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7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震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 被引量:175
1
作者 祁生文 伍法权 +1 位作者 刘春玲 丁彦慧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6期2792-2797,共6页
归纳了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把边坡分为2大类7亚类,分析了边坡在动力作用下的可能破坏形式,对地震边坡的失稳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地震边坡的失稳是由于地震惯性力的作用以及地震产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迅速增大和累积作用这两... 归纳了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把边坡分为2大类7亚类,分析了边坡在动力作用下的可能破坏形式,对地震边坡的失稳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地震边坡的失稳是由于地震惯性力的作用以及地震产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迅速增大和累积作用这两个方面原因造成的。对于不同的边坡类型,导致边坡动力失稳的主导因素也不同。塑性流动失稳破坏是由孔隙水压力的累积作用起主导作用;崩塌型、层体弯折型则是地震惯性力起决定作用;对于滑动型破坏一般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 地震 边坡 稳定性 孔隙水压力
下载PDF
川西地区小震重新定位及其活动构造意义 被引量:166
2
作者 朱艾斓 徐锡伟 +3 位作者 周永胜 尹京苑 甘卫军 陈桂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29-636,共8页
使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川西地区1992~2 0 0 2年的1336 7个小震进行重新定位,初步分析了地震活动性与地表活动构造的关系及其揭示的构造信息.重新定位后,地震活动沿活动断裂成线(带)状分布现象非常突出,呈现出与地表活动构造的密切关系:... 使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川西地区1992~2 0 0 2年的1336 7个小震进行重新定位,初步分析了地震活动性与地表活动构造的关系及其揭示的构造信息.重新定位后,地震活动沿活动断裂成线(带)状分布现象非常突出,呈现出与地表活动构造的密切关系:结构简单的单一走滑断层具有上宽下陡的花状结构特征,拉分盆地与逆断裂具有线性而发散的分布式结构特征,逆断裂之下还存在缺震层.此外,沿活动断裂带地震活动还具有空间分段性,揭示出局部地段存在着隐伏活动断裂和可圈定为地震危险区的地震空区.震源深度分布显示,川西高原在15~2 0km的深度范围内普遍存在厚度约5km的缺震层,以高温高压实验结果为基础,通过计算川西地区地壳强度表明,大约14~19km的深度范围花岗岩处于塑性流变状态,说明缺震层的出现具有地壳物质塑性变形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地震定位法 小震重新定位 活动构造 川西地区
下载PDF
芦山地震发震构造及其与汶川地震关系讨论 被引量:120
3
作者 徐锡伟 陈桂华 +4 位作者 于贵华 程佳 谭锡斌 朱艾斓 闻学泽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20,共10页
芦山地震发生在巴彦喀拉块体与华南块体之间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南段。野外考察表明,芦山地震在震中区没有形成具有构造地质意义的地震地表破裂带,仅在各山前陡坡地带出现平行于山麓陡坡的张性地裂缝、山地基岩崩塌、滑坡等边坡震动失稳现... 芦山地震发生在巴彦喀拉块体与华南块体之间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南段。野外考察表明,芦山地震在震中区没有形成具有构造地质意义的地震地表破裂带,仅在各山前陡坡地带出现平行于山麓陡坡的张性地裂缝、山地基岩崩塌、滑坡等边坡震动失稳现象和震动引起的砂土液化现象。重新定位的芦山地震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和地表构造地质等分析表明,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为一条现今尚未出露地表、其上断点仍埋藏在地下9km以下地壳中的一条盲逆断层,走向212°,倾向NW,倾角38°±2°,上断点以上至地表的构造变形符合断层扩展背斜模型。根据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余震空间分布、地震破裂过程、深浅构造关系等差异反映出它们是分别发生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段和南段的两次独立地震破裂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龙门山推覆构造带 发震断层 断层扩展背斜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与城市防灾 被引量:97
