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磺酸阿帕替尼在晚期结直肠癌标准二线治疗失败后三线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及疗效预测分析 被引量:25
1
作者 杨冬阳 位俊敏 +1 位作者 马冬 李子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07-1612,共6页
目的分析甲磺酸阿帕替尼在晚期结直肠癌标准二线治疗失败后三线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及可能影响疗效预测的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8年7月于我院晚期结直肠癌标准二线治疗失败或不可耐受患者,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三线治疗的晚期结直... 目的分析甲磺酸阿帕替尼在晚期结直肠癌标准二线治疗失败后三线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及可能影响疗效预测的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8年7月于我院晚期结直肠癌标准二线治疗失败或不可耐受患者,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三线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应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片500 mg每天1次,28 d为一个给药周期进行治疗,记录分析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疗效、不良反应和分析疗效预测因素。结果 30例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4.3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8.1个月,1年生存率为26.1%,2年生存率为8.7%,ORR为16.7%,DCR 60%,PR为5例,占16.7%,SD13例占43%,PD12例,占40%。血小板减少、血白细胞减少、口腔黏膜炎、贫血、转氨酶升高、手足综合征、蛋白尿、高血压等不良反应事件程度为Ⅰ或Ⅱ度。3例Ⅲ~Ⅳ度高血压(10%),2例Ⅲ~Ⅳ度蛋白尿(7%),3例Ⅲ~Ⅳ度手足综合征(10%)。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PFS与CEA[(<25 ng/mL vs.(≥25 ng/mL)]、CerB2[(++^+++)vs.(-^+)]、Ki-67[(≥50%)vs.(<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甲磺酸阿帕替尼疗效与CEA低于25 ng/L,CerB2>++、Ki-67> 50%有潜在关系。结论晚期结直肠癌甲磺酸阿帕替尼三线治疗有改善疗效、生存趋势,不良反应耐受性可,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在CEA值低于25 ng/mL、CerB2>++、Ki-67≥50%的患者疗效有延长趋势,提示CEA、CerB2、Ki-67潜在疗效预测价值。值得进一步前瞻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磺酸阿帕替尼 晚期结直肠癌 三线治疗 疗效预测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容易误诊为主动脉夹层的剥脱性食管炎临床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庆芳 刘婉薇 沙卫红 《临床误诊误治》 2012年第7期8-9,共2页
目的探讨临床表现不典型的剥脱性食管炎的临床特点,以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例误诊为降主动脉夹层的剥脱性食管炎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因胸痛伴呕血3 d入院,在外院经胸部CT平扫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误诊为降主动脉夹层,转... 目的探讨临床表现不典型的剥脱性食管炎的临床特点,以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例误诊为降主动脉夹层的剥脱性食管炎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因胸痛伴呕血3 d入院,在外院经胸部CT平扫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误诊为降主动脉夹层,转我院后经主动脉全程增强CT扫描排除主动脉病变,经胃镜检查确诊为剥脱性食管炎,经止血、抑酸、黏膜保护、抗感染等内科治疗痊愈。结论临床接诊伴有急性上消化道症状及胸痛者应警惕剥脱性食管炎可能,与主动脉夹层难以鉴别时,可行主动脉全程增强CT扫描、食管碘油造影和胃镜检查,有助于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炎 剥脱性 误诊 动脉瘤 夹层
下载PDF
体检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检出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春霞 麦韵屏 +1 位作者 沙卫红 王启仪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289-290,共2页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不同年龄段体检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047例体检人群进行B超和血生化学检查。结果本组体检人群NAFLD检出率为13.2%,其中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检出率为8.7%(1731/20047),非酒精...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不同年龄段体检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047例体检人群进行B超和血生化学检查。结果本组体检人群NAFLD检出率为13.2%,其中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检出率为8.7%(1731/20047),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为4.5%(910/20047),未检出肝硬化和肝癌;随年龄增长,NAFLD检出率逐渐增高,其中60~70岁年龄组人群检出率为25.6%,50~60岁年龄组为23.8%,与小于30岁组、30-岁组、40-岁组和70-岁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7%、10.8%、17.6%和18.7%,P〈0.01);男性人群NAFLD检出率高于女性(18.8%对7.8%,P〈0.01),但在60岁以上人群,男性与女性NAFLD检出率无明显差别(22.1%对22.4%,P=0.883);NAFLD患者合并高血压、高血糖、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率均高于无NAFLD人群(35.2%对11.7%,14.4%对2.6%,46.8%对10.1%,31.8%对2.5%,P〈0.01)。结论 NAFLD的发病与年龄、性别及高血压、高血糖、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等因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高血压 高血糖 高血脂 体检人群
