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关于介词“于”由先秦到汉发展变化的两种结论 |
方平权
|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9
|
|
2
|
论副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 |
谢伦浩
|
《湖南社会科学》
|
2001 |
13
|
|
3
|
朱熹反切音系中已有舌尖前高元音说质疑 |
蒋冀骋
|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7
|
|
4
|
读解戴望舒诗歌的色彩密码——青 |
王卫湘
|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5
|
|
5
|
龙舟运动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 |
江立中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9 |
6
|
|
6
|
《白鹿原》的历史悲剧意识 |
张恒学
|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
7
|
|
7
|
黑娃:大起大落的悲剧形象——《白鹿原》人物论之三 |
张恒学
|
《云梦学刊》
|
2003 |
7
|
|
8
|
铁凝小说忏悔意识探源 |
苏晓芳
|
《云梦学刊》
|
2003 |
4
|
|
9
|
传统训诂学与语境研究 |
陈思坤
|
《云梦学刊》
|
2002 |
2
|
|
10
|
汪曾祺:新笔记小说的首发先声者 |
冯晖
|
《云梦学刊》
|
2001 |
5
|
|
11
|
岳阳方言的语气词 |
方平权
|
《云梦学刊》
|
2002 |
6
|
|
12
|
生命的体验——语文美育过程的本质 |
谌安荣
|
《教育科学研究》
|
2002 |
3
|
|
13
|
写家国之情,发黍离之音——中国作家在文革期间的地下写作 |
谭解文
|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2 |
4
|
|
14
|
论郭嵩焘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
邹红霞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0 |
1
|
|
15
|
试比较宋代诗学的“熟读”与英美新批评的“细读” |
任先大
|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02 |
1
|
|
16
|
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几点认识 |
胡扬
|
《经济与社会发展》
|
2003 |
1
|
|
17
|
广告创意中的侧向思维——心理学原理在广告活动中的应用 |
刘淳松
叶复兴
|
《云梦学刊》
|
2001 |
3
|
|
18
|
朱先生:传统文化的悲剧形象——《白鹿原》人物论之一 |
张恒学
|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0 |
4
|
|
19
|
“贤圣无他术 圆融只在吾”——唐末五代诗僧贯休诗论探微 |
朱学东
|
《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2 |
4
|
|
20
|
白嘉轩与鹿子霖:殊途同归的悲剧人物——《白鹿原》人物论之二 |
张恒学
|
《云梦学刊》
|
2001 |
3
|
|