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小儿尿液中人巨细胞病毒 被引量:8
1
作者 陈建勇 牛映红 +1 位作者 李仲笑 骆连妹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740-741,共2页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方法检测尿液中人巨细胞病毒(HCMV)对儿童HCMV活动性感染的检测价值。方法:对收集的175份临床标本分别用FQ-PCR方法及低基质磷酸化蛋白(pp65)抗原血症检测方法进行平行检测比较。结果:71例临床...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方法检测尿液中人巨细胞病毒(HCMV)对儿童HCMV活动性感染的检测价值。方法:对收集的175份临床标本分别用FQ-PCR方法及低基质磷酸化蛋白(pp65)抗原血症检测方法进行平行检测比较。结果:71例临床患者尿液FQ-PCR检测阳性59例;血液pp65抗原检测阳性53例。尿液中HCMVD-NA检测结果与HCMVpp65抗原血症的一致性为84·2%。结论:FQ-PCR检测敏感性要高于pp65抗原血症检测,可以有效提示体内病毒的活跃程度,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巨细胞病毒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PP65抗原血症
下载PDF
体外血栓形成试验时血液停滞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2
作者 卢焕兴 余艳云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1999年第2期94-95,共2页
关键词 血栓形成 血液停滞 影响因素 检测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_(12)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的关系 被引量:37
3
作者 黄泳华 罗中明 +3 位作者 朱伟淑 张群 阮晓红 钟倩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08-210,共3页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 (Hcys)、叶酸、维生素B12 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 )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检测 5 9例妊高征患者 (妊高征组 )和 6 0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 (对照组 )血清中Hcys水平 ;并同时用微粒子酶联...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 (Hcys)、叶酸、维生素B12 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 )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检测 5 9例妊高征患者 (妊高征组 )和 6 0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 (对照组 )血清中Hcys水平 ;并同时用微粒子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两组孕妇血清中叶酸、维生素B12水平。结果  (1)妊高征组孕妇血清Hcys水平为 (13 1± 3 7) μmol/L ,对照组孕妇为 (10 4± 3 9)μmol/L ,两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2 )妊高征组孕妇血清叶酸、维生素B12 水平分别为(12 9± 4 0 ) μmol/L及 (339 5± 115 6 ) μmol/L ;对照组孕妇叶酸、维生素B12 水平分别为 (13 7± 2 5 )μmol/L及 (35 0 1± 15 3 0 ) μmol/L。两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Hcys代谢异常在妊高征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叶酸、维生素B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并发症 心血管疾病 妊娠高血压 高半胱氨酸 叶酸 维生素B12 病因
原文传递
血液细胞学参数在贫血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4
作者 卢焕兴 余艳云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98-700,共3页
目的:利用血液细胞学参数,了解贫血的病因,指导临床有方向、有目的地选择特异性检验项目,快捷、准确地诊断疾病,为病人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取贫血病患者静脉血2ml用EDTA—K2抗凝,采用SysmexSE90 0 0血液细胞自动计数仪及其配... 目的:利用血液细胞学参数,了解贫血的病因,指导临床有方向、有目的地选择特异性检验项目,快捷、准确地诊断疾病,为病人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取贫血病患者静脉血2ml用EDTA—K2抗凝,采用SysmexSE90 0 0血液细胞自动计数仪及其配套的试剂检测红细胞的MCV、MCH、MCHC及RDW细胞学参数,以5 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析细胞学参数与贫血的关系。结果: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患者红细胞的MCV、MCH、MCHC及RDW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溶血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的MCV、RDW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慢性感染性疾病的MCV、MC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其余各型贫血的细胞学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各型贫血的病因符合红细胞参数的变化。结论:血液细胞分析中的MCV、MCH、MCHC及RDW细胞学参数,可向临床提供贫血病因的参考线索,为临床诊断疾病和治疗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细胞分析 红细胞参数 贫血 鉴别诊断
下载PDF
PD-1抑制剂联合仑伐替尼治疗老年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26
5