4
作者 杨文斌 韩世文 +1 位作者 张敬军 宋伟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6-131,共6页
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国际社会应对突发性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同时也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地震、火灾、爆炸、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安全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所是预先经科学划定并进行规范化管理,能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场所。由... 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国际社会应对突发性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同时也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地震、火灾、爆炸、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安全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所是预先经科学划定并进行规范化管理,能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场所。由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本文试图就有关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紧迫性、国内外现状、设计规划、技术要求和启动管理作一系统阐述,并以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试点作为范例加以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城市防灾 城市规划 城市建设 自然灾害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部分余震重新定位及地震构造初步分析 被引量:101
5
作者 朱艾斓 徐锡伟 +4 位作者 刁桂苓 苏金蓉 冯向东 孙晴 王亚丽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59-767,共9页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至6月26日四川地震台网整理形成观测报告的2741个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及其余震的破裂扩展。重新定位后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0~20km间的上地壳,25~...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至6月26日四川地震台网整理形成观测报告的2741个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及其余震的破裂扩展。重新定位后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0~20km间的上地壳,25~40km的下地壳也有少量地震发生,与下地壳存在脆性变形的断裂活动相对应,在20~25km深度范围内的上下地壳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震层.推测其可能构成推覆构造的滑脱面。从震源分布与震源机制解在空间的变化上,地震破裂由南向北单侧破裂且存在明显的分段活动性,推测可能存在逆冲推覆与右旋走滑破裂相互转换的过程:逆冲推覆滑动主要发生在高川以南的段落上,震源机制解表现为以逆冲为主;地震破裂向北并未沿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北段扩展,而是斜切青川断裂,震源分布刻画的结构面陡直,震源机制解表现为以右旋走滑错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余震重新定位 双差地震定位法 地震构造
下载PDF
孕震断层的多锁固段脆性破裂机制与地震预测新方法的探索 被引量:101
6
作者 秦四清 徐锡伟 +3 位作者 胡平 王媛媛 黄鑫 泮晓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01-1014,共14页
