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颅脑外伤患者认知障碍特点的临床治疗对策 被引量:2
1
作者 欧海荣 梁仔 +1 位作者 李越 覃木秀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5期293-296,共4页
目的基于颅脑外伤患者认知障碍(CI)的临床对策初探。方法选择吴川市人民医院脑外科及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廉江医院脑卒中科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60例颅脑外伤后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颅脑外伤综合治疗(常规治疗+高压氧治... 目的基于颅脑外伤患者认知障碍(CI)的临床对策初探。方法选择吴川市人民医院脑外科及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廉江医院脑卒中科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60例颅脑外伤后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颅脑外伤综合治疗(常规治疗+高压氧治疗+脑康复治疗),记录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基本资料、类型、诊断),对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洛文斯顿认知功能量表(LOT-CA)]进行评估和分析治疗后认知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60例颅脑外伤患者的CI表现:9例(15%)为逻辑推理力降低,19例(32%)为记忆功能减退,8例(13%)为注意力不集,8例(13%)为感知感觉力下降,16例(27%)为语言功能下降。双侧半球损伤、右侧半球损伤、左侧半球损伤后CI患者经治疗后LOT-CA评分均高于入院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外伤综合治疗对不同类型和损伤部位颅脑外伤后CI患者的疗效确切,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并积极治疗颅脑外伤后患者的认知功能,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外伤 认知障碍 综合治疗
原文传递
内脂素改善创伤性脑损伤小鼠神经功能修复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吴毅 梁仔 +1 位作者 刘墉 刘成辉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0年第1期44-48,共5页
目的研究内脂素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小鼠的神经功能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液压冲击方法建立C57BL/6小鼠液压冲击脑损伤模型,共48只,然后随机分为实验组A、实验组B、对照组,各16只。模型建立3 h后起,实验组A和实验组B分别给予腹腔注... 目的研究内脂素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小鼠的神经功能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液压冲击方法建立C57BL/6小鼠液压冲击脑损伤模型,共48只,然后随机分为实验组A、实验组B、对照组,各16只。模型建立3 h后起,实验组A和实验组B分别给予腹腔注射内脂素15、30μg/kg,1次/d,共7 d,对照组给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治疗开始前、开始治疗后第3、14、28天各组随机选取10只小鼠,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治疗结束后第2天,每组随机取3只小鼠全脑取材,比较TUNEL染色后阳性细胞差异;再随机取3只收集脑组织总蛋白,比较各组小鼠脑组织凋亡相关蛋白水平差异;剩余10只小鼠在治疗结束后第24~28天,比较Morris水迷宫小鼠逃逸潜伏期时间差异。结果 3组小鼠NSS评分在开始治疗后第3天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第14、28天时,内脂素治疗组小鼠N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小鼠在治疗结束后24、25 d时水迷宫潜伏逃逸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第26、27、28天时,内脂素治疗组小鼠水迷宫潜伏逃逸期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脂素治疗组小鼠脑切片中TUNEL阳性细胞数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凋亡相关蛋白cleave Caspase-3、cleaved PARP的表达量也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脂素能够抑制小鼠TBI后病灶周围神经细胞的凋亡及降低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量,改善神经功能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颅脑损伤 神经功能修复 内脂素
原文传递
破血逐瘀法在减轻超急性脑出血血肿消退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蓓 周粤湘 +2 位作者 黄志勤 林立洲 梁仔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53-58,共6页
目的研究破血逐瘀法在减轻超急性脑出血(ICH)血肿消退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经CT扫描确认的63例IC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9,常规治疗加安慰剂)和观察组(n=34,常规治疗加破血逐瘀... 目的研究破血逐瘀法在减轻超急性脑出血(ICH)血肿消退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经CT扫描确认的63例IC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9,常规治疗加安慰剂)和观察组(n=34,常规治疗加破血逐瘀颗粒剂)。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和血肿体积变化。同时构建ICH大鼠模型,观察采用破血逐瘀干预后大鼠的神经行为和血肿体积变化,以及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干预后第3天血肿周围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CD11b和CD36表达。结果治疗两周后,两组患者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血肿体积均降低(均P<0.05),并且观察组的NIHSS评分和血肿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均P<0.05)。此外,观察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血肿体积的变化明显大于对照组(均P<0.01)。在动物实验中,破血逐瘀组在ICH后14天的血肿体积明显小于ICH组[(9.8±4.9)mm3 vs(17.6±6.4)mm3,P<0.05],并且破血逐瘀组在第7天、第14天的血肿体积减少量显著大于ICH组[(4.6±2.9)mm^(3) vs(-2.1±1.6)mm^(3),(14.3±3.8)mm^(3) vs(4.2±2.8)mm3,均P<0.01]。破血逐瘀组第3、7、14天的右转百分比和第7、14天的改良的神经严重性(mNSS)评分均低于ICH组(均P<0.05)。Western blot分析显示,在ICH后第3天破血逐瘀脑组中CD11b、CD36和PPARγ蛋白相对表达量较ICH组显著增加(CD11b:0.78±0.12 vs 0.49±0.11,P<0.05;CD36:1.16±0.16 vs 0.80±0.11,P<0.05;PPARγ:0.78±0.11 vs 0.37±0.10,P<0.01)。结论破血逐瘀法有效促进超急性ICH患者的血肿消退,并恢复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PPARγ和增强对小胶质/巨噬细胞的CD36、CD11b上调来介导的红细胞内源性吞噬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破血逐瘀法 血肿 PPARΓ 小神经胶质细胞 巨噬细胞