下载PDF
小肠淋巴管瘤并消化道出血1例
4
作者 郑跃 卢丽婷 +3 位作者 黄浩樟 张怡奎 沙卫红 马娟 《胃肠病学》 2018年第12期765-766,共2页
病例:患者女,77岁。因“反复排黑便伴乏力、面色苍白2月余”于2015年7月19日收治入院。患者2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下肢乏力、面色苍白,并解黑色成形软便,每日一次,量约50~100g,无头晕、心悸,无发热、畏寒,无鼻出血、牙龈出血,未... 病例:患者女,77岁。因“反复排黑便伴乏力、面色苍白2月余”于2015年7月19日收治入院。患者2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下肢乏力、面色苍白,并解黑色成形软便,每日一次,量约50~100g,无头晕、心悸,无发热、畏寒,无鼻出血、牙龈出血,未见瘀点、瘀斑,无腹痛、腹泻,无恶心、呕吐,无呕血、血便,无黄疸,就诊于当地医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瘤 小肠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胶囊内镜 诊断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新型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晓芬 陈钰涵 马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7期3349-3354,共6页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非特异性的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被完全阐明,目前也尚无治愈方法。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整合素受体、Janus激酶(JAK)/STAT通路和...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非特异性的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被完全阐明,目前也尚无治愈方法。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整合素受体、Janus激酶(JAK)/STAT通路和肠道菌群等靶点在IBD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被逐渐揭示,并随之涌现出多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如生物制剂及小分子药物、干细胞移植、粪菌移植、白细胞吸附等。虽然不少新型治疗方法仍在研究阶段,但已初步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未来或许可以弥补既往治疗方案的不足,为IBD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本文就新型IBD治疗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 溃疡性结肠炎 治疗 综述
下载PDF
华南地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服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0
6
作者 张泽锋 沙卫红 +1 位作者 谭国瑜 王启仪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45-450,共6页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服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的上消化道出血(UGIB)发生率、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4年8月就诊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因ACS而行PCI治疗的患者资料....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服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的上消化道出血(UGIB)发生率、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4年8月就诊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因ACS而行PCI治疗的患者资料.分析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1年内的UGIB发生率和临床特点,采用1:3的比例进行性别、年龄匹配,筛选发生UGIB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009年9月至2014年8月共有9118例PCI术后的ACS患者纳入研究,期间有189例(2.07%,189/9118)发生UGIB.除外术后1年以上、合并消化道肿瘤、静脉曲张和胃镜阴性的UGIB,PCI术后1年内的UGIB发生率为0.61% (56/9118),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绝大多数患者(91.07%,51/56)表现为黑便或粪潜血阳性,其余为血便或呕血.胃镜下表现以溃疡相关性为主,占67.86%(38/56),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4例、胃溃疡13例,复合溃疡1例,其余为胃糜烂、胃炎或十二指肠球炎.PCI术后发生UGIB的危险因素包括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OR=25.57,95%CI2.88~ 227.16,P<0.01)和肾功能不全(OR =2.93,95%CI 1.34~6.44,P<0.01);保护因素为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OR =0.44,95% CI 0.20 ~0.98,P<0.05).预防性使用PPI的患者新发ACS的发生率为1.44% (50/3464),未预防性使用PPI的患者发生率为1.34%(76/5654),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PCI术后为预防UGIB的发生而使用PPI并不增加ACS的发生率.结论 ACS患者PCI术后服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1年内UGIB的发生率为0.61%,呈现逐年下降趋势.PPI使用有助于预防PCI术后发生UGIB,尤其对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上消化道出血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研究 被引量:28