通过建立孕震断层中锁固段的临界破坏—断裂力学与其蠕变过程联系,发现每个锁固段断裂点与加速应变能释放起点的累积Benioff应变之比,有着依赖于锁固段个数的指数律关系,指数函数的底数为1.48.在最后一个锁固段破坏以前,每一个锁固段的... 通过建立孕震断层中锁固段的临界破坏—断裂力学与其蠕变过程联系,发现每个锁固段断裂点与加速应变能释放起点的累积Benioff应变之比,有着依赖于锁固段个数的指数律关系,指数函数的底数为1.48.在最后一个锁固段破坏以前,每一个锁固段的临界破坏断裂过程表示一个中等强度或更大震级预震(preshock)的产生过程;在最后一个锁固段破坏之后,主震将发生.通过相当数量地震实例的回溯性预测分析,表明这一指数律能可靠地应用于中等强度预震和主震的预测.该方法能够在地震的中期、短期以及临震预报方面发挥作用.常数1.48很可能是表征中等强度或更大震级的预震和主震产生过程的普适常数.我们还对地震预报研究中某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从理论和技术层面论证了本方法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断层锁固段 Benioff应变 常数
下载PDF
强地震附近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的原因 被引量:88
7
作者 杜学彬 李宁 +2 位作者 叶青 马占虎 闫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802-1810,共9页
讨论了强地震、孕震晚期阶段、震源区及附近介质的物理变化过程,证明了视电阻率变化最显著的方向与最大加载方向之间的正交关系,建立了真、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与裂隙率ν、骨架电阻率ρo、饱水裂隙电阻率fρ的本构关系,解释了视电阻... 讨论了强地震、孕震晚期阶段、震源区及附近介质的物理变化过程,证明了视电阻率变化最显著的方向与最大加载方向之间的正交关系,建立了真、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与裂隙率ν、骨架电阻率ρo、饱水裂隙电阻率fρ的本构关系,解释了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的原因.研究认为:在强地震孕震晚期阶段,在震源区及附近地壳近地表的较深部,介质微裂隙发育,其走向沿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优势取向,低阻水充填微裂隙,导电通道连通,引起最大主压应力方向真电阻率变化最显著的真各向异性变化,从而产生垂直主压应力方向视电阻率变化最显著的视各向异性变化,低阻水在其物理过程中起了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地震 孕震晚期 视电阻率 各向异性变化 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地震视应力用于震后趋势快速判定的可能性 被引量:80
8
作者 陈学忠 王小平 +1 位作者 王林瑛 张天中 《国际地震动态》 2003年第7期1-4,共4页
对多次强震的地震视应力进行了计算,将各次强震的地震视应力的高低与强震发生后的后续地震的强度进行联系,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将地震视应力用于强震震后趋势预测的可能性。对多次强震的地震视应力与其后续地震强度的关系的分... 对多次强震的地震视应力进行了计算,将各次强震的地震视应力的高低与强震发生后的后续地震的强度进行联系,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将地震视应力用于强震震后趋势预测的可能性。对多次强震的地震视应力与其后续地震强度的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低视应力的强震的后续地震的强度一般较低,即低视应力的强震发生后,震区发生较强的后续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视应力 震后趋势 快速判定 地震强度 后续地震 地震预报
下载PDF
唐山井水温的同震变化及其物理解释 被引量:79
9
作者 石耀霖 曹建玲 +1 位作者 马丽 尹宝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5-273,337,共9页
唐山市一口水井观测到多次同震水位振荡,以及伴之的高精度测量到的深部层水温变化.水温变化幅度与水位振荡幅度有关,水位幅度变化数厘米到一米,水温变化幅度为0.001℃~0.01℃,而且总是温度下降,震后一到数小时内水温恢复正常.... 唐山市一口水井观测到多次同震水位振荡,以及伴之的高精度测量到的深部层水温变化.水温变化幅度与水位振荡幅度有关,水位幅度变化数厘米到一米,水温变化幅度为0.001℃~0.01℃,而且总是温度下降,震后一到数小时内水温恢复正常.我们进行了有限单元法模型计算,认为井水垂直振荡时搅动井水引起的弥散效应,是造成同震水温变化的主要原因,后续的热传导作用可以解释水温的复原过程.今后如果在不同深度同时进行高精度井水温度观测可以检验该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井水位 井水温 同震效应
下载PDF
土边坡地震反应及其动力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47
10
作者 薄景山 徐国栋 景立平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6-120,共5页