原文传递
PTC596对脑胶质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4
作者 蓝先旗 龙霄翱 梁仔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第6期354-358,381,共6页
目的探讨BMI-1小分子抑制剂PTC596对脑胶质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探索其机制。方法以0、0.25、0.5、1μmol/L的PTC596刺激脑胶质瘤U251细胞,CCK8法检测24及48h后的细胞存活率,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变化,划痕实验观察细... 目的探讨BMI-1小分子抑制剂PTC596对脑胶质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探索其机制。方法以0、0.25、0.5、1μmol/L的PTC596刺激脑胶质瘤U251细胞,CCK8法检测24及48h后的细胞存活率,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变化,划痕实验观察细胞迁移能力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分布情况,荧光定量PCR法及westblot法检测U251细胞的BMI-1、MCL-1、XIAP、Bcl-2及CyclinD1表达量的变化。结果随着PTC596药物浓度的提高及刺激时间的延长,U251细胞存活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ll P<0.05)。各个PTC596药物浓度组,细胞克隆形成数目和迁移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ll P<0.05);U251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ll P<0.05);G0/G1期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ll P<0.05)比例增加,S期及G2/M期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ll P<0.05)。与对照组比较,0.5μmol/L PTC596作用的细胞中BMI-1、MCL-1、XIAP、Bcl-2及CyclinD1基因表达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应的蛋白表达量均减少。结论 PTC596抑制U251细胞增殖,减弱脑胶质瘤细胞迁移及克隆形成能力,诱导脑胶质瘤细胞凋亡并阻碍细胞生长周期进展,其机制与PTC596抑制BMI-1及其下游因子的表达及调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C596 脑胶质瘤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细胞周期
原文传递
脑脊液维生素D结合蛋白在脑膜炎中的水平及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
5
作者 刘志敏 吴毅 梁仔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6期364-367,共4页
目的研究脑脊液维生素D结合蛋白水平在脑膜炎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107例脑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病毒性脑膜炎26例、细菌性脑膜炎63例、结核性脑膜炎18例,检测所有患者脑脊液... 目的研究脑脊液维生素D结合蛋白水平在脑膜炎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107例脑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病毒性脑膜炎26例、细菌性脑膜炎63例、结核性脑膜炎18例,检测所有患者脑脊液维生素D结合蛋白的水平,然后根据脑脊液维生素D结合蛋白的表达水平分为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比较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患者对治疗的敏感性、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细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VDBP平均水平(3.23±0.98)μg/mL低于病毒性脑膜炎(3.87±1.19)μg/mL、结核性脑膜炎(4.02±1.40)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DBP高水平组患者平均起效时间(4.82±1.46)d长于VDBP低水平组(3.75±1.19)d,临床疗效的平均秩次(60.33)低于VDBP低水平组(88.50),不良事件发生率(64.29%)、并发症发生率(57.14%)均高于VDBP低水平组(24.14%、24.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膜炎患者中脑脊液VDBP含量越高,患者治疗起效时间越长,疗效越差,且出现不良事件和并发症的概率更高,可以作为一个指导临床治疗和不良事件预防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炎 脑脊液维生素D结合蛋白 不良事件
原文传递
醒脑静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周尧生 何龙枝 +1 位作者 林南生 梁仔 《临床医学工程》 2022年第12期1673-1674,共2页
目的探讨醒脑静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方法68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注射液,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 目的探讨醒脑静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方法68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注射液,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种球蛋白 醒脑静 重症病毒性脑炎 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