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显微外科手术和皮瓣游离再回植治疗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3
1
作者 袁勇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第8期45-47,共3页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和皮瓣游离再回植治疗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9)与观察组(n=41).对照组患者接受皮...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和皮瓣游离再回植治疗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9)与观察组(n=41).对照组患者接受皮瓣游离再回植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部皮肤存活情况、手部功能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部皮肤存活总有效率为85.4%,高于对照组的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部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0.2%,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手部皮肤撕脱伤,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手部皮肤存活率高,手部功能良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外科手术 皮瓣游离再回植 撕脱伤 对比研究
下载PDF
拇指逆行桡背侧皮瓣和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创面的优劣差异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袁勇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6期228-231,共4页
目的 分析拇指逆行桡背侧皮瓣和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创面的优劣差异.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拇指软组织缺损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拇指逆行桡背侧皮瓣修复术治疗,观察组... 目的 分析拇指逆行桡背侧皮瓣和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创面的优劣差异.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拇指软组织缺损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拇指逆行桡背侧皮瓣修复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治疗,比较两种修复方法的优劣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恢复时间以及术后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拇指的关节活动度、感觉评分低于对照组,血流灌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拇指软组织缺损患者应用拇指逆行桡背侧皮瓣修复术和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均有各自的优势,前者可有效提高患者拇指的关节活动度和感觉测量,更加适合指端、指腹等功能区的修复,后者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恢复时间,降低出血量和疼痛程度,提高血液灌注量,更加适合指背等非功能区的修复,临床上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修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指逆行桡背侧皮瓣 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 拇指软组织缺损
下载PDF
集束化护理策略对肿瘤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5
3
作者 李孝红 潘秀园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88-490,共3页
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策略对肿瘤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肿瘤科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肿瘤患者共92例。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此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方案。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计... 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策略对肿瘤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肿瘤科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肿瘤患者共92例。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此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方案。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计划拔管及非计划拔管时间及各种并发症情况。结果干预组置管部位中选择右侧贵要静脉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选择硅胶管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置管成功率为100%,对照组为89.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干预组1次置管成功率为86.9%,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的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堵塞、血栓形成均明显减少(P<0.05)。导管相关感染、出血点、导管破损的发生率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策略有利于肿瘤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护理,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束化护理策略 肿瘤患者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下载PDF
肿瘤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形成时间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4
作者 李孝红 《中国临床护理》 2016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相关静脉血栓形成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2010年10月-2014年12月224例恶性肿瘤PI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肿瘤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相关静脉血栓形成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2010年10月-2014年12月224例恶性肿瘤PI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肿瘤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34例患者中,PICC相关静脉血栓形成时间(17.20±2.21)d。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使用红系造血刺激剂、治疗剂量抗凝、PICC相关感染、住院、穿刺静脉及血小板计数是肿瘤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影响肿瘤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因素较多,应采取综合措施降低肿瘤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PICC相关静脉血栓
下载PDF