7
作者 王蓓蓓 廖山婴 +3 位作者 聂胜利 沙卫红 布小玲 马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00-803,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取2005年11月—2015年10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AP患者1 382例。根据年龄,将纳入患者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n=678)和对照组(年龄<60岁,n=704)。通过查阅病历的方法,收集两...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取2005年11月—2015年10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AP患者1 382例。根据年龄,将纳入患者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n=678)和对照组(年龄<60岁,n=704)。通过查阅病历的方法,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因、病情分级、并发症、住院时间、复发率及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老年组患者由胆源性疾病导致AP的发生率分别为46.4%(327/704)、76.8%(521/678)。两组患者病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并发症中,老年组患者急性液体积聚、急性坏死物积聚、胰腺假性囊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包裹性坏死、胰腺脓肿、胸腔积液、消化道瘘、腹腔出血、假性囊肿出血、脾静脉/门静脉血栓形成、坏死性结肠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并发症中,对照组患者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腹腔内高压/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器官功能衰竭、全身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复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AP患者中女性比例较高,以胆源性胰腺炎最为常见,复发率较高,但病情分级、住院时间、死亡率与非老年患者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疾病特征 预后 老年人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及其意义 被引量:25
8
作者 赖晓嵘 童华生 +2 位作者 林焕建 符永杰 何美蓉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2224-2226,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102例AP患者包括急性轻症胰腺炎组(MAP)68例和重症胰腺炎组(SAP)34例,采用荧光定量法测定患者入院当天血清PCT水平,比较MAP和SAP组间PCT水平差异,分析PCT与相关指...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102例AP患者包括急性轻症胰腺炎组(MAP)68例和重症胰腺炎组(SAP)34例,采用荧光定量法测定患者入院当天血清PCT水平,比较MAP和SAP组间PCT水平差异,分析PCT与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分析SAP患者感染组和非感染组PCT差异,探讨PCT与AP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SAP组患者入院时血清PCT水平[8.5(0.4,6.7)ng/mL]明显高于MAP组[0.9(0.2,5.0)ng/mL,P<0.05]。SAP感染组的血清PCT水平[(26.7±27.6)ng/mL]明显高于非感染组[(4.1±10.5)ng/mL],两组的死亡或自动出院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T可以作为AP合并感染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急性胰腺炎 感染 预后
下载PDF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外周血胃动素、神经肽Y和瘦素水平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饶珈琦 布小玲 +1 位作者 陈浩 沙卫红 《胃肠病学》 2015年第8期486-488,共3页
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D)病理生理机制复杂,迄今尚未完全明确,胃肠激素分泌紊乱可能与其发病有关。目的:探讨FD不同亚型与胃肠激素胃动素(MTL)、神经肽Y(NPY)和瘦素(LEP)的关系。方法:57例诊断符合罗马Ⅲ标准的FD患者纳入研究,其中上腹... 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D)病理生理机制复杂,迄今尚未完全明确,胃肠激素分泌紊乱可能与其发病有关。目的:探讨FD不同亚型与胃肠激素胃动素(MTL)、神经肽Y(NPY)和瘦素(LEP)的关系。方法:57例诊断符合罗马Ⅲ标准的FD患者纳入研究,其中上腹痛综合征(EPS)24例,餐后不适综合征(PDS)33例,1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和餐后外周血MTL、NPY、LEP水平。结果:EPS组、PDS组外周血空腹MTL水平[(182.90±108.57)pg/mL、(145.21±67.18)pg/mL对(224.47±64.55)pg/mL,P<0.05]、EPS组空腹NPY水平[(57.40±28.75)pg/mL对(90.75±49.57)pg/mL,P<0.01]、PDS组空腹和餐后NPY水平[空腹:(38.25±20.66)pg/mL对(90.75±49.57)pg/mL,P<0.01;餐后:(30.26±15.12)pg/mL对(65.23±54.42)pg/mL,P<0.01]均显著低于同时点对照组,以PDS组为著;PDS组空腹、餐后NPY水平均显著低于同时点EPS组(P<0.05)。三组间外周血空腹、餐后LEP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FD不同亚型的发病机制存在差异并与胃肠激素水平有关,其中PDS亚型与MTL、NPY水平降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肠活动 促胃动素 神经肽Y 瘦素
下载PDF
