17例(68%)为寰枢关节失稳,2例(8%)为寰枕关节失稳,6例(24%)为同时伴有寰枕关节、寰枢关节失稳;MPR显示颅底失稳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齿状突偏移;偏移最小距离为0.6mm,最大距离为3.0mm;正中矢状位图线显示,ADI增宽>2mm者6例(35.2%),ADI增宽>3mm者1例(4.2mm),占比5.8%;枕寰关节失稳有6例(4例单侧、2例双侧)显示病变侧关节外侧缘骨皮质连线向健侧角折,同时健侧枕寰关节外缘骨皮质连线同向角折;VR重建显示10例颅底失稳患者无明确旋转,13例患者伴有明确的单侧或双侧寰枢关节向左或向右旋转。伴有寰枢关节旋转的颅底失稳患者ADI显著高于不伴有旋转有统计学差异,p<0.05;角折的颅底失稳患者OAI显著高于不伴有角折患者,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DI诊断非创伤性颅底失稳的AUC面积最大为0.741(0.625-0.858),p=0.001,以ADI≥1.95mm作为诊断的敏感度为0.840,特异度为0.593,诊断效能较为理想。结论:寰枢关节发生旋转,ADI明显增加;角折可引发OAI增加;以ADI≥1.95mm作为诊断颅底失稳的敏感度为0.840,特异度为0.593,诊断效能较好,DO、CATA、OAI诊断效能较低。标准体位、容积扫描及多平面重组等规范的检查模式提高了诊断的敏感度及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创伤性颅底失稳 MSCT 影像学表现 诊断 检查模式
下载PDF
46例Binswanger病的CT表现与干预治疗
6
作者 郭新友 杨金钟 +2 位作者 胡红桥 张健 刘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第8期101-102,共2页
目的对宾斯旺格病的CT表现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对250例高血压患者的筛查,选择46例Ⅰ型Binswanger病患者,对其予以干预治疗。结果 43例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血压基本得到控制,40例头晕患者中,38例症状消失。治疗后Ⅰ型Binswange... 目的对宾斯旺格病的CT表现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对250例高血压患者的筛查,选择46例Ⅰ型Binswanger病患者,对其予以干预治疗。结果 43例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血压基本得到控制,40例头晕患者中,38例症状消失。治疗后Ⅰ型Binswanger病患者额叶、侧脑室周围低密度病灶较治疗前明显吸收减小。早期临床神经系统症状头昏、记忆力、肢体麻木等明显减轻。结论对Binswanger病患者早期予以干预治疗,有利于控制病情,延缓Binswanger病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宾斯旺格病 CT 干预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