本文建立了计算上边坡地震反应及评价其动力稳定性的一个数值分析模型。将土边坡在动力作用下的应力状态简化为自重应力状态和附加动力状态的叠加,并对这两个应力状态分别进行研究。本文用时域集中质量显式有限元方法结合多次透射公式... 本文建立了计算上边坡地震反应及评价其动力稳定性的一个数值分析模型。将土边坡在动力作用下的应力状态简化为自重应力状态和附加动力状态的叠加,并对这两个应力状态分别进行研究。本文用时域集中质量显式有限元方法结合多次透射公式,研究了无限域中边坡在动力作用下的位移场和应力场,提出了上边坡动力稳定性的定量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边坡 动力稳定性 显式有限元 多次透射公式 地震反应 位移场 应力场
下载PDF
应用微动H/V谱比法和台阵技术探测场地响应和浅层速度结构 被引量:76
11
作者 王伟君 刘澜波 +1 位作者 陈棋福 张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15-1525,共11页
为了快速而且廉价地获取北京市详细的场地响应和浅层速度结构,应用于地震动模拟和地震灾害预防,我们开展了微动观测技术和处理方法研究.本文利用2007年夏季北京五棵松地区进行的几个微动观测实验数据,使用单台H/V谱比法分析场地的卓越... 为了快速而且廉价地获取北京市详细的场地响应和浅层速度结构,应用于地震动模拟和地震灾害预防,我们开展了微动观测技术和处理方法研究.本文利用2007年夏季北京五棵松地区进行的几个微动观测实验数据,使用单台H/V谱比法分析场地的卓越频率及其对应的放大系数,并对比了不同地震仪和观测时间对H/V曲线的影响;应用高分辨率F-K频谱分析方法从微动台阵数据中得到Rayleigh波的频散曲线并使用邻域算法反演出浅层速度结构.H/V结果表明该地区卓越频率在2.1~2.2 Hz之间,对应的放大系数下限约为3;利用微动H/V方法得到的场地卓越频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微动台阵反演结果给出了比较合理的波阻抗界面深度和层平均速度结构,认为地下80多米处的波阻抗界面是决定场地卓越频率和其场地放大系数的主要界面.本研究表明微动技术应用于评估城市地震场地响应和浅层速度结构是可行且易于实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动 浅层速度结构 场地响应 H/V谱比法 F-K频谱分析方法
下载PDF
小波分析方法在形变数字化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71
12
作者 宋治平 武安绪 +5 位作者 王梅 倪友忠 朱家苗 宋先月 周华根 赵镇岭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4期21-27,共7页
基于小波变换理论 ,提出了应用小波分析方法识别、消除数字化资料的干扰 ,提取不同频率信息的方法。结合实例 ,讨论了小波分析方法在识别与分离不同频率信息、提取趋势异常与短期异常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表明 ,小波变换是形变数字化资料... 基于小波变换理论 ,提出了应用小波分析方法识别、消除数字化资料的干扰 ,提取不同频率信息的方法。结合实例 ,讨论了小波分析方法在识别与分离不同频率信息、提取趋势异常与短期异常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表明 ,小波变换是形变数字化资料分析处理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分析 地壳形变 数字化 前兆信息
下载PDF
浅层地震勘探在沿海地区隐伏断层探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73
13
作者 何正勤 陈宇坤 +3 位作者 叶太兰 王向东 王辉 贾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63-372,共10页
中国沿海地区的第四系厚度变化较大,在大部分地区存在淤泥、黏土和砂层的多重互层情况,这种地层结构对地震波的传播十分不利,容易造成对高频信号能量的强烈耗散。沿海地区又具有人口密度大、工业干扰强烈的特点,地震波的激发、接收条件... 中国沿海地区的第四系厚度变化较大,在大部分地区存在淤泥、黏土和砂层的多重互层情况,这种地层结构对地震波的传播十分不利,容易造成对高频信号能量的强烈耗散。沿海地区又具有人口密度大、工业干扰强烈的特点,地震波的激发、接收条件较差。文中给出了在粤东、天津和唐山覆盖层厚度变化较大的地区,利用浅层地震勘探开展隐伏断层探测的应用实例。较系统地介绍了野外工作、资料处理和解释方法。阐述了在强干扰环境下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的有效技术途径。所给实例中的反射波组能量强,隐伏断层的反应明显,经跨断点钻探验证,结果证实地震勘探确定的界面深度、断点位置和基岩错距等参数都是可靠的。所述技术方法对类似地区的城市活断层探测和工程物探工作都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断层 浅层地震勘探 沿海地区 隐伏断层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前成都台NE测线地电阻率异常的进一步研究 被引量:71
14
作者 钱家栋 马钦忠 李劭秾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17,137,共14页