ERAS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周仕海 彭文君 +5 位作者 郭志刚 陈宏 李毅 雒洪志 邓辉洲 方艳霞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13期9-13,共5页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行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的264例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围手术期采用ERAS方法进入临床路...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行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的264例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围手术期采用ERAS方法进入临床路径处理,对照组采用常规外科处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正常饮食时间、住院天数、术后疼痛情况、满意度等。结果实验组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正常饮食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实验组疼痛情况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实验组住院费用较对照组降低,实验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中,患者恢复快,满意度高,不增加医疗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康复 临床路径 腹腔镜 完全腹膜外 腹股沟疝修补术
下载PDF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治疗重度肥胖症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9
6
作者 雒洪志 陈宏 +5 位作者 梁义 吴影翠 陈满彩 冯春在 周仕海 邓庆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12期1067-1068,1071,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对重度肥胖症(体重指数BMI>35)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8月~2011年5月,对30例重度肥胖症患者实施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全身麻醉,腹腔镜下超声刀离断胃周韧带,术中电子胃镜指引下,使用Endo-GIA紧贴胃大...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对重度肥胖症(体重指数BMI>35)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8月~2011年5月,对30例重度肥胖症患者实施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全身麻醉,腹腔镜下超声刀离断胃周韧带,术中电子胃镜指引下,使用Endo-GIA紧贴胃大弯侧行袖状胃切除。术后随访1年,观察BMI及超重体重下降百分比(excess weight loss,EWL%)的变化情况。结果 30例手术顺利,无术中并发症及中转开腹。术后1年体重指数(28.7±5.3)较术前(35.2±7.2)降低(t=3.98,P<0.001)。术后1年随访EWL%,根据Reinhold等制定的标准,效果极佳24例(80%)(EWL%76%~90%),良好6例(20%)(EWL%55%~73%)。结论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治疗重度肥胖症近期疗效明显,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疗效 腹腔镜 袖状胃切除术 重度肥胖症
下载PDF
静脉动脉化指离体复合组织块再植 被引量:8
7
作者 袁海平 王红胜 +2 位作者 袁勇 崔剑华 樊川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8-149,共2页
目的探讨静脉动脉化指离体复合组织块再植的疗效。方法2005年6月至2013年5月,对31例37指全静脉型手指离体复合组织块采用静脉动脉化再植。结果术后32指全部存活,2指部分坏死,3指完全坏死,成活率为91.9%。术后随访3—12个月,组织... 目的探讨静脉动脉化指离体复合组织块再植的疗效。方法2005年6月至2013年5月,对31例37指全静脉型手指离体复合组织块采用静脉动脉化再植。结果术后32指全部存活,2指部分坏死,3指完全坏死,成活率为91.9%。术后随访3—12个月,组织块颜色红润,外形较饱满,手指屈伸功能良好,患者对组织块再植后的手指外形和功能均满意。结论全静脉型手指离体复合组织块应积极再植,静脉动脉化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损伤 静脉 复合组织块 再植
原文传递
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肛门控便机制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郭志刚 周仕海 +6 位作者 陈宏 王尧 雒洪志 冯春在 邓辉洲 杨志锋 李继延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8年第3期200-203,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ISR)术后肛门控便机制变化的规律。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间29例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ISR术患者为治疗组,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时进行肛门失禁Wexner评分,与肛管测压、代直肠静息... 目的探讨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ISR)术后肛门控便机制变化的规律。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间29例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ISR术患者为治疗组,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时进行肛门失禁Wexner评分,与肛管测压、代直肠静息容量测定相结合以评估患者的排便功能,同时设立健康成人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肛门失禁Wexner评分显示,治疗组术后1、3、6、12个月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内术后3、6、12个月均与上一个检测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2.4,P<0.001)。患者肛管压力测定显示,治疗组术后1、3、6个月的最大静息压、最大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内术后3、6、12个月的最大静息压均与上一个检测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029,P<0.05)。代直肠静息容量测定显示,治疗组所有检测时间点的静息向量容积、收缩向量容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01),治疗组内术后3、6、12个月均与上一个检测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 640.715、3 421.403,均P<0.001)。结论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的患者肛门控便功能是一个逐渐恢复的过程,术后12个月左右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括约肌切开术 内窥镜 控便 超低位
原文传递
微型静脉皮瓣在缺损性断指再植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9
作者 袁海平 王红胜 +2 位作者 袁勇 崔剑华 樊川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第10期93-95,共3页