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胰腺假性囊肿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的护理 被引量:21
10
作者 姚海艳 张华娟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786-1788,共3页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继发胰腺假性囊肿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的护理重点和难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胰腺假性囊肿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的SAP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护理方法。患者在B超或CT引导下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术后妥善固定引流管...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继发胰腺假性囊肿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的护理重点和难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胰腺假性囊肿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的SAP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护理方法。患者在B超或CT引导下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术后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注意观察引流液情况,对继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严格实施接触隔离。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经皮穿刺置管2~4条。术后持续引流时间(25.3±10.5)d,发现引流管堵塞15次,扭曲、打折10次,导管移位5次,经及时发现并处理后均未造成不良后果,无一例发生脱管。48例均达到预期引流效果,其中45例引流液减少逐步拔除引流管后痊愈;3例引流液培养分离出多重耐药菌株(大肠埃希菌),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及严格消毒隔离,其中2例再次培养均未检出耐药菌,逐步拔除引流管后痊愈,1例因继发胆道感染、腹腔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而死亡。结论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后,细致的观察和护理是确保有效引流和预防及处理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假性胰腺囊肿 引流管 护理
下载PDF
唾液与血浆微小RNA-21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8
11
作者 叶敏华 叶鹏辉 +2 位作者 张伟珠 饶珈琦 谢子钧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85-889,共5页
目的研究唾液与血浆微小RNA(miR)-21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并作对比。方法收集50例Ⅰ期和50例Ⅱ期食管癌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组的唾液、血浆标本并进行总RNA抽提行qPCR定量检测miR-21,计算miR-21在唾液与血浆的相对表达量,并分析两者对... 目的研究唾液与血浆微小RNA(miR)-21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并作对比。方法收集50例Ⅰ期和50例Ⅱ期食管癌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组的唾液、血浆标本并进行总RNA抽提行qPCR定量检测miR-21,计算miR-21在唾液与血浆的相对表达量,并分析两者对Ⅰ期、Ⅱ期和Ⅰ期+Ⅱ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唾液和血浆miR-21表达水平在Ⅰ期、Ⅱ期和Ⅰ期+Ⅱ期食管癌患者中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浆miR-21诊断Ⅰ期、Ⅱ期和Ⅰ期+Ⅱ期食管癌的敏感性分别为96%、64%和97%,特异性分别为44%、84%和56%;唾液miR-21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0%、88%和89%,特异性均为64%。不论分期如何,两者表达水平显著正相关,诊断价值的差异性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唾液、血浆miR-21均是食管癌诊断的敏感性标志物;检测miR-21在唾液中的表达以诊断食管癌有望代替血浆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唾液 诊断 微小RNA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胃镜检查前口服不同剂量西甲硅油的临床价值比较 被引量:18
12
作者 马娟 曾志刚 +4 位作者 邓卫平 罗裔兰 温瑞霞 沙卫红 徐丽姝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07-711,共5页
目的评价胃镜检查前口服不同剂量西甲硅油的祛泡效果,明确有效的给药剂量。方法收集2014年4-5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44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90例)、西甲硅油100 mg组(60例)、西甲硅油200 mg组(62例)、西甲硅油400 mg组(16... 目的评价胃镜检查前口服不同剂量西甲硅油的祛泡效果,明确有效的给药剂量。方法收集2014年4-5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44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90例)、西甲硅油100 mg组(60例)、西甲硅油200 mg组(62例)、西甲硅油400 mg组(167例)、西甲硅油600 mg组(62例)。分别于胃镜检查前30 min口服西甲硅油0、100、200、400、600 mg。主要评价指标包括黏膜可视度、胃镜检查时间、操作者的满意度和患者耐受情况。结果对照组、西甲硅油100 mg组、西甲硅油200 mg组、西甲硅油400 mg组、西甲硅油600 mg组黏膜可视度达A级者分别为11.1%(10/90)、40.0%(24/60)、83.9%(52/62)、97.6%(163/167)、98.4%(61/62)。西甲硅油剂量与黏膜可视度呈正相关(r_s=0.722,P<0.001)。西甲硅油400 mg组、600 mg组胃镜检查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操作者对西甲硅油各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01)。患者均能耐受胃镜检查,且无明显不适。结论胃镜检查前口服西甲硅油,可显著提高镜下黏膜可视度、缩短检查时间。100 mg西甲硅油即能改善镜下黏膜可视度,剂量越大效果越好,但结合临床获益和经济成本推荐使用400 mg西甲硅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镜检查 剂量效应关系 药物 西甲硅油
