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6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32例各亚型的治疗策略及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大成 邢泽刚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21期56-57,共2页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traumatic subdural effusion,TSE)在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中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指TBI后各种原因引起的硬膜下间隙脑脊液的聚积,属于继发性颅脑损伤.因造成TSE的机制较多且暂无确切单一学说可...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traumatic subdural effusion,TSE)在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中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指TBI后各种原因引起的硬膜下间隙脑脊液的聚积,属于继发性颅脑损伤.因造成TSE的机制较多且暂无确切单一学说可以解释各种TSE的成因,我们未采用将TSE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的分型方法[1],而是根据动态观察患者CT硬膜下积液的变化和临床表现分为消退型、稳定型、进展型、演变型[2]4型以指导治疗[3].我科2009-03-2012-09收治TSE患者32例,采取包括药物、中医药、高压氧、腰穿等保守治疗以及硬膜下积液外引流、硬膜下积液腹腔分流术等多种手术方案,治愈及好转率96.9%,取得较理想效果.现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亚型 治疗 分析
下载PDF
后颅窝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邵俊卿 张嘉林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5年第3期56-57,共2页
方法回顾性分析425例后颅窝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易感因素及防治措施。结果多种因素与颅内感染有关,如不严格的无菌操作、手术时间的缩短、并发症处理、引流管的拔除、脑脊液漏的处理等均为重要方面。在全身应用大量抗生素的同时腰穿放出... 方法回顾性分析425例后颅窝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易感因素及防治措施。结果多种因素与颅内感染有关,如不严格的无菌操作、手术时间的缩短、并发症处理、引流管的拔除、脑脊液漏的处理等均为重要方面。在全身应用大量抗生素的同时腰穿放出感染的脑脊液,鞘内或脑室内注入庆大霉素或罗氏芬等收到良好疗效。结论严格的无菌操作,针对不同的易感染因素采用相应的预防措施可减少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在全身使用大量有效抗生素的同时,放出感染脑脊液及鞘内或脑室内注药可获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颅窝 颅内感染
下载PDF
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后对侧外伤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情况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江勇豪 冯清亮 冯金福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386-387,共2页
目的了解重型颅脑伤患者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H)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出现对侧DTIH的发生率、血肿类型、出现血肿时间、出血量。结果 11例(22.0%)发生对侧... 目的了解重型颅脑伤患者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H)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出现对侧DTIH的发生率、血肿类型、出现血肿时间、出血量。结果 11例(22.0%)发生对侧DTIH,其中3例术中出现3例,7例为术后3h内出现,1例于术后12h常规复查CT发现;出血量最小40mL,最大150mL;4例血肿侧合并颅骨骨折;硬膜外血肿9例,硬膜下血肿1例,脑内血肿1例。结论颅脑伤患者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后出现对侧DTIH时间短,出血速度快、出量大、硬膜外血肿发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后 外伤迟发性颅内血肿 血肿特点
下载PDF
病理状态下颅内静脉窦压与颅内压的相关性研究
4
作者 赵丁丁 吴欣洪 +9 位作者 李玉泉 黄连芳 陈弼政 陈杏杏 吴秋涛 罗富华 邓章基 郎洪刚 苏亿年 张海江 《新医学》 2014年第11期739-741,共3页
目的探讨病理状态下颅内静脉窦压与颅内压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中重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收集其颅内静脉窦压及颅内压的相关数据,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颅脑损伤早期,颅内压低于4.0 k Pa时,颅内压与颅内静脉窦压呈正相关(r=0.577,P&l... 目的探讨病理状态下颅内静脉窦压与颅内压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中重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收集其颅内静脉窦压及颅内压的相关数据,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颅脑损伤早期,颅内压低于4.0 k Pa时,颅内压与颅内静脉窦压呈正相关(r=0.577,P<0.001)。随着颅内压的逐步升高,颅内静脉窦压增加并不明显,出现一相对的平台期,当颅内压上升至6.25 k Pa时,颅内静脉窦压反较平台期略有下降。结论在颅脑损伤早期,颅内压与颅内静脉窦压存在一压力梯度,保持颅内静脉的通畅对控制颅内压的升高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颅内静脉窦压力 颅内压力
下载PDF
出血性脑肿瘤的诊治
5
作者 吴润华 罗晓阳 陈艳玲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106-107,共2页
脑肿瘤在其增殖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作用,部分可发生出血即脑肿瘤性出血;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常误诊为急性脑出血。对我院2000年6月~2008年6月收治的脑肿瘤性出血4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和规律性。
关键词 脑肿瘤性出血 出血性 诊治 临床资料 症状不典型 急性脑出血 增殖过程 临床特点
下载PDF
颅脑并胸部严重损伤救治体会
6
作者 吴立平 陈亚德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09年第22期110-111,共2页
目的:总结分析对严重颅脑并胸部多发性损伤的救治特点。方法:对2006~2008年收治的43例严重头、胸部损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38例,治愈率为88%;死亡5例,死亡率为12%。死亡原因为严重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2例;手术后死亡3例... 目的:总结分析对严重颅脑并胸部多发性损伤的救治特点。方法:对2006~2008年收治的43例严重头、胸部损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38例,治愈率为88%;死亡5例,死亡率为12%。死亡原因为严重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2例;手术后死亡3例,其中严重颅脑损伤合并血气胸2例,误诊或延误手术时机1例。结论:交通事故伤、高处坠落伤是主要伤因,伤后及时有效诊断和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胸部损伤 救治