目的:探讨腕前区微型静脉皮瓣在合并皮肤软组织和血管缺损性断指再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2年4月-2013年3月在本院接受缺损性断指再植术的6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分别进行腕前区微型静脉皮瓣桥接(A组,32例)... 目的:探讨腕前区微型静脉皮瓣在合并皮肤软组织和血管缺损性断指再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2年4月-2013年3月在本院接受缺损性断指再植术的6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分别进行腕前区微型静脉皮瓣桥接(A组,32例)和血管移植后带蒂皮瓣修复(B组,35例),比较两组的术后皮瓣参数(术后皮瓣成活率、皮瓣外形、皮瓣颜色、皮肤感觉)和供区影响参数(外形、皮肤感觉、功能)。结果 A组2例皮瓣完全坏死,1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延迟愈合;B组完全坏死3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2例,经换药后愈合。两组的术后皮瓣成活率、皮瓣颜色、皮肤感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瓣外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供区皮肤感觉、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腕前区微型静脉皮瓣适用于缺损面积不大的合并皮肤软组织和血管缺损性断指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静脉皮瓣 血管移植 缺损性断指再植
下载PDF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在肥胖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蔡海权 刘晓波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年第6期92-93,共2页
目的:分析肥胖患者经腹腔镜行阑尾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对185例施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肥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术中与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术中出现2例阑尾系膜出血,1... 目的:分析肥胖患者经腹腔镜行阑尾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对185例施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肥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术中与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术中出现2例阑尾系膜出血,1例皮下气肿,1例肠管电灼伤;3例发生术后穿刺孔感染,3例术后腹腔脓肿以及1例残端瘘。结论:肥胖患者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不仅与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息息相关,还与阑尾炎的病情程度有关。正确认识该病的严重程度、统一规范的腹腔镜操作技术能够明显地减少肥胖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肥胖患者 并发症 防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miR-221和miR-338表达的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志锋 陈宏 江小梅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41-843,共3页
目的探讨miR-221和miR-338在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8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60例肝脏良性病变患者和80例体检健康者血清中miR-221和miR-338表达水平。分析miR-221及miR-338在上述人群中的... 目的探讨miR-221和miR-338在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8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60例肝脏良性病变患者和80例体检健康者血清中miR-221和miR-338表达水平。分析miR-221及miR-338在上述人群中的表达水平及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两者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对比。结果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miR-221表达水平高于肝脏良性病变者和健康者(P<0.05),miR-338表达水平低于肝脏良性病变者和健康者(P<0.05)。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miR-221和miR-338表达高低与肿瘤大小、组织分型、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有关(P<0.05)。结论血清miR-221和miR-338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关系密切,有望作为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mRNA-221 mRNA-338 RT-PCR
下载PDF
腹腔镜联合胃镜微创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招雄民 陈宏 +2 位作者 李永浩 区文辉 雷浩强 《中国当代医药》 2016年第11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胃镜微创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15例实施腹腔镜联合胃镜微创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作为双镜联合组,选取同期实施开腹手术的15例胃间质瘤患者作为开腹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胃镜微创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15例实施腹腔镜联合胃镜微创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作为双镜联合组,选取同期实施开腹手术的15例胃间质瘤患者作为开腹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恢复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拔除胃管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双镜联合组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开腹组,拔除胃管时间、恢复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镜联合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6%,显著低于开腹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胃镜微创治疗胃间质瘤效果确切,能够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加速术后康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胃镜 微创 胃间质瘤
下载PDF
预防性护理对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作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粱义 方艳霞 +1 位作者 李娜 吴影翠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年第6期1319-1321,共3页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在降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方法选取行开腹结直肠癌手术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行预防性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0d内主要并发症发生...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在降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方法选取行开腹结直肠癌手术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行预防性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0d内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所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预防性护理可以针对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进行预防性护理,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腹 结直肠癌根治术 预防性护理 并发症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凸面底盘联合持续负压吸引在护理回肠造口粪水性皮炎患者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梁义 方艳霞 +2 位作者 李娜 吴影翠 詹腊梅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6年第6期732-734,共3页