下载PDF
938例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病因分析 被引量:17
13
作者 马娟 邓卫平 +3 位作者 曾志刚 刘婉薇 王启仪 沙卫红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358-1361,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938例下消化道出血病因。方法收集我院下消化道出血患者938例,接受结肠镜检查以明确病因,并分析不同年龄组间病因构成差异,卡方检验用于组间率的比较。结果902例经结肠镜检查明确病因,总检出率96.16%。主要病因依... 目的回顾性分析938例下消化道出血病因。方法收集我院下消化道出血患者938例,接受结肠镜检查以明确病因,并分析不同年龄组间病因构成差异,卡方检验用于组间率的比较。结果902例经结肠镜检查明确病因,总检出率96.16%。主要病因依次为大肠恶性肿瘤(41.26%)、大肠息肉(12.37%)、炎症性肠病(9.59%)、大肠糜烂溃疡性病变(10.34%)、痔疮出血(8.64%)。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三组问比较,大肠恶性肿瘤x^2=68.116,df=2,P=0.000)和大肠息肉x^2=9.101,df=2,P=0.011)的发生率显著增加,炎症性肠病(x^2=62.150,af=2,P=0.000)和糜烂溃疡性病变(x^2=20.292,df=2,P=0.000)的发生率则显著下降。结论下消化道出血结肠镜检查阳性检出率高,主要病因为大肠恶性肿瘤、大肠息肉、炎症性肠病、糜烂溃疡性病变、痔疮出血。随着年龄增长,炎症性肠病或糜烂溃疡性炎症导致下消化道出血有所下降,大肠恶性肿瘤或息肉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消化道出血 结肠镜 病因分析 大肠恶性肿瘤 大肠息肉 炎症性肠病 糜烂溃疡性病变 痔疮 青年组 中年组 老年组
原文传递
不同剂量泮托拉唑对消化性溃疡并出血高危患者胃内pH的影响 被引量:15
14
作者 翟丽华 王启仪 +4 位作者 沙卫红 布小玲 岑荣英 李子俊 刘婉薇 《新医学》 2015年第4期254-258,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泮托拉唑对消化性溃疡并出血(PUB)高危患者胃内pH值的影响。方法 19例经胃镜确诊为PUB的患者(Forrest分级Ib-Ⅱb)分为2组,分别予静脉使用大剂量泮托拉唑(首剂80 mg静脉注射,然后以8 mg/h的速度持续静脉注射)和常规剂量...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泮托拉唑对消化性溃疡并出血(PUB)高危患者胃内pH值的影响。方法 19例经胃镜确诊为PUB的患者(Forrest分级Ib-Ⅱb)分为2组,分别予静脉使用大剂量泮托拉唑(首剂80 mg静脉注射,然后以8 mg/h的速度持续静脉注射)和常规剂量泮托拉唑(首剂40 mg静脉注射,然后以4 mg/h的速度持续静脉注射)治疗,并对其进行24 h动态胃酸监测。其中,大剂量组8例,常规剂量组11例。观察2组患者24 h胃内pH达到6.0的时间,并比较其pH>6.0占总监测时间百分比。结果 2组患者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溃疡类型、内镜分级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大剂量组患者胃内p H达到6.0时间为(30.50±4.84)min,常规剂量组为(57.09±13.56)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剂量组患者胃内p H>6.0所占时间百分比为95.42%(44.36%),常规剂量组为42.15%(40.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大剂量和常规剂量静脉使用泮托拉唑均能使PUB高危患者胃内p H值达到6.0以上,但大剂量组起效更快且持续时间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出血 泮托拉唑 胃内PH
下载PDF
不同年龄段直肠癌临床特征比较 被引量:14
15
作者 朱小波 沙卫红 +3 位作者 刘婉薇 梁伟民 张晓光 王启仪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69-1571,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直肠癌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将1 074例直肠癌患者分为青年、中年及老年3个年龄段,比较该3个年龄段直肠癌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青年、中年和老年直肠癌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3.6%、29.1%和57.4%。青年、中年和老年患者...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直肠癌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将1 074例直肠癌患者分为青年、中年及老年3个年龄段,比较该3个年龄段直肠癌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青年、中年和老年直肠癌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3.6%、29.1%和57.4%。青年、中年和老年患者男性所占比例分别为52.7%、59.6%和62.0%,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8);便血(43.0%)、腹泻(30.0%)和腹痛(11.7%)为所有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随着发病年龄增加,腺癌在青年(81.5%)、中年(92.0%)和老年(95.0%)所占比例呈升高趋势(C=0.178,P<0.05),且高分化腺癌的比例逐渐上升,年龄与直肠腺癌分化程度呈正相关(rs=0.169,P<0.05);青年患者组织学类型恶性程度高的比例(44.5%)高于中年组(36.5%)及老年组(25.8%)(P<0.001),年龄与直肠癌恶性程度呈负相关(rs=-0.150,P<0.05)。青年患者肿瘤病灶下缘距肛缘距离[(7.4±3.7)cm]较中年组[(7.8±3.8)cm]和老年组[(8.3±3.9)cm]更近(P=0.04),年龄与直肠癌下缘距肛缘距离呈正相关(r=0.102,P=0.001)。