下载PDF
外伤后脑梗死45例临床分析
7
作者 邵俊卿 邓东海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年第1期81-82,共2页
目的探讨外伤后脑梗死的病因、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总结45例经CT证实的外伤后脑梗死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治疗结果及预后。结果外伤后脑梗死的表现因其梗死的部位的不同而不同,但均有脑外伤史,治疗效果好。结论在外伤后由于脑供血动脉... 目的探讨外伤后脑梗死的病因、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总结45例经CT证实的外伤后脑梗死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治疗结果及预后。结果外伤后脑梗死的表现因其梗死的部位的不同而不同,但均有脑外伤史,治疗效果好。结论在外伤后由于脑供血动脉损伤的基础上,加上脑水肿致局部血管的受压、牵拉、痉挛、血液的高凝状态等而使血栓形成,引起脑梗死,综合治疗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脑梗死
下载PDF
上矢状窦中后部脑膜瘤导致静脉窦闭塞后静脉代偿特点及意义 被引量:32
8
作者 徐子明 余新光 +1 位作者 宋志惠 蔡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0-173,共4页
目的 探讨中、后部矢状窦旁脑膜瘤导致静脉窦闭塞后静脉代偿特点以及全切除肿瘤的手术要点。方法 分析 15例中、后部上矢状窦完全闭塞的窦旁脑膜瘤的脑血管造影表现 ,探讨其静脉回流代偿的形式对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 静脉回流代偿... 目的 探讨中、后部矢状窦旁脑膜瘤导致静脉窦闭塞后静脉代偿特点以及全切除肿瘤的手术要点。方法 分析 15例中、后部上矢状窦完全闭塞的窦旁脑膜瘤的脑血管造影表现 ,探讨其静脉回流代偿的形式对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 静脉回流代偿的形式有三种 :( 1)皮层浅静脉端 端吻合 ,主要流向侧裂、Labbe静脉 ;( 2 )脑膜静脉流向蝶顶窦、海绵窦 ;( 3)板障静脉流向头皮。本组肿瘤全切除 12例 ,无手术死亡 ,术后发生三肢瘫 1例 ,双下肢瘫 1例 ,高颅压、失明 1例。结论 术前仔细研究血管造影上静脉回流代偿的形式 ,有助于术中加强对其保护 ,减少全切除肿瘤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矢状窦中后部脑膜瘤 静脉窦闭塞 静脉代偿 切除术 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
原文传递
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被引量:29
9
作者 徐子明 余新光 朱儒远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 提高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效果。 方法 应用显微手术治疗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 2 0例 ,术前行DSA检查 16例 ,了解肿瘤的血供、矢状窦通畅程度及瘤周静脉回流代偿情况 ,采取先阻断窦旁供血 ,然后囊内或分块切除肿瘤 ,... 目的 提高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效果。 方法 应用显微手术治疗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 2 0例 ,术前行DSA检查 16例 ,了解肿瘤的血供、矢状窦通畅程度及瘤周静脉回流代偿情况 ,采取先阻断窦旁供血 ,然后囊内或分块切除肿瘤 ,注意保护中央沟静脉、其他代偿回流静脉及瘤周正常脑组织 ,妥善处理受累的矢状窦。 结果 肿瘤全切除 17例 ,近全切除 3例 ,无手术死亡 ,术后遗有左侧轻偏瘫 1例 ,双下肢轻瘫 2例。 13例术后随访 3~ 7年 ,无肿瘤复发。 结论 采用显微手术切除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 ,减少脑重要功能区的损伤 ,减少并发症 ,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 显微手术 治疗 术前
原文传递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救治体会 被引量:30
10
作者 陈桂增 宋志惠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407-409,共3页
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 60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临床资料,通过临床观察并CT复查,确诊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手术治疗46例,保守治疗14例。结果恢复良好20例,中残18例,重残8例,植物生... 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 60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临床资料,通过临床观察并CT复查,确诊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手术治疗46例,保守治疗14例。结果恢复良好20例,中残18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2 例。结论脑挫伤、蛛网膜下腔出血、颅骨骨折、高龄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高危因素,细致观察,早期CT复查可以及时发现,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迟发性颅内血肿 治疗
原文传递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29
11
作者 莫秀清 甘宝三 黎洪芳 《内科》 2015年第6期910-912,共3页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急性期患者11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56例行预见性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57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比...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急性期患者11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56例行预见性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57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生活质量和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93%)低于对照组患者(21.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7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急性期 预见性护理
下载PDF
奥拉西坦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7
12
作者 陈伟轩 黎学谦 +1 位作者 何志鹏 刘小红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4年第4期59-60,共2页
目的分析奥拉西坦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奥拉西坦治疗,3... 目的分析奥拉西坦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奥拉西坦治疗,3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巴氏指数(BI)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对照组的66.7%(20/30)(P<0.05);治疗后试验组MMSE和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试验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1例胃肠道反应。结论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能明显改善其MCI,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拉西坦 脑梗死 认知功能障碍 治疗结果