汶川MS8.0地震前,位于震源区内的成都台NE测线地电阻率显示了数年大幅度趋势下降异常,其年变化甚至严重畸变到消失的程度,它和多年来我国7级以上大地震记录到的异常形态有极大的相似性,被认为是最清晰的异常之一.然而,长期的观测表明,... 汶川MS8.0地震前,位于震源区内的成都台NE测线地电阻率显示了数年大幅度趋势下降异常,其年变化甚至严重畸变到消失的程度,它和多年来我国7级以上大地震记录到的异常形态有极大的相似性,被认为是最清晰的异常之一.然而,长期的观测表明,成都台NE测线地电阻率与测区潜水水位年变化呈正相关.因此,关注异常发展过程中测区水位变化,成为汶川MS8.0地震震例地电阻率异常科学总结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对成都台建台以来NE测线地电阻率的全程分析,确认与汶川MS8.0地震有关的地电阻率异常变化属于全程变化的第三阶段(1999—2008年).分析了第三阶段同步观测的地下水位数据,并进行了地电阻率和地下水位趋势变化的综合分析.最终确认与汶川MS8.0地震有关的地电阻率异常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段:前期2004年2月—2006年2月,小幅趋势上升,幅度约为1.9%;后期2006年2月—2008年2月,趋势下降,幅度达-6.8%,如此大幅度快速下降现象,是成都台建台30多年来从未见到的.基于前人开展的试验工作的启示,推测与此下降相应的测区底层(h>96.6m)介质电阻率减小量可达22.3%左右.其量级之大,须用承载标本试验中岩石破裂前微裂隙广泛发育和排列趋同化导致的地电阻率变化来解释,由于成都台位于汶川地震震源区内的特殊位置,可以作为汶川地震孕震物理过程研究中的重要约束条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地下水位 年变化 汶川MS8.0地震 趋势异常
下载PDF
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及其应用 被引量:57
15
作者 王炜 吴耿锋 +1 位作者 张博锋 王媛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25,共7页
介绍了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的原理、学习算法及其在地震预报专家系统ESEP 3.0中的应用。实际应用结果表明, 该神经网络可以很好地克服BP神经网络学习过程的收敛过分依赖于初值和可能出现局部收敛的缺陷, 具有较快的运算速度、较强... 介绍了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的原理、学习算法及其在地震预报专家系统ESEP 3.0中的应用。实际应用结果表明, 该神经网络可以很好地克服BP神经网络学习过程的收敛过分依赖于初值和可能出现局部收敛的缺陷, 具有较快的运算速度、较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和较好的预报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 BP神经网络 学习方法 专家系统 RBF 地震 运算速度 非线性映射能力 预报效能
下载PDF
电测量在中国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68
16
作者 赵玉林 卢军 +2 位作者 张洪魁 钱卫 钱复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77-285,共9页
唐山等大地震地电阻率中期下降系压缩应变积累所致 ,为基线缩短、井水位下降所支持。地电阻率、自然电位对起潮力的异常响应及自然电位快急始、慢衰减特殊图象与废油井喷油同步等短临前兆 ,与中期前兆相反显示出向震中迁移的规律 ,表明... 唐山等大地震地电阻率中期下降系压缩应变积累所致 ,为基线缩短、井水位下降所支持。地电阻率、自然电位对起潮力的异常响应及自然电位快急始、慢衰减特殊图象与废油井喷油同步等短临前兆 ,与中期前兆相反显示出向震中迁移的规律 ,表明能量积累从震中向外围传播 ,而能量释放从外围向震中传播。海城地震时喷砂冒水可引起自然电位垂直分量跃变及地光。IIMT法和过剩海洋电流H极化结果表明 ,唐山地震与地壳高阻层及其中存在深大断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自然电位 地震前兆 高阻层 地震预报 起潮力
下载PDF
提高地震定位精度新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67
17
作者 朱元清 赵仲和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7年第5期59-67,共9页