作者 彭雨 李海涛 +1 位作者 杨文丽 余意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112-115,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联合仑伐替尼治疗老年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2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56例PLC患者被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8例,分别给予仑伐替尼治疗或替雷利珠单抗联合仑伐... 目的探讨应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联合仑伐替尼治疗老年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2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56例PLC患者被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8例,分别给予仑伐替尼治疗或替雷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治疗.评估客观缓解率(ORR)和局部控制率(LCR).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细胞PD-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结果在治疗3月末,两组ORR(42.9%对25.0%)和LCR(78.6%对64.3%)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CD3^(+)、CD4^(+)和CD8^(+)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而CD4^(+)/CD8^(+)细胞比值及细胞PD-1和CTLA-4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aFGF、bFGF和VEGF水平分别为(4.1±0.8)pg/L、(5.1±1.0)pg/L和(13.5±2.7)n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3±0.9)pg/L、(6.1±0.8)pg/L和(18.6±3.1)ng/ml,P<0.05];在治疗后2年末,两组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15.0个月和17.9个月,无进展生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10.7%对21.4%,P>0.05),对照组总体生存期(OS)为18.9个月,观察组为25.7个月,观察组累计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0.7%对25.0%,P<0.05).结论应用PD-1抑制剂联合仑伐替尼治疗老年中晚期PLC患者可通过抑制免疫检查点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延长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 仑伐替尼 老年 治疗
下载PDF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肝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石胜 陈健勇 +1 位作者 黄华兴 卢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530-531,共2页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肝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测定 89例肝硬化患者 (男 5 8例 ,女 3 1例 )和 3 0例健康人群 (男 19例 ,女 11例 )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叶酸、胆红素、谷丙转氨酶 (ALT)、γ 谷氨酰转移酶 (GGT)的水平 ...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肝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测定 89例肝硬化患者 (男 5 8例 ,女 3 1例 )和 3 0例健康人群 (男 19例 ,女 11例 )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叶酸、胆红素、谷丙转氨酶 (ALT)、γ 谷氨酰转移酶 (GGT)的水平 ,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肝硬化Child -Pugh分级各级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1) ,且随着ChildA、B、C分级的升高而递增 ,各级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同型半胱氨酸浓度 (对数值 )与肝硬化患者Child -Pugh得分呈负相关 (r =-0 3 92 4,P <0 0 1)。结论 :肝硬化患者随着肝损害程度的逐渐加重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逐渐升高 ,同型半胱氨酸可作为反映肝硬化患者肝损伤程度的生化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肝硬化 病毒性肝炎 蛋氨酸 中间代谢产物
下载PDF
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在胸腔积液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7
作者 余卫东 蔡育波 +2 位作者 刘琼茹 方晓华 杨文丽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第12期127-129,共3页
目的探讨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应用于胸腔积液病理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60例胸腔积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和常规细胞涂片检测,检测患者的CK7、CD15、MOC-31、BerEP4、TTF-1、CEA、Calr... 目的探讨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应用于胸腔积液病理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60例胸腔积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和常规细胞涂片检测,检测患者的CK7、CD15、MOC-31、BerEP4、TTF-1、CEA、Calretinin、WT-1、CK5/6、Desmin等指标表达,对鉴别诊断肺腺癌和间皮病变的相关免疫标记组化进行筛选。结果两组胸腔积液的阳性检出率相比,P<0.05。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分型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符合率高达96.67%,经过组合性抗体检测发现,间皮病变呈现Calretinin、WT-1、CK5/6、Desmin指标高表达,而肺腺癌则呈现CK7、CD15、MOC-31、BerEP4、TTF-1、CEA指标高表达,显示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明显优于常规细胞涂片检测(P<0.01)。结论在适当的抗体组合下,胸腔积液细胞块切片结合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对肺腺癌和间皮瘤等恶性胸腔积液具有非常的病理鉴别诊断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积液 细胞块切片 细胞涂片 免疫组化 病理诊断
