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及其体系构建 被引量:62
1
作者 唐小松 《现代国际关系》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2-46,共5页
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通过对外信息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等方式,对他国民众进行说明、说服工作,旨在创造有利于本国的国际环境,进而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作为传统外交的重要补充,公共外交的价值日益为世界所认同。中国真正开展公共外交的... 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通过对外信息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等方式,对他国民众进行说明、说服工作,旨在创造有利于本国的国际环境,进而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作为传统外交的重要补充,公共外交的价值日益为世界所认同。中国真正开展公共外交的时间并不长,建国初仅限于单一的宣传,冷战后开始建设自己的公共外交体系,总体来说取得过一定绩效,但仍有缺失,主要表现为重硬权力轻软权力、政策姿态内向、目的意识不强等。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做出新的尝试,包括改变思路,构建个性公共外交机制;有的放矢地改变“观念市场”;确立“精英效果理论”;转守势为攻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外交 公共外交 软权力 精英效果理论
下载PDF
公共外交:信息时代的国家战略工具 被引量:27
2
作者 唐小松 《东南亚研究》 CSSCI 2004年第6期60-63,共4页
信息社会的深入发展不但加强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同时也引发了一场新的外交革命。为适应信息时代新的国际环境,世界各国政府正追求和发展一种新的外交形式--公共外交。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对其它国家民众施加影响的外交形式,即通过情... 信息社会的深入发展不但加强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同时也引发了一场新的外交革命。为适应信息时代新的国际环境,世界各国政府正追求和发展一种新的外交形式--公共外交。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对其它国家民众施加影响的外交形式,即通过情报、国际信息、文化交流项目、媒体等手段影响其它国家的民众并制造舆论,为一国在海外创设良好的形象,进而增进国家利益的活动,是信息时代各国实现国家战略利益的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外交 信息时代 国家战略 工具
下载PDF
论现实主义的发展及其命运 被引量:22
3
作者 唐小松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7-14,4,共8页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居主流地位的国际关系理论群 ,包含人性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防御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和新古典现实主义等先后出现的不同分支。这些不同分支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发展 ,但也引起了现实主义内部的争论与批判。争论的焦...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居主流地位的国际关系理论群 ,包含人性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防御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和新古典现实主义等先后出现的不同分支。这些不同分支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发展 ,但也引起了现实主义内部的争论与批判。争论的焦点就是应该坚持现实主义的“原教旨”还是应该借鉴其他学派的有益假定。对于这样一场关乎现实主义命运的讨论 ,中国学者应该提出自己的分析和见解。本文在总结现实主义演变的基础上 ,针对现实主义内部的批判 ,指出现实主义者应向其他理论流派学习 ,以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借鉴其他理论范式的长处来改造自身 ,不排除发展动态的综合理论模型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 人性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 防御现实主义 进攻现实主义 新古典现实主义
原文传递
论信息时代的网络外交 被引量:22
4
作者 唐小松 黄忠 《现代国际关系》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3-58,共6页