结论直肠癌更多见于男性患者,年轻患者的组织学恶性程度更高,更容易发生低位直肠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年龄 临床特征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胃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武鸿美 刘超 +7 位作者 肖泽斌 张晓光 张芬 陈洁 何娇 梅平 陈玉 刘艳辉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21-726,共6页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胃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集的14例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改变及活检标本病理形态学改变,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4例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胃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集的14例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改变及活检标本病理形态学改变,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4例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表现为非特异性的胃肠道症状,血清学检测均显示抗壁细胞抗体阳性和/或抗血清内因子抗体阳性。12例为女性,2例为男性,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55岁。其中7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2例患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14例患者中有2例内镜下可见多个息肉状广基隆起(直径0.2~0.9 cm),组织学诊断为多发神经内分泌瘤;2例胃体/胃底见10余个形态不规则隆起型肿物(直径0.8~3.5 cm),组织学诊断为多发增生性息肉。14例组织病理学特征为以胃体/胃底黏膜慢性炎性病变为主,具有不同程度的胃底腺萎缩,伴有不同程度的肠上皮化生、假幽门腺化生、胃小凹增生及胰腺腺泡化生。嗜铬粒素A或突触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所有病例均有胃体神经内分泌细胞线状和/或微结节状增生,而胃泌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胃窦黏膜内G细胞增生。所有病例胃窦黏膜无明显炎性病变或呈轻度慢性炎。2例属于早期病变,6例属于旺炽期病变,6例属于末期病变。结论: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不一,部分较隐匿,内镜表现呈多样性,不同的临床阶段,具有不同的组织学改变。病理医师应提高对自身免疫性胃炎的形态学认识,避免漏诊、误诊,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疾病 胃炎 肠嗜铬细胞 神经内分泌瘤
原文传递
麻醉深度指数监测下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在无痛肠镜检查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2
17
作者 叶山亮 孙柯 +2 位作者 王蓓蓓 刘婉薇 陈浩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9年第12期1379-1382,1386,共5页
目的探讨麻醉深度指数(NT)监测下右美托咪定复合小剂量丙泊酚在无痛肠镜检查中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以及安全性评估。方法选择无痛肠镜患者70例随机分成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各35例,入室开放上肢静脉,吸氧,监测血压、心率、... 目的探讨麻醉深度指数(NT)监测下右美托咪定复合小剂量丙泊酚在无痛肠镜检查中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以及安全性评估。方法选择无痛肠镜患者70例随机分成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各35例,入室开放上肢静脉,吸氧,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和麻醉深度指数(NTI)。D组静脉缓慢泵注右美托咪定0. 3μg/kg(泵注时间> 10 min),然后注射丙泊酚1. 0 mg/kg;C组单独静脉注射丙泊酚2. 0 mg/kg。检查中如有明显影响检查操作的体动反应,则追加丙泊酚0. 3~0. 5 mg/kg,并观察丙泊酚用量大小与呼吸和循环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关系。在确保病人无明显体动反应的前提下通过适当增加或减少丙泊酚的用量将两组麻醉深度指数(NTI)均维持在40~70。结果丙泊酚总用药量D组明显低于C组(P <0. 05);呼吸抑制例数和严重体动发生例数D组明显低于C组(P <0. 05);麻醉深度指数(NTI) D组明显高于C组(P <0. 01);循环抑制例数两组无明显差异(P> 0. 05)。结论在无痛肠镜检查中右美托咪定复合小剂量丙泊酚同单独使用丙泊酚相比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能提供更佳的术中镇静效果且大大降低丙泊酚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异丙酚 无痛肠镜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与胃黏膜损伤 被引量:11
18
作者 马娟 王启仪 沙卫红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45-1149,共5页
Hent于1950年发现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明确了GCs在风湿性疾病治疗上的确切效果,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此后数十年GCs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也带来一些胃肠道不良反应.不过,GCs究竟是否为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disease,PUD)... Hent于1950年发现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明确了GCs在风湿性疾病治疗上的确切效果,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此后数十年GCs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也带来一些胃肠道不良反应.不过,GCs究竟是否为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disease,PUD)及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一直有争议,其相关胃黏膜损伤的发生机制也不明了.本文就国内外关于GCs对胃肠道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胃黏膜损伤 消化性溃疡