下载PDF
孕妇血清TORCH-IgM抗体检测 被引量:12
8
作者 程道胜 牛映红 +1 位作者 李时英 梁惠强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8-88,90,共2页
目的:调查孕妇血清TORCH-IgM抗体阳性率。方法:用抗体捕获ELISA法检测孕妇在产前和孕期血清中TORCH-IgM抗体,统计阳性率。结果:孕妇TORCH-IgM阳性率分别为TOX 1.69%,RV 0.70%,CMV 2.85%和HSV 0.95%。结论:应加强孕妇产前和孕期TORCH的... 目的:调查孕妇血清TORCH-IgM抗体阳性率。方法:用抗体捕获ELISA法检测孕妇在产前和孕期血清中TORCH-IgM抗体,统计阳性率。结果:孕妇TORCH-IgM阳性率分别为TOX 1.69%,RV 0.70%,CMV 2.85%和HSV 0.95%。结论:应加强孕妇产前和孕期TORCH的血清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RCH ELISA 优生优育
下载PDF
自然杀伤T细胞在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的水平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9
作者 林忠顺 吕国恩 +1 位作者 吕俊廷 董文其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6年第21期3023-3025,共3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PU)外周血自然杀伤T细胞(NKT)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3例Hp阳性PU患者(A组),以79例Hp阴性PU患者作为阳性对照(B组),以60例健康人作为阴性对照(C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B及C三组外周...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PU)外周血自然杀伤T细胞(NKT)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3例Hp阳性PU患者(A组),以79例Hp阴性PU患者作为阳性对照(B组),以60例健康人作为阴性对照(C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B及C三组外周血NKT及其胞内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及白介素4(IL-4)水平。将A组患者随机分为D及E组,两组均给予雷贝拉唑及甲硝唑治疗,D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克拉霉素治疗,E组给予阿莫西林治疗,两周后进行NKT、IFN-γ及IL-4的水平比较,并将3种指标与治疗前Hp感染的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B与C组间的NKT及IFN-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NKT及IFN-γ水平低于B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IL-4低于B组,且B组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D及E组间的NKT、IFN-γ及IL-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D组3种指标均显著高于E组(P<0.05)。Spearman分析显示NKT、IFN-γ及IL-4均与Hp感染程度呈负相关。结论 NKT、IFN-γ及IL-4水平下降导致杀伤力降低可能原因为Hp感染致PU的免疫机制破坏,且感染越重三者水平越低;克拉霉素在上调NKT、IFN-γ及IL-4的表达效果优于阿莫西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杀伤T细胞 幽门螺旋杆菌 细胞因子 消化性溃疡
下载PDF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血清与肺泡灌洗液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6的动态监测 被引量:9
10
作者 黄炎明 左万里 +1 位作者 张康信 廖芹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 探讨血清和肺泡灌洗液 (BALF)中白细胞介素 - 8(IL - 8)、白细胞介素 - 6 (IL - 6 )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 ,IL - 8和IL - 6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 36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 (感染组 )治疗前后、2 8例哮喘... 目的 探讨血清和肺泡灌洗液 (BALF)中白细胞介素 - 8(IL - 8)、白细胞介素 - 6 (IL - 6 )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 ,IL - 8和IL - 6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 36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 (感染组 )治疗前后、2 8例哮喘发作期患者 (哮喘组 )及 12例正常人 (对照组 )的血清和BALF的IL - 8、IL - 6水平 ,计算BALF的中性粒细胞 (PMN)和肺泡巨噬细胞 (AMs)数量。结果 感染组治疗前血清IL - 8和IL - 6水平比治疗后、哮喘组及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 0 1)。哮喘组血清IL - 8和IL - 6水平比感染组治疗后明显增高 (P <0 .0 1)。BALF的细胞总数、PMN、IL - 8及IL - 6水平感染组治疗前显著比治疗后、哮喘组及对照组高 (P <0 0 1) ,哮喘组高于感染组治疗后及对照组 (P <0 0 1)。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患者BALF的IL - 8及IL - 6水平比革兰阳性细菌感染患者显著增高 (P <0 0 1)。感染组BALF的IL - 8水平分别与PMN和AMs呈显著正相关 (r =0 90 5 6 ,r =0 6 2 6 9,P <0 0 1)。感染组BALF的IL - 6水平与AMs呈显著正相关 (r =0 70 5 2 ,P <0 0 1)。结论 IL - 8和IL- 6参与下呼吸道感染的炎症反应 ,血清和BALF中IL - 8和IL - 6的动态变化对评价下呼吸道感染的病情和转归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呼吸道感染 血清 肺泡灌洗液 白细胞介素-8 白细胞介素-6 动态监测