信息革命的发展,催生了网络外交。作为一种新兴的外交手段,它丰富了外交理论与实践,改变了我们对国家主权、国家权力的认识,并考验着国家外交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危机决策能力和日常外交管理机制。中国的网络外交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 信息革命的发展,催生了网络外交。作为一种新兴的外交手段,它丰富了外交理论与实践,改变了我们对国家主权、国家权力的认识,并考验着国家外交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危机决策能力和日常外交管理机制。中国的网络外交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不少困难,主要表现在:网络和信息主权面临挤压、外交主体单一、方法不多、公关意识不强。中国应对网络外交的主体加强引导,创新体制,做大做强网络外交群体,对内建设和谐网络社会,对外开创和谐网络外交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外交 信息时代 国际关系
下载PDF
中国地区主义政策的战略效应 被引量:17
5
作者 孙学峰 陈寒溪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6-30,共5页
地区主义为中国和发展起提供了战略机遇。中国目前奉行的地区主义政策主要具有三方面特点:接受“开放的地区主义”、推动非传统安全合作、支持东盟的主导地位。中国的这种地区主义政策可以维持东亚的“软地区主义”特征,不触及美国和周... 地区主义为中国和发展起提供了战略机遇。中国目前奉行的地区主义政策主要具有三方面特点:接受“开放的地区主义”、推动非传统安全合作、支持东盟的主导地位。中国的这种地区主义政策可以维持东亚的“软地区主义”特征,不触及美国和周边国家的核心利益,减少这些国家对中国崛起产生的“威胁感”,达到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国应该以谨慎的态度对待地区主义,继续保持积极参与者而非积极主导者的自我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地区主义 中国崛起 政策 周边国家 安全合作 核心利益 和平发展 主导者 非传统 参与者
原文传递
陆克文“中等强国外交”评析 被引量:20
6
作者 唐小松 宾科 《现代国际关系》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4-19,共6页
澳大利亚陆克文新政府力图通过"首创精神"来实现"富有创造力中等强国外交"。为此,澳采取了一系列"以先动谋主动"的外交行动。本文认为,美澳同盟关系限制了澳大利亚外交的独立性,澳外交政策中"通过... 澳大利亚陆克文新政府力图通过"首创精神"来实现"富有创造力中等强国外交"。为此,澳采取了一系列"以先动谋主动"的外交行动。本文认为,美澳同盟关系限制了澳大利亚外交的独立性,澳外交政策中"通过同盟政治保障安全"和"通过地区参与获取影响"两大变量竞争的内在矛盾、亚太权力竞争的现实、再加上澳实力有限,使得陆克文"中等强国外交"面临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 陆克文 中等强国外交 首创精神
原文传递
东亚安全合作的现实与前景--观点的分歧及其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陈寒溪 孙学峰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9-57,共9页
国家间的安全合作是地区安全秩序的基础。东亚安全秩序处于不断建构的过程之中,国外学界存在各种不同的安全合作构想,这些构想可以类型化为三种模式之间的竞争:霸权秩序下的合作、均势秩序下的合作以及地区安全共同体。作者介绍了这些... 国家间的安全合作是地区安全秩序的基础。东亚安全秩序处于不断建构的过程之中,国外学界存在各种不同的安全合作构想,这些构想可以类型化为三种模式之间的竞争:霸权秩序下的合作、均势秩序下的合作以及地区安全共同体。作者介绍了这些合作主张之间的差别,并对其合理性与可行性做出分析和评价。作者认为,大部分学者的政策建议与其理论依据之间存在相互矛盾之处,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也比较可疑;东亚安全的研究者们需要更为谨慎的理论和经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安全秩序 安全合作
原文传递
三强共治: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被引量:11
8
作者 唐小松 《现代国际关系》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15,共6页
东盟发展40年,世界瞩目,"东盟+3"和"东盟+6"模式出现后更是令很多人看到了东亚区域一体化的曙光。但是,目前的"东盟+"模式存在结构性问题,即东盟小国难以领导地区大国走向区域一体化:一方面"志大&qu... 东盟发展40年,世界瞩目,"东盟+3"和"东盟+6"模式出现后更是令很多人看到了东亚区域一体化的曙光。但是,目前的"东盟+"模式存在结构性问题,即东盟小国难以领导地区大国走向区域一体化:一方面"志大",想通过东盟小国实现地区化的整合;另一方面"才疏",在一群小国主导的组织中,存在两个明显问题,即难以真正调动大国参与地区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性,也难以构建有效的地区安全秩序,且东盟为弥补领导能力的不足而对大国施展的平衡外交作用有限。本文认为,东亚一体化的前途只能是中美日三强共治,由三国联合领导地区发展。目前,形成三强共治的条件已经具备,中美日三国都改变了战略思维:中国默认日本成为正常大国的要求及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主动邀美共管台海危机;美国和日本则默认中国的崛起现实,与中国开展战略接触。三国之间已基本形成战略平衡,以维护彼此的"经济共生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一体化 东亚地区主义 三强共治