下载PDF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被引量:25
13
作者 陈桂增 陈国明 宋志惠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2-74,共3页
目的报道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应用显微手术切除20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决定完整或分块切除,妥善处理供血动脉及受累的矢状窦,注意保护中央沟静脉。结果按Simpson切除分级标准... 目的报道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应用显微手术切除20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决定完整或分块切除,妥善处理供血动脉及受累的矢状窦,注意保护中央沟静脉。结果按Simpson切除分级标准,Ⅰ级切除11例(55%),Ⅱ级切除5例(25%),Ⅲ级切除4例(20%),无手术死亡。结论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状窦 脑膜瘤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吞咽康复操在脑出血术后并重度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李珍珍 谭文京 +1 位作者 胡锦云 王海英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444-446,共3页
目的观察吞咽康复操应用于脑出血术后重度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脑出血致重度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0例,两组均常规进行吞咽训练护理、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于每日3餐前进行吞咽... 目的观察吞咽康复操应用于脑出血术后重度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脑出血致重度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0例,两组均常规进行吞咽训练护理、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于每日3餐前进行吞咽功能康复操训练。按照藤岛一郎吞咽障碍疗效评价标准评价两组疗效。结果训练后4、6周,干预组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例数少于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重度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操可促进其吞咽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术后 重度吞咽障碍 吞咽康复操
下载PDF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40例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 被引量:13
15
作者 付万新 康春华 +1 位作者 朱蔚林 黄理金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8期842-844,共3页
目的探讨经冀点入路成功夹闭40例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1至2005年12月手术治疗40例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术中困难及手术结果。结果术前3D-DSA能清楚显示动脉瘤的大小,... 目的探讨经冀点入路成功夹闭40例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1至2005年12月手术治疗40例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术中困难及手术结果。结果术前3D-DSA能清楚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状和附近血管的关系。40例患者中出院时按GOS评分分为恢复良好者32例,中残3例,重残3例,死亡2例。结论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段)发育不全与前交通动脉瘤有较高的相关性;尽早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能防止因动脉瘤再次破裂引起的直接死亡和病情恶化,及时清除血肿能减轻脑血管痉挛,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翼点入路
原文传递
快捷临床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袁丽娟 褚小丽 +2 位作者 黄淑华 李淑英 林燕梅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第17期130-132,135,共4页
目的探讨快捷临床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以及所设计的快捷护理路径表是否合理并进行改良。方法收集2013年10月~2014年3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0例按快捷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作为研究组,同时以2013年4月-2013年9月... 目的探讨快捷临床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以及所设计的快捷护理路径表是否合理并进行改良。方法收集2013年10月~2014年3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0例按快捷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作为研究组,同时以2013年4月-2013年9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0例采取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总费用、GOS评分、肺部感染发生率、死亡率。结果研究组的抢救时间为(31.19±4.20)min、住院时间为(14.88±2.05)d、住院总费用为(12570.39±102.17)元、GOS评分为(4.20±0.41)分,对照组分别为(42.67±3.14)min、(22.73±3.26)d、(15329.32±113.48)元、(3.11±0.77)分,两组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患者满意率为90.00%,对照组为46.67%;肺部感染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3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死亡率为3.33%,对照组死亡率为1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0.05)。结论有效的快捷临床护理路径可以缩短急诊室抢救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减少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快捷临床护理路径 应用研究
下载PDF
个性化护理干预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7