原文传递
开放性骨折清创期细菌培养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敏 黄远翘 +1 位作者 陈原庄 黄小霞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1年第1期39-40,共2页
目的 讨论四肢开放性骨折时清创前、后细菌培养的应用意义。方法 分析自从 1995年 4月以来 ,89例 93处开放骨折清创期采用定量细菌培养结果和深部感染关系。结果 清创前培养阳性率 81 7% ,清创后为 2 3 7% ;伤口感染率为2 2 6 % ,... 目的 讨论四肢开放性骨折时清创前、后细菌培养的应用意义。方法 分析自从 1995年 4月以来 ,89例 93处开放骨折清创期采用定量细菌培养结果和深部感染关系。结果 清创前培养阳性率 81 7% ,清创后为 2 3 7% ;伤口感染率为2 2 6 % ,深部感染 8 5 %。清创前培养结果的价值明显不如清创后结果。结论 清创前细菌培养应当废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骨折 细菌培养 感染 清创术
下载PDF
医院致病菌对24种抗菌药物药敏结果与评价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芳 匡维华 +1 位作者 黄小霞 龙晚生 《现代预防医学》 CAS 2001年第3期397-400,共4页
目的 :研究致病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及两年中耐药性的变迁 ,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 2年间临床分离的细胞 1432株 ,按双歧索引法鉴定菌种。抗生素敏感性测定采用 KB纸片法。按美国质量标准委员会 (NCCL S)... 目的 :研究致病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及两年中耐药性的变迁 ,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 2年间临床分离的细胞 1432株 ,按双歧索引法鉴定菌种。抗生素敏感性测定采用 KB纸片法。按美国质量标准委员会 (NCCL S) 1999年、 2 0 0 0年标准判断结果。结果 :(1)致病菌株中革兰阴性杆菌 (G- )以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单孢菌为主 ,分别占 35 %和 16 .9% ;革兰阳性球菌 (G+ )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粪肠球菌和金葡球菌为多见 ,分别占 5 8%、 16 .2 %和 14%。 (2 )药敏试验显示 G-细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钾的耐药率分别为 83.1%和 80 .1% ;对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钠、头孢哌酮 /舒巴坦、头孢他啶、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 10 .5 %、 11.3%、 2 5 .9%和 2 6 .1%。G+细菌对青霉素钠的耐药率高达 88.9% ;万古霉素对 G+细菌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 ,其次为亚胺培南。结论 :高耐药性致病菌检出率 2年中显著上升 ,且致病菌的耐药性也明显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病菌 耐药性 抗菌素 革兰阴性杆菌
下载PDF
PD-L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3
作者 车小群 伍金华 +2 位作者 甄波 许丽华 王丽莲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16年第4期709-711,共3页
目的探讨PD-L1在宫颈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7月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妇科宫颈患者72例为宫颈癌组,同期CINⅢ患者63例为CINⅢ组和体检健康妇女60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 目的探讨PD-L1在宫颈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7月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妇科宫颈患者72例为宫颈癌组,同期CINⅢ患者63例为CINⅢ组和体检健康妇女60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PD-L1含量。分析PD-L1含量与宫颈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宫颈癌组患者外周血PD-L1含量为(9.88±0.83)%,显著高于CINⅢ组患者的(6.14±0.45)%及对照组患者的(3.90±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1,P<0.01;t=3.64,P<0.01)。宫颈癌患者中,Ⅲ+Ⅳ期患者PD-L1含量为(10.51±0.26)%,高于Ⅰ+Ⅱ期的(9.57±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P<0.01);有淋巴结转移患者PD-L1含量为(10.38±0.21)%,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9.68±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P<0.05)。宫颈癌组患者外周血PD-L1含量在不同分化程度及病理类型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外周血PD-L1水平较高,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与宫颈癌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PD-L1 流式细胞术 临床病理特征