下载PDF
新安全观实践:中国的建立信任措施政策及其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陈寒溪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31-36,共6页
建立信任措施是一种实现地区稳定与和平的安全制度。冷战后中国政府在东亚地区积极推动新安全观,与东亚国家之间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建立信任措施,把中国传统的和平外交原则逐渐具体化为新的外交实践,结果加强了与东亚国家之间的互信与合... 建立信任措施是一种实现地区稳定与和平的安全制度。冷战后中国政府在东亚地区积极推动新安全观,与东亚国家之间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建立信任措施,把中国传统的和平外交原则逐渐具体化为新的外交实践,结果加强了与东亚国家之间的互信与合作,有利于化解“中国威胁论”的消极影响,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东亚 信任措施 安全观 外交战略
下载PDF
英国学派的发展、贡献和启示 被引量:11
10
作者 唐小松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21-27,共7页
英国学派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既具包容性又具独特视角的一个学派。它以反思现实主义、理性主义和革命主义3个传统为研究基点,取格劳秀斯的理性主义为思想本源,确立了以“国际社会”为中心概念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把阐述国际体系... 英国学派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既具包容性又具独特视角的一个学派。它以反思现实主义、理性主义和革命主义3个传统为研究基点,取格劳秀斯的理性主义为思想本源,确立了以“国际社会”为中心概念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把阐述国际体系的霍布斯现实主义与强调国际秩序的格劳秀斯主义结合了起来,为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对话提供了可能性。它所阐述的国际社会的构成特征,事实上与建构主义也有共鸣。英国学派的多元化思想、传统主义研究方法以及注重民族话语的研究思路,对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创建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学派 国际社会 发展 贡献 启示
原文传递
沟通理性与国际合作 被引量:11
11
作者 惠耕田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31,共8页
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国际合作是位于互动层次的现象。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和温特的结构建构主义分别强调物质结构和理念结构的重要性,但二者都追求结构性解释,其解释力难以覆盖位于互动层次的国际合作。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立足互动层次,... 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国际合作是位于互动层次的现象。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和温特的结构建构主义分别强调物质结构和理念结构的重要性,但二者都追求结构性解释,其解释力难以覆盖位于互动层次的国际合作。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立足互动层次,对国际合作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在与新现实主义的论战中,迫使后者承认了合作中对获益差距敏感系数(K)值的条件性问题。但由于新自由制度主义坚持个体主义的本体论和方法论,难以充分解释K<0或K=0的情况,借助行为体沟通理性的假定和建构主义互动论原理可以推论出沟通有助于社会信任的建立,从而有助于解决信息真实性问题以及相对获益对合作的干扰问题,进而推动国际合作的持续进行。因此,行为体沟通理性的引入或许可以为国际合作的研究开辟新的学术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通理性 国际合作 互动层次 博弈论
原文传递
第二轨道外交:CSCAP对ARF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寒溪 《当代亚太》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42,共6页