目的探讨凸面底盘联合持续负压吸引对回肠造口粪水性皮炎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回肠造口周围粪水性皮炎患者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康乐宝二件式造口袋,观察... 目的探讨凸面底盘联合持续负压吸引对回肠造口粪水性皮炎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回肠造口周围粪水性皮炎患者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康乐宝二件式造口袋,观察组采用凸面底盘+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后7d,进行疗效、舒适度和疼痛程度评价。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和88.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不适程度和治疗后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DS评分和更换造口袋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凸面底盘联合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回肠造口粪水性皮炎患者,疗效显著,优于采用康乐宝二件式造口袋,可有效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和不适度,缓解患者抑郁程度,降低更换造口袋时间,值得临床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吸引 造口袋 凸面底盘 回肠造口 粪水性皮炎
原文传递
经口腔置入Orvil^(TM)在腹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吻合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雒洪志 陈宏 +5 位作者 余元龙 邓辉洲 郭志刚 李继延 王尧 冯春在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2年第2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经口腔置入OrvilTM在腹腔镜全胃切除(LTG)中食管空肠吻合术技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40例贲门癌、胃体癌患者被随机分为试验组(T组,20例)及对照组(C组,20例)。T组应用OrvilTM系统将钉钻头置入食道下端,C组采用传统荷包缝... 目的探讨经口腔置入OrvilTM在腹腔镜全胃切除(LTG)中食管空肠吻合术技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40例贲门癌、胃体癌患者被随机分为试验组(T组,20例)及对照组(C组,20例)。T组应用OrvilTM系统将钉钻头置入食道下端,C组采用传统荷包缝合法将钉钻头置入食道下端,两组均采用圆形吻合器通过双吻合技术在体内行食管-空肠吻合。对照分析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腹腔感染率、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T组平均手术时间[(180.0±30.2)min]略高于C组(173±25.6)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T组[(150±15)ml]与C组[(140±17)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比较,T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4.7±1.2)dvs.(3.5±0.5)d];平均住院时间[(11.7±1.2)dvs.(8.0±1.0)d]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无术后出血、腹腔感染、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经口腔置入OrvilTM在腹腔镜全胃切除(LTG)术中食管空肠吻合技术安全可靠,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vilTM 全胃切除术 腹腔镜 食管-空肠吻合术
原文传递
停留皮下引流管预防肥胖患者急诊剖腹探查术后切口感染140例分析
16
作者 黄跃明 古晨 +3 位作者 杨志锋 郭志刚 王尧 雒洪志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CAS 2024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探讨停留皮下引流管在预防肥胖患者行急诊剖腹探查术后切口感染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3年6月期间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普外三科和西藏自治区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外科收治的140例行急诊剖腹探查术肥胖患者,根据术中有... 目的探讨停留皮下引流管在预防肥胖患者行急诊剖腹探查术后切口感染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3年6月期间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普外三科和西藏自治区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外科收治的140例行急诊剖腹探查术肥胖患者,根据术中有无放置切口皮下引流管分为引流管组和对照组,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围手术期及随访情况等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在基线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引流管组在切口一期愈合率(χ^(2)=5.221,P=0.035)、14 d切口愈合率(χ^(2)=5.082,P=0.032)、切口愈合时间(t=2.917,P=0.040)、拆线时间(t=3.279,P<0.001)优于对照组,而在切口脂肪液化/渗液(χ^(2)=12.443,P<0.001)、切口感染率(χ^(2)=5.347,P=0.025)、二次缝合率(χ^(2)=4.674,P=0.036)均低于对照组,且提高了患者的住院满意度(t=5.221,P=0.0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肥胖患者急诊剖腹探查术切口停留皮下引流管可有效预防切口感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流管 肥胖患者 剖腹探查术 切口感染
原文传递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对胃癌淋巴结转移及微转移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邓庆炎 陈宏 +1 位作者 雒洪志 张倩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8年第6期405-408,共4页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初步探讨VEGF-C对胃癌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间中山市人民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113例以及同期的健康成人志愿者30例,采...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初步探讨VEGF-C对胃癌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间中山市人民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113例以及同期的健康成人志愿者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检测胃癌患者及健康人群的血清VEGF-C的蛋白质量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常规苏木精-伊红(HE)染色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分析VEGF-C蛋白在血清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以及淋巴结微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113例胃癌患者的血清VEGF-C蛋白质量浓度为(1 687.06±305.21)n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的(729.46±182.3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1,P<0.05)。