原文传递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测定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及其意义 被引量:8
14
作者 郑辉 陈健勇 阮光强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51-152,共2页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简称 FQ-PCR)检测 HBV-DNA的临床意义。方法对 115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同时进行乙肝两对半、ALT、AST及HBV-DNA测定。结果大三阳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为 100...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简称 FQ-PCR)检测 HBV-DNA的临床意义。方法对 115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同时进行乙肝两对半、ALT、AST及HBV-DNA测定。结果大三阳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为 100%,平均含量为 107.23±1.64拷贝/ml;小三阳患者血清 HBV-DNA阳性率为 59.6%,平均含量为 106.21±1.51拷贝/ml;两组之间的 HBV- DNA含量差异有显著性。乙肝两对半全阴性 22例,有 6例 HBV- DNA阳性,其平均浓度为104.12±1.38拷贝/ml与大、小三阳患者的浓度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FQ-PCR法检测乙肝患者血清HBV-DNA具有快速、特异、灵敏等优点,它对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HBV-DNA FQ-PCR 血清诊断
下载PDF
脑钠素用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郑辉 李健雄 李卫凯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473-474,共2页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脑钠素(BNP)浓度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的意义。方法选择该院心血管内科2004年1月~2005年5月住院患者,经临床诊断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14例,对照组42例,采用...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脑钠素(BNP)浓度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的意义。方法选择该院心血管内科2004年1月~2005年5月住院患者,经临床诊断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14例,对照组42例,采用微粒子酶免疫法测定脑钠素浓度,心脏彩超测定受试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依据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方案对心衰患者进行心功能分级。结果心衰组BNP142.77(11.04~3419.83)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16.56(0.00~100.02)pg/ml(P〈0.01)。心衰组中各心功能分级组间的BNP浓度、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VEF与BNP呈显著负相关(r=-0.708,P〈0.01)。BNP诊断心衰的灵敏度为56.1%。按心衰分级的灵敏度,分别为Ⅰ级9.5%、Ⅱ级38.9%、Ⅲ级55.6%、Ⅳ级83.3%。结论BNP浓度是诊断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对患者进行心功能分级的一个较好的实验室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钠肽 心力衰竭 充血性 诊断
下载PDF
甲钴胺联合谷胱甘肽对肺癌化疗患者神经毒性反应的防治价值 被引量:6
16
作者 彭雨 李海涛 +1 位作者 杨文丽 周颖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7年第6期663-665,共3页
目的探讨甲钴胺分散片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肺癌化疗患者神经毒性反应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间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4例肺癌化疗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患者行甲钴胺分散片... 目的探讨甲钴胺分散片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肺癌化疗患者神经毒性反应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间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4例肺癌化疗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患者行甲钴胺分散片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者行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治疗。采用Levi专用感觉神经毒性分级,分别观察两组肺癌化疗患者接受化疗4、6个周期时神经毒性反应的发生率。患者治疗6个周期时,分析甲钴胺联合谷胱甘肽对降低肺癌化疗患者神经毒性反应的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急性神经毒性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均为诱发的肢端麻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化疗4、6个周期后,观察组患者0级神经毒性反应发生率(61.9%)明显高于对照组(33.3%),观察组患者1~3级神经毒性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化疗6周期时,降低神经毒性反应总有效率为9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钴胺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可有效降低肺癌化疗患者慢性神经毒性反应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对肺癌化疗患者发生神经毒性反应具有较高的防治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钴胺 神经毒性反应 谷胱甘肽 神经毒性分级