根据现有台网的分布密度、仪器配置的状况和目前震相判读精度提出了一些新的措施来提高地震定位的效率和精度。主要思想有采用“全局搜索和单纯形综和求解法”求解方程的极值,计算中考虑地球曲率,并做椭球校正。采用“翻台法”来改善... 根据现有台网的分布密度、仪器配置的状况和目前震相判读精度提出了一些新的措施来提高地震定位的效率和精度。主要思想有采用“全局搜索和单纯形综和求解法”求解方程的极值,计算中考虑地球曲率,并做椭球校正。采用“翻台法”来改善目标函数、实现“目标函数拉伸”的思想、控制解域和自行调整发震时刻提高求解的稳定性和精度。采用“模拟退火法”的物理性质来控制试错解的跨越长度,提高求解效率和解的分辨精度。采用区域走时表加台站校正值的思想来减小速度模型的复杂性。采用PTD方法和sPn-Pn方法来求震源深度。在地震定位过程中显示地图经纬度,同步演示定位过程及结果。同时还在屏幕上显示传统的交切结果以帮助分析人员判定定位结果的可靠性。区域走时表采用地壳曲面模型,允许模型带有低速层,各层具有梯度,且不限层数,自动使用台站校正值并给出定位误差。根据上述思想和不同的需要分别编制了地方、区域台网定位程序,全国、全球地震定位程序,极远震定位程序用于速报和专门用于研究的地震定位程序。这些程序还带有求震源深度和震级的功能。对于专门进行地震定位研究的工作,还提供了绘制地震定位误差二维等值线图和三维误差分布图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定位 定位精度 地震预报 地震台
下载PDF
崇明与南京台震前地电场变化异常分析 被引量:65
18
作者 马钦忠 冯志生 +1 位作者 宋治平 赵卫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04-312,共9页
20 0 1年 11月 3日和 12月 2 5日江苏南通地区分别发生了ML3.8和ML4 .1的地震群事件 .本文以上海崇明地电场台和南京地电场台ZD9A大地电场仪的观测资料为研究对象 ,在阐述了多极距地电场观测去噪音原理的基础上 ,研究了这两个台站地电... 20 0 1年 11月 3日和 12月 2 5日江苏南通地区分别发生了ML3.8和ML4 .1的地震群事件 .本文以上海崇明地电场台和南京地电场台ZD9A大地电场仪的观测资料为研究对象 ,在阐述了多极距地电场观测去噪音原理的基础上 ,研究了这两个台站地电场多极距观测系统的资料在震前的异常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①多极距观测去噪音方法是一种很好的识别地电场噪音的方法 ;②在震前 2 0天、2天及 4 2天离震中较近的崇明台NS和NE方向上分别接收到了地震电信号 ,其持续时间最长的为 9天 ,而较远的南京台出现的异常信号都是噪音信号而非地震电信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电场 多极距观测 去噪音方法
下载PDF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M8.1地震前的缓慢地震事件 被引量:62
19
作者 杨又陵 赵根模 +2 位作者 高国英 杨港生 韩润泉 《国际地震动态》 2003年第9期1-4,共4页
20 0 1年 1 1月 1 4日昆仑山口西M 8 1地震前发生了缓慢运动事件 ,新疆地震台网记录分析结果表明 ,这次事件在大震前 3 5天开始出现 ,长周期前驱波持续约4 7小时 ,波列呈现规则的正弦波形 ,视周期约为 8 8秒。笔者认为 ,该慢地震事件是M... 20 0 1年 1 1月 1 4日昆仑山口西M 8 1地震前发生了缓慢运动事件 ,新疆地震台网记录分析结果表明 ,这次事件在大震前 3 5天开始出现 ,长周期前驱波持续约4 7小时 ,波列呈现规则的正弦波形 ,视周期约为 8 8秒。笔者认为 ,该慢地震事件是M 8 1大震前中昆仑断裂临震预滑动引起的。事实表明 ,慢地震的观测与研究对深入了解断层失稳过程和实现地震短临预报具有重大意义 ,同时也显示了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网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前驱波 缓慢地震事件 地震观测
下载PDF
首都圈地区井水温度的动态类型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57
20
作者 车用太 刘喜兰 +12 位作者 姚宝树 鱼金子 张培仁 刘五洲 杨明波 朱自强 曹新来 黄辅琼 谷元珠 刘成龙 李海孝 宋晓冰 范秀丽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03-420,共18页
在系统清理首都圈地区 11口高精度水温度观测井近 10年的观测资料的基础上 ,归纳出井水温度动态的多年趋势、年、月、日动态类型 ,并对其成因与特征进行分析。多年动态类型可归纳为平稳型、上升型、下降型、起伏型与复合型 ;年动态类型... 在系统清理首都圈地区 11口高精度水温度观测井近 10年的观测资料的基础上 ,归纳出井水温度动态的多年趋势、年、月、日动态类型 ,并对其成因与特征进行分析。多年动态类型可归纳为平稳型、上升型、下降型、起伏型与复合型 ;年动态类型可归纳为平稳 -阶变型、上升型、下降型、起伏型 ;月动态类型可归纳为平稳型、平稳 -阶变型、平稳 -起伏型、下降 -起伏型、上升 -起伏型与复合型 ;日动态多为随机起伏型 ,但在 5口井发现有水温潮汐 ,绝大多数井中存在阶变或脉冲等。目前发现的影响水温动态类型的因素有大气降水的渗入补给、地表水的侧向补给、邻井地下水开采及观测井内的井水扰动等 ,此外仪器本身的不稳定性对动态类型也产生重要影响。认识上述的正常动态类型 ,排除各种干扰之后 ,仍发现井水温度有较好的映震效应 ,在一些中强以上地震之前有较好的短临异常 ,在一些远大震之时也有显著的同震异常 ,在个别远大震之前发现有震前异常。因此 ,深入研究井水温度的动态类型 ,有效地排除各种干扰 ,包括仪器不稳定产生的阶变或脉冲等 ,将会显著地增强井水温度动态监测的映震效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圈地区 水温 动态类型 地热 地温 温度传感器 映震效应 地震短临预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