淋巴结转移组66例患者的血清VEGF-C质量浓度为(2 063.75±313.08)ng/L,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47例的(1 208.39±231.9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3,P<0.05)。淋巴结微转移组15例共41枚的VEGF-C质量浓度为(1 306.01±265.69)ng/L,与无淋巴结微转移组32例(1 183.26±206.54)n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2,P>0.05)。不同TNM临床分期的胃癌患者VEGF-C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1,P<0.05)。以血清VEGF-C质量浓度1 705.60 ng/L为诊断界值,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3%和83.0%。结论血清VEGF-C浓度可作为胃癌的辅助诊断指标,检测血清VEGF-C浓度对术前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和提高术前临床分期的准确性有益。血清VEGF-C浓度与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相关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淋巴转移 微转移
原文传递
线粒体融合素基因2对肝癌细胞的增殖及对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尧 陈艳红 +1 位作者 陈宏 郭志刚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08-712,共5页
目的探讨线粒体融合素基因2(mfn2)对肝癌细胞的增殖及对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实验分3组:重组质粒pEGFPmfn2转染HepG2细胞为实验组,空质粒pEGFP?N2转染HepG2细胞为阴性对照组,HepG2细胞为空白对照组。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转... 目的探讨线粒体融合素基因2(mfn2)对肝癌细胞的增殖及对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实验分3组:重组质粒pEGFPmfn2转染HepG2细胞为实验组,空质粒pEGFP?N2转染HepG2细胞为阴性对照组,HepG2细胞为空白对照组。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转染后各组细胞mfn2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采用细胞计数法和MTT法检测mfn2基因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后细胞周期的分布情况;MTT法检测转染mfn2基因对化疗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转染48h后,转染mfn2组细胞生长开始受到明显抑制,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转染空载体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转染pEGFPmfn2组G0/G1期所占比例为(83.2±1.5)%,明显高于转染空质粒pEGFP组与空白对照组G0/G1期所占比例,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HepG2细胞对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的敏感性增强。结论mfn2对肝癌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周期阻滞有关;mfn2可增强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线粒体基因 细胞周期 化疗敏感性
原文传递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蛋白及mRNA的表达与胃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
19
作者 江小梅 彭杰文 杨志锋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49-1551,共3页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蛋白及mRNA的表达与胃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RT-PCR法检测80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中VEGF-C蛋白及mRNA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判断两者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VEGF-C蛋白及mRNA...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蛋白及mRNA的表达与胃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RT-PCR法检测80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中VEGF-C蛋白及mRNA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判断两者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VEGF-C蛋白及mRNA两者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均P<0.05)。VEGF-C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分期有关(均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位置及远处转移无关(均P>0.05)。VEGF-C蛋白及mRNA与胃癌预后均相关(均P<0.05),VEGF-C蛋白及mRNA高表达时,肿瘤淋巴结转移率高,生存率低(P<0.05,P<0.01)。结论 VEGF-C mRNA及蛋白与胃癌预后相关,且VEGF-C mRNA判断胃癌预后效果优于VEGF-C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MRNA 预后
下载PDF
5-氟尿嘧啶对晚期结肠癌患者PUMA基因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尧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37-439,共3页
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5-FU)对晚期结肠癌患者PUMA基因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采集的30份结肠癌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所有结肠癌患者均接受5-FU化疗治疗,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其治疗前后PUMA基因和Bax蛋白表达进行测定。结果 30例晚... 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5-FU)对晚期结肠癌患者PUMA基因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采集的30份结肠癌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所有结肠癌患者均接受5-FU化疗治疗,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其治疗前后PUMA基因和Bax蛋白表达进行测定。结果 30例晚期结肠癌患者中有效25例,占83.33%(有效组),无效5例,占16.67%(无效组)。治疗前有效组PUMA基因和Bax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11、5.365,P<0.05)。有效组治疗后PUMA基因和Bax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CR定量分析,治疗后结肠癌患者肠道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拟杆菌、梭杆菌和梭菌数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有效组与无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Fu对晚期结肠癌患者PUMA基因和Bax蛋白的表达均具有促进作用,PUMA基因和Bax蛋白表达可作为5-FU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5 -氟尿嘧啶 PUMA 基因 Bax 蛋白 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