原文传递
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LUNX mRNA表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7
作者 池惠良 林志潮 +2 位作者 伍硕允 伍金华 黄文海 《广西医学》 CAS 2014年第5期581-584,共4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肺特异性X蛋白基因(LUNX)mRNA表达与血微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90例NSCLC(实验组),其中Ⅰ期31例,Ⅱ期32例,ⅢA期27例;肺良性疾病组20例,分别于术前、术中关胸时、术后第7天抽取外周血,RT-PCR法检测...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肺特异性X蛋白基因(LUNX)mRNA表达与血微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90例NSCLC(实验组),其中Ⅰ期31例,Ⅱ期32例,ⅢA期27例;肺良性疾病组20例,分别于术前、术中关胸时、术后第7天抽取外周血,RT-PCR法检测LUNX mRNA表达情况,并与健康体检者10例对照。结果健康对照组及肺良性疾病组均无LUNX mRNA表达。实验组术前、术中、术后LUNX 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6.67%、65.56%及20.00%,术中LUNX mRNA表达阳性率高于术前(P<0.01),术后低于术前(P<0.01)。Ⅰ期、Ⅱ期和ⅢA期患者术后第7天LUNX 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45%、18.75%和37.04%,ⅢA期患者表达阳性率高于Ⅰ期、Ⅱ期(P<0.05)。结论 LUNX可作为NSCLC微转移较为敏感和特异的指标。检测肺癌患者LUNX是否可为肺癌患者制订更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肺特异性X蛋白基因 信使mRNA 微转移
下载PDF
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在小儿恶性实体瘤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江谊 刘钧澄 +2 位作者 陈普祺 马少锋 刘魁凤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6-277,共2页
关键词 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 小儿恶性实体瘤 肿瘤标志物 预后判断 诊断
原文传递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温宝宁 杨爱莲 +2 位作者 李仲笑 茹景顺 车小群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526-527,532,共3页
目的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恶性组,n=30)、卵巢良性肿瘤患者(良性组,n=30)和正常妇女(对照组,n=20)外周血中VEGF水... 目的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恶性组,n=30)、卵巢良性肿瘤患者(良性组,n=30)和正常妇女(对照组,n=20)外周血中VEGF水平。结果恶性组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组和对照组(P<0.01),良性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术前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术后(P<0.01),良性组术前、术后的VE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Ⅲ、Ⅳ期患者的VEGF水平高于Ⅰ、Ⅱ期,低分化G3期的VEGF水平高于高中分化G1、2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血清VEGF水平对上皮性卵巢肿瘤的诊断及恶性上皮性肿瘤的分期、分级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卵巢肿瘤 ELISA
下载PDF
纵行切口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吕国恩 邹文书 +3 位作者 梁宇通 林忠顺 陈秋连 谭翠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2期72-76,共5页
目的:探讨纵行切口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 SMT)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本中心收治的48例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的上消化道SMT患者。根据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切口的不... 目的:探讨纵行切口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 SMT)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本中心收治的48例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的上消化道SMT患者。根据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切口的不同分为2组:传统组(23例)为环形切口,改良组(25例)为纵行切口。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48例患者均顺利施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病理资料相似(P>0.05),具有可比性。改良组和传统组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0%vs.91.3%,χ2=0.451,P=0.502),但改良组的手术时间(63.8分钟vs.71.5分钟,t=2.371,P=0.022)和术中出血量(15.7 ml vs.35.6 ml,t=8.163,P<0.001)均明显小于传统组。两组患者无术中大出血,但均有1例患者出现术中消化道穿孔,此外在传统组中观察到有1例患者存在延迟性出血。结论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对上消化道SMTs是一项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 肿瘤 胃肠道 消化系统肿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