作者 黄任娥 温冬娣 +2 位作者 王海英 李珍珍 谭媛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229-230,共2页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最佳护理措施及其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5年1—12月间收治的危重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已建立人工气道辅助呼吸,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最佳护理措施及其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5年1—12月间收治的危重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已建立人工气道辅助呼吸,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分别对两组患者护理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和比较,并对患者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随访,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结局。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5%和22.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全部存活,对照组患者中,3例患者因病情加重死亡,死亡率7.5%,其临床有效率分别为100.0%和92.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建立人工气道辅助呼吸的过程中,采取科学、细致、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干预,可提高护理质量,充分发挥人工气道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危重症患者 人工气道 护理措施
下载PDF
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黄剑 陈永生 +3 位作者 蔡学坚 何贵文 罗志雄 黎嘉俊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9年第5期308-310,共3页
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39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预后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预后良好29例,预后不良10例,,有效率为92.3%(36/39)。入院GCS,... 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39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预后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预后良好29例,预后不良10例,,有效率为92.3%(36/39)。入院GCS,脑疝是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颅内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颅内感染,可引流炎症物质并通过鞘内注射配合抗感染药物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大池 重型颅脑损伤 颅内感染 疗效
原文传递
脑电双频指数在早期评估急性脑损伤昏迷患者昏迷程度和预后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9
作者 黄昌琴 杨淑青 +1 位作者 劳传毅 姚丽芳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9年第2期229-232,共4页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评分在早期评估急性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昏迷程度以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东莞市企石医院ICU收治的52例急性脑损伤昏迷患者入院后第24、72 h进行BIS值监测,同时对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急性生...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评分在早期评估急性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昏迷程度以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东莞市企石医院ICU收治的52例急性脑损伤昏迷患者入院后第24、72 h进行BIS值监测,同时对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进行检测;按照患者预后(3个月时)的情况分为清醒组、意识障碍组和脑死亡组,对同组间不同时间点的各个监测值进行比较,对3组间同一监测值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对BIS值、GCS评分和APACHEⅡ评分的关联性进行判断;计算BIS的曲线下面积,评估BIS能否作为早期评估急性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昏迷程度及预后的指标。结果清醒组、意识障碍组和脑死亡组入院后第24 h BIS值分别为67.5±14.2,53.9±16.5,35.2±23.6,入院后第72 h BIS值分别为68.3±12.3,52.2±19.7,32.0±17.5;不同时间点比较意识清醒组入院后第24 h BIS值低于入院后第72 h,意识障碍组及脑死亡组入院后第24 h高于入院后第72 h;同一时间点比较无论是入院后第24 h还是入院后第72 h,脑死亡组BIS值都低于意识障碍组,意识障碍组低于清醒组(P<0.05)。3组入院后第24 h APACHEⅡ评分分别为(20.49±7.29)、(23.26±6.67)、(27.35±5.86)分;3组入院后第72 h 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9.23±6.23)、(25.12±5.23)、(29.67±4.25)分;不同时间点比较意识清醒组入院后第24 h APACHEⅡ评分高于入院后第72 h,意识障碍组及脑死亡组入院后第24 h低于入院后第72 h;同一时间点比较不论是入院后第24 h还是入院后第72 h,脑死亡组APACHEⅡ评分高于意识障碍组,意识障碍组高于清醒组(P<0.05)。入院后第24 h 3组GCS评分分别为(8.15±1.89)、(5.69±1.63)、(3.56±0.89)分;入院后第72 h 3组GCS评分分别为(8.24±1.16)、(5.58±1.71)、(3.42±1.02)分;不同时间点比较意识清醒组入院后第24 h GCS评分低于入院后第72 h,意识障碍组及脑死亡组入院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双频指数(BIS) 急性脑损伤 早期评估 预后
原文传递
两种肠内营养方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超元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17-18,共2页
目的比较持续和间断2种肠内营养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将6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5例,分别采用间断和持续2种不同的肠内营养方法,观察并比较2组的不良反应和效果。结果采用持续肠内营养的实验... 目的比较持续和间断2种肠内营养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将6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5例,分别采用间断和持续2种不同的肠内营养方法,观察并比较2组的不良反应和效果。结果采用持续肠内营养的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明显轻于采用间断肠内营养的对照组患者。2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肠内营养方法能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能够达到满意的肠内营养疗效,且疗效优于间断肠内营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肠内营养 重度颅脑损伤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