CSCAP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第二轨道组织,具有创造共有知识、提供政策咨询和推动多边主义社会化的外交功能,能够帮助推动ARF合作议程的发展,完善ARF的原则和规范。CSCAP的权威性、与ARF的联系程度、形成共有知识的能力,以及共有知识的政... CSCAP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第二轨道组织,具有创造共有知识、提供政策咨询和推动多边主义社会化的外交功能,能够帮助推动ARF合作议程的发展,完善ARF的原则和规范。CSCAP的权威性、与ARF的联系程度、形成共有知识的能力,以及共有知识的政策相关性,是决定CSCAP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ARF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交 轨道 共有知识 亚太地区 多边主义 政策咨询 社会化 权威性 相关性
原文传递
1961年美蒋关于外蒙古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争论 被引量:7
13
作者 唐小松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1-65,共5页
20世纪 60年代 ,国际社会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力量日益增加 ,为了阻止中国进入联合国 ,美国搬出外蒙古问题 ,企图通过让外蒙古进入联合国这一“迂回”手法 ,达到保护国民党席位的目的。在策划该计划的过程中 ,美蒋发生了激烈争吵... 20世纪 60年代 ,国际社会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力量日益增加 ,为了阻止中国进入联合国 ,美国搬出外蒙古问题 ,企图通过让外蒙古进入联合国这一“迂回”手法 ,达到保护国民党席位的目的。在策划该计划的过程中 ,美蒋发生了激烈争吵。经过数轮讨价还价 ,美蒋最终达成妥协 ,从而为外蒙古进入联合国打开了方便之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 代表权 外蒙古 国际社会 国民党 妥协 支持 年代 争论
下载PDF
中国如何在国际制度中谋求声誉--与王学东商榷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寒溪 《当代亚太》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3-158,共16页
王学东的《外交战略中的声誉因素研究》一书值得学术界重视。该书认为,崛起国的声誉可以传达维持现状的意图,避免遭到他国制衡;冷战后中国之所以积极参与国际制度,是为了获得声誉,以便减缓结构压力,避免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联合制衡。不过... 王学东的《外交战略中的声誉因素研究》一书值得学术界重视。该书认为,崛起国的声誉可以传达维持现状的意图,避免遭到他国制衡;冷战后中国之所以积极参与国际制度,是为了获得声誉,以便减缓结构压力,避免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联合制衡。不过,王学东对国家声誉概念的界定有一些模糊之处,对国家声誉和国际制度之间的相关性的分析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检验假说的过程中,案例选择也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这些问题损害了王学东的理论的解释效力,也难以说明中国参与国际制度究竟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声誉,中国所获得的声誉是否有助于实现避免他国制衡的安全战略目标。本文试图修正和发展王学东提出的基本概念和命题,认为国家参与的国际制度的类型不同,获得的声誉的政治影响也不同;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安全制度才有可能建立安全合作领域的声誉,传达维持现状的意图,避免他国的制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国际制度 声誉
原文传递
制度、制度化与国际合作的再解释 被引量:8
15
作者 惠耕田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1-66,共6页
在理性主义范式内,制度有助于合作,制度化有助于合作深化是学界共识。但在国际政治中却存在制度化未必导致合作深化的现象。为探索这一问题,本文将制度化具体分为制度本身的制度化和行为体行为的制度化,这有利于通过实证的方法探索制度... 在理性主义范式内,制度有助于合作,制度化有助于合作深化是学界共识。但在国际政治中却存在制度化未必导致合作深化的现象。为探索这一问题,本文将制度化具体分为制度本身的制度化和行为体行为的制度化,这有利于通过实证的方法探索制度化对于国际合作的推动作用。制度性合作是制度化合作的起点,其条件是制度安排必须有助于行为体从长远角度考虑共同利益。但是只有在规范语用学的指导下,行为体的互动模式才有可能产生正向认同,共同利益才有可能出现更新和扩张的态势,制度化合作的现象才有可能持续。这种互动模式正是制度化导致合作深化的附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化 合作 互动
下载PDF
奥巴马政府网络外交论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唐小松 刘彦社 《国际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8-23,69,共7页
