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的高温微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 被引量:5
1
作者 吴博伟 张宏建 +1 位作者 崔海涛 王楠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56-663,共8页
建立了一种基于连接介质损伤力学(CDM)的高温微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用以分析航空发动机榫连接结构在不同温度下的微动疲劳寿命。该模型在现有的基于非线性疲劳损伤累积(NLCD)模型微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温度相关的损伤速率因... 建立了一种基于连接介质损伤力学(CDM)的高温微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用以分析航空发动机榫连接结构在不同温度下的微动疲劳寿命。该模型在现有的基于非线性疲劳损伤累积(NLCD)模型微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温度相关的损伤速率因子以考虑温度对榫连接结构微动疲劳行为的影响。以某型发动机钛合金TC11燕尾榫结构模拟件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温度下的微动疲劳寿命数值模拟预测研究,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相比在2倍误差范围以内,证明了此寿命预测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动疲劳 高温 寿命预测 连续介质损伤力学(CDM) 燕尾榫结构
原文传递
航空发动机冲击动力学新生研讨课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罗刚 赵振华 +2 位作者 刘璐璐 陈伟 周标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第18期375-377,共3页
在航空发动机结构冲击动力学新生研讨课中设计了冰撞击和外物损伤模拟实验教学环节,通过设备技术安全改造、实验方案优化、实验大纲编写、分组实验观察等教学手段,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加深学生对结构冲击学问题的认识。... 在航空发动机结构冲击动力学新生研讨课中设计了冰撞击和外物损伤模拟实验教学环节,通过设备技术安全改造、实验方案优化、实验大纲编写、分组实验观察等教学手段,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加深学生对结构冲击学问题的认识。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实验教学在新生研讨课中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结果表明,在新生研讨课中开展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快速深入地掌握课堂教学理论知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推动学生理解航空特色,对学生规划未来专业方向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冲击动力学 新生研讨课 实验教学
下载PDF
摩擦型螺栓连接冲击载荷传递特性试验 被引量:2
3
作者 丁振东 赵振华 +2 位作者 罗刚 张峰旗 陈伟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5-111,共7页
为了研究接触、摩擦和预紧力等非线性因素对摩擦型螺栓连接动态载荷传递特性的影响,利用空气炮装置发射钛合金圆柱弹、钢球和冰球,开展了高速冲击试验,获得了冲击响应曲线。试验结果表明:金属弹体的撞击不能忽略弹体本身结构变形带来的... 为了研究接触、摩擦和预紧力等非线性因素对摩擦型螺栓连接动态载荷传递特性的影响,利用空气炮装置发射钛合金圆柱弹、钢球和冰球,开展了高速冲击试验,获得了冲击响应曲线。试验结果表明:金属弹体的撞击不能忽略弹体本身结构变形带来的影响,相较圆柱弹,球形弹冲击产生的冲击载荷峰值小,载荷传递率大;金属弹体撞击产生的冲击载荷波形杂乱且变化剧烈,螺栓连接的摩擦滑移导致的能量耗散使载荷传递率小于1,冰球撞击的载荷波形变化平缓,结合面的摩擦等非线性因素对载荷传递的影响较金属弹体冲击的情况小;加大拧紧力矩、增大结合面粗糙度会导致冲击刚度增大,冲击刚度基本不受外激励影响;减小拧紧力矩、结合面越光滑、加大冰球冲击能量会使载荷传递率降低;载荷传递率和损耗因子呈线性关系,当损耗因子小于0.59时,结合面处的摩擦耗散将使载荷传递率小于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栓连接 冲击载荷 载荷传递 冲击刚度 损耗因子 高速冲击试验 非线性因素
下载PDF
液态金属物性参数对自蒸发磁流体发电系统输运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郑星文 鹿鹏 +1 位作者 杨培杰 黄护林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3-167,共5页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使用CFD软件Fluent对金属钠的相变传热及气液两相流动输运进行了模拟计算,依次改变流体物性参数进行对比模拟,得出流体物性参数对两相流输运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液态金属的密度、热导率越大,热容越小,对两相流的输...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使用CFD软件Fluent对金属钠的相变传热及气液两相流动输运进行了模拟计算,依次改变流体物性参数进行对比模拟,得出流体物性参数对两相流输运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液态金属的密度、热导率越大,热容越小,对两相流的输运作用越有利;黏度对两相流的输运作用不明显;为避免流体在出口截面形成环状流降低发电效率,液态金属出口体积分数不宜小于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流输运 液态金属 自蒸发推动 磁流体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回油槽结构参数对轴承腔油气两相流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培杰 鹿鹏 +1 位作者 方露露 王向阳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43-648,661,共7页
针对航空发动机轴承腔滑油回收和冷却困难等问题,对现有轴承腔回油结构进行了改进,基于VOF多相流模型,采用CFD软件对腔内油气两相流动及换热进行瞬态数值模拟,分析了回油槽结构参数对腔内滑油滞留体积分数、回油比和壁面对流换热系数的... 针对航空发动机轴承腔滑油回收和冷却困难等问题,对现有轴承腔回油结构进行了改进,基于VOF多相流模型,采用CFD软件对腔内油气两相流动及换热进行瞬态数值模拟,分析了回油槽结构参数对腔内滑油滞留体积分数、回油比和壁面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转速增大,轴承腔的回油能力呈下降趋势,而壁面换热能力逐渐增强;随着槽宽的增加,滑油滞留体积分数先减小后增大,而回油比逐渐增大;随着槽深的增加,滑油滞留体积分数逐渐减小,回油比呈增大趋势;相比于基础模型,窄槽(w=1.0)和浅槽(h=1)能有效提高轴承腔壁面换热能力;适当调整回油槽位置可提高轴承腔回油与换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承腔 两相流动 回油槽 滞留体积分数 回油比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