下载PDF
PPARγ、PTEN、Akt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被引量:10
19
作者 廖山婴 朱小波 +2 位作者 王蓓蓓 马娟 沙卫红 《新医学》 2014年第6期394-398,共5页
目的检测人胃癌组织中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10号染色体缺失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酶基因(PTEN)、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mRNA表达,探讨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PCR法检测60例人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 目的检测人胃癌组织中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10号染色体缺失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酶基因(PTEN)、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mRNA表达,探讨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PCR法检测60例人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20名正常胃组织中PPARγ、PTEN、Akt mR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三者与胃癌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浸润深度和临床分期及患者性别、年龄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三者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织中PPARγ及Akt mRNA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组织(P<0.05),而PTEN mRNA表达水平明显较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低(P<0.05),在癌旁组织与正常胃组织间PPARγ、PTEN、Akt mRNA的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差异。胃癌组织中PPARγ、PTEN、Akt mRNA表达量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无关,而与胃癌的TNM分期、侵犯浆膜、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相关(P<0.05)。PPARγ与PTEN的表达呈负相关(rs=-0.492,P<0.05),与Akt表达呈正相关(rs=0.623,P<0.05),PTEN与Akt表达呈负相关(rs=-0.565,P<0.05)。结论 PPARγ、Akt在胃癌中高表达而PTEN呈低表达,三者中存在明显相关,联合检测可作为判断胃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ARΓ PTEN AKT 胃癌 临床病理参数
下载PDF
RhoA/ROCK信号通路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被引量:9
20
作者 廖山婴 刘超 +2 位作者 王蓓蓓 马娟 沙卫红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251-255,共5页
目的检测人胃癌组织中RhoA、ROCK-Ⅰ、PI3K、HIF-1α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了解RhoA/ROCK信号通路在胃癌发病过程中是否活化及其与胃癌新生血管形成、临床病理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 目的检测人胃癌组织中RhoA、ROCK-Ⅰ、PI3K、HIF-1α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了解RhoA/ROCK信号通路在胃癌发病过程中是否活化及其与胃癌新生血管形成、临床病理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广东省人民医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行手术切除癌组织的胃癌患者60例,收集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60份和距癌边缘>10 cm的正常胃组织60份,并留取前述60例胃癌患者及本院同期胃镜检查正常的20名健康人群血清标本。应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RhoA、ROCK-Ⅰ、PI3K、HIF-1α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胃癌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清VEGF水平,分析各指标与胃癌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浸润深度和临床分期及患者性别、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RhoA、ROCK-Ⅰ、PI3K、HIF-1α表达水平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胃癌组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胃癌组织中RhoA、ROCK-Ⅰ、PI3K、HIF-1α表达量及血清VEGF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无关,而与胃癌的TNM分期、侵犯浆膜、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相关(P<0.05)。结论 RhoA、ROCK-Ⅰ在胃癌中高表达,其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m TOR信号转导通路上调HIF-1α、VEGF表达而影响胃癌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为临床发现胃癌的治疗新靶点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OA ROCK HIF PI3K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胃癌 临床病理参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