在网络时代,网络外交逐渐盛行。美国是互联网的诞生地,也是网络化程度最发达的国家,网络外交开展得最早,也最为活跃。奥巴马政府更是将网络外交作为推进美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网络外交对促进美国政策目标发挥了独特功效,但它也存在诸... 在网络时代,网络外交逐渐盛行。美国是互联网的诞生地,也是网络化程度最发达的国家,网络外交开展得最早,也最为活跃。奥巴马政府更是将网络外交作为推进美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网络外交对促进美国政策目标发挥了独特功效,但它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成效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巴马政府 网络外交
下载PDF
论华尔兹纲领的硬核与问题转换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寒溪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6-32,共7页
作者使用了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来评价均势理论的发展。华尔兹提出了结构主义均势理论之后,他的追随者逐渐形成了一个不断发生问题转换的均势研究纲领,即华尔兹纲领。这个研究纲领的硬核包括三个假定和两个假说,内部成员包括米尔斯海默... 作者使用了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来评价均势理论的发展。华尔兹提出了结构主义均势理论之后,他的追随者逐渐形成了一个不断发生问题转换的均势研究纲领,即华尔兹纲领。这个研究纲领的硬核包括三个假定和两个假说,内部成员包括米尔斯海默、施韦勒、沃尔福斯、克里斯坦森和斯奈德等人,但不包括沃尔特。经过几次理论上进步的问题转换,华尔兹纲领不仅包括了系统层次的理论,也包括了单元层次的理论,从而推动了均势理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势理论 华尔兹纲领 硬核 问题转换
原文传递
东盟地区论坛的效力评估——一种理性主义视角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寒溪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5期88-94,共7页
采用不同的理论框架来评估国际制度的效力,必然导致不同的评估结果。在评估东盟地区论坛的效力时,建构主义者强调论坛的建构效力,现实主义者强调论坛的制衡效力,制度主义者强调论坛的制度效力。当前大部分研究都采用建构主义理论工具来... 采用不同的理论框架来评估国际制度的效力,必然导致不同的评估结果。在评估东盟地区论坛的效力时,建构主义者强调论坛的建构效力,现实主义者强调论坛的制衡效力,制度主义者强调论坛的制度效力。当前大部分研究都采用建构主义理论工具来评估论坛的建构效力,对论坛的制衡效力和制度效力的认识不够充分。本文从理性主义视角出发,根据现实主义标准来评估东盟地区论坛的制衡效力,根据制度主义来评估东盟地区论坛的制度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盟地区论坛 效力评估 制衡效力 制度效力 理性主义
原文传递
论东盟对中美的对冲外交困境及其原因 被引量:8
19
作者 唐小松 刘江韵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08年第3期16-23,共8页
东盟自成立起一直在大国的包围中求生存发展。面对当前地区内中美两个大国,东盟试图实施对冲外交,以期通过两面下注来减低风险。本文认为,东盟对中美的对冲外交已陷入困境。对冲外交并未使东盟获得预想中的关键地位,反而使中美两国更难... 东盟自成立起一直在大国的包围中求生存发展。面对当前地区内中美两个大国,东盟试图实施对冲外交,以期通过两面下注来减低风险。本文认为,东盟对中美的对冲外交已陷入困境。对冲外交并未使东盟获得预想中的关键地位,反而使中美两国更难认识到东盟在解决地区问题中的重要性,中美坚持以"双边"方式在该地区活动,从而对东盟的一体化产生负面作用。东盟对冲外交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弱国组织,实力受制"这一结构性矛盾,致使各成员国出于利益考虑不得不选择自己的依托对象,使其对冲外交的实施难以形成合力;实力不足的现状也难以使其在中美两大国的棋局上占据太多比重,使对冲外交的操作空间非常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冲外交 东盟 困境 原因
下载PDF
美国对华网络外交的策略及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唐小松 王茜 《现代国际关系》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0-35,共6页
在当今网络时代,美国以新信息技术和网络新媒体为工具,通过网络公共外交和网络舆论攻击的"组合拳"方式,对华开展网络外交,其结果是一柄双刃剑,对中国社会发展、国际形象和美国自身的影响都有利有弊。透过美国对华网络外交的... 在当今网络时代,美国以新信息技术和网络新媒体为工具,通过网络公共外交和网络舆论攻击的"组合拳"方式,对华开展网络外交,其结果是一柄双刃剑,对中国社会发展、国际形象和美国自身的影响都有利有弊。透过美国对华网络外交的实践与影响可以预见:全球信息争霸战将会走向白热化;国际社会在"自由"与"安全"这一传统对立命题的博弈中将面临更为深刻的伦理困境;全球文明融合与冲突的趋势将会在虚拟空间进一步走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